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涵
育人為本是教育的
生命和
靈魂,是教育的本質要求和價值訴求。育人為本的
教育思想,要求教育不僅要關注人的當前發展,還要關注人的長遠發展,更要關注
人的全面發展;不僅要關注被育之人、育人之人,還要關注所服務之對象--國家和人民,為國家服務、為人民服務,不斷滿足國家和人民民眾的需要。
第一,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這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堅持以人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著眼點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這就需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第二,堅持以人的全面進步和發展為本
人的發展既包括人自身的發展,也包括社會為人的發展所提供的條件。育人為本教育思想的實質,就是堅持以人的全面進步和發展為本,把人作為社會主體和中心,在社會發展中以滿足人的需要、提高人的能力、提升人的品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就是重視人本身的發展,將個體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統一起來,將個體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養成統一起來,使之能夠在複雜多元、快速多變的社會環境中正確進行知識選擇和創新。
第三,堅持以滿足人民民眾的需要為本
教育是現代社會中人們的最大需要。教育發展必須不斷滿足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科學文化教育需要,特別是要滿足人民民眾渴望子女接受優質教育的需要,切實保障人民民眾及其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權益,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辦好讓人民滿意的學校,讓教育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真正體現出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關注人人接受教育機會的公平性
所謂機會均等是指人人在教育活動和過程中都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機會。讓所有人都能夠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機會是教育最崇高的理想。教育公平是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要求。保障人人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權利和機會,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是教育工作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五,滿足每個人接受教育的個性需要和期望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滿足每個人的個性需要和他們的期望。1994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薩拉曼卡宣言》首次提出了全納教育的概念,就是為每個人提供一個有效的教育機會,同時符合每個學生或學習者不同的需求,也就是要讓每個人獲得他所需求的有效的學習機會。育人為本教育思想要求教育既要了解社會和文化的多樣性,也要了解到每個人、每個學生都有著不同的個性,使教育能夠滿足每一個學生的需求和他們的期望。
目標
育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把教育與人的幸福、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需要、人的全面發展和人的終身發展有機聯繫起來,以現代人的精神塑造人、以全面發展的廣闊視野培養人。百年大計,教育文本。教育作為培養人的偉大事業,學校作為教育的重要場所,無論對國家和民族的振興,還是人的全面發展,無論從學生的發展、教育的發展,還是學校的發展來看,都必須堅持育人為本,以人的全面發展和滿足人的需求為目標。
第一,堅持德育為先
把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樹立崇高理想和遠大志向,從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礎,學習才有動力,前進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教育核心價值的重中之重,把加強思想道德教育作為教育核心價值的核心要素,把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為重要內容,引導和教育學生自覺踐行
社會主義榮辱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培養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揚奮發的精神狀態,報效祖國,服務社會。把德育融入學校課堂教學、學生管理、學生生活全過程,充分體現時代性,準確把握規律性,大力增強實效性。
第二,堅持教育以促進人的發展為本。
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終極目標。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觀改變了傳統教育中只重知識傳授,而忽視人的能力和人格培養的傾向,注重人的素質的提高、能力的培養、個性的發展,以及人的創新能力和精神的培養。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教育學生不僅要學會知識,還要學會動手、學會動腦、學會生存、學會做事、學會做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最佳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加強勞動教育,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第三,堅持學校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
讓學校成為學生幸福成長的學習樂園。以育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要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讓人人可以成才的觀念貫穿教育全過程、貫穿社會各行各業,著力培養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特別是要高度重視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大幅提高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堅持辦學以人才為本、以教師為主導。
讓學校成為教師幸福工作的精神家園。教師隊伍建設是學校教育發展的核心。教師既是管理的對象,又是管理的主體,更是管理的主人。以教師為本,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辦學積極性和創造精神,既是人本管理的最基本原則,也是辦好學校的重要因素。從教育發展的實踐看,所有制約性因素最後都歸結到教師資源的配置上,這是當前我國教育制度創新面臨的重大問題。在推進教育發展過程中必須抓住教師隊伍這個核心,通過制度創新,激發教師和校長的職業活力、專業創造力和教育教學熱情;通過引入競爭機制不斷增強學校的發展動力、活力。
第五,堅持尊重個性和承認差別
辦好適合每個學生成長需要的教育。堅持育人為本,要求在教育發展中既要尊重教育規律,更要尊重學生成長成才規律。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優質的教育,同時充分考慮不同孩子的個性發展需求。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應該是能夠體現多樣性、個性化和特色化的教育,能為每個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性格和志向的學生提供相適應的學習和成才機會。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
第六,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教育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把教育作為社會建設之重點、改善民生之首,要求“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教育涉及千家萬戶,惠及子孫後代,從根本上說,教育為人民服務,滿足人民需要,就是要通過發展教育,大力促進教育公平,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也滿足人民選擇教育的需要,提升學校辦學水平,辦出適應不同學生個性發展需要的教育。
第七,堅持以終身學習理念領導學校教育改革
為人一生學習奠定基礎。構建靈活開放的
終身教育體系,努力做到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協調發展、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溝通、職前教育和職後教育有效銜接,搭建終身教育的“立交橋”,為努力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根本途徑
人的發展是一切發展的核心和最終目的。因此,發展歸根結底要著眼於人的發展,著眼於對人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要以及人的自身發展需要的滿足。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是實現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是
人力資源開發的基礎,是促進人自身全面發展的必然途徑。只有加快發展教育,才能把我國沉重的人口壓力變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使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邁向
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目標和途徑,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要求。因此,實施科教興國戰略、
人才強國戰略和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全面實現小康目標和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偉大進程中逐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
第一,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人力資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一是堅持德育為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二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以育人為根本,以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為人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服務;三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四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努力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造就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
第二,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
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一是深化改革,推動各級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民眾的教育需要;二是完善教育政策,建立教育經費
轉移支付制度和資助扶持政策,支持經濟落後的中西部地區發展教育,保證弱勢群體接受教育的權利;三是加快制度創新,開展多元化模式辦學,扶持和發展民辦教育,建立各類教育均衡發展的量化標準和教育評估機制,逐步形成教育均衡發展的導向機制和保障機制。 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一是樹立以提高質量為核心的教育發展觀,注重教育內涵發展,鼓勵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出名師,育英才。二是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三是制定教育質量國家標準,建立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四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教育優先發展是黨和國家提出並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一是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基本要求,切實保證
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二是充分調動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的積極性,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不斷擴大社會資源對教育的投入。三是立足我國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處理好全局與局部、全面與重點的關係,結合不同地區發展的階段性特點,針對不同學段教育的特色,分類指導,分步實施,分階段推進,以確保教育事業健康發展。 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一是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鼓勵地方和學校大膽探索和試驗,加快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二是創新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
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質量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建設現代學校制度。三是加快教育改革創新,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質量多樣化人才需要與教育培養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民眾期盼良好教育與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增強教育活力與體制機制約束的矛盾,為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四是統籌兼顧處理好各種利益關係,正確統籌好教育的近期發展與長遠發展、區域發展與整體發展、城市發展與農村發展、內部發展與外部發展及對外合作關係,教育發展的數量與質量、速度與效益、規模與結構、公平與效益關係,推動各級各類教育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沒有教育的科學發展,就沒有人的科學發展,也就不能實現以人為本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發展終極目標。教育科學發展最本質的要求就是要尊重教育規律,體現時代發展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尊重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師生的創新精神,滿足國家、社會和人民民眾的需要。
發展教育
第一,優先發展是黨和國家提出並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優先發展教育作為貫徹科學發展觀的一項基本要求,切實保證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優先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充分調動全社會關心支持教育,並儘快形成科學規範的制度。
第二,育人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人力資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教育是開發人力資源的主要途徑。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第三,改革創新是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教育要發展,根本靠改革。要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加快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對高質量多樣化人才需要與教育培養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民眾期盼良好教育與資源相對短缺的矛盾、增強教育活力與體制機制約束的矛盾。
第四,促進公平是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向農村地區、邊遠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傾斜,加快縮小教育差距。
德育為先
胡錦濤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體現就是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要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必須強化教育引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領導社會思潮,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範。胡錦濤總書記的講話和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決定》,提出了教育工作的戰略任務,是推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指針。
一、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必須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當前,在學校教育中,漠視、輕視、淡化育人功能的現象有所抬頭,重能力、輕德行,重分數、輕素質,重尖子、輕全體的現象依然存在。這是淡忘教育根本目的的表現。其實,學校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是一個“育人為本”的機構。隨著時代變遷,學校的形式、內容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但其最核心的育人功能始終沒有變。教育成效不應只看學生是否能準確填寫標準答案,更要看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看他們是否掌握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看他們是否具備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始終是辦學的根本問題。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這是教育目的的回歸,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結合當前實際,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必須創新德育觀念、目標、內容、方法,把德育融入學校課堂教學、學生管理、學生生活全過程,充分體現時代性,準確把握規律性,大力增強實效性。一是要堅持把愛國主義教育與愛家鄉、愛家庭、愛自己統一起來,把國情、省情、市情、縣情和鄉情教育納入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對身處的時代、生活的社會環境有全面的了解,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理想和遠大志向,從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礎。二是要豐富德育教育活動內容,《決定》提出,要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包括: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學校德育工作必須圍繞這些內容開展教育活動,塑造學生的思想品德、健全人格和健康個性。三是要從小事做起,開展形式多樣的行為養成實踐活動和心理疏導,教會學生知識技能,教會學生動手動腦,教會學生生存生活,教會學生做事做人,教會學生終身學習,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目前,在全市學校中開展的“六心”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好形式、好載體,要堅持不懈地抓好、抓實、抓出成效。
二、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必須全面提高教師職業素養
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是教師的第一職責,是教師職業的最高追求。著名教育家啟功先生為北京師範大學題寫了“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校訓,這八字校訓,既豐富了“師者,傳道、授業、解惑”的內涵,也傳承了“為人師表”的傳統教育理念,如今都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生命力。
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求教師有素質,做好學生的行為示範。教師的行為示範包括政治行為示範、思想行為示範、教育行為示範、道德行為示範、業務行為示範和日常生活行為示範等方面。就是說,教師的政治態度、政治覺悟、政治品質、政治理論水平和政策水平,教師在從教活動和待人接物中的態度、情感、行為,教師日常生活中的言談、舉止、儀表、文明、禮貌等等,都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廣大教育工作者必須按照《教師職業道德》的要求,堅持做到以身立教,以身示範。
三、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需要動員全社會共同努力並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實施素質教育不僅涉及教育各個階段和領域,更涉及文化傳統、經濟發展、社會結構、用人制度等方方面面,必須統籌兼顧、協調推進,動員全社會力量,形成推進素質教育的合力。
各級政府要堅持以實施素質教育為主題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樹立正確的教育政績觀,提高科學領導教育工作的本領。
要充分發揮共青團、婦聯、科協等民眾團體的作用,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創造有利環境。完善教育法律的執法監督機制,提高各級政府依法治教、依法行政的能力。
要進一步完善各部門推進素質教育的協調機制,推進國小、中學、大學有機銜接,教學、科研、實踐緊密結合,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改進學校教育、親職教育和社會教育,強化教育引導,增進社會共識。
荀子說,“國將興,必尊師而重傅”。國家振興在於人才,人才培養在於教師。要進一步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崇尚當教師光榮的職業追求,努力提高教師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智慧潛能,讓他們在素質教育的大潮中競顯風流。
要加強輿論引導,增強新聞傳媒、文化團體和網際網路的
社會責任感,建立新聞媒體教育宣傳報導自律機制和責任制度,嚴禁發布有違素質教育精神的報導和廣告,營造有利素質教育改革發展的社會輿論環境。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黨和國家向人民的莊嚴承諾,是各級政府的責任,是教育工作者的最終目標和價值追求。國家規劃的素質教育的工作目標是:到2020年,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進一步增強,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考試評價制度基本形成,學校教育更加富有生機活力和鮮明特色,社會文化環境、用人制度和教育體系結構更加有利於學生成長,形成在各級黨委、政府領導下社會、學校、家庭以及各行各業共同推進素質教育的良好局面,使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進一步提高,體質與健康狀況明顯改善,學生學習、做事、合作、生存、創新的能力極大提升,以適應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對人才的需求,適應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就是要把規劃目標轉化為工作實踐,把各級各類學校辦得更具生機活力,把青少年學生培養成合格的未來公民、有能力的建設者和能擔當的國家棟樑。讓我們共同為之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