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桑(曹操詩作)

《陌上桑》是漢末文學家曹操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開頭緊扣遊仙主旨,直敘詩人駕彩虹、乘赤雲升天。接著寫他升天的經歷和仙境中的神仙生活。全詩通過層層渲染表達了詩人嚮往仙界,與神仙交往以求長生不老的願望。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陌上桑
  • 創作年代:東漢末年
  • 作品出處:《曹操集
  • 文學體裁樂府詩
  • 作者:曹操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陌上桑
駕虹霓⑵,乘赤雲,登彼九疑歷玉門⑶。
濟天漢⑷,至崑崙⑸,見西王母謁東君⑹。
交赤松⑺,及羨門⑻,受要秘道愛精神⑼。
食芝英⑽,飲醴泉⑾,柱杖桂枝佩秋蘭⑿。
絕人事⒀,游渾元⒁,若疾風游欻翩翩⒂。
景未移⒃,行數千,壽如南山不忘愆⒄。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陌上桑:樂府舊題,屬《相和歌.相和曲》。曹操只是沿用舊題,內容與古詞無關。
⑵虹霓:為雨後或日出、日沒之際天空出現的七色圓弧。虹霓常有內外二環,內環稱虹,也稱正虹、雄虹;外環稱霓,也稱副虹、雌虹或雌霓。
⑶九疑:山名,又作“九嶷”,或名“蒼梧山”,在今湖南寧遠縣南。據司馬遷史記》載:舜南巡,死於蒼梧,葬在九疑山。歷:經過。玉門:古關隘名,在今甘肅敦煌西,為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玉,一作“王”。
⑷濟:渡河。天漢:銀河。
⑸崑崙:崑崙山,西王母的居所。《山海經·大荒西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
⑹西王母:神話傳說中的女神,居崑崙瑤池。謁東君:道家說東華為男仙居住之處,東方公為男仙之首西華為女仙居住之處,西王母為女仙之首。謁,見,拜見。東君,東王公,西王母的配偶神。
⑺赤松:赤松子,古代傳說中的仙人。漢·班固《漢書·古今人物表》:“赤松子,帝嚳師。”
⑻羨門:羨門高,古代傳說中的仙人。漢·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漢·韋昭註:“古仙人。”
⑼要秘道:指成仙和養生之道。精神:指人的精華和靈氣。
⑽芝英:靈芝的精華。靈芝,菌類,古人認為服食靈芝可以長生不老。
⑾醴(lǐ)泉:甘美的泉水。《史記.大宛傳》:“河出崑崙……上有醴泉瑤池。”
⑿杖桂枝:一本杖枝,無桂字。佩:帶在身上。秋蘭:香草,屬菊科,高三、四尺,秋天開淡藍色小花。
⒀人事:指功名利祿、飲食男女等世俗之事。
⒁渾元:大氣,指大自然。
⒂疾風:暴風。欻(xū):吹動的樣子。翩翩:一作“飄飄”。
⒃景未移,形容時間很短。景:日光。
⒄壽如南山:壽命如南山一樣長久。愆(qiān):過錯,過失。當指其在過去統一戰爭。

白話譯文

駕著五彩的虹霞,乘著紅色的雲朵,經過玉門關登上九嶷山。
渡過銀河,到達崑崙山,專門拜見西王母和東王公。
與赤松子和羨門高交流接受成仙和養生的方法保持自己精華靈氣。
吃靈芝的精華,喝甘美的泉水拄著桂枝的手杖戴著香草。
斷絕人世間的功名利祿,盡情的遨遊在大自然,就像狂風在吹動。
在很短的時間裡走了數千里,壽命如同南山一樣長久也不忘自己的過失。

創作背景

此詩與《氣出唱》《精列》《秋胡行》等篇同是曹操晚年的遊仙詩。隨著政治地位的提高,曹操招致的社會誤解和政敵的毀謗也相應增劇。曹操自迎獻帝於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屢被政敵謀刺,但曹操乃銳意進取而無所畏懼者。漢初張子房佐高祖成就帝業之後,看到功臣一一被誅,便求退欲隨赤松子游。曹操見諸侯叛降無常,朝內亦危機四伏。特別是尖銳的政治鬥爭矛頭集中指向自己,當此之際,其勢雖欲效張良隨赤松游而不可得。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故賦此詩以明心態。即忠心事漢不戀高位,做功成身退想。

作品鑑賞

這首詩一開始就緊扣遊仙的主旨,直敘詩人駕彩虹、乘赤雲升天。接著寫他升天的經歷、與眾多仙人相見的情景以及在仙境的神仙生活。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詩人在寫與眾多仙人相見以及神仙生活時,特別寫了要斷絕人事和長壽,但又不忘自己的過失。既流露了對神仙生活的嚮往,也沒有完全割捨掉對社會、對人生的牽掛。
詩以“駕虹霓”領起,通過層層渲染表達了詩人嚮往仙界、與神仙交往以求長生不老的心愿。然而,往事歷歷在目,人畢竟生活在現實世界之中。末句“壽如南山不忘愆”,富有張力。當一個人希望尋求解脫又不得不面對現實時,自然會意識到自己塑造的理想國是虛無飄渺的。為此,當詩人以浪漫的筆調寫飄飄欲仙的感覺時,就不得不反省過去,為曾經有過的錯誤提出自責。
全詩雖盡說仙人之事,其本意卻與仙人之事無涉。因作者“老驥伏木厲,志在千里。”實不可以消極看。主要實質意圖在於運用韜晦謀略而瞞天過海,消減社會輿論誤解壓力,使政敵不戰而屈。同時也要做出功成身退的示範。然而“壽比南山不忘愆”,只要他活著他就要完成運籌演謀,鞭撻宇內,總御皇機,克成洪業的大誓願。這就是他不忘愆的意思。既然“不忘愆”,又豈能“絕人事,游渾元”!故曹操在《述志令》中稱“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竟望已過矣。今孤言此,若為自大,欲人言盡,故無諱耳。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就流露出了他欲罷不能的矛盾心情。“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齊桓、晉文之所以垂稱至今日者,以其兵勢廣大,猶能奉事周室也。”略提其述志之言以示其此詩“不忘愆”之真諦。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域,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魏朝建立後,曹操被尊為“魏武帝”,廟號“太祖”。事跡見《三國志》卷一本紀。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魏武帝集》,今又有《曹操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