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恩府

思恩府

唐置思恩羈縻州(治設於寨城山,今廣西平果縣舊城), 先後屬邕州、 田州路、田州府、雲南廣南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思恩府
  • 簡介:唐置思恩羈縻州
  • 廣西平果縣舊城
  •  先後:屬邕州田州路田州府雲南廣
簡介,思恩府的來歷,

簡介

唐置思恩羈縻州(治設於寨城山,今廣西平果縣舊城), 先後屬邕州、 田州路、田州府、雲南廣南轄。明永樂二年(1404年)八月,直隸廣西布政司右江道。明正統四年(1439年)十月,以土官岑瑛屢有邊功昇州為思恩土府,正統六年(1441年)十一月又升為思恩軍民府。正統七年(1442年)土知府岑瑛將府治遷到喬利(今廣西馬山縣喬利鄉),壘石為城。嘉靖六年(1527年)新建伯王守仁招撫盧蘇、王受和鎮壓八寨農民起義後,親到喬利,認為府治於環山之中,四周山峰尤如戈、矛、劍、戟,荊剌叢生,瘴霧昏塞,陰崖亂石,嘉禾難長,狐鼠作亂,疾疫易生,為保治安民,於嘉靖七年(1528年)將府治遷到距喬利60里外四野曠闊田地膏腴的武緣縣止戈里荒田驛(今廣西武鳴縣府城圩)。
清為思恩府。至清末,思恩府領賓州、那馬廳、武緣縣、遷江縣、上林縣及白山、興隆、定羅、舊城、都陽、古零、安定七土司。境域大概在今廣西武鳴、賓陽、上林、馬山、田東、平果、都安等縣的全部或一部。民國二年(1913)廢。

思恩府的來歷

思恩府,唐朝開始設思恩羈糜洲,洲治在寨城山,即今平果縣的舊城鎮,州官是土官世襲制,父子相接。宋朝,儂智高起兵反宋,朝廷派狄青率兵征討,浙江餘姚縣人岑仲淑隨軍南下,因打仗有功,授武蔭侯,封為思恩土州知州,此後思恩土州的知州為岑氏家族世襲。明朝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至正統年間。廣西的思恩縣(今環江縣)、慶遠(今宜州)、河池、馬平縣(今柳城縣)等地壯、瑤等少數民族起義,崇善(今崇左市)的土官起兵反叛朝廷。思恩土州官岑瑛領土兵,受鎮遠侯顧興祖調遣先後到馬平、宜山、崇善征剿。正統三年(公元1438年)思恩土州升格為思恩土府,正統六年改為思恩軍民府,岑瑛以打仗有功任知府,府官仍為岑氏家屬世襲。岑瑛任知府後,覺得府治在寨城山十分偏僻,交通阻塞,便把府治搬遷到喬利(今馬山縣喬利鎮)。明弘三年(公元1490年),岑瑛的孫子岑浚任知府時,起兵反叛朝廷,攻打官軍,劫武緣(今武鳴)、上林縣,擴大地盤。十八年(公元1505年),廣西總兵毛銳,奉令調集1.8萬兵力征討,岑浚兵敗退入寨城山,官軍追擊,岑浚死於亂軍之中。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朝廷對思恩府實行“改土歸流”,即取消知府由岑氏土官世襲制,改為按500里內不得為官的規格,由外地選任知府,數年輪流的流官制。明朝嘉靖初期,思恩府田州(今田陽)土官盧蘇、王受起兵反明,後來又暴發聲勢浩大的八寨農民起義波及思恩、邕州、柳州、慶遠4府幾十個州、縣,震撼了明皇朝。新建伯王守仁(王陽明)奉命到廣西率兵鎮壓,招撫盧蘇、王受,撲滅了八寨農民起義的烈火以後,到喬利察看地形,遂寫奏疏經朝廷準奏,將思恩府治遷到“四野寬衍皆膏腴之田,而後山起伏蜿蜓為平原環抱,涵蓄兩水夾繞”、“四面山勢重疊,盤迴皆軒豁秀麗”的“武緣縣荒田驛”,即今府城糧所、府城高中一帶,此後修築城牆,周長312丈、高2.1丈、厚1.2丈,牆上垛口686個,開了個城門,命名為“鳴鳳門”、“思正門”、“悅化門”。初時,思恩府轄範圍今馬山、平果直至與雲南省交界。經歷次變更,清朝時思恩府轄一州、三縣、九土司、一土州、一土縣;賓州(今賓陽縣)、武緣(今武鳴)、上林、遷江(今屬來賓)縣,白山、古零、定羅、興隆、那馬(今皆為馬山縣地)、下旺、舊城(今皆屬平果縣地)、都陽、安定(今皆屬都安縣)土司,田州土州(今田陽縣)、上林土縣(今田東縣地)。清朝倒台後,1912年裁思恩府,抗日戰爭時期拆城牆,今有城牆土堆痕跡。
明朝嘉靖七年,思恩府搬來後並沒形成貿易市場,城牆內範圍窄小,也不可能形成市場。形成市場主要是土兵操練而來。當時,思恩府軍事組織先後設有分巡道、思恩營(指揮官級:守備)、思恩協(指揮官級:副將,廣西總兵直屬),正規兵員最多時是705名,布防在武緣縣與土司交界的鏌鎁、博澀、高井、西舍、橫山5個兵寨共485名,駐武緣120名(包括每塘站各2名)、駐田州土州100名。因此,府衙無正規軍守衛,思恩府知府除清朝道光年間李彥章駐府衙時間較長和其前任金夢麟、姚文光、張綏遠、程伯鑾、戈琦、李可瓊等人偶住一些時間外,幾十任知府都住賓州,同知、副住武緣。府衙的守衛由9個土司輪流派士兵,每月由一個土司派100名(一說70名)守城,兼揖盜,為府衙官吏供柴、抬轎、挑水、甚至充驛塘站差事。每年農曆霜降季節的第一日即“霜降日”,9個土司及土州、土縣的土司親自率領精壯士兵,集中到教場祭旗操練、演習,知府、同知、守備、副將、參將等大小官員親臨檢閱。各司士兵“或皮鎧兜鍪絡以長,或氈笠絨衣結束大帶,或彩繒纏頭以別伍,或畫衣飾甲以別營”,各據方位,行圖布陣,“金鼓喧闐,旗幡炫耀”。各土司自備酒肉,操演完畢“各領牛酒,依方位札隊,席地雜沓而飲”。校場外,村民密集趕熱鬧,“遠近商賈幅輳,形成民間集市貿易市場,其位置大體是今府城鎮人民政府門前的四包圍舊市場。此操演制度至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廢止,守城官兵定員76名,驛路、塘站共派兵員30名。原校場遂形成市場,壯語稱為“haw camh"(壯文),漢語譯為“站圩”,今府城圩四周村民七、八十歲以上者,仍有人稱府城圩為“站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