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地理位置,蕭縣,桐城,旅遊,特產,地方節日,概述,古城區,嬉子湖,其他景點,文化,桐城文化,蕭縣文化,綜況,詩詞,書畫,工藝,戲曲,蕭窯,姓氏,方言,飲食,
地理位置
蕭縣
蕭縣位於安徽省最北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古為蕭國(東周時建蕭國),春秋附庸於宋,秦置蕭縣,由此而得名。地處安徽省淮北平原北部,黃淮海平原南端。東和北部與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豐縣接壤,西與碭山縣及河南省永城市毗鄰,南同淮北市杜集區、濉溪縣交界,東南與宿州市埇橋區相連。
桐城
桐城市位於安徽省中部,北距省會合肥98公里,南至安慶市68公里,是皖西南的交通樞紐和承東啟西的通衢之地,更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前沿陣地和合肥經濟圈南翼門戶城市。
旅遊
. | 相關景點 | 圖片 |
---|---|---|
人文景觀 | ||
古剎寺廟 | ||
自然景觀 | ||
文化遺址 | ||
名村古鎮 | ||
商貿中心 |
特產
分類 | 名稱 | ||||
---|---|---|---|---|---|
水果 | |||||
徐里巴斗杏 | 櫻桃 | 朱謝莊黃桃 | |||
早餐 | 王二嫂子茶 | ||||
油條 | 混沌 | ||||
菜品 | |||||
瓤菜(千子) | |||||
戴四園狗肉 | 蕭國米線 | 酒店鄉驢肉 | |||
小吃 | |||||
其他 | - | - | - | - |
地方節日
截至2013年,蕭縣已成功舉辦六屆中國蕭縣書畫藝術節和五屆中國蕭縣伏羊文化節。
概述
桐城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風光優美,人文和自然旅遊資源豐富。據普查統計,桐城市共有旅遊資源點86處,具有資源總量大、類型齊全、文化內涵豐富和分布相對集中等特點。桐城市的旅遊資源主要分布在“一帶三區”,即以城區歷史文化遺存和歷史文化景觀為主題,以龍眠山人文山水區和孔城歷史文化街區為重點的桐城文化旅遊帶和嬉子湖濕地生態旅遊區、三道岩幽谷飛瀑旅遊區、古洞岩古戰場遺址旅遊區等。城區主要有桐城文廟(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六尺巷、博物館、桐城派陳列館、名人故居、桐城老街、龍眠河、仙龍湖等;龍眠山人文山水區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文和園(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賜金園、雙溪草堂、龍眠山莊、投子山等歷史勝跡數不勝數,碾玉峽、觀音崖、湄筆泉、瓔珞崖、繞雲梯衝、披雪瀑等自然勝景美不勝收;孔城古鎮民俗區以十甲建制的孔城老街為突出亮點,以及桐梓晴嵐和古鎮民俗風情等。嬉子湖是安徽省環境優美鄉鎮和優秀旅遊鄉鎮,鎮區水域廣闊,物產豐饒,氣候分明,濕地連片,資源、植被保護良好,既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魚米之鄉”,又是一個天然安逸的生態家園。三道岩位於青草鎮,景區峰巒疊嶂,飛瀑流泉,丹霞炫彩,煙嵐騰霄,似一幅天然山水畫卷。古洞岩位於桐城市大關鎮和舒城縣交界處,是三國“硤石之戰”古戰場,有牌坊和月台、古洞、龍泉庵和羅漢樹等景點。老桐城八景是指桐梓晴嵐、練潭秋月、投子曉鐘、孔城暮雪、浮山夕照、樅川夜雨、竹湖落雁、荻埠歸帆;新桐城十景是指孔城老街、古巷和風(六尺巷)、桐城文廟、文和竹影(文和園)、嬉子漁歌(嬉子湖)、龍眠河韻(龍眠河)、桐城中學、靈岩飛瀑(三道岩)、活海樂園(活海歡樂水世界)、黃梅飄香(黃梅酒業文博園)。
桐城市共有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三家(嬉子湖生態旅遊區、仙龍湖·活海歡樂水世界和黃梅酒業文博園),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一家(文廟·六尺巷),國家工業旅遊示範點一家(鴻潤集團),省級旅遊商品生產示範企業1家(霞珍集團),優秀旅遊鄉鎮兩個(嬉子湖鎮、孔城鎮),五星級旅遊飯店一家(金瑞古井大酒店),四星級旅遊飯店一家(桐城國際大酒店),三星級旅遊飯店一家(嬉子湖度假村),五星級農家樂3家(嬉子湖畔養生大酒店、橫山莊園、仙龍湖漁港),四星級農家樂二家(三和園、新店農莊),三星、二星級農家樂10餘家,國內旅行社8家,旅遊商品生產企業18家,旅遊購物場所10餘家,旅遊休閒娛樂場所10餘家。擁有桐城文廟、六尺巷等國家級3A級旅遊景區,東大街、南大街、勝利街三大歷史文化街區,以及1700餘年歷史的孔城老街、省級龍眠山森林公園和國家4A級嬉子湖生態旅遊區,文博館、宰相府、龍眠河、嬉子湖、投子山文化園、玉雕產業園等景點。
古城區
桐城古城區為桐城市(縣)治所在地,已有1200餘年歷史。古城坐北朝南,背依玉屏、投子、龍眠三山,旁挾石河、龍眠二水。古城初名山城,民國時改為孟俠鎮,建國後定名為城關鎮。古城建造典雅,曲折迴旋,有“七拐、八角、九弄、十三巷”之稱。城中保存完或經修復的古建築有:體現桐城文化特色的“桐城文廟”;體現明清建築特色的“東南二老街”;具有江南風韻的“告春及軒”;橫跨龍眠河上的“紫來橋”;幽靜肅穆的“靜土蓮社”;千年不涸,富有傳奇色彩的“仙姑井”等等。
嬉子湖
嬉子湖生態旅遊區位於桐城市東南部,安徽省優秀旅遊鄉鎮嬉子湖鎮境內,三面環水、水陸交通發達,距市區25公里,瀕臨江城名府安慶,距省城合肥僅1.5小時車程;水路泊樅川而通長江,可上溯湖廣、下達蘇杭。占地面積71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30平方公里,水面積41平方公里。嬉子湖景區現有嬉子湖度假村、嬉子湖養生酒店、生態濕地、垂釣中心、戶外拓展、古漕運八大碼頭、嬉子仙島、十二生肖園、天文科普及4D動感影院、水上樂園、遊樂園、歡樂園、空中腳踏車、農副產品及瓜果採摘、遊客接待中心、方以智廣場、生態停車場等景點及旅遊配套設施。
其他景點
市 區桐城文廟(桐城派陳列館、桐城博物館、嚴鳳英陳列館)、六尺巷、宰相府、懿德流芳牌坊、東大街古建築群、南大街古建築群、告春及軒、鳳儀里、瀟灑園、講學園、桐城中學校園、惜抱軒、半山閣、渡江戰役指揮所、左公祠、姚瑩故居、吳越故居、紫來橋、淨土蓮社、古靈泉、仙姑井、芹菜田、活海歡樂水世界等 。
城 郊披雪瀑、西山公園、望湖亭、祈雨亭、一笠庵、石門沖、投子山、投子寺、投子曉鐘、趙州橋、卓錫泉、盛儀墓表石刻等。
白 馬白馬寺等。
高 橋南山橋、白兔湖等。
興 店金牛湖(東風水庫)、馬尾松人工林等。
大 關古洞岩、硤石關。歐家嶺等。
卅 鋪龍頭山、雙忠墓等。
呂 亭魯王墩、魯王河、魯肅讀書亭、半天山居、望曹尖、試劍嶺、洞賓泉、谷林寺、雙龍水庫等。
中 義老關嶺、楊頭茶園等。
黃 鋪城西湖(牯牛背水庫)、程芳朝墓、檀香崖等。
唐 灣百丈崖、二姑洞、三芝庵、椒岩古民居等。
大 塘桐舒古隘口、民主縣政府舊址等。
陶 沖王屋寺塔墓群、三道岩、五聚嶺等。
青 草大沙河、青草老街、釣魚寺(潛山)、太平庵、梅城寺等。
掛車河掛車山、桃花洞、掛車河、水庫大壩等。
老 梅老梅樹街、銀杏林等。
范 崗山考山老尖、朱邑墓等。
金 神金神墩、施從雲墓、六兒城遺址等。
嬉子湖松山、落鳳窩、嬉子墩、嬉子湖、余珊墓等。
香 鋪馬家宕、趙汝墩圩等。
新 渡人形河、掛車河、柏年河等。
雙 港大橫山、練潭老街、練潭秋月、妲妃台、吳鰲墓等。
鱘 魚樅川夜雨、長江、沿江灘涂等。
文化
桐城文化
桐城派主盟文壇200多年,作家遍及全國,影響達于海外。此外,無論是哲學、史學、詩歌、音韻、繪畫,還是美學、翻譯、小說與戲劇創作,桐城人都作出了較大的貢獻。詩歌方面,僅明清時期桐城能詩者便達千餘人,其中女詩人近百家。再如書畫,僅安徽省博物館編輯的《安徽書畫家》一書,便收錄桐城歷代書畫家130多人。方以智、胡宗緒等更是才華橫溢,在文史哲、自然科學以及書畫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明清之際,大量世家大族遷入桐城,程朱理學發展鼎盛 ,尊儒重教風氣盛行,“窮不丟書、富不丟豬”成為民間共識,《桐城耆舊傳》記載:“城裡通衢曲巷,夜半誦聲不絕;鄉間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桐城人於這一時期在科舉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明清兩代有據可考的進士240人,舉人640人,貢生509人,明清兩代進士、舉人人數,與同屬安慶府之懷寧、潛山、太湖、宿松、望江等五縣進士與舉人總和相比,還超越一倍有餘。
由科舉步入仕途的七品以上官員786人(大學士3人,尚書9人)。另有大量的不走科舉之路的名儒碩學,馬其昶《桐城耆舊傳》為明清耆舊900餘人立傳,《明史》《清史》記載桐城人物達到70餘人,可見本地人才之密集。此地也是仕女結社、論文和詩的集中之地,當時文化氣氛之濃厚可見一斑。
建國後,全國各地的桐城籍老一輩學人碩果纍纍,貢獻卓著。音韻學家方孝岳、歷史學家嚴耕望、文學家馬茂元、散文家張漱菡、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等數百名教授、研究員、編審、藝術家一如星漢燦爛,光彩奪目。縣內,文藝新人猶如黃鶯爭樹,一支匯集文學、書畫、攝影、戲曲人才的文藝隊伍逐漸形成。
1987年,桐城文聯各協會擁有會員370人,其中加入國家和省級文聯的22人。全縣在省以上報刊發表和出版部門出版的各類文藝作品近千篇(部)。民眾文化活動更是蓬勃興盛,推動著公共文化事業不斷發展。1987年,縣內有文化館(站)53個,文化專業戶400餘家;圖書館(室)數百個,藏書數十萬冊;電影院5座,影劇場48座,新華書店門市部5個;縣、鄉廣播站56個,調頻廣播發射率覆蓋全縣,電視轉播覆蓋半徑10公里。
蕭縣文化
【主詞條:蕭縣文化】
綜況
蕭縣“城形爭南北諸朝,風氣兼東西兩楚”,素有“文獻之邦”、“文化大縣”的美譽,自秦漢起就是貫通東西南北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之地。是漢文化、孝善文化、酒莊文化、陶瓷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是閔子騫蘆衣順母故事的發生地、南朝宋開國皇帝劉裕故里。
原始社會末期,蕭縣已有很高文化和發達的經濟,有花甲寺、金寨、大蔡莊、北泉、城陽等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夏、商、周三代,蕭縣是中原文化和東夷文化的交匯區,夏代殷商六族遷此建立蕭國,春秋時復建蕭國。西漢,丞相韋賢被封為扶陽侯,在蕭縣建立扶陽侯國。三國時,曹操封四子曹熊在蕭縣建蕭王國。
詩詞
書畫
蕭縣書畫古稱宋繪,從數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開始就已出現,書畫傳統綿延至明代,清中晚期形成民間中國畫·水墨寫意的“龍城畫派”,享譽徐淮。現代蕭縣被稱為國畫之鄉,由蕭龍士為代表的蕭籍畫家創建了江淮大寫意畫派,1993年,被文化部首批命名“中國書畫藝術之鄉”。截至2015年9月,建有10多個書畫藝術協會,有書畫家4萬人,省級以上書畫協會會員400多人。
龍城畫派
“龍城畫派”,發端於明末,形成於清代中期,發展壯大於清末民初。這一時期,影響較大的書畫家有王之麟、許輝祖、吳作樟、張太平、路蔭南、侯子安、謝來占、王為翰、袁汝霖、劉雲巢等,他們衝破籠罩畫壇的“四王”畫風,追逐時代新潮,以強烈的個性闊筆寫意,以潑辣豪放的筆觸寫實,師法自然,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他們藝術思想趨於一致,技法意趣趨於相同,融合南北,形成了一種新的畫風和流派。因其影響較大,活動中心又在龍城,故稱“龍城畫派”
江淮畫派
蕭龍士是江淮大寫意畫派的創始人,該畫派經過幾十年來的繼承發展,成績斐然,“龍門學士”中有的在安徽畫壇已嶄露頭角甚至成為中堅人物。“江淮大寫意畫派”傳承光大,對宣傳安徽書畫、讓安徽書畫走向全國都將具有重要的意義。
工藝
蕭縣剪紙
蕭縣是著名的書畫藝術之鄉,而蕭縣剪紙,堪稱水墨丹青的姐妹藝術,歷史悠久,蘊涵豐富,既滿足了人們的精神生活,表達了心中的理想、願望,又美化了生活、環境,增添了祥和、喜慶、歡樂的氣氛,充分體現了剪紙自身價值。剪紙藝術是祖輩們遺存下來的精美而厚重的民間藝術,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神奇的工藝創作正吸引著更多人的欣賞目光。
石刻藝術
蕭縣出土160餘塊漢墓石版浮雕,內容涉及諸多上古神話傳說和史跡。蕭縣漢畫像石不僅是繪畫和雕刻兩門藝術完美結合的產物,還是漢代民間藝術的綜合體現。蕭縣漢石刻壁畫的大量出土,豐富和充實了中國古代石雕藝術和壁畫藝術的寶庫。它雖經兩千年左右的風化侵蝕,卻使我們看到了已消失的漢代生活場景和文化藝術陳跡,再現了漢代的歷史畫卷。為我們了解研究漢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民間習俗提供了有力的佐證,是十分難得的歷史資料。其藝術成就堪與世界藝術名作媲美,在中國和世界藝術領域中占居重要的地位。
戲曲
蕭縣墜子
蕭縣藝人在演唱河南東路墜子的基礎上,大量汲取了當地其他曲種和徐州梆子的音樂唱腔,逐步形成了“說、唱、噱、做”具有自己風格、特色的蕭縣墜子。蕭縣墜子戲為板腔體,板式、曲調包括新創的主要有:平板、寒板、慢板、慢板連、快板、正十字、倒十字、三字錦、五字嘣等,典調優美,長於抒情和敘事。伴奏樂器為簡板、墜胡。唱詞多為七字句,也有十字句。
花腔漁鼓
花腔漁鼓又稱漁鼓道情、梆梆筒子,是一種安徽省的漢族戲曲劇種。敲打漁鼓配上說唱,就成了漁鼓道情這種演藝形式。漁鼓從清末開始盛行,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長的竹筒,蒙上豬護心皮,配上木筒板拍打發出響音說唱。一人邊演唱邊伴奏,右手拍擊漁鼓,左手敲擊竹板作為伴奏。流行於中國民間社會,作為一種宣揚道家思想的漢族說唱藝術,是道教濟世度人的教化方式和傳播道教教義思想的通俗說唱。花腔漁鼓也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蕭縣梆子戲
蕭縣梆子戲的唱腔融於河南和山東梆子之間的腔調,屬板腔體,曲調豐富,結構嚴謹,能夠細緻地表達各種感情,唱腔板式有載版、非板、慢板、流水板、二八板,二八板又分為二八、慢二八,緊打慢唱,生動地表現人物唱腔。梆子戲在縣城各鄉鎮流行,民眾非常喜愛,極大豐富了全縣人們的精神生活。
花鼓戲
淮北花鼓戲是安徽省極具民間特殊演唱風格的漢族稀有戲曲劇種之一。淮北花鼓戲的唱腔哀婉纏綿,低徊流轉。尤其“寒調”,唱來如泣如訴,如哀如嘆,別具一格,極富個性。民間向有“花鼓戲難學、難唱、又難聽,聽過三天,迷上就不輕”之說。樂多哀音,行腔幽婉低徊。可謂原汁原味民間俚俗戲曲音樂的活化石。出生於蕭縣農村的周欽全是淮北花鼓戲的傳承人,2008年時,淮北花鼓戲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蕭窯
蕭窯即安徽省蕭縣窯,窯以地名,稱“蕭窯”,始創燒於隋朝,與蕪湖的繁昌窯、淮南的壽州窯並成為安徽三大名窯之一。蕭窯是南北窯瓷文化交匯的“中間站”。器形、釉色與壽州窯相似,宋以後以燒瓷為主。蕭窯在唐代除燒黃瓷外,還兼燒白瓷與黑瓷。史樹青主編《中國藝術品收藏鑑賞百科全書、陶瓷、蕭窯》中說:蕭窯“紋飾以印花、繡花、畫花為代表,題材以折枝、蟲鳥等為多,幾何圖形較少,顯然受到當時畫風的影響。”
姓氏
蕭縣是蕭姓的起源地。史載賢士伯益善用火,夏禹時掌管火種,他帶族人焚燒荊棘,使禽獸逃匿,開闢農田,疏通河道,為人造福。因其功績,孫都得到了封賞,其中一個叫孟虧的分封至蕭地(今安徽蕭縣西北),建立了蕭國,並以國為氏,其後代都姓蕭。周代宋國微子啟後裔大心(諱叔,字正義)誅南宮長萬有功,被分封於蕭,並升蕭邑為附庸國,大心為蕭國君主。宣公十二年,蕭為楚所滅,大心子孫復國未得,遂以國為氏,稱蕭姓。
方言
【主詞條:蕭縣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