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牌坊還有前邊的茶室、碑亭都是由景大啟、劉子林和賀柏壽等人於民國三年(1914年)修建的。景大啟,是洪洞賈村人,光緒末年在山東做官,任滿後,和同在山東做官的同鄉劉子林回鄉。民國二年,積極倡議,在明代大槐樹遺址旁建碑亭,後又募集經費,建起茶室、牌坊等,並編撰了《古大槐樹志》,是大槐樹文化研究的創始者。
牌坊的年代雖不久遠,但古色古香,正額鐫刻的是“譽延嘉樹”,意思是大槐樹隨著移民後裔的輾轉遷徙在海內外享有盛譽。它的是洪洞人賀柏壽所題寫的,這與賀柏壽的家事有著一定的聯繫。賀柏壽清末曾在河南做官,民國初年告老還鄉,當時有一子年方七歲,按當地的民俗,男孩子七歲要起官名,有的還要起字。賀柏壽把唯一的兒子視為寶貝,特別寵愛,如今兒子七歲,起官名和字一定得推敲的吉利些、文雅些,還得容易揚名、廣為人知、流芳百世才好,恰逢他正參於重修大槐樹古蹟的事,就把兒子的官名定為“延譽”,字定成了“樹嘉”,字和官名連起來就是牌坊上“譽延嘉樹”的倒念,既含蓄幽默又文雅可敬。
兩旁配有兩首詩,充分說明了當時三位老人集資修建大槐樹
遺址的良苦用心。
西汾北霍舊河山碧翠清流四面環薈萃人文稱樂地雲煙過眼故鄉關
意思:雖然世間之事如過眼煙雲,時光飛逝,但遠方的遊子無論身處何方都不會忘記自己美麗的家鄉。因為孕育我們這顆神聖大槐樹的洪洞縣擁有秀麗的風光,詩中提到的西是汾河,北是霍山,城高而四周低,所以四面環水。自古以來,名人輩出,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三皇五帝之一的舜;中國古代司法的始祖皋陶(堯時);音樂鼻祖師曠;三國時期的徐晃;革命家南漢宸(
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第一任行長);書畫大師董壽平;還有我國著名哲學家、佛學大師、象棋特級大師賈題韜,他們都是洪洞人。
古道青槐倚夕陽浮屠突兀插雲傍窩名老鸛相傳久高建豐碑姓字香
意思:夕陽西下無論是我們腳下這充滿歷史氣息的古道,還是那傲然挺立的青槐,還是那雲霧繚繞中直插雲霄的石經幢,還是那新塑大槐樹上巨大的老鸛窩,個個都是在真實的向我們講述著當年那段遷民的往事!
牌坊的背額鐫刻的是“蔭庇群生”,在這蔭庇的庇為什麼不寫遮蔽的蔽,而要用這個字呢?這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在辛亥革命時期,袁世凱為恢復帝制當皇帝,就命三鎮總兵盧永祥進攻山西革命軍,盧軍南下,進軍平陽(現臨汾一帶)所到之處肆意搶掠無所不為,唯獨到了洪洞大槐樹下,紛紛下馬膜拜,士兵都相互傳言,回到故鄉老家了,因為他們大都是從中原招募來而來,都是大槐樹下的移民子孫,到了洪洞,非但不搶掠,反而將在別處搶得之錢財供施於大槐樹下,憑著大槐樹,洪洞人民避免了一場災難,人們都說託了大槐樹的福,沾了移民祖先的光,視大槐樹為保佑一方平安的神樹。人們把樹看成神,自然也就用庇佑的“庇”了。
這件事並非杜撰,民國初年有個山西晉城人叫李冠軍,他是當時陸軍團的一個團長,他寫過一首詩被收錄在景大啟《大槐樹志》中,詩中有兩句:“南下雄師曾羅拜,北上壯士亦低頭。碑亭矗立鄉關認?經塔高懸過客游。”詩中的南下雄師就是指盧永祥的部隊,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確有“蔭庇群生”這件事。
再加上這兩首詩,把移民後裔對大槐樹老家的那份深情毫無保留的展現出來。
木本水源流澤長依依楊柳認村莊行人還里前蹤記遺愛深情比召棠
這裡的召(shào)棠取自一個典故:西周時召伯巡行南方,經常在甘棠樹下聽取老百姓的疾苦,為老百姓排憂解難,人們不但尊重他,而且也倍加寵愛甘棠樹,看到這棵甘棠樹就像看到召伯一樣,如今那棵甘棠樹早已不復存在,但這個詞語卻流傳3000多年,可以說這是中華民族的一棵精神樹。如今的大槐樹成為一棵寄託鄉情和象徵移民先祖的神樹,可與西周的這棵甘棠樹相媲美。
意思:木有本、水有源,古槐後裔代代相傳,但卻從來沒有忘記故鄉。遊子們回到家鄉,尋覓著先人的蹤跡,對家鄉大槐樹的眷戀,如同老百姓對甘棠樹那樣的喜愛、呵護。
遷民往事憶當年柱杖穿雲窅夕煙嘉木扶疏堪紀念猶留經塔聳巍然
它聲淚俱下的告訴我們:回憶當年六百年前,移民先祖攜手拄杖、步履蹣跚地走向茫茫遠方的悽慘場景,每一位移民後裔無不唏噓感嘆,現如今終於回到老家,看見三代槐樹依然茂盛,神奇經塔(
石經幢)依舊聳立,老家親人依如往昔的熱情,也算是對當年辛酸歷程的一種寬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