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醫學術語)

膽囊(醫學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膽囊,是位於右方肋骨下肝臟後方的梨形囊袋構造(肝的膽囊窩內),有濃縮和儲存膽汁之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膽囊
  • 外文名:Gall Bladder
  • 位置:右方肋骨下肝臟後方梨形囊袋結構
  • 作用:濃縮和儲存膽汁
  • 組成:黏膜、肌層和外膜
  • 功能:膽汁可直接排入腸道參與消化功能
  • 分類:底、體、頸、管
  • 拼音:Dan Nang
概述,解剖結構,組織結構,生理功能,膽囊動脈的分布範圍,

概述

膽囊,是位於右方肋骨下肝臟後方的梨形囊袋構造(肝的膽囊窩內),有濃縮和儲存膽汁之作用。膽囊分底、體、頸、管四部,頸部連膽囊管。膽囊壁由黏膜、肌層和外膜三層組成。

解剖結構

膽囊內面以黏膜覆蓋,有發達的皺襞。膽囊收縮排空時,皺襞高大而分支;膽囊充盈時,皺襞減少變矮。黏膜上皮為單層柱狀。細胞游離面有許多微絨毛,胞質內線粒體和粗面內質網較發達,頂部胞質內可見少量粘液顆粒。固有層為薄層結締組織,有較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和彈性纖維。皺壁之間的上皮常向固有層內延伸,形成深陷的黏膜竇。類似粘液腺,可分泌粘液。肌層較薄,肌纖維排列不甚規則,有斜行、環行、縱行等。外膜較厚,為疏鬆結締組織,含血管、淋巴管和神經等,外膜表面大部覆以漿膜
膽囊管連線膽囊,肝膽管和總膽管,膽囊通過膽管與總膽管相連,其黏膜有許多螺旋形皺襞,黏膜的單層柱狀上皮內散在少量杯狀細胞。固有層內有粘液腺,肌層較厚,以環行為主。
肝產生的膽汁經肝管排出,一般先在膽囊內貯存,膽囊腔的容積約40~70ml。上皮細胞吸收膽汁中的水和無機鹽(主要是Na+),經細胞側面的質膜轉運至上皮細胞間隙內,間隙的寬度可因吸收液體的量而變化,吸收的水和無機鹽通過基膜進入固有層的血管和淋巴管內。膽囊的收縮排空受激素的調節,進食後尤其在高脂肪食物後,小腸內分泌細胞分泌膽囊收縮素,經血流至膽囊,刺激膽囊肌層收縮,排出膽汁。

組織結構

膽囊黏膜上皮由高柱狀上皮細胞襯裡,黏膜有許多皺襞,皺襞間有黏膜上皮深入至固有膜甚至肌層內,形成許多竇狀的凹陷,稱Aschoff竇,在該處易發生炎症或形成結石;固有層內含豐富的毛細血管;肌層和漿膜層之間有一層較厚的結締組織,內含豐富的淋巴管、小血管和內在神經叢。
膽囊黏膜細胞具有典型的吸收型細胞的特徵,具有較強的吸收和濃縮功能,同時,膽囊黏膜亦有分泌功能,分泌粘液。在有慢性炎症時膽囊粘液的分泌增加。膽囊黏膜層中,除了一般的細胞外,尚有屬於神經內分泌系統分泌肽類激素(APUD系統)的內分泌細胞,其生理學上的意義尚未確定。
膽囊管的層次與膽囊壁相同,但有以下兩個特點:①膽囊管近膽囊頸的一端,黏膜呈螺旋瓣樣皺襞,而近膽總管的一段則內壁平滑。②膽囊管的肌纖維構成環狀帶,稱為膽囊頸括約肌。這些特點有助於規律性地控制膽汁進入與排出。

生理功能

有人說膽與膽量有關,膽切除後,膽量就變小,這是完全無科學依據的。膽囊有什麼功能呢?
膽囊和膽道系統:
(1)儲存膽汁:一個飢餓的人(即非消化期間),膽汁儲存在膽囊內,當消化需要的時候,再由膽囊排出,所以膽囊被稱為“膽汁倉庫”。同時又起到緩衝膽道壓力的作用。
(2)濃縮膽汁:金黃色鹼性肝膽汁中的大部分水和電解質,由膽囊黏膜吸收返回到血液,留下膽汁中有效成分儲存在膽囊內,變成棕黃色或墨綠色呈弱酸性的膽囊膽汁。
(3)分泌粘液:膽囊黏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黏液20ml,保護膽道黏膜,不受濃縮膽汁的侵蝕和溶解。
(4)排空:進食3~5min後,食物經十二指腸,刺激十二指腸黏膜,產生一種激素叫縮膽囊素,使膽囊收縮,將膽囊內膽汁立即排入十二指腸,以助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在排出膽汁同時,也將膽道內的細菌與膽汁一起排出體外。一般講,進食脂肪半小時,膽囊即可排空。

膽囊動脈的分布範圍

膽囊動脈在膽囊頸的前下方分為深淺兩支,淺支至膽囊的下面,深支至膽囊的上面。手術中判斷雙膽囊動脈出現的可能性,除了可以Michels(1966)指出的“膽囊動脈臨近膽囊頸處,如淺支不與深支相連,應考慮它有雙膽囊的可能性”作判斷外,國內學者提出了新的看法。如楊振中等報導的以膽囊腹膜面和附著面的範圍大小、比例變化來判斷膽囊動脈的管徑與支數的變化,即如果膽囊附著面大於腹膜面,則有可能從肝右動脈發出一附加支分布於附著面;如附著面小於腹膜面,則深支有可能被從肝實質發出小支代替之。因此術中除了判斷2支或3支膽囊動脈的出現外,還應考慮附加支的出現,並將膽囊和肝之間的結構細緻地查找結紮,以求根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