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狼兵是起源於明朝中期,是當時
壯族土司組建的地方武裝。又叫“俍兵”。但其通常與
湘西土家族的土兵合謂狼土兵。狼土兵,來自湖廣、廣西兩省。在湖廣的是
湘西永順、
保靖兩土司的紅苗;在廣西的是壯瑤,分別征自江水、右江一帶的
南丹、東蘭、那地、
田州,以及歸順、恩思兩府。此外還有
廣東莞蠻
蜑雜的一支土兵,善用長牌砍刀,亦經飛檄徵調。
明代狼兵考
狼兵制度肇始於明代,是明代軍制的重要組成環節。狼兵,專指廣西出身之戰鬥人員,此類人不隸軍籍,彪悍
武勇,於明代“剿賊”、“御倭”多有使用,且戰績不俗。但由於缺乏有效的管束手段,軍紀混亂,燒殺害民之舉亦所在多多,以至百姓有懼狼兵甚於賊之說,亦稱廣西猴兵、猿兵等。姑就過眼史料,粗略考證如下──
狼兵之始
狼兵之始,至清嘉慶年間已渾不可考,《東溟文後集》(
姚瑩)《武陵趙公(慎畛)文恪行狀》:“
嘉慶……十九年,遷廣西
按察使……上諭查廣西狼兵之制,公覆曰:‘狼兵初制無考,惟《明史·兵志》有「廣西
東蘭、那地、
南丹、歸順諸狼兵,宣力最多」之語。其來已久。檢司案:自乾隆八年清查二十一年諸
府州報兵田,自狼兵外,又有土兵、土勇、隘卒、堡卒、耕兵、撫兵諸名。其承耕田畝,多寡不同,而分防調遣與狼兵無異。”
考《明英宗實錄》
正統二年冬十月戊午:“廣西
總兵官、
都督山雲奏:‘
潯州府平南等縣耆民赴臣處言,
潯州切近大藤峽等山,猺寇不時出沒劫掠居民,阻截行旅,近山多荒田為賊占耕。而左、右
兩江土官地方,人多田少,其狼兵素勇,為賊所憚。若選委頭目,起領前來屯種一帶近山荒田,斷賊出沒之路,不過數年,賊徒坐困,地方寧靖矣。臣已會
巡按御史三司等官計議,誠為長便,乞如所言,量撥
田州等府族目土兵分界耕守,就委土官。”
這是《
明實錄》首次出現狼兵的記載。據此,狼兵顯然是廣西少數民族的自衛武裝,而其為廣西地方政府用於“剿賊”始於
正統二年。
13年後,至
景泰元年,徵用狼兵已經成為慣例,而且狼兵開始出省作戰。《明英宗實錄附景泰實錄》景泰元年三月乙卯:“廣東左布政使揭稽奏:
高要縣賊首吳長能等,糾眾
劫殺鄉村,欲連友賊黃簫養攻
肇慶,署都指揮
彭英等率官軍、狼兵攻其巢寨,破之,斬長能及其黨一千七百餘人。”
狼兵戰績及為害
明政府徵用狼兵,在歷次“剿賊”、“御倭”戰役中可謂戰績不俗。甚至有狼兵頭目受授冠帶。《明英宗實錄附景泰實錄》景泰四年六月乙巳:“敕
通議大夫、管廣西
思恩府事土官
岑瑛曰:‘朕以爾親率本府馬步狼兵頭目韋
陳威等,於廣西在城操練,協助軍威。茲特升爾階為
正議大夫,給賜彩段表里,其韋陳威等,亦俱令冠帶。敕至,爾瑛照舊率兵操練,聽調殺賊,以安邊境,不許始勤終怠,候有軍功,升賞不吝,爾其欽承朕命毋忽。”
《明史·沈希儀傳》:“嘉靖五年,總督
姚鏌將討
田州岑猛……改右江
柳慶參將,駐柳州。
象州、
武宣、
融縣瑤反,討破之。謝病歸,頃之還故任。柳在
萬山中,城外五里即賊巢,軍民至無地可田,而官軍素罷不任戰,又賊耳目遍官府,閨闥動靜無不知。希儀謂:‘欲大破賊,非狼兵不可。’請於制府。調那地狼兵二千來,戍兵稍振……韋扶諫者,馬平瑤魁也。累捕不得。有報扶諫逃鄰賊三層巢者,希儀潛率兵剿之,則又與三層賊往劫他所。希儀盡俘三層巢妻子歸。希儀俘賊妻子盡以畀狼兵,至是獨閉之空舍,飲食之。使熟瑤往語其夫曰:‘得韋扶諫,還矣。’諸瑤聞,悉來謁希儀。令入室視之,妻子固無恙。乃共誘扶諫出巢,縛以獻,易妻子還。希儀剜扶諫目,肢解之,懸諸城門。諸瑤服希儀威信,益不敢為盜。自是,
柳城四旁數百里,無敢攘奪者。”
《明史·廣西土司傳一》:“
懷遠為柳州屬邑,在右江上游,旁近靖綏、
黎平,諸猺竊據久。隆慶時,大征
古田,懷遠知縣馬希武欲乘間築城,召諸猺役之,許犒不與。諸猺遂合繩坡頭、板江諸峒,殺官吏反。總制
殷正茂請於朝,遣
總兵官李錫、
參將王世科統兵進討。官兵至板江,猺賊皆據險死守。正茂知諸瑤獨畏
永順鉤刀手及狼兵,乃檄三道兵數萬人擊太平、河裡諸村,大破之,連拔數寨,斬賊首榮才富、吳金田等,前後捕斬凡三千餘,俘獲男婦及牛馬無算。事聞,議設兵防,改萬石、
宜良、
丹陽為土巡司,屯土兵五百人,且耕且守。”
《明世宗實錄》嘉靖三十四年四月戊辰:“廣西
田州土官婦瓦氏引土、狼兵應調至蘇州。總督
張經以分配總兵
俞大猷等殺賊。奏聞,詔賞瓦氏及其孫男岑大壽、
大祿,各銀二十兩、紵絲二表里,余令軍門獎賞。”
……
關於狼兵戰績的記載很多,不贅述。
而關於狼兵為害的記載與其戰績記載可以等量齊觀。
明政府徵用狼兵之初,其為害尚不明顯,至正德初年這種負面效果逐漸顯現。《明武宗實錄》正德五年三月甲申:“巡按兩廣御史江萬實上言
邊務:……一、頃因林貴逋誅,調用狼兵,所過剽掠
劫殺,雞犬不遺,謀之不藏,莫甚於此。然事已無及,願自今勿輕調用,兵部議覆。從之。”
《明武宗實錄》正德七年閏五月戊子:“南京御史
周期雍奏:江西調至狼兵,所在輒肆荼毒,姦污婦女、劫掠財物、毀壞屋宇,良民橫罹鋒刃者不可勝數。至於
士族,亦有闔門受戮之慘,且載所掠婦女金銀抵南京貿易,違禁貨物,此皆總制都御史
陳金紀律欠嚴故也。乞
賜敕切責並
戒諭狼兵頭目,嚴加約束,其越境者令法司鞫治,良民被害者令有司加意寬恤。”會南京守臣亦奏所獲狼兵
韋晃等三十人,且請治巡捕官耿輝等失察之罪。得旨,金寫敕切責,晃等令江西巡按
三司會問,被掠男女給還其家。輝等宥之。”
《
萬曆野獲編補遺》卷4《夷兵》:“土司兵最不宜調,其擾中國甚於胡虜。嘉靖間倭警,調陽麻兵,調瓦氏狼兵,俱貽害東南最慘,而終不得其用。頃救朝鮮,又赦播州
楊應龍之罪,調其兵五千,半途不用遣歸,以此恨望再叛。正德間,流賊
劉六、劉七之亂,亦調永順、
保靖兩宣慰兵協剿,一路聚劫,人不能堪。流賊戲謂我民曰:吾輩來,不過為汝梳;彼土司兵乃為汝篦矣。蓋誚其搜剔之愈密也。”
……
關於狼兵為害的記載也很多,不贅述。
狼兵的使用數量和戰鬥力
明代史料中記載狼兵的使用數量動輒成千上萬,最多甚至達到10萬人。《明世宗實錄》嘉靖四十一年二月己卯:“提督兩廣侍郎張臬奏:逆賊
張璉勢甚猖獗,臣以調集狼兵十萬,與福建、江西會兵進剿,分定信地。”
但這樣的數字歷來水分比較大。《
皇明經世文編》卷346《戚少保文集》:“臣聞廣東養兵之格,月給口糧二分、
行糧幾厘。蓋彼中常調狼兵,每以五百為千、五千為萬,自號虛數,不服點查;官司雖減其口糧,而彼以二人之養養一人,彼於計亦得也。”
至於狼兵的戰鬥力,史料記載也分歧頗大。
《野史無文》卷9:“狼兵在廣西東關、
南丹、那地三州之境,能以少勝眾,十齣而九勝。何也?蓋三州之土官,大略如
秦法,以首虜為上功,軍令森嚴,其賞亦重,而兵多不惜死。”
《明世宗實錄》嘉靖三十四年五月己酉:“詔
錦衣衛遣官校逮總督
南直隸浙、福、軍務,
右都御史張經及
參將湯克寬,械繫來京問。以侍郎
趙文華劾其畏巽失機、玩寇殃民故也。倭自去歲據
松江柘林川沙、窪二處為巢,縱橫肆掠周回,數百裡間,焚屠殆遍,水陸兵無敢近者。本年三月初,廣西
田州土官婦瓦氏及
東蘭、
南丹、那地歸順等州狼兵六千餘名,承經調治,狼兵輕慓嗜利,聞倭富有財貨,亟欲取之,居民亦苦倭寇暴,朝夕
冀幸一戰。文華既至
嘉興,屢趣經亟檄狼兵剿賊。經曰:‘賊狡且眾,今檄召四方兵,獨狼兵先至耳。此兵勇進而易潰,萬一失利,即駭遠近觀聽,姑俟保靖、永順土兵至,合力夾攻,庶保
萬全。’……”
狼兵於廣東剿賊,遇敵先潰的記載也非常多。
《
明季南略》卷1
崇禎十七年九月初三(時
福王已即位):“
高宏圖請開館修史。賜北京殉難文臣二十一人、勛臣二人、戚臣一人謚,先後補予開國諸臣謚、建文死難諸臣謚、正德朝死諫諸臣謚、天啟朝死璫難諸臣謚。廣西巡撫
方震孺言:‘狼兵善火器、藥弩,以
副將朱之胤統千人入衛’。”
狼兵作戰講究的是團隊協作,善於將不同的兵種最佳化組合到一起,衝鋒陷陣敗寇殺敵,曾流傳有“長槍在前,兩側刀盾,雙刀斷後”布陣陣法。
昂拳也稱軍拳,源自狼兵在步法上深受戰爭陣法的影響。最突出的是沒有後撤這一步法,據我所知只有前進步和左右換馬這兩種步法。
為什麼沒有後撤這一步法呢?大家一起衝鋒向前,前鋒人員一旦後撤一來很容易被後面的兄弟手上的兵器扎到,二來很容易被後面衝鋒的兄弟踩踏到。這兩點情況一旦在戰爭中出現幾乎是致命的。所以都要求兄弟們不顧一切的衝鋒向前要砍倒也要砍倒敵人,要踩到也要踩到敵人。
大家也看到了
昂拳的對敵姿勢了,不弓不馬半蹲著重心靠後。這樣的對敵姿勢也是不考慮後撤的,一旦沖前卻十分的迅猛。後撤雖然可以躲過了對方的攻擊,但己方同時也失去了攻擊的距離,因此昂拳放棄了後撤,採用了閃走兩側的步法,既可以打人也可以躲開攻擊。
狼兵武術
昂拳招式:“達厚達央”(漢語:曬穀曬米) 這些動作是比較容易理解的,但是最關鍵的是:接對方的
掃踢(
鞭腿),在實戰中掃踢(鞭腿)的威力極大,有效命中則很容易造成傷害,擂台上是ko對手最常見的招式,在對方向我方進攻時,要迎接對方的掃踢是很至關重要的,經驗膽識技巧缺一不可,如果貿然硬接對方的掃踢,其嚴重性就不可言喻了。這才是最關鍵的核心技術。接腿的動作一定要慎用。
打馬式
師教拳
“師教拳”源自於壯族
民間宗教的“麽、師、道”三教中的“
師公教”。“以武演教”是“師公教”的特徵,故而“師公教”又稱之為“武教”。教內的武術主要由師公傳承演練,所以稱之為“師教拳”。這種拳法的套路短小精悍且多為
象形拳,堪稱壯族武術的奇葩。
傳世的“師教拳”有好幾種,具有代表性的拳械套路有兩種:一種是36套,另一種是72 套,暗合師公教的36神、72相。由於“師教拳”只在特定的人群中傳習,又只在度亡道場中演練,所以這種拳法有一部分是用來祭祀和表演的。
寧教拳
不教舞”是
古壯拳的一句經典名言。其的意思就是:可以教一般人拳術,但絕不可以傳授“拳舞”。“拳舞”是什麼?簡單的說就是壯族地區(或者
僚人地區)傳統武術的拜師儀式。 類似
泰拳 及
緬甸拳在比賽前跳的一種舞蹈。
壯拳的“拳”舞是壯拳所有精華的“精華”。“拳”舞不僅是簡單的拜師活動,更是蘊涵著及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宗教及現代搏擊科學的內涵。
中國武術一般分為外家拳及內家拳術,在格鬥中內家拳術講究的:“內功”,其本質就是經過精神調節來激發人體的內在潛在能力,以達到抗暴制暴的目的。古壯拳的“內功”就是所謂的“拳”舞了!
拳舞在古代的實際意義:
(1)激發勇氣 這個源自古代狼兵打仗之前跳的拜師舞,拜師的目的是接受先祖籍師傅的祝福,祈求祖先護佑打仗勇猛無比,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平安勝利,在上戰場臨陣殺敵時刻自我催*眠,忘卻遇強敵的恐懼,增強群體勇氣。士兵戰場上廝殺生死存亡的決定因素就是“勇氣”。
我國著名軍事家
戚繼光在《練兵實紀雜集》卷二《儲練通論》曾經說過:“在兩軍對壘的情況下,士兵不必學到十分武藝,只要學得一二分就可以打勝仗。但是," 無奈每見賊時,死生呼吸所系,面黃口乾,手忙腳亂,平日所學射法、打法盡都忘了,只有互相亂打,已為好漢。如用得平時一分武藝出,無有不勝;用得二分,出一可敵五;用得五分,出則無故矣!"這就是說明戰場上勇氣的重要性,任何武功都是次要的。如何激發起勇氣,克服心理恐懼,這就是壯拳的“內功”的主要修煉方法,所以也是壯拳一直秘而不傳的絕技了。其實現代科學研究的成果,
壯拳不在是神秘莫測的,用現代的思維來看待:壯拳內功在於實戰的磨練,“心理素質”的磨練。
(2)檢驗裝備。上戰場殺敵前接受師傅的檢閱,不同的兵種由於兵器裝備的不同,其拜師舞不同。
刀盾兵,騎射兵,
長槍兵各自戰法不同,各自拳舞就有所區別
(3)狼兵是不同土司的附屬 各自部隊的軍事管理活動不一樣,所以拳舞也是區別不同部隊。
狼兵的出身地區
《明史·兵志三》:“鄉兵者,隨其風土所長應募,調佐軍旅緩急。……湖南永順、保靖二宣慰所部,廣西
東蘭、那地、
南丹、歸順諸狼兵,四川
酉陽、石砫秦氏、冉氏諸司,宣力最多。末年,邊事急,有司專以調三省土司為長策,其利害亦恆相半雲。”
依《明史》觀點,狼兵都是廣西東蘭、那地、南丹、歸順等地人,但參考其它史料可以發現,狼兵來源比這個範圍要大很多。
上引《明英宗實錄》
正統二年冬十月戊午廣西鎮守總兵官山雲奏疏云:“左、右
兩江土官地方,人多田少,其狼兵素勇,為賊所憚。”而東蘭、那地、南丹、歸順均不屬於廣西左右江地區(東蘭、那地、南丹同屬
慶遠府,在廣西北部,北接貴州。歸
德州則在廣西西南隅,西接雲南)。
《明英宗實錄》天順二年八月丙子:“先是,廣西總兵等官
武進伯
朱瑛等奏:乞調征進貴州總兵寺官與己協同殺賊,不從。至是,貴州
總兵官南和侯方瑛等又移文廣西,起調泗城等州狼兵……”《明熹宗實錄》天啟二年四月癸酉:“先是,
監軍袁崇煥欲調取廣西狼兵五千,舉
林翔鳳往。又欲調泗城、
南丹一萬。”這是廣西泗城州(治所在今廣西凌雲,東臨慶遠州)有狼兵的記載。
《明世宗實錄》嘉靖三十三年七月乙丑:“從總督張經奏,起原任貴州總兵白泫及廣西
都司都指揮鄒繼芳,俱充
游擊將軍,往
田州、歸順、南丹、
東蘭、那地調狼兵五千人各帥至浙直御倭。” 這是廣西田州(治所在今廣西
田陽,北接慶遠、泗城二州)有狼兵的記載。
狼兵的民族屬性
明代狼兵的民族為
壯族和
瑤族。明代即有這樣的說法──《明史·沈希儀傳》:“希儀嘗上書於朝,言狼兵亦瑤、僮耳。瑤、僮所在為賊,而狼兵死不敢為非,非狼兵順,而瑤、僮逆也。狼兵隸
土官,瑤、
僮隸流官。土官令嚴足以制狼兵,流官勢輕不能制瑤、僮。若割瑤、僮
分隸之旁近土官,土官世世富貴,不敢有他望。以國家之力制土官,以土官之力制瑤、僮,皆為狼兵,兩廣世世無患矣。時不能用。至十六年而有思恩岑金之變。”
但如果“狼兵亦瑤、僮”,為什麼不隸
流官而隸於土官?如果狼兵與瑤族、侗族無異,這種隸屬關係就讓人難以理解。
再考察其它史料──
《明憲宗實錄》天順八年夏四月乙未:“
國子監生封澄奏:廣西大藤峽、淥水、橫石等山,
藤縣、太平等鄉,猺獞嘯聚,虜掠甚為民害,乞選良將,多調官兵、狼兵攻滅之。”
《明孝宗實錄》弘治六年九月庚申:“帶管廣東嶺西道、湖廣
按察使陶魯奏:凡
征剿猺獞山巢,多用狼兵,而土官多推避不肯效力,請立賞罰之法以勵之。”
《明穆宗實錄》隆慶四年二月癸丑:“南京
太僕寺少卿殷從儉上言:廣西毒民惟獞,而獞所畏服惟狼兵。先年古田之寇,雖時出時沒,然未敢深入,由防守有狼兵而聲威振之也。”
可見,征剿“猺獞”叛亂,多用狼兵,如果二者一體,如何鉗制狼兵以保證其效忠?
此外,根據明末清初人
屈大均《廣東新語》:“徭、狼以語音相別,徭主而狼客。狼稍馴。初,大征
羅旁(今廣東
鬱南附近),調廣西狼兵為前哨。今居山以西者,有二百餘丁,其後裔也。”屈大均是廣東
番禺人,如果其記載可信,可以說明, 至少到了清初, 當年征討羅旁滯留當地的狼兵後裔與當地瑤族語言尚有不同。
竊以為,狼兵並非現代意義上的瑤族和侗族,二者在明代必定存在民族差異。只是在後來逐漸合流,或者1949年後從民族分類學考慮,二者差異已經不足以區分為其它民族。這不是鐵證,錄此備考。
狼兵與屯種
明代狼兵,至遲至正德朝也開始參與屯種。
《明武宗實錄》正德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戶部覆兩廣守臣所奏三事:……一、潯州等府、
武靖等州、
信宜等縣,因先年征進,俱招集狼兵,且耕且守,照民例納糧,以便聽調。近來,有司或調采本地與賊臨近去處耕守,遂將版籍地土占據,宜行禁約。上皆從之。其版籍事,仍行兩廣都御史,令查處以聞。”
《明世宗實錄》嘉靖七年閏十月戊戌:“兵部覆
新建伯王守仁議處八寨猺賊便宜二事:其一謂,八寨之賊,每寨有眾數,千首尾聯絡,為柳、慶諸賊淵藪。而
周安一堡,正當八寨之中,宜築城置戍,據其腹心,而移設
南丹一衛於其間。蓋
賓州故有南丹衛,軍坐食無所耕牧,若移彼就此,令與遷江八所狼兵掎角而守,分耕賊田,則柳、慶日重,而八寨可無它變……詔如議行。”
《明穆宗實錄》隆慶四年二月癸丑:“南京太僕寺少卿殷從儉上言:……故老講求御之法,宜莫如調狼兵占地而責之屯守。蓋土官以得地為利,而古田素稱膏腴,尤其所覬覦也。宜擇調東蘭、那地、
南丹三州土官令親領精銳狼兵各一二萬名,給以
行糧資,以響導
進據古田要害,田畜其中,日夜探賊所往……上採行之。”
抗倭
瓦氏夫人
明代抗倭巾幗英雄。她在倭寇入侵我國東南沿海的危急關頭,不顧58歲的高齡,親率廣西6000俍兵馳騁千里奔赴抗倭第一線,以“誓不與賊俱生”的氣概縱馬衝鋒陷陣,連殲敵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戰勝的神話,為保國安民立下了赫赫戰功,被明嘉靖皇帝封為二品夫人。在中華民族抗擊外敵入侵的歷史中,壯族人瓦氏夫人堪稱“巾幗英雄第一人”。她的抗倭愛國精神,永遠值得中國人民緬懷和紀念。有
瓦氏夫人墓、紀念館、
練兵台、廟宇等可供參觀遊覽與憑弔。另有,相關戲曲電視劇理論研究與紀念詩文可供觀看吟詠與緬懷。
餘論
《
思文大紀》卷8記載南明
隆武帝事:“上諭廣西巡撫晏日曙曰:‘用狼兵必選狼將,否則擾民。今因恢扼調行,聞狼有生熟馬步之不同,依請即用成大用為統領、夏日敷為
監軍。
行糧安家,取給平、梧、潯、南四郡,務速如限到虔。於起行之日,該撫飛奏,仰慰朕懷’。”
“狼兵”起源於明朝中期,是當時壯族土司組建的
地方武裝。
廣西桂平市博物館館長馮桂淳稱,這塊墓碑立於明朝
崇禎12年。“狼兵”主要分布在廣西西北部以及貴州南部部分地區,由於作戰勇敢故稱“狼兵”。明代朝廷曾調遣“狼兵”到江浙一帶抗擊
倭寇和鎮壓廣西瑤民起義。戰事結束後,“狼兵”被朝廷派遣到
桂平一些邊遠山區的交通要道屯兵落戶。到了清代,“狼兵”主要用於幫助朝廷軍隊押送囚犯。
抗倭一戰中,“狼兵”在其頭領
瓦氏夫人率領下英勇善戰,能以少擊眾,十齣而九勝,使
倭寇聞風喪膽。從明朝初年起,日本的土豪、浪人常常勾結我國海盜來沿海騷擾,沿海人民十分痛恨,稱之謂“倭寇”。與此同時,
朱元璋滅
方國珍、
張士誠的殘部也亡命海上,與倭寇勾結。東南沿海閩、浙大姓、奸商,土豪也勾通倭寇,非法貿易、獲取暴利。“海中巨盜,遂襲倭服飾、旗號,並分艘掠內地,無不大利”,“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一些海盜流氓還穿倭服,掛倭旗,四出殺掠,氣焰囂張。嘉靖年間(1522—1566)倭寇的活動,嚴重破壞了沿海人民生產,生活安全。明朝一面以
俞大猷、
戚繼光率官軍前往征討,一面又徵調廣西俍兵、湘西土兵到東南沿海參加抗倭鬥爭,廣西狼兵的組成除
俍人(壯族)以外,還有苗族在內。 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
田州土官婦瓦氏接徵調令後,因曾孫岑大祿年幼不能指揮軍事,特請示廣西都督府,以女官
參將總兵身份率田州以及歸順、
南丹、那地、東蘭等州的士兵共6800多人,於次年三月來到浙江抗倭前線。與此同時,湘西永順
宣慰使彭翼南率土兵3000,
致仕宣慰彭明輔領報效土兵200,保靖宣慰使彭草臣帶土兵3000,自備糧食,奔赴蘇州。
瓦氏夫人說:“是行也,誓不與賊俱生”,永順、保靖土司都舉行隆重儀式鼓舞士氣,並共同盟誓,以示報效祖國的忠忱。在狼兵到達抗倭前線後,瓦氏以“我自備軍糧,不效尺寸(指建功立業),何以歸見鄉黨”。因此在戰鬥中,俍、瑤族土司兵個個奮勇爭先,勇敢作戰。有次在松江地區狼兵20人為賊兵200人所困,但他們奮力殺敵50多人,俍兵犧牲6人,還單騎逐敵,緊追不放。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四月,瓦氏在金山衛(今上海市
金山縣)先後分別救出受包圍的總兵俞大猷和白都司。“至是,瓦氏勇猛,始為敵人所畏服”。在距浙江嘉興北15公里的
王江涇戰役中,總督張經以狼兵配合官軍,分中、西、北三路近擊倭寇,與永順,保靖的士兵共同作戰,一舉殲敵近2000人,“自軍興來,稱戰功第一”。王江涇大捷扭轉了抗倭以來的被動局面。
永順土司彭翼南、保靖土司
彭藎臣各獲明朝賜三品服飾,士兵官兵也獲嘉獎。此後,俍、土兵又在陸涇壩再次作戰獲勝,斬倭首300餘級,焚毀倭船30餘艘,
明廷詔封瓦氏為二品夫人,賜岑大壽、大祿各銀20兩等。江浙沿海百姓也給以高度讚揚,流傳有“花瓦家,能殺倭”的俗諺。 俍、土兵紀律嚴明,有自己獨特的戰術。史載瓦氏兵“泊胥關月余,馭眾有法度,約所部不犯民間一粒”。說瓦氏“以婦人將兵,頗有紀律,秋毫無犯”。在作戰時,廣西俍兵以7人為一伍,各伍獨立作戰;每伍中有4人專事擊刺,有3人專事割首,以便請功領賞。衝鋒時,一人向前,同伍的左右人都大呼夾擊,予以支持。一伍向前,則左右各伍都予以支持,全隊密切配合,並以執槍者居前,執弩者守衛於兩側,形成尖刀式隊形,發揮長短兵器的作用,而湘西士兵則每司設24旗,各有旗頭,臨戰時,排成鐵塔式序列,即以一人居前,其後以3、5、7人橫列4、5排,其餘士兵則於陣後吶喊助威。前列傷亡,後排遞補,既要各旗獨立作戰,又可各旗互相配合協同。進則佇列整齊,退則井然有序,攻者無往不勝,守則堅不可摧,這是在長期實踐中所積累起來的戰鬥經驗。尤其是土兵的“
鉤鐮槍弩之技”,可以制服善於近戰的倭寇,“短兵相接,倭賊甚精,近能制之者,惟湖廣兵的鉤鐮槍弩之枝”。明官府在招募民兵中,擇其勇敢者,按照俍、士兵辦法編隊,著其衣,習其技藝,進行訓練。可見,在抗擊外來侵擾、保衛沿海安寧的共同戰鬥中、俍、土人、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瓦氏夫人小傳 瓦氏夫人(1496—1555)子野心明代抗倭英雄。原名
岑花。歸州(今
靖西)知州岑章之女。嫁
田州府(治今田陽)土官
岑猛,改姓瓦。曾代其孫統理州政。嘉靖年間,瓦氏曾任
田州州事,在職期間,克已勵志,善理州政,招集流亡人口,安定社會秩序,發展農業生產,健義學,興教育。並培養了兒子、孫子等戰將,都為國捐軀。其時,我國東南沿海遭受
倭寇侵擾,形勢危急,他們在我國北起河北、山東,南至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進行嚴重地侵擾和破壞活動。倭所到之處,大肆掠奪,搶劫商船,焚毀房屋,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嚴重威脅著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兩廣督府把徵調“狼兵”(即廣西壯族土官兵)的命令送到
田州,年近花甲的瓦氏不顧自己年邁體弱,毅然挺身而出,請求帶兵抗倭,被授予“女官
參將總兵”軍銜,開赴東南沿海前線抗倭。瓦氏制軍有方,熟知兵法紀律也很嚴明,屢次取得抗倭戰鬥勝利,建奇功,大大鼓舞了人民的鬥志,瓦氏被詔封了“二品夫人”。
袁崇煥的
關寧鐵騎中有6000廣西狼兵充當主力。狼兵很是厲害,一到遼東駐地即與清軍肉搏,是袁崇煥的嫡系部隊。清末,太平天國開始的時候,太平軍在剛開始只有3萬人,這3萬人是清一色的廣西兵,一路從廣西打到南京。另外還有
劉永福的
黑旗軍在越南抗法和在台灣抗日,
馮子才的萃軍創造了
鎮南關大捷,這些都是廣西兵,在民國時期,
李宗仁的桂系部隊戰鬥力非常強悍,特別是
桂軍的第七軍,有“鋼軍”的美譽,第7軍在國民政府
北伐戰爭、軍閥混戰的時候幾乎從來沒有吃過敗仗。在
桂唐戰爭中,素以彪悍著稱的湘軍十幾萬人被桂軍幾萬人打敗並被收編。在
中原大戰開始的時候,十萬湘軍在面對不到3萬桂軍的時候,又是一敗塗地。在中原大戰後,桂軍撤退回廣西,湘軍、滇軍、粵軍一共集結了近12萬兵力力圖戰勝桂軍並占領廣西,但是桂軍2萬多人兵分兩路,一路1萬多先是擊敗了超過3萬人的滇軍,隨後又戰勝了近3萬粵軍,把滇軍和粵軍趕出廣西;另一路也是1萬人在桂林一帶戰勝了近6萬湘軍。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對
桂軍和廣西民團的評價也相當高,桂軍的表現也被國內歷史學家認為是“雜牌軍中的王牌”“戰鬥力可以和中央軍最精銳的部隊相比”等等。在
解放戰爭時期,
劉伯承元帥曾經在
大別山制訂了殲敵順序是:“先打最弱之保全隊,次打較強之中央軍,最後打最強之桂軍。”
粟裕等相當多的解放軍將領在解放戰爭時期對國民黨軍曾經有過這樣的話:“要分清國民黨軍中那些是精銳部隊,一要看裝備,美式裝備的肯定是精銳部隊;二要看口音,廣西口音的部隊一定也是精銳部隊。如果是既有美式裝備又有廣西口音,那絕對是國民黨軍中最精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