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曹七子

三曹:指漢魏間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政治地位和文學成就對當時很有影響,後人合稱之為“三曹”;七子: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優秀作者,得到後世普遍承認。七子中,孔融與曹操政見不合,其餘六子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後投奔曹操,多視曹操為知己,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今邯鄲臨漳)中,又號“鄴中七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曹七子
  • 性質:政治和文學派別
  • 三曹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
  • 七子: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
建安文學,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概述,簡介,文學成就,評價,

建安文學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占據鄴城 (今邯鄲臨漳)後,在中國北部創造了一個以鄴城為中心的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曹操倡導“尚刑名”,“尚通脫”,又善屬文,愛文士。許多文士在飽經戰亂之苦後,如百川赴海,相繼奔往鄴城,歸附到曹氏周圍。在這裡形成了以“三曹”為領袖,以“七子”為代表的,龐大的鄴下文人集團。他們戰時大多隨軍,歸來習文作詩,探討文學,歌功頌德,抒發情懷,寫征戰之苦,述社會之亂,相互批評、磋商,共同提高寫作水平,發展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建安風骨”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建安”是東漢末年獻帝劉協的一個年號,東漢末,董卓亂後,軍閥割據,戰事頻仍。長安、洛陽皆廢毀。獻帝從長安到洛陽,又被曹操迎接到許昌。這一年(即196年)改興平建安元年
220年,曹操死,獻帝禪位於曹丕。建安文學,通常指從漢末到魏初這個時期的文學,但並非僅限於這25年。
建安時期,是我國文學史上光輝燦爛的時期,“俊才雲蒸,作家輩出”,各種文體得到發展,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東漢王朝處在大分裂、大動盪、軍閥混戰中,在文學上卻放射出絢麗的異彩。這是與當時社會各方面的因素有關的。
東漢末年,社會動盪不安。漢沛國譙(今亳州)人曹操組建青州兵,挾持漢獻帝,統一北方,社會有了比較安定的環境。曹操父子皆有高度的文學修養,由於他們的提倡,一度衰微的文學有了新的生機。在當時建都的鄴城(故址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境內),聚集了一大批文人。詩、賦、文創作都有了新的突破。尤其是詩歌,吸收了漢樂府民歌之長,情詞並茂,具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比較真實地反映了漢末的社會現實以及文人們的思想情操。因發生在漢獻帝建安時期,故後人稱這一時期的文學為建安文學。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而以三曹為核心。曹操是建安文學的主將和開創者,今存其樂府詩20餘首,代表作《蒿里行》描寫了軍閥混戰時期的慘景,《短歌行》更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詩歌委婉悱惻,多以愛情、傷感為題材。兩首《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七言詩。其所著《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著作。曹植是這一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流傳下來的詩賦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繪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樑甫行》,描寫愛情的《美女篇》,《洛神賦》等,曹植寫《七步詩》的原委,更流傳為盡人皆知的佳話。李白有“蓬萊文章建安骨”之句,可知建安文學對後世的深遠影響。

三曹

曹操曹丕曹植合稱三曹,是建安時代最為優秀的詩人。他們雅愛詞章,不但以帝王之尊、公子之豪提倡文學,促成了五言古體詩歌的黃金時代,而且身體力行,創作了各具風格的名篇佳什:曹操的詩悲涼慷慨,氣韻沉雄;曹丕的詩纖巧細密,清新明麗;曹植的詩則骨氣充盈,淋漓悲壯,對後代詩人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本書依據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精心擇取曹操詩19首,曹丕詩39首,曹植詩70首,分加題解和注釋,對深入理解三曹詩作極有幫助。
南朝齊書法家王僧虞說:“曹氏三祖,風流可懷。京洛相高,江左彌重。”曹操的詩勝在氣勢與境界,他的兩個最出名的兒子曹丕子恆與曹植子建都是天才的詩人,他們的文學天賦都要比他高。但曹植的才幹更高,其詩如天籟之音,天馬行空高高在上。為眾多學者文士所推崇景仰。但也有不喜歡的,如明文學家王世貞就說:“子建天才流麗,雖名譽冠千古,而實遜父兄。何以故?材太高,辭太華。”而曹丕的天賦是詩人傷春悲秋的敏感,細膩的感悟感傷。所以有人謂之曹植的詩如仙,曹丕的詩如人。讀曹操曹植的詩篇更多的是令人仰慕與傾佩, 而讀曹丕的詩則更多的是動容。雖曹丕之詩名不如其父曹操其弟曹植,但魏文帝的詩歌卻最像文人。相比之下曹丕更容易令人感動,因為他詩篇里流露出的細膩的感傷,更能令人產生的共鳴。明朝锺惺在《古詩歸》說他的詩“婉孌細秀,有公子氣,有文人氣”。清代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說:“子桓詩有文士氣,一變乃父悲壯之習矣,要其便娟婉約,能移人情。”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父親曹嵩是得寵宦官曹騰的養子,官至太尉。曹操二十歲舉孝廉為郎,後在漢末大亂中聚集兵馬,建立了自己的軍事武裝。官渡一戰擊敗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袁紹,逐步統一了北方,成為北方的實際統治者。
三曹三曹
建安元年(公元208年),受封為丞相,公元216年,漢獻帝冊封曹操魏王
建安十三年公元220年3月15日,曹操於洛陽逝世,享年66歲,諡號“武王”,死後葬於高陵曹丕繼位後不久稱帝,追謚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史稱魏武帝
曹操不但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軍事著作和《蒿里行》、《觀滄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龜雖壽》等不朽詩篇。後人並且輯有《曹操集》。
曹操手跡曹操的詩歌,極受樂府影響,現存的詩歌全是樂府歌辭。這些詩歌雖用樂府舊題,卻不因襲古人詩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縛,卻又繼承了“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里行》原是輓歌,曹操卻以之憫時悼亂。《步出東門行》原是感嘆人生無常,須及時行樂的曲調,曹操卻以之抒述一統天下的抱負及北征歸來所見的壯景。可見曹操富有創新精神的民歌,開啟了建安文學的新風,也影響到後來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詩的內容大致有三種:反映漢末動亂的現實、統一天下的理想和頑強的進取精神、以及抒發憂思難忘的消極情緒。
漢末大亂,曹操又南征北討,接觸的社會面非常廣大,故多有親身經驗和體會如《蒿里行》謂漢末戰亂的慘象,見百姓悲慘之餘又見詩人傷時憫亂的感情。故後人謂曹操樂府“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對天下具有野心,故懷有統一之雄圖,《短歌行》有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可資明證。其進取之心亦可見出,如《龜雖壽》言之“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言己雖至晚年仍不棄雄心壯志。
一代裊雄,縱風光一世,亦有星落殞滅之時。曹操對此也感到無能為力,只有作詩感嘆,無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傷,《秋胡行》之低沈情緒,《陌上桑》等遊仙作品中都可見他的消極情緒。
曹操的詩歌形式是十分創新的。他尤擅寫五言體和四言體。《蒿里行》原是雜言,曹操卻以五言重寫,非常成功。四言詩方面,本自《詩經》之後已見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卻繼承了《國風》和《小雅》的傳統,反映現實,抒發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門行》等均是四言詩之佳作,使四言詩重生而再放異彩。曹操詩文辭簡樸,直抒襟懷,慷慨悲涼而沉鬱雄健,華美辭藻並不常見,惟形象鮮明,如《觀滄海》一詩:“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寥寥數筆,即能以遼闊的滄海景象,表現詩人的胸襟,不加潤飾。

曹丕

字子桓,生於靈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死於魏黃初七年(公元226年)。毫無疑問,這是一個亂世,曹丕便“生於中平之季,長於戎旅之間”,典論自序說道:“余時年五歲。上以四方擾亂,教余學射,六歲而知射。又教余騎馬,八歲而知騎射矣。以時之多難,故每征,余常從。” 他多次隨其父於金戈鐵馬南征北戰,目睹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慘狀,“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曹操·蒿里行》,所有這一切,為他以後的詩歌創作提供了真實的生活基礎,也確實在他的詩歌里得到了真實的反映。

曹植

(192~232)字子建,曹丕的弟弟。卞氏所生第三子。曾封為陳王,死後謚「思」,故世稱陳思王。在建安文人中,他的作品留存最多,對當時及後代的影響最大。後人評價也最高。
曹植天資聰穎,才思敏捷,早年即有「繡虎」雅號。一度受到曹操的信任,幾被立為太子。最後終於失敗。曹操立曹丕為嗣,誅楊修,曹植榮寵日衰,曹丕即位,殺丁氏兄弟,曹植也受到迫害,屢改封地,名為王侯,行動卻不得自由,動輒獲咎,如同囚徒。黃初之世,始終處在生命恐懼之中。
曹丕死,明帝曹睿即位之後,曹植的處境有所改變,他一度煥發希望,上表請求自試,終不為所用,於太和六年,抑鬱而終。
詩例
七步詩》原文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步詩》現代版本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七子

概述

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包括: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建安七子建安七子
“七子”之稱,始於曹丕所著《典論·論文》:“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瑒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期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錄於千里,仰齊足而並馳。”,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而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得到後世的普遍承認。七子中除了孔融曹操政見不合外,其餘六家雖然各自經歷不同,但都親身受過漢末離亂之苦,後來投奔曹操,地位發生了變化,才有了安定、富貴的生活。他們多視曹操為知己,想依賴他乾一番事業。故爾他們的詩與曹氏父子有許多共同之處。因建安七子曾同居魏都鄴(今邯鄲臨漳)中,又號“鄴中七子”。

簡介

孔融(153-208)
孔融文舉,其實家學淵源,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魯國曲阜人,後來為曹操所用。他年少時曾讓大梨給兄弟,自己取小梨,因此名垂千古,這也就是『孔融讓梨』的故事了。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與中丞不合,託病辭歸。後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獻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轉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為相。興平二年(195),劉備表薦他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紹之袁譚攻青州,孔融隻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征孔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在許昌,不滿曹操雄詐,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後復拜太中大夫,退居閒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終為曹操所忌,枉狀構罪,下獄棄市。孔融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豐。現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詩。散文如《薦禰衡表》、《與曹公論盛孝章書》辭藻華麗,駢儷氣息較多;《與曹操論禁酒書》則有詼諧意味。其《雜詩》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寫喪子之痛,哀婉動人。
陳琳(? -- 217)
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江都)人,為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漢靈帝末年,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於事敗被殺。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袁紹使之典文章,軍中文書,多出其手。最著名的是《為袁紹檄豫州文》,文中歷數曹操的罪狀,詆斥及其父祖,極富煽動力,建安五年(200),官渡一戰,袁紹大敗,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後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與劉楨應瑒徐幹等同染疫疾而亡。擅長章奏書記。《飲馬長城窟》為他的詩歌代表作,假借秦代築長城故事,揭露當時繁重的徭役給民間帶來的苦難,尤為深刻。
王粲(177-217)
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人,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幼時往見左中郎將蔡邕,蔡邕見而奇之,倒屣以相迎。王粲強記默識,善算術行文;一次與友人共行,讀道邊石碑,觀一遍而背誦之,不失一字。又曾觀人下圍棋,其局亂,王粲復為重置,不誤一道。後到荊州依附劉表,劉表以其為上賓。劉表死後,王粲勸劉表次子劉琮,令歸降於曹操。曹操至荊州,王粲賜爵關內侯。魏國始建宗廟,王粲與和洽、衛覬杜襲同拜侍中,共議尊曹操為「魏王」;後因中書令荀攸諫止不行而後憂死,其議遂罷。 在七子中屬他的成就最高。他的《七哀詩》和《登樓賦》最能代表建安文學的精神。《七哀詩》之一(《西京亂無象》)寫他由長安避亂荊州時途中所見飢婦棄子場面,深刻揭示漢末軍閥混戰造成的慘象及人民深重災難,使人怵目驚心。《登樓賦》是荊州時登麥城城頭所作,主要抒發思鄉之情和懷才不遇的愁恨,富於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賦的名篇。
徐幹(171-217)
字偉長,北海(今山東濰坊市)人,建安七子之一。少年勤學,潛心典籍。漢靈帝末,世族子弟結黨權門,競相追逐榮名,徐幹閉門自守,窮處陋巷,不隨流俗。建安初,曹操召授司空軍師祭酒掾屬,又轉五官將文學。數年後,因病辭職,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後又授以上艾長,也因病不就。建安二十二年(217)二月,瘟疫流行,亦染疾而亡。主要著作是《中論》,曹丕稱讚此書『成一家之言,辭義典雅,足傳於後。』(《與吳質書》)其情詩《室思》也寫的一往情深。
阮瑀(?-212)
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名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描寫孤兒受後母虐待的苦難遭遇,比較生動形象。年輕時曾受學蔡邕,蔡邕稱他為“奇才”。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當時軍國書檄文字,多為阮瑀陳琳所擬。後徙為丞相倉曹掾屬。詩歌語言樸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會問題。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描寫孤兒受後母虐待的苦難遭遇。阮瑀的音樂修養頗高,他的兒子阮籍,孫子阮鹹皆當時名人,位列“竹林七賢”,妙於音律。明人輯有《阮元瑜集》。
應瑒(?-217)
字德璉,汝南(今河南汝南縣東南)人,建安七子之一。擅長作賦,代表性詩作《侍五官中郎將建章台集詩》。初被魏王曹操任命為丞相掾屬,後轉為平原侯庶子。曹丕五官中郎將時,瑒為將軍府文學(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賦數十篇。詩歌亦見長。
劉楨(?-217)
字公幹,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人,建安七子之一。以文學見貴。建安中,劉楨被曹操召為丞相掾屬。與曹丕兄弟頗相親愛。後因在曹丕席上平視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勞役,後又免罪署為小吏。建安二十二年 (217),與陳琳徐幹應瑒等同染疾疫而亡。他的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詩歌、特別是五言詩創作方面。今存詩十五首,《贈從弟》三首為代表作,言簡意明,平易通俗,長於比與。

文學成就

詩歌
七子"以寫五言詩為主。五言詩是直到東漢後期才興盛起來的新詩體,桓、靈之世"古詩"的出現,標誌著五言詩已經初步成熟。而"七子"的優秀五言之作,寫得情采飛揚,變化多致,使五言詩在藝術上更臻於精美。如徐幹的《室思》就比同一題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寫得細膩深厚。而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阮瑀駕出北郭門行》等都作於漢末戰亂發生之前,其寫作時間不一定比"古詩"晚,它們在五言詩發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視。
辭賦
"七子"寫了大量的小賦,他們在張衡蔡邕等已經取得的成就基礎上,為小賦的進一步繁榮作出了貢獻。"七子"的小賦有三點值得注意:①取材範圍更加擴大,題材的普通化、日常化進一步沖淡了過去大賦的貴族性質;②反映社會現實的功能更趨加強,直接描寫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③抒情色彩愈益濃厚。對於"七子"的賦,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曾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劉勰在《《文心雕龍》·詮賦》中也表示了同樣的意見,還特別認為王粲徐幹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賦首",說他們可與宋玉司馬相如左思潘岳等並列。
散文
孔融的章表,陳琳阮瑀的書記,徐幹、王粲的論說文,在當時都能獨樹一幟。它們的共同優點就是曹丕所說的"文以氣為主"(《典論·論文》),貫注了作者獨特的氣質。"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薦禰衡疏》、《與曹公論盛孝章書》,陳琳《移豫州檄》、《為曹洪與魏太子書》,阮瑀《為曹公作書與孫權》,王粲《務本論》、《荊州文學記官志》等。"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駢化的趨向,尤以孔融、陳琳比較顯著。他們的一些作品對偶整飭,又多用典故,成為從漢末到西晉散文駢化過程中的一個不能忽略的環節。
作品
"七子"著作,原集皆已佚,今獨存徐幹的政治倫理專論《中論》。明代張溥輯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陳記室集》、《阮元瑜集》、《劉公□集》、《應德璉休璉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清代楊逢辰輯有《建安七子集》。

評價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他們在漢末的社會大戰亂中,儘管社會地位和生活經歷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脫顛沛困頓的命運。後期他們都先後依附於曹操孔融任過少府王粲任過侍中這樣的高級官職,其餘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過,孔融後來與曹操發生衝突,被殺。由於七人歸附曹操時間先後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後期不存在一個統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幹、阮籍在建安初,陳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劉楨、應煬在建安十三年後。與他們的生活道路相對應,"七子"的創作大體上也可以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會動亂的現實,抒發憂國憂民的情懷。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詩》、《登樓賦》,陳琳《飲馬長城窟行》、阮籍《駕出北郭門行》、劉楨《贈從弟》等,都具有現實意義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調過於低沉感傷,如阮籍《七哀詩》、劉楨《失題》"天地無期竟"等。後期作品則大多反映他們對曹氏政權的擁護和自己建立功業的抱負,內容多為游宴贈答等;但有些對曹氏父子的頌揚,帶有清客陪臣口吻,顯露出庸俗的態度。然而,無論前、後期,"七子"的創作都是積極、健康的內容占著主導地位。
"七子"的創作各有個性,各有獨特的風貌。孔融長於奏議散文,作品體氣高妙。王粲詩、賦、散文,號稱"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強。劉楨擅長詩歌,所作氣勢高峻,格調蒼涼。陳琳、阮籍,以章表書記聞名當時,在詩歌方面也都有一定成就,其風格的差異在於陳琳比較剛勁有力,阮籍比較自然暢達。徐幹詩、賦皆能,文筆細膩、體氣舒緩。應煬亦能詩、賦,其作品和諧而多文采。"七子"的創作風格也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這也就是建安文學的時代風格。這種時代風格的具體內容及其形成原因,便是劉勰在《《文心雕龍》·時序》中所說的:"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志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
"七子"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們與"三曹"一起,構成建安作家的主力軍。他們對於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