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景點,小孤山漢墓,鞭打蘆花處,四賢祠,五洞山,佛事活動,歷史文化,乾隆御書,碑匾,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清朝康熙至乾隆時期,寺廟達到鼎盛。
民國三十年(1941年),經當時寺廟江亭主持第三次重修。雕刻千佛禪寺石牌坊。
“文革時期”,蕭縣王寨區政府對“千佛禪寺”進行過一次徹底的破壞,廟石、磚瓦、浮雕木料運到王寨新區政府,使其500多年的巨觀遭到滅頂之災。
2005年9月,被蕭縣人民政府公布為蕭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被公布為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2年,千佛禪寺遺址被列入安徽省鄉村旅遊規劃。
建築格局
千佛禪寺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分山門、前院、中院、後院、西院。前院東大殿懸掛乾隆皇帝的聖旨和歷代名人的題字。中院的東大殿、中大殿和後院的東大殿和中大殿,以及後院的南大殿分別塑有釋迦牟尼、十聖、如來、八十菩薩、聖觀音、三十面觀音、五大明王、十八羅漢、十四奼女、西天二十八組、十方佛像等雕像。
山門楹聯為:“林泉繞殿千佛寺,石峭迎門五洞山“。此山門楹聯是民國時期的大和尚每年春節都懸掛此對聯在山門兩旁,但從未樹牌,現後人為圓大和尚之心愿,現將此楹聯樹匾懸掛于山門兩側。東大殿正廳懸掛乾隆皇帝親筆手書的“惠我南黎”和南牆懸掛的“孝道永弘”金字大匾。中大殿懸掛數噸重的大銅鐘,正門懸掛北宋大書法家米芾題字三米見方的“寶藏”金字巨匾。西大廳經房存放著大量經典佛學著作,據記載內有四十二剛經、大藏經、法華經、華嚴經、佛教十三經、心經等眾多佛學經書。後院西側是後花園,有眾多名貴樹木和奇異花草。“千佛禪寺”在康熙時期已經是皖北眾廟觀之首,下轄皇藏峪瑞雲寺、天門寺、聖泉寺和淮北相山顯通寺。並負責各寺廟的食宿開支。
主要景點
小孤山漢墓
小孤山漢墓在車牛返閔子騫覆車古道旁的一座小山丘上,此墓歷史上經過多次盜挖,墓口散落著各種陶器碎片。經初步目測,墓口外南北兩側有古槐各1棵,墓形均為2米左右長寬,3米深的方形大墓,墓室底部向周外拓展,內部空間很大,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鞭打蘆花處
在村東頭山腳下鞭打蘆花處立了一塊石碑,由李恆章撰文、王兆敏書丹、蔣相帆刻石、杜長耀豎碑。碑文為:“孝哉閔子!人無間言,必在汶上,忠操靡堅。哀之今人,忠孝蕩然。求則得之,效法前賢。”此碑損壞後,後人又在原址上重立一碑,上刻“鞭打蘆花處”(此碑刻於民國乙卯年),至今保存尚好。
四賢祠
為紀念閔子騫、顓孫子張、顏子柳,唐代唐元宗時期,追封三人為蕭伯。明朝嘉靖十三年,知縣朱同芳在白茅山(今聖泉寺三仙台)建三賢堂,孟子後裔於元大德初年由鄒縣遷蕭,為祀奉孟子,於車牛返建四賢祠,以作尊賢而張讀書之風,祠堂外還有“四賢曬書台”、“子騫泉”、“子柳泉”、“子張泉”等遺蹟,今僅存祠堂遺址。
五洞山
五洞山坐落於蕭縣車牛返村北堍,海拔247.5米。《蕭縣志》記載五洞山是宋朝當地村民躲避金兵掃蕩躲藏在此。有南洞和北洞遙相對望,南洞猶如懸崖峭壁,洞門下有一處古井泉,此井常年不枯,並有泉水。山下是薛顯故里薛村。
佛事活動
每年的農曆臘月廿四日鞭打蘆花車牛返村千佛禪寺隆重舉行每年一度的冬季文化古廟會。古廟會歷時三天,期間舉行開幕式、佛供養、禪論壇、書畫展、誦經禮懺、民俗表演、戲曲表演、歌舞表演等活動。
千佛禪寺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千佛禪寺冬季文化古廟會和紀念孝聖閔子騫的中華孝文化節同樣重要。春季的文化古廟會,更能體現百姓的參與,與民同樂,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地域特色較為濃郁;重在禪佛文化的傳播和紀念活動。祈禱世界和平、社會和諧、風調雨順、百姓安康。
歷史文化
乾隆御書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春,黃河泛濫,山東、河南、安徽之間廣大地區一片汪洋。是年乾隆南巡江浙皖,沿途親睹這些地方災情,回朝後,便命吏部侍郎裘曰修會同山東 河南安徽巡撫進行治理。裘侍郎會同安徽巡撫高晉同赴蕭邑、靈璧、虹縣(泗縣)進行實地勘察。他們在徐溪口看到該城“宛在水中”,便命同行的鳳陽知府項樟環城築堤以資保護。並查明“濉河自徐溪口至符離集七十餘里,沙淤平岸,河形全失;自符離集至霸王城一百數十里,俱間段淤塞”,於是便提出治理方案,繪圖上報朝廷,經允準後於當年秋季開工治理,經一冬春,於翌年夏初竣工。冬春季施工時,天晴氣暖,風雪不興,民眾情緒高昂,都感到這是象山神在暗助,於是紛紛提議願意重修殘破的千佛庵,以答謝神靈。此議得到裘侍郎和高巡撫的支持,於是便向朝廷寫奏摺撥款,將殘破的千佛庵重修得煥然一新。
乾隆二十三年,裘侍郎“閱工經象山,備覽輿情,為請於朝,蒙御書‘惠我南黎’,頒掛神廟,以昭崇敬之典。”當年除夕,高巡撫由鳳陽知府項樟等陪同,冒雪親臨濉溪查看新修堤防(後人稱此堤曰“項公堤”)。次日新年,於象山廟舉行恭懸欽賜匾額典禮,高巡撫親將匾額懸於大殿之上。後由宿州知州張開士將御書摹刻於石,陳設於大殿之東廂。
碑匾
名字 | 簡介 |
---|---|
乾隆聖諭碑 | 乾隆御筆聖旨石碑現存千佛禪寺遺址內,此碑刻於大清乾隆三十二年二月十三日(公元1767年),上有記錄有關於本寺廟官方用地撥地等重要的詳細信息。 |
惠我南黎金匾 | 東大殿正廳懸掛乾隆皇帝親筆手書的“惠我南黎”和南牆懸掛的“孝道永弘”金字大匾。 |
米芾“寶藏”巨匾 | 據清朝《趙紹祖金石學三種》記載:宋“寶藏”二字在無為州,未見。米芾書。原碑在無為縣,清朝時期就已不存。之前“千佛禪寺”內中大殿懸掛的“寶藏”巨匾可認為清朝前所遺存之珍品,整匾共三米長,一米二高。 |
千佛庵題名碑記 | 書曰作善降祥又曰無德不報蓋以言感召之必然也都人士而外則鹹寄其權於佛教焉佛不事勸論而若或道之佛不事名法而若或齊之者則以有一好善者倡之於前而千百億萬眾有以承之於後也車牛坂(返)千佛古剎襟山帶河輪迴輝煌蕭邑巨觀也沒於歲晚務見瞧察如雲衲不同啟者振興鄉區也無論遠近時無論豐歉其輸誠拜禱者三年於茲矣其好善寧有競乎佛經雲欲知來世因今生作者是余嘉其好善之有成而知其迎祥食報之不也因記其姓氏而不衰,邑序床膳生員任謁董木拜撰,康熙三十三年歲次甲戌菊月榖旦,落碑石路九先書,主持僧如德建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