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蕭
- 人物:蕭衍、蕭統、蕭綱、蕭繹
簡介
蕭衍
蕭衍年輕時多才多藝,學識廣博。他的政治、軍事才能,在南朝諸帝中堪稱翹楚,不在另三位開國皇帝之下。在南齊武帝永明年間,他經常在當時的文化中心、竟陵王蕭子良的西邸出入,與沈約、謝脁等人合稱“竟陵八友”,在這期間發表了許多詩作,在學術研究和文學創作上皆有所成就。《梁書》紀載他:“六藝備閒,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占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他很好學,從小就受到正統的儒家教育,“少時習周孔,弱冠窮六經”,即位之後,“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燃燭側光,常至午夜”。
齊武帝駕崩時,蕭衍沒有參與王融意圖擁立蕭子良的政變,反支持皇太孫蕭昭業登基。後又助權臣蕭鸞篡位,是為齊明帝。齊明帝的皇叔荊州刺史蕭子隆性溫和、有文才,明帝欲征之回朝,恐其不從。蕭衍說:“隨王(蕭子隆)雖有美名,其實能力庸劣,手下沒有智謀之士,爪牙只有司馬垣歷生、武陵太守卞白龍,而且二人唯利是從,若以顯職相誘,都會來;隨王只需要折簡就能召來了。”齊明帝從之,征垣歷生為太子左衛率、卞白龍為游擊將軍,二人果然都到任。明帝再召蕭子隆為侍中、撫軍將軍,後殺之。
齊明帝死後,繼任的東昏侯蕭寶卷暴虐無道,爆發的亂事在各地將帥們的努力下皆被平息,當中最為得力的是蕭衍的兄長、時任雍州(今湖北省襄陽)刺史的蕭懿。永元二年(500年),蕭懿被誣告謀反,遭東昏侯賜死,由蕭衍接任雍州刺史一職。喜好樂府詩的蕭衍上任後派人蒐集當地的民歌,恢復自晉朝以來就已停止的民歌蒐集工作。同時他積極招兵,暗中尋找機會推翻東昏侯。他秘密的派人在襄陽大伐竹木,沉於湖底,直到一年後舉兵之時,馬上派人去湖中打撈起事先砍伐好的竹木,並讓早已召集好的數千工匠在最短時間內建造戰船,此即後世 "伐竹沉木" 的典故。
中興元年(501年),蕭衍領兵攻郢城,圍攻兩百餘日,城破,“積屍床下而寢其上,比屋皆滿。”同年十二月,蕭衍發兵攻占首都建康,改立南康王蕭寶融於江陵稱帝,是為齊和帝;東昏侯在政變中被將軍王珍國所殺。中興二年(502年),皇太后王寶明臨朝稱制,之後蕭衍受齊和帝禪讓登基,改國號為天監元年(502年),是為梁武帝。
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梁武帝第二次至同泰寺舉行“四部無遮大會”,脫下帝袍,換上僧衣,捨身出家,九月十六日講解《涅槃經》。當月二十五日群臣捐錢一億,向“三寶”禱告,請求贖回“皇帝菩薩”,二十七日蕭衍還俗。
梁武帝因天象稱“熒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就赤腳下殿以應天象。之後傳來北魏孝武帝西奔的訊息,得知此事的武帝羞慚地說道:“綁著辮子的胡虜(索虜)也應天象嗎?”(由於天象應於北魏,意味天意認為北魏孝武帝才是正統天子)
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蕭衍第三次出家,此次群臣用兩億錢將其贖回;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蕭衍又第四次出家,在同泰寺住了三十七天,四月十日、朝廷出資一億錢贖回武帝。郭祖深形容:“都下佛寺五百餘所,窮極宏麗。僧尼十餘萬,資產豐沃。”。此時國力日衰。
侯景原為東魏的將領,由於他與東魏丞相高澄的矛盾,於太清元年(547年)正月據河南十三州叛歸西魏,但西魏宇文泰對其不信任。迫於無奈,侯景致函蕭衍,許願獻出河南十三州來投奔南朝梁。蕭衍接納了侯景,並任命他為大將軍,封河南王。不久,東魏攻擊侯景,蕭衍派侄子蕭淵明支援,結果戰敗,蕭淵明被俘。侯景敗退後占據壽陽。高澄假意提出和解,意在離間侯景和梁朝。司農卿傅岐認為高澄議和是離間之計。而朱異等人則極力主張與東魏和好。蕭衍不聽臣下勸告,與東魏使者往來,侯景感到恐慌。
此時,侯景假託東魏名義寫信給蕭衍,提出用蕭淵明交換侯景,蕭衍居然表示接受。侯景十分氣憤,遂起兵叛變。他以蕭正德為內應,輕易渡過了長江,並在公元549年三月圍攻建康。城中久被圍困,糧食斷絕,飢病困擾,人多浮腫氣急,橫屍滿路,能登城抗擊者不到四千人。南梁諸王手握重兵,卻彼此猜忌按兵不動,無人討叛。十二日,侯景攻入建康,縱兵洗劫,蕭家宗室、世族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皆遭血洗,史稱侯景之亂。
城陷之後,侯景的武士隨意進出皇宮、甚至佩帶武器。蕭衍見了很奇怪,問左右侍從,侍從說是侯丞相的衛兵。蕭衍生氣地喝道:“甚么丞相!不就是侯景嗎!”侯景聽說了,非常生氣,於是派人監視蕭衍,蕭衍的飲食也被侯景裁減。蕭衍憂憤成疾,口苦幹渴,索蜂蜜水,未得實現,怒憤更疾。
據說梁武帝曾經在志公禪師臨終時,向其詢問自己壽命。志公說;“我的墓塔倒了,陛下的大限就到了。”志公涅槃後,寺方造了木製的靈塔,梁武帝擔心志公的木造靈塔不堅固,就拆除,打算重建,拆了以後不久侯景之亂就發生了。
五月,蕭衍在糧食尚足的情況下(身旁有數百顆雞蛋),因激憤不已,病卒於台城內,死前猶喊著軍事戰陣時的“荷,荷”(士兵先退後進的口號),表示他反擊侯景的志願。死時86歲,葬於修陵(今江蘇丹陽市陵口)。諡號武帝,廟號高祖。
梁武帝除了帝王的身份,也身為學者在經、史、詩詞、佛學等領域留下大量著述而出名。
梁武帝的學問路線,是先習儒,再奉道,後入佛。少年時代是習儒階段,“少時學周孔,弱冠窮六經”。二十歲以後,改奉道教,一直到即位為帝後,仍未舍道。《隋書·經籍志》載,“武帝弱年好事,先受道法,及即位,猶自上章”。稱帝後的蕭衍和道士陶弘景的關係極善,他每當遇到國家大事,經常要派人到茅山去向陶弘景請教,以致於陶弘景有“山中宰相”之稱。不過,在即位後的第二個年頭,即天監三年(504),蕭衍就頒布了《舍事道法詔》,宣布舍道歸佛。而據其《述三教詩》,則稱“晚年開釋卷,猶月映眾星”。到晚年才開始研讀佛經。這也許說明,他雖然已經頒布了事佛詔,實際上還未真正徹底放棄道教。但總的來說,頒詔以後,他是以事佛為主的。有關《舍事道法詔》的真實性在學術界存疑,但無論其真偽,蕭衍的奉佛則是事實。
梁武帝對佛教的支持,表現為兩大方面:一是親身修佛,二是從各方面扶持佛教的發展。
梁武帝本人歸佛後,逐漸過上了佛教徒的生活。在武帝發表《斷酒肉文》前漢傳佛教“律中無有斷肉法”(反而是與釋迦佛作對的天啟,提倡素食),蕭衍把佛教五戒中的不殺生引申為素食,頒布了《斷酒肉文》,禁止僧眾吃肉,自己也行素食,開啟了漢傳佛教素食的傳統,之後漢傳佛教僧團開始遵守《梵網經》規定的菩薩戒,不再食肉。對那些敢於飲酒食肉的僧侶,他以世俗的刑法治罪。他又頒布《斷殺絕宗廟犧牲詔》,禁止宗廟的犧牲,這是有違儒家祭祀禮儀的,但他堅持推行。他還正式受戒,據《續高僧傳》卷六記載,他於天監十八年(519)“發宏誓心,受梵網經菩薩戒”。
梁武帝晚年奉佛更甚,經常日食一餐,過午不食,所食也只是豆羹、粗飯而已。篤信佛教,由於不近女色,曾經四十年無幸後宮,最突出的奉佛行為,是多次捨身出家,先後四次捨身同泰寺,每次都是朝廷花了大量的香火錢才把他贖出來還俗。他的第四次捨身是在太清元年(547)三月,歷時一個月,所花贖錢為“一億萬”,這為同泰寺帶來了巨額資金。
武帝本人是可以劃入“義學”一類的,他對佛經很有研究,尤重《般若經》、《涅槃經》、《法華經》等,他常常為大家講經說法,召開各種法會,開設過千僧會、無遮大會。中大通元年(529)開設的無遮大會,參加者有道俗五萬多人。他的佛教撰述,則有《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註解》(現僅存序)、《三慧經義記》(《三慧經》本是《摩訶般若經》中的《三慧品》,蕭衍認為此品最重要,因而獨列為《三慧經》)、《制旨大涅槃經講疏》、《淨名經義記》、《制旨大集經講疏》、《發般若經題論義並問答》(均佚),另著有《立神明成佛義記》、《敕答臣下神滅論》、《為亮法師制涅槃經疏序》、《斷酒肉文》、《述三教詩》等,均存。
蕭統
侯景之亂期間,蕭詧攻打叔父湘東王蕭繹,部將杜岸叛變,蕭詧因此處決杜岸並滅其族,幼兒閹割,挖其家族墳墓,挫骨揚灰。後來杜岸兄杜崱兄弟隨蕭繹軍收復都城建康,為了報仇,挖掘蕭統安寧陵,挫骨揚灰,以為報仇,蕭繹也不怪罪。
蕭綱
蕭綱最早封為晉安王,曾經擔任過南徐州刺史,並且曾經參與北伐;531年蕭統病故之後被封為皇太子。
548年侯景叛亂,蕭綱助守台城,梁武帝因自認為年老,授權蕭綱主軍國大事。侯景部下儀同三司范桃棒在被俘的雲旗將軍陳昕勸說下圖謀率所部襲殺侯景部下行台左丞王偉、部將宋子仙,再去建康投降。范桃棒寫信射入建康城中,再秘密派陳昕趁夜吊繩入城。武帝大喜,但蕭綱擔心有詐,猶豫不決。范桃棒又派陳昕寫信說:“現在僅帶所領五百人,如果到城門,都自己脫甲,乞求朝廷開門賜容。事成之後,保證擒侯景。”蕭綱見其懇切,愈發生疑。結果事泄,范桃棒被殺,陳昕出城接應後也被擒殺。
侯景攻陷台城後,梁武帝於549年憂憤而死,但是侯景認為目前仍然不能自立為皇帝,便擁立蕭綱為皇帝,次年改元大寶。但是蕭綱不過是侯景的傀儡。551年,侯景派人廢蕭綱為晉安王,改立豫章王蕭棟為皇帝;蕭綱被囚禁於永福省,蕭綱被廢后兩個月,被侯景派人以棉被悶死,享年49歲。
侯景事後為蕭綱上諡號曰明皇帝,廟號高宗,梁元帝在552年追謚蕭綱為簡文皇帝,廟號太宗。
蕭綱本人文學造詣很高,雅好詩賦,有大量詠物、宮體、閨怨之作,其中五言詩最多,並且與蕭子顯、蕭繹、徐擒、庾肩吾等人形成宮體詩流派,蕭綱是宮體詩的代表。侯景攻入建康期間,曾經“募人出燒東宮,東宮台殿遂盡。所聚百櫥圖籍,一皆灰燼”。
蕭繹
蕭繹即帝位之前,蕭紀已稱帝於益州;蕭紀出兵討伐侯景,得知侯景已滅,就轉為討伐蕭繹。蕭繹便派兵迎戰,寫信講和,同時也請求西魏出兵襲取益州。蕭紀因此遭受重創,向蕭繹求和,蕭繹回信拒絕稱兄弟情斷,最終全殲蕭紀勢力,但也給了西魏可趁之機,益州因此淪落敵手。蕭繹將蕭紀父子除宗籍改姓饕餮,並將蕭紀二子蕭圓照、蕭圓正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