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清代末期,綠豆餅在晉江陳埭地區盛行,林舉烈為了做出獨家美味的綠豆餅,不斷親身嘗試、試驗。每次製作綠豆餅,除了讓自己家人試吃之外,還給左鄰右舍、親戚朋友送去不少,讓親友品嘗評點,並加以改進才製作出售。林舉烈在經歷多次失敗後,終於嘗到自己親手做的香甜不膩、酥脆可口的綠豆餅。
清鹹豐六年(1857年),林舉烈之子林孝世創辦“林記泉茂餅鋪”,店址位於泉州南門肚臍巷。彼時,綠豆餅作坊環境簡陋,沒有電及機器設備,甚至綠豆餅原材料的來源也十分不易,生產條件艱苦。即便如此,林孝世仍堅持父輩留下來的獨門秘方,採用好的原材料,堅持傳承傳統的味道。林記泉茂餅鋪除了製作綠豆餅,也做寶斗糕、麻花、桔紅糕等泉州傳統糕點。
1951年,林孝世的孫子林時德將餅鋪搬遷到泉州市區新橋頭,為示正宗,命名“林記正泉茂”。由於林時德做的綠豆餅香酥可口,從此林記正泉茂綠豆餅聲名大噪。
1953年,政府實施公私合營,林時德被招聘到國營企業泉州鯉城糖菸酒公司上班,“正泉茂”便再無人料理。即便如此,綠豆餅的做法並沒有失傳。後來,糖果廠結束運營,退休在家的林時德重操舊業,回購了商標使用權,並重新在泉州南門天后宮32號繼續經營,重新申請了林記正泉茂商標,使得百年老字號的品牌得以延續。
傳承於1972年的第三代“掌門人”是林新章。他80多歲的老母親和50多歲的太太,還有弟弟和弟媳開的分店,每天都能製作出滿足上千名顧客需求的綠豆餅。
工藝特徵
正泉茂綠豆餅有著薄如紙帛的餅皮、甜而不膩的餡料,吃起來松酥清甜,涼爽適口,讓人回味無窮。綠豆餅用料精細,製作講究,以其酥皮清晰多層、入口即融、餡心冰甜而聞名,泉州的綠豆餅特色就在於它的天然,一般都是手工製作,採用簡單的原料,嘗起來是樸實純正的味道。
綠豆餅做好之後,呈淺黃色,鬆軟可口,色澤光潤、皮薄餡大,餡軟滋潤、松酥清甜,薄薄的餅皮竟有好幾層,吃起來十分鬆脆。 別看餅皮薄,正宗綠豆餅餅皮可達12層,而這其中的訣竅全在麵團裡面,在揉麵團是需要揉入兩種不同的麵團,其中一種是油麵團,只添加油,沒加水的,而另一種是白麵團,添加少量的油,並加了水。把白麵團掐成小團,壓平,包入適量的油麵團作為酥心,揉成團,並用面桿擀平、捲成圓筒形,再擀再卷,十二層餅皮就是這樣做成的。
工藝流程
1、將綠豆去淨雜質,浸泡4小時,撈起放入鍋中加水,先用旺火燒沸,再用小火煮約1小時,盛入淘籮,下置大盆,搓去豆殼流出細豆沙,倒入布袋紮緊,擠乾水分。
2、炒鍋置小火上,倒入細豆沙,加入白糖,焙乾成餡。
3、將白糖溶於清水中,倒入過篩的麵粉,搓成團,再加入熟豬油攪勻,直至麵團光滑起筋,成水油皮。
4、將熟豬油倒入過篩的麵粉,搓勻,至麵團純滑起筋,成油麵團,即酥心。
5、分別將水油皮和油麵團搓成條,摘成小塊,每塊水油皮包入酥心一份,壓扁,擀成長條,再捲成圓柱形,分成兩塊,壓扁後即包入綠豆沙,做成扁圓形生坯。
6、烤盤掃油,將綠豆餅生坯收口向上,擺入烤盤,先用中火燒至金黃色,再取出烤盤,逐個將綠豆餅翻面,再入爐稍烤至底部上色即可。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正泉茂綠豆餅)經過100多年的風雨歷程,手藝薪火相傳了下來,但一直不外傳。
傳承人物
林新章,1953年11月生,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正泉茂綠豆餅)的第五代傳承人。1968年1月隨父親林是德學做綠豆餅,製作技藝得到親傳親授。對舊烤爐和烤盤進行改造,提高了效率,綠豆餅製作既不失傳統,又有創新。2012年8月獲得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老字號工作委員會頒發的“中華老字號傳承創新掌門人”稱號。
林新慶,1962年8月出生,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泉州小吃製作技藝(正泉茂綠豆餅)”。1982年5月起從事綠豆餅製作技藝 。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林記正泉茂綠豆餅曾獲得“中華老字號品牌”“中華老字號”“福建老字號”獎牌、“中華老字號傳承創新先進單位”證書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