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出北郭門行

駕出北郭門行

《駕出北郭門行》是阮瑀所作的一首詩,詩人經過精心選材,典型化處理,把筆觸伸向社會、家庭問題。該詩寫一個孤兒受後母虐待哭訴於生母墓前的事,有警示告誡後世之意。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駕出北郭門行
  • 創作年代:漢魏
  • 文學體裁:詩
  • 作者:阮瑀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內容鑑賞,家庭悲劇,民歌古風,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駕出北郭門行
駕出北郭門②,馬樊不肯馳③。
下車步踟躕④,仰折枯楊枝。
顧聞丘林中,噭噭有悲啼⑤。
借問啼者出⑥,"何為乃如斯⑦?
""親母舍我歿⑧,後母憎孤兒。
饑寒無衣食,舉動鞭捶施⑨。
骨消肌肉盡,體若枯樹皮。
藏我空室中,父還不能知。
上冢察故處⑩,存亡永別離。
親母何可見,淚下聲正嘶(11)。
棄我於此間,窮厄豈有貲(12)?
"傳告後代人,以此為明規(13)。

注釋譯文

①《駕出北郭門行》,屬"雜曲歌辭"。該詩寫孤兒受後母虐待的痛苦。
②北郭門:城的北門。郭,外城。古代墳墓多在城北郊。
③樊:樊籬,引申為羈絆。又,指馬止步不前。《說文·雙部》:"樊,褭不行也騺。"
④踟躕(chíchú遲除):遲疑不前貌。
⑤噭(jiào叫)噭:哭聲。
⑥"借問"句:正在打聽時,啼哭的人便從丘林中出來。出,一作"雲",又作"誰"。
⑦"何為"句:作者的問話。斯,這樣。
⑧舍:捨棄。歿(mò莫):死亡。"親母"以下十四句為孤兒的答話。
⑨舉動:動輒。鞭捶施:用鞭子、木棍抽打。捶,木棍。施,加此指加於身上。
⑩"上冢"句:到墓地察看母親的墳墓。冢,墓地。故處,指孤兒母親的墳。
(11)嘶:嘶啞。
(12)窮厄:貧窮困苦。貲(zī資):限量。一說同"資",財富。
(13)"傳告"二句:作者勸誡世人的話。明規,顯明的前鑒。

內容鑑賞

《駕出北郭門行》是一首敘事詩,寫孤兒受後母虐待哭訴於生母墓前之事,反映孤兒的悲慘遭遇。
1、開頭四句,詩人用第一人稱作為旁觀者的身分出現,以示事件的真實性。馬的反常已暗示出環境的異常。這四句是個引子,交代了事情發生的地點,同時也提起了一個懸念。2、“顧聞”四句引出事件。這是事件的開端,寫得很有層次,先聞哭聲,再見其人,未知原因,故發疑問。由此引出孤兒訴說原委,也是詩的主要部分。3、緊接十四句是詩的主要部分,可分為兩層意思。前八句是訴說後母虐待的情景,真是字字血,聲聲淚。後六句寫孤兒哭訴情狀,讀者似乎可以看到,孤兒已在生與死的十字路口徘徊,如果不能繼續忍受虐待,就只有追求生母於地下,其它道路是沒有的。這一大段寫得如泣如訴,真情畢露,舒緩而有致,質直而可信,千載之下,猶使人讀之而不能不為之悽愴淚下。4、最後兩句是尾聲,詩人又以第一人稱出來說話,規勸後代人以此為教訓,不要虐待孤兒,以此點明詩人寫作宗旨。這種形式對後來的樂府詩特別是中唐時代的新樂府有明顯的影響。
寫作特點:全詩結構完整,層次井然,文字質樸,風格沉鬱。

家庭悲劇

後母虐待孤兒是常見的家庭悲劇,但寫入詩歌,卻很罕見。這首詩記述了一個孤兒的血淚控訴:他無衣無食,饑寒交迫,骨瘦如柴,還被後母打得遍體鱗傷,只好跑到親娘的墳墓前痛哭,哀嘆自己的困苦,不知何時才有盡頭。情真語摯,酸感路人,表現了詩人對下層社會問題的關切和深厚的人道精神。

民歌古風

這首詩與漢樂府民歌《孤兒行》題材相近,只是一寫兄嫂虐待,一寫後母虐待,這兩首詩概括了天下大多數孤兒的命運。《孤兒行》情節比較豐富,敘事比較具體,本篇情節則比較簡單,敘事比較概括,但故事也完整;《孤兒行》句式多變,本篇是整齊的五言詩。總的說來,這首詩語言質樸,感情傾向鮮明,與作者其他的詩歌風格很不相同,明顯受到漢樂府民歌的影響。所以,清代人陳祚明稱讚該詩“質直悲酸,猶近漢調。”(《采菽堂古詩選》卷七)

作者簡介

阮瑀(約165——212年),字元瑜,陳留尉氏(今河南開封)人,漢魏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名作有《為曹公作書與孫權》。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描寫孤兒受後母虐待的苦難遭遇,比較生動形象。年輕時曾受學於蔡邕,蔡邕稱他為“奇才”。所作章表書記很出色,當時軍國書檄文字,多為阮瑀與陳琳所擬。後徙為丞相倉曹掾屬。詩歌語言樸素,往往能反映出一般的社會問題。詩有《駕出北郭門行》,描寫孤兒受後母虐待的苦難遭遇。阮瑀的音樂修養頗高,他的兒子阮籍,孫子阮鹹皆當時名人,位列“竹林七賢”,妙於音律。明人輯有《阮元瑜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