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土豆仁湯)

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土豆仁湯)

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土豆仁湯),福建省泉州市傳統技藝,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土豆仁湯發源於泉州,是一道風味獨特的甜湯,而後傳至閩南地區乃至福建沿海地區。泉州土豆仁湯的主要原料是花生,選材上,以惠安本地的花生為佳。製作時,花生去殼後浸泡約1小時撈出,搓除表皮後放入容器中用慢火熬煮,掌握火候使花生酥爛不碎。而湯頭是用精選大骨熬制,再加入特製秘方,這樣一來,花生與大骨的香味交融,香氣四溢。

2013年,泉州土豆仁湯製作技藝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6年,規範項目名稱為“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土豆仁湯)”,項目編號:Ⅷ-3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土豆仁湯)
  • 批准時間:2013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項目原名稱:泉州土豆仁湯製作技藝
  • 申報單位:泉州風味小吃同業公會
  • 項目編號:Ⅷ-31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土豆仁湯的主要原料是花生,花生原產地在南美洲的秘魯和巴西,16世紀傳入中國,已有近500年的栽培歷史。直到乾隆末年,花生仍然是筵席上稀見的珍貴食品。閩南語有云:“頂開花,下結子,大人小孩愛吃甲要死。”它形象地描述出花生在閩南地區的受歡迎程度。 
土豆仁湯發源於泉州,是一道風味獨特的甜湯,而後傳至閩南地區乃至福建沿海地區。在外來旅客、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僑胞中,也早已聞名。在泉州,經營土豆仁湯的商家有不少。

工藝特徵

在泉州的婚宴、生日乃至大大小小的慶祝場合,飯桌上常可見到一道土豆仁湯。粒粒飽滿的花生仁象徵了泉州人渴望圓滿的美好祝願。
泉州土豆仁湯的主要原料是花生,選材上,以惠安本地的花生為佳。而湯頭是用精選大骨熬制,再加入特製秘方,這樣一來,花生與大骨的香味交融,香氣四溢。
泉州有句農諺:“舊曆六月十九日三項新”,新花生就是其中之一。泉州人做土豆仁湯(花生仁湯)匠心獨具,剝開的花生仁要粒粒飽滿,不能有一顆“臭粒”,要先用開水去膜。燉的時候,把去膜的花生仁,倒入缽中,添加足夠的水量,用火慢慢地燉,直燉至花生仁表面上看起來雖然潔白完整,實則稍為用指一捺,爛如泥漿為止。
食用時,舀二、三匙花生仁放在碗中,放些白糖,泡以開水即成。此時經開水浸泡的花生仁,立刻帶些小小的白油珠,潔白飽滿、酥爛不碎、入口即化,一時香味四溢,清甜爽口,富有營養。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泉州的民間習俗繁多,不管是婚喪喜慶還是敬神祀祖,都得擺宴設席,交杯換盞。宴席上吃過了葷、素食物後,土豆仁湯便成為餐桌上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甜湯佳點。一是土豆仁湯象徵著吉祥圓滿,寓意多子多孫、愛情美滿、長壽多福;二則土豆仁湯清甜爽口,生津潤肺,健脾和胃,利腎去水,可緩解腹中油膩。隨著時間的推移,土豆仁湯就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泉州人的飲食文化之中,飽含著人們的美好祝願,具有泉州傳統美食的文化價值。
傳承人物
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土豆仁湯)代表性傳承人物為:李愛琴。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22年元旦期間,泉州市洛江區羅溪奕聰第二中心幼稚園開展以“多彩非遺 暢想童年”為主題的元旦系列活動,從小引導孩子認知、熱愛、學習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自信。其中開展的“慶祝元旦”廟會美食節,有泉州土豆仁湯(泉州花生湯)等閩南特色小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