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區紅嶺中學

福田區紅嶺中學

紅嶺中學創辦於1981年,是一所與深圳特區一起成長起來的學校。學校2001年通過了省一級學校評估,實現了學校發展史上的第一次騰飛。近幾年辦學規模迅速擴大,由原來園嶺校區一址辦學,發展為高中部、園嶺國中部、石廈國中部“一校三部”近100個教學班,5000個優質學位的大紅嶺辦學格局。2006年高分通過了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的初期督導驗收,這標誌著紅嶺中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福田區紅嶺中學
  • 創辦時間:1981年
  • 所屬地區:福田區
  • 類別:公立學校
學校性質,校長,獲獎情況,發展歷程,發展規劃,地圖信息,

學校性質

學校性質: 公辦 辦學團體: 政府
學校等級: 國家級 學校類型: 高中
地 址: 高中部:福田區安托山九路3號;園嶺國中部:福田區紅嶺中路2027號;石廈國中部:福田區福強路石廈三街2號

校長

田洪明,男,1962年7月生,山東聊城人。中共黨員。哈爾濱師範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東北師範大學教育管理在職碩士研究生結業。曾榮獲全國優秀教師(人民教師獎章獲得者)、部級拔尖人才(國務院百千萬工程第三層次人才),省級“專家型”校長,中學特級教師,省級教學能手,省、市優秀共產黨員和勞動模範(標兵)、地市十佳校長、地市十大企(事)業家、市“十大公僕”候選人、市優秀教師及浙江省嘉興市首屆中青年骨幹校長等稱號。1993年晉升為中學高級教師。教育部第十七期重點中學校長研修班學員。2000年通過答辯、考評,被省教育廳確定為“教育部中學骨幹校長培養人選”。中國中學校長工作研究會委員。兼任《中學物理》、《物理教學探討》等六家學術雜誌社編委或兼職研究員。受聘擔任華東師大理解教育研究所研究員、深圳市政府兼職教育督學。

獲獎情況

“全國教育網路系統示範單位”、“中國中國小漢英雙語教學體系研究與實驗”課題組成員校、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規劃課題實驗學校、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重點課題雙語課題實驗學校、全國心理輔導特色學校、教育部十五規劃課題“中國小優質學校形成機制研究”科研示範校、首屆全國校園文學論壇優秀文學社、廣東省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先進單位、廣東省特級檔案綜合管理單位、“廣東省級巾幗文明示範崗”、“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廣東省外語教研示範校”、“廣東省普通高中課程實驗‘樣本學校’”、“廣東省首批英特爾未來教育示範學校”、“深圳市中國小依法治校示範校”、“深圳市文明單位”、“深圳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深圳市先進基層黨組織”、 “深圳市高考工作優秀獎”、深圳市2007年高考工作先進單位、深圳市先進職工之家、深圳市優秀義工組織、深圳市高中教育教學先進單位、福田區首屆區長質量獎。

發展歷程

紅嶺中學在20多年的辦學過程中,不斷總結辦學實踐經驗,形成了“教育方針作指導,求真和諧為理念,素質教育為根本,現代制度作保證,課堂教學為中心,校本研修上水平,質量效益求生存,文化創新求發展。”的辦學思想。明確提出了“求真·和諧”的辦學理念,確立了“將紅嶺中學辦成深圳視窗、全國一流、融入國際教育主流的現代化名校”的辦學目標,明確了“素質全面、個性發展、慎獨求真、追求卓越的可持續發展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在辦學實踐中學校構建了三結合的扁平化管理體制:即學校以校長室和年級組兩級行政組織為基本管理層級,以專家和專家型組織為智力資源系統,以黨總支、工會、校務公開領導小組等組織為監督組織,形成了以行政組織為核心、以專家組織為基礎、以監督組織為保證,三者相生互補的學校組織形式,創建了“扁平化低重心”管理體制及“雙十字”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培育並形成了“和諧德育”、“以學習型組織建設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兩大特色;打造了三大亮點:即全員全方位的實施依法治校、課程建設與實施走在全市全省前列、建立了一個網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有機結合的新型教育、學習和研究的信息化校園。
學校規模的發展,拉動了學校內涵的發展,學校內涵式的發展保證了規模發展的效益。近幾年,學校連獲殊榮。曾榮獲“深圳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深圳市安全文明標兵小區”、“深圳市文明單位”、“深圳市綠色學校”、“深圳市創建學習型組織先進單位”、“深圳市園林式花園式單位”、“深圳市扶困助弱先進集體”等多種稱號。連續三年榮獲“深圳市高中教育教學先進單位”稱號,多次被評為“深圳市教育系統先進單位”、“福田區校務公開制度先進單位”、“福田區貫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先進單位”。學校還是“全國教育網路系統示範單位”、“中國中國小漢英雙語教學體系研究與實驗”課題組成員校、“廣東省外語教研示範校”、“廣東省普通高中課程實驗‘樣本學校’”、“深圳市中國小依法治校示範校”。學校2003、2004連續兩次獲得深圳市高中教育教學先進單位,2005、2006連續兩次獲得深圳市高考工作優秀獎。前不久,學校又被命名為“省級巾幗文明示範崗”、“市三八紅旗集體”、“區固本強基示範點”,並被市、區教育局推薦為“省級紀檢監察先進單位”。《人民日報》、中央教育電視台及地方媒體對我校的辦學成績進行過多次深度報導。

發展規劃

(2011—2015年)
為進一步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現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福田區教育改革和發展“十二五”規劃》等有關檔案精神,結合學校發展實際,制定我校“十二五”發展規劃。
第一部分  學校發展基礎分析
一、現有優勢
1.區位優勢
紅嶺中學是深圳中心城區福田區教育的第一品牌,作為和中心區相匹配的完全中學,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學校地處深圳中心區,環境優美。作為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現代化城市的深圳,理應有最優質的教育。深圳中心區基礎教育龍頭的區位優勢,決定了紅嶺中學必須選擇高端的辦學目標和文化品位,決定了紅嶺中學的發展定位必須是全國一流,並與國際教育接軌。
2.基礎優勢
紅嶺中學創辦於1981年,現已發展為“一校三部”,是目前深圳市規模最大的公辦學校。共有110個教學班,高中在校學生2983人,國中在校學生2385人,教職工425人,總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作為完全中學,有利於對學生的發展進行整體規劃和設計;超大規模辦學,有利於資源的合理調配,有利於形成最佳化的師資結構,有利於因材施教
近年來學校注重內涵發展,不斷提升辦學質量,學校綜合實力保持在全市優秀中學的前列。
規模與內涵的雙重發展,為紅嶺中學形成品牌,創建全國一流名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師資優勢
全校419名科任教師,其中全國優秀教師8位;特級教師6位;國家級、省級、市級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和骨幹教師107人;高級教師186位,占全校教師的44.9%。湧現了在全市有影響的學科領軍人物和學科團隊。這是學校品牌建設的重要基石。
4.文化優勢
學校經過三十年的發展,積累了相當豐富的辦學經驗。幹部隊伍有責任、有思想、有操守、有規矩、有章法、有熱情、有擔當、善協作;教師隊伍樂業、敬業、求真、務實、堅韌、上進。教職工熱愛學校,人心思進。教風、學風嚴謹踏實,初步形成了“敬業、務實、堅韌、創新”的紅嶺價值觀,形成了良好的辦學傳統。
5.期望優勢
目前紅嶺中學展現了良好的發展勢頭,辦學實力日益壯大,教育教學質量逐年攀升,辦學效益日益凸顯,學校聲譽日漸提升。政府、社會、家長、學生對紅嶺中學寄予厚望,教師普遍對學校今後的發展既充滿期待,也充滿信心,有將紅嶺中學建成品牌學校的強烈要求。這一切,是學校發展的優勢所在,可以成為學校開拓事業的不竭動力。
二、發展空間
1.管理效能空間
現代學校管理制度建設上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實踐;在充分調動教師自主管理、自主發展上,教師參與學校管理的渠道和形式上還有待進一步探索;民主管理民主決策的力度有待進一步加強,在如何建立靈活、高效、民主的管理運行機制上有待大膽探索和實踐。管理的創造性和部門管理的主動性,有待進一步發揮;職能部門的管理效能和服務意識有待提高,現代化管理手段的空間有待進一步拓展。
2.文化建設空間
學校建校三十年來所形成的文化積澱有待提煉和升華。學校精神文化、教師團隊的核心價值觀還有待進一步豐富和培育;在“倡導和踐行返璞歸真的學校文化”方面需要進行不懈的探索和實踐;學校文化立校機制還需進一步確立,教職工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還需進一步增強。學校文化精神怎樣融入全體員工的日常行為之中,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3.教師成長空間
教師隊伍的總體素質與品牌學校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部分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及教育教學方式有待進一步更新,教師的專業化發展的途徑、方法等還需進一步摸索,教師的研究意識與創新精神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教師領軍人物的層次和數量都還有待提升,資深教師作用有待充分發揮。教師隊伍結構有待最佳化,中青年教師培養空間巨大,尚需花大力氣。
4.課程建設空間
新課程方案全面落實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最佳化;學校校本課程體系還沒有形成,有待進一步開發和最終形成特色;與國際接軌課程、特色課程等方面需要根本性突破;學科發展不均衡,教研組在課程建設中的作用需要加強。
5.德育創新空間
三十年德育的成功經驗尚待提煉和總結,“和諧德育”的體系尚待進一步完善,內涵尚待進一步提升。德育隊伍建設的規劃性不夠,導師制需進一步完善。德育內容、德育途徑和方法有待進一步探索,德育的實效性、時代性、創新性需要加強;德育科研、學生“三自能力”(自主管理、自主學習、自主成長)及優秀學生的培養需要有新突破。
6.教學提升空間
教學觀念、教與學的方式還有待根本性的轉變,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發展有待加強,課堂教學效率有待提升。管理層對於課堂教學的指導尚需加強;教研組、備課組還沒有完全形成濃郁的、有效的課堂教學研究氛圍。
7.特色發展空間。
學校的辦學特色尚待形成,曾經形成的某些特色需要進一步強化和提升,新的特色還有待挖掘和培育。因此,學校在特色發展上,空間巨大。
三、趨勢分析
當代教育正朝著追求教育的國際化、民主化、多樣化、終身化、現代化發展,正由追求內在效能、外在效能,轉向追求未來效能;強調以人為本,學生中心;強調自我學習,多元學習,終身學習和無限機會學習;強調教育的全球化視野和跨文化的教育;強調由依靠個人的能力和魅力辦學過渡到依靠完善的管理體制辦學,並逐漸過渡到依靠學校文化和校園精神辦學;強調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學習型組織建設;特別重視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確定的“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教育發展20字方針,《福田區教育改革和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公平、多元、開放、優質”的發展目標,很好地體現了當代教育的這一發展趨勢。
在這樣的背景下來建設品牌學校,建設一流現代化新型學校,建設國際知名學校,就應該以未來化和國際化為基本視野,以發展的終身化和個別化為思考重點,以科學發展觀為理論基礎,以學校文化建設為重要視角,以和諧社會的建構為共同目標,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以此來定位我們的辦學,來規劃我們的願景。
第二部分 指導思想、發展目標與發展戰略
一、指導思想
本著“求真·和諧”的辦學理念,堅持“學生自主發展、教師和諧發展、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秉承“以人為本,傳承創新,文化立校,追求卓越”的管理宗旨和“現代化、個性化、社會化、國際化、精品化”的課程理念,以學校文化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教師專業發展和打造高效優質教學為著力點,初高中協調發展,努力推進學校管理的規範化、科學化、藝術化和國際化,積極構建寬鬆、和諧、有利於創新的新環境,構建有利於學術交流、知識傳承和文化積澱的軟環境,著力提高辦學的現代化和國際化水平,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與成功奠定堅實的基礎,立足深圳,走向全國,融入國際教育主流,創辦現代新型學校,辦與中國現代化中心城區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理想教育。
二、發展目標
(一)學校發展願景
以學校文化建設、課程體系建設、教師專業發展和打造高效優質教學為著力點,在進一步加強管理“規範化”的同時,重點推進學校管理的“科學化”和“藝術化”,在“平安校園、生態校園數字校園、書香校園”的基礎上,努力建設“學術校園”、“創意校園”“和諧校園”和“幸福校園”,提供適合每位學生個性化成長的理想教育,著力培養現代素養、精英氣質、創新意識、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將學校建成集品牌、特色、卓越為一體,與深圳地位相稱的“優質化、現代化、國際化”新型學校。
(二)學校發展具體目標
1.培養具有現代素養、精英氣質、創新意識、國際視野的優秀人才。
“現代素質”,包括現代公民意識,全面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自我管理、自主發展的能力。
“精英氣質”,指學生人格整體的各個內在要素之間處於協調、平衡與統一的狀態,具體包括有正確的自我意識,社會角色定位準確,樂觀自信,誠信熱情,社會責任感強,人際關係良好,有愛心、同情心和正義感,意志堅定,上進心強,善於理解、寬容和幫助別人,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修養等等。
創新意識”,指具有創造的動機,願意參與創造活動,並表現出一定的創造意向、願望和構想。
“國際視野”,就是能夠放眼世界,有世界胸懷、國際視野、國際素養。“和諧人格”,
“優秀人才”,指在同齡人中,在某些方面表現出相對優秀的品質、才能。
2.探索現代新型學校管理機制。探索現代新型學校管理的新方式,建立健全穩定而富於革新精神、能保證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管理體系與管理制度,形成民主、平等、開放、活潑、和諧的良性競爭局面,並以此帶動學校文化建設。
3.構建現代新型學校文化。在“平安校園生態校園數字校園、書香校園”的基礎上,重點建設“學術校園、創意校園、和諧校園和幸福校園”,形成學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全體師生員工的自我認同,並嘗試構建一種學校、學生、家長、校友、社區互相融合的教育文化,建立學校的品牌形象,逐步實現以學校文化和校園精神辦學的目標。
4.建立開放性、發展性、國際化的課程體系。構建培養學生的現代素質、國際視野,適應學生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的獨具特色的開放性、發展性的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資源。讓紅嶺的學生都能接受全面而又富有紅嶺特色的課程教育,培育其終身受用的某些技能、習慣,並逐漸形成個人發展的特長與特色。
5.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形成互動性、探究性、實踐性、生成性、藝術性以及資源高度整合的學科教學新局面,實現教學方式的根本轉變,讓課堂成為民主課堂、快樂課堂、生動課堂、生命課堂高效課堂,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讓學生在課堂中享受知識、享受發展。確保各學科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處於全市領先水平,確保教育質量名列全市前茅。
6.全面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讓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具有濃厚的中華情懷和國際理解力,敢於擔當,追求卓越,發展自主管理、自主學習、自主成長的能力,具有良好的精神動力,具有高雅的審美情趣和優良的人文素養,高尚的精神品位。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養成鍛鍊的習慣,學會一兩門鍛鍊技能,讓紅嶺的每一個高中生都學會游泳,讓每一位學生學會一門藝術技能。
(三)階段性目標分解
第一階段(2011年1月-2012年7月)目標:
(1)初步建立現代學校管理制度,進一步提升學校現代教育技術水平,建立健全全員業績考核評價體系和教師專業成長激勵機制。
(2)初步形成我校特色課程體系。形成校本課程、校本培訓校本教研體系;教與學方式轉變初見成效,課堂質效顯著提升。
(3)改進優秀學生培養方式,初步形成學生培養立體化體制。
(4)加快推進國際化進程,學校教育國際化初具規模。
(5)提煉學校的文化內涵,豐富學校精神文化,形成《紅嶺文化建設綱要》。
(6)建立中共紅嶺中學委員會,完成各級黨組織機構的調整。
(7)實現後勤服務的重點轉移,完成學校設施設備的最佳化。
第二階段(2012年9月-2014年7月)目標:
(1)完善現代學校管理制度,形成靈活、高效、民主的管理運行機制。
(2)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課程體系,以高分通過深圳市課程特色學校驗收,初步形成特色教學流派;有過半的學科成為全市的強勢學科,絕大部分學科的建設水平達全市前列。
(3)形成名師團隊,取得國家級課題研究成果。
(4)學校教育國際化產生較大影響,建設“國際部”。
(5)形成完備的優秀學生培養機制。
(6)形成學校獨特的精神文化,打造書香校園、學術校園、創意校園、幸福校園,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
第三階段(2014年9月-2015年7月)目標:
進一步擴大學校的影響力和輻射力,打造方式創新、質量優異的基礎教育高地,開展多種形式的國內國際交流與合作,並加大宣傳力度,在全市發揮視窗作用,在全省發揮示範作用、輻射作用,初步建成平安校園、生態校園、數字校園、書香校園、學術校園、創意校園、和諧校園和幸福校園,建成在省、市享有良好聲譽,在全國具有一定知名度,集品牌、特色、卓越為一體的“深圳一流,國內聞名”的品牌學校。
(四)發展戰略
1.管理創新戰略。名校需要積澱,但更要創新。優良的傳統保證了學校上升到一定的發展平台,但一些固有的陋習或者陳舊的方法更制約著發展,要創建現代新型學校,更需要在管理理念、體制、方法等方面,既有傳承,更有創新。
2.文化立校戰略。依法治校,最後到依靠文化立校,是許多名校的成功經驗,學校文化和校園精神是學校發展的靈魂和不絕的動力。優秀學校的傳承,傳承的核心是文化。
3.課程提升戰略。課程在基礎教育中居於核心地位。課程集中體現了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是落實培養目標的施工藍圖,是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最主要的依據,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關鍵是課程的提升。
4.教師發展戰略。學校發展主要依靠教師隊伍,而在現代教育背景下,教育的觀念、內容、手段、方法在不斷更新,不斷進步,則就要求教師的教育觀念、教育能力與現代教育同步發展,甚至應該超前一步發展。
第三部分 主要任務與具體措施
一、探索現代新型學校管理機制,為理想教育提供組織保證
1.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運行機制。探索以行政組織為中心、以校外專家顧問團為指導、以校內專家組織為基礎、以監督組織為保證的學校組織形式,形成行政、諮詢、監督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和而不同的扁平化、低重心管理體制。
2.學校聘請國內一流教育專家組成“紅嶺中學教育教學顧問團”,每年邀請顧問團來校為學校的發展提出指導意見,指導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並對學校的辦學情況進行評估。
3.建立學校學術委員會,充分發揮校內專家在學校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學術委員會成為學校辦學的重要智囊組織,為學校品牌建設,為學校辦學水平的全面提升提供智力和學術保證。
4.擴大民主決策的範圍。建立決策諮詢審議問責制度,變內部決策為開放的程式化決策。學校吸納社區專家和家長代表、校內各方面員工代表,參與學校重大事項的決策。
5.調整、完善學校行政組織的設定,使之適應現代新型學校的建設與發展的需要。將政教處改為學生處,成立學生成長支持中心,以增強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支持力度;成立教育教學研究指導中心和教師成長支持中心,加強學校對教育教學的指導性,增強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明確學校行政組織的基本職能,增強學校行政組織的執行意識和服務意識。
6.切實放低管理重心,加強年級組管理,探索A、B年級組運行的新方式,實行“大學校小級組”的管理模式,增強年級的工作活力。
7.形成有效的常規運行機制。切實明確各級管理人員的權力與責任,充分授權,加強管理的程式研究,在一到兩年內形成日常工作管理流程,增強管理的流程意識和規範意識,減少管理的隨意性,降低管理成本,切實提高管理效能
8.創新員工業績評價體系。改進學校目標管理體系,加大員工的創意評價力度,重視對員工工作效率的評價,建立員工多元評價制度,鼓勵員工在研究狀態下工作,鼓勵員工多向發展。
9.切實加強黨團組織建設。籌建中共紅嶺中學黨委,加強學校黨組織的組織建設、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加強對工青婦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共青團、工會、婦女組織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
二、著力構建現代新型學校文化,形成學校獨特的文化識別。
1.加強對學校文化建設的領導和策劃。建立學校文化工作室,負責學校文化建設的籌劃、設計和督辦。通過充分調研並充分諮詢專家意見,制定《紅嶺中學文化建設綱要》,對學校文化建設進行系統的布局與籌劃。
2.豐富學校精神文化內涵,塑造紅嶺獨特的精神文化。繼續豐富學校的辦學理念、培養目標、教學理念等精神文化的內涵,尋找紅嶺痕跡,研究紅嶺文化積澱,開展紅嶺精神和紅嶺人價值觀的大討論,提煉紅嶺精神和紅嶺人的價值觀。完善校訓、校風、教風等規訓,在各種場合加以強化,使之成為全體員工的自覺行為;制訂紅嶺人行為規範,讓學校的辦學理念、管理理念內化為全體師生員工的自覺行動。
3.探索現代新型學校民主化的管理文化。吸納多方面智慧,探索現代學校管理制度,建立決策、諮詢、執行和監督四者結合的機構設定和運營程式,建立決策、執行和監督三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和而不同的管理體系,探索建立現代新學校規範、民主的管理文化。
5.努力營造創意文化。努力發展師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大膽創新,鼓勵教師的教育和管理創意,誘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倡導師生在研究狀態下工作和學習,學校每年舉辦一屆師生創意大賽,對師生中的優秀創意進行重獎。
6.形成紅嶺獨特的“講壇文化”。定期舉辦“名師大講壇”,尤其重視發掘校內名師的演講主題;倡導各學科組不定期開設“科組講壇”。設立面向全校師生的“紅嶺廣場大講壇”,既邀請校內外名師講座,也邀請家長、校友、社區成員進行交流,更重視發掘學生中的優秀人才,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7.探索構建“教師、學生、家長、校友(學長)、社區”五者互動平台,學校的“紅嶺廣場大講壇”將定期開辦“家長論壇”、“校友論壇”“社區論壇”,充分發揮家長、校友、社區對學生教育、學校辦學的重要作用,嘗試構建一種學校、學生、家長、校友、社區互相融合的教育文化。
8.引導生態閱讀活動向縱深發展。生態閱讀是我校的品牌活動,未來的五年必須進一步提高生態閱讀活動的檔次。將生態閱讀活動與圖書館建設結合起來,提高圖書館的現代化水平,提高圖書館的利用率,將學校圖書館建設成建設書香校園和學術校園的重要平台
9.努力建設幸福校園。以愛心、賞識、鼓勵、關心、理解、包容營造校園和諧氛圍、幸福生活。認真開展陽光體育,為師生健康服務,豐富校園文化藝術生活。構建豐富多彩的課程體系,最大限度轉變教學方式,讓學生享受學習,快樂成長,渴望上學;精心呵護教師健康,解決教師後顧之憂,引領教師專業成長,讓教師快樂上班,享受工作,幸福生活。
10.創設多種文化活動平台,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進一步加大對學生社團的推進力度,成立紅嶺學生社團聯盟,提高“校園四大節”等文化活動的文化韻味,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校有形的文化活動中來,為學生提供鍛鍊的機會和展示風采、增長才幹、張揚個性的舞台。
11. 創建“一網一報三刊”校內文化媒體。提高學校學術刊物《名師》雜誌和文學社刊物《鵬翎》的檔次,完善和創新學校網站,創辦《紅嶺中學報》和學生綜合刊物,形成“一網一報三刊”的校內文化媒體群,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12.重新規劃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以建設綠色校園、書香校園、文化校園為目標,提升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檔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中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融合。
13.及時總結學校文化建設的經驗教訓。每學年召開一次學校文化建設工作研討會,總結成績,表彰先進,發現不足,以促進校園文化建設健康發展。
三、營造濃郁的教師發展氛圍,為品牌學校建設提供師資保障
1.建立教師發展支持中心。以教師發展支持中心為平台,努力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各種可能的平台和支持。充分重視並努力創造條件加強幹部和教師的職業培訓和學歷進修;加強和大陸各地名校及港澳、海外學校的交流,開拓全體員工的教育視野;培養幹部和教師的世界胸懷,擴展員工的國際視野,提升員工的國際理解力和國際素質。
2.提振教師的精神境界。以學校的精神文化建設為重點提升教師的師德修養和人生境界,重視教師在工作崗位的快樂體驗和創造精神的培育,努力營造教師實現職業理想和生命價值的良好氛圍。
3.實施“513”名師工程。激發資深教師內驅力,為資深教師創造進一步發展的平台,充分發揮資深教師的幫帶作用。鼓勵並支持教師成名成家,力爭在本規劃期內至少培養5名在全國有一定知名度的專家型名師,每個學科至少培養1名在省內有一定知名度的名師,每個學科培養3名在全市有知名度的名師。
4.加大青年教師培養力度。依託學校學術委員會和各級名師工作室,成立青年教師發展專家指導組。進一步完善中青年教師的培養機制,繼續實行青年教師培養的“師徒結對”制,為青年教師提供出國、進修、拜師學藝等發展機會,讓中青年教師早日成熟、成名、成家。
5.以名師工作室和教研組為依託,努力搭建教師專業發展平台。
(1)校本課程平台: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建設,開發教師的學術潛能,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讓老師“學”有方向,“術”有專長,“教”有特色。
(2)教育部落格平台:通過教育部落格的寫作,促進教師的教育實踐和反思,促進其自我感悟與發現,激發其教育創造力。
(3)校園講壇平台:學校開設“名師大講壇”“紅嶺廣場大講壇”,鼓勵各學科組開設“科組講壇”,為老師提供交流平台。
(4)論著發表平台:學校編輯出版學術期刊、校刊和校報,鼓勵教師著書立說,對高質量的教育著作提供出版資助。
(5)課題研究平台。
6.開展校內優秀教師教育教學“絕技”研究。認真總結身邊教師的成功典型,發掘每一位優秀教師的看家絕技,編輯成書,加以總結推廣。對於尚不成熟的老師,鼓勵其發展自己的成名絕技,讓每一位教師都教有所長。
7.加強教研組、備課組建設。轉變和明確教研組、備課組的職能,努力將教研組建設成教師專業發展的學科指導中心,將備課組建設成課堂教學的研究中心和基層管理組織。
8.加強名師工作室建設:對已有的三個名師工作室,加強指導,提供最大協助,儘量使其出成果、出特色,成為在全國有一定影響的工作室;創造條件繼續創建新的工作室,爭取五年內各個學科都能創建自己的工作室。
9.實施校內明星教師獎勵機制。制訂校內明星教師獎勵方案,每年在各個層面民主評定業績突出、特色明顯的年度明星,實行重獎。鼓勵教師多元發展,多向成才。
四、建立新型學校開放性的課程體系,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課程保障
1.完善課程管理機制。建立健全課程委員會及各種課程組織機構,提高各課程組織的履職能力。建立課程開發、課程審定、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完整的課程管理流程,加強課程實施的過程監控;完善網路化、智慧型化、開放化的多功能課程管理平台。
2.加大課程研究力度。學校成立課程研究中心,切實開展課程調研,認真研究課程的科學設定、開發和實施。加大綜合實踐課程的研究力度,加大國中課程設定特別是歷史與社會、綜合課程的教學以及科學分科教學研究的力度。
3.努力構建科學、開放、發展的課程體系。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構建以基礎性課程為核心,以拓展性課程為增長點的相互銜接、彼此打通、科學整合的課程體系,重視研究性課程、活動性課程的開設,加強學校課程與國際課程潮流的融合。
4.加強課程開設的選擇性、層次性。在保證必修課程的基礎上,逐步推出足量的選修課程,基本保證進入紅嶺的不同層次、不同發展傾向的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身個性與發展的選修課程,甚至為學生“量身定做”,充分支持學生的個性化成長。
5.實施校本精品課程戰略。以校本課程作為學校品牌建設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突破口,實行校本課程重獎制度,大力開發和認真實施校本課程,構建豐富而具有特色的校本課程體系。各教研組組織校本課程攻關小組,並形成以老帶新的格局,以保證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傳承性和可持續性。推出一批校本教材,大科組每年著力打造1門精品校本課程,小科組每兩年打造1門校本精品課程。
6. 加強學校課程與國際課程潮流的融合。加強國際課程的研究與引進,成立國際課程研究小組,充分了解國際課程的發展趨勢。開設國際課程,聘請外教來校授課,在國中、高中均開設美國文化、美國社會活動、美國的經濟制度等國際理解課程;開辦國際班;開班中美、中英、中加等國際交換生項目;舉辦國際交流特色夏令營。
7.加大學生活動課程的建設力度。大力開展社團活動,形成活動常規,提高社團活動的層次和品位,打造特色社團、精品社團,形成社團聯盟,讓社團成為各種專門人才的搖籃。提高各種活動周、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的課程含金量,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提高學生課餘生活的文化含量。
8.加強課程建設的學生自主性。切實轉變課程觀念,加強課程建設的學生自主性,成立學生課程組織,及時吸納學生對於課程建設與實施的意見建議,讓學生成為課程開發和實施的主人;增強課程實施的參與性、研究性和探究性。
9.探索實施校本課程社會化、國際化工程。擴大校本課程的資源範圍,聘請在某些領域確有研究的社會人士,聘請國外專家,面向全體學生開設適合學生髮展實際與需要的校本課程;聘請國內外專業人士指導、協助開發校本課程。
五、加大德育創新力度,培養高品位的現代學生
1.更新德育觀念。變以“管”為主的德育觀念為“以‘育’為核心,‘管’‘育’並重,助力學生髮展”的德育觀念,尊重學生在德育中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德育主體作用;加強對學生心結的開導、情緒的疏導、思想的引導、人生的指導。
2.加強德育隊伍建設。強化班主任培訓工作,加強班主任的對外交流,培養名牌班主任,擴大優秀班主任在省、市、區的影響力。重視德育科研隊伍的培養,有計畫、有意識培養德育科研人員。完善導師制,加強導師制的實效性研究,切實增加導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
3.豐富德育內容。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教育。一是以文明禮儀為重點的行為規範養成教育;二是理想信念教育;三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培養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和創新、創業、創優精神;四是以“兩會一有”為重點的健全的心理人格教育;五是生態意識、安全意識、國際素質教育;六是服務社會、服務人群的服務意識、志願精神教育。
4.加強德育的多途徑滲透。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以“四大節”和學科活動周、傳統節日、國旗下講話、成人典禮、政治課、班會課為德育的主渠道。加強學科德育滲透,認真挖掘各學科的德育資源。充分發揮學校德育主陣地作用、班級德育的基礎作用、校外德育基地的延伸作用。充分發揮現代媒體在德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重視通過網路了解學生的思想情緒、興趣要求;利用貼吧、微博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人生、成長等等。
5.增強學生的中華情懷和國際理解力。加大傳統文化課程的開發力度,讓紅嶺學生在校期間至少接受一門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的教育;強化校園活動中的傳統文化因素,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理解,並基本能掌握一門傳統文化的技藝。讓紅嶺的每一個學生都具有濃厚的中華情懷。開設國際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的國際胸懷和世界眼光,提升學生的國際理解力和國際素質。
6.培養學生的領袖意識和領袖才能。開設領袖課程,激發學生追求卓越的精神動力,加強對學生成長個案分析,通過講壇、校報、社團等,為優秀學生提供展示成功的機會,爭取優秀學生培養取得新突破。
7.成立“學生成長支持中心”。學生成長支持中心,吸納本校、高校、社會、家長等多方面力量助力學生自主成長,為學生成長規劃、特長發展、學業指導、提供指導,幫助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職業生涯規劃,疏解成長中的壓力、困惑,調適心情,並進行心理行為的矯正。
8.深入研究新形勢下的學校德育工作重點、難點問題,強化德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開展微觀德育和德育專題研究,爭取國家級、省市級德育科研課題,實現德育科研的新突破。加強班主任內部交流,推出“班主任月講壇”,每月讓工作有成效、有特色、有創意的班主任主講。認真總結校內優秀班主任的成功經驗,提煉優秀班主任的成功“絕招”,加以推廣。
9.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重視喚醒學生的自我覺醒、自我成長意識;辦好青年課餘黨校、團校,充分發揮完全中學在德育中的資源優勢,增強初高中學生的交流,發揮同伴的引領作用。調動往屆校友參與學校教育的積極性,探索 “學長制”教育方式。
10.進一步提升寄宿制管理水平。進一步研究探索寄宿制學校學生工作的特點與方式,完善“聯管” “聯通”“聯動”的“三聯制”寄宿制管理模式,增強服務學生、溝通學生、引導學生的意識。
六、打造優質高效教學,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1.實施“轉變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行動計畫。切實轉變“教”與“學”的方式,讓全體教師努力把握好課堂教學的激情度、參與度、信息度、生動度、新穎度,不斷最佳化課堂教學,打造民主課堂、快樂課堂、生動課堂、生命課堂、高效課堂
2.進一步提升教學管理效能。更新教學管理觀念,強化相關部門對於一線教學的督導、指導、協調和服務職能,成立教學研究指導中心,增強教學管理、教學指導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管理效率
3.探索分層教學機制。增加教學的針對性,因材施教,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為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更為寬闊的平台。
4.加強教學的基層組織建設。扶植弱勢學科,強化優勢學科。明確教研組和備課組在教學管理與教學研究中的定位,加強教研組的指導功能,強化備課組在教學中的研究與管理功能,將教學研究與管理的重心放在備課組。
5.加強教學過程的全程研究。既要把握課標、吃透教材,更要準確掌握學情,倡導開展學生學習發展個案研究,努力使教學行為更符合學生的發展實際;加強對學生作業的研究,加強對各科作業的監控力度,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加強初高中教學銜接的研究,提高教學的前瞻性和針對性。
6.加強教學資源的整合利用。著手編寫適合紅嶺學情的教學資料;進一步探索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為學生的個別化學習、多元學習、自主學習、隨時隨地學習創造條件,努力培養學習型人才
7.提高教學的信息化水平,重視教學積件的開發利用。探索充分利用網路信息平台進行高效教學的方式。嘗試與國際課堂的聯接,嘗試利用網路模擬實驗室開拓學生的視野,創造條件讓學生與國內外權威進行網路對話。
8.改進教學評價方法。完善紅嶺中學新的課堂教學評價標準與體系,完善基於網路的智慧型化考試評價系統,建立終極評價與過程評估相結合的評價體系。完善紅嶺中學教學質量檢測系統,加大對教學質量的監控力度。加大對優質教學的獎勵力度,激發教師的教學熱情。
9.建立教育質量監測團隊。以資深教師為主,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育質量監測隊伍,加強質量檢測研究,完善質量檢測資料庫。參照國家權威部門的相關評估體系,結合紅嶺學情和學校的培養目標與發展定位,探索建立 “紅嶺質量評估體系”,對教育教學質量進行有效評估。
10.加強初高中教學一體化研究。充分利用校內豐富的教學資源,切實加強初高中教學的交流,建立各學科的初高中教研組定期交流機制,建立大學科組意識。
七、加強健康教育與審美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1.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充分認識體育、藝術、心理健康教育對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對學校的特色創建、文化建設,對學生全面素質和個性特長發展的重要意義,將體育、藝術、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
2.切實加強體育、藝術、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確保開齊、開足、開好體育、藝術、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加強體育、藝術、心理健康的課堂教學研究和管理,讓學生通過課堂教學,既全面了解學科相關知識,又能發展一門相伴終身的體育、藝術技能,養成良好的鍛鍊習慣、心理衛生習慣和審美趣味。
3.探索藝術體育教育的選擇性修習。認真總結本校體育、藝術教師的個性專長,挖掘體育、藝術教師的“絕招”,供學生進行選擇性修習。
4.形成濃郁的審美教育氛圍。充分利用學校的課堂教學、班級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及各種教育教學設施開展審美教育,創造良好的審美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美感,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高雅的審美情趣,豐富審美想像,提高其感受美、鑑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5.大力開展陽光體育活動。營造人人參與、個個爭先的氛圍,形成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育人環境。充分保證體育鍛鍊時間,通過體育課、課間體育、體育社團等,保證每名學生至少掌握兩項日常鍛鍊運動技能,養成終身體育鍛鍊的習慣。將學生日常運動技能和習慣考核納入學分制管理,建立促進學生體育鍛鍊習慣和技能養成的長效機制。
6.培養藝術和競技體育的拔尖人才。組建校園藝術團和藝術體育特長班,培養藝術和競技體育的拔尖人才,擴大學校藝術與體育教育的影響。
7.加強心理健康、體育、藝術教師的培養。加強橫向的和縱向的學術交流,培養在全市乃至全省有影響的領軍教師。不斷提高科研水平,力爭出有影響的科研成果。
八、提升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為品牌學校建設提供技術支持。
1.學校成立信息技術中心,加強對一校三部信息技術的統籌和指導。
2.進一步提升完善各種網路管理系統。整合辦公管理系統,提升功能;提升教育教學管理系統的功能;完善教學科研管理系統;開設互動式的網路課堂,拓展教育教學空間。充分利用流媒體技術和寬頻網路,創設與國際相互交流的多媒體互動平台。引進適用的網路管理軟硬體,提高學校網路安全和管理效率,改善區域網路運行速度。在部分樓層、辦公室構建無線網路接入設備,利用無線網路進行全校的網路接入覆蓋。及時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動向,逐步使用具有小型化、攜帶型、無線通訊特徵的終端設備。
3.加強信息技術的科學研究。緊密結合學校的教育教學實際,開發各種管理與教學軟體,完善現有的各種數字管理系統。
4.加強教育教學資源庫的開發與建設。升級校園數字圖書館,提高數字圖書館的利用率;適當購買網路學術資源,構建校園數字學術平台。
5.提升教師的信息化素養。定期開辦現代教育技術培訓班,並不斷升級培訓內容,加強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水平測試和現代教育技術運用的評估,切實提升教師的信息化素養。
6.提升信息、通用技術教學水平。進一步改進信息、通用技術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學生參與度;成立信息、通用技術社團,加強信息學科的培優工作,培養信息學科的優秀人才。
7.增強技術服務教育教學的意識。提高信息技術部門服務教學的意識和質量;增強全體員工以教育教學為中心、以提高教學質量為重點,合理、有效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
九、實施“課題引領、科研拉動”策略,為品牌學校建設提供學術保證。
1.切實提高對科研興校的認識。在全校形成科研優於經驗、創新高於規範、過程重於結果的科研創新共識,讓全體教師投入到科研創新之中,養成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的素質和習慣。充分發揮校內專家的引領作用,成立學校教育教學研究指導中心,加強教育教學研究的指導。
2.形成合理的科研管理模式。改變科研的剛性管理模式,變剛性管理為剛性指標與柔性激勵相結合,修訂《紅嶺中學教育科研獎勵條例》, 擴大獎勵範圍,加大獎勵力度,實行教育科研重獎制度,盡最大可能激發教師的科研熱情與興趣,變被動科研為主動科研,變應付科研為享受科研。
3.使教研組、備課組成為教師成長的搖籃。明確教研組與備課組在校本研究中的定位,將教研組建設成校本研修和課題研究的基本單位,將備課組建設成微觀研究和集體備課的基本細胞。加強對備課組集體備課的督導檢查,使備課組的集體備課成為常態。
4.培養科研拔尖人才和骨幹團隊。通過海培、進修、訪問等形式,提高科研骨幹的科研水平,充分保證科研骨幹的科研時間、經費等科研條件,搭建科研交流平台;充分發揮名師工作室在課題研究、骨幹培訓等方面的引領作用。
5.力爭前瞻性科研課題和基礎性雙豐收。在“十二五”期間,爭取一定數量的國家、省、市級課題,力爭出有影響的科研成果;同時加強立足校本的微型課題研究,將重點放在日常教研上。加強學校的基礎性科研。研製學校質量監控系統,建立學校題庫,編寫校本課程教材,編寫適合紅嶺學情的教學輔導資料或學案。
6.拓寬教師的研究視野。聘請校外專家擔任科研導師,加強與名家、名校的學術交流,定期召開不同形式的研討會,開辦名師講壇、名師咖啡廳、專題研討會等,形成濃郁的學術研討氛圍。創新《名師》學術期刊,讓《名師》成為學校學術委員會的定期刊物,提高《名師》的學術水準,使《名師》雜誌成為學術校園的重要標誌。
7.充分利用現代網路,提升科研能力。建立學校教育科研部落格群,建設基於現代網路的學校科研平台,促進教師科研習慣的養成,加強教育科研的互動性,擴大教師教育科研成果的影響力。
十、完善設施設備,提高服務水平,為品牌學校建設提供物質保障
1. 最佳化校園環境建設。從安全、美觀、文化入手,改造“一校三部”的校園環境。清除各種校園安全隱患;聘請專業的設計人員對校園的美化及文化設施進行整體設計,充分發揮校園環境的育人功能。完成校園教育教學的基礎設施功能提升。高中部完成水電、地下管道等設施的改造,各國中部完成教學設備的更新、完善。
2.為師生健康服務。加強對食堂的監管力度,研究完善師生營養配餐,讓師生吃得放心,吃得營養。
3.加強學校財產管理。進一步健全財產管理制度,對學校財產進行定期清理,提高現有財產的利用率。加強體育場館、設施的管理,合理配置體育器材,提高體育場館、器材的利用率,盡最大可能向師生開放各種體育場館和設施。
4.高中部加強對寄宿制管理的研究,營造良好的寄宿環境。
5.切實強化安全保衛工作。建立健全各種安全組織,健全並切實執行各種安全制度,加強安全教育,提高防範意識。
6.提高后勤、醫務、教輔人員的服務意識和水平。加強與後勤、醫務、教輔等人員的溝通,關心他們的生活,增強其工作服務的內驅力,定期培訓,提高其服務水平。加強隊伍的溝通與管理。加強與物業的溝通,定期對物業的服務進行評估,加強對物業服務的監管。
第三部分 保障監督機制
學校“十二五”發展規劃是一個系統工程,為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在聽取廣大教職工的意見基礎上,經專家論證,教代會通過,最終形成共識。為此設立以下保障條款
一、組織保障
學校成立發展規劃領導小組,充分發揮組織、指導、協調和服務作用。建立規劃的階段性評估機制,定期評估並向教代會匯報規劃實施情況,提出整改建議。積極尋求政府、上級教育部門、社會和家長的外部支持。
二、機制保障
加大學校“十二五”規劃的學習和宣傳力度,使全體教職工了解規劃,提升學校的凝聚力和發展力,增強執行實施規劃的權威性、自覺性。各部門要通力合作,保證學校各項工作圍繞此規劃高效開展。充分發揮群團組織、教代會在學校民主管理方面的職能,促進校務公開。
三、物質保障
以學校發展規劃為依據,以教育教學工作為重點,科學合理的編制每年預算。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固定資產,提高資產使用率。學校設立專項基金用於課程開發、實施和管理,用於師資培訓、獎教獎學、繼續教育、設施配置、信息技術的推廣套用與對外交流等。開源節流,勤儉節約,充分利用有限資金創造最大效益。
紅嶺中學”十二五”規劃領導小組

地圖信息

位置: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松嶺路3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