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四大懷藥是指古懷慶府(今河南省焦作轄區溫縣、沁陽、武陟、孟州)所產的山藥、牛膝、地黃、菊花四味中藥。我國最早的藥物學經典《神農本草經》,把“覃懷地”(懷川)所產的山藥(薯蕷)、地黃、牛膝、菊花都列為上品,之後歷代醫藥名家由表入里、去粗存精進一步發現了四大懷藥的優秀原始本性。常言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生一方草藥。地域特產“四大懷藥”:懷山藥、懷地黃、懷菊花、懷牛膝,即以藥材道地、療效神奇成為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的瑰寶,獨領風騷數千年。
古懷慶府的四大懷藥的歷史演繹了將近3000年。相傳上古時代,
炎帝神農氏身患重病,為醫治,他帶領文武百官,妻室家眷,跋山涉水,廣走民間。在一個秋高氣爽、晨氣沁脾的季節,神農氏一行來至懷川時,當看到綠葉如蓋、花團錦簇的美好景色和秀麗奇絕的
靈山(今之神農山)風光時,大發感嘆:“真乃神仙福地,藥山矣!”遂在此辨五穀嘗百草,登壇祭天,終得四樣草根花蕊和水服之,不日痊癒。又令山、地、牛、菊四官護值,因人而得名“山藥、地黃、牛膝、菊花”。這也就是後人所傳“四大懷藥”的最早起源。傳說是美麗的,而焦作境內
沁陽神農壇風景區的老君窪一帶,至今還保留有“山藥溝”、“地黃坡”、“牛膝川”、“菊花坡”等古地名。
有史料表明,公元前734年,衛桓公舉懷山藥、懷地黃、懷牛膝、懷菊花向周王室朝貢,周王室用後大悅,贊其為“神物”。從此“四大懷藥”成為歷朝貢品,一直到清代還歲歲徵收。清乾隆五十四年,懷府河內縣令范照黎曾寫詩讚譽:“鄉民種藥是生涯,藥圃都將道地夸。薯蕷蘺高牛膝茂,隔岸地黃映菊花”,最為真實地描繪了古懷慶府人民種植四大懷藥的豐收畫面。
公元前608年,
魯宣公又以懷地黃向周王室進貢;後又將懷牛膝、懷菊花列入貢品。一直到清代“懷藥”都被列為皇封貢品,歲歲徵收。歷代統治者徵收懷藥貢品時,大都指地道名,即非要留駕莊和大道寺地黃、大郎寨山藥、
皇甫村菊花和小廟後牛膝不可。
明清以後,四大懷藥進入鼎盛時期,逐步形成了今天
焦作市轄區廣泛種植的局面。到清朝末年,懷山藥的種植面積已達900公頃,總產量近百萬千克。清光緒庚子年(公元1900年),僅武陟縣就產地黃20萬千克、菊花2.3萬千克、牛膝5萬千克。
日寇侵華期間,曾把懷藥產區的土壤運回國內研究,化驗後重新配製土壤試種懷藥,結果以失敗告終。上世紀20年代,溫縣許召蘭等人先後從山西太谷引進高產山藥回本地種植,不想在懷川土壤的滋養下,時間一久,太谷山藥漸漸失去了原來的品性,增加了藥性,從而成為懷山藥的當家品種。上世紀70年代,國家為緩解懷藥產銷矛盾,曾經向18個省區引種懷地黃、懷山藥,結果引種後品種退化,藥性大減,不得不反覆來焦作引種。由此得知,懷藥一旦離開了懷川這片沃土,藥性便大打折扣。
四大懷藥不僅在國內頗有名氣,而且也深受海外人士的盛讚。《沁陽市志》(1993年5月,紅旗出版社出版)中記載:“歷代商人先後通過絲綢之路,將懷藥傳入西亞和西歐諸國。到了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又將其帶入東南亞、中東、東非、南非諸國”。外國醫藥學家和藥商出於欽敬四大懷藥的藥效,就以其產於中華大地而稱之為華藥。公元1914年在美國舊金山和南洋馬尼拉舉辦的萬國商品賽會上,四大懷藥作為國藥展出,再次受到各國醫藥學家和藥商的讚譽和稱道。
1962年,國家從《本草綱目》記載的1892種中草藥中優選出44種作為“國藥之寶”,四大懷藥俱列其中。2004年沁陽市在努力推廣“四大懷藥”品牌,已獲得了國家
原產地標識。
由於中醫治病養生,歷來非常重視藥材的出產地和加工炮製。”所謂物“離其本土,則千周同而效異”,這也正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緣由。懷藥一旦離開了懷川這片沃土,藥性便大打折扣。而即便是在焦作本土,所有的藥農也都知道,懷地黃種植一茬後,土地至少需要八年才能複種,而懷山藥也需最少五年不能重茬。
地理環境
焦作北依太行山,南臨黃河,被山河懷抱,夏時稱“覃懷”,後稱“懷州”,元稱“懷孟路”,明清為“懷慶府”。
今原懷慶府屬地建為沁陽市(《中華文明懷川尋根》)。北依巍巍
太行山,南臨滔滔黃河形似牛犄角的一片
平川,世稱“牛角川”,而“懷”貫地名之始終,或許取的就是太行與黃河的懷抱之意。“牛角川”的平原也因之被稱為“三百里懷川”,採擷了黃河上游各個地區不同地質條件的豐富營養,又吸納了太行山岩溶地貌滲透下來的大量微量元素,加上太行山的蔽護,集山之陽與水之陽於一體,土地疏鬆肥沃,排水快捷,雨量充沛,水質奇特,光照充足,氣候溫和。“春不過旱、夏不過熱、秋不過澇、冬不過冷”的氣候環境,最適宜山藥、地黃、牛膝等蓄根類藥材的生長;菊花雖以花瓣入藥,但其生長環境也與懷川的氣候與地理環境相吻合。
這裡的氣候環境“春不過旱、夏不過熱、秋不過澇、冬不過冷”,此處土壤的形成以黃河沖積為主,並吸納了太行山岩溶地貌經雨水沖刷滲透而來的成分,形成了疏鬆肥沃、與眾不同的黃土地,特別適合山藥、地黃、牛膝等根莖類中藥材的生長,菊花雖以花瓣入藥,但其喜溫暖,耐寒冷,喜陽光充足,忌蔭蔽,怕風寒,喜濕潤,生長環境也與懷川的氣候與地理環境相吻合。獨一無二的天時、地利,是四大懷藥能夠冠絕天下的基本條件。
所謂“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 “物離其本土,則千周同而效異”,遍搜浩如煙海的醫藥典籍史冊就足以印證四大懷藥作為道地藥材的點點滴滴。中醫治病養生,歷來非常重視藥材的出產地和加工炮製。孫思邈《千金藥方》云:“用藥必依本土。”因而中醫藥界有“非地道藥材,就沒有中醫”之說,懷慶府所產的懷藥以其獨具的確切療效為歷代醫家所看重。《神農本草經》載有:“山藥以河南懷慶者良。”宋《圖經本草》載:“牛膝生河內山谷……今江淮、閩粵、關中亦有之,然不及懷州者真。”宋代醫學家蘇頌曰:“菊花處處有之,以覃地為佳。”《本草綱目》記載:“今人惟以懷慶地黃為上。” 《本草從新》曰:“地黃以懷慶肥大而短、糯體細皮、菊花心者佳。”
史料記載
先秦及
秦漢魏晉,各代地方均向朝廷進貢四大懷藥。公元前734年,衛桓公向周王室進貢懷山藥。公元前718年,魏宣公向
周天子進貢懷地黃,至今已近3000年。追根溯源,懷是武陟的特稱。“大禹治水,覃懷底績”。“覃懷屬冀州”。懷指被黃河、沁河懷抱的武陟。周設懷邑,是蘇忿生的封地。春秋戰國,懷邑隨王霸之爭先後屬衛、魯、鄭、魏、秦,他們進貢的都是懷、懷邑、覃懷的山藥、地黃。公元前221年起,秦漢魏晉隋唐設懷縣、
河內郡、懷州。漢光武帝(
劉秀)起兵鏟
王莽,在懷縣城建行宮,稱為“懷都”,在這裡祭漢高祖、太宗、世宗,出兵攻克洛陽。定都洛陽後,劉秀仍以懷城為行宮,常來巡視、聽政。傳說劉秀被王莽大軍追殺東奔西逃時,貧病交加,多次靠懷藥救命。懷藥名揚天下,當與劉秀有關。
首次稱“懷菊花”,將“懷”字與“菊花”聯繫的最早文獻,是唐朝政府頒行的《
唐本草.圖經》,書中說:“河內皆稱地薇蒿。武陟菊花稱懷菊花”。唐佚名的《天寶單方圖》也說:“原生南陽山谷及田野中。……河內名地薇蒿”。這裡所說的“南陽”,指的是太行山之南、黃河之北焦作市所轄的武陟等縣,後文又特別指出河內,可見對當地所產菊花的重視。北宋蘇頌撰輯的《圖經本草》也說:“菊花處處有之,以南陽覃地者為佳。”這裡所說的“覃地”,即覃懷地。
將山藥稱懷山藥的最早文獻,是明朝醫學家龔延賢所著的《壽世保元》,此書第一次提出“懷山藥”之名。《神農本草經》載:“山藥以河南懷慶者良”。
在牛膝前冠以“懷”字的最早文獻記載,是宋朝蘇頌的《圖經本草》(1061年),蘇頌在書中指出“牛膝今江淮、閩粵、關中亦有之,然不及懷州者真。懷牛膝之名由宋朝
唐慎微在《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簡稱《證類本草》1083)中首先提出的,特稱“懷州牛膝”。到了清朝,張秉成的《本草便讀》便簡稱“懷牛膝”。
第一次把地黃和“懷”字聯繫起來的是明朝名醫
劉文泰,他說生地黃“今懷慶者為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明確地說:“今人唯以懷慶地黃為上”,稱懷地黃可以填骨髓,生精血,補五臟,通血脈,利耳目,黑鬚髮。那么,將四種藥材概括為“四大懷藥”的又是什麼時候呢?一九七八年出版的新《辭海》,對武陟縣的釋文中說:盛產山藥、地黃、牛膝、菊花,號稱“四大懷藥”。不僅講了“四大懷藥”一詞,而且又講了簡稱“懷藥”。 “七五”期間出版的《四大懷藥栽培》系列叢書中說:“國內著名中藥材專家、教授根據生物學特性判定:《本草綱目》中所描繪的山藥、牛膝、地黃、菊花圖樣均為懷府所產。”
武陟縣境夏謂“覃懷”,周置“懷邑”,秦設“懷縣”,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懷縣入武陟,後於武陟置懷州,明以後屬懷慶府。所以明朝以前的四大懷藥有專指武陟藥材之說。明清懷府八縣漸有出產,統稱懷藥是以後的事。隋唐以前,四大懷藥種植以今武陟縣西部的小董、西陶、大封及溫縣的
武德鎮為源點,逐步往水土條件相同的周邊地區輻射發展。
張仲景的《
傷寒論》、
陶弘景的《名醫別錄》、
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
蘇頌的《圖經本草》、龔延賢的《壽世保元》、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張錫純的《醫學衷中參西錄》,以及《本經》、《藥性類明》、《
湯液本草》、《傷寒蘊要》、《得配本草》、《本經逢原》、《
儒門事親》、《食療本草》、《百一選方》、《聖惠方》、《
普濟方》、《醫經溯洄集》、《本草正》,以及
葉天士、董建華、
王永炎、姜良鐸等近現代、當代中醫名家,都對四大懷藥作出了極為精到的評價,每每言及四大懷藥的神奇效用與效力,言必褒譽有加。其中,山藥,地黃、菊花,牛膝以河南懷慶者良。
四大懷藥
懷山藥
《神農本草經》稱薯蕷,一名山芋,藥用其根,因其藥效可與人參相比,又稱“
懷參”。
懷山藥系重要滋補藥品,它能滋補益腎、健胃化痰、補中益氣、祛冷風、鎮心神、安魂魄、長肌髓。
近代科學分析,懷山藥含有大量蛋白質、澱粉、賴氨酸、膽鹼、皂甙、脂肪等。臨床常用於治療瀉痢、遺精、腎虛健忘、虛勞瘦弱、神經衰弱等症。
生懷山藥也常用於手足凍瘡、痰喘、尿頻等症。是中藥方劑中常用補藥之一。
加工後的懷山藥稱光山藥。光山藥入藥前要進行泡製,即用清水泡3-4成,撈出潤透,曬至四成乾,悶潤至內外均勻,切片、曬乾可入藥。
懷山藥可分為3類:沙土山藥、壚土山藥,最好的為野生鐵棍山藥。
懷牛膝
《神農本草經》稱牛膝,又名百倍,宋朝稱
懷牛膝為懷州牛膝,明朝後稱懷莊牛膝,通稱懷牛膝。
李時珍曰:“本經又名百倍,隱語之,言其藥之功,如牛之多力也。” 牛膝,藥用取其根莖。
近代科學分析,懷牛膝含有大量生物鹼,其功能可以補肝益腎、強壯筋骨、通經絡、散惡血。
臨床常用於治療寒濕,腰膝骨疼、腰膝酸軟,四肢拘攣、經血不調、產後瘀血腹疼、血淋、跌打損傷及屈膝礙等症,是中藥方劑常用通絡活血藥物之一。
牛膝入藥,要切成四毫米左右的段。根據病情亦可用酒懷牛膝,即取切成的牛膝,黃酒拌勻,微潤,置於鍋內,用微火稍炒,晾乾,即可入藥。
懷地黃
地黃,原系野生,最早生長於鹹陽一帶,後傳至各地。中國數省均有生產,但其最佳者為'
懷地黃'。李時珍《本草綱目》:'江浙壤地黃者,受南方陽氣,質雖光潤機時力微;懷慶府產者,稟北方純陰,皮有疙瘩而力大。'所以古今中外人們都以'懷貨'為貴,產地因歷史上的懷慶府而得名,位於今河南沁陽一帶。地黃可分為
生地和熟地兩種,《本草綱目》載:地黃生則大寒,而
涼血,血熱者需用之,熟則微溫,而補腎,血衰者需用之。
男子多陰虛,宜用
熟地黃;
女子多血熱,宜用
生地黃。'尤其是熟地,藥用'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補五臟,利耳目、黑鬚髮、通血脈',確係祛病延年之佳品。
懷菊花
菊花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懷菊就屬於藥用菊。祖國醫學認為,菊性寒,歷經寒暑,得天地之清氣,有清熱、解毒、祛風、平肝、明目等功效。根據中醫的傳統經驗,
白菊花長於平肝明目,
黃菊花多用於散風清熱。
因此,明目多用懷菊,清熱多用
杭菊。神農本草經:'菊服之輕身耐老'。說明菊花有一定的補益作用。從漢代起,重陽節有飲菊花酒的習俗;而今,菊花不但有清香之氣,使人神怡,而且有明目、祛暑的作用,可緩解兩眼昏糊、頭暈、頭痛等。將菊花曬乾,裝入布袋中作枕芯,名'
菊花枕' ,枕之使人聞到芳香,有清腦明目,降低血壓之功。《本草綱目》就有'菊花作枕明目'的記載。
主要特點
懷慶府特有的土壤與氣候條件,造就了“四大懷藥”獨特的藥性 和極高的保健價值,歷史上不僅有
貢品之榮,而且被歷代中藥典籍所稱道四大懷藥,是指地黃、山藥 、 牛膝、菊花。山藥古稱“薯芋”,具有甘寒入脾、潤血歸肺、養胃健脾、止瀉固精、滋陰壯陽 、除寒熱邪氣、補心血不足等功能,是一種較好的滋補藥。地黃又名“地髓”,塊大、油性大,是治病 營養的好藥。牛膝,因其基部有節似牛膝而名,具有利尿、強精、通精之功效。菊花,乾、葉、莖、根 、
花都可入藥,性微寒,味甘苦,具有殺菌消毒、清熱、解渴、平肝明目等功效,且含有豐富的菊花色 素、維生素A、B和胺基酸以及大量的揮髮油,有味濃、煎煮不敗的特點。 “四大懷藥”不僅在國內頗有 名氣,而且也深受海外人士的盛讚。
懷藥文化
“四大懷藥”泛指焦作市的
沁陽、武陟、
孟州、博愛、溫縣、
修武等地所產的牛膝、山藥、地黃、菊花四種中藥藥材。被譽為“國藥”、“華藥”受到國家原產地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四大懷藥(懷藥)名稱的由來,是伴隨著中草藥“地道藥材”理論的創立與發展而逐步演變來的。懷藥一名,自然因懷地地名而來。自
武王伐紂,廢“邢丘”為懷(治所在今武陟縣
大虹橋鄉土城村南)開始,以後歷代將這片土地稱為懷、懷邑、懷川、覃懷、懷州、懷孟、懷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