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水丸)

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水丸)

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水丸),福建省泉州市傳統技藝,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水丸,即魚丸,是一種以魚肉為主要材料的熟食製品。泉州為濱海地區,水產業發達,魚類水產的豐富,促成了以魚為材料的各種製作技藝的形成,泉州水丸製作技藝應運而生。泉州水丸產品具有鮮、香、脆、韌等特點。

2012年11月,泉州水丸製作技藝入選泉州市鯉城區第六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13年,泉州水丸製作技藝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6年,規範項目名稱為“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水丸)”。項目編號:Ⅷ-2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水丸)
  • 批准時間:2013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項目原名稱:泉州水丸製作技藝
  • 申報單位:泉州風味小吃同業公會、鯉城區非遺保護協會
  • 項目編號:Ⅷ-27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泉州為濱海地區,水產業發達,以水產類為主要食材的菜譜豐富,以魚肉為主要材料的水丸,是一種大眾美食和方便食品。據萬曆《泉州府志》卷三·風俗記載:“泉以望郡雄宇內,直徵之文獻耳。……惟魚蝦、羸蛤之利,稍稍稱饒。民飯稻羹,魚為甘,於肉不敢羨也。”魚類水產的豐富,促成了以魚為材料的各種製作技藝的形成,泉州水丸製作技藝應運而生。
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水丸)的代表性傳承人林黎文精心鑽研,創新技藝,於20世紀90年代探索出一套不使用添加劑而保持和提高水丸鮮、香、脆、韌等傳統品質風味的新工藝,併購置店面,更新觀念,擴大經營,將店名登記為“車橋頭文仔小吃店”,其經營產品不但有大小魚丸、肉丸,還有雞卷、肉粳、酥糕、香腸、目魚粳、馬加粳、肉燕、扁食等。自此,“車橋頭文仔水丸”成為民眾喜愛的食品,產品遠銷福建省內外,乃至成為港澳台、東南亞地區饋贈親友的禮品。
隨著經營範圍的擴大,多種地方傳統小吃的介入,“車橋頭文仔水丸”的製作流程也實行傳統手工技藝與部分機械作業相結合,規模更加擴大和充實。

工藝特徵

水丸,即魚丸,是一種以魚肉為主要材料的熟食製品,泉州水丸專業製作的手工作坊頗多,有家用自製和專業制售兩種,業戶制售又分有專賣製成品和兼賣(或專賣)水丸湯兩種方式,製作技藝獨特。
“車橋頭文仔水丸”家族傳承制售水丸,歷經肩挑叫賣、開店經營和工場制售等三種傳統經營模式,歷史達百餘年,產品具有鮮、香、脆、韌等特點,其製作技藝在泉州水丸傳統行業中具有代表性。

工藝流程

材料
泉州水丸製作的主要材料為鯊魚或其他肉質適宜的鮮魚,或新鮮瘦豬肉。其主要輔材清粉,是一種經加工精製的地瓜粉,也是泉州本地農土產。 
工具
泉州水丸製作技藝的主要工具有刮魚肉用的刮刀、案板,木槌、面壺,擠制生魚丸用的湯匙或特製磨具,以及煮水丸用具等。 
流程
泉州水丸製作技藝流程包括刮魚泥、制魚漿、擠水丸、煮水丸等步驟。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泉州水丸是一種具有海洋產業特色和傳統製作技藝的地方名小吃,歷史悠久。“車橋頭文仔水丸”製作技藝具百年以上傳承歷史,以“車橋頭文仔水丸”作為品牌和註冊商標,具有泉州美食和文阿家族傳承水丸製作技藝的歷史地理印記,其製作技藝獨特,不使用添加劑,並符合現代食品衛生要求,有品牌建設方面的意義,具有歷史、文化研究價值。
泉州水丸是地方名小吃,與其他某些稱為“丸”的傳統食品一樣,含有“圓”(圓滿、圓融)的寓意,是民間祭祀禮敬場合常用的供品,具有泉州民俗學研究價值。

傳承人物

林梨文,1963年10月出生,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泉州水丸)”。1976年3月開始上菜市場買魚作為製作水丸的原料。1980年3月接過父親林金炎的手藝,在車橋頭製作、經營水丸。20世紀90年代購置店面,將店名登記為“車橋頭文仔小吃店”。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0年5月,“文仔水丸”獲“中華名小吃”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