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採用米、麥以及其他雜糧所製成的副食品稱為“粿”。
福建、
潮汕、
海陸豐、
台灣等地均有此稱謂,而客家人則稱之為“粄”。
粿的品種繁多,美味爽口,成為食文化的一個縮影。這些粿品的製作要求精細、調味多樣、烹調考究,其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堪稱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的喜愛。粿的真正精髓在千千萬萬普通人家裡,而且融於節慶文化中。
廣東地區
概述
潮汕人對於凡是用
米粉、
麵粉、薯粉等經過加工製成的食品,都稱“粿”。比如
蘿蔔糕,
潮汕人叫做“
菜頭粿”(
潮語屬漢語方言八大語系之一的
閩南語系),年糕叫做“
甜粿”,麵包叫“面粿”
松糕叫“松粿”。而用米粉蒸成薄片切成條狀的叫做“
粿條”,用糯米粉加鼠麴草蒸成的叫鼠曲粿,紅陶土小碗蒸成的米糕加上菜脯粒就是鹹香的鹹水粿了。所以潮語的所謂粿,實際就是別處所稱的糕,但包括的範圍又不單純是“
糕”。粿在
潮汕地區發展為一種色、香、味俱全的小食。
炒粿
潮式粿品中還有一種蒸成半寸厚,切成三角形的“
炒粿”,把它炒熟後,加上甜醬油,花生末等配料即成美味的小食。
魚丸粿條
即
廣府人所說的“魚蛋湯粿條”。把
粿條放進滾湯的魚丸湯中泡了一會撈起,加上蔥花、豬油、肉片、[魚帝]脯、魚丸及湯汁即成。
粿汁
潮汕晨早還有一種早點,叫做“
粿汁”的,它是用“炒粿”所用的那種“米粿”,切成條狀加水煮至成醬狀才進食的。這種
粿汁有米的香味,吃時往往以
滷汁、
滷肉作菜,也有人用
滷豆乾等。粿汁只有晨早可以食到。清早起來,不大想吃其他東西,這時粿汁一碗,滷肉一塊,油炸豆乾三四角,便是經濟而美味的早點了。
粿條
香港一些餐室的所謂“
貴刁”,實質是潮語“
粿條”的譯音。在南洋做粿條生意的,都是華僑,它的製法基本與福建、
潮州的相同,不過多加上些
咖喱粉而已。這種小食,大概也為當地人士所喜愛,所以粿條也為當地人所熟識。有的還鄭重其事加上“秘制”、“馬來食品”等等字樓,卻實在卻算不了什麼“秘”。而所謂馬來食品,不外是
潮州粿條的馬來化罷了。
在潮汕或海外的潮籍食物館中,粿條多以炒和“泡”出現於席上。普通
炒粿條是先將油鍋燒熱,放入粿條猛火炒之,再放入肉絲、蝦仁等配料同炒上盤的。但也有把粿條墊底,再加上配料與湯的。沙茶炒粿條則是在配料上再加
沙茶醬。
炒粿的功夫全在油朥(油朥:
潮州話意為液體脂肪和固體脂肪,油是液體的,朥是固體的)以及火候。油朥足、火候夠,則香濃可口。
潮汕地區
製作過程
不同種類的粿可以包不同的餡,不同的餡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但其做法是差不多的。
(一)做餡(這裡以用糯米飯做成的餡為例):1、將糯米用高壓鍋燜煮(用高壓鍋能確保糯米的甜味);2、用油跟蔥蒜爆炒,然後加入豬肉、香菇,當炒得快熟的時候再加入蝦米;3、將煮熟的糯米飯倒進去一起再攪拌幾分鐘,這樣便完成了。(二)做粿皮:準備適量的麵粉放在一個盆子裡,然後倒入熱水,一邊倒,一邊用筷子去攪拌,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根據麵粉的量而定。接著便用手來揉麵粉,剛剛開始的時候會有點燙,得慢慢來,等到麵粉溫度適中的時候才用力將麵粉揉成團。(三)包餡:首先揉出一小團麵粉,然後將其揉成一個類似於碗的形狀,接著加入適量的糯米飯,最後將糯米飯給包裹起來。做好之後便用一個做粿專用的模型來印粿,將粿放在模型上,不斷擠壓,而擠壓也是有講究的。將粿由中間慢慢地擠壓到模型邊緣,然後一個粿便印了出來。(四)蒸粿:用一個圓形的支架,然後要放上一塊布剛剛蓋住支架(防止粿黏在支架上),將粿由外往裡一個一個放在支架上,接著便可以放進鍋里蒸了。
地位
粿品在
潮汕小食領域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潮汕民眾的生活中發揮著自身的功用。首先,粿是祭神拜祖的貢品。潮汕民間習俗,歷來都是極其重視時年八節的祭神拜祖,粿往往被作為時節祭神拜祖的必備祭品,在祭品中僅次於“三牲”。例如按照潮汕民間習俗,逢年過節,家家產戶都必要做紅曲粿、
酵粿、
白飯桃等用以祭神拜祖。另外,粿對防治疾病具有一定的療效。潮汕民諺云:“時節做時果”“時令防時病”。就是有選擇性地利用適合節氣防治常見病、多發病的中草藥,用科學操作工藝拌入
米粉(俗稱粿志)加工研製烹調成可口粿品,以預防疫病。如
鼠曲粿,可於春天御春寒咳嗽;紅曲粿,可消食健脾;
菜頭粿,可去邪熱氣;麥粿,可利便養肝;桅粿,助消化、增食慾,祛疾病。這樣的粿品使人既可享受美食口福,又是成為適合時令
藥膳,可起到增進食慾,提供營養,調攝養生和醫藥保健,益壽康寧之功。
地方文化色彩
粿品小食除了有祭祀和防治疾病的功用外,其自身還蘊涵著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潮汕民間千家萬戶的家庭婦女都會做粿,製作的每道工序,都是前輩人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要求精功細做。下面我舉幾個例子,便可看出潮汕人是如何抓住細微處,體現出粿的精巧的。例如粿類中的“
白飯桃”,它的皮是使用
潮汕最常見的粳米粉,但它不是簡單地把粳米粉沖開水和成粉團,而是要求粳米磨粉前先要用清水浸隔夜。因為潮汕人認為如果
粳米使用機器乾磨,磨出的粳米粉便會缺乏粘度,沒有幼滑的特性;水磨粳米磨出來米漿後,要先上蒸籠將粳米粉漿蒸熟,因為粳米漿蒸熟,制出來的粿皮才會有爽滑的感覺,吃時不會粘齒。又如傳統名小食“鼠曲粿”,傳統的做法是“鼠曲粿”用粿印印出來後,要選用乾芭蕉葉墊底。別看給“鼠曲粿”墊底這一極細微的細節,卻充分地體現了潮州人做粿的獨具匠心。採用芭蕉葉墊底,不僅能襯托出這種粿品的自然風格,芭蕉葉經蒸熟後,更能散發出一種芳香的笆蕉葉氣息,和“
鼠曲粿”所具有的
鼠麴草香味相得益彰,產生一種濃烈的天然特色,而且不易粘住蒸具。又如“
甜粿好食難舂”,甜粿好吃,但舂甜粿很費工夫,米至少要篩兩遍,越細膩越好。炊甜粿也很費時,還要注意把握時間和添水。所以“無工做幼粿”、“鬢歪歪做無雅粿”這些俗語都表現了“粿”的精細考究,不花功夫是做不好的。不單是要粿好吃,也講究形式美。粿搓成團後,用不同花樣的木雕模子印製。潮汕的粿印,以桃形為主,也有一些圓形,或上紅漆或為原木色。在一方帶柄的方木塊上凹雕出桃形的圖案,中間雕一篆體“壽”字,以作印模的主題,周邊飾以回形紋,並以這種紋飾圍成小桃形,構成大桃攜小桃的圖案,中間襯托著古篆的“壽”字,主次分明,突出了民間寓意“吉祥福壽”的傳統主題。用模子印好的粿才是真正地完成了製作。
潮汕人做粿體現出潮汕人從平凡之物中窮盡機巧的聰明才智,也表現出潮汕人對細緻生活的追求。
2、粿品與民風民俗緊密聯繫。
潮汕人除把粿當作日常點心外,每個節日都要做不同的粿,即所謂“時節做時粿”。元宵節要做甜粿、
酵粿(
發粿)、
菜頭粿,即“三籠齊”,取其甜、發、有彩頭之意。清明節做朴籽粿,用
陶模蒸製成
朴籽粿,有梅花型及桃型兩種。端陽節做
梔粿。中元節要做“碗糕粿”(即笑粿)。春節做 “
鼠曲粿”。各種祭神拜祖的日子更離不了粿,如送灶日的紅曲粿。紅白喜事自然也要用粿。所以粿品在
潮汕人的生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粿品用於祭祀,往往寄託著人們的一些美好願望,給予好的意頭。例如潮汕小食中的粿類,如紅曲粿、
白飯桃、鼠曲粿等,都是用木印印成桃型,是人們以
壽桃的外型表達對健康長壽的追求;潮汕小食白飯桃,採用
糯米飯作餡,是人們對
五穀豐登的希翼;紅曲粿、
酵粿,是潮汕民間重大節日必備的祭品,紅曲粿染成紅色,因為紅色是
潮汕人心目中
吉祥如意的象徵,蒸的酵粿因大酵的作用而松發,潮汕人便用以寄託興旺發達的願望。如果發酵過程做得好,蒸熟之後,粿面凸起而裂開,狀如花朵,潮汕人稱之為“笑”,這意頭也好。
潮汕地區還流傳了許多與粿品有關的諺語熟語。做費工費時費精力,倘工夫不濟勉力而為,稱“無工做幼粿”。工於心計、善做表面文章的人,形容為“賢做雅粿”。做粿是潮汕女人的特長,和針工一樣為自小必修的手藝。某些女人倘儀表不整,手藝不佳,稱“歪鬢姿娘做無雅粿”。潮人喜吃粿,看重粿。對那些異想天開、絕無可能的事,稱為“乞食丟落粿”。拿人家東西,並非偶然撿來,稱“灶頭拾著粿,眠床拾著被”。事情弄糟露了餡,稱“咬破粿”。 “別人
草粿別人糖”,形容慷公家或他人之慨。
粿品的背面還常常有民間故事和傳說。清明節,
潮汕人總喜歡用
鼠殼粿和朴籽粿拜祭祖先。傳說,先人逢春荒時,常採用此二物拌其他雜糧吃或單獨吃,藉以求生。後人為懷念祖先之艱辛,便用此二物制粿品祭拜,頗有溫舊知新之義。
甜粿的故事更是悽慘,從前潮人迫於生計,坐
紅頭船離鄉別井去過番,行前各炊甜粿一籠,甜粿不易變質,可保存較長時間,以備船上充飢。這拋妻別兒的事,實是情出無奈,萬不得已才舂甜粿。於是有了“無苦奈何舂甜粿”之說。
3、粿品體現了潮汕人的融合思想。
潮汕的粿品從結構上講,粿品有皮包餡的,如:豆沙粿、
韭菜粿、
筍粿、
鼠曲粿、
鱟粿;也有主料和餡糅合和在一起的,如:
菜頭粿、竽頭粿等。這種主料和餡糅和在一起的製作方法,是潮汕粿品的一大特色。雖然北方點心中也有如此做法的(如
棗糕),但不如潮汕粿品豐富。這樣做粿象徵著一種傳統文化理念。“和為貴”,“和”即“融合”。潮汕先民融合了
中原文化、閩文化形成了自已的文化,潮人祖先為求生存開拓到海外異國去打天下,吸收了異國文化,
海外潮人因此發展壯大。有容乃大,容納各種品味,最後形成一種獨有的風味,這就是粿文化的精神所在。
由上述可見“粿”是貫穿在潮人的整個生活圖景中,牽扯著他們心中的鄉情、親情,與他們的歡樂和悲苦緊密相聯。潮汕的粿,不僅是滿足口腹的精美食品,而更凝結著一種本土文化,體現著潮汕的精神。
繼承和發展潮汕的“粿”,不僅有經濟上的意義,也有文化上的意義。如今的
潮汕地區,製作粿品的傳統日趨淡化,能按傳統節日熟練製作多種正宗粿品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很多人不願意動手,每逢節日時就到外面買點現成的。可以說,粿文化有消亡的危險。所以如何讓粿文化傳承下去,是值得我們仔細思考一番的。
福建地區
白粿
白粿是用優質粳米飯舂制而成的,是福州地區過年過節的主食之一。福州人吃的清淡,做白粿也是一樣。白粿在福州有炒白粿、煮白粿等做法,一般的用肉絲青菜炒,還可以煮成甜食當夜宵,各有各的味道。最常見的做法芥蘭菜炒白粿,白粿與少許
肉絲、
香菇、
蒜苗等一起炒,炒出來的白粿白如玉、清清爽爽。
菜頭粿
菜頭粿也就是
蘿蔔糕,南方多數城市都有的小吃,但是福州人的菜頭粿裡面會加入特殊的材料——紫菜。福州是座鄰海城市,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所以紫菜被作為一種特殊原料放入了菜頭粿。
菠菠粿
菠菠粿(
清明粿)是福州地區特有的
清明節供品。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成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糯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
豆沙、紅豆等為餡捏制而成的。
福州清明節製造菠菠粿的風俗,宋元明三朝未見記載,大約在清乾隆以後才興起。在福州地區,清明掃墓又叫壓紙,即為墳地鋤草,在墳頭壓上錢紙,以示祭奠。如帶供品亦極簡單,
光餅、豆腐、麵點和菠菠粿即可。
歷史故事
據說清
乾隆皇帝微服南巡揚州,與徽客汪某在客棧中相遇,品嘗徽州粿。回朝後,與內閣大臣曹文埴談起
徽州地方風味時,稱讚此粿為食中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