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懷慶”的由來,特產,四大懷藥,鬧湯驢肉,武陟油茶,海蟾宮松花蛋,概況,景點,歷史名人,卜 商,山 濤,向 秀,王 弼,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朱載堉,許衡,韓愈,李商隱,郭 熙,何 瑭,曹 瑾,陳王廷,陳發科,
歷史沿革
【元】稱“懷慶路”。
【明初】洪武元年(1368)十月為
懷慶府。府治河內,轄:河內、濟源、修武、武陟、孟縣、溫縣共六縣。
【清末】府治河內,轄:河內、濟源、修武、武陟、孟縣、溫縣、原武(今河南原陽原武鎮)、陽武(今河南原陽縣)共八縣。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存縣,廢掉了“懷慶”這個已沿用了幾百年的老名字,河內縣名改為沁陽縣(今河南省
沁陽市)。從此懷慶府做為地名退出了歷史舞台。
“懷慶”的由來
為何叫懷慶,這裡有一段動人的歷史故事。
元朝大德三年(即公元1299年),元成宗派他的大侄子海山鎮守漠北,大德八年(即公元1304年),海山被封為懷寧王,改鎮青海。大德九年七月,元成宗又命他的二侄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到懷州奉養母親,這個二侄子對他的母親十分孝順,每天早晚問安,親自侍奉他母親的膳食,有時他母親病了,他整夜不睡,侍奉在他母親的旁邊,每天端湯送藥,一點也不敢怠慢。在懷州居住這段時間,他不斷到鄉間訪查,了解當地的民間疾苦,協助地方官發展當地農業生產,因此人民民眾都很擁戴他。
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元成宗駕崩,宮廷內部爭權奪利,互相傾軋,朝野一片混亂。左丞相阿呼岱陰謀奉元成宗皇后伯岳吾臨朝稱制。右丞相哈刺哈斯看到這種情況,就連忙派人分別到青海迎接懷寧王海山,到懷州迎接海山的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因為懷州離京城很近,這個愛育黎拔力八達沒幾天就匆匆忙忙地趕到了京城,他在右丞相哈刺哈斯的幫助下,殺掉了左丞相阿呼岱,自己當了監國,暫時代理皇帝處理朝政。
同年五月,懷寧王海山到了京城,當上皇帝,史稱元武宗,他改年號為至大,立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為皇太子。武宗在位四年,公元1311年正月初七駕崩,其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繼皇帝位,史稱元仁宗,改年號為皇慶。皇慶二年(即公元1313年),太后降懿旨,將仁宗奉母居住的懷王宮,改名為興隆寺(即現在俗稱的高台寺)。為了紀念仁宗的功德,在城內大關帝廟兩邊修建懷王殿,並取年號“皇慶”中的“慶”字,把懷孟路改為懷慶路。
又過了幾十年,明朝取代了元朝,又把懷慶路改為懷慶府。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廢府存縣,廢掉了“懷慶”這個已沿用了幾百年的老名字,縣名也改為沁陽縣。
從此懷慶府做為地名退出了歷史舞台。
特產
四大懷藥
懷慶,處
沁河下游,北依太行,南瀕黃河,土壤肥沃,四季溫差明顯,很早就種植地黃、牛膝、山藥、菊花四種中藥材。
懷地黃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材,取根塊入藥。鮮地黃直接焙乾,稱生地,有很高的清熱涼血醫效。《神農本草經》說它:“久服輕身不老,生者優良。”近代有關資料記載,懷地黃還有與腎上腺皮質激素相似的功效。經加工後的熟地黃,生精血,補肝腎,填骨髓,長肌肉,是很好的補益藥。
懷牛膝以其莖部有節似牛膝而得名,藥用根部。牛膝藥效甚高,主利腰腎、通經絡、破淤活血、消積導滯、清利二便。《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稱“久服輕身耐老”。明代著名藥學家李時珍說:“本經又名百倍,隱語也,言其藥效如牛之力。”近代醫藥學認為,懷牛膝對子宮、腸管有一定的加強收縮及止痛作用。對心血管系統有降壓效果。對外圍血管擴張也有一定的作用。
懷山藥,根塊圓而細長,可供食用。汁少粉多,煎煮不敗,甘甜可口,其營養成份居蔬菜之冠。乾山藥作藥用,有健脾補虛、滋精固腎、治諸虛百損和五勞七傷的功能。近代科學認為,懷山藥含有豐富的澱粉、糖蛋白、膽鹼、維生素丙等多種營養成份,是滋補強身、療食相兼的佳品。山藥蛋和根塊有同等功效。最有名的是產地在
沁陽市和
溫縣境內的
鐵棍山藥。
懷菊花,花、葉、莖皆可入藥。古代醫學認為,懷菊花得天地之清氣,含金水之精英,飽經露霜、備受四氣、善清上焦邪熱、疏風解毒,清肝明目,安腸胃,調四肢,解渴消毒。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益壽。近代臨床報導:用開水沖泡作茶飲,對高血壓、頭痛、失眠等症狀有明顯療效。
“四大懷藥”通過東南亞國際市場行銷世界各地,久負盛名,國外稱之為“懷參”,和“人參”等相提並論,可見其被珍視程度。特別是懷山藥,日本、歐美各國稱為“
華藥”,以高級滋補品和饋贈品譽滿全球。
鬧湯驢肉
鬧湯驢肉,最早起源於
懷慶府府治
河內縣(今
沁陽市)城內一條很不出名的小巷,相傳在明清時期就已出名,至清末達到鼎盛。傳說,該胡同內一董姓人家將自家種完地後閒下來的一頭驢殺掉,精心製成小車驢肉上街出售,沒想到立時兜售一空,從此就乾起了賣驢肉的營生。久而久之,驢肉越做越香,賣驢肉的戶也越來越多,相繼出現了胡、靳、王、徐等各家。因沁陽古為懷慶府治,商業發達,商賈雲集,每天都有各州縣的客商雲集這裡批肉販往各地。從此,鬧湯驢肉遠近聞名,這條小巷也因此得名“殺驢胡同”,流傳至今,越傳越廣。
武陟油茶
油茶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特產,而武陟油茶,在焦作名吃中堪稱一絕,既是飯,又是茶。它是由多種天然綠色食品麵粉、花生、芝麻、豆類、果仁等加上多種天然調料精製而成,具有很高的營養滋補功能。由於它味感純厚、香氣馥郁、濃而不膩、淡而不寡、製作快捷、食用方便、老少皆宜,因而馳名國內外。
海蟾宮松花蛋
修武縣五里源鄉有一個“馬坊泉”,泉水自石下滲出,匯為巨池南流,傳說為五代劉海蟾洗丹處。泉水中產一種石殼蟲,長半寸許,中有蟲負殼出半身遊行水中,觸之即伏。鴨食石殼蟲後,所產鴨蛋個大、質好、味鮮,還常產雙黃,經過加工製作成松花蛋,奇香異味。元末以後,歷代皇帝都把它作為御宴席上的佳肴。如今,松花蛋遍銷各地。
概況
懷慶,元有懷慶路,治河內(今河南沁陽)。明清為懷慶府。懷慶,是一個歷史概念,是古代的一個行政區域,它的地理範圍大致就是現在河南省焦作市的行政區域。
焦作市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與山西省接壤,南臨黃河與鄭州、洛陽相望。現轄2市4縣4區和1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總面積4071.1平方公里,總人口355.13萬,其中非農業人口104.57萬,
農業人口250.56萬。
焦作有著優越的區位優勢。它地處我國南北交匯點,東西結合部,又是新歐亞大陸橋在中國境內的中心地帶,具有承東啟西、溝南通北的樞紐地位。
焦作能夠充分保障能源的供應。這裡煤炭儲量豐富並且毗鄰晉東南煤海,地表地下水資源充足,為發展大型火電提供了便利條件,境內現有焦作電廠、丹河電廠、愛依斯電廠、金冠能源等大型電廠,電力裝機總容量302萬千瓦。正在規劃建設的紫陵、九里山、丹河三個電廠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建成後焦作將成為全國最重要的能源基地之一。
焦作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數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澱,造就了這裡豐富而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全市景域面積達500平方公里,在綿延 130公里的旅遊風景線上,景區景點達1000餘處。全市共有A級旅遊景區6處,其中AAAA級以上景區3處。擁有星級酒店19家、旅行社92家。以雲台山、青龍峽、青天河、神農山、峰林峽等五大景區,以陳家溝、嘉應觀、焦作影視城、龍源湖公園、森林公園、朱載堉紀念館、韓愈陵園、丹河峽谷、順澗湖(古周城)等十大景點組成的“焦作山水”,自然風光秀麗,山水景觀獨具特色,2003年3月,被評為全國知名旅遊品牌。2004年1月,焦作市被國家旅遊局授予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2月,雲台山被聯合國國際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地質公園”稱號。2006年2月,世界旅遊評估中心和世界旅遊推廣峰會全球秘書處授予焦作旅遊服務“世界傑出旅遊服務品牌”,焦作市是中國首獲此殊榮的城市。同時雲台山景區榮獲全國創建文明風景旅遊區先進單位;7月,焦作黃河文化影視城被評選為中國十大影視基地;9月,焦作市成為國家園林城市;10月,被授予“中國城市旅遊競爭力百強城市”。
景點
焦作黃河文化影視城
焦作黃河文化影視城位於焦作市北郊鳳凰山上,是中央電視台 與焦作市政府合作修建的大型影視劇拍攝製作基地,距焦作市區1公里,占地面積2平方公里,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居全國 四大影視城之首。它氣勢恢弘,設施完善,內容豐富,環境優美集中體現了華夏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風貌,再現了東周 夯土築台之風。
整個影視分為四個區,即城門區,周王宮區、楚王宮區和市井區。城門座北面南,寬闊宏大,城門中央的上 方為銅鑄方鼎,兩惻為表現西周東遷個大秦統一的大型浮雕,兩名威武雄壯的青銅武士屹立於古錢幣壯的大門旁邊,兩面古 戰旗高聳入雲,體現出影視城所處歷史時期的文化色彩,城門外是面積達2萬平方米的集會廣場,城門內是文化廣場,占地面積 3.9萬平方米,內有浮雕舞台、水池、露天茶座。皇帝、神農、伏羲三皇雕像居中,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神獸雄居兩 惻,正面是30米寬的瀑布,14條吐水龍頭和栩栩如生的哲人雕像。周王宮區位於廣場北惻,包括周王宮、攝影棚和靈台。周王 宮外觀氣勢雄偉,內部富麗堂皇,建築面積28069平方米。宮院內長廊迂迴,宮牆上錦旗招展,體現了中原建築古樸、粗獷的文 化底,其後的攝影建築面積7079平方米,雄居亞洲之冠,可滿足各類題材、影視片的拍攝需要。位於鳳凰山最高處的靈台,依周 易八卦而建,是古天子祭天及群英會盟的場所。
楚王宮區包括楚王宮、琵琶湖、古戰場和賓館。楚王宮黑瓦白 牆,亭台樓榭,表現長江流域建築文化的秀美、亮麗,建築面積 11822平方米。
歷史名人
卜 商
(公元前507-?年) 字子夏,春秋末晉國溫(今溫縣)人,為孔子門下七十二賢之一,“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天命論的創始人,在治學上提出“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等觀點。為孔子著作的傳世人,他的《詩序》被後人視為不朽之作。
山 濤
(205-283年) 字巨源,河內懷(今武陟西小虹村)人,西晉大臣,學者,“竹林七賢”之一。曾任吏部尚書,其推薦人才的“山公啟事”被後人讚許。著有文集,已佚,今有輯本。
向 秀
(約227-272年) 字子期,河內懷(今武陟西尚村)人,魏晉時期哲學家、文學家,擅長詩賦,“竹林七賢”之一。曾注釋《莊子》。《思舊賦》頗有名,作品多散佚。
王 弼
(226-249) 字畏嗣,魏山陽(焦作)人,“正始名士”之一,對《老子》、《易經》很有研究。提出了以“貴無”為主的玄學體系。其所注的《易經》、《老子》現所盛行。
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司馬氏家庭 從司馬懿(河南省溫縣人)始,祖孫三代,是我國三國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
司馬懿
,出身士族。初為曹操主簿,多謀略,善權變。後任太子中庶子,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時,任大將軍,多次率軍對抗諸葛亮,為魏重將。曹芸即位,他和皇族曹爽受遺詔輔政,嘉平元年,殺曹爽,專國政。死後,其子師、昭相繼專權。後追為宣帝。
司馬師
,懿的長子。繼其父為魏大將軍,專國政。嘉平元年廢魏帝曹芸,立曹髦。次年病死,其北司馬昭繼為大將軍。後追為暈帝。
司馬昭,
懿的次子,繼其兄司馬師為
魏大將軍,專國政,並日謀代魏,魏帝曹髦曾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甘露五年,殺曹髦,立曹奐為帝。景元四年,發兵滅蜀漢,自稱晉公,後為晉王。死後數月,其子炎代魏稱帝,追昭為文帝。
司馬炎
,即晉武帝,晉朝的建立者,司馬昭之子。鹹熙二年繼昭為相國、晉王,不久代魏稱帝。鹹寧六年滅吳,統一全國。在位時,規定按官品高低占田,並準許依官品蔭庇親屬和占有佃客、衣食客,不納賦稅,加強了門閥制度。又大封宗室,種下其後皇室內訌的根源。生活荒淫。死後不久,全國就重新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
朱載堉
(1536-1611),是明代一位傑出的音樂家、數學家和天文歷算家。生於懷慶府河內縣(今河南省沁陽市)城王宮,是明代鄭藩的一位世子,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孫。
許衡
元代傑出的政治家、教育家、天文學家、思想家,河內李封(今河南省焦作市李封村)人.官至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監祭酒。他是元代初期的名臣,也是一位著名的學者。他鑒於當時干戈擾攘,民生凋敝的勢態,一再向元世祖建議要重視農桑,廣興學校,以"行漢法"作為"立國規模"。他說:"古今立國規模,雖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民心。而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乃可長久。故魏、遼、金能用漢法,歷年最多。其他不能用漢法者,皆亂亡相繼。史冊具載,昭昭可見也。"從而可知,許衡的政治理想是要實行儒家的仁政以獲得民心。至於獲得民心的關鍵,則在於實行"漢法"。由於這一"立國規模"的確定,中原廣大地區社會秩序得到恢復,生產得到發展,人民生活得到安定。許衡還與劉秉忠、張文謙等一起定官制、立朝儀,對元初政局穩定、經濟生產的恢復起了積極作用。許衡長期擔任國子監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不遺餘力。許衡以"樂育英才,面教胄子"為宗旨,故其門下不僅有大批漢族學生,還有不少蒙族弟子。他施教的原則是"因覺以明善,因明以開蔽",即循循善誘,潛移默化。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許衡奉元世祖之命,負責培養一批蒙古貴族子弟,在他的辛勤教育下,這些不懂漢文的青年也都成為"尊師敬業"的優秀儒生。其中有不少人,後來"致位卿相,為一代名臣"。許衡對待學生"愛之如子",從生活到學習無不關懷備至。他對待自己則從嚴要求,"夜思晝涌身體力行,言必揆諸其義而後發"。因此,在許衡的薰陶教育下,"數十年間彬彬然,號稱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門下矣。"所以,許衡通過傳道授業,對於漢、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許衡精通天文、歷算。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世祖"以海宇混一,宜協時正日",故須摒棄沿用已久舛誤甚多的金代(大明曆)而創製新曆。於是,遂命許衡"領太史院事",全面負責這一工作,並以王詢、郭守敬為副,共同研訂。經過全們的積極努力,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終於完成了這一艱巨複雜的任務。在此期間,許衡以年屆七旬的高齡,辛勞擘劃,艱苦備嘗。創製了簡儀、仰儀、圭表、景符等天文儀器,在全國各地修建27所觀測台,進行實地觀測。制訂了《授時曆》。他用近世截元法代替了上元積年法,並推算出了365. 2425日為一年,這個結論,比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周的實際數字只差26秒,比歐洲著名的《格列高利歷》還要早三百年。《授時曆》使用的時間,前後達 363年(公元1281年~1644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一部曆法,是中國曆法史上的第四次重大改革。明初著名學者宋濂讚揚許衡等的功績說:"至元十三年,世祖詔前中書左承許衡、太子贊善王恂、都水少監郭守敬改訂新曆,自古及今,其推算之精,蓋未有出於此者也。"這是十分中肯、公允的評價。許衡對程朱理學的造詣也是很深的,對程朱理學的研究有其獨到之處,提出了"命""義"之說。許衡精研程朱理學而不拘泥,提出了著名的"治生論。"他說:"言為學者,治生最為要務。"許衡是元代儒學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人。元代有人讚揚他說,"繼往聖,開來學,功不在文公下。"明代大儒薛則稱為之"朱之後一人"。其著述有《許文正公遺書》八冊十二卷傳世;《元史》有傳,述其生平歷程,《宋元學案》有《魯齋學案》,記其理學思想。
韓愈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河陽(孟州市)人。其先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早孤,由嫂撫養,刻苦自學。貞元進士,任監察御史,以事貶為陽山令。赦還後,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又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卒諡文,世稱韓文公。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在繼承先輩、西漢古文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所作《原道》、《原性》,強調自堯舜至孔孟一脈相承的道統,維護儒家的傳統思想;又認為人性有上、中、下三品之分。但在《師說》中,卻又承認"人非生而知之者",並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合理見解。其詩力求新奇,以文入詩,有時流於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行世。
李商隱
唐代詩人,懷州河內(沁陽)人。開成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其詩揭露和批判當時藩鎮割據、宦官擅權和上層統治集團的腐朽糜爛,《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著名;所作"詠史"詩多托古以斥時政,《賈生》、《隋宮》、《富平少候》等較突出。"無題"詩也當有所寄寓,至其實際含義,諸家所釋不一。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而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也工四六文,有《李義山詩集》傳世;文集已散失,後人輯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補編》。
郭 熙
約1020-1100)字淳夫,溫縣岳村鄉西郭作村人,北宋畫家、繪畫理論家。其作品國內外存不足20幅,有《早春》(現存台灣)、《溪山秋霽》(現藏華盛頓夫芮耳美術館)、《窠石平遠》(現存故宮博物院)等。有繪畫理論巨著《林泉高致》。
何 瑭
(1474~1543)字粹夫,號柏齋,生於武陟縣頭鋪營村(今何營村)。明學者,世稱柏齋先生。著有《陰陽律呂》、《柏齋文集》等12卷著作傳世。
曹 瑾
(1787-1849年)字懷璞,號定庵,清河內(今沁陽市)人。1837年任台灣鳳山縣(今高雄縣)知縣,興修水利,造福於民,後世譽其建的渠為“曹公圳”;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率領鄉勇抗擊英軍,使英軍屢遭失敗,始終沒能登上台灣島。
陳王廷
(1600-1680年)字奏庭,溫縣陳家溝人,陳氏太極拳創始人。他融諸家之長於一爐,創編了太極拳術,成為當今風靡世界的太極拳之源,被中外太極拳界尊為鼻祖。
陳發科
(1887 -1957年)溫縣陳家溝人,著名太極拳大師。他混元內氣雄渾虛靈,纏絲內勁剛柔兼備,太極推手出神入化。1928年在北京立擂17天未逢敵手,名震京都,譽滿武林,人頌“太極一人”。自此陳氏太極拳的真正功夫和面貌方為外界所認識和稱道。他在北京授拳,使長期以來一直寓於一隅、家傳秘練的陳氏太極拳從此公開流傳於世,發揚光大,開創了陳氏太極拳傳遞發展的新紀元,成為中國太極拳運動發展史上的第二個里程碑。他被國外武術界人士尊稱為“拳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