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1.需鐵量增加而鐵攝入不足
多見於嬰幼兒、青少年、妊娠和
哺乳期婦女。嬰幼兒需鐵量較加,若不補充蛋類、肉類等含鐵量較高的輔食,易造成缺鐵。青少年偏食易缺鐵。女性月經增多、妊娠或哺乳,需鐵量增加,若不補充高鐵食物,易造成IDA。
2.鐵吸收障礙
3.鐵丟失過多
臨床表現
1.缺鐵原發病表現
如婦女月經量多、消化道潰瘍/腫瘤/痔瘡導致的
黑便/
血便/腹部不適、
腸道寄生蟲感染導致的
腹痛/大便性狀改變、腫瘤性疾病的消瘦、血紅蛋白尿等。
2.貧血表現
3.組織缺鐵表現
檢查
FEP(
紅細胞游離原卟啉)>0.9μmol/L(全血),ZPP(
鋅原卟啉)>0.96μmol/L(全血),FEP/Hb(血紅蛋白)>4.5μg/gHb。
診斷
IDA是長期負鐵平衡的最終結果,在其漸進的發病過程中,根據缺鐵的程度可分為三個階段。
1.ID
(1)血清鐵蛋白<14μg/L;
(2)骨髓
鐵染色顯示骨髓小粒可染鐵消失,鐵粒幼細胞<0.15;
(3)血紅蛋白及血清鐵等指標尚正常。
2.IDE
(1)ID的(1)+(2);
(2)轉鐵蛋白飽和度<0.15;
(3)FEP/Hb>4.5μg/gHb;
(4)血紅蛋白尚正常。
3.IDA
(1)IDE的(1)+(2)+(3);
(2)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男性Hb<120g/L,女性Hb<110g/L,孕婦Hb<100g/L;MCV<80fl,MCH<27pg,MCHC<0.32。
只有明確病因,IDA才可能根治;有時
缺鐵病因比貧血本身更為嚴重。例如胃腸道
惡性腫瘤伴慢性失血或
胃癌術後殘癌所致IDA,應多次檢查糞
潛血,必要時做胃腸道
X線或
內窺鏡檢查;對
月經期婦女,應檢查有無婦科疾病。
鑑別診斷
遺傳或不明原因導致的紅細胞鐵利用
障礙性貧血。表現小細胞性貧血,但血清鐵蛋白濃度增高、骨髓小粒含鐵血黃素顆粒增多、鐵粒幼細胞增多,並出現環形鐵粒幼細胞。血清鐵和鐵飽和度增高,總鐵結合力不低。
慢性炎症、感染或
腫瘤等引起的鐵代謝異常性
貧血。貧血為小細胞性。貯鐵(血清鐵蛋白和骨髓小粒含鐵血黃素)增多。血清鐵、
血清鐵飽和度、總鐵結合力減低。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先天性)或嚴重
肝病、腫瘤繼發(
獲得性)。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血清鐵、總鐵結合力、血清鐵蛋白及骨髓含鐵血黃素均明顯降低。先天性,幼兒發病、伴發育不良和多臟器功能受累。獲得性,
有原發病表現。
治療
1.治療原則
治療IDA的原則是:①根治病因;②補足貯鐵。
嬰幼兒、青少年和妊娠婦女
營養不足引起的IDA,應改善飲食。月經多引起的IDA應調理月經。寄生蟲感染應驅蟲治療。惡性腫瘤,應手術或放、
化療;上
消化道潰瘍,應抑酸治療等。
首選口服鐵劑。如:硫酸亞鐵或右旋糖酐鐵。餐後服用
胃腸道反應小且易耐受。進食
穀類、乳類和茶抑制鐵劑吸收,魚、肉類、
維生素C可加強鐵劑吸收。口服鐵劑有效的表現先是
外周血網織紅細胞增多,高峰在開始服藥後5~10天,2周后
血紅蛋白濃度上升,一般2個月左右恢復正常。鐵劑治療應在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後持續2~3個月,待
鐵蛋白正常後停藥。
若口服鐵劑不能耐受或胃腸道正常解剖部位發生改變而影響鐵的吸收,可用鐵劑
肌肉注射。
預後
單純營養不足者,易恢復正常。繼發於其他疾病者,取決於原發病能否根治。
預防
重點放在嬰幼兒、青少年和婦女的
營養保健。對嬰幼兒,應及早添加富含鐵的食品,如蛋類、肝、
菠菜等;對青少年,應糾正偏食,定期查、治寄生蟲感染;對孕婦、哺乳期婦女可補充
鐵劑;對月經期婦女應防治
月經過多。做好腫瘤性疾病和慢性
出血性疾病的人群防治。
參考資料:
[1]葉國祥,
葉正龍,
何廣勝.檢測血清鐵和轉鐵蛋白對早期缺鐵性貧血的價值.浙江
臨床醫學.2011,13(10)
[4]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第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343-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