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水晶宮道人)

趙孟頫

水晶宮道人一般指本詞條

趙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一說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原籍婺州蘭溪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趙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鉅夫舉薦,趕赴北京,受元世祖、武宗、仁宗、英宗四朝禮敬。歷任集賢直學士、濟南路總管府事、江浙等處儒學提舉翰林侍讀學士等職,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晚年逐漸隱退,延祐六年(1319年)借病乞歸。至治二年(1322年),趙孟頫逝世,年六十九。獲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諡號“文敏”,故稱“趙文敏”。著有《松雪齋文集》等。

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通經濟之學,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的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

基本介紹

  • 本名:趙孟頫
  • 別稱:趙孟俯、趙文敏、趙松雪、趙集賢、趙吳興
  • 字號:字子昂
    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水精宮道人)、鷗波
  • 所處時代:宋末元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吳興
  • 出生時間:1254年10月20日
  • 去世時間:1322年7月30日
  • 主要作品:《松雪齋文集》《秋郊飲馬圖》《秀石疏林圖》《松石老子圖》等
  • 主要成就:創元代新畫風;創“趙體”書,“楷書四大家”之一
  • 官職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
  • 追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
  • 諡號:文敏
  • 榮譽:元人冠冕
  • 信仰道教
人物生平,宋室之後,元朝重用,深受寵遇,借病乞歸,安然逝世,主要成就,繪畫,書法,個人作品,人物評價,總評,歷代評價,軼事典故,援作春題,衣冠盛事,一家皆善書,親屬成員,史料記載,墓葬紀念,

人物生平

宋室之後

趙孟頫於宋理宗寶祐二年九月十日(1254年10月20日)生於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為宋太祖子秦王趙德芳之後。其五世祖為宋孝宗的父親、秀安僖王趙子偁、四世祖為崇王趙伯圭,因孝宗賜趙伯圭宅第於湖州,故而他的後代子孫成為湖州人。趙孟頫的曾祖趙師垂,祖父趙希戭,父親趙與訔,亦皆仕於南宋,官銜頗高。嫡母李氏,生母丘氏。祖父早死無子,由祖母收他為後。趙孟頫為趙與訔第七子。他十一歲時,父親去世,由生母督學。
趙孟頫自畫像趙孟頫自畫像
趙孟頫自幼聰敏,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寫字運筆如風。十四歲時,趙孟頫因其家世代為官亦入補官爵,並通過吏部選拔官員的考試,調任真州司戶參軍
南宋滅亡後,趙孟頫一度蟄居在家。丘氏說,“聖朝必收江南才能之士而用。你不多讀書,如何超乎常人?”他因而愈加努力,拜老儒敖繼公研習經義,學業日進,聲名卓著。吏部尚書夾谷之奇舉薦趙孟頫為翰林國史院編修官,但他辭不赴任。

元朝重用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朝行台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隱居於江南的宋代遺臣,得二十餘人,趙孟頫名列其首,並單獨被引見入宮,覲見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見趙孟頫才氣豪邁,神采煥發,如同神仙中人,非常高興,讓他位坐右丞葉李之上。當時朝廷剛剛設立尚書省,命趙孟頫起草詔書,頒布天下。忽必烈看了詔書後稱讚道:“說出了朕心中所要說的話。”朝廷召集百官於刑部,商討制定刑法。眾人認為凡貪贓滿至元寶鈔二百貫者,都應論死罪。趙孟頫則認為處罰太重,因為鈔法創立後的幾十年內,已大幅度貶值,用貶值的寶鈔來決定人的生死,不足採取。有人見他年少,又是來自南方,不了解元朝國情,指責他反對以寶鈔來定罪,是想阻礙寶鈔的流行。趙孟頫也理直氣壯地反駁,指出:“刑法是關係到人命的生死,必須分別輕重。我奉詔參與商議,不敢不言。你不講道理,企圖以勢壓人,這是不行的!”那人被說得啞口無言。忽必烈打算重用趙孟頫,但遭到了一些人的阻止。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六月,忽必烈授趙孟頫為兵部郎中兵部總管全國驛站,當時來往使臣的飲食費用比過去增加了幾十倍,當地官府無力供給,只有強取於民,百姓不勝騷擾,請中書省以增加鈔幣來解決。但當時至元鈔不能通行,朝廷派尚書劉宣與趙孟頫一同至江南查辦行省丞相貫徹執行鈔法不力之罪,左右司官及諸路官均遭鞭打,然而趙孟頫卻不打一人。回京後,丞相桑哥對他的這種寬容大加譴責。
清代葉衍蘭作《趙孟頫彩像》清代葉衍蘭作《趙孟頫彩像》
當時,大臣王虎臣揭發平江路總管趙全的違法事實,朝廷命王虎臣去查處。葉李堅持奏請不可派王虎臣,世祖不聽。趙孟頫進言說:“趙全違法確實應該問罪,但王虎臣以前在平江也常常強買民田,縱令下屬臣僚奸詐營利。趙全曾多次與他爭鬥,王虎臣懷恨在心。如今派王虎臣去,他必然陷害趙全;縱然查出趙全不法事實,人們也不能不有所懷疑。”忽必烈這才明白過來,改派他人去處理。忽必烈知道趙孟頫家境素來清貧,曾賜他五十錠。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趙孟頫升任集賢直學士。同年,發生地震,北京尤其劇烈,死傷數十萬人,忽必烈為之憂心如焚。忽必烈親駐龍虎台,派阿剌渾撒里回京,召集集賢、翰林兩院官會議,詢問此次天災發生的原因及消災的辦法。但這些官員害怕丞相桑哥,不敢說實話,只是泛引《經》、《傳》及五行災異的話,以修人事、應天變來回答,不敢觸及時政。在此前,桑哥遣忻都及王濟清理全國錢糧,大加搜括,已征入數百萬,未征者還有數千萬,弄得民不聊生,百姓相繼自殺。逃入山林的人,官府發兵追捕,無人敢來勸阻。趙孟頫與阿剌渾撒里非常友好,勸他去奏請忽必烈大赦天下,免除賦稅,這樣就可能消弭天災。阿剌渾撒里按照趙孟頫的意見向忽必烈奏稟,並得到忽必烈的允許。詔書已經草擬完,桑哥大怒,說這不是忽必烈的旨意。趙孟頫挺身而出,對桑哥說:“百姓死亡已盡,那些未征上來的錢糧到哪裡去征?若不及時免除,以後若有人將此未征之數千萬錢糧作為損失而歸咎於尚書省,這豈不深深連累了丞相?”桑哥明白其利害,同意全部免除賦稅,百姓因而得救。
忽必烈曾向趙孟頫詢問葉李留夢炎的優劣(二人均為降元的宋臣)。趙孟頫說:“留夢炎是臣父親的摯友,為人莊重厚道,很自信,多謀能斷,有大臣之才。葉李所讀的書我都讀過,他所知所能的事,臣都能知能辦。”忽必烈說:“你是認為留夢炎比葉李要賢嗎?但是,留夢炎在宋朝為狀元,位至丞相,而在賈似道欺上誤國之時,卻對賈似道阿諛順從。葉李當時雖為平民,卻敢於上書朝廷,斥責賈似道,顯然賢於留夢炎。你因為留夢炎是你父親的摯友,不敢非議,可賦詩以規勸他。”趙孟頫便賦詩一首,其中有“往事已非那可說,且將忠直報皇元”的話,忽必烈看後大加讚賞。趙孟頫退朝後對奉御徹里說:“陛下在談論賈似道誤國時,責備留夢炎當時不敢指責。如今,桑哥的罪惡甚於似道,而我等不加指責,將來如何能推卸責任?但我畢竟不是陛下親信之臣,說話陛下必不聽從。侍臣中讀書知理、慷慨有氣節而又為陛下所親信的人中,沒有能超過你的。捐出自己生命而為百姓除害,是仁者之事,希望你能這樣!”徹里果然向忽必烈揭發桑哥的罪惡。忽必烈大怒,命衛士將他掌嘴,徹里口鼻血涌,倒在地上。再問,徹里還是斥責桑哥罪行,大臣也相繼指責桑哥,忽必烈便將桑哥按罪誅殺,並廢除尚書省,凡有罪的大臣也統統罷官。
趙孟頫像趙孟頫像
忽必烈有意讓趙孟頫參與中書省政事,趙孟頫堅持不肯。他認為久在君王身邊,必受人嫉妒,故極力請求到外地任職。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趙孟頫外出任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當地有個叫元掀兒的人,在鹽場服役,因不勝艱苦而逃走。他的父親誣告是同服勞役的人將掀兒殺害。趙孟頫懷疑其中有冤情,不立即判決。一個月後,掀兒自己回歸鹽場。郡中人都稱讚趙孟頫料事如神。僉廉訪司事韋哈刺哈孫,性情暴虐,因趙孟頫不順他的意,藉口中傷他;恰逢朝廷要修《世祖實錄》,召趙孟頫還京,這才無事。其後,趙孟頫被改授為汾州知州,還未成行,朝廷又令他書寫金字《藏經》。
大德三年 (1299年)八月,趙孟頫任集賢直學士、江浙等處儒學提舉
至大二年(1309年),在杭州十年官江浙儒學提舉任期已滿,改任中順大夫揚州路泰州尹兼勸農事,尚未赴任,為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元仁宗)遣使所召。

深受寵遇

至大三年(1310年),朝廷召趙孟頫回京師,授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命與其他學士共同撰寫祀南郊祝文。在擬定殿名的問題上,與其他人意見不合,告假還鄉。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在東宮時,就聞知趙孟頫之名,等到他即位後,便召其為集賢侍講學士、中奉大夫
趙孟頫半身像趙孟頫半身像
皇慶二年(1313年)六月,任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十月,轉集賢侍讀學士、正奉大夫
延祐元年(1314年)十二月,升任集賢侍講學士、資德大夫
延祐三年(1316年)七月,拜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用一品例,推恩三代。愛育黎拔力八達待他甚厚,只呼其字而不呼其名,在與侍臣談論文學之士時,將趙孟頫比作唐代李白、宋代蘇軾,稱讚他品行純正,博學多聞,書畫絕倫,又精通佛學及老莊之學,這些都是人所不及的。不樂意的人想離間愛育黎拔力八達與趙孟頫的親密關係,愛育黎拔力八達不加理會。既而又有人上書,認為趙孟頫不能參與編修國史。愛育黎拔力八達說:“趙子昂(趙孟頫)是世祖皇帝選拔的重臣,朕特加優待,讓他在館閣從事著述,傳之後世,你們還羅嗦些什麼?”並賜趙孟頫鈔五百錠,叮囑侍臣:“中書總說國用不足,這筆賞金他們必不肯付與,可從普慶寺庫存中支給。”趙孟頫曾數月不至宮中,愛育黎拔力八達向左右侍從詢問,都說趙孟頫年老畏寒,愛育黎拔力八達於是令御府賜他貂鼠皮裘。

借病乞歸

延祐六年(1319年)四月,因管夫人病發,趙孟頫得旨還家,於二十五日離開大都。五月十日,管夫人逝於臨清舟中,趙孟頫父子護柩還吳興。同年冬,愛育黎拔力八達又遣使催他回朝,最終因病未能成行。
至治元年(1321年),元英宗孛兒只斤·碩德八剌遣使到趙孟頫家中,命他書寫《孝經》。

安然逝世

至治二年(1322年)春,碩德八剌遣使趨吳興問候趙孟頫,並賜禮物。六月十六日(7月30日),趙孟頫病逝,享年六十九歲。逝世之日,仍觀書作字,談笑如常,至黃昏,逝於吳興。九月十日,與管夫人合葬於德清縣千秋鄉東衡山。後追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國公,諡號“文敏”。

主要成就

繪畫

  • 地位
明人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這句話基本上客觀地道出了趙孟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無論是研究中國繪畫史,還是研究中國文人畫史,趙孟頫都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
趙孟頫自畫像趙孟頫自畫像
如果說唐宋繪畫的意趣在於以文學化造境,那么,趙孟頫在其間起到了橋樑作用。如果說元以前的文人畫運動主要表現為輿論上的準備,元以後的文人畫運動以其成功的實踐逐步取代正規畫而演為畫壇的主流,那么,引發這種變化的巨擘仍是趙孟頫。
作為一位變革轉型時期承前啟後的大家,趙孟頫有以下幾方面突出的成就為前人所不及:
一、他提出“作畫貴有古意”的口號,扭轉了北宋以來古風漸湮的畫壇頹勢,使繪畫從工艷瑣細之風轉向質樸自然。
二、他提出以“雲山為師”的口號,強調了畫家的寫實基本功與實踐技巧,克服“墨戲”的陋習。
三、他提出“書畫本來同”的口號,以書法入畫,使繪畫的文人氣質更為濃烈,韻味變化增強。
四、他提出“不假丹青筆,何以寫遠愁”的口號,以畫寄意,使繪畫的內在功能得到深化,涵蓋更為廣泛。
五、他在人物、山水、花鳥、馬獸諸畫科皆有成就,畫藝全面,並有創新。
六、他的繪畫兼有詩、書、印之美,相得益彰。
七、他在南北一統、蒙古族入主中原的政治形勢下,吸收南北繪畫之長,復興中原傳統畫藝,維持並延續了其發展。
八、他能團結包括高克恭康里子山等在內的少數民族美術家,共同繁榮中華文化。
  • 審美標準
綜觀趙孟頫的畫跡,並結合其相關論述,可以知道,趙氏通過批評“近世”、倡導“古意”,從而確立了元代繪畫藝術思維的審美標準。這個標準不僅體現在繪畫上,而且也廣泛地滲透於詩文、書法、篆刻等領域中。
提倡古意
歷史上每遇滄桑變易之際,文化頗易失范,人們總是以史為鑑,從古代的啟示中去尋找醫時救弊的良方,如孔子的“克己復禮”、魏晉“竹林七賢”的返樸歸真、唐宋的“古文運動”等,重視傳統成為中國文化的特色之一。趙孟頫提倡“古意”的出發點亦不例外,他引晉唐為法鑒,批評南宋險怪霸悍和瑣細濃艷之風;不僅如此,作為一位士大夫畫家,他還一反北宋以來文人畫的墨戲態度,這是十分可貴的。作為價值學原則,趙孟頫既維護了文人畫的人格趣味,又擯棄了文人畫的遊戲態度;作為形態學原則,趙孟頫既創建文人特有的表現形式,又使之無愧於正規畫的功力格法,並在繪畫的各種畫科中進行全面的實踐,從而確立了文人畫在畫壇上成為正規畫的地位。應該說,趙孟頫使職業正規畫與業餘文人畫這兩種原本對立或並行的繪畫傳統得以交流融匯,從此,一個以文人畫家為主角,以建構文人畫圖式為主題的繪畫新時代,拉開了序幕。
轉化
應當特別指出,趙孟頫的山水畫不但將鉤斫和渲淡、丹青和水墨、重墨和重筆、師古和創新,乃至高逸的士夫氣息與散逸的文人氣息綜合於一體,使“游觀山水”向“抒情山水”轉化;而且使造境與寫意、詩意化與書法化在繪畫中得到調和與融洽,為“元季四大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那種以詩意化、書法化來抒發隱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畫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元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元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
上述這些理論與實踐,將趙孟頫推向了開元代繪畫風氣宗師的地位。
  • 弟子眾多
作為一代宗師,不僅他的友人高克恭李衎,妻子管道升,兒子趙雍受到他的畫藝影響,而且弟子唐棣朱德潤陳琳商琦王淵、姚彥卿,外孫王蒙,乃至元末黃公望倪瓚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繼承發揚了趙孟頫的美學觀點,使元代文人畫久盛不衰,在中國繪畫史上寫下了綺麗奇特的篇章。他與兒子趙雍、孫子趙麟都做《人馬圖》,稱《三世人馬圖》,傳為佳話,三幅畫都流傳至美國,由大都會博物館收藏。
  • 書畫詩印
“先畫後書此一紙,咫尺之間兼二美。”趙孟頫書畫詩印四絕,當時就已名傳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為貴,為當時的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趙孟頫的書法作品中與道教有關者有《洛神賦》、《道德經》、《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等。畫作名品甚多,關於道教內容的有《玄真觀圖》、《三教圖》、《軒轅問道圖》、《松石老子圖》、《溪山仙館圖》等。又有《玄元十子圖》,畫道教人物關尹子文子等十人像,並旁書小傳。該作筆墨高古,元大德九年(1305年)路道通於杭州刻版印摹,後被收入明正統《道藏》。詩文風格和婉。兼工篆刻,以“圓珠文”著稱。元延祐六年(1319年),得請南歸於家鄉。曾經入松江北道堂事道,道號道淵。

書法

主詞條:趙體楷書四大家
  • 楷書大家
趙孟頫與夫人管道升同為中峰明本和尚的弟子。趙孟頫精通音樂,善鑑定古器物,其詩清邃奇逸,書畫尤為擅名,篆籀分隸楷草書俱佳,以楷書、行書造詣最深、影響最廣。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讚譽很高。據明人宋濂講,趙氏書法早歲學“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趙構)書,中年學“鐘繇及羲獻諸家”,晚年師法李北海王世懋稱:“文敏書多從二王(王羲之、王獻之)中來,其體勢緊密,則得之右軍;姿態朗逸,則得之大令;至書碑則酷仿李北海《嶽麓》、《娑羅》體。”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於篆書,他學石鼓文詛楚文隸書梁鵠鐘繇行草書學羲獻,能在繼承傳統上下苦功夫。誠如文嘉所說:“魏公於古人書法之佳者,無不仿學”。虞集稱他:“楷法深得《洛神賦》,而攬其標。行書詣《聖教序》,而入其室。至於草書,飽《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晉、唐書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書法家。同時代的書家對他十分推崇,後世有人將其列入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認為他的書法直接晉人,評價其書法“因熟而俗”。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李志敏評價:“趙孟頰發展了二王柔媚的一面,可謂妍媚一格的後起之秀”。
趙孟頫書法趙孟頫書法
  • 吸取長處
趙孟頫善於吸取他人的長處,因而在書法上獲得較大的成就。尤為可貴的是宋元時代的書法家多數隻擅長行、草體,而趙孟頫卻能精究各體。後世學趙孟頫書法的極多,趙孟頫的字在朝鮮、日本非常風行。
《盧郎中雲夫寄示送盤穀子詩兩章》《盧郎中雲夫寄示送盤穀子詩兩章》
  • 書論深高
趙孟頫在中國書法藝術史上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力。他在書法上的貢獻,不僅在他的書法作品,還在於他的書論。他有不少關於書法的精到見解。他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在臨寫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頗有意義的事實:“前人得到古碑帖數行,專心學習,便能聞名於世。何況《蘭亭集序》是王右軍(王羲之)滿意的書法。如果不停地學習,怎么會擔心書法勝不過別人。”這些都可以給我們重要的啟示。
趙孟頫浙江湖州紀念館塑像趙孟頫浙江湖州紀念館塑像
趙孟頫的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其繪畫,山水取法董源李成;人物、鞍馬師法李公麟和唐人;工墨竹、花鳥,皆以筆墨圓潤蒼秀見長,以飛白法畫石,以書法用筆寫竹。他力主變革南宋院體格調,自稱“作畫貴在有古意,如果沒有古意,即使再精細也沒用”,遙追五代、北宋法度,時人稱讚他有唐人的“致”及北宋人的“雄”,並去除了二者中的“纖”及“獷”,開創了元代新畫風。
趙孟頫交友甚廣,與高克恭錢選、王芝、李衎、郭祐之等相互切磋;直接受其指點的有陳琳唐棣朱德潤柯九思黃公望王蒙等。他工於篆刻,以“圓朱文”著稱。
  • 傳世書跡
趙孟頫的傳世書跡較多,有《洛神賦》、《道德經》、《膽巴碑》、《玄妙觀重修三門記》、《臨黃庭經》、獨孤本《蘭亭十一跋》、《四體千字文》等。傳世畫跡有大德七年(1303年)作《重江疊嶂圖》卷、元貞元年(1295年)作《鵲華秋色》卷,圖錄於《故宮名畫三百種》;皇慶元年(1312年)作《秋郊飲馬》卷,現藏故宮博物院。
元 趙孟頫《洛神賦》元 趙孟頫《洛神賦》

個人作品

趙孟頫有《松雪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傳世。另著有《談錄》一卷。

人物評價

總評

趙孟頫博學多藝,文學藝術開創一代風氣。經學主治《尚書》,尤精於禮、樂之學。對律呂之學也有精深研究,頗得古人不傳之妙,著有《琴原》、《樂原》各一篇。篆法尊《石鼓》、《詛楚》,隸書法梁鵠鐘繇,行草崇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晚年又受李邕影響,各種書體,冠絕古今,天竺、日本均以收藏其翰墨為貴。他手書佛、道的書法,有許多散於名山。
趙孟頫肖像趙孟頫肖像
趙孟頫的詩賦及文章,清邃高古,讀來往往使人有飄然出世之感。在至元年間的詩人之中,趙孟頫與戴表元等人一起,力掃南宋卑弱習氣。他善於融篆籀之法於繪畫之中,竹石、人馬、山水、花鳥,無所不精,無疑是一代畫壇領袖。對世俗貶低界畫的看法,也有獨到見解,認為其他畫科,有時尚可杜撰瞞人,而界畫卻更須具備功力法度。有記載說,入元之後,趙孟頫家事甚貧,平時也常以字畫收取潤筆費用,聊以自補。他還精於古器物、書法、名畫的鑑定,有關年代、作者、真偽,望而知之,百不失一。

歷代評價

孛兒只斤·愛育黎拔力八達:使後世知我朝有斗家,大婦父子皆善書,亦奇事也。
楊載:公性善書,專以古人為法。篆則法《石鼓》、《詛楚》;隸則法梁鵠、鐘繇;行草則法逸少、獻之,不雜以近體。
歐陽玄:公治尚書,有書注於禮樂,度數甚明,知音律,……為文清約典要,諸體詩造次天成,不為奇崛,格律高古不可及,尺牘能以數語曲暢事情,鑑定古器物名書畫,望而知之,百不失一,精篆隸小楷行草書,惟其意所欲為,皆能伯仲古人,畫入逸品高者詣神,四方貴游及方外士,遠而天竺、日本諸外國,鹹知寶藏公翰墨為貴,故世知之淺者,好稱公書畫識者,論公則其該洽之學,經濟之才,與夫妙解絕藝,自當並附古人,人多有之,何至相掩也。
林弼:趙文敏、虞文靖文翰,近代稱絕。
徐達左:當是時,以詩文名世者,若趙松雪(趙孟頫)、虞道園(虞集)、范德機(范梈)、楊仲弘(楊載)諸君子,以英偉之姿,凌跨一代,諧鳴於館閣之上,而流風餘韻,播諸丘壑之間。
陶宗儀:性通敏持重,未嘗妄言笑。書一目輒成誦,詩賦、文辭清邃高古。善鑑定古器物、名畫。畫山水、竹、石、人、馬、花、鳥悉造其微。尤善書,為國朝第一,篆法石鼓詛楚,隸法梁、鐘,草法羲、獻。或得其片文遺帖,亦夸以為榮。然公之才名,頗為書畫所掩,人知其書畫,而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而不知其經濟之才也。
孫承恩:前代王孫,異時翰學。粹質令儀,高吟大作。繪事擬聖,墨妙入神。文採風流,照映後人。
王世貞:①元詩人,元右丞好問、趙承旨孟頫、姚學士燧、劉學士因、馬中丞祖常、范應奉德機、楊員外仲弘、虞學士集、揭應奉傒斯、張句曲雨、楊提舉廉夫而已。趙稍清麗,而傷於淺。②余嘗謂吳興趙文敏公孟俯,風流才藝惟吾郡文待詔征明可以當之,而亦少有差次。其同者,詩文也,書畫也,又皆以薦辟起家。趙詩小壯而俗,文稍雅而弱,其淺同也。文皆暢利而乏深沉,其離古同也。書小楷趙不能去俗,文不能去纖,其精絕同也。行押則趙於二王近,而文不能近,少遜也。署書則文復少遜也。八分古隸則文勝,小篆則趙勝也,然而篆不勝隸。畫則趙之入唐宋人深,而文少淺,其天趣同也,其鑑賞博考復同也。位在趙至一品,而文僅登一命。壽則文予九齡,而趙僅垂七袞,異也。若出處大節之異,前輩固巳紛紛言之,獨趙集有述太傅丞相伯顏德一章,中所云:‘輿地久巳裂,車書當會同。’又云:‘六合仰照耀,一方顧顓蒙。’嗚呼元誠而親主,宋社誠屋,伯顏誠賢有功豈而所宜言者,何有胸無心至此也,吾待詔不與同年語也。
趙孟頫浙江湖州蓮花莊雕像趙孟頫浙江湖州蓮花莊雕像
項穆:若夫趙孟頫之書,溫潤閒雅,似接右軍正脈之傳,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書法雅言》)
董其昌:①吾於書似可直接趙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潤之氣。惟不能多書,以此讓吳興一籌。②吾鄉陸宮詹以書名家,雖率爾作應酬字,俱不苟且,曰:“即此便是學字,何得放過?”陸公書類趙吳興,實從北海有入,客每稱公似趙者,曰:“吾與趙同學李北海耳。”③書家以險絕為奇,此竅惟魯公、楊少師得之,趙吳興弗能解也。今人眼目為吳興所遮障。(《畫禪室隨筆》)
馮班:①結字,晉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用理則從心所欲不逾矩。因晉人之理而立法,法定則字有常格,不及晉人矣。宋人用意,意在學晉人也。意不周帀則病生,此時代所壓。趙松雪更用法,而參之宋人之意,上追二王,後人不及矣。為奴書之論者不知也。②趙殊精工,直逼右軍,然氣骨自不及宋人,不堪並觀也。③學前人書從後人入手,便得他門戶;學後人書從前人落下,便有拏把。汝學趙松雪,若從徐季海(徐浩)、李北海入手,便古勁可愛。(《鈍吟書要》)
梁巘:①子昂書俗,香光書弱,衡山書單。②學董不及學趙,有牆壁,蓋趙謹於結構,而董多率意也。(《評書帖》)
紀昀等:孟頫以宋朝皇族,改節事元,故不諧於物論。觀其《和姚子敬韻詩》,有“同學故人今已稀,重嗟出處寸心違”句,是晚年亦不免於自悔。然論其才藝,則風流文采,冠絕當時。不但翰墨為元代第一,即其文章亦揖讓於虞、楊、范、揭之間,不甚出其後也。
吳德旋:①永興書渾厚,北海則以頓挫見長,雖本原同出大令,而門戶迥別。趙集賢欲以永興筆書北海體,遂致兩失。集賢臨智永《千文》,乃是當行,可十得六七矣。②劉諸城云:“松雪自當為一大宗,既或未厭人意,然究無以易之。”此就元人而論,謂鮮于、康里諸公皆非松雪之匹耳。③松雪行書以《天冠山》為最,北海肖子也。世人艷稱《民瞻十札》已屬次乘,《梅花詩》則自《鄶》無譏矣。(《初月樓論書隨筆》)
錢泳:①松雪書用筆圓轉,直接二王,施之翰牘,無出其右。惟碑版之書則不然,碑版之書必學唐人。或曰:“然則何不徑學唐人,而必學松雪,何也?”余曰:“吾儕既要學書,碑版翰牘須得兼備,碑版之書其用少,翰牘之書其用多,猶之讀三百篇,《國風》、《雅》、《頌》不可偏廢,書道何獨不然。”②張醜雲“子昂書法溫潤閒雅,遠接右軍,第過為妍媚纖柔,殊乏大節不奪之氣”,非正論也。褚中令書,昔人比之美女嬋娟,不勝羅綺,而睇忠言讜論,直為有唐一代名臣,豈在區區筆墨間,以定其人品乎!(《書學》)
趙孟頫半身畫像趙孟頫半身畫像
阮元:元趙孟頫楷書摹擬李邕。(《北碑南帖論》)
包世臣:①子昂如挾瑟燕姬,矜寵善狎。②吳興書筆專用平順,一點一畫、一字一行,排次頂接而成。古帖字型大小頗有相逕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摯,痛癢相關。吳興書則如市人入隘巷,魚貫徐行,而爭先競後之色人人見面,安能使上下左右空白有字哉!其所以盛行數百年者,徒以便經生胥史故耳。然竟不能廢者,以其筆雖平順,而來去出入處皆有曲折停蓄。其後學吳興者,雖極似而曲折停蓄不存,惟求勻淨,是以一時雖為經生胥史所宗尚,不旋踵而煙銷火滅也。③吳興用意結體,全以王士則《李寶成碑》為枕中秘。(《藝舟雙楫》)
周星蓮:趙集賢云:“書法隨時變遷,用筆千古不易。”古人得佳帖數行,專心學之,便能名家。蓋趙文敏為有元一代大家,豈有道外之語?所謂千古不易者,指筆之肌理言之,非指筆之面目言之也。(《臨池管見》)
朱和羹:子昂得《黃庭》、《樂毅》法居多。邢子願謂右軍以後惟趙吳興得正衣缽,唐、宋人皆不及也。(《臨池心解》)
康有為:吳興、香光,並傷怯弱,如璇閨靜女,拈花鬥草,妍妙可觀念更新,若舉石臼,面不失容,則非其任矣。自元、明來,精榜書者殊鮮,以碑學之不興也。(《廣藝舟雙楫》)
柯劭忞:①趙孟頫以宋宗室之俊,委贄事元,躋於通顯。其在《大雅》之詩日:‘殷土膚敏,裸將於京。’劉向以為憫微子之朝周,故君子不責孟頫,而為趙氏憫也。②楊載稱孟頫之才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不知其經濟之不。人以為知言。
馬宗霍:元趙子昂以書法稱雄一世,落筆如風雨,一日能書一萬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數萬里來求其書,歸國中寶之。

軼事典故

援作春題

元朝興盛時,揚州有個姓趙的人,富裕而喜歡招待客人。他的家裡有明月樓,人們替樓寫春聯,大多無法符合主人的想法。一天,趙孟頫路過揚州,主人知道這件事,把他迎接到明月樓上,用豐盛的酒席款待他,席上所用的都是銀制的器具。酒過半巡,主人拿出紙筆,請求趙孟頫替他寫春聯。趙孟頫拿起筆即寫道:“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主人得到春聯後,非常高興,把酒具全部撤下並把它們送給趙孟頫。

衣冠盛事

趙孟頫原因程鉅夫的舉薦而以兵部郎中入仕元朝的。後來程鉅夫任翰林學士承旨時辭官歸家,朝廷命趙孟頫接替他任職。趙孟頫就任後,先去拜謁程鉅夫,然後再入翰林院視事,此事被當時傳為士大夫的佳話。

一家皆善書

趙孟頫的二子趙雍趙奕並以書畫知名,而其夫人管道升聰敏過人,能書善詞,繪畫精於墨竹、梅、蘭,筆意精絕。元仁宗曾取管道升的書法,與趙孟頫及其次子趙雍的書法用玉軸精裝,鈐上御印藏於秘書監,說:“讓後世知道我朝有一家的夫婦父子都善書,這也是奇事啊!”

親屬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
先祖
宋太祖第四子,追封秦王。
五世祖
宋孝宗父,追封秀王,諡號“安僖”。
四世祖
追封崇王,諡號“憲靖”。
曾祖父
趙師垂
仕於南宋,元朝時追贈集賢侍讀學士。
祖父
趙希戭
仕於南宋,元朝時追贈太常禮儀院使、吳興郡公。
父親
趙與訔
仕於南宋,元朝時追贈集賢大學士、魏國公。
嫡母
李氏
——
生母
丘氏
督促趙孟頫學習。
——
妻子
字仲姬,一字瑤姬,封吳興郡夫人,世稱管夫人。通詩善畫,存世作品有《水竹圖》、《竹石圖》等。
子輩
長子
趙亮
至大四年(1311年)病逝。
次子
畫家、書法家,傳世作品有《蘭竹圖》、《溪山漁隱》等。
三子
隱居不仕,日以詩酒自娛。亦以書、畫知名。
表格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翰林學士趙公行狀》
《圭齋文集·卷九·魏國趙文敏公神道碑》
元史·卷一百七十二·列傳第五十九》
堯山堂外紀·卷七十·元》
新元史·卷一百九十·列傳第八十七》

墓葬紀念

主詞條:趙孟頫墓
趙孟頫墓位於德清縣洛舍東衡里“陽林堂”別業東南側。此墓穴為趙孟頫和夫人管道升的合葬墓。趙孟頫墓穴距地下約1.5米,長3米,寬2.6米,墓為石棺雙室墓,墓前有石馬一匹,石朝官二尊。
1319年,管道升下葬於於此;1322年,趙孟頫卒,與管道升合葬;這年秋,趙孟頫獲贈魏國公,墓地規模擴大。
1915年,德清縣新編縣誌總纂程森加土修理,立墓碑;1992年,發現地下墓穴;1992年8月,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德清縣人民政府修復墓地。
2013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對墓周邊又進行了綠化,墓前石人石馬重新安放,泥沙地也鋪成了大理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