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督山突兀於皖中無為、居巢兩地交界,海拔不足千米,山勢挺拔峻峭,因傳三國時廬江人氏大都督周瑜曾練兵於此,遂得名。山之頸處建有西九華寺,青磚黑瓦,粉壁飛檐,寺內繪梁畫棟,佛像林立。
西九華寺可謂古、巧、幽、廣。古,自然是歷史悠久。據載,該寺始建於宋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後歷經戰亂損毀,復經修繕。現今所見寺宇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原址舊貌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都督山
簡介,歷史記載,
簡介
都督山又名無為西九華(當地人稱豬頭山)西九華寺位於巢湖、無為、廬江三縣(區)交界無為縣六店鄉都督山上。始建於宋景德年間,原名岩台寺(縣誌有記載),歷經戰火與文革毀建多次。現占地十頃,有松柏環繞古寺,整個寺院依懸崖峭壁九丈石而建,在藍天白雲之下,青山裹古寺,古寺饒巨岩,觀之雄偉,氣勢非凡。寺院建築面積達4000餘平方 米,百餘間房屋,錯落有致;建有:山門、山門對聯為:“都督靈山蘊藏南北千般景、九華古寺永結江淮萬里緣”、天王殿、三聖殿、鐘樓、念佛堂、齋堂、客堂等設施,寺內大殿建築雄偉,三尊佛盤坐雲台,兩邊十八羅漢喜怒嗔樂、神態各異,蓮台觀音,手提楊柳,地藏菩薩慈眉善目,廣渡眾生;山人林中,僧人膳宿兩廂,晨鐘暮鼓,幽雅清淨,遊人身臨其境,頓感神志純清。每年的兩次傳統廟會(即觀音廟會:農曆2月19日,農曆9月19日),會期有萬人以上省內各地遊人看客,日夜前來趕會;都督山下,民間燈會,文藝演出,貿易往來,形式多樣,車水馬龍、熙熙攘攘,寺廟香火鼎盛,香菸繚繞,熱鬧非凡,為蕪湖一大景觀。寺院周 圍,林茂木蔥,奇花異草,千姿百態,景色秀麗,更有奇者在寺院山頂有一巨石,懸於半空,石身高丈余,仰觀有頃刻降落之險。相傳此石是地藏菩薩夜深人靜之時,盤坐思悟之處,有古詩一首:“峭壁林暗松驚風,丈石周邊水淙淙,二十三點靈境在,此留勝跡山石中”。相傳在兩千多年前,楚項羽曾頓兵駐此山,留下“霸 王城”、“跑馬道”等勝跡,又因三國時都督周瑜路過此山而得名為“都督山”。歷年來,中國佛協副會長茗山大師、省佛協會副會長、九華山佛協會會長慧慶法師等都曾親臨此寺。寺內還珍藏有原中國佛協會長趙朴初書法、副會長茗山書法真跡等。
歷史記載
一、《無為州志》有關記載
毛公山(距城西六十里,山之西屬廬江縣,東屬州。見通志。漢毛義隱此,有毛公讀書洞,石凳、石窗猶存。又北半里許,為蓮花洞,有石蓮下垂,巧侔追琢,世以洞中石壁書刻毛詩,因謂為毛萇讀書處,非)。
豹兒寨山,(距城西六十里,俗名豬頭山。宋南渡時,郡人王樞密之道於此結團保固鄉里)。
毛公洞(在毛公山下,南界廬江,西屬州境,抱白陽穀,據虎陵口,三塢六島環二十里,勝甲西南諸峰,漢安陽令毛義讀書處,中有石蓮花仙人掌)。
考澗,在開城鄉,漢毛義隱居處,取“考槃在澗”義。尚書第,在開城鄉,為宋陸母必故里。詩壁在毛公洞,其石壁鐫刻《毛詩》,見一統志。
毛公廟開城鄉一圖,距城西六十里毛公山東,舊在虎林口,為漢毛義立。明末兵毀。乾隆間,居民改建毛公塘上,內祀文昌、關帝二神。
毛公洞 董仝
秋到毛公洞,空山黃葉輕。雲流溪徑濕,風灑石門清。捧檄當年事,操觚此日情。令人成感慨,蒼莽暮煙生。
過西山古寺 王高誕
一逕入林人跡杳,荒涼古寺枕崔嵬。壁撐頹宇穿藤蔓,階臥殘碑沒草萊。淺水溪頭雙鳥下,斜陽山腳一僧來。松陰盤翠寬閒地,藉草長吟破綠苔。
登毛公山頂 季國時
臲屼高峰翠接天,捫蘿披棘直躋巔。湖光潑眼堪盈掬,石勢拿空可拍肩。隔嶺梵宮窺隱隱,匿岩花萼靜娟娟。雲深何處尋仙窟,古洞招邀徑窅然。
毛公洞阻雨 汪洋
嶙峋峭壁削山腰,古洞空明射碧霄。碑蘚細磨支字碎,石床小憩雨風驕。增人逸興從相阻,何日晴游再見招。欲向毛公問訊息,飛泉聒耳響清寥。
二、有關景點描寫
1、江北名寺西九華
西九華寺位於縣境西側開城鎮的都督山上(都督山原名豬頭山,相傳東吳大都督周瑜曾路過此山,因而得名),毗鄰居巢區和廬江縣,交通便捷,周邊地區環境優美,物產豐富,民風純樸。西九華寺為江北名寺,為區別於佛教名山青陽的九華山,且其又在無為的西鄉,故稱西九華。它始建於宋景德二年(1005),但因歷經戰火與文革動亂,毀建多次。現寺廟是落實宗教政策後重建的廟宇。
寺廟建於懸崖峭壁之上,整個寺院依山而立,向南北拓延,與兀立的危峰相映襯,構築了幾多神聖與神奇。山頂建有亭台,寺廟有金碧輝煌的大雄寶殿。寺院周圍,林茂竹蔥,景色宜人。更有奇者,在寺院山頂有一巨石,懸於半空,石身高九丈余,仰觀似有頃刻降落之險。相傳此石是地藏菩薩夜深人靜之時盤坐悟道之處,因此有詩讚道:
“峭壁林暗松驚風,丈石周邊水淙淙;
二十三點靈境在,只留勝跡山石中。”
西九華寺南與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泊山洞”遙相呼應,西與毛公山“藏經洞”、“釣魚台”、“霸王城”相鄰,北與“雙龍泉”、“獅子皮”、“試刀石”相聯,構成江北無為西部旅遊帶。
據傳,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路過此地怒試寶刀,留下試刀石與霸王床、跑馬道等遺蹟。《太平寰宇記》載,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為避秦始皇焚書,把《詩經》刻成石碑深埋於巢湖之南商湯流放地一山洞內,故後人稱這個山為毛公山,洞為“藏經洞”,而《詩經》亦稱“毛詩”。
西九華寺是旅遊觀光和度假休閒的好地方,每年三次的傳統廟會(除夕與大年初一至十五、農曆二月十九、九月十九),都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八方信徒和遊客前來敬香、觀光,甚至有從蕪湖、青陽遠道而來的,蓋因此地乃九華山之西大門也。是時,民間燈會、文藝演出、經貿往來等活動盛極一時,到處是車水馬龍,香火繚繞,爆竹齊鳴,樂音陣陣。省內外新聞媒體對西九華的勝境和廟會的盛況多有報導。
2、幽靜優美毛公山
毛公山,位於無為的開城、居巢的壩鎮及廬江的白湖三地交界處,方圓20餘平方公里。它南接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周家大山,北鄰江北名剎“西九華寺”所在的都督山,名列巢湖西南名山之一。
毛公山最富神秘色彩的人文景觀要數“藏經洞”。宋《太平寰宇記》記載,秦時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萇為避“焚書坑儒”之亂,攜《詩經》來此,並將其刻石深藏於毛公山東側的石洞內,故洞名為“藏經洞”,毛公山也由此得名。
另一種說法,漢代孝子毛義陪伴母親於此,將《詩經》刻於洞中石壁之上,故名。毛公山,因漢代廬江人毛義辭官後,曾埋頭讀書於此,隱計不出,故名。史載毛公山“三塢六島,環二十里,甲西南諸峰”,山之偏東有一廣九尺,深三尺之石洞,洞旁原產白牡丹,相傳毛義父母深愛此種,義望天哀吁,少頃遍地雪墜皆花,後隨種延不絕。
或許因山洞藏經之故,毛公山自漢代開始,一直遊人不絕,至明清之際,更成為文人雅士遊覽勝地。
據當地人介紹,“藏經洞”極深,入內者多感到毛骨悚然,通常一兩人不敢入內。
又說,“文革”期間曾有一隊掃除“四舊”的人攜槍入內,打算尋找《詩經》刻石將其毀掉,途中火把突然熄滅,於是倉皇逃了出來。後來,山民怕孩子好奇進洞,便壘起石塊封堵了洞口,現在的遊人已難尋其景了。
如果將來“藏經洞”重新開發出來,文史學界或許會掀起一場軒然大波:因為《詩經》的傳本中以“毛詩”為最好,現在傳世的《詩經》恐怕是漢儒憑記憶編纂,而真正的“毛詩”至今仍沉睡於毛公山的“藏經洞”中,一旦發掘出來,必然會引起廣泛的關注和深入的研究了。
在毛公山區,比“藏經洞”內“毛詩”刻石流傳更廣的要算山澗的“仙人種樹”和山頂“釣魚台”的神奇故事了。
“仙人種樹”說的是有一位仙人,因喜愛毛公山地氣旺盛,決定廣種松柏加以美化。每逢月圓之夜,仙人便攜金牛、金耙下凡將滿山嶙峋亂石耕作平整,然後種樹。經過數日勞作,快大功告成時,一個深夜入山的山民看見這位銀須皓首的老者在月下耙石,非常奇怪,於是走上前去探問仙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得到的回答是耙石種樹。山民譏笑說:漫山亂石,怎么能種樹?仙人不再回答,卻變作一道金光羽化而去,金牛、金耙則遁入山石叢中。如今,當地山民中仍然流傳著“金牛、金耙,藏在毛公山窪”的說法。並且,毛公山松柏漫山,獨有仙人最後耙過的那塊山坡,棵木不長。外來遊客若在當地人的帶領下,找到這塊山坡,便可看到坡上大小山石都有深深的耙齒印痕。
“釣魚台”則是毛公山頂一塊上部較為平整的巨石,巨石旁另一塊歪斜的巨石因主體部分掩埋土中,而微露的石脊很象一根斜靠於“釣魚台”的釣桿,魚桿附近還有魚簍形巨石。據說,先前毛公山樹木不太高時,坐在“釣魚台”上便可看到毛公水庫旁一塊巨石,猶如一對戲水的鯉魚。那位曾靜坐“釣魚台”的仙人或古賢就曾經下了一番工夫要釣取這條鯉魚,不過最終還是丟下釣竿,失望地走了。如今,縣旅遊局及所轄的開城鎮打算開發毛公山旅遊資源,待計畫實現時,人們在飽覽毛公山四時如畫的佳景之後,再進入山下清溪環繞、綠竹掩映的石屋,品一壺香醇的“毛公綠茶”,再聽一聽純樸、敦厚的山裡人娓娓道一段毛公山的神奇傳說,全部身心一定會溶入毛公山這人間仙境之中。
都督山,舊名豬頭山、豹兒寨山、胡避山,位於無為縣西境,與巢湖市接壤。以往所有著作都認為因為東吳大都督周瑜曾路過此山,因而得名,其實完全錯誤。歷史上周瑜從未到過無為。據《三國志·周瑜傳》記載:漢獻帝初平元年( 190年),16歲的周瑜從舒縣到壽春,結交孫策,並將孫策一家接至舒縣(今廬江,一說舒城)自己家中同住。興平六年(195年),孫策受袁術之命平定江東,21歲的周瑜帶兵糧到歷陽支助孫策,一同作戰,攻下橫江、當利,擊退劉繇,進入曲阿。建安二年,袁術在壽春稱帝,孫策與袁術絕交,自立門戶。袁術欲以周瑜為將,周瑜只請求作居巢縣縣長。建安三年,孫策獲封吳侯、討逆將軍,周瑜到居巢縣赴任,趁機東渡回吳,加入孫策旗下。孫策親自迎接周瑜,授周瑜建威中郎將。建安四年 ,袁術病逝,孫策授周瑜中護軍,虛領江夏太守。周瑜助孫策攻破皖城,奪得廬江郡。同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從巴丘回吳,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孫權再次征討黃祖,周瑜為前部大督。同年,孫權命周瑜為左都督,帶兵與劉備共同抗曹。周瑜在赤壁之戰中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建安十四年 ,曹操留曹仁、徐晃等駐守江陵。周瑜在南郡與曹仁對峙一年後,曹仁敗退。孫權拜周瑜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以下雋、漢昌、劉陽、州陵為奉邑,屯據江陵。建安十年,周瑜進京見孫權,請求發兵取蜀,孫權同意。周瑜在去蜀途中病逝。
從上可知,都督山與周瑜無關。那么,和誰有關?據《三國志·朱桓傳》記載:孫權統事,朱桓成為餘姚長,為當地人民解決瘟疫,又招募士卒,討伐當地山賊,所到之處,山賊都平定,後來代替周泰成為濡須督。夷陵之戰後,曹仁率領幾萬步騎出征濡須,揚聲攻打羨溪,朱桓分兵救羨溪,軍隊出發之後,才突然得知曹仁要進軍濡須,但要追回救羨溪的軍隊已經來不及了。當時朱桓手下只有五千軍隊,諸將都十分恐懼,然而朱桓用兵法中攻守關係和自己與曹仁的能力對比分析戰鬥,鼓舞士氣。又使設計引誘曹仁派兵攻城,結果斬常雕,生擒王雙,斬溺千餘人。周魴引誘曹休出兵皖城,朱桓為右督,助陸遜破曹休,吳軍斬獲萬餘人。朱桓又獻計阻塞曹休退路,進圖壽春,但陸遜認為不可行,於是沒有實施。廬江主簿打算開城迎接吳軍,全琮和朱桓率軍接應。此段歷史《三國演義》更是繪聲繪色地大加描述。從無為到廬江,剛好走豬頭山過。因此,豬頭山改叫都督山,其實是因為朱桓,有必要改正過來。
豬頭山在宋代又叫豹兒寨山,其時在這裡發生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戰鬥。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滅亡北宋後,貪得無厭,進一步南侵,使得南方各地烽火連野。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金人攻陷無為,無為守臣李知幾攜帶財物,棄城南逃。時王之道適因奉養雙親,辭官歸里,見此情景,毅然率鄉人族眾,退保胡避山,據險固守。在守胡避山的過程中,他按照兵法將守山的民眾部署得井然有序,進退得法,多次給圍攻山塞的土匪李伸部以痛擊;被擊潰的李伸不甘心失敗,又糾集十餘萬人馬將胡避寨團團圍住,並揚言破寨之後要將寨內的數萬民眾全部屠戳。面對此景,為了退敵,王之道置個人生死於度外,抱著“吾以一身救數萬老幼,何畏也”的大無畏氣概,隻身闖進敵營,對他們曉以大義,對方被他的凜然正氣、非凡膽量所震驚,竟停止攻打山寨,不久王之道趁對方火併內亂之機機智地從賊營中脫險而歸。這次胡避山民數萬人由於王之道的挺身而出,避免了生靈塗炭。時人記載:“時所在盜賊蜂起,殺人如麻,獨在胡避者皆得免”。老百姓感念他的救命之恩,以至於王之道死時,“胡避遺民存者,尚扶老攜幼遮哭於道,喪車至不得前。”也正因守胡避山有功,王之道被朝廷先後授予承奉郎、左宣義郎等職,最後官至樞密使,封魏國公。
山上修建的西九華寺為江北名寺,因南有九華山,故稱西九華。該寺始建於宋景德二年(1005年),歷經戰亂,毀建多次,現寺廟是落實宗教政策後重建的廟宇,山頂建有寶塔。寺廟建於懸崖峭壁旁,整個寺院依山而建,向南北拓延,寺內大殿建築雄偉,與兀立的危峰相映襯,構築了幾多神聖與神秘。三世諸佛盤坐雲台,兩邊十八羅漢神態各異,蓮台觀音手拂楊柳,地藏菩薩慈眉善目。僧人膳宿兩廂,晨鐘暮鼓,幽雅清淨。寺院周圍,林茂木蔥,奇花異草,千姿百態,景色宜人。更有奇者,在寺院山頂有一巨石,懸於半空,石身高九丈余,仰觀有頃刻降落之險。相傳此石是地藏菩薩夜深人靜之時盤坐悟道之處,有詩一首:峭壁林暗松驚風,丈石周邊水淙淙。二十三點靈境在,此留勝跡山石中。(童毅之)
從上可知,都督山與周瑜無關。那么,和誰有關?據《三國志·朱桓傳》記載:孫權統事,朱桓成為餘姚長,為當地人民解決瘟疫,又招募士卒,討伐當地山賊,所到之處,山賊都平定,後來代替周泰成為濡須督。夷陵之戰後,曹仁率領幾萬步騎出征濡須,揚聲攻打羨溪,朱桓分兵救羨溪,軍隊出發之後,才突然得知曹仁要進軍濡須,但要追回救羨溪的軍隊已經來不及了。當時朱桓手下只有五千軍隊,諸將都十分恐懼,然而朱桓用兵法中攻守關係和自己與曹仁的能力對比分析戰鬥,鼓舞士氣。又使設計引誘曹仁派兵攻城,結果斬常雕,生擒王雙,斬溺千餘人。周魴引誘曹休出兵皖城,朱桓為右督,助陸遜破曹休,吳軍斬獲萬餘人。朱桓又獻計阻塞曹休退路,進圖壽春,但陸遜認為不可行,於是沒有實施。廬江主簿打算開城迎接吳軍,全琮和朱桓率軍接應。此段歷史《三國演義》更是繪聲繪色地大加描述。從無為到廬江,剛好走豬頭山過。因此,豬頭山改叫都督山,其實是因為朱桓,有必要改正過來。
豬頭山在宋代又叫豹兒寨山,其時在這裡發生了一場驚天動地的戰鬥。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滅亡北宋後,貪得無厭,進一步南侵,使得南方各地烽火連野。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金人攻陷無為,無為守臣李知幾攜帶財物,棄城南逃。時王之道適因奉養雙親,辭官歸里,見此情景,毅然率鄉人族眾,退保胡避山,據險固守。在守胡避山的過程中,他按照兵法將守山的民眾部署得井然有序,進退得法,多次給圍攻山塞的土匪李伸部以痛擊;被擊潰的李伸不甘心失敗,又糾集十餘萬人馬將胡避寨團團圍住,並揚言破寨之後要將寨內的數萬民眾全部屠戳。面對此景,為了退敵,王之道置個人生死於度外,抱著“吾以一身救數萬老幼,何畏也”的大無畏氣概,隻身闖進敵營,對他們曉以大義,對方被他的凜然正氣、非凡膽量所震驚,竟停止攻打山寨,不久王之道趁對方火併內亂之機機智地從賊營中脫險而歸。這次胡避山民數萬人由於王之道的挺身而出,避免了生靈塗炭。時人記載:“時所在盜賊蜂起,殺人如麻,獨在胡避者皆得免”。老百姓感念他的救命之恩,以至於王之道死時,“胡避遺民存者,尚扶老攜幼遮哭於道,喪車至不得前。”也正因守胡避山有功,王之道被朝廷先後授予承奉郎、左宣義郎等職,最後官至樞密使,封魏國公。
山上修建的西九華寺為江北名寺,因南有九華山,故稱西九華。該寺始建於宋景德二年(1005年),歷經戰亂,毀建多次,現寺廟是落實宗教政策後重建的廟宇,山頂建有寶塔。寺廟建於懸崖峭壁旁,整個寺院依山而建,向南北拓延,寺內大殿建築雄偉,與兀立的危峰相映襯,構築了幾多神聖與神秘。三世諸佛盤坐雲台,兩邊十八羅漢神態各異,蓮台觀音手拂楊柳,地藏菩薩慈眉善目。僧人膳宿兩廂,晨鐘暮鼓,幽雅清淨。寺院周圍,林茂木蔥,奇花異草,千姿百態,景色宜人。更有奇者,在寺院山頂有一巨石,懸於半空,石身高九丈余,仰觀有頃刻降落之險。相傳此石是地藏菩薩夜深人靜之時盤坐悟道之處,有詩一首:峭壁林暗松驚風,丈石周邊水淙淙。二十三點靈境在,此留勝跡山石中。(童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