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翰林學士承旨
- 職位:是唐朝實際上的宰相
翰林學士承旨,中國古代官名。唐朝時期設定。唐玄宗時設翰林學士院,設翰林學士六員。肅宗至德宗年間,從中擇年深德重者一人為承旨,獨承密命。唐憲宗正式常設翰林...
翰林學士,是古代官名。學士始設於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學士起草詔令而無名號。唐玄宗時,翰林學士成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為宰相。北宋翰林學士承唐制,仍掌制誥。...
翰林院從唐朝開始設立,初時為供職具有藝能人士的機構,自唐玄宗後,翰林分為兩種,一種是翰林學士,供職於翰林學士院,一種是翰林供奉,供職於翰林院。翰林學士擔當...
元趙孟頫曾為此官,世稱趙承旨。明廢。參閱唐元稹《翰林承旨學士記》。又五代樞密院有樞密院承旨﹑副承旨;宋代樞密院有都承旨﹑副承旨。初用武臣,後參用文臣...
西夏設翰林學士院,官員有學士等。遼北面官中有翰林院,掌漢文文書及刑獄諸事,長官為翰林學士及翰林學士承旨等。金天德三年(1151),置翰林學士院,設翰林學士承旨、...
翰林,是我國古代學位名。它的由來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唐玄宗時,從文學侍從中選拔優秀人才,充任翰林學士,專掌內命由皇帝直接發出的極端機密的檔案,如任免宰相、...
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晚年逐漸隱退,後借病乞歸。至治二年(1322年),趙孟頫逝世,年六十九。獲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諡號“文敏”,故稱“趙...
張翥有一段時間隱居揚州,至正初年(1341)被徵召為國子助教。後來升至翰林學士承旨。張翥詩中有反對農民起義軍的內容,也有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他的《□農嘆》寫...
是年閏十月,復以翰林學士承旨如,仍知經筵事,他未便再行堅辭,只好領命。次年,授御史中丞。未見,復以病歸。 至正十三年(1353年),起拜許有壬為河南行省左...
康里巎巎[náo](1295~1345)蒙古族(康里部),元代著名少數民族書法家。字子山,號正齋、恕叟。曾任禮部尚書、奎章閣大學士,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
祖仁乃與翰林學士承旨王時、待制黃哻、編修黃肅伏闕上書言:“近者南軍侵陷全齊,不逾月而逼畿甸,朝廷雖命丞相也速出師,軍馬數少,勢力孤危,而中原諸軍,左...
《趙孟頫過揚州》講述了元朝時期趙孟頫的故事。趙孟頫其人。上文說到的“趙子昂”,即元朝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號松雪道人。他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為皇帝起草詔書...
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全元散曲》收其小令一百二十首,其數量之多,在前期散曲作家中僅次於馬致遠。詞條標籤: 詩詞, 文學作品 , 書籍, 中國文學 ...
已而入蜀,從王建,官翰林學士承旨,進文思殿大學士,拜司徒,蜀亡,隨王衍降唐。未幾,復事孟氏,與歐陽炯等五人以小詞為孟昶所賞。《花間集》稱毛司徒,著有《前...
先後任監察御史、集賢直學士、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承旨、江浙行省平章政事等職。他最早提出編纂遼、宋、金三史。善真行、草書,時人謂為得晉人筆意,所書片紙,...
趙雍(1289年-1369年),字仲穆,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代書畫家。趙孟頫之子。父趙孟頫為故元翰林學士承旨,贈榮祿大夫,江浙等處中書省平章政事,贈魏國公,詣...
宋神宗最愛王珪的文采,即位後,提升他為翰林學士承旨,專為朝庭草擬重大典章。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熙寧九年(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
趙麟,字彥徵。姓趙氏。其先七世祖秀安僖王子偁,蓋宋太祖子秦王德芳之後,賜第湖州,子孫遂世居焉。祖考孟頫,故元翰林學士承旨,贈榮祿大夫,江浙等處中書省平章...
劉筠(公元971年 - 公元1031年)字子儀,大名(今屬河北)人。宋真宗鹹平元年(公元998年)進士。初授館陶縣縣尉,後為翰林學士承旨、權判都省。又以龍圖閣直學士再...
至元進士,初為元世祖侍從,後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詩文與劉因、姚燧齊名,世稱“劉盧”“姚盧”。與白樸、馬致遠、朱簾秀等均有交往。其散曲作品僅存小令,題材...
趙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響的書法家。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官至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封魏國公,諡文敏。著有《松雪齋集》。《元史》本傳講,"孟俯篆籀分隸真...
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由杭州知州召為翰林學士承旨,將離杭州赴汴京時,作此詞贈予參寥。 [5]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作品鑑賞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