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業(唐末五代時期宦官)

張承業(唐末五代時期宦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張承業(846年-922年),本姓康,字繼元,太原府交城(今山西省交城縣)人,唐末五代宦官

張承業自幼入宮,被內常侍張泰收為養子,後升任內供奉。乾寧三年(896年)出任河東監軍,加左監門衛將軍。他執法嚴明,得到晉王李克用器重,並接受遺命輔佐李存勖

唐朝滅亡後,張承業拒絕李存勖的加官進爵,仍舊擔任唐朝官職。他在梁晉爭霸時期留守太原,執掌後方軍政,為李存勖滅梁建國提供了後勤保障。

龍德二年(922年),張承業因李存勖執意稱帝,勸諫又不被採納,以致憂憤得病,最終死於晉陽。後唐建立後,追贈左武衛上將軍,賜謚貞憲。

概述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 本名:張承業
  • 別稱:康承業、張特進
  • 字號:字繼元
  • 所處時代:唐末五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山西交城
  • 出生時間:846年
  • 去世時間:922年
  • 主要作品:《財計書》 
  • 主要成就:輔佐唐莊宗成就霸業
  • 官職河東監軍使
  • 諡號:貞憲
人物生平,早期事跡,監軍河東,輔佐嗣主,留守太原,憂鬱而死,主要成就,軼事典故,誠感河神,婉言進諫,拒賞庫錢,治家嚴格,人物評價,個人作品,家庭成員,史籍記載,

人物生平

早期事跡

張承業原姓康,自幼淨身入宮,被內常侍張泰收為養子,因此改姓為張。他在光啟年間曾主持郃陽(今陝西合陽)軍事,獲賜紫衣,後升任內供奉。

監軍河東

乾寧二年(895年),張承業因多次出使渭北,被任命為晉王李克用的監軍,隨河東軍征討邠寧節度使王行瑜。他在戰爭結束後,被改任為酒坊使
康熙版《山西通志》張承業傳康熙版《山西通志》張承業傳
乾寧三年(896年),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攻打長安,唐昭宗欲到太原避難。張承業因與李克用交好,被任命為河東監軍,前往太原安排迎駕事宜。但唐昭宗最終卻逃往華州(今陝西華縣),並未前往太原。張承業又被加為左監門衛將軍。
天復三年(903年),宰相崔胤在朝中大肆誅殺宦官,又命各鎮節度使誅殺當地監軍宦官。但李克用不忍殺死張承業,將其藏在斛律寺中,並殺死一個罪囚,以應對朝廷詔令。張承業因此得以倖免。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朱溫篡唐稱帝,建立後梁,定都汴州(今河南開封)。李克用仍沿用唐朝年號,以復興唐朝為名與後梁相對抗,並重新任命張承業為河東監軍。從此,張承業對李克用竭力效忠。

輔佐嗣主

開平二年(908年),李克用病逝,遺命張承業與弟弟李克寧、大將李存璋、吳珙輔佐其子李存勖。他臨終前曾對張承業等人道:“我把亞子(李存勖小名)託付給你們了。”當時,李存勖痛哭不止。張承業勸道:“您作為繼承人,能不使祖宗基業淪亡,便是大孝,多哭又有何用。”他將李存勖扶到大殿接見將吏,讓其襲任河東節度使、晉王。
同年二月,李克寧陰謀作亂,欲奪權篡位,歸附後梁,並將李存勖母子送往汴州,結果被史敬鎔告知李存勖之母曹太夫人。曹太夫人忙召見張承業,指著李存勖對他道:“先王臨終將這孩子託付給您,但現在卻有人要背叛我們。我們母子只求能有一個安身之處,不要被送往大梁。其他的不敢連累您。”張承業大驚,表示不敢違背先王遺命。李存勖遂將李克寧的密謀告訴張承業,並道:“我們叔侄至親,不能自相殘殺。若能使叛亂不發,我寧願讓位給叔父。”張承業卻表示必須除掉李克寧,並聯絡李存璋、吳珙、李存敬、朱守殷等人,暗中加強戒備。不久,李存勖於王府宴請諸將,在席間擒拿李克寧,當日便將其處死。
後來,李存勖聽從張承業的建議,親自率軍救援潞州(今山西長治),並在夾城擊敗梁軍。他非常感激張承業,稱其為七哥,常到張承業的家中探視,還升堂拜母,結為通家之好。當時,李存勖承制任命官員,欲給張承業加官進爵。但張承業卻推辭不受,始終堅持自己是唐朝的河東監軍使。
開平四年(910年),李存勖在柏鄉(今河北柏鄉)與梁軍交戰。當時,梁晉兩軍營壘相距不遠。大將周德威請求撤退到三十里外的鄗邑,以防梁軍沖營。李存勖認為周德威畏懼梁軍,不聽他的建議,逕自回帳安歇。諸將都不敢進言,只得請張承業前去勸說。張承業對李存勖道:“現在還不是大王歇息的時候。周德威乃是老將,洞察軍事,所言不可忽視。”李存勖也幡然醒悟,當夜便撤軍退守鄗邑。

留守太原

乾化三年(913年),李存勖命張承業前往幽州前線,與周德威一同征討燕王劉守光。劉守光遣使請降。張承業認為他素來不講信用,不肯受降,還建議李存勖親自領兵征討。同年十一月,李存勖命張承業留守太原,代理河東軍府事務,而後親自率軍征討幽州,果然取得幽州之戰的勝利。
乾化五年(915年),李存勖趁魏博軍亂,進據河北。此後近十年,李存勖都在河北與梁軍作戰,將太原軍政全部委託給張承業。張承業徵兵買馬支援前線、招撫流民生產務農、徵集糧草充實軍用,為李存勖在前線征戰提供後勤保障。當時,張承業對留在晉陽的宗室權貴嚴格約束,不合理的要求一概拒絕,若有違法犯禁的必予懲罰。
貞明三年(917年),李存勖承制,拜張承業為開府儀同三司、左衛上將軍、燕國公。張承業仍推辭不受。

憂鬱而死

龍德元年(921年),李存勖因諸將勸進,欲登基稱帝。當時,張承業臥病在床,聽聞後命人將他從晉陽抬到魏州(今河北魏縣),勸諫道:“大王父子與梁賊血戰三十年,是要為國家報仇,恢復唐室社稷。如今梁賊未滅,大王便要稱帝,恐怕會令天下人失望。大王應先誅除梁賊,為先帝報仇,然後冊立唐室後人。唐室後人若在,誰敢承擔?唐室若無後人,天下誰能與大王相爭?臣只是唐室一老奴,希望能在成功後退隱田裡。到時由百官送出洛陽東門,路人能指著臣感嘆一句‘這是本朝敕使、先王監軍’,便是臣無上之榮。”李存勖不聽。張承業自知難以勸阻,仰天大哭道:“諸侯們浴血奮戰,本為恢復唐朝,現在大王卻自取帝位,欺騙老奴啊。”他返回晉陽,從此一病不起。
龍德二年(922年)十一月二日,張承業病逝於晉陽,終年七十七歲,葬於交城縣城西南十五里洪相村北。曹太夫人聞知,立即趕到他的家中致哀,並身穿孝服行子侄之禮。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追贈張承業為左武衛上將軍,賜謚貞憲。

主要成就

張承業一生忠於唐朝,曾輔佐李克用、李存勖兩代晉王,與篡唐的朱梁王朝對抗數十年,始終以唐朝的官職自居。他是李克用的託孤重臣,並協助李存勖剷除了意圖篡權的李克寧,鞏固了李存勖的王位。在此後的梁晉爭霸中,他留守太原,執掌晉國後方軍政,發展生產,為李存勖在前線征戰提供後勤保障。
張承業在後世被視為賢宦的代表,常與東漢時期的宦官呂強並稱。

軼事典故

誠感河神

夾城之役時,張承業奉命到鳳翔求取援兵,因黃河凌汛,舟船難行,便向河神禱告。當夜,張承業夢到一個神人對他道:“你儘管渡河,不用擔心流冰。”醒後,管理渡口的官吏來報:“河冰已經凍在一起了。”次日凌晨,張承業便率人渡河。等他渡過黃河後,河冰馬上就融化分開了。

婉言進諫

盧質在李存勖幕府時,嗜酒輕傲,常蔑稱李存勖的兄弟為豬狗。李存勖對此很是惱火。張承業擔心盧質吃虧,便尋機對李存勖道:“盧質總是無理取鬧,臣建議大王把他殺掉。”李存勖連忙說:“我現在正招賢納士,開創霸業,七哥怎么這么說呢?”張承業正色道:“大王果然如此的話,還怕得不到天下嗎?”此後,盧質雖然有時放肆一些,李存勖總是能容得下他,一直沒有藉故加害,這都是張承業的事先謀劃的結果。

拒賞庫錢

李存勖欲向張承業索要錢財,以賭錢取樂、賞賜伶人,便在泉府(指儲備錢財的府庫)中宴請張承業。他酒酣之際,讓兒子李繼岌為張承業起舞助興。張承業將自己的玉帶、馬匹贈給李繼岌。李存勖指著錢堆,對張承業道:“和哥(李繼岌小名)沒有錢花,七哥就給他這一堆吧,寶馬也不是什麼值錢的東西。”張承業道:“郎君為我歌舞,承業便拿自己的俸錢回報。這些錢是大王府庫之物,支援三軍所用,我不敢將公物當作私禮送人。”
李存勖很不高興,借醉指責張承業。張承業道:“臣是個宦官,沒有子孫後代。省錢並不是為子孫謀財,都是為了大王的基業。大王如果要賞賜別人,對老夫也沒什麼,不過將來財盡兵散,那就一事無成了。”李存勖大怒,讓元行欽取劍,要殺張承業。張承業拉著李存勖的衣袍,哭道:“老奴受先王遺命,誓要為國家誅殺汴賊。若因為大王節省國庫財物而被殺,死也無愧於先王。”閻寶上前將張承業拉開,讓他退下。張承業揮拳毆擊閻寶,罵道:“你原是朱溫的同黨,如今歸降大王,不盡心效忠,竟敢阿諛諂媚。”
曹太夫人聽說李存勖酒後失行,連忙派人召他回去。李存勖素來孝母,聽聞太夫人召見,便向張承業磕頭道歉:“我今日多喝了幾杯酒,冒犯七哥,太夫人一定會責怪我。還請七哥喝兩杯酒,為我分解一番。”他連飲四杯,又向張承業勸酒。張承業卻不肯飲酒。李存勖回府後,曹太夫人派人轉告張承業:“小兒冒犯特進,我已經責打過他了,您先回府吧。”次日,曹太夫人又與李存勖親自到張承業府中慰勞。

治家嚴格

張承業治家非常嚴格,有個侄子殺死販牛人,被他立刻處死。李存勖派人前去解救,但為時已晚。後來,李存勖任命張承業的侄子張瓘為麟州刺史。張承業對張瓘道:“你本是一個普通百姓,曾與劉知俊一同做賊,一貫不守法度,現在若還不改悔,不知哪天你就會被殺死。”從此,張瓘不管到何處為官,都不敢貪暴。

人物評價

荊罕儒:我生平聞張特進名,幸而識其子。
薛居正:① 承業奉遺顧,爰立嗣王,平內難,策略居多。② 承業感武皇厚遇,自莊宗在魏州垂十年,太原軍國政事,一委承業;而積聚庾帑,收兵市馬,招懷流散,勸課農桑,成是霸基者,承業之忠力也。③ 承業感武皇之大惠,佐莊宗之中興,既義且忠,何以階也。夫如是,則晉之勃貂,秦之景監,去之遠矣。
歐陽修:嗚呼!人情處安樂,自非聖哲,不能久而無驕怠。宦、女之禍非一日,必伺人之驕怠而浸入之。明宗非佚君,而猶若此者,蓋其在位差久也。其餘多武人崛起,及其嗣續,世數短而年不永,故宦者莫暇施為。其為大害者,略可見矣。獨承業之論,偉然可愛,而居翰更一字以活千人。君子之於人也,苟有善焉,無所不取,吾於斯二人者,有所取焉。取其善而戒其惡,所謂“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也。故並述其禍敗之所以然者著於篇。
司馬光:夫寺人之官,自三王之世,載於詩、禮,所以謹閨闥之禁,通內外之言,安可無也。如巷伯之疾惡,寺人披之事君,鄭眾之辭賞,呂彊之直諫,曹日升之救患,馬存亮之弭亂,楊復光之討賊,嚴遵美之避權,張承業之竭忠,其中豈無賢才乎!
陳瓘:呂強請赦黨人,楊復光泣忠武周岌,嚴遵美力辭兩尉,張承業極諫橫費,如此之類,皆忠於國家而信於公議者,豈可謂古有恭、顯曾害忠良,便以為今日之人都無可聽者乎?
蘇軾:夫閹尹之禍,如毒藥猛獸,未有不裂肝碎膽者也。自書契以來,惟東漢呂強、後唐張承業二人號稱善良。
完顏亮:人言宦者不可用,朕以為不然。後唐莊宗委張承業以軍,竟立大功,此中豈無人乎。
王應麟:自夏靡之後,忠之盛者,二子(申包胥張子房)而已。我思古人,唯漢諸葛武侯可以繼之,鞠躬盡力,死而後已。其志一也。若梁之王琳、唐之張承業,功雖不就,抑可以為次矣,不當以功之成否論。
胡三省:① 張承業之扶李存勗出嗣位,猶張昭孫權也。② 張承業之權略,烏可以宦者待之哉。③ 晉王之在魏,皆張承業足饋餉以輔之;亦內有曹夫人,故承業得行其志。④ 張承業,唐之純臣也!
朱元璋:吾見史傳所書,漢唐末世,皆為宦官敗蠹,不可拯救,未嘗不為之惋嘆。此輩在人主之側,日見親信,小心勤勞,如呂強、張承業之徒,豈得無之?
劉定之:於馭內臣也,既知有呂強、張承業之忠,又知有仇士良陳弘志之惡。
張懋:昔馬存亮、楊復光之弭亂討賊,鄭眾、嚴遵美之辭賞避權,呂強、張承業之忠亮樸素,出乎其類。
袁袠:呂強之清忠,楊復光之討賊,張承業之存唐,光照史冊。
王世貞:張承業不完人也,然而完人矣。其不受晉爵也,不從晉帝也,其在文若之上乎。
高宇泰:唐室受宦者之禍為烈,後至草薙而禽獼之;迨亞子之稱帝也,張承業獨為唐死。歐陽公言五代全節之士三人而已,而不及承業。嗚呼!又豈可以閹寺而忽之哉!
王夫之:張承業之忠,忠於沙陀耳,或曰“唐之遺忠”。豈定論哉?李存勗得傳國寶,將稱帝,承業亟諫止之,欲其滅朱氏,求唐後復立之,削平吳、蜀,則天下自歸,雖高祖、太宗復生,不敢復居其上,以立萬世之基,此其以曹操劉裕處存勗,而使長有天下也明甚,豈果有存唐復辟之心乎?使能求唐後以立邪?則朱溫篡奪之日,可早立以收人心,承業噤不一語,而必待朱氏既滅之後,此則何心?
李霨中官之賢者,公忠勤恪,如巷伯、管蘇、呂強、張承業之流,代不乏人。
順治帝:若夫掖廷之中、貂珥之列,或恪恭著美,或勤慎流徽,若漢之呂強、唐之張承業,亦可謂賢矣。
乾隆帝:自古宦寺誤人家國者多矣,其類不可以殫數,獨承業以孤忠丹誠終身為唐,其節用愛民為晉聚財者,蓋亦欲平梁而復唐耳,豈非閹防其名而忠良其行,君子之所取者乎。嗚呼,五代之際,世道衰微,王綱掃地,讀書學聖之人,皆入山林而求自樂。當時如張文蔚楊涉蔣玄暉柳璨之徒,皆以國輸人,為朱溫羽翼,而獨於宦寺之中,有可取者一人焉,則五代之事亦可知矣。(《張承業論》)
趙翼:① 此皆漢宦官之賢者,可與北魏之仇洛、齊王瑀、趙黑北齊之田敬宣、唐之俱文珍、張承業、明之覃吉王承恩並觀也。②宦寺之賢,世所傳不過呂強、張承業。
陸以湉:漢以後宦寺之禍,史不勝書,然亦有賢者。如漢呂強,北齊田敬宣,唐楊復光,後唐張承業,宋邵成章,明懷恩、覃吉、何鼎李芳陳矩王安,簡冊褒稱,美名著焉。知人貴自立,不患類之賤也。
蔡東藩:自來國家之患,莫如女色,尤莫如宦官。但宦官中亦非無賢者,如張承業之乃心唐室,始終不渝,洵足為庸中佼佼,鐵中錚錚之特色。觀其諫阻晉王,瀝肝披膽,無非為復唐起見。及力諫不從,慟哭而返,遂至悒悒不起,彼其悔所輔之非人乎?篤於效忠,而短於料事,承業亦不得為智。但略跡原心,固足告無愧於天下!
張承業(唐末五代時期宦官)
金古良:唐老奴,匿不死,先王留托李亞子。惜庫錢,豈為己,欲佐王成霸業耳。元兇未滅稱尊名,老奴喃喃憤不平。輿歸太原仰天哭,死見先王心自明。非如荀彧背大義,廿年助操老忽貳。忠節不能如寺人,空有子房之才智。(南陵無雙譜》張承業畫像題詩
胡致堂:張承業之志,行雖縉紳士大夫,有遠不能及者,可以為內侍之師法矣。晉養民蓄財,軍興不乏,職也;受克用顧托不敢違負,忠也;行法不寬貴戚,不以官物為私,禮公也;晉王欲使分過,終不承,命守也;居唐官終其身,義也。使中常侍皆率此道,烏有趙高石顯張讓之禍哉!

個人作品

據《西溪叢語》記載,張承業著有《財計書》,宋代時便已失傳。

家庭成員

張承業因是自幼淨身,沒有直系後裔,近支親屬只有幾個侄子。其中張瓘歷仕後唐後晉後漢三朝,曾任麟州刺史、密州刺史,最終入朝為環衛官。另在後周時期,有一位供奉官張奉珪自稱是張承業之子,但真偽難辨。

史籍記載

舊五代史·卷七十二·唐書列傳二十四》
新五代史·卷三十八·宦者傳第二十六》
山西通志·卷二十·人物誌》(清·劉梅編次.康熙二十一年刊本)
資治通鑑·後梁紀一、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