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元宵圓)
- 批准時間:2013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項目原名稱:泉州元宵丸製作技藝
- 申報單位:泉州風味小吃同業公會、鯉城區非遺保護協會
- 項目編號:Ⅷ-30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宋代的《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均有記載,元宵在宋朝很珍貴,姜白石有詩“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詩中的“珍品”即指元宵。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吃“元宵”仍是中國的一項民間傳統習俗。
有人吃元宵,就有人賣元宵,清代詩人符曾的《上元竹枝詞》有“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是對當時賣元宵而著稱的店號的描述。
生於清光禇十年(1884年)的永春人氏林寶祥,憑著隨父親學得的做元宵圓的手藝,來到泉州謀生,在泉州港南關碼頭一帶,挑著擔子走街串巷吆喝著賣元宵圓,被人們稱為“祥師傅元宵圓”。兒子林泉水繼承了他的元宵圓的製作技藝,接過了元宵圓擔子,把叫賣延續到市區府文廟一帶。第三代傳承人林金魚也在府文廟泮宮口一帶叫賣元宵圓。
1988年,林金魚在老城區金魚巷口5號有了自己的店鋪。金魚巷是鯉城區古老的街巷,因宋代進士謝仲規佩有金魚袋而得名,對面是泮宮,府文廟,及旅遊休閒文化廣場,給元宵圓帶來較大的商機。為符合工商註冊的要求,林金魚把元宵圓註冊為“金鳳元宵圓”。接著林金魚又用“海絲”二字作為啇標,分別向國家啇標局申請商標權;向馬德里國際商標局申請註冊,意在讓元宵圓走出中國國門。
工藝特徵
“元宵”以白糖、芝麻、花生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湯煮,意在團圓美滿,吉祥安康。為了使元宵圓更合符大眾的口味,林金魚在繼承了傳統製作技藝的基礎上,鑽研創新、反覆實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獨特製作工藝,把簡單的手工製作發展到八道傳統製作技藝。林金魚注重元宵圓的質量,改進原料,精心製作。元宵圓潔白如玉、甜而不膩,糯不沾牙、風味獨特。
工藝流程
主要原料
上等糯米、優質花生、芝麻、白糖、豬油,這五種原料缺一不可,而且原料配製的比例也是有講究的。
主要流程
將花生和芝麻進行翻炒後,碾碎成細顆粒,放入白糖進行攪拌待用。用豬油將切成片的乾蔥頭進行油炸後,放入做好的餡料里進行二次攪拌。這樣,元宵圓的餡料就做好了。接著,將做好的餡料放入特定大小的元宵圓模具中,壓出圓形餡料。
將一顆顆同等大小的元宵圓餡料放進裝著糯米粉的大盆子裡,讓餡料在盆子中不斷來回翻滾,均勻沾到糯米粉後,將初見雛形的元宵圓取出沾水,再繼續沾粉,如此,不斷重複十多次後,到元宵圓大小適中後即可。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金鳳元宵圓”成為泉州美食小吃中的一個響亮的品牌,具有美食文化價值。
傳承人物
林金魚,生於1955年3月,泉州元宵圓第三代承人,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元宵圓)”。1969年3月隨父學做元宵圓。2012年8月,獲得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老字號工作委員會頒發的“中華老字號傳承創新掌門人”稱號。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金鳳元宵圓”先後獲得“中華老字號”“中華名小吃”“福建名小吃”等多項榮譽。
2012年8月,“金鳳元宵圓”獲得“中華老字號傳承創新先進單位”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