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陶謙墓
- 所屬地區:安徽宿州蕭縣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人物介紹,一讓,二讓,三讓,評析,
人物介紹
陶謙(132年-194年),字恭祖。丹陽郡丹陽縣(今安徽當塗東北)人。漢末群雄之一。最初為諸生,在州郡任職,被舉茂才,歷任舒、盧二縣令、幽州剌史、議郎,性格剛直,有大志。185年三月,隨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對抗北宮伯玉,任揚武校尉,後又隨張溫征韓遂、邊章。188年任徐州刺史,擊破徐州黃巾。董卓被殺後,各路軍閥陷入混戰,陶謙加入了袁術、公孫瓚的陣營,對抗袁紹、曹操。爾後遣使進京朝貢,獲拜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晚年因戰事上為曹操大敗,徐州大半幾乎遭兵禍所害,以致過度憂勞而逝,享年六十三歲。
一讓
劉備率軍在徐州城下與曹軍于禁所部小試鋒芒,初戰告捷,使久被曹軍圍困的徐州暫時緩解了危機。於是陶謙急令將劉備迎入城內,盛宴款待。陶謙席間便主動提出將徐州讓給劉備,說:當今天下大亂,國將不國;公乃漢室宗親,正當為國出力。老夫年邁無能,情願將徐州相讓。公勿推辭。我當自寫表文,申奏朝廷。”劉備聞言愕然,急忙推辭說:“我雖是漢室苗裔,但功德不足稱道,任平原相猶恐不稱職。我本是為了義氣前來相助。您這樣說,莫非懷疑我有吞併之心?”陶謙表白說:“這是老夫推心置腹之言,決非虛情假意。”但劉備只是推辭,終不肯接受。糜竺見二人再三辭讓,便說:“現在兵臨城下,且當商議退敵之策。待事平之後,再議相讓不遲。”於是劉備寫信給曹操,希望曹操以國家大義為重,撤走圍困徐州之兵。恰好這時呂布攻破兗州,進占濮陽,威脅曹操後方。因而曹操便順水推舟,賣個人情,接受劉備建議,退兵而去。
二讓
陶謙見曹軍撤走。徐州轉危為安,便差人請劉備、孔融、田楷等入城聚會,慶祝解圍。飲宴既畢,陶謙再向劉備讓徐州。劉備說:“我應孔融之約救援徐州,是為義而來。現在若無端據有徐州,天下將以為我是不義之人。”糜竺、孔融及關羽、張飛等皆紛紛勸劉備接替陶謙治理徐州。劉備苦苦推辭說:“諸位欲陷我於不義耶?”陶謙推讓再三,見劉備終不肯受,便說:“如您必不肯受,那就請暫駐軍近邑小沛,以保徐州,何如?”眾人也皆勸劉備留駐小沛,劉備方始同意。
三讓
不久,陶謙染病,日漸沉重,便派人以商議軍務為名,把劉備從小沛請來徐州。陶謙躺在病榻上對劉備說:“今番請您前來,不為別事,只因老夫病已垂危,朝夕難保;萬望您以漢家城池為重,接受徐州牌印,老夫死亦限目矣!”劉備說:“可讓您的二位公子接班。”陶謙說:“其才皆不能勝任。老夫死後,還望您多加教誨,千萬不能讓他們掌握州中大權。”劉備還是辭讓,陶謙便以手指心而死。舉哀畢,徐州軍民極力表示擁戴劉備執掌州權,關羽、張飛也再三相勸。至此,劉備才同意接受徐州大權,擔任徐州牧。[2]
評析
劉備“三讓徐州”,一方面體現了劉備博取仁義忠厚之名、收買民心的良苦用心;一方面當是出
於劉備對當時情勢的清醒認識。當時的徐州正處於四戰之地,野心勃勃的曹操正虎視眈眈、兵鋒相向,自不待言。此外,鄰近的軍閥如袁術、呂布、袁紹之輩都在凱艦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徐州,懷有兼併野心。這些都是潛在的危險。由此可見,當時的徐州並不是一顆好吃的果子,弄不好就會有惹火燒身的危險。即使徐州牧陶謙真心相讓,其部下能否心悅誠服?這些都是很現實、很嚴重、很迫切的問題,不容劉備不顧慮!實際確實如此,歷史上劉備領有徐州不久,即先後受到過曹操、呂布、袁術的進攻,陶謙部下曹豹也反叛劉備而助呂布。以致劉備在徐州難以立足,最終被逐出徐州,先後依附袁紹和劉表。當然,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徐州,對於劉備來說,畢竟具有巨大的誘惑力。因而陶謙一死,在外有北海相孔融的支持、內有糜竺及徐州軍民的廣泛擁戴的情況下,劉備便不失時機地同意接替陶謙任徐州牧,將徐州據為己有。誘惑終於戰勝了顧慮。
曹操在經歷了家人被殺害的事實之後,變得很不理智,似乎看到了他的血腥殘忍的一面,張闓一人之過,怎么能殃及老百姓呢?這一路,曹操所到之處,都是兇殘殺戮,連百姓都不放過,這種做法,讓曹操失去了民心,也為劉備的取代徐州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