基本信息
疾病名稱:結腸易激綜合徵
疾病概述
結腸易激綜合徵,其特徵是腸道功能的易激性。過去稱為粘液性腸炎、
結腸痙攣、結腸過敏、過敏性腸炎、易激腸炎等,現均已廢棄。臨床上十分常見,此病雖然呈良性經過,但由於發病率高,且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故在世界範圍內受到廣泛重視。
結腸易激綜合徵是最常見的腸道
功能性疾病,人體的總體發病率在 5%~25%之間,以腸道生理功能紊亂為基礎,以腹痛、腹瀉、便秘為臨床特徵,主要病機為
脾胃虛弱,運化失常,夾瘀夾濕,造成濕濁停留,
內熱蘊結。 治療應運用理腸、調胃、安神、健脾,
清熱利濕,理氣止痛。
病理病因
結腸易激綜合徵的病因複雜,主要表現在以下五點:
精神因素
研究認為,本病症狀發作或加重均與情緒緊張有關,焦慮、
抑鬱、激動、恐懼等情緒不安因素刺激機體,影響了
植物神經功能,從而引起
結腸和小腸的運動功能改變及分泌功能的失調。IBS患者症狀的發作與加劇與情緒緊張密切相關。如嚴重的焦慮、抑鬱、緊張、激動和恐懼等因素影響植物神經功能調節,引起結腸運動與分泌功能障礙。國內等報告IBS因情緒緊張等因素誘發的占45%,國外有人報告高達80%。
1.兒童時期有胃腸失調常延續到成年發生IBS。Apley和Hale追蹤兒童反覆腹痛者6~8年後1/3發生IBS,1/3仍具多種功能性胃腸症狀,1/3無症狀。腹瀉型IBS患者80%仍具有兒童期的胃一
結腸反射過敏。
2.IBS患者中,具
急性菌痢史者較多,通過糞便反覆病原檢查,不能證實為
慢性菌痢,而被認為系
痢疾後結腸功能失調,此常以“痕跡反應”解釋。
3.所謂“旅行性腹瀉”患者中,雖部分由於感染因素所致,但多次因旅行而致瀉者,多屬IBS,系由於旅行中情緒因素、生活及飲食改變所致的腸道功能失調。
遺傳因素
結腸易激綜合徵有明顯的家族集聚傾向。國外33%的患者有家族史,國內與此接近,而且同一家族中
腸易激綜合症患者的臨床表現雷同。
感染因素
本徵者不屬於
感染性疾病,但在腸道感染之後,易誘發
結腸功能紊亂。如微生物或寄生蟲所致感染性
腸道炎症,也能改變結腸的反應性,誘發或加重IBS,尤其是在患
痢疾之後,本徵的發病率可增高。
約1/4腸易激綜合症患者的症狀起自
胃腸炎、痢疾或其它直接影響胃腸功能的疾病。研究認為各種細菌、病毒感染因素可引起腸黏膜下巨細胞或者其它
炎性細胞所釋放的
細胞因子,可能引起
腸道功能紊亂而發生腸易激綜合症。
飲食因素
食物本身並不引起
腸易激綜合症。腸易激綜合症患者可因
乳糖酶缺乏發生乳糖類
消化不良,很多病人可因進食或激性食物發作,可能對某種或多種
食物不耐受,致使腸腔擴張和腸蠕動正常功能發生紊亂而發病。
飲食不當或飲食習慣的改變可誘發本徵,如過食生冷、嗜食辛辣、香燥之品等;脂類食物對
結腸運動功能影響較大;高蛋白飲食常可導致腹瀉;進食纖維過多的食物可引起功能紊亂,並與IBS有關。國內等報告因飲食不當誘發IBS的占11.3%。關於食物不耐受和IBS,Nanda研究200例IBS患者,在食物激發試驗中,大部分有效者(81.3%)能被確認為一種或多種食物不耐受。Thomson等發現低乳糖酶患者在攝入過多乳糖後可出現IBS的某些症狀。
神經和內分泌因素
除上述因素之外,人體內微量元素的改變,氣候變化均可誘發和加重病情。總之,各種因素最終導致
結腸分泌和吸收功能紊亂,以及腸道動力學改變而發生本病。
病理改變
腸道動力學改變:IBS患者
結腸測壓可見高動度和低動度圖形變化;不論便秘者或腹瀉者均可導致
乙狀結腸和直腸的運動指數增高;IBS患者直腸的
耐受性差;靜息乙狀結腸壓力於腹瀉時降低,便秘時增高;用氣囊擴張結腸各部和小腸可引起IBS樣腹痛;乙狀結腸段的張力類型
括約肌的功能,當其張力增高時,引起近端擴張及便秘,當其張力減低時,則引起腹瀉;結腸肌電活動以每分鐘三周的慢波為特徵,其出現率與正常人相比更為明顯;結腸動力學改變對擬
副交感神經藥物及縮
膽囊素的敏感性增高。結腸動力學改變並伴有小腸和食管動力學改變。
腸道分泌和吸收功能改變:IBS患者結腸黏膜的粘液分泌增多而引起
粘液便,甚至形成粘液管型:
結腸液體吸收障礙使過多液體停留於結腸,亦是引起腹瀉的原因之一。
免疫功能改變:有報導對IBS患者的免疫功能檢測,結果表明
外周血T細胞群體中CD8細胞減少,
CD4/CD8比值升高,血清IgG含量明顯高於正常,認為IBS存在
免疫調節紊亂。
臨床表現
結腸易激綜合徵臨床上女性多見,主要表現為突發性或陣發性左下腹痙攣性疼痛,伴排便異常(糞便呈糞狀,可為粘液增多)多於進食生冷飲食後誘發或加重,排氣、排便或腹部熱敷後腹痛可以緩解的特點。腹瀉除含有粘液外,無其他有形成分可發生在餐後、晨間或傍晚,但絕不發生在夜間。有些患者可有腹瀉便秘交替現象。
(1)便秘:
較多見。糞便量少,
排便困難,每周1-2次,偶有十餘天一次者,因而常使用瀉藥。有時因肛門
括約肌收縮,大便呈鉛筆樣細條狀。
(2)腹瀉: 每日1次或多次。有的只在早飯後暴發多次排便,其餘時間可無腹瀉,偶有1日腹瀉二十餘次者。腹瀉不發生在夜間,不會因排便感而覺醒,所以不干擾睡眠,也不發生
排便失禁,有些患者的糞便中帶有大量的白色或透明的粘液,甚至全是粘液。在腹瀉病程中,常可出現一個時期的排便正常或便秘,出現腹瀉與正常便或便秘相互交替的現象。
(3)腹痛:
腹痛為本病最常見的症狀,多數伴有大便習慣的改變。疼痛部位多見左下腹或右上腹部。疼痛性質
主訴不一:絞痛、脹痛、
劇痛、刺痛、緊縮性痛等皆可有之。可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在排氣、排便或灌腸之後緩解。某些具有高位而且過長的
結腸脾曲患者,其疼痛主要位於右肋緣下
腋前線附近,並放射至
胸骨下、左上臂等部位。有些食物如濃烈的調味品、酒、粗纖維蔬菜、粗質水果等,可誘發腹痛。
(4)其他表現:
常伴隨消化系統其他症狀,如食後上腹部脹滿、厭食、
噫氣、噁心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一些症狀,如心悸、乏力、嗜睡、多汗、潮熱、頭痛等;以及一些
精神症狀,如失眠、焦慮、憂鬱等。
體徵
①疼痛的部位不良準確,病人不能明確指出疼痛的部位。
②沿
結腸部位可有廣泛性
壓痛;
盲腸可以觸及,呈充氣腸管樣感覺,
乙狀結腸可以觸及糞塊或條索樣痙攣的腸管,並有壓痛。
③腹部壓痛與
器質性病變不同,在持續壓迫時疼痛消失。
化驗檢查
一般檢查:IBS患者以腸道症狀為主,腹脹嚴重者可見腹部膨隆;腹痛者為臍周及左下腹可有輕
壓痛;腹瀉者
腸鳴音可亢進;便秘者腸鳴音可減弱;部分患者
直腸指診可有直腸後壁觸痛,也有的患者可無明顯的
陽性體徵。
實驗室檢查:糞常規檢查可見大量粘液或正常,
血尿常規、大便隱血
細菌培養(至少3次)、甲狀腺功能測定、肝膽胰腎功能、血沉、
電解質、
血清酶學檢查等均正常。
結腸鏡檢查:肉眼觀察黏膜無異常或僅有較度充血
水腫和過度粘液分泌,結腸黏膜活檢正常。有的IBS患者進行鏡檢查時,因痛覺過敏,常因腹痛不能耐受需中途終止檢查或不能檢查。有的患者檢查後,有較長時間腹痛、腹脹,且較難恢復,可能與腸鏡檢查時刺激有關。
結腸運動功能檢查:
乙狀結腸壓,在無痛性腹瀉者降低,便秘者則增加;直腸壓,便秘者增加,腹瀉者則降低,並可有肛門鬆弛;不論便秘抑或腹瀉者,均可導致乙狀結腸和直腸的運動指數增高。
6 X線檢查。
診斷鑑別
尚無統一診斷標準和特異性診斷方法,下面幾種診斷可供參考。
1.以腹痛、腹脹、腹瀉及便秘等為
主訴,伴有全身性神經官能症狀。
2.一般情況良好,無消瘦及發熱,系統體檢僅發現腹部
壓痛。
3.多數
糞常規及培養(至少3次)均陰性,糞
潛血試驗陰性。
4.X線鋇劑灌腸檢查無陰性發現,或
結腸有激惹徵象。
5.
纖維結腸鏡示部分患者有運動
亢進,無明顯黏膜異常,組織學檢查基本正常。
6.血、尿常規正常、血沉正常。
7.無
痢疾、
血吸蟲等病史,試驗性治療無效。臨床研究選擇病例時,其病程應超過二年。
1988年9月在羅馬召開國際消化系病學會制定IBS診斷標準為:
1.腹痛:①便後腹痛減輕;②腹痛與排便次數和糞便硬度有關。
2.排便障礙:①排便次數有變化;②糞便性狀不一,可呈硬、軟、水樣;③粘液排出。
疾病治療
結腸易激綜合徵由於本徵的病因及臨床表現因個體不同而存在較在差異,故治療時應遵守個體化原則,針對患者病情,制定出靈活的治療方案。現將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介紹如下:
藥物治療結腸易激綜合徵:
本徵的藥物治療應慎重,避免濫用藥物。在部分患者,可能任何藥物都無效。
阿米脫林
以腹痛為主者,除常規使用
阿托品、
顛茄類外,可用鈣通過阻滯劑
異搏停或
硝苯吡啶10mg舌下含化或口服,每日3次,以減輕腹痛和排便次數。
可用抗膽鹼能拮抗劑溴化賽米托品(cimetropin bromide)50mg餐前;亦可用
易蒙停(imodin)2mg,每日3次,腹瀉嚴重者可適當用小劑量
磷酸可待因15mg,每日3次,或選用
氯苯哌醯胺。
以便秘為主者:大便乾硬時可服
石蠟油20ml,每日3閃,或服用
蓖麻油10-20ml,每日3次,或
番瀉葉5~10g泡水飲服;亦可用
開塞露、
甘油栓塞入肛內;對於便秘時間長,但大便不乾硬者,可用
胃腸動力藥嗎叮啉(多潘立酮)10mg,每日3次,或
西沙必利10mg,每日服3次。
菌群失調者可用
促菌生2.5g,每日服2次,或雙岐桿菌乳劑,每次服50ml,或
麗珠腸樂,成人口服每次1~2粒,早晚各服1次,兒童酌減,重症加倍。
中醫藥治療結腸易激綜合徵:
脾胃虛弱型:症見餐後即瀉,大便時溏時瀉,夾有粘液,便次增多,腹痛隱隱,
肛門墜脹,脘悶不舒,
納差肢倦,面黃無華,知淡、苔白,脈細弱緩。治以
健脾益氣、和胃滲濕。
肝鬱氣滯型;症見腹痛便秘,欲便不暢,便下艱難,後重窘迫,脘腹脹悶,脅肋脹滿、竄痛、
矢氣可緩,惱怒憂慮易發,
喛氣呃逆,
納差,苔薄,
脈弦細。治以順氣行滯,降逆通便。
肝脾不和型:常因惱怒或神緊張而發病或加重。症見
腸鳴矢氣,腹痛即瀉、瀉下不多、瀉後痛緩,伴
少腹拘急、胸肋脹滿、喛氣少食、便下粘液等。舌淡紅、苔薄白,肪弦細。治以抑肝扶脾、調和氣機。
瘀阻腸絡型:症見
泄瀉日久,大便粘滯,或乾或溏,瀉後不盡,腹部刺痛,痛有定處,按之痛甚,面色灰滯。
舌質暗紅或紫暗,
脈弦細澀。治宜化瘀通絡,和營止痛。
理療針炙等:腹部按摩、
熱敷、超短波等可減輕症狀,針炙可取
足三里、
關元、氣海、
中脘、三陰交、胃俞、大腸俞。此外,氣功療法對本病亦有療效。
隨症用藥
腹痛甚者用
元胡,或重用白芍(30-60g);痛欲大便者用妙防風、陳皮;痛有定外兼瘀血證者用
失笑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