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位於山西省洪洞縣,是全國以“尋根”和“祭祖”為主題的唯一民祭聖地,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大槐樹祭祖習俗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景區分為“移民古蹟區”、“祭祖活動區”、“民俗遊覽區”和“汾河生態區”四大主題區域,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樹千年槐根祭祖堂廣濟寺石經幢移民浮雕圖中華姓氏苑等60餘處風景文化景點。

洪洞大槐樹移民的時間,實際上應該從北宋末年宋室南遷開始,到明朝洪武、永樂形成高潮,一直延續到清代中葉。歷時訖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至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約700餘年的時間。明朝洪武、永樂年間的大移民,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有組織、有計畫的一次遷徙。為了鞏固明朝統治的經濟基礎,朱元璋實行移民屯田,獎勵墾荒的民屯、軍屯、商屯之制,這對恢復生產、增加人口、發展經濟、開發邊疆、文化交流等都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遷徙長達50年之久,涉及1230個姓氏,由這裡遷往各地的移民後裔,數以億計。

從明洪武三年至永樂十五年,大槐樹下就發生大規模官方移民18次,主要遷往京、冀、豫、魯、皖、蘇等18個省,500多個縣市。經過六百年的輾轉遷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樹移民的後裔。

2020年2月,為了向全國醫護工作者表示深深的敬意,自疫情結束正式開園起至2020年12月31日止,全國醫護人員均可憑有效證件免首道門票入園。

基本介紹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門票預訂,景點美圖,景區熱度指數,根祖文化,歷史背景,移民考證,移民分布,移民傳說,尋根祭祖節,主要景點,自然環境,位置,地貌,氣候,水文,社會價值,旅遊貼士,景區門票,交通信息,實景演出,民俗飯店,文學記述,書籍作品,詩畫作品,音樂作品,影視作品,

根祖文化

歷史背景

元末農民起義,打擊了元末的大地主階級,也教訓了新皇帝朱元璋。明朝建立後,為了鞏固自己統治的經濟基礎,他實行移民屯田,獎勵墾荒的民屯、軍屯、商屯之制,其高潮歷洪武、建文、永樂三朝,共50餘年,使戰爭破壞的一些地區,尤其是中原地區、北方地區,政局漸趨穩定,重新建立起社會秩序,使農業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安定,戶口與墾田逐漸增多,糧食產量與官府的賦稅收入也隨之增加。官營和民營的手工業各部門芝講疊,陸續恢復生產,商業城市相繼復甦。以南京和北京為中心,形成溝通南北的商路。西北商道受阻後,以東南沿海諸港為基地,開拓了與海外諸國的貿易往來。
古大槐樹處舊貌古大槐樹處舊貌
明朝洪武永樂年間大規模地移民是有其協乎虹慨歷史背景和歷史原因的,這自然要從元末年間的歷史談起。
元朝在中國的統治只有98年,“只識彎弓射大雕”。到了元代末年,由於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天災不斷,民不聊生,使河南、山東、河北等中原地區“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九),凳剃危人民無法生活下去,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朝殘暴的統治。僅至正元年(1341),山東、河北、湖廣等地就發生了百餘次人民反元起義。以後人民起義更加頻繁,力量也越來越大。至正八年方國珍在台州起義,至正十一年劉福通穎州起義,號稱紅巾軍徐壽輝蘄州起義。至正十二年郭子興朱元璋濠州起義,第二年張士誠也在江蘇泰州起義。其後十餘年,特別是劉福通的紅巾軍與元軍決戰於安徽、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廣大農民紛紛回響,元軍出其精兵腿簽甩銳將與農民軍決戰,攻城掠地,擄掠殺人,乾盡了殘暴之事。
至正十二年九月,元丞相“脫脫破徐州辣整,遂屠其城”(《元史脫脫傳》)。至正十七年、二十一年元軍察罕帖木兒部與農民軍戰,“兩戰皆敗之,斬首萬餘級”(《元史察罕帖木兒傳》)。至正十八年十一月,元軍“劉起租守順德,糧絕劫民財、掠牛馬、民強壯者令充軍,弱者殺而食之”(《元史順帝本紀》)。後來元軍正規軍精兵使盡,無力把農民起義軍鎮壓下去,一些地主武裝,為了維護本身利益也配合元軍與農民作戰,山西的王保保(擴廓帖木兒)父子,陝西的李思齊,也出兵豫、陝、魯和兩淮,終於把紅巾軍鎮壓下去。在這些戰鬥中,元軍和地主武裝,對農民軍所據之地,多是“拔其地、屠其城”(《元史順帝本紀》),使豫、魯、蘇北皖北之民十亡七八,名城揚州城中當時被殺的僅射習狼余有十八家(《明太祖實錄》卷五)。溫縣牛窪村《牛氏族譜》也載:“兵戮河南,赤地千里。”才提歡祝已到了“春泥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的境地。後來朱元璋出兵江淮,派徐達、常遇春北伐,進取山東,收復河南,北定京都,元帝出亡漠北,這樣元末長達十六年的兵亂才算結束。
元朝末年除兵亂之外,天災也接連不斷。黃、淮河又多次決口,使中原之地“漂沒田廬無算,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荒墟”。據《元史》載,僅元朝末年的雨旱災,山東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兩淮地區8次(《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沒民廬、死者眾”(《元史順帝本紀》),“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幾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濫。
古大槐樹處舊貌古大槐樹處舊貌
至正元年,汴梁、鈞州大水。
二年四月,睢州儀封縣大水害稼。六月癸丑夜,濟南山水暴漲,沖東西二關,流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臥龍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漂沒上下居民千餘家,溺死者無算。
三年二月,鞏昌寧遠伏羌成紀三縣,山崩水涌,溺死者無算。五月黃河決白茅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溝尉氏、洧川四縣,鄭州滎陽汜水河陰三縣大水。
四年五月,霸州大水。六月,河南鞏縣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數百家。濟寧路兗州、汴梁、鄢陵通許陳留臨穎等縣大水害稼,人相食。七月,灤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廬舍漂沒甚眾。東平路東阿陽穀汶上平陰四縣,衙州西安縣大水。
五年七月,河決濟陰,漂官民亭舍殆盡。十月,黃河泛濫。七年五月黃州大水。
八年正月辛亥,河決,陷濟寧路。六月已醜,中興路松滋縣驟雨,水暴漲,平地深丈有五尺余,漂沒六十餘里,死者一千五百人。是月,膠州大水。七月,高密縣大水。九年七月中興路公安、石首潛江監利等縣及沔陽府大水。夏秋,蘄州大水傷稼。
十二年六月,中耠路松滋縣驟雨,水暴漲,漂民居千餘家,溺死七百人。七月,衙州西安縣大水。
十三年夏,薊州豐潤、玉田遵化平谷四縣大水。
十四年六月,河南府鞏縣大雨,伊、洛水溢,漂沒居民,溺死三百餘人。秋,薊州大水。
十六年,河決鄭州河陰縣,官署民居盡廢,遂成中流。
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廣平郡邑皆水。秋,薊州縣皆大水。
古大槐樹處舊貌古大槐樹處舊貌
十八年秋,京師及薊州皆大水。
十九年九月,濟州任城縣河決。
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
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澤縣大水。
二十三年,孟州濟源溫縣大水。七月,河決東平壽張縣,圮城牆,漂屋廬,人溺死甚眾。
二十四年三月,益都縣井水溢而黃。懷慶路孟州、河內武陟縣水。七月,益都路霆光縣、膠州高密縣水。
二十五年秋,薊州大水。東平須城、東阿平陰三縣疔決小流口,達於清河,壞民居,傷禾稼。
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東明、曹、濮,下及濟寧皆被其害。六月,河南府大霖雨,瀍水溢,深四太許。漂東關居民數百家。秋七月,薊州四縣衛輝汴梁鈞州大水害稼。八月,棣州大清河決,濱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無遺。濟寧路肥城縣西黃水汛溢,漂沒田禾民居百有餘里,德州齊河縣境七十餘里亦如之。(《元史五行志》)
在《元史》中這類記載比比皆是。特別是河南地區幾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濫。中書省戶部曾上言:“連年水旱,田禾不收。”(《元史順帝本紀》)當時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說中原地區“連年饑饉,民不聊生”(《元史紀事本末》卷二)。
元末中原地區不但水患嚴重,蝗災也頻頻而至(《元史五行志》)。元時的大名路,至正十二年六月“開、滑、浚三州元城十一縣,水旱蟲蝗,饑民七十一萬六千九百八十口”(《元史順帝本紀》)。中原地區從元統三年到至元末年,大饑荒就達十五次(《元史五行志》),至正十七年河南大飢。十八年“京師大飢,彰德亦如之”。至正十九年冀、魯、豫大飢,通州民間五殺其子而食之。保定路孽生盈道,軍士掠孱弱以食。同時,危害極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於河南、山東、河北、陝西以及南方諸省(《元史五行志》)。
以上種種,兵亂天災相輔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為州,如“降徐州路武安州”(《元史順帝本紀》)。就是到了明朝,由於人糧劇減也不得不把許多州,府降格,名城開封由上府降為了下府(《明太祖實錄》卷九十六、一百九十三)。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屬州縣“戶糧多不及數”,“凡州改縣者十二,縣並者六十”(《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二十,一百六十四)。到了洪武十七年全國各地仍把不足3000戶的30餘州降為縣(《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六十四)。
明朝建立後,各地官吏紛紛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涼情形,中原地區處處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蕪”(《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八),“積骸成丘,居民鮮少”(《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六),“多是無人之地”(顧炎武日知錄》卷十),“累年租稅不入”(《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一),勞動力嚴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蕪,財政收入劇減,直接威脅明王朝統治,就連朱元璋也深知:“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五),於是採納了萄州蘇琦(《明太祖實錄》卷五十),戶部郎中劉九皋(《明史食貸志》),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奏議,為維護明王朝的封建統治,決定了移民屯田的戰路決策(《明太祖實錄》),一場大規模的歷經數朝歷史50餘年的移民高潮就開始了。
明朝洪武年間,開始大量移民,農業生產剛剛有所恢復,又發生了“靖難之役”,四年的戰爭又加劇了中原地區的荒涼局面,為此仍又有永樂遷民之舉。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建文帝繼位,為了鞏固中央集權,採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誅奸為名,從北京進取南京,所過河北、河南、山東、安徽等地,與政府軍反覆拉鋸作戰,進行了四年的戰爭,這就是中原地區盛傳的所謂“燕王掃碑”。當時一部分地區的老百姓也自行組織武裝,拒抗燕王軍隊,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樂業,恢復生產的願望。
根據《明史》記載,燕軍在戰爭中,搶掠屠殺甚為嚴重,如“燕軍掠真定順德廣平、大名”(《明史恭閔帝本紀》)。在真定“斬首三萬級”,白溝河仗,燕王“乘縱火奮擊,斬首數萬,溺死者十餘萬人”(《明史成祖本紀》)。中原地區的老百姓自動幫助政府軍抗擊燕軍朱棣勝利後,對忠於建文帝的軍隊和百姓殺無遺漏,河北、山東等一些族譜中記載,燕兵所至,村城成墟,當燕王打到冀、豫交界處時,遭到地方武裝“十八村聯誼會”的把抵抗,燕王無標轉路攻取南京,後燕王把一帶人殺的只留狐、劉兩家,山東臨清縣寨村光緒四十年寫的《李氏族譜》記載,蓋燕王靖難兵起,在建文時南北構兵,南兵大軍追襲,則南兵自南而北,北兵勝大軍犯闕則自北而南,想爾時,或殺,或刮,或逃,東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幾為丘墟焉。
古大槐樹處舊貌古大槐樹處舊貌
因此,靖難之役,加劇了中原地區荒涼局勢,民非殺即逃,這也是永樂移民的又一原因。當元末中原地區荒疫兵亂之時,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中原地區的兵亂及各種災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區也沒有發生大的天災,風調雨連豐收,同鄰省相比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丁興盛,元人鐘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記》中說:當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黃河)南北噍類無遺,而河東一方居民叢雜,仰有所事,俯有所育,這雖然是封建文人溢美之詞,但也說明晉垌帶比較安定,再加鄰省難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是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萬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萬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卻達四百零三萬零四百五十口,是河北、河南人口的總和。
古大槐樹處舊貌古大槐樹處舊貌

移民考證

移民的事實考證:(《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
1、一三七三年。“(洪武)六年,徒山西真定民屯鳳陽。”
2、一三七六年。“(洪武)九年十一月,遷山西及真定民無產業者於鳳陽屯田,遣齎人冬衣給之。”“(洪武)九年十一月,遷山西及真定民無產者田鳳陽。”
3、一三八零年。“(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為軍者二萬四千餘戶,悉還為民。”
4、一三八八年。“(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徒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住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等閒曠之地。”“(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澤、潞民無業者墾河南、北田,賜鈔備家具,復三年。”
5、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後軍都督朱榮奏:山西貧民徙居大名、廣平東昌三府者,凡給田二萬六十七十二頃。”
6、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張叢整等一百一十六廣告願應募屯田,戶部以聞,命賞從整等鈔錠,送後都督僉事徐禮分田給之。”
7、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八月,馮勝傅友德帥開國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為軍,屯田於大同東勝、立十六衛。”“(洪武)二十五年八月,馮勝、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計平陽選民丁九衛,太原、遼、沁、汾,選民丁七衛。每衛五千六百人。”
8、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後軍都督府僉事李恪、徐禮還京。先是命恪等往諭山西民願遷居彰德者聽,至是還報,彰德、衛輝、廣平、大名、東昌、開封、懷慶等七府徒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戶。”
9、一三九五年。“(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馬步官軍二萬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築城屯田。”
10、一四零二年。“(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徙山西民無田者實北平,賜之鈔,復五年。”“(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戶部遣官核實太原、平陽二府,澤、潞、遼、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實北平各府州縣。”
11、一四零三年。“(永樂)元年八月,定罪囚於北京為民種田例。其餘有罪俱免,免杖編成里甲,並妻、子發北京、永平等府州縣為民種田。禮部議奏: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編成里甲,上悉從之。”
大槐樹移民劇照大槐樹移民劇照
12、一四零四年。“(永樂)二年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平。”“(永樂)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汾、沁民萬戶實北平。”
13、一四零五年。“(永樂)三年九月,徒山西民萬戶實北平。”“(永樂)三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汾、沁民萬戶實北平。”
14、一四零六年。“(永樂)四年正月,湖廣、山西、山東等郡縣吏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願為民北京。命戶部給道里費遣之。”
15、一四零七年,“(永樂)五年五月,命戶部從山西之平陽、澤、潞、山東之登、萊等府州五千戶隸上林苑監,牧養栽種。戶給道里費一百錠,口糧五斗。”
16、一四一四年。“(永樂)十二年三月,上以其(隆慶)當要衝,而土宜稼檣,改為隆慶州,而以有罪當遷謫者實之。”“本州原編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隅,紅門,黃報,白廟,版橋,富裕,紅寺六屯,謂之前十里,謫發為事官吏充之。榆林雙營西桑園泥河、岔道、新莊東園寶林、早民九屯,連關廂謂之後十里,遷發山西等處流民充之,每戶拔田五十畝,任種辦納糧差。”
17、一四一六年。“(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於保全州,賜復三年。”“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二千三百餘戶於保全州,免賦役三年。”
18、一四一七年。“(永樂)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申外山等詣闕上言:‘乞分丁於北京、廣平清河等寬閒之處,占籍為民,拔田耕種,依例輸稅,庶不失所。’從之。仍免田租一年。”

移民分布

根據《明史》、《明實錄》、《日知錄之餘》等正史及筆記史料的記載,洪洞大槐樹移民分布在30個省市,2217個縣市。其中河南123個縣市,北京、天津、河北142個縣市,山東109個縣市,山西104個縣市,江蘇、安徽、湖北、湖南316個縣市,陝西、甘肅、寧夏182個縣市,黑龍江、吉林、遼寧171個縣市,浙江、福建、江西227個縣市,廣東、廣西、貴州248個縣市,四川、內蒙古、青海274個縣市,雲南、西藏、新疆210個縣市,海南、台灣111個縣市。另外,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個國家。

移民傳說

“解手”一詞的由來
明朝初年,發生了“燕王掃北”戰爭,兩軍會戰於山東境內,山東的老百姓可遭了殃,山東人民十之八九死於戰亂。血染大地,屍骨遍野,無人掩埋。當時的地方官員,因無法完成上繳國家的稅收任務,紛紛上奏朝廷,朝廷準奏,決定從山西河北向山東大移民。
解手場解手場
行走途中,被押解人員需要大小便,只能向押解士兵告急,士兵便說:“行,我給你解開手。”各路押解大隊都是這樣,時間長了,便用“解手”一詞,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又把“大便”演變為“解大手”,把“小便”演變為“解小手”,沿用至今。
還有兩個和手相關的辭彙。一是“背手”,有許多人說,背手也是大槐樹後裔的典型特徵,因為在大槐樹下移民時,為防止百姓逃跑人們都是被反綁著手走路的,行走多日也就成了習慣,至今大槐樹後裔們還有這種習慣,如今背起手來走路,倒也覺得挺舒服。另一個是“連手”,在洪洞當地和很多地方還把朋友稱為“連手”,是因為移民外遷時手都被串在一條繩子上,是手連著手的,經過長途跋涉,同甘共苦,等到了目的地也成了患難見真情的朋友,一般用這個詞來來表示極其親熱的朋友,只有對很好的朋友才會用到。
“思鄉鳥”是什麼
每年4月,尋根祭祖節開幕,人如潮,花似錦,一派節目氣氛,素有商機意識的人們不失時機的紛紛擺攤設點,展示出玲琅滿目的地方特產、各樣商品。主祭日那天,進入節日高潮,從早到晚,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祭祀儀式,文藝表演,好一番熱鬧。
思鄉鳥思鄉鳥
黃昏時分,只見那槐樹上密密麻麻地趴滿了小鳥,交頭接耳,如訴如語,那一條樹枝椏幾乎不堪重負,顫顫巍巍。再看那鳥,狀似麻雀,形體略微顯亮,更加靈動,更加婉轉。
這些小鳥,每天黃昏紛紛從四面八方飛來,棲息於大槐樹景區大大小小樹木上,推推搡搡,擁擁擠擠,翻翻飛飛,就是沒有絲毫離去之意,可第二天早上你去看是時,卻已無影無蹤,不知去向。更加驚異的,這群可愛的精靈,只有在每年臨近四月一日才陸續在這裡聚集,清明時節,便已是密密麻麻,不計其數。此後,便漸次減少,四月十日後,就零落無幾了。於是,這莫名其妙的精靈就自然而然得到了一個親切的名字:“思鄉鳥”。
時至今日,尋根祭祖節年年舉辦,祭祀的形式、規模、祭品、禮儀等等,幾乎都有了不小的變化,唯只有這令人敬畏,誘人遐想的思鄉鳥沒有變,每年清明時節準時來、準時去。
折槐枝與供神樹
在晉、豫、冀、魯、秦等省民間,不少人都把槐樹視為一種吉祥樹,過去都喜歡在大門口和十字路口栽植槐樹,並把那些古老的槐樹視為“神樹”,常常在數上釘有“靈應”“保佑”之類的小牌子,並且用紅布包裹樹幹,若樹上有鳥巢,更不許孩子去摸。據說這些傳統習慣與明代遷民有關,源自明代遷民時的“折槐枝”的傳說。
一代大槐樹(仿)一代大槐樹(仿)
當初,移民們被困了手,官兵刀槍相逼著上路時,不少人紛紛拽住大槐樹,就像拉著親人的手,死死不放。那些官兵用棍棒驅趕不開,便拔出刀劍,砍斷人們拽著的槐枝,驅趕移民啟程。無情的刀劍把移民跟大槐樹分隔開了,但移民們望著槐樹,手抓槐枝仍然不願扔掉,直至移民們被押解著越走越遠,故鄉的大槐樹漸漸望不見了,唯有手中的槐枝,成了人們心目中古大槐樹的象徵。到了移民地後,移民們對家鄉的戀情,對親人的思念,就都傾注在這小小的槐枝上了。為了表示不忘故土和思念家鄉親人,移民們便把從古槐樹上折下的槐枝,栽植在新居的院子裡,精心澆灌、培育,待到生命力頑強的槐枝,在新土上生根發芽後,移民們眼看著回歸無望,漸漸也就安心墾荒耕作,繁衍子孫了。但他們始終把自家院子裡的槐樹,作為故鄉的象徵,逢年過節時,不少人還在此樹下獻上好吃的,燒香焚紙,叩頭祭拜。隨著時光的流逝,這種做法便沿襲成俗,漸漸又將槐樹當做先祖的象徵,家裡有了什麼難事或疾病,人們也習慣對著槐樹,祈求先祖保佑,時至今日,這一習俗仍在不少地方沿用著。
“一家莊”的來歷
河北省定縣沙河古道上有一個萬戶人家的大村莊,稱為“一家莊”。其緣由還得從明朝遷民談起。
傳說遠在五百年前,有一對青年夫婦,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逃荒到此落戶。臨走之前,這對夫婦請算命先生卜了一卦,算命先生說:“天皇皇,地皇皇,平安無事上東方。”(河北、山東一帶)。當問到在何處落腳時,算命先生又說:“你們一見到魚上樹、牛上房,安家落戶保無恙。”算命先生之說,當然不足為信,他們可能看到一些難民大都逃往河南、河北一帶,為迎合難民心理才這么說的。至於“平安”之說更是無稽之談了,餓死凍死的難民在路上何止千千萬萬。
不管怎樣,這一對青年夫婦帶著兩個孩子總算僥倖活上來了,來到河北定縣沙河一帶。此時正好趕上沙河發大水,河水泛濫,沿岸的村莊被洪水沖毀,莊稼淹沒,當地人早就投親靠友搬遷了。這一對青年夫婦被洪水阻於沙河南岸,乞討度日。洪水下去之後,房屋被洪水淤泥漫的只剩下房頂,大樹也只留有樹梢。田園變成了沙丘,無主沙灘成了淤泥地,到處是茂密的雜草,只見牧童牽著牛羊來這裡放牧,牛跑到屋頂上吃草,就想起逃荒之前算命先生說的話來,心想:“這不是牛上了房嗎?”這對年青夫婦拔草的時候又發現一些死貓爛狗曬乾的死小魚一起掛在樹梢上。這一對青年夫婦高興地說:“這不是魚上樹了嗎?”從此以後就在此地住下來,但他們一無房二無地,三無生產工具,還是以乞討度日。除討飯之外,為了過冬禦寒還到荒地割些野草,打些柴禾,在割草拾柴過程中,看到被淤泥漫過的無主地里有無數橫七豎八的裂縫,兩口商量道,這樣下去也不是長遠之計,到了種麥季節,我們既沒犁耙也沒牲口,就在這泥縫裡撒上些麥種不行嗎?商量好後,就到附近村莊地主家借貸,租了些麥種,兩口見縫就撒麥種。第二年麥子長的又好又壯,獲得了遷居後第一個好收成。麥子收割後除了還清借貸之外,夫妻倆節食儉用,精打細算,還購置了些農活逐漸富裕起來。
過了些年,除了洪洞來的兩個男孩外,又生了六個男孩子。帶來的大孩名叫大河,老二叫小河,到此地生下的三孩叫大水,四孩叫小船,五孩、六孩、七孩、八孩按年齡大小順序就取名五兒、六兒、七兒、八兒。人們給八個孩子編了個順口溜:“大河、小河、大水、小船、五兒、六兒、七兒、八兒”後來生活越來越富裕,八個孩子都結了婚,而且有了孫子、重孫。據說這一家發展到八十一口才分家,後來人口越來越多,村子越來越大,但是“一家莊”的稱呼仍然沒變。

尋根祭祖節

1991年4月,首次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舉辦。隨著改革潮流的高漲,以古大槐樹移民遺址為載體的“根祖文化”活動空前活躍,蓬勃發展。九州大地、乃至四海大槐樹後裔,思鄉尋根之情,回鄉祭祖之潮與日俱高。為順應這一歷史潮流,洪洞縣委、縣政府,以“文化搭台,經濟唱戲”,舉辦了首次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
2006年4月,第十六屆尋根祭祖節是洪洞大槐樹祭祖園擴建後,在新建祭祖廣場舉行的一次節會。參加人員範圍廣泛,有世界華人宗親會和全國各地楹聯獲獎作者。新聞媒體有新華社中國旅遊報山西衛視等報刊雜誌15餘家。特別是著名歌唱家吳碧霞前來演唱《大槐樹》歌曲,山東齊魯電視台組織50餘人及衛星轉播車進行現場直播。同時,首屆大槐樹“根祖杯”楹聯大賽頒獎、古代壁畫展、六縣市書畫展、吳昊書畫展同時展出。
2007年4月, 第十七屆“中國·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大典”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此次尋根祭祖節由山西省政府和臨汾市政府聯合主辦,是歷屆尋根祭祖節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此次祭祖節以4月5日(清明節)的《中國·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大典》為高潮和核心,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鳳凰衛視山西電視台等大牌媒體現場直播,鳳凰衛視著名節目主持人吳小莉、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朱軍、山西電視台節目主持人李麗萍主持節目,著名歌唱家譚晶一曲《大槐樹》唱出了人們對大槐樹的無限深情,閻維文現場演唱的《母親》表達了華夏兒女的一片赤子之情。原山西省副省長宋北杉主持大祭,全國政協副主席李蒙偕夫人向先祖敬獻花籃,一代名流、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外甥黃大偉也特意從他鄉趕來,在此發表祭祖感言,以表達外公生前對故鄉的眷念之情,本次尋根祭祖節在全球乃至世界華人中引起了極大反響。
2019年3月29日,以“崇宗尊祖·德孝中華”為主題的第二十九屆洪洞大槐樹文化節開幕。文化節期間陸續舉辦第二十九屆洪洞大槐樹文化節開幕式、《小戲骨之洪洞大槐樹尋根記》開機儀式、第十二屆洪洞名優小吃節、傳統戲曲表演、第二十九屆洪洞大槐樹文化節尋根祭祖大典、重走移民路等多項活動。
1991年開始,每屆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都有數以萬計的大槐樹移民後裔雲集於此,表達著對大槐樹老家濃濃的愛、深深的情。江澤民喬石李長春劉雲山劉延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賈平凹張玉鳳等社會各界知名人世蒞臨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參觀考察,尋根祭祖,揮毫潑墨,題詞留言。

主要景點

“根雕大門”是尋根祭祖園的正門,為槐根造型,東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滄桑、偉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勁有力,寓意大槐樹後裔同門、同根、同祖、同心。象徵大槐樹兒女舍小家,取大義,紮根神州大地,為國家繁榮、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艱辛勞作和奮鬥拼搏。詮釋的是移民後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樹兒女的魂。
根雕大門根雕大門
影壁是景區的標誌性景觀,這個大大的隸體“根”字是由我國原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著名書畫家張仃老先生題寫。字型蒼勁有力,穩健端莊,隱含象形,寓意深邃。飽含著濃濃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鄉之意。道盡了凝結于歸鄉遊子胸懷間那種複雜的故園家國之感。
根字影壁根字影壁
碑亭(古大槐樹處)
碑亭是建在第一代大槐樹的遺址上的,碑高一丈零五,寬二尺四寸有餘,碑冠在盤龍細雕之中篆書“紀念”二字,碑陽鐫刻“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字,這五個字不是用筆寫的,而是用刷子刷出來的。據說遺址的修建者之一劉子林一個好友非常窮,當時沒有錢捐資修碑亭,只能用刷子寫字,也沒有留下姓名,雖然沒有捐資,但是字寫的非常好,就被採用了。
碑亭(古大槐樹處)碑亭(古大槐樹處)
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樹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樹,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由二代大槐樹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樹也有近百年的歷史,當年移民告別故土時,無不把大槐樹當作家鄉的象徵,遷入新地後,紛紛在庭院種植槐樹,並懸掛一個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託對故土的思戀。
據考古人員鑑定,此根大約生長在宋元時期,距今約1000年左右,遠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盤枝錯節,形象奇特,能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是一棵罕見的大型古槐真根。
千年槐根千年槐根
三組浮雕以大槐樹為背景,自左至右為:移民國策、移民惜別、移民遷徙。中間有文字隔開,以文釋畫,文畫互彰。具體講述了大槐樹移民的起因、槐鄉人們別離鄉土、遷徙途中的情景。
移民情景雕塑
通過朝堂決議大槐樹下講不完的故事三組移民情景雕塑向我們形象地展示了大槐樹下的移民歷史。第一組雕塑是朱元璋聽取朝中大臣的奏議,下令開始遷民的場景,我們叫它朝堂決議。這第二組雕塑就是講述大槐樹下老人在與他的子女話依依惜別之情。第三組講不完的故事可以看到當年外遷時的那位青年壯丁已經變成了老人,還在給他的子孫後代講述著遷民的故事。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與施工,建築風格為仿明代建築,為整個祭祖園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闊112米,進深55米,總占地面積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銅鼎香爐,堂內設1230個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僅體現傳統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題,是全國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祭祖堂內景祭祖堂內景
望鄉閣位於祭祖堂東側,是專門用來接待遠方歸客的地方,裡面環境清幽,布局樸素,大家可以在這裡品一品家鄉水,看一看有關大槐樹移民的書籍。整個茶室提供的服務都是免費的。因為前面我們看到的老茶室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多的回鄉遊子的需求了,所以我們開闢了這個茶室,它的作用、意義和原來的茶室都是一樣的。一杯清茶,一瓢清水接待不遠千里前來尋根祭祖的移民後裔,以此來表達老家人對各地移民後裔的一片親情。以茶待客是一種尊貴的禮儀,具有深遠的文化內涵,用家鄉的水、家鄉的茶接待老鄉更有非凡的意義。
獻殿是祭祀時用來擺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員的主要活動場所,位於祭祖活動區中軸線位置上,建築面積1250平方米,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單層重檐,廊圍四邊,是仿明代全木結構建築,十字歇山屋頂與仿明戲台連為一體,其高度,跨度乃三晉之首,其華麗壯觀為全國罕見。
獻殿獻殿
溯源閣位於祭祖堂西側,與望鄉閣對稱而建,是大槐樹主體建築“一堂兩閣”之西閣,建築造型為仿古四角攢尖頂三檐雙層建築,上層有爬廊與祭祖堂相連。溯源閣取義溯源,意在追溯移民史實,感念先祖功德。而溯源閣整體布局也凸顯了溯源移民歷史,展示老家文化這一主題。
中華姓氏苑主要由中華民族的姓氏來源、發展演變,11969個姓氏,姓氏郡望堂號堂聯家訓等姓氏文化布置而成。您將在這裡欣賞到一場中華姓氏文化的盛宴。
移民實證展覽館
這裡有移民情景泥塑群雕,這裡有移民先祖生活用品、這裡有許多珍貴的移民譜牒,在這裡展出的每一件實物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雖然看起來很普通,但都是對移民歷史最真實的見證和最珍貴的佐證。
洪洞縣廣濟寺為唐貞觀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內永安里,金承安年間遷徙賈村汾河畔。當年廣濟寺寺院宏大,僧眾濟濟,香火旺盛。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法堂藏經樓伽藍殿祖師堂禪堂方丈鐘鼓樓。還有齋堂客堂寢堂、茶座、延壽堂等。山門左側有一棵蔭蔽數畝的大槐樹,這就是明初遷民之時,辦理公差事務,人們不能忘懷的古大槐樹。
廣濟寺廣濟寺
槐木化石是從洪洞西山煤礦挖出來的,據專家考證已有上億年的歷史。上面的許多地方已經炭化,這就形象地說明洪洞早在億年前就有了槐樹的身影,所以被稱為“槐鄉大地”是當之無愧、名不虛傳的。
石經幢是祭祖園中最古老的文物,也是現存明代遷民的唯一歷史見證。經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種,創始於唐,由多塊石刻堆建成柱狀,柱上有盤蓋,柱身刻陀羅尼經文及佛像。由廣濟寺大法師惠璉於金承安五年(1201年)所建,比移民還要早200多年,是廣濟寺的唯一遺物,也是典型的經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層十五級,高9.4米,雕刻藝術古樸深厚,書法剛勁流暢,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藝術的珍品。
石經幢石經幢
這座過廳為五間三開一啟的過廳。門廈琉璃蓋頂,吻獸齊全,正中檐下書寫七絕二首。第一首意為:所有移民後裔都是楊侯國人“洪洞人”,這並不是沒有根據,眾多的私家碑記、譜牒都有記載。第二首意為:北京、河南、山東以及安徽滁和一帶的移民後裔都是同根、同源,請不要擔心互相誤認,關於小腳趾為兩瓣的古老傳說就是我們相認的憑據。
洪崖古洞建在這裡與洪洞可是大有淵源的,因為洪洞這個名字就是取自城南“洪崖”與城北“古洞”。“洪崖塹壁”與“古洞連雲”這八個大字是由著名書法家董壽平書寫的。“洪崖古洞”占地面積800平方米,南北長40米,東西寬20米,崖高16米,洞高4米,寬2.5米,洞內蜿蜒曲折。
洪崖古洞洪崖古洞
民俗村
打麥場在這裡,雖然看不到當時移民先祖們在一起打麥、碾麥、揚麥、裝麥的熱鬧場景,但卻有堆積起來的高大麥垛,健壯的漢子才能推動的石碾子,和孩子們在一邊玩耍的鞦韆,以及洪洞本地的特色小吃,可以感受到不一樣的老家風情。民俗村明代四合院內家具十分講究,是當時有錢人家居的院落。喜慶婚禮院是當時普通人家的院落,有古代婚服可供拍照。民間工匠院是當時中等偏下生活水平人家的院落,建築之分簡樸。文化革命院其格局為籬笆院牆,以文革期間農村家庭生活為背景。紡織編織院結構布局大方舒展,集中展示洪洞農民家庭的織布、編織等特色工藝。農家馬車院以民國時期農家馬車經營戶的生產生活場景為主,極具地方風情。行醫人家院展示了洪洞南部地區極具濃郁地方特色的瓦房建築風格。普通農家院陳設簡易實用,集中體現五十年代初期洪洞普通農民家庭的生活面貌。
民俗村一角民俗村一角
民俗村最南面那個塔式造型的建築就是魁星樓。據《漢書》記載:魁星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主宰文運。魁星樓是古代村莊裡供奉魁星的聖地,讀書人在魁星樓拜魁星,以祈求在科舉考試中榜上有名。所謂“魁星點狀元”,就是如此。魁星樓的旁邊還設有北斗七星,而北斗前四星稱為“璇璣”,也叫魁,又因為四顆星排列如“斗”字,也稱“斗魁”。
同源渠,顧名思義,移民後裔有著共同的源頭。移民後裔遍布祖國大江南北,融匯於整個華夏民族,但他們的源頭只有一個,就是洪洞大槐樹。只要是大槐樹的後裔就能在這裡找到移民先祖的蹤跡,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
同源渠同源渠
水流千里總有源頭,人處四海難忘故土。移民先祖當年從這裡開拔外遷,開疆拓土,但從沒有一刻忘記過對故土的思念。幾百年後,移民後裔也絕不會因時間的遙遠而淡忘對自己源頭的眷戀。在這裡,您可以默念祖恩,撣塵淨手,以虔誠的心情去祭奠您的先祖。
新塑大槐樹根據古大槐樹的記載所建,重現了當年大槐樹的風采。據記載當時的大槐樹身圍 “七庹零一媳婦”,也就是說,要七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手連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點五尺,故這棵新塑大槐樹身圍近40尺,直徑13尺。
一代大槐樹(仿)一代大槐樹(仿)
這座牌坊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它的正額與背額分別鐫刻著“譽延嘉樹”、“蔭庇群生”。“譽延嘉樹”說的是隨著大槐樹後裔的輾轉遷移,大槐樹在海內外也享有盛譽;“蔭庇群生”說的是大槐樹的神靈世世代代庇護著移民後裔,庇護著大槐樹下的芸芸眾生,辛亥革命時期槐鄉大地就因大槐樹而免去了一場大的浩劫。
茶樓採用的是全木質框架結構,總高11米,南北長23.65米,東西寬13米。一層是洪洞特色的農家純綠色無公害產品,二層是仿明式的茶館。茶樓不僅僅是一座民間的傳統建築,更是中華文化中以茶待客的老習俗在洪洞的直觀體現,可以讓您最真切地感受老家人的熱情,並了解老家的質樸民風。
茶樓茶樓
茶室,建於民國三年,專供遊客歇腳休息、品茶聊天的場所。面寬10.45米,進深4.77米,面積不大,脊高一般,形貌與民居無異,意義卻不一般,它是為接待遠方歸來的遊子而特意興建,匾額與楹聯所表述的也正是這種老家與歸客之間的親情。
三座橋
西橋取名蓮馨橋,有兩層寓意。其一洪洞自古就有蓮花城的美譽,當時縣城高而四周低,人們蓄水植蓮。到夏天蓮花的香氣瀰漫著整個洪洞城,真乃“水包座子蓮花城”。其二“蓮馨”諧音“心連心”,喻指老家人與移民後裔永遠心連心。
中橋取名槐香橋,有兩層意思。一是說這裡是槐樹的故鄉,到處充斥著槐花的香氣。二是槐香的諧音是懷念的懷,故鄉的鄉,意思是大槐樹的後裔永遠懷念自己的故鄉。
三座橋三座橋
東橋取名鸛鳴橋,是借鸛鳥的鳴叫抒發遊子的思鄉之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首民謠:“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民謠里的老鸛指的是一種體型像鶴的水鳥,但脖子和身子比鶴短。以前在汾河邊常看見它們大片的覓食,在大槐樹上築有巨大的窩。

自然環境

位置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地處山西省南部,臨汾盆地北端,東隔霍山古縣交界,西靠呂梁蒲縣相連,北與霍州汾西縣為鄰,南與堯都區接壤。

地貌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位於臨汾盆地北端,平均海拔430米。東部為霍山;西部為呂梁山系,山勢低緩綿長。

氣候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特徵比較顯著,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濕潤,冬季寒冷少雪。

水文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屬相對富水區,流經景區的汾河自北向南貫穿,全長45.8公里;有12條季節性河流,河流全長332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0.87立方米;地下儲水量為1.04億立方米;泉水126處,年徑流量為1.5億立方米,其中霍泉最大,年徑流量為1.3億立方米。

社會價值

1994年2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視察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4月,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會委員長喬石視察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
2002年3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擬確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7年4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舉辦的“第十七屆中國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由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鳳凰衛視山西電視台臨汾電視台等現場直播,被評選為“人民網2008年度最受關注的各地節慶”。
2008年4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舉辦的“第十八屆中國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被山西省文明辦列為“中國清明節”系列活動的重點項目;6月,“大槐樹祭祖習俗”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9年5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大槐樹尋根祭祖節”被山西省文化廳列入首批民族傳統節日保護名單。
2011年5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視察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
2015年3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在旅遊商報舉辦的“十個百佳”評選活動中,榮膺全國“百佳旅遊景區”戰略合作夥伴。
2017年1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被中國楹聯學會授予“中國楹聯文化名園”;4月,景區被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授予“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5月,景區被中國城市第一媒體旅遊聯盟授予“2016中國旅遊總評榜年度旅遊景區人氣獎”;6月,景區被共青團中央授予“2015-2016年度青年文明號”;7月,山西衛視《人說山西好風光》第二季旅遊發展大會2017年度“老記憶、新地標”評選活動揭曉,洪洞大槐樹入選山西“老記憶”;10月,景區被全國廠務公開協調小組授予“全國廠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單位”;11月,景區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被授予“第五屆全國文明單位”。
2018年2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旅遊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成功獲批“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示範項目”;10月,景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擬確定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景區榮獲2018宜居中國與生態革命論壇最具影響力景區;景區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截至2015年1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先後被授予“中國最佳民俗文化旅遊景區”、“國家級旅遊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單位”、“中國著名品牌”、“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山西省文明和諧景區”、“山西旅遊十大品牌企業”、“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狀”、“山西省五星級基層工會”、“山西省五星級職代會”、“山西省巾幗文明崗”、“山西省模範集體”、“山西省愛國衛生先進單位”、“美好印象山西十大旅遊景區”等100多項榮譽。

旅遊貼士

景區門票

門票:80元/人。
免費政策:身高<1.3米兒童、70周歲以上老人、現役軍官、記者(憑有效身份證件)、革命傷殘軍人(憑本人軍殘證)免票。
2020年2月,為致敬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從疫情結束景區開放之日起至2020年底,全國醫務工作者憑藉有效證件即可免門票遊覽景區。
優惠政策:1.3≤身高≤1.5米兒童、學生、60~70周歲之間老年人、殘疾人憑相關有效證件可享門票掛牌價五折。

交通信息

自駕游路線:
-北京、天津上京港澳高速→石家莊轉京昆高速→洪洞縣下高速→景區;
-陝西上京昆高速→洪洞縣下高速→景區;
-山東上邢汾高速→平遙轉京昆高速→洪洞縣下高速→景區;
-內蒙古上呼包高速→大同轉大運高速→洪洞縣下高速→景區;
-河南上連霍高速→三門峽轉大運高速→洪洞縣下高速→景區。

實景演出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實景演出
演出類型演出名稱演出時間
實景表演
周一至周四09:30、10:00、14:50;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09:25、09:50、14:35、15:10
鐵鍋記
周一至周四11:10、16:00;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11:20、16:20
周一至周四15:25;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15:45
互動演出
《開門迎親》
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08:50
《花樣鑼鼓》
周一至周四09:00;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08:50
《傳統婚慶》
周一至周四11:40;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11:45
《魁星點斗》
周一至周四15:30;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10:55、15:55
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
周一至周四10:35;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10:25
周一至周四17:05;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16:55
大槐樹祭祖習俗《尋根祭祖大典》
每年清明節(公曆4月4或5或6日);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寒衣節(農曆十月初一)
演出時間:周一至周四09:30、10:00、14:50;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09:25、09:50、14:35、15:10
實景演出《大槐樹移民情景劇》實景演出《大槐樹移民情景劇》
演出內容:講述的是明洪武年間,官府為了達到移民集結的目的,在人員來往密集的廣濟寺前大槐樹上張貼告示,宣布移民政策,凡平陽府之民,五口之家遷二,六口之家遷三並依次遞增。但廣濟寺方圓三里之內,為駐軍之地,在此的民眾,可以免遷。於是故土難捨的鄉民紛紛前往廣濟寺周邊聚集,卻遭到集體舉遷的結局。人們被繩索捆綁,官兵押解,方知中了圈套,只有跪拜大槐樹,含淚依依惜別。
鐵鍋記
演出時間:周一至周四11:10、16:00;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11:20、16:20
實景演出《鐵鍋記》實景演出《鐵鍋記》
演出地點:洪崖古洞
演出內容:講述的是明洪武年間,移民到河南、河北等地的四兄妹根據約定,二十年後回到山西洪洞大槐樹下團圓,他們有分離的悲傷,有團圓的喜慶,更有再回老家的激動。雖然二十年間個人際遇不同,但他們對老家的依戀,對父母的牽掛卻更為強烈,整個劇情跌宕起伏,令人回味。
演出時間:周一至周四15:25;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15:45
實景演出《蘇三路過大槐樹》實景演出《蘇三路過大槐樹》
演出地點:碑亭(古大槐樹處)
演出內容:演繹的是明正德年,蘇三洪洞落難,蒙冤監於死牢。索性昔日戀人王景隆仕進八府巡撫,在太原巡視督查時發現了蘇三案卷,命洪洞縣起解蘇三到省城複查。衙役崇公道起解蘇三,路過大槐樹的情景。

民俗飯店

大槐樹民俗飯店坐落於大槐樹景區正南100米處,飯店整體裝修由著名古建築設計師設計,擁有古樸、典雅的民俗特色。飯店設有商場、茶吧、休閒區、商務中心及各種配套設施。餐飲部有特色包間18間,分別以18個移民省市命名。客房部有豪華套房、貴賓套房、豪華標間/單間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炕房及龍榻房等。2015年3月,大槐樹民俗飯店榮膺全國“百佳旅遊酒店”戰略合作夥伴。
大槐樹民俗飯店大槐樹民俗飯店

文學記述

書籍作品

集三十年洪洞大槐樹文化研究之大成,集資料、考證、記述為一體。它告訴移民後裔:中國有個洪洞縣,洪洞有棵大槐樹。明代洪武、永樂50年間,洪洞大槐樹大移民18次,移民分布18省600餘縣,移民始祖姓氏1230個,人口逾百萬,時至今日全球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樹移民後裔。內容尚有解手背手、腳趾甲復形的來歷以及姓氏源流、民間傳說等。洪洞大槐樹是億萬移民後裔的精神家園,發掘洪洞大槐樹根祖文化是歷史發展的需要,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是祖國和平統一的需要。
書籍《洪洞大槐樹志》書籍《洪洞大槐樹志》
2005版一套為上、下部、民國版、電子版四本,上、下部共1813頁、民國版778頁,主要介紹了洪洞的建置沿革自然環境、大槐樹移民、文物旅遊、民間文學、民情風俗等等。
此書三本一套,分為上、中、下三本,主要講述了移民大遷徙的歷史背景(元朝、明朝、清朝、民國)、移民前後的宗族、移民記載及分布(大槐樹遷民在河南、河北等十八個省的移民過程、分布、家乘碑刻等)、洪洞風物及移民的傳說(遷民遺址修建記、蘇三與大槐樹、“解手”與“背手”的來歷等200起)等。
書籍《移民大遷徙》書籍《移民大遷徙》
相關攝影集還有:《情系大槐樹》、《尋根大槐樹》。

詩畫作品

古槐頌(湖南)朱兆麟
遊子吟遊子吟
洪洞古槐天下奇,繁柯密葉逞雄姿。
綠雲蓋地張翠幕,黛色參天展蛾眉。
槐生故國千齡外,秦耶漢耶忘年代。
順行其德地中升,君子積小以成大。
十圍軀幹勵冰霜,萬千根系分厥派。
浩然正氣塞蒼冥,不以三公易其介。
葉落歸根培蘊厚,根組文化流傳久。
楊逸明書詠洪洞大槐樹楊逸明書詠洪洞大槐樹
懷鄉念祖寄深情,炎黃華胄同翹首。
木有本兮水有源,群生受命在於天。
赤子於槐敢不敬,一腔碧血薦軒轅。
神州此日春意遒,江山有待覆金甌。
浩蕩春恩不私物,槐陰遠覆日南州。
九日歸洪洞縣寄大槐樹(遼寧)徐長鴻
一天搖落翠雲收,蕭瑟長街滿目秋。
信是西風吹不盡,年年鄉思系枝頭。
踏莎行·洪洞古槐(河北)楊路平
楊逸明先生書景北記古槐移民詩楊逸明先生書景北記古槐移民詩
啼笑縈心,興亡入目,仙翁化此蒼蒼樹。
滄桑見慣是麻姑,紛紜世事何曾顧?
萬里緣牽,千秋情注,神州高築通霄路。
歐風美雨縱宜人,漫天葉聚根盤處。

音樂作品

主要作品
歌曲《大槐樹》是由屈塬作詞,張千一作曲,譚晶演唱的一首以懷念思鄉曲,出自2010年譚晶發布的個人專輯《祖國萬歲·作品全集》中。
相關作品
《心中的大槐樹》王詩沂演唱,《大槐樹之歌》毛國臣演唱,《大槐樹童謠》、《大槐樹的故事》、《老家在心中》李明安演唱。

影視作品

電視劇《大槐樹》
大槐樹》是由著名導演王文杰執導,陸毅陳好鮑國安李琦張先衡方圓李丞峰霍爾查等主演的大型古裝歷史題材電視劇。全劇由山西電影製片廠於2007年拍攝,2010年1月首播,共42集。
大槐樹電視劇劇照大槐樹電視劇劇照
故事講述明朝洪武移民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一次有組織有計畫的民族遷移行動,涉及人數達百萬之眾。其聲勢之大,範圍之廣,曠古絕今。
本劇是以林屹的命運為主線,展現其辦理、安置移民的艱難曲折,和其在家族矛盾、愛情中複雜的情感歷程;同時,也展現了移民王成祖、大喜一家、富全一家,及林峙、林峻等人的移民歷程和生活變遷;全景式地展現了上至朝廷高官,下至黎民百姓,在洪武年間的這次大移民。全劇有極強的懸念性和故事性,衝突激烈,集集有懸念,集集有高潮,人物性格鮮明,場面宏大,是一部有著豐富內涵且好看的歷史巨片。
電影《等愛歸來》
等愛歸來》由國家一級導演康寧執導,台灣著名演員陳志朋,內地優秀演員張定涵領銜主演,香港金牌戲骨午馬,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謝芳,新加坡著名演員洪乙心,內地優秀演員張迪曹力胡悅等傾情出演的國產情感題材的電影,於2015年7月28日上映。
等愛歸來電影劇照等愛歸來電影劇照
“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影片在敘述不同年代愛情觀的同時,將“大愛”的含義延伸延續,對回歸“根”和“家鄉”的渴望與眷戀,使“愛”的意義更加博大和深遠。完成海峽兩岸回歸統一的夙願,華人用生命和鮮血捍衛和保護國家珍貴文物,是這部影片最震撼人心的看點。
紀錄片《大槐樹下是我家》
遠方的家》大型系列特別節目《長城內外》第74集《大槐樹下是我家》2016年1月14日17:15在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播出。
紀錄片《合》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八集收官之作《合》以洪洞大槐樹下遷出的江蘇豐縣張氏族人與洪洞馮張張氏的認親團聚為脈絡,講述我們中華歷史、文化與美食融合的藝術,於2018年2月26日在CCTV-1、CCTV-9、CCTV-2、CCTV-4、CCTV-7同步播出。
元朝末年除兵亂之外,天災也接連不斷。黃、淮河又多次決口,使中原之地“漂沒田廬無算,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荒墟”。據《元史》載,僅元朝末年的雨旱災,山東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兩淮地區8次(《元史五行志》)。造成“漂沒民廬、死者眾”(《元史順帝本紀》),“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幾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濫。
古大槐樹處舊貌古大槐樹處舊貌
至正元年,汴梁、鈞州大水。
二年四月,睢州儀封縣大水害稼。六月癸丑夜,濟南山水暴漲,沖東西二關,流小清河,黑山、天麻、石固等寨及臥龍山水通流入大清河,漂沒上下居民千餘家,溺死者無算。
三年二月,鞏昌寧遠伏羌成紀三縣,山崩水涌,溺死者無算。五月黃河決白茅口。七月,汴梁中牟扶溝尉氏、洧川四縣,鄭州滎陽汜水河陰三縣大水。
四年五月,霸州大水。六月,河南鞏縣大雨,伊、洛水溢,漂民居數百家。濟寧路兗州、汴梁、鄢陵通許陳留臨穎等縣大水害稼,人相食。七月,灤河水溢出平地丈余,永平路禾稼廬舍漂沒甚眾。東平路東阿陽穀汶上平陰四縣,衙州西安縣大水。
五年七月,河決濟陰,漂官民亭舍殆盡。十月,黃河泛濫。七年五月黃州大水。
八年正月辛亥,河決,陷濟寧路。六月已醜,中興路松滋縣驟雨,水暴漲,平地深丈有五尺余,漂沒六十餘里,死者一千五百人。是月,膠州大水。七月,高密縣大水。九年七月中興路公安、石首潛江監利等縣及沔陽府大水。夏秋,蘄州大水傷稼。
十二年六月,中耠路松滋縣驟雨,水暴漲,漂民居千餘家,溺死七百人。七月,衙州西安縣大水。
十三年夏,薊州豐潤、玉田遵化平谷四縣大水。
十四年六月,河南府鞏縣大雨,伊、洛水溢,漂沒居民,溺死三百餘人。秋,薊州大水。
十六年,河決鄭州河陰縣,官署民居盡廢,遂成中流。
十七年六月,暑雨,漳河溢,廣平郡邑皆水。秋,薊州縣皆大水。
古大槐樹處舊貌古大槐樹處舊貌
十八年秋,京師及薊州皆大水。
十九年九月,濟州任城縣河決。
二十年七月,通州大水。
二十二年三月,邵武光澤縣大水。
二十三年,孟州濟源溫縣大水。七月,河決東平壽張縣,圮城牆,漂屋廬,人溺死甚眾。
二十四年三月,益都縣井水溢而黃。懷慶路孟州、河內武陟縣水。七月,益都路霆光縣、膠州高密縣水。
二十五年秋,薊州大水。東平須城、東阿平陰三縣疔決小流口,達於清河,壞民居,傷禾稼。
二十六年二月,河北徙,上自東明、曹、濮,下及濟寧皆被其害。六月,河南府大霖雨,瀍水溢,深四太許。漂東關居民數百家。秋七月,薊州四縣衛輝汴梁鈞州大水害稼。八月,棣州大清河決,濱棣二州之界,民居漂流無遺。濟寧路肥城縣西黃水汛溢,漂沒田禾民居百有餘里,德州齊河縣境七十餘里亦如之。(《元史五行志》)
在《元史》中這類記載比比皆是。特別是河南地區幾乎年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濫。中書省戶部曾上言:“連年水旱,田禾不收。”(《元史順帝本紀》)當時的一位治河大臣也說中原地區“連年饑饉,民不聊生”(《元史紀事本末》卷二)。
元末中原地區不但水患嚴重,蝗災也頻頻而至(《元史五行志》)。元時的大名路,至正十二年六月“開、滑、浚三州元城十一縣,水旱蟲蝗,饑民七十一萬六千九百八十口”(《元史順帝本紀》)。中原地區從元統三年到至元末年,大饑荒就達十五次(《元史五行志》),至正十七年河南大飢。十八年“京師大飢,彰德亦如之”。至正十九年冀、魯、豫大飢,通州民間五殺其子而食之。保定路孽生盈道,軍士掠孱弱以食。同時,危害極大的瘟疫又多次流行於河南、山東、河北、陝西以及南方諸省(《元史五行志》)。
以上種種,兵亂天災相輔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區人煙稀少,土地荒蕪,元政府只好把一些路降為州,如“降徐州路武安州”(《元史順帝本紀》)。就是到了明朝,由於人糧劇減也不得不把許多州,府降格,名城開封由上府降為了下府(《明太祖實錄》卷九十六、一百九十三)。洪武十年河南等布政司所屬州縣“戶糧多不及數”,“凡州改縣者十二,縣並者六十”(《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二十,一百六十四)。到了洪武十七年全國各地仍把不足3000戶的30餘州降為縣(《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六十四)。
明朝建立後,各地官吏紛紛向明政府告具各地荒涼情形,中原地區處處是“人力不至,久致荒蕪”(《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八),“積骸成丘,居民鮮少”(《明太祖實錄》卷一百七十六),“多是無人之地”(顧炎武日知錄》卷十),“累年租稅不入”(《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一),勞動力嚴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蕪,財政收入劇減,直接威脅明王朝統治,就連朱元璋也深知:“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五),於是採納了萄州蘇琦(《明太祖實錄》卷五十),戶部郎中劉九皋(《明史食貸志》),國子監宋納等人的奏議,為維護明王朝的封建統治,決定了移民屯田的戰路決策(《明太祖實錄》),一場大規模的歷經數朝歷史50餘年的移民高潮就開始了。
明朝洪武年間,開始大量移民,農業生產剛剛有所恢復,又發生了“靖難之役”,四年的戰爭又加劇了中原地區的荒涼局面,為此仍又有永樂遷民之舉。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建文帝繼位,為了鞏固中央集權,採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誅奸為名,從北京進取南京,所過河北、河南、山東、安徽等地,與政府軍反覆拉鋸作戰,進行了四年的戰爭,這就是中原地區盛傳的所謂“燕王掃碑”。當時一部分地區的老百姓也自行組織武裝,拒抗燕王軍隊,這反映了人民要求安居樂業,恢復生產的願望。
根據《明史》記載,燕軍在戰爭中,搶掠屠殺甚為嚴重,如“燕軍掠真定順德廣平、大名”(《明史恭閔帝本紀》)。在真定“斬首三萬級”,白溝河仗,燕王“乘縱火奮擊,斬首數萬,溺死者十餘萬人”(《明史成祖本紀》)。中原地區的老百姓自動幫助政府軍抗擊燕軍朱棣勝利後,對忠於建文帝的軍隊和百姓殺無遺漏,河北、山東等一些族譜中記載,燕兵所至,村城成墟,當燕王打到冀、豫交界處時,遭到地方武裝“十八村聯誼會”的把抵抗,燕王無標轉路攻取南京,後燕王把一帶人殺的只留狐、劉兩家,山東臨清縣寨村光緒四十年寫的《李氏族譜》記載,蓋燕王靖難兵起,在建文時南北構兵,南兵大軍追襲,則南兵自南而北,北兵勝大軍犯闕則自北而南,想爾時,或殺,或刮,或逃,東西六七百里,南北近千里,幾為丘墟焉。
古大槐樹處舊貌古大槐樹處舊貌
因此,靖難之役,加劇了中原地區荒涼局勢,民非殺即逃,這也是永樂移民的又一原因。當元末中原地區荒疫兵亂之時,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中原地區的兵亂及各種災疫很少波及山西,山西大部地區也沒有發生大的天災,風調雨連豐收,同鄰省相比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丁興盛,元人鐘迪在《河中府蒲州)修城記》中說:當今天下劫火燎空,洪河(黃河)南北噍類無遺,而河東一方居民叢雜,仰有所事,俯有所育,這雖然是封建文人溢美之詞,但也說明晉垌帶比較安定,再加鄰省難民流入山西,使山西南部人口是稠密洪武十四年,河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萬一千多人,河北人口是一百八十九萬三千多人,而山西人口卻達四百零三萬零四百五十口,是河北、河南人口的總和。
古大槐樹處舊貌古大槐樹處舊貌

移民考證

移民的事實考證:(《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四十)
1、一三七三年。“(洪武)六年,徒山西真定民屯鳳陽。”
2、一三七六年。“(洪武)九年十一月,遷山西及真定民無產業者於鳳陽屯田,遣齎人冬衣給之。”“(洪武)九年十一月,遷山西及真定民無產者田鳳陽。”
3、一三八零年。“(洪武)十三年五月,山西民為軍者二萬四千餘戶,悉還為民。”
4、一三八八年。“(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徒山西澤、潞二州民之無田者,住彰德真定、臨清、歸德太康等閒曠之地。”“(洪武)二十一年八月,徙澤、潞民無業者墾河南、北田,賜鈔備家具,復三年。”
5、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後軍都督朱榮奏:山西貧民徙居大名、廣平東昌三府者,凡給田二萬六十七十二頃。”
6、一三八九年。“(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山西沁州民張叢整等一百一十六廣告願應募屯田,戶部以聞,命賞從整等鈔錠,送後都督僉事徐禮分田給之。”
7、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八月,馮勝傅友德帥開國公常升等分行山西,籍民為軍,屯田於大同東勝、立十六衛。”“(洪武)二十五年八月,馮勝、傅友德等在大同等地屯田。計平陽選民丁九衛,太原、遼、沁、汾,選民丁七衛。每衛五千六百人。”
8、一三九二年。“(洪武)二十五年十二月,後軍都督府僉事李恪、徐禮還京。先是命恪等往諭山西民願遷居彰德者聽,至是還報,彰德、衛輝、廣平、大名、東昌、開封、懷慶等七府徒居者凡五百九十八戶。”
9、一三九五年。“(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馬步官軍二萬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築城屯田。”
10、一四零二年。“(洪武)三十五年九月,徙山西民無田者實北平,賜之鈔,復五年。”“(洪武)三十五年九月,戶部遣官核實太原、平陽二府,澤、潞、遼、汾、沁五州,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口以實北平各府州縣。”
11、一四零三年。“(永樂)元年八月,定罪囚於北京為民種田例。其餘有罪俱免,免杖編成里甲,並妻、子發北京、永平等府州縣為民種田。禮部議奏:山東、山西、陝西、河南四布政司就本布政司編成里甲,上悉從之。”
大槐樹移民劇照大槐樹移民劇照
12、一四零四年。“(永樂)二年九月,徙山西民萬戶實北平。”“(永樂)二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汾、沁民萬戶實北平。”
13、一四零五年。“(永樂)三年九月,徒山西民萬戶實北平。”“(永樂)三年九月,徙山西太原,平陽、澤、潞、遼、汾、沁民萬戶實北平。”
14、一四零六年。“(永樂)四年正月,湖廣、山西、山東等郡縣吏李懋等二百十四人言願為民北京。命戶部給道里費遣之。”
15、一四零七年,“(永樂)五年五月,命戶部從山西之平陽、澤、潞、山東之登、萊等府州五千戶隸上林苑監,牧養栽種。戶給道里費一百錠,口糧五斗。”
16、一四一四年。“(永樂)十二年三月,上以其(隆慶)當要衝,而土宜稼檣,改為隆慶州,而以有罪當遷謫者實之。”“本州原編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隅,紅門,黃報,白廟,版橋,富裕,紅寺六屯,謂之前十里,謫發為事官吏充之。榆林雙營西桑園泥河、岔道、新莊東園寶林、早民九屯,連關廂謂之後十里,遷發山西等處流民充之,每戶拔田五十畝,任種辦納糧差。”
17、一四一六年。“(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於保全州,賜復三年。”“永樂十四年十一月,徙山東、山西、湖廣流民二千三百餘戶於保全州,免賦役三年。”
18、一四一七年。“(永樂)十五年五月,山西平陽、大同、蔚州廣靈等府州申外山等詣闕上言:‘乞分丁於北京、廣平清河等寬閒之處,占籍為民,拔田耕種,依例輸稅,庶不失所。’從之。仍免田租一年。”

移民分布

根據《明史》、《明實錄》、《日知錄之餘》等正史及筆記史料的記載,洪洞大槐樹移民分布在30個省市,2217個縣市。其中河南123個縣市,北京、天津、河北142個縣市,山東109個縣市,山西104個縣市,江蘇、安徽、湖北、湖南316個縣市,陝西、甘肅、寧夏182個縣市,黑龍江、吉林、遼寧171個縣市,浙江、福建、江西227個縣市,廣東、廣西、貴州248個縣市,四川、內蒙古、青海274個縣市,雲南、西藏、新疆210個縣市,海南、台灣111個縣市。另外,海外移民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100多個國家。

移民傳說

“解手”一詞的由來
明朝初年,發生了“燕王掃北”戰爭,兩軍會戰於山東境內,山東的老百姓可遭了殃,山東人民十之八九死於戰亂。血染大地,屍骨遍野,無人掩埋。當時的地方官員,因無法完成上繳國家的稅收任務,紛紛上奏朝廷,朝廷準奏,決定從山西河北向山東大移民。
解手場解手場
行走途中,被押解人員需要大小便,只能向押解士兵告急,士兵便說:“行,我給你解開手。”各路押解大隊都是這樣,時間長了,便用“解手”一詞,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又把“大便”演變為“解大手”,把“小便”演變為“解小手”,沿用至今。
還有兩個和手相關的辭彙。一是“背手”,有許多人說,背手也是大槐樹後裔的典型特徵,因為在大槐樹下移民時,為防止百姓逃跑人們都是被反綁著手走路的,行走多日也就成了習慣,至今大槐樹後裔們還有這種習慣,如今背起手來走路,倒也覺得挺舒服。另一個是“連手”,在洪洞當地和很多地方還把朋友稱為“連手”,是因為移民外遷時手都被串在一條繩子上,是手連著手的,經過長途跋涉,同甘共苦,等到了目的地也成了患難見真情的朋友,一般用這個詞來來表示極其親熱的朋友,只有對很好的朋友才會用到。
“思鄉鳥”是什麼
每年4月,尋根祭祖節開幕,人如潮,花似錦,一派節目氣氛,素有商機意識的人們不失時機的紛紛擺攤設點,展示出玲琅滿目的地方特產、各樣商品。主祭日那天,進入節日高潮,從早到晚,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祭祀儀式,文藝表演,好一番熱鬧。
思鄉鳥思鄉鳥
黃昏時分,只見那槐樹上密密麻麻地趴滿了小鳥,交頭接耳,如訴如語,那一條樹枝椏幾乎不堪重負,顫顫巍巍。再看那鳥,狀似麻雀,形體略微顯亮,更加靈動,更加婉轉。
這些小鳥,每天黃昏紛紛從四面八方飛來,棲息於大槐樹景區大大小小樹木上,推推搡搡,擁擁擠擠,翻翻飛飛,就是沒有絲毫離去之意,可第二天早上你去看是時,卻已無影無蹤,不知去向。更加驚異的,這群可愛的精靈,只有在每年臨近四月一日才陸續在這裡聚集,清明時節,便已是密密麻麻,不計其數。此後,便漸次減少,四月十日後,就零落無幾了。於是,這莫名其妙的精靈就自然而然得到了一個親切的名字:“思鄉鳥”。
時至今日,尋根祭祖節年年舉辦,祭祀的形式、規模、祭品、禮儀等等,幾乎都有了不小的變化,唯只有這令人敬畏,誘人遐想的思鄉鳥沒有變,每年清明時節準時來、準時去。
折槐枝與供神樹
在晉、豫、冀、魯、秦等省民間,不少人都把槐樹視為一種吉祥樹,過去都喜歡在大門口和十字路口栽植槐樹,並把那些古老的槐樹視為“神樹”,常常在數上釘有“靈應”“保佑”之類的小牌子,並且用紅布包裹樹幹,若樹上有鳥巢,更不許孩子去摸。據說這些傳統習慣與明代遷民有關,源自明代遷民時的“折槐枝”的傳說。
一代大槐樹(仿)一代大槐樹(仿)
當初,移民們被困了手,官兵刀槍相逼著上路時,不少人紛紛拽住大槐樹,就像拉著親人的手,死死不放。那些官兵用棍棒驅趕不開,便拔出刀劍,砍斷人們拽著的槐枝,驅趕移民啟程。無情的刀劍把移民跟大槐樹分隔開了,但移民們望著槐樹,手抓槐枝仍然不願扔掉,直至移民們被押解著越走越遠,故鄉的大槐樹漸漸望不見了,唯有手中的槐枝,成了人們心目中古大槐樹的象徵。到了移民地後,移民們對家鄉的戀情,對親人的思念,就都傾注在這小小的槐枝上了。為了表示不忘故土和思念家鄉親人,移民們便把從古槐樹上折下的槐枝,栽植在新居的院子裡,精心澆灌、培育,待到生命力頑強的槐枝,在新土上生根發芽後,移民們眼看著回歸無望,漸漸也就安心墾荒耕作,繁衍子孫了。但他們始終把自家院子裡的槐樹,作為故鄉的象徵,逢年過節時,不少人還在此樹下獻上好吃的,燒香焚紙,叩頭祭拜。隨著時光的流逝,這種做法便沿襲成俗,漸漸又將槐樹當做先祖的象徵,家裡有了什麼難事或疾病,人們也習慣對著槐樹,祈求先祖保佑,時至今日,這一習俗仍在不少地方沿用著。
“一家莊”的來歷
河北省定縣沙河古道上有一個萬戶人家的大村莊,稱為“一家莊”。其緣由還得從明朝遷民談起。
傳說遠在五百年前,有一對青年夫婦,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逃荒到此落戶。臨走之前,這對夫婦請算命先生卜了一卦,算命先生說:“天皇皇,地皇皇,平安無事上東方。”(河北、山東一帶)。當問到在何處落腳時,算命先生又說:“你們一見到魚上樹、牛上房,安家落戶保無恙。”算命先生之說,當然不足為信,他們可能看到一些難民大都逃往河南、河北一帶,為迎合難民心理才這么說的。至於“平安”之說更是無稽之談了,餓死凍死的難民在路上何止千千萬萬。
不管怎樣,這一對青年夫婦帶著兩個孩子總算僥倖活上來了,來到河北定縣沙河一帶。此時正好趕上沙河發大水,河水泛濫,沿岸的村莊被洪水沖毀,莊稼淹沒,當地人早就投親靠友搬遷了。這一對青年夫婦被洪水阻於沙河南岸,乞討度日。洪水下去之後,房屋被洪水淤泥漫的只剩下房頂,大樹也只留有樹梢。田園變成了沙丘,無主沙灘成了淤泥地,到處是茂密的雜草,只見牧童牽著牛羊來這裡放牧,牛跑到屋頂上吃草,就想起逃荒之前算命先生說的話來,心想:“這不是牛上了房嗎?”這對年青夫婦拔草的時候又發現一些死貓爛狗曬乾的死小魚一起掛在樹梢上。這一對青年夫婦高興地說:“這不是魚上樹了嗎?”從此以後就在此地住下來,但他們一無房二無地,三無生產工具,還是以乞討度日。除討飯之外,為了過冬禦寒還到荒地割些野草,打些柴禾,在割草拾柴過程中,看到被淤泥漫過的無主地里有無數橫七豎八的裂縫,兩口商量道,這樣下去也不是長遠之計,到了種麥季節,我們既沒犁耙也沒牲口,就在這泥縫裡撒上些麥種不行嗎?商量好後,就到附近村莊地主家借貸,租了些麥種,兩口見縫就撒麥種。第二年麥子長的又好又壯,獲得了遷居後第一個好收成。麥子收割後除了還清借貸之外,夫妻倆節食儉用,精打細算,還購置了些農活逐漸富裕起來。
過了些年,除了洪洞來的兩個男孩外,又生了六個男孩子。帶來的大孩名叫大河,老二叫小河,到此地生下的三孩叫大水,四孩叫小船,五孩、六孩、七孩、八孩按年齡大小順序就取名五兒、六兒、七兒、八兒。人們給八個孩子編了個順口溜:“大河、小河、大水、小船、五兒、六兒、七兒、八兒”後來生活越來越富裕,八個孩子都結了婚,而且有了孫子、重孫。據說這一家發展到八十一口才分家,後來人口越來越多,村子越來越大,但是“一家莊”的稱呼仍然沒變。

尋根祭祖節

1991年4月,首次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舉辦。隨著改革潮流的高漲,以古大槐樹移民遺址為載體的“根祖文化”活動空前活躍,蓬勃發展。九州大地、乃至四海大槐樹後裔,思鄉尋根之情,回鄉祭祖之潮與日俱高。為順應這一歷史潮流,洪洞縣委、縣政府,以“文化搭台,經濟唱戲”,舉辦了首次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
2006年4月,第十六屆尋根祭祖節是洪洞大槐樹祭祖園擴建後,在新建祭祖廣場舉行的一次節會。參加人員範圍廣泛,有世界華人宗親會和全國各地楹聯獲獎作者。新聞媒體有新華社中國旅遊報山西衛視等報刊雜誌15餘家。特別是著名歌唱家吳碧霞前來演唱《大槐樹》歌曲,山東齊魯電視台組織50餘人及衛星轉播車進行現場直播。同時,首屆大槐樹“根祖杯”楹聯大賽頒獎、古代壁畫展、六縣市書畫展、吳昊書畫展同時展出。
2007年4月, 第十七屆“中國·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大典”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此次尋根祭祖節由山西省政府和臨汾市政府聯合主辦,是歷屆尋根祭祖節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此次祭祖節以4月5日(清明節)的《中國·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大典》為高潮和核心,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鳳凰衛視山西電視台等大牌媒體現場直播,鳳凰衛視著名節目主持人吳小莉、中央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朱軍、山西電視台節目主持人李麗萍主持節目,著名歌唱家譚晶一曲《大槐樹》唱出了人們對大槐樹的無限深情,閻維文現場演唱的《母親》表達了華夏兒女的一片赤子之情。原山西省副省長宋北杉主持大祭,全國政協副主席李蒙偕夫人向先祖敬獻花籃,一代名流、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外甥黃大偉也特意從他鄉趕來,在此發表祭祖感言,以表達外公生前對故鄉的眷念之情,本次尋根祭祖節在全球乃至世界華人中引起了極大反響。
2019年3月29日,以“崇宗尊祖·德孝中華”為主題的第二十九屆洪洞大槐樹文化節開幕。文化節期間陸續舉辦第二十九屆洪洞大槐樹文化節開幕式、《小戲骨之洪洞大槐樹尋根記》開機儀式、第十二屆洪洞名優小吃節、傳統戲曲表演、第二十九屆洪洞大槐樹文化節尋根祭祖大典、重走移民路等多項活動。
1991年開始,每屆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都有數以萬計的大槐樹移民後裔雲集於此,表達著對大槐樹老家濃濃的愛、深深的情。江澤民喬石李長春劉雲山劉延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及賈平凹張玉鳳等社會各界知名人世蒞臨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參觀考察,尋根祭祖,揮毫潑墨,題詞留言。

主要景點

“根雕大門”是尋根祭祖園的正門,為槐根造型,東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滄桑、偉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勁有力,寓意大槐樹後裔同門、同根、同祖、同心。象徵大槐樹兒女舍小家,取大義,紮根神州大地,為國家繁榮、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艱辛勞作和奮鬥拼搏。詮釋的是移民後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樹兒女的魂。
根雕大門根雕大門
影壁是景區的標誌性景觀,這個大大的隸體“根”字是由我國原工藝美術學院院長、著名書畫家張仃老先生題寫。字型蒼勁有力,穩健端莊,隱含象形,寓意深邃。飽含著濃濃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鄉之意。道盡了凝結于歸鄉遊子胸懷間那種複雜的故園家國之感。
根字影壁根字影壁
碑亭(古大槐樹處)
碑亭是建在第一代大槐樹的遺址上的,碑高一丈零五,寬二尺四寸有餘,碑冠在盤龍細雕之中篆書“紀念”二字,碑陽鐫刻“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字,這五個字不是用筆寫的,而是用刷子刷出來的。據說遺址的修建者之一劉子林一個好友非常窮,當時沒有錢捐資修碑亭,只能用刷子寫字,也沒有留下姓名,雖然沒有捐資,但是字寫的非常好,就被採用了。
碑亭(古大槐樹處)碑亭(古大槐樹處)
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樹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樹,距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由二代大槐樹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樹也有近百年的歷史,當年移民告別故土時,無不把大槐樹當作家鄉的象徵,遷入新地後,紛紛在庭院種植槐樹,並懸掛一個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託對故土的思戀。
據考古人員鑑定,此根大約生長在宋元時期,距今約1000年左右,遠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盤枝錯節,形象奇特,能讓人產生豐富的聯想,是一棵罕見的大型古槐真根。
千年槐根千年槐根
三組浮雕以大槐樹為背景,自左至右為:移民國策、移民惜別、移民遷徙。中間有文字隔開,以文釋畫,文畫互彰。具體講述了大槐樹移民的起因、槐鄉人們別離鄉土、遷徙途中的情景。
移民情景雕塑
通過朝堂決議大槐樹下講不完的故事三組移民情景雕塑向我們形象地展示了大槐樹下的移民歷史。第一組雕塑是朱元璋聽取朝中大臣的奏議,下令開始遷民的場景,我們叫它朝堂決議。這第二組雕塑就是講述大槐樹下老人在與他的子女話依依惜別之情。第三組講不完的故事可以看到當年外遷時的那位青年壯丁已經變成了老人,還在給他的子孫後代講述著遷民的故事。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與施工,建築風格為仿明代建築,為整個祭祖園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闊112米,進深55米,總占地面積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銅鼎香爐,堂內設1230個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僅體現傳統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題,是全國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祭祖堂內景祭祖堂內景
望鄉閣位於祭祖堂東側,是專門用來接待遠方歸客的地方,裡面環境清幽,布局樸素,大家可以在這裡品一品家鄉水,看一看有關大槐樹移民的書籍。整個茶室提供的服務都是免費的。因為前面我們看到的老茶室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多的回鄉遊子的需求了,所以我們開闢了這個茶室,它的作用、意義和原來的茶室都是一樣的。一杯清茶,一瓢清水接待不遠千里前來尋根祭祖的移民後裔,以此來表達老家人對各地移民後裔的一片親情。以茶待客是一種尊貴的禮儀,具有深遠的文化內涵,用家鄉的水、家鄉的茶接待老鄉更有非凡的意義。
獻殿是祭祀時用來擺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員的主要活動場所,位於祭祖活動區中軸線位置上,建築面積1250平方米,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單層重檐,廊圍四邊,是仿明代全木結構建築,十字歇山屋頂與仿明戲台連為一體,其高度,跨度乃三晉之首,其華麗壯觀為全國罕見。
獻殿獻殿
溯源閣位於祭祖堂西側,與望鄉閣對稱而建,是大槐樹主體建築“一堂兩閣”之西閣,建築造型為仿古四角攢尖頂三檐雙層建築,上層有爬廊與祭祖堂相連。溯源閣取義溯源,意在追溯移民史實,感念先祖功德。而溯源閣整體布局也凸顯了溯源移民歷史,展示老家文化這一主題。
中華姓氏苑主要由中華民族的姓氏來源、發展演變,11969個姓氏,姓氏郡望堂號堂聯家訓等姓氏文化布置而成。您將在這裡欣賞到一場中華姓氏文化的盛宴。
移民實證展覽館
這裡有移民情景泥塑群雕,這裡有移民先祖生活用品、這裡有許多珍貴的移民譜牒,在這裡展出的每一件實物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雖然看起來很普通,但都是對移民歷史最真實的見證和最珍貴的佐證。
洪洞縣廣濟寺為唐貞觀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內永安里,金承安年間遷徙賈村汾河畔。當年廣濟寺寺院宏大,僧眾濟濟,香火旺盛。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法堂藏經樓伽藍殿祖師堂禪堂方丈鐘鼓樓。還有齋堂客堂寢堂、茶座、延壽堂等。山門左側有一棵蔭蔽數畝的大槐樹,這就是明初遷民之時,辦理公差事務,人們不能忘懷的古大槐樹。
廣濟寺廣濟寺
槐木化石是從洪洞西山煤礦挖出來的,據專家考證已有上億年的歷史。上面的許多地方已經炭化,這就形象地說明洪洞早在億年前就有了槐樹的身影,所以被稱為“槐鄉大地”是當之無愧、名不虛傳的。
石經幢是祭祖園中最古老的文物,也是現存明代遷民的唯一歷史見證。經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種,創始於唐,由多塊石刻堆建成柱狀,柱上有盤蓋,柱身刻陀羅尼經文及佛像。由廣濟寺大法師惠璉於金承安五年(1201年)所建,比移民還要早200多年,是廣濟寺的唯一遺物,也是典型的經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層十五級,高9.4米,雕刻藝術古樸深厚,書法剛勁流暢,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藝術的珍品。
石經幢石經幢
這座過廳為五間三開一啟的過廳。門廈琉璃蓋頂,吻獸齊全,正中檐下書寫七絕二首。第一首意為:所有移民後裔都是楊侯國人“洪洞人”,這並不是沒有根據,眾多的私家碑記、譜牒都有記載。第二首意為:北京、河南、山東以及安徽滁和一帶的移民後裔都是同根、同源,請不要擔心互相誤認,關於小腳趾為兩瓣的古老傳說就是我們相認的憑據。
洪崖古洞建在這裡與洪洞可是大有淵源的,因為洪洞這個名字就是取自城南“洪崖”與城北“古洞”。“洪崖塹壁”與“古洞連雲”這八個大字是由著名書法家董壽平書寫的。“洪崖古洞”占地面積800平方米,南北長40米,東西寬20米,崖高16米,洞高4米,寬2.5米,洞內蜿蜒曲折。
洪崖古洞洪崖古洞
民俗村
打麥場在這裡,雖然看不到當時移民先祖們在一起打麥、碾麥、揚麥、裝麥的熱鬧場景,但卻有堆積起來的高大麥垛,健壯的漢子才能推動的石碾子,和孩子們在一邊玩耍的鞦韆,以及洪洞本地的特色小吃,可以感受到不一樣的老家風情。民俗村明代四合院內家具十分講究,是當時有錢人家居的院落。喜慶婚禮院是當時普通人家的院落,有古代婚服可供拍照。民間工匠院是當時中等偏下生活水平人家的院落,建築之分簡樸。文化革命院其格局為籬笆院牆,以文革期間農村家庭生活為背景。紡織編織院結構布局大方舒展,集中展示洪洞農民家庭的織布、編織等特色工藝。農家馬車院以民國時期農家馬車經營戶的生產生活場景為主,極具地方風情。行醫人家院展示了洪洞南部地區極具濃郁地方特色的瓦房建築風格。普通農家院陳設簡易實用,集中體現五十年代初期洪洞普通農民家庭的生活面貌。
民俗村一角民俗村一角
民俗村最南面那個塔式造型的建築就是魁星樓。據《漢書》記載:魁星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主宰文運。魁星樓是古代村莊裡供奉魁星的聖地,讀書人在魁星樓拜魁星,以祈求在科舉考試中榜上有名。所謂“魁星點狀元”,就是如此。魁星樓的旁邊還設有北斗七星,而北斗前四星稱為“璇璣”,也叫魁,又因為四顆星排列如“斗”字,也稱“斗魁”。
同源渠,顧名思義,移民後裔有著共同的源頭。移民後裔遍布祖國大江南北,融匯於整個華夏民族,但他們的源頭只有一個,就是洪洞大槐樹。只要是大槐樹的後裔就能在這裡找到移民先祖的蹤跡,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
同源渠同源渠
水流千里總有源頭,人處四海難忘故土。移民先祖當年從這裡開拔外遷,開疆拓土,但從沒有一刻忘記過對故土的思念。幾百年後,移民後裔也絕不會因時間的遙遠而淡忘對自己源頭的眷戀。在這裡,您可以默念祖恩,撣塵淨手,以虔誠的心情去祭奠您的先祖。
新塑大槐樹根據古大槐樹的記載所建,重現了當年大槐樹的風采。據記載當時的大槐樹身圍 “七庹零一媳婦”,也就是說,要七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手連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點五尺,故這棵新塑大槐樹身圍近40尺,直徑13尺。
一代大槐樹(仿)一代大槐樹(仿)
這座牌坊建於民國三年(1914年)它的正額與背額分別鐫刻著“譽延嘉樹”、“蔭庇群生”。“譽延嘉樹”說的是隨著大槐樹後裔的輾轉遷移,大槐樹在海內外也享有盛譽;“蔭庇群生”說的是大槐樹的神靈世世代代庇護著移民後裔,庇護著大槐樹下的芸芸眾生,辛亥革命時期槐鄉大地就因大槐樹而免去了一場大的浩劫。
茶樓採用的是全木質框架結構,總高11米,南北長23.65米,東西寬13米。一層是洪洞特色的農家純綠色無公害產品,二層是仿明式的茶館。茶樓不僅僅是一座民間的傳統建築,更是中華文化中以茶待客的老習俗在洪洞的直觀體現,可以讓您最真切地感受老家人的熱情,並了解老家的質樸民風。
茶樓茶樓
茶室,建於民國三年,專供遊客歇腳休息、品茶聊天的場所。面寬10.45米,進深4.77米,面積不大,脊高一般,形貌與民居無異,意義卻不一般,它是為接待遠方歸來的遊子而特意興建,匾額與楹聯所表述的也正是這種老家與歸客之間的親情。
三座橋
西橋取名蓮馨橋,有兩層寓意。其一洪洞自古就有蓮花城的美譽,當時縣城高而四周低,人們蓄水植蓮。到夏天蓮花的香氣瀰漫著整個洪洞城,真乃“水包座子蓮花城”。其二“蓮馨”諧音“心連心”,喻指老家人與移民後裔永遠心連心。
中橋取名槐香橋,有兩層意思。一是說這裡是槐樹的故鄉,到處充斥著槐花的香氣。二是槐香的諧音是懷念的懷,故鄉的鄉,意思是大槐樹的後裔永遠懷念自己的故鄉。
三座橋三座橋
東橋取名鸛鳴橋,是借鸛鳥的鳴叫抒發遊子的思鄉之情。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首民謠:“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民謠里的老鸛指的是一種體型像鶴的水鳥,但脖子和身子比鶴短。以前在汾河邊常看見它們大片的覓食,在大槐樹上築有巨大的窩。

自然環境

位置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地處山西省南部,臨汾盆地北端,東隔霍山古縣交界,西靠呂梁蒲縣相連,北與霍州汾西縣為鄰,南與堯都區接壤。

地貌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位於臨汾盆地北端,平均海拔430米。東部為霍山;西部為呂梁山系,山勢低緩綿長。

氣候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氣候特徵比較顯著,春季乾旱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濕潤,冬季寒冷少雪。

水文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屬相對富水區,流經景區的汾河自北向南貫穿,全長45.8公里;有12條季節性河流,河流全長332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0.87立方米;地下儲水量為1.04億立方米;泉水126處,年徑流量為1.5億立方米,其中霍泉最大,年徑流量為1.3億立方米。

社會價值

1994年2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視察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4月,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會委員長喬石視察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
2002年3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擬確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7年4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舉辦的“第十七屆中國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由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鳳凰衛視山西電視台臨汾電視台等現場直播,被評選為“人民網2008年度最受關注的各地節慶”。
2008年4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舉辦的“第十八屆中國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被山西省文明辦列為“中國清明節”系列活動的重點項目;6月,“大槐樹祭祖習俗”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9年5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大槐樹尋根祭祖節”被山西省文化廳列入首批民族傳統節日保護名單。
2011年5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視察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
2015年3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在旅遊商報舉辦的“十個百佳”評選活動中,榮膺全國“百佳旅遊景區”戰略合作夥伴。
2017年1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被中國楹聯學會授予“中國楹聯文化名園”;4月,景區被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授予“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5月,景區被中國城市第一媒體旅遊聯盟授予“2016中國旅遊總評榜年度旅遊景區人氣獎”;6月,景區被共青團中央授予“2015-2016年度青年文明號”;7月,山西衛視《人說山西好風光》第二季旅遊發展大會2017年度“老記憶、新地標”評選活動揭曉,洪洞大槐樹入選山西“老記憶”;10月,景區被全國廠務公開協調小組授予“全國廠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單位”;11月,景區在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被授予“第五屆全國文明單位”。
2018年2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旅遊服務標準化試點項目成功獲批“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示範項目”;10月,景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擬確定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景區榮獲2018宜居中國與生態革命論壇最具影響力景區;景區成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截至2015年1月,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先後被授予“中國最佳民俗文化旅遊景區”、“國家級旅遊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單位”、“中國著名品牌”、“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先進單位”、“山西省文明和諧景區”、“山西旅遊十大品牌企業”、“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狀”、“山西省五星級基層工會”、“山西省五星級職代會”、“山西省巾幗文明崗”、“山西省模範集體”、“山西省愛國衛生先進單位”、“美好印象山西十大旅遊景區”等100多項榮譽。

旅遊貼士

景區門票

門票:80元/人。
免費政策:身高<1.3米兒童、70周歲以上老人、現役軍官、記者(憑有效身份證件)、革命傷殘軍人(憑本人軍殘證)免票。
2020年2月,為致敬奮鬥在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從疫情結束景區開放之日起至2020年底,全國醫務工作者憑藉有效證件即可免門票遊覽景區。
優惠政策:1.3≤身高≤1.5米兒童、學生、60~70周歲之間老年人、殘疾人憑相關有效證件可享門票掛牌價五折。

交通信息

自駕游路線:
-北京、天津上京港澳高速→石家莊轉京昆高速→洪洞縣下高速→景區;
-陝西上京昆高速→洪洞縣下高速→景區;
-山東上邢汾高速→平遙轉京昆高速→洪洞縣下高速→景區;
-內蒙古上呼包高速→大同轉大運高速→洪洞縣下高速→景區;
-河南上連霍高速→三門峽轉大運高速→洪洞縣下高速→景區。

實景演出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旅遊景區實景演出
演出類型演出名稱演出時間
實景表演
周一至周四09:30、10:00、14:50;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09:25、09:50、14:35、15:10
鐵鍋記
周一至周四11:10、16:00;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11:20、16:20
周一至周四15:25;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15:45
互動演出
《開門迎親》
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08:50
《花樣鑼鼓》
周一至周四09:00;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08:50
《傳統婚慶》
周一至周四11:40;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11:45
《魁星點斗》
周一至周四15:30;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10:55、15:55
非物質文化遺產表演
周一至周四10:35;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10:25
周一至周四17:05;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16:55
大槐樹祭祖習俗《尋根祭祖大典》
每年清明節(公曆4月4或5或6日);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寒衣節(農曆十月初一)
演出時間:周一至周四09:30、10:00、14:50;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09:25、09:50、14:35、15:10
實景演出《大槐樹移民情景劇》實景演出《大槐樹移民情景劇》
演出內容:講述的是明洪武年間,官府為了達到移民集結的目的,在人員來往密集的廣濟寺前大槐樹上張貼告示,宣布移民政策,凡平陽府之民,五口之家遷二,六口之家遷三並依次遞增。但廣濟寺方圓三里之內,為駐軍之地,在此的民眾,可以免遷。於是故土難捨的鄉民紛紛前往廣濟寺周邊聚集,卻遭到集體舉遷的結局。人們被繩索捆綁,官兵押解,方知中了圈套,只有跪拜大槐樹,含淚依依惜別。
鐵鍋記
演出時間:周一至周四11:10、16:00;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11:20、16:20
實景演出《鐵鍋記》實景演出《鐵鍋記》
演出地點:洪崖古洞
演出內容:講述的是明洪武年間,移民到河南、河北等地的四兄妹根據約定,二十年後回到山西洪洞大槐樹下團圓,他們有分離的悲傷,有團圓的喜慶,更有再回老家的激動。雖然二十年間個人際遇不同,但他們對老家的依戀,對父母的牽掛卻更為強烈,整個劇情跌宕起伏,令人回味。
演出時間:周一至周四15:25;周五至周日(含節假日)15:45
實景演出《蘇三路過大槐樹》實景演出《蘇三路過大槐樹》
演出地點:碑亭(古大槐樹處)
演出內容:演繹的是明正德年,蘇三洪洞落難,蒙冤監於死牢。索性昔日戀人王景隆仕進八府巡撫,在太原巡視督查時發現了蘇三案卷,命洪洞縣起解蘇三到省城複查。衙役崇公道起解蘇三,路過大槐樹的情景。

民俗飯店

大槐樹民俗飯店坐落於大槐樹景區正南100米處,飯店整體裝修由著名古建築設計師設計,擁有古樸、典雅的民俗特色。飯店設有商場、茶吧、休閒區、商務中心及各種配套設施。餐飲部有特色包間18間,分別以18個移民省市命名。客房部有豪華套房、貴賓套房、豪華標間/單間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炕房及龍榻房等。2015年3月,大槐樹民俗飯店榮膺全國“百佳旅遊酒店”戰略合作夥伴。
大槐樹民俗飯店大槐樹民俗飯店

文學記述

書籍作品

集三十年洪洞大槐樹文化研究之大成,集資料、考證、記述為一體。它告訴移民後裔:中國有個洪洞縣,洪洞有棵大槐樹。明代洪武、永樂50年間,洪洞大槐樹大移民18次,移民分布18省600餘縣,移民始祖姓氏1230個,人口逾百萬,時至今日全球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樹移民後裔。內容尚有解手背手、腳趾甲復形的來歷以及姓氏源流、民間傳說等。洪洞大槐樹是億萬移民後裔的精神家園,發掘洪洞大槐樹根祖文化是歷史發展的需要,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是祖國和平統一的需要。
書籍《洪洞大槐樹志》書籍《洪洞大槐樹志》
2005版一套為上、下部、民國版、電子版四本,上、下部共1813頁、民國版778頁,主要介紹了洪洞的建置沿革自然環境、大槐樹移民、文物旅遊、民間文學、民情風俗等等。
此書三本一套,分為上、中、下三本,主要講述了移民大遷徙的歷史背景(元朝、明朝、清朝、民國)、移民前後的宗族、移民記載及分布(大槐樹遷民在河南、河北等十八個省的移民過程、分布、家乘碑刻等)、洪洞風物及移民的傳說(遷民遺址修建記、蘇三與大槐樹、“解手”與“背手”的來歷等200起)等。
書籍《移民大遷徙》書籍《移民大遷徙》
相關攝影集還有:《情系大槐樹》、《尋根大槐樹》。

詩畫作品

古槐頌(湖南)朱兆麟
遊子吟遊子吟
洪洞古槐天下奇,繁柯密葉逞雄姿。
綠雲蓋地張翠幕,黛色參天展蛾眉。
槐生故國千齡外,秦耶漢耶忘年代。
順行其德地中升,君子積小以成大。
十圍軀幹勵冰霜,萬千根系分厥派。
浩然正氣塞蒼冥,不以三公易其介。
葉落歸根培蘊厚,根組文化流傳久。
楊逸明書詠洪洞大槐樹楊逸明書詠洪洞大槐樹
懷鄉念祖寄深情,炎黃華胄同翹首。
木有本兮水有源,群生受命在於天。
赤子於槐敢不敬,一腔碧血薦軒轅。
神州此日春意遒,江山有待覆金甌。
浩蕩春恩不私物,槐陰遠覆日南州。
九日歸洪洞縣寄大槐樹(遼寧)徐長鴻
一天搖落翠雲收,蕭瑟長街滿目秋。
信是西風吹不盡,年年鄉思系枝頭。
踏莎行·洪洞古槐(河北)楊路平
楊逸明先生書景北記古槐移民詩楊逸明先生書景北記古槐移民詩
啼笑縈心,興亡入目,仙翁化此蒼蒼樹。
滄桑見慣是麻姑,紛紜世事何曾顧?
萬里緣牽,千秋情注,神州高築通霄路。
歐風美雨縱宜人,漫天葉聚根盤處。

音樂作品

主要作品
歌曲《大槐樹》是由屈塬作詞,張千一作曲,譚晶演唱的一首以懷念思鄉曲,出自2010年譚晶發布的個人專輯《祖國萬歲·作品全集》中。
相關作品
《心中的大槐樹》王詩沂演唱,《大槐樹之歌》毛國臣演唱,《大槐樹童謠》、《大槐樹的故事》、《老家在心中》李明安演唱。

影視作品

電視劇《大槐樹》
大槐樹》是由著名導演王文杰執導,陸毅陳好鮑國安李琦張先衡方圓李丞峰霍爾查等主演的大型古裝歷史題材電視劇。全劇由山西電影製片廠於2007年拍攝,2010年1月首播,共42集。
大槐樹電視劇劇照大槐樹電視劇劇照
故事講述明朝洪武移民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一次有組織有計畫的民族遷移行動,涉及人數達百萬之眾。其聲勢之大,範圍之廣,曠古絕今。
本劇是以林屹的命運為主線,展現其辦理、安置移民的艱難曲折,和其在家族矛盾、愛情中複雜的情感歷程;同時,也展現了移民王成祖、大喜一家、富全一家,及林峙、林峻等人的移民歷程和生活變遷;全景式地展現了上至朝廷高官,下至黎民百姓,在洪武年間的這次大移民。全劇有極強的懸念性和故事性,衝突激烈,集集有懸念,集集有高潮,人物性格鮮明,場面宏大,是一部有著豐富內涵且好看的歷史巨片。
電影《等愛歸來》
等愛歸來》由國家一級導演康寧執導,台灣著名演員陳志朋,內地優秀演員張定涵領銜主演,香港金牌戲骨午馬,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謝芳,新加坡著名演員洪乙心,內地優秀演員張迪曹力胡悅等傾情出演的國產情感題材的電影,於2015年7月28日上映。
等愛歸來電影劇照等愛歸來電影劇照
“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影片在敘述不同年代愛情觀的同時,將“大愛”的含義延伸延續,對回歸“根”和“家鄉”的渴望與眷戀,使“愛”的意義更加博大和深遠。完成海峽兩岸回歸統一的夙願,華人用生命和鮮血捍衛和保護國家珍貴文物,是這部影片最震撼人心的看點。
紀錄片《大槐樹下是我家》
遠方的家》大型系列特別節目《長城內外》第74集《大槐樹下是我家》2016年1月14日17:15在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播出。
紀錄片《合》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第八集收官之作《合》以洪洞大槐樹下遷出的江蘇豐縣張氏族人與洪洞馮張張氏的認親團聚為脈絡,講述我們中華歷史、文化與美食融合的藝術,於2018年2月26日在CCTV-1、CCTV-9、CCTV-2、CCTV-4、CCTV-7同步播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