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國公

燕國公

燕國公,周朝時期燕國的國君,其中國公有20位。

燕國公,中國古代一等公爵。歷朝可考者凡22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燕國公
  • 北周:于謹、於寔
  • 隋朝:於顗、於世虔
  • 唐朝:于志寧、竇璡、李謹行、張說
  • 唐朝:張均、黑齒常之、李楷固、於頔
  • 唐朝:張允伸、高駢
  • 五代:張承業、柴熙讓、馮道
  • 宋朝:趙宗保、劉重進、宋綬
  • 遼國:左企弓、曹勇義
燕國國君,北周燕國公,于謹,於寔,隋朝燕國公,於顗,於世虔,唐朝燕國公,于志寧,竇璡,李謹行,張說,張均,黑齒常之,李楷固,於頔,張允伸,高駢,五代燕國公,張承業,柴熙讓,馮道,宋朝燕國公,趙宗保,劉重進,宋綬,遼國燕國公,左企弓,曹勇義,

燕國國君

燕國,東周時期在華北與東北地區分封的一個姬姓諸侯國,最初是侯國,後來成了公國,最後成了王國。為戰國七雄之一。開國君主召公奭西周宗室大臣,與周武王周公旦同輩。
前690年,燕莊公開始稱公。前323年,燕國參加了公孫衍發起的“五國相王”活動,燕易王稱王。
史書有記載的燕國國君中有14位侯、21位公、8位王:
稱號
國君本名
在位年份
出身與關係

周王族人

 前1042——?
召康公長子

燕侯克三弟

燕侯旨子

燕侯舞子一說是召伯

燕侯憲子一說是召伯
中隔數世不明

西周晚期
中隔數世不明
前864年——前827年
召康公九世孫

前826年——前791年
燕惠侯子
前790年——前767年
燕厘侯子
前766年——前765年
燕頃侯子
索隱認為名鄭
前764年——前729年
燕哀侯子
前728年——前711年
燕鄭侯子
前710年——前698年
燕繆侯子
前697年——前691年
《世家》言燕宣侯子
前690年——前658年
《世家》言燕桓侯子
前657年——前618年
《世家》言燕莊公子
前617年——前602年
前601年——前587年
前586年——前574年
前573年——前555年
前554年——前549年
前548年——前545年
燕惠公左傳》作燕簡公

前544年——前536年
《世家》言燕懿公子
前535年——前529年
前528年——前524年
前523年——前505年
前504年——前493年
燕獻公
前492年——前465年
前464年——前450年

前449年——前434年
燕閔公(舊作燕湣公)
前433年——前403年
燕後簡公(舊作燕釐公)
紀年》名載
前402年——前373年(史記)
前372年——前362年
前361年——前333年
前332年——前321年
燕文公子

前320年——前316年
燕易王子
燕王子之
前316年——前314年
前314年,齊滅燕;前312年,復國
職,部分史書誤作太子平
前312年——前279年
前278年——前272年
燕昭王子
前271年——前258年
燕惠王子

前257年——前255年
燕武成王子
前254年——前222年
燕孝王子

北周燕國公

于謹

于謹(493年—568年5月5日),字思敬,小名巨彌,河南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南北朝時期北魏、西魏、北周著名將領、戰略家,八柱國之一。為西魏、北周立下赫赫戰功,克弘農,攻沙苑、戰邙山,殺梁帝,封燕國公,歷任太傅、柱國、大司徒、雍州牧。天和三年(568年),死於任上,終年七十六歲,追贈原官職,加授使持節、太師、雍恆等二十州諸軍事、雍州刺史,諡號文。

於寔

於寔於實),字賓實,于謹之子。少和厚。年未弱冠,入太祖幕府,從征潼關及回洛城。
大統三年,又從復弘農,戰沙苑。以前後功,封萬年縣子,邑五百戶,授主衣都統。河橋之役,先鋒陷陣。軍還,寔又為內殿,除通直散騎常侍,轉太子右衛率,加都督。又從 太祖戰於邙山。
大統十一年,詔寔侍講東宮。侯景來附,遣寔與諸軍援之,平九曲城。進大都督,遷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十四年,除尚書。是歲,太祖與魏太子西巡,寔時從。太祖刻石於隴山之上,錄功臣位,以次鐫勒,預以寔為開府儀同三司。至十五年,方授之。尋除滑州刺史,特給鼓吹一部,進爵為公,增邑二百戶。
魏恭帝二年,羌東念姐率部落反,結連吐谷渾,每為邊患。遣大將軍豆盧寧討之,逾時不克。又令寔往,遂破之。太祖手書勞問,賜奴婢一百口,馬一百疋。孝閔帝踐祚,授民部中大夫,進爵延壽郡公,邑二千戶。又進位大將軍,除勛州刺史,入為小司寇。
天和二年,延州蒲川賊郝三郎等反,攻逼丹州。遣寔率眾討平之,斬三郎首,獲雜畜萬餘頭。乃除延州刺史。五年,襲爵燕國公,進位柱國,以罪免。尋複本官,除涼州總管。
大象二年,加上柱國,拜大左輔。隋開皇元年,薨。贈司空,謚曰安。

隋朝燕國公

於顗

於顗,字元武,北周燕國公於寔之子,于謹之孫。北周大冢宰宇文護見而器之,妻以季女。尋以父勛,賜爵新野郡公,邑三千戶。授大都督,遷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其後累以軍功,授上開府,歷左、右宮伯,郢州刺史。大象中,以水軍總管從韋孝寬經略淮南。顗率開府元紹貴、上儀同毛猛等,以舟師自潁口入淮。陳防主潘深棄柵而走,進與孝寬攻拔壽陽。復引師圍硤石,守將許約懼而降,顗乃拜東廣州刺史。
尉遲迥之反也,時總管趙文表與顗素不協,顗將圖之,因臥閣內,詐得心疾,謂左右曰:“我見兩三人至我前者,輒大驚,即欲斫之,不能自制也。”其有賓客候問者,皆令去左右。顗漸稱危篤,文表往候之,令從者至大門而止,文表獨至顗所。顗醿然而起,抽刀斫殺之,”因唱言曰:“文表與尉迥通謀,所以斬之。”其麾下無敢動者。時高祖以尉遲迥未平,慮顗復生邊患,因而勞勉之,即拜吳州總管。陳將錢茂和率數千人襲江陽,顗逆擊走之。陳復遣將陳紀、周羅睺、燕合兒等襲顗,顗拒之而退,賜彩數百段。
高祖楊堅受禪,趙文表弟詣闕稱兄無罪。上令案其事,太傅竇熾等議顗當死。上以門著勳績,特原之,貶為開府。後襲爵燕國公,邑萬六千戶。尋以疾免。開皇七年,拜澤州刺史。數年,免職,卒於家。

於世虔

於世虔,於顗之子,嗣封燕國公。

唐朝燕國公

于志寧

于志寧,字仲謐,北周燕國公于謹曾孫,父於宣道,祖於義,隋大業人。他知識淵博,秉性剛直,為唐初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常與太宗李世民磋學經書,商談治國之道。曾為朝廷撰令律,修禮典,編史志,並與司空李責力修定本草並圖54篇,其他文集20卷。封燕國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又追封光祿大夫太子太師
隋大業末,于志寧調任山東寇氏縣令。其時,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隋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政權垂危。於是,志寧棄官率領族人潛遷至今正寧縣永和鎮於家莊村一帶定居。並在此深挖地道,修建地下營寨,屯軍備戰,操練兵馬,坐觀天下大勢,待機舉事。隋大業十四年(618)11月,李淵入關,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于志寧率眾投唐,拜謁高祖於長春宮,于志寧“有名於時”,深得高祖李淵之禮遇。被封為銀青光祿大夫。不久,李淵次子李世民出任渭北道元帥,命于志寧擔任了元帥府記室一職,與殷開山一道參贊軍事,隨軍征戰,平息了薛舉之亂,收降其子薛仁杲。在征戰中,還結識了尚在囚中的賢良之士褚亮。褚亮後因於志寧的保薦,效力於李世民,戰功顯赫。戰罷歸朝,于志寧因功受封為天榮府中郎、文學館學士,為唐初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常與太宗李世民磋學經書,商談治國之道。貞觀三年(629),拜為中書侍郎。一次,太宗在內殿宴請貴臣,不見於志寧來赴宴,問何故,司徒奏道:“陛下詔宴三品以上的官員,志寧為四品,故而未來。”太宗方才醒悟,於是就加封于志寧散騎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陽縣公。是時,群臣請太宗將十六國時的西涼武昭王李暠立為始祖,于志寧以李暠並非因襲王業為由,陳述理由,表示反對,太宗深是其言。有一次,太宗欲詔封功臣世襲刺史,于志寧認為這種作法後患無窮,非長久之計,太宗從其言。志寧後為太子師,皇太子承乾屢有不軌行為,志寧多次規勸,教其從善,並向太宗直奏其行。太宗甚為高興,賜黃金10斤、絹300匹。志寧母親去世後,準備回家奔喪,上表辭官,皇上奪情勸道:“自古忠孝不能兩全,為親守喪固然重要,但為國教誨太子更為迫切,請你三思而行。”志寧只得奉旨行事,未因私情而偏公務。
皇太子承乾在農忙季節大興土木建造曲室,數日不來受教,志寧規諫說:“東宮本是隋代營建,豪華至極,怎能又營修彩飾呢?何況參與修建的工匠多是犯法囚徒,往來出入宮門,多不安全。又聞宮中鼓樂之聲不斷,狎昵妓女並留宿於宮中,傳到外面影響多不好!我多次教誨,你為何不想一想?”太子不但不聽勸告,而且還任用了許多宦官,一同作樂。志寧又勸諫說:“宦官多是奸佞之輩,仗勢欺人,混亂宮廷,假傳旨意為禍福,你不想想伊戾敗宋、易牙亂齊、趙高亡秦、張讓傾漢的慘痛教訓嗎?今殿下前後左右盡用佞人,輕視有品格的貴士。品命失序,綱紀不立,連行路之人都覺得奇怪。”太子不悅,又私引突厥頭人,一起戲游。志寧無法管教,上書太宗。太子聞悉後大怒,遣張師政、紇乾承基去刺殺志寧。二人入其宅,見志寧憂心如焚、積勞過度、面容憔悴,不忍下手而離去。太子事敗,太宗知情後,廢太子承乾為庶民,立晉王李治為皇太子。宮臣皆因牽連而獲罪。而于志寧免於罪,加封為光祿大夫、燕國公,監修國史。太宗去世後,皇太子李治於公元650年即位,年號永徽,史稱高宗。永徽二年(651),封志寧為尚書僕射太子少師。四年(653),鳳翔降隕石,高宗問其吉凶,志寧解釋說,這是自然現象,與人事無關,高宗才釋去了心中的疑惑。不久,封志寧為太傅。高宗顯慶四年(659),志寧因年老體弱,請求免去尚書僕射之職,詔準其奏。但又拜他為太子師,仍同中書門下三品。
當高宗欲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皇后時,志寧態度曖昧,武后憎惡于志寧不趨附自己,免去其職,被貶出京城,降為榮州刺史。此間,于氏族人恐有滅門之罪,離開於家莊,避居在於潛川、於家嘴等偏遠地帶避禍。唐高宗麟德元年(664),轉華州刺史,旋即年老告退,死於老家,時年78歲。朝廷贈幽州都督,謚曰定。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又追封光祿大夫、太子太師。
李淵封為銀青光祿大夫。擔任了李世民元帥府記室一職,與殷開山一道參贊軍事,平息了薛舉之亂,收降其子薛仁杲。保薦褚亮,因功受封為天榮府中郎、文學館學士,為唐初文學館十八學士之一。
貞觀三年(629),拜為中書侍郎。後加封于志寧散騎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陽縣公。加封為光祿大夫、燕國公,監修國史。
永徽二年(651),封志寧為尚書僕射兼太子少師。不久,封志寧為太傅。
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又追封于志寧為光祿大夫、太子太師。
于志寧之子立政為太僕侍少卿,孫輩無人入官。
曾孫於休烈進士及第,官至國子監祭酒工部侍郎、散騎常侍、太常卿、工部尚書等職,封爵東海郡公,贈尚書右僕射;其二子於益、於肅,相繼為翰林學士。於肅有四子於球、於王圭、於環、於琮,以於琮最為顯貴。黃巢攻陷長安後,欲起用於琮為相,不從,被義軍殺死。

竇璡

竇璡(?—633),隋唐音樂家、書法家,扶風平陵(今陝西鹹陽西)人。唐初,官拜工部尚書,封燕國公。歷禮部、民部尚書。因事免職,旋起為秘書監,封鄧國公。

李謹行

李謹行(?-682年),靺鞨人,突地稽之子。相貌偉岸,武力絕人。麟德年間,任營州都督。他的部落家僮有數千人,以財力雄據邊關,被夷人(契丹高句麗)所忌憚。666年,以左監門衛將軍與李績契苾何力高侃薛仁貴東征高句麗。670年,鎮壓高句麗將領劍牟岑的反叛。又和支持高句麗復國的新羅交戰。累拜右領軍大將軍,為積石道經略大使。吐蕃論欽陵等率眾十萬人進攻湟中,李謹行以空城計待之。吐蕃疑有伏兵,不敢進。676年,於青海又破吐蕃數萬眾,唐高宗授其為鎮軍大將軍,行右衛大將軍,封燕國公。卒,贈幽州都督,陪葬乾陵。

張說

張說(667~730) 唐代文學家,詩人,政治家。字道濟,一字說之。原籍范陽(今河北涿縣),世居河東(今山西永濟),徙家洛陽。武后策賢良方正,張說年才弱冠,對策第一,授太子校書。累官至鳳閣舍人。因忤旨流配欽州,中宗朝召還。睿宗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玄宗開元初,因不附太平公主,罷知政事。復拜中書令,封燕國公。出為相州、岳州等地刺史,又召還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遷中書令,俄授右丞相,至尚書左僕射,中與張嘉貞有過權力爭鬥,最後扳倒張嘉貞,自任首席宰相。卒諡號文貞。與蘇頲(封許國公)齊名,俱有文名,掌朝廷制誥著作,人稱"燕許大手筆"。公元730年,不幸病逝,壽63歲。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知其父官職卑微,僅為洪洞縣丞。張說為文運思精密,年輕時很有造詣。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策試賢良方正,親臨洛陽城南門主考,張說應詔對策為天下第一。武則天以為近古以來沒有甲科,張說遂屈居為乙等,授任太子校書,遷左補闕。
長安初年(701年),詔令張說與徐堅等人撰修《三教珠英》,由麟台監張昌宗及成均祭酒李嶠總領此事。昌宗不學無術,只是廣引文詞之士,高談闊論,“歷年未能下筆”。唯張說與徐堅“構意撰錄,以《文思博要》為本,更加《姓氏》、《親族》二部,漸有條流”。書修成後,遷右史、內供奉,兼知考功貢舉事,後又擢任鳳閣舍人。
長安三年(703年),女皇男寵張昌宗誣陷御史大夫魏元忠與人私議“太后老矣,不若挾太子為久長”,稱此是謀反,並脅迫張說作證,張說應允了。當上廷作證時,再次威脅他,張說卻慷慨陳詞,對女皇說:“陛下視之,在陛下前,猶逼臣如是,況在外乎!臣今對廣朝,不敢不以實對。臣實不聞元忠有是言,但昌宗逼臣誣證之耳!”張昌宗陰謀敗露後,又氣急敗壞地反誣稱張說與魏元忠同謀反。張說又據理反駁,最後並說:“且臣豈不知今日附昌宗立取台衡,附元忠立致族滅!但臣畏元忠冤魂,不敢誣之耳。”張說理正詞嚴,揭露了張昌宗的非法行為,保護了耿直大臣魏元忠,但武則天卻不分是非曲直,反認為張說是“反覆小人”,再次鞫審,最後竟被無辜流放於嶺外。
唐中宗復位後,張說入為兵部員外郎,後轉工部侍郎景龍年間(707年—709年),遇母喪離職,服喪未滿,中宗欲起復授黃門侍郎,當時“風教頹紊,多以起復為榮”,張說卻推辭不受,頗受有識之士的稱讚。服喪期滿,復授工部侍郎,不久改為兵部侍郎,加弘文館學士。
景雲元年(710年),唐睿宗即位,張說遷任中書侍郎,兼雍州長史。這年秋天,譙王李重福潛入東都,欲謀奪皇位。兵敗後,東都留守捕獲了其黨羽數百人,審訊多月,遲遲不能定案,睿宗即命張說前去審理。張說很快查清了此案,一宿即捕獲了譙王的主謀張靈均、鄭愔等,弄清了其全部罪狀,其餘誤捕下獄的一律宣布無罪釋放。張說辦事幹練,深受睿宗的嘉獎,稱讚他說:“知卿按此獄,不枉良善,又不漏罪人。非卿忠正,豈能如此?”翌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
這時,李隆基尚居東宮為太子,張說為侍讀,備受親近禮敬。太子姑母太平公主交結朝臣,朋比為奸,干預朝政,圖謀廢掉太子。這年二月,唐睿宗曾對待臣說:“有術者上言,五日內有急兵入宮,卿等為朕備之。”侍臣們明白,此事顯然是旨在離間挑撥父子關係,以動搖太子地位,都面面相覷,不知說什麼好。張說則直言不諱地說:“此是讒人設計,擬搖動東宮耳。陛下若使太子監國,則君臣分定,自然窺覦路絕,災難不生。”睿宗聽後十分高興,即日下制止皇太子監國。第二年,又下制皇太子即位。
睿宗雖然退居為太上皇,但仍控制著朝政大權。睿宗仍依恃皇兄權勢繼續干預政事,變本加厲地謀害玄宗。ta恨張說不趨附自己,便奏請睿宗,將他貶為尚書左丞,並出為東都留守。張說洞知太平公主之黨暗中懷有異謀,遂遣使者獻給玄宗一把佩刀,暗示他要果斷行事,以剷除太平公主之黨。故史稱“張說獨排太平之黨,請太子監國,平定禍亂,迄為宗臣。”在平定了太平公主的謀亂之後,玄宗即召張說拜中書令,封燕國公
開元元年(713年)十月,玄宗欲召回同州刺史姚崇為相。張說因與姚崇不和,暗中指使御史大夫趙彥昭彈劾,玄宗不予理睬。接著,張說又使殿中監姜皎向玄宗建議,任命姚崇為河東總管,以阻止姚崇入相。玄宗知是張說的計謀,不顧一再阻撓,仍拜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姚崇任相後,張說就私自到岐王李范家申述誠意。姚崇告發此事,張說被貶為相州刺史,充河北道按察使
張說被貶不久,又因他事牽連,再貶為岳州刺史。蘇頲擢任宰相,張說與其父蘇瓖為故交,撰《五君詠》獻蘇頲,其中一則是記蘇瓖事。蘇頲讀後很感動,上奏稱張說為“忠貞謇諤,嘗勤勞王室,亦人望所屬,不宜淪滯遐方”。開元六年(718年)二月,張說遷任荊州長史。不久又遷任右羽林將軍,兼檢校幽州都督
開元十年(722年),詔命張說為朔方節度大使,並去朔方巡視邊防,處置兵馬。開元十一年(723年),張說進為中書令。開元十七年(729年),再拜張說為尚書右丞相,集賢院學士。開元十八年(730年),張說患病,玄宗每天都遣中使前去看望,並御筆寫藥方賜予他。由於醫治無效,這年十二月病卒。時年六十四歲。贈太師,謚曰文貞。玄宗還親自為張說撰神道碑文。

張均

張均,張說之子。歷任太子通事舍人、主爵郎中中書舍人、兵部侍郎、饒蘇二州刺史、刑部尚書、建安太守、大理卿,襲爵燕國公。安史之亂中,任偽燕中書令。肅宗繼位後,免死流放合浦

黑齒常之

黑齒常之(630年—689年11月26日),百濟人,黑齒氏,唐朝著名軍事將領。黑齒常之原來並非唐朝人,他是出生在百濟國。黑齒常之的早年事跡不詳,善於用兵,史稱其“驍勇有謀略”。後來黑齒常之在百濟國任達率(百濟官名)兼郡將,相當於唐朝刺史一職。降唐後數十年,黑齒常之屢建戰功,縱橫青藏所向披靡,數破突厥威震天下,進爵燕國公,成為大唐的封疆大吏。永昌元年,因其忠於李唐,武則天為了奪其軍權,在武則天授意下,受酷吏周興誣陷,一代名帥含冤自縊而死。

李楷固

李楷固武則天時代的契丹族將領。
696年,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和他的內兄孫萬榮舉兵反周,李楷固當時是李盡忠的部下。697年,李盡忠病死、孫萬榮兵敗被殺,李楷固和副將駱務整一起投降了武周。朝廷大臣因為李楷固、駱務整二人曾經屢勝周軍,想把他們處死。宰相狄仁傑介入,說服了武則天寬恕並重用了李楷固、駱務整。李楷固平定了繼續反周的契丹人,不過,在天門嶺之戰中,敗於粟末靺鞨大祚榮。700年,武則天封李楷固為燕國公,賜姓武。

於頔

於頔(?—818年) 字允元,唐朝宰相,北周太師燕國公于謹的七世孫。累遷為檢校尚書左僕射、平章事,封燕國公

張允伸

張允伸(785年—872年)唐代范陽(今北京西南)人,世仕幽州軍門。允申初為馬步都知兵馬使。大中四年,朝廷以張允伸為盧龍節度留後,加右散騎常侍,詔賜旌節,遷檢校工部尚書。
鹹通九年,累加至光祿大夫、檢校司徒、兼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爵燕國公。十年冬,加特進,兼侍中。十三年,卒,年八十八,追贈太尉,諡號忠烈。

高駢

高駢,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孫,家世禁衛。幼頗修飭,折節為文學,初事朱叔明為司馬,後歷右神策軍都虞候、秦州刺史。鹹通中,拜安南都護,進檢校刑部尚書,以都護府為靜海軍,授駢節度,兼諸道行營招討使
唐僖宗立,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遷劍南西川節度,進檢校司徒,封燕國公,徙荊南節度,加諸道行營都統、鹽鐵轉運等使,俄徙淮南節度副大使。廣明初,進檢校太尉、東面都統、京西京北神策軍諸道兵馬等使,封渤海郡王,為部將畢師鐸所害。

五代燕國公

張承業

張承業(846年-922年),本姓康,字繼元,同州(今陝西大荔)人,唐末五代宦官
張承業自幼入宮,被內常侍張泰收為養子,後升任內供奉。乾寧三年(896年),出任河東監軍,加左監門衛將軍。他執法嚴明,得到晉王李克用器重,並接受遺命輔佐李存勖
唐朝滅亡後,張承業拒絕李存勖的加官進爵,仍舊擔任唐朝官職。在梁晉爭霸時期,他留守太原,執掌後方軍政,為李存勖滅梁建國立下赫赫功勳。
917年(貞明三年),李存勖承制,拜張承業為開府儀同三司、左衛上將軍、燕國公。張承業堅決推辭,不肯接受。
龍德元年(921年),李存勖不顧張承業的反對,執意稱帝。張承業憂憤得病,並於次年死於晉陽。後唐建立後,追贈左武衛上將軍,賜謚貞憲。

柴熙讓

柴熙讓,原名柴宗讓,後周世宗柴榮第五子。顯德六年六月癸未,拜左驍衛上將軍,封燕國公。後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為恭皇帝。其年八月,更名熙讓,封曹王。不知其所終。
據說他為了躲避趙匡胤的追殺,改姓寧,生活在民間。

馮道

馮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人,五代宰相。
馮道早年曾效力於燕王劉守光,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四月,馮道病逝,追封瀛王,諡號文懿。
馮道任過的官職很多:
將仕郎、朝議郎、朝散大夫、銀青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特進、開府儀同三司。職自幽州節度巡官、河東節度巡官、掌書記,再為翰林學士,改授端明殿學士、集賢殿大學士、太微宮使,再為宏文館大學士,又充諸道鹽鐵轉運使、南郊大禮使、明宗皇帝晉高祖皇帝山陵使,再授定國軍節度、同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一為長春宮使,又授武勝軍節度、鄧隨均房等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官自攝幽府參軍、試大理評事、檢校尚書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檢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太師、兼侍中,又授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正官自行台中書舍人,再為戶部侍郎,轉兵部侍郎、中書侍郎,再為門下侍郎、刑部吏部尚書、右僕射,三為司空,兩在中書,一守本官,又授司徒、兼侍中,賜私門十六戟,又授太尉、兼侍中,又授戎太傅,又授漢太師。
馮道獲得的爵位也不少:
爵自開國男至開國公、魯國公,再封秦國公、梁國公、燕國公、齊國公。食邑自三百戶至一萬一千戶,食實封自一百戶至一千八百戶。勛自柱國至上柱國。功臣名自經邦致理翊贊功臣至守正崇德保邦致理功臣、安時處順守義崇靜功臣、崇仁保德寧邦翊聖功臣。

宋朝燕國公

趙宗保

趙宗保宋朝宗室,漢恭憲王趙元佐之孫,郇國公趙允成之子。宗保生二歲,母抱以入見章獻後,後留與處。宗保七歲,授左侍禁,帝親為巾其首。久之,歸本宮,詔朔望出入禁省。累官代州防禦使,襲封燕國公。性仁恕,主藏吏盜米至千斛,貰不問。嘗書“忍”字於座右以為戒。熙寧七年卒。神宗臨奠,其子仲鞠泣曰:“先臣幼養宮中,終身不自言。”帝感悼,遂優贈靜難軍節度使、新平郡王,謚恭靜。

劉重進

劉重進,幽州人,節度使,本名劉晏僧。歷仕後梁、後晉、契丹、後周、宋朝。宋朝建立之初,封燕國公。

宋綬

宋綬(991年—1041年1月27日),字公垂。 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北宋著名學者、藏書家。官至兵部尚書參知政事,卒後追贈司徒侍中諡號“宣獻”。後加贈太師中書令尚書令,追封燕國公。宋綬藏書甚豐,手自校理,博通經史百家,筆札精妙。傾朝學之,號稱“朝體”。書法森嚴,實傳鐘、張古學。時朝廷大議論,多所裁定。著有《天聖鹵簿記》等,《全宋詩》錄其詩五首。

遼國燕國公

左企弓

左企弓(1051~1123年)字君材,薊州人。遼時進士,歷任來州觀察判官、中京副留守、知三司使事。天慶末年,官至廣陵軍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保大二年三月,守司徒,封燕國公。
保大二年十二月,金太祖克平燕京,與虞仲文奉表請降,遂仕金朝。官太傅、中書令。
天輔七年五月,與虞仲文等赴廣寧府樞密院,路過平州,為留守張覺遣人責其叛遼之罪而殺,終年七十三,予謚恭烈。天會七年,贈守太師,遣使致奠。正隆二年,改贈特進,濟國公。

曹勇義

曹勇義(1069-1123年),遼金兩朝官員,營州廣寧(今河北昌黎縣)人。初仕遼朝,由長春令累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樞密使、燕國公。
金太祖滅遼後,投降金朝,守司空,加宣政殿大學士。天輔七年,與左企弓等返里廣寧,被張覺殺死平州,朝廷予以諡號文莊天會七年,贈守太保。正隆二年,改贈特進、定國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