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通知
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雲政辦發〔2022〕57號
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十四五”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規劃的通知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辦、廳、局:
《“十四五”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6月26日
檔案全文
前 言
建立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自貿試驗區)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新時代推進改革開放的戰略舉措。高標準建設自貿試驗區,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動雲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舉措。
《“十四五”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主要依據《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國發〔2019〕16號)和《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雲政發〔2021〕4號)編制,規劃期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是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高標準建設自貿試驗區的基本藍圖和行動綱領。
第一章 建設成效和發展環境
第一節 建設成效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時要求“高標準推進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創新發展”。省委、省政府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複製可推廣為基本要求,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形成了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的良好局面,取得了一系列制度創新成果,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試驗田作用得到有力彰顯。
改革成效不斷顯現。2019年8月自貿試驗區掛牌成立以來,高效推進改革試點任務,106項國家改革試點任務100%形成工作方案,推動任務落實96項,形成39項全國首創製度創新成果,其中“邊境地區涉外矛盾糾紛多元處理機制”成果入選國家《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四批“最佳實踐案例”》。“一口岸多通道”就近監管、“跨境直通、電子批量”邊民互市結算等一批創新模式在全省複製推廣。國家複製推廣的260項改革試點經驗有了實質性進展,形成了比較規範的改革試點成果績效評價機制。廣大幹部民眾高標準推進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發展的使命感日益增強,幹事創業熱情空前高漲。
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截至2020年,自貿試驗區新增市場主體突破6萬戶,其中新設企業17874家,同比增長33.85%,占同期全省新登記企業數的13.2%;要素聚集態勢加快形成,對產業支撐力度進一步加強,促進主導產業加快發展;用僅占全省0.03%的國土面積完成外貿進出口額717.9億元,同比增長91.4%,高於全省外貿進出口增速76個百分點,占全省外貿進出口額的26.8%;吸收外資3.69億美元,同比增長550%,占全省吸收外資的49.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4.93億元,同比增長103.8%;完成工業總產值314.9億元,同比增長25.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22.05億元,同比增長29.15%。
營商環境不斷最佳化。全面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通過整合流程、簡化程式、最佳化服務,大幅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貿易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出口整體通關時間0.13小時,比全國平均時間少2.34小時。向自貿試驗區3片區管委會下放第一批省級管理許可權73項,有效推動了自貿試驗區“放管服”改革,營商環境進一步最佳化提升。昆明片區探索實施“一窗受理、一網通辦、一次辦成”的服務模式。紅河片區開通中越邊境河口—老街口岸農產品快速通關“綠色通道”,農產品實現即到、即檢、即放,對進口的5種礦產品採取“先放後檢”監管模式,率先實施“一業一證”改革,實現了“一證準營”。德宏片區實施“一口岸多通道”和進口“兩步申報”通關模式,啟用全省首家邊檢自助通關係統。3個片區都推行了“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便利化水平明顯提升。
特色優勢不斷凸顯。圍繞自貿試驗區的總體發展目標和定位,充分發揮“沿邊”、“跨境”優勢,在創新沿邊開放與跨境管理制度方面先行先試,在創新成果套用、服務最佳化推廣、有效監管、智慧治理和提升輻射能力等方面即推即改,形成了各具特色、協同互補、優勢明顯的發展格局。昆明片區重點發展高端製造、航空物流、數字經濟、總部經濟等產業,在綠色能源、工業大麻、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等產業發展領域實現了新突破。紅河、德宏片區開展了邊民互市貿易進口商品落地加工試點,不斷推動國際產能合作,支持加工製造業轉型升級,探索了沿邊跨境新業態、外籍人員服務管理新模式。
聯動作用不斷發揮。省、州市、片區上下聯動和同級多部門之間的橫向合作深入推進,合力助推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自貿試驗區3個片區之間簽署了合作聯動協定,信息共享、協調創新、聯動發展的機制不斷完善。昆明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曲靖經濟技術開發區、大理經濟技術開發區、普洱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中國寮國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設立為自貿試驗區第一批聯動創新區,在規劃布局、產業發展、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等方面開展合作對接,初步形成各顯所長、功能互補、優勢疊加、聯動創新的發展格局。
總體上看,自貿試驗區啟動建設以來,完成了總體方案及建設實施方案規定的一系列任務,但對標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要求仍存在著短板和弱項。一是發展基礎薄弱。昆明片區外向型企業少,企業創新能力有待提升;紅河、德宏片區總體經濟規模較小,內生髮展動力弱,口岸基礎設施條件差,出境通道聯通對接困難多。二是創新意識不夠強。有效推動創新發展的思路和辦法較少,不同程度地存在將自貿試驗區等同於經濟開發區建設,改革創新意識不強、敢闖敢試勁頭不足。三是體制機制不夠完善。自貿試驗區賦權不充分和承接能力不足同時並存,準入不準營問題有待進一步破解。創新成果推廣套用政策需進一步完善,有關激勵機制需落實到位。四是營商環境有待最佳化。自貿試驗區在通關效率、既“便”又“利”方面還有差距,投資貿易“便多利少”的狀況有待改進。此外,外貿、外資、外經總體規模小的狀況未能根本改變,服務貿易準入門檻較高,與國際規則對接不到位,監管方式不健全,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有待進一步最佳化。
第二節 發展環境
“十四五”時期,國內外發展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是推進自貿試驗區創新發展的關鍵期。
從國際形勢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複雜,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大變局加速演進,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受到衝擊,世界進入經貿規則重建、治理格局重構、競爭優勢重塑的疊加期,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開放與合作仍然是大勢所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大量湧現,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倡導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並逐步形成國際共識。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開啟了升級版建設新進程,東協已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隨著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以下簡稱RCEP)的簽署實施,中老鐵路開通運營,雲南在國家戰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顯。
從國內形勢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提升開放水平、最佳化開放環境,要求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重點推進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加快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新優勢。
從省內情況看,隨著國家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以及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等重大舉措和省委、省政府加快“大通道”、“大物流”、“大貿易”、“大產業”建設、推進“數字雲南”發展等重要決策的深入實施,要求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從自貿試驗區情況看,自貿試驗區建設面臨周邊環境複雜多變,區域競爭形勢日趨激烈,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挑戰,處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關鍵期。“十四五”時期,要全面落實《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緊密結合雲南發展定位、區位優勢,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深刻認識制度創新的“變”與“不變”,科學研判對外開放的“時”與“勢”,辯證把握跨越發展的“危”與“機”,加快推進制度型開放,最佳化發展格局,再造競爭優勢,以自貿試驗區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省委第十一屆二次全會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圍繞實行高水平對外開放,充分運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積極推動制度創新,以更大力度謀劃和推進自貿試驗區高質量發展。
第二節 發展思路
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產業發展為關鍵,以可複製可推廣為基本要求,以提高事中事後監管能力為根本保障,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全面落實中央關於加快沿邊開放的要求,加快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制度型開放轉變,加強自主性原創性集成性改革,重點聚焦跨境產能、跨境園區、跨境貿易、跨境物流、跨境電商、跨境旅遊、跨境金融、跨境人力資源等領域創新以及數據安全有序流動,努力建成貿易投資便利、交通物流通達、要素流動自由、金融服務創新完善、監管安全高效、生態環境質量更優、輻射帶動作用更加突出的高標準高質量自貿試驗區,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和推動雲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第三節 基本原則
先行先試、創新驅動。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斷激發創新活力,加大先行先試力度,力爭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案例,提升貿易、投資、跨境資金流動、人員進出和運輸往來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以及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的制度優勢。
服務大局、特色發展。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落實“三個定位”重要要求,統籌推進自貿試驗區3個片區差異化發展,形成3個片區各具特色、協同發展的局面。
開放合作、共享發展。堅持對內開放和對外開放相結合,統籌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加快培育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不斷提升與南亞東南亞及環印度洋地區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水平。
生態引領、綠色發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著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建立健全並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堅定不移地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道路,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作表率。
第四節 戰略定位
將自貿試驗區建成國內大市場與南亞東南亞及環印度洋地區國際市場之間戰略紐帶的先行示範區,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和環印度洋地區國際市場之間沿邊開放的重要前沿,雲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和核心增長極。
制度創新試驗田。通過先行先試積累經驗,集成創新提升賦能,推廣套用拓展功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成為開放制度供給、制度紅利釋放、創新驅動發展的示範區。
對外開放新高地。全面改善營商環境,積極開展對外開放壓力測試,探索形成制度型開放經濟新體制的新思路、新舉措、新制度和新模式。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拓展連線國內外市場、整合國內外資源的功能。
跨越發展新引擎。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新動能、新路徑和新模式,提升雲南產業發展水平,提升生產服務供給體系對國內外市場需求的適配性,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安全性和競爭力,為雲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增添新動能。
第五節 發展目標
分步驟分階段紮實穩妥推進自貿試驗區高標準建設。
到2022年,全面完成改革試點任務,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
到2025年,自貿試驗區在制度創新、投資環境、經濟實力、功能拓展、輻射帶動等方面成效更加明顯,成為推動雲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新引擎,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和環印度洋地區開放的前沿視窗。
制度創新取得新成果。到2025年,堅持高標準、高質量完成各項改革試點任務,積極拓展制度創新成果,在改革探索中融入“雲南元素”,體現“雲南水平”,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雲南經驗”。區域開放度和便利化水平達到全國先進水平,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進一步降低,率先構建起與通行國際慣例和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相對接、與我國新發展格局相適應、與雲南沿邊跨境和南向開放特色相吻合的制度體系。
投資環境呈現新面貌。到2025年,自貿試驗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全面補齊,政府職能進一步轉變,投資領域改革不斷深化,營商環境達到國內一流水平,一批重大項目加速落地,基本形成貿易投資便利、交通物流便捷、要素流動自由、金融服務完善、生態環境優良、監管安全高效的良好面貌。
經濟實力實現新提升。到2025年,自貿試驗區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功能作用有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對全省經濟發展的貢獻度進一步增大。主要經濟指標在“十三五”末的基礎上實現大幅增長:進出口額達到2675.78億元,吸收外資達到13.7億美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190.9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376.59億元,工業總產值達到826.95億元;新設企業數達到59053家,其中新設外資企業數達到276家。
功能拓展實現新突破。到2025年,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功能進一步拓展完善。以服務貿易為重點的制度創新功能進一步增強,貿易轉型升級實現新突破,金融領域開放創新邁出新步伐,產業實現轉型升級和集約化發展。從多點位突破到以集成創新為特色的制度創新功能進一步凸顯。“自主改”的能力進一步加強,制度創新體制機制不斷完善,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排名穩步提升。
輻射帶動開創新局面。到2025年,自貿試驗區的能級進一步提升,打造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沿邊開放新平台,全面提高要素協同配置效率;基礎設施和營商環境進一步改善,區域公共服務共建共享水平大幅提升,競爭力、影響力和綜合實力明顯增強;聯動創新區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積極對接RCEP,與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長江經濟帶、泛珠三角區域、粵港澳大灣區等周邊一體化區域的聯動進一步加強,聯動創新區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在推進與周邊國家規劃、機制對接,加強政策、規則、標準聯通,創新沿邊社會經濟發展和邊境治理模式,推動沿邊跨境合作和南向開放的平台作用進一步凸顯。
展望2035年,自貿試驗區擴區擴容取得新突破,功能不斷完善,競爭優勢顯著提升,輻射能力明顯增強,使其成為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區、深度融入區域經貿合作和經濟全球化的引領區。
第六節 空間布局
在符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前提下,統籌考慮區位、交通條件、生態環境、發展基礎以及未來發展需求,積極創造條件推動擴區擴容,拓展創新發展空間,著力構建“一區引領、三片協同、多極聯動、全面融合”的空間布局。
一區引領。自貿試驗區面積共119.86平方公里,包括昆明、紅河、德宏3個片區,其中,昆明片區76平方公里(含昆明綜合保稅區0.58平方公里);紅河片區14.12平方公里;德宏片區29.74平方公里。自貿試驗區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複製可推廣為基本要求,對照最高標準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不斷增強創新能力,發揮示範引領作用。
三片協同。自貿試驗區3個片區實行統一規劃、領導和協調。鼓勵3個片區探索差異化發展,彰顯各自特色。抓好3個片區協同創新聯盟合作協定落實,健全3個片區“信息共享、創新共推、模式共建”的制度創新合作機制,推動3個片區政務服務、產業協同、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人才交流等方面合作,合力打造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
多極聯動。探索“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協同發展模式,完善“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的體制機制,推動自貿試驗區與昆明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曲靖經濟技術開發區、大理經濟技術開發區、普洱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中國寮國磨憨—磨丁經濟合作區聯動創新區項目落地,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與第一批5個聯動創新區的雙向支撐作用,不斷放大自貿試驗區溢出效應,推動各類特殊經濟功能區優勢深度疊加,功能有機融合,成果有效轉化。
全面融合。加強關鍵領域、重點產業、重大項目的橫向合作,培育更多承載改革試點成果的平台和市場主體,積極推動創新成果複製推廣。探索“自貿試驗區—工廠”、“自貿試驗區—市場”、“自貿試驗區—城市”、“自貿試驗區—鄉村”等融合發展形式,推動自貿試驗區與經濟社會全面融合發展。完善自貿試驗區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增強融合發展的內生動力,推進示範引領作用向更深、更寬和更廣的領域延伸拓展。
第三章 發展任務
第一節 加快夯實高質量發展根基
統籌推進軟環境和硬環境建設,加快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建設,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搭建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平台,為自貿試驗區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完善基礎設施網路
加快推進新模式新業態和高質量發展“兩新一重”為重點的項目建設,積極推動自貿試驗區內外綜合交通、能源、信息、物流、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建設口岸和通道基礎設施體系,推動境內外基礎設施同步建設,提升互聯互通水平。加快推動縣域高速公路“互聯互通”、鐵路“建網提速”、民航“強基拓線”工程及跨境電網、智慧型電網、5G網路全覆蓋、多式聯運等重大工程建設。加快推動支撐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昆明國際航空樞紐和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等的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基礎設施國際化聯通水平。加快推動多式聯運“一單制”改革。探索全產業鏈建設模式,調整域內用地功能分區,增加混合用地供給,創新土地集約利用方式,加快建設更加完善的基礎設施網路體系。
二、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打造政策最優、成本最低、服務最佳、效率最高的“四最”一流營商環境。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規範服務標準。堅持依法依規、應放盡放原則,按照需求導向和“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的工作要求,加大放權改革力度,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支持自貿試驗區各片區因地制宜開展賦權改革探索,形成差異化改革方案及管理辦法,著力解決自貿試驗區下放許可權不到位、用不上或接不住等問題。全面推進行政審批和行政服務標準化,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全覆蓋,推廣“極簡審批”制度,建立既準入又準營的規制體系,建立“縱向貫通、橫向關聯、公正便利、優質服務、全程監督”的行政審批聯動機制。大力推進“網際網路+政務服務”,不斷完善一網通辦功能。全面推進投資項目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精簡投資項目準入手續,實施先建後驗管理新模式。全面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全面實施政務服務“好差評”制度,完善市場主體直接評價營商環境制度。深化創新“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的監管制度。高標準推進市場體系建設,探索以規範市場主體行為為重點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完善透明高效的準入後全過程監管體系。堅持底線思維,做好監測預警,強化防控協同,完善處置流程,有效防控貿易、投資、金融、網際網路、生態環境和人員進出等領域的風險。
三、推動開放平台發展
創新提升各類開放型園區平台的開放水平。提升各類國際會展、論壇的專業化服務水平,創新“雲上”服務模式,打造“永不落幕”的會展平台。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產能合作、區域電力交易、信息化綜合服務平台,推動建立仿製藥研發公共平台和現代化中藥研發平台。抓住中老鐵路開通的重大機遇,把王家營鐵路場站建設成為中歐班列樞紐節點場站,發揮省級國際班列平台公司作用,推動在雲南培育建設大宗貨物集散中心。建設完善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航空物流集散、特色農產品拍賣、股權交易、要素交易、跨境電子商務金融結算、數字交易,信用評級、法律服務、智慧財產權服務等中心,為入駐企業提供優質綜合服務。
四、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實施龍頭企業培引計畫和招大引強專項行動,促進各類生產要素聚集,培育更多具有創新活力的市場主體。設立自貿試驗區建設專項資金,加快搭建自貿試驗區資本運營公司,解決缺少運營主體以及建設資金困難等問題。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突出建設用地指標投放重點,對符合國家戰略發展的重大項目予以優先安排。積極探索推行長期租賃、先租後讓、租讓結合、彈性出讓等新型產業供地模式,完善工業“標準地”出讓制度,確保自貿試驗區企業在取得“標準地”並作出承諾後即可開工建設。將土地經濟密度作為重要管理指標,按照“嚴控增量、盤活存量”的思路,健全土地集約利用激勵機制,提高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採取政府收儲、異地置換、就地轉型等措施,開展低效用地再開發,健全低效用地退出機制。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完善人才支持政策,建立人才直接引進和柔性引進“雙引進”機制。完善人才標準及評價機制,形成以創新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讓研發、技術、知識、數據、信息管理等新型生產要素所有者按其貢獻獲得應有報酬。完善改革激勵創新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營造想幹事、敢幹事、能幹成事的良好氛圍。
五、建設綠色自貿試驗區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自貿試驗區建設。全面加強自貿試驗區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資源節約循環利用,推進節能減排和清潔化生產,提升綠色發展水平。在自貿試驗區探索建設國家級種源保護基地(庫),設立“種子銀行”,將雲南建成全國種質資源保護體量最大的省份。嚴格生態空間用途管控,落實好“三線一單”管控要求,推動構建以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為特徵的產業發展格局,形成以簡約環保可持續為特徵的全新生活方式,引領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產業生態化轉型,不斷降低單位GDP能耗、水耗和建設用地。探索建立“生態銀行”,構建生態服務資本化運營平台,提高生態資源市場化運營能力和生態治理水平。推動貿易產品綠色技術創新,加強與周邊國家綠色貿易技術交流與合作,支持綠色貿易發展。探索完善區域性國際綠色合作發展機制,提升區域性國際環境合作和綠色發展能力。
六、打造數字自貿試驗區
完善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字經濟領域國際合作,探索建立數位技術開發、數字服務項下的自由貿易規則。在確保國家安全的前提下,降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及其數據處理中心領域的準入門檻,鼓勵發展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建立國際網際網路數據專用通道,擴容國際通信出口頻寬,推進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數字樞紐建設,建立國內外數字營商環境動態跟蹤機制。支持發展基於工業網際網路的大數據採集、存儲、處理、分析、挖掘和交易等跨境服務。建立數據服務採集、脫敏、套用、交易、監管等規則和標準。以產業數位化為突破口,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融合發展。加快運用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通過提升智慧型化服務水平增強貿易投資綜合競爭優勢。探索區塊鏈技術在數字關境中的套用,探索數字貿易海關特殊監管試驗,推動數字貿易監管制度創新,構建數據安全保障體系。
第二節 打造更高水平制度創新試驗田
以制度創新為核心,以可複製可推廣為基本要求,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和雲南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加強自主性原創性集成性制度創新,打造高水平制度創新先行區。
一、高質量完成改革試點任務
牢牢抓住制度創新核心任務,按照試點任務分工、時間表和路線圖抓好落實,高質量完成106項國家改革試點任務和53項省級改革試點任務,形成更多更好的制度創新成果。適應新發展目標要求,圍繞“三個加大”推動改革深化。加大“自主改”的力度,採取自主選擇和社會徵集相結合的方式,完善自主試點改革項目篩選機制,建立自主試點改革項目庫,更好地反映改革發展需要和民眾合理訴求。加大壓力測試力度,推動改革創新從單一、局部、多點向系統、全面、集成轉變,著力解決制度創新碎片化問題,增強改革的綜合配套性、系統集成性和協同高效性。加大複製推廣力度,不斷提升創新成果複製推廣率。完善工作機制,構建精簡高效、權責明晰的自貿試驗區管理體制。
二、投資領域改革實現新突破
構建高水平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體系,把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全省投資創業和吸收外資的首選之地。在區內嚴格執行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嚴格落實“非禁即入”。持續提升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便利化程度,建立健全外商投資服務機制,健全外商投資促進體系,完善外商投訴機制,為外商提供更加優質服務,增強其投資信心和決心。促進內外資企業公平競爭,進一步放寬以服務業為重點的準入限制,擴大教育、醫療等領域對外開放,破除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之外的隱形準入壁壘,建立便捷、有序、高效的市場主體退出機制。搶抓與RCEP國家合作的機遇,積極推動與RCEP國家在投資領域的深度合作。在內地與香港、澳門關於建立更加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框架下,加大對港澳投資開放力度。推動自貿試驗區對外投資高質量發展,拓展和延伸境外投資服務平台,積極引導對外投資企業提質增效,規範企業海外經營行為,構建全面、立體、高效的境外投資風險管控體系,有效防範化解風險。
三、貿易轉型升級實現新突破
推動外貿領域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業態創新、模式創新,拓展外貿發展空間,提升外貿運行效率,保障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開展進口貿易創新,促進進口來源多元化,發展新型貿易方式,提高出口附加值。拓展國際貿易載體平台功能,加快建設“電子口岸”,提升國際貿易“單一視窗”功能,並將其拓展至技術貿易、服務外包、維修服務等服務貿易領域。大力發展檢驗檢測、標準認證等第三方服務,擴大第三方檢驗結果採信商品和機構範圍。對海關特殊監管區內保稅貨物儲存期限實行彈性化管理,對區外有條件企業的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環保達標“兩頭在外”的檢測、維修業態實行保稅監管。增強自貿試驗區內綜合保稅區存儲、展示文化藝術品及文物的功能。推動設立汽車整車進口口岸,開展平行進口汽車試點。支持在紅河、德宏片區建設邊境倉。促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充分釋放新型貿易方式潛力。加快培育在信息化建設、智慧型化發展、多元化服務、本地化經營等方面表現突出的優秀海外倉企業,鼓勵建設出口產品公共海外倉和海外運營中心,保障外貿產業鏈供應鏈暢通運轉。加快發展跨境電商、市場採購貿易等新模式,依法依規開展跨境電商人民幣業務,創新跨境電商線上融資及擔保方式。支持複製推廣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成熟經驗做法。支持自貿試驗區內企業開展離岸貿易和保稅展示貿易,大力發展跨境旅遊、法律、會計、教育、健康等服務貿易。探索完善“一口岸多通道”監管模式,推行“電子證書”、無紙化、檢驗檢疫無縫對接等改革措施,提升貿易數位化、便利化水平。探索建立跨境電商新型監管制度,完善跨境電商統計體系,健全商品全球質量溯源體系。
四、金融領域開放創新實現新突破
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導向,不斷創新金融服務業態。加強與周邊國家的金融合作,積極開展允許雙方貨幣直接兌換、跨境使用、跨境支付、跨境清算、現鈔調運、人民幣結算賬戶開立、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使用、跨境保險等業務。堅持市場驅動和企業自主選擇相結合,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發展,逐步將以跨境人民幣結算為主的跨境金融拓展至金融理財、金融租賃、離岸金融、跨境經紀、資產託管等領域,探索麵向南亞東南亞的數字人民幣結算業務模式。支持企業境外母公司按照有關規定在境內發行人民幣債券。支持金融機構和企業按照規定從境外融入人民幣資金。支持依法依規開展人民幣海外基金業務。允許銀行和已獲相應業務許可的非銀行支付機構通過具備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與境外銀行、支付機構開展跨境支付合作。探索完善信用擔保、資產評估體系。進一步簡化跨境人民幣收付和結算流程,最佳化跨境人民幣投融資管理,促進跨境投融資便利化,提升金融服務創新水平。支持除證券期貨經營機構外符合條件的境外金融機構設立分支機構。鼓勵自貿試驗區內符合條件的保理企業開展跨地區保理業務。在符合有關規定的前提下,支持金融租賃公司和融資租賃公司開展境內外租賃業務。
支持證券經營機構依法合規開展跨境經紀業務和跨境資產管理業務。鼓勵自貿試驗區內金融機構與南亞東南亞國家金融機構以股權、債權等形式開展合作。探索自貿試驗區內金融機構和企業進行跨境發債、跨境投資併購和跨境資金營運等跨境金融服務模式。積極開展跨境保險業務合作,在機動車輛保險、貨物運輸保險、出口信用保險、工程保險、旅遊保險等領域與周邊國家機構加強合作。不斷創新跨境保險產品,鼓勵保險機構積極開發機動車出境保險、航運保險、僱主責任保險、跨境農業合作、國際產能合作、境外重大項目等跨境保險產品,積極發展境外工作人員意外傷害保險、商務旅行意外傷害保險等跨境保險業務,與境外保險機構合作開發跨境醫療保險產品,申請開展國際醫療保險結算試點。規範探索智慧財產權證券化模式。支持加強與周邊國家的金融監管協作,強化金融風險實時監測和動態預警管理,健全金融風險防範體系。
第三節 打造更高水平現代產業發展引領區
順應產業集群化、現代化、規模化發展趨勢,加快產業培育,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引領全省現代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加快產業培育步伐
堅持走產業強區之路。按照“鞏固提升傳統產業、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的思路,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在招商引資方面實現新突破,推動重大產業項目落地,集中培育若干千億級、百億級產業,提升產業規模化和現代化水平,強化自貿試驗區的產業支撐。聚焦重點產業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對新產業、新業態和重點項目予以重點扶持,不斷增強產業發展動能。針對產業發展面臨的痛點、難點和堵點,探索符合雲南產業發展要求的新規範和新政策,引導和推動雲南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制定雲南優勢特色產業行業標準,破解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形成深度開發、打造精品、補短固鏈、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二、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著力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數位化和數字產業化發展,建立特色鮮明、支撐有力、具有較強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的現代產業新體系。加快培育和聚集先行先試的企業載體,營造複製推廣的套用場景,不斷壯大產業規模,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加快構建5G產業體系,進一步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推動農業、工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形成新業態,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提升產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積極推動國際產能合作和跨境產業園區建設,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三、加快推動三片區產業差異化發展
加強與南亞東南亞產業合作,打造聯結國內外市場的戰略紐帶,形成優勢互補、各具特色、協同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昆明片區聚焦面向南亞東南亞互聯互通樞紐、信息物流中心和文化交流中心的戰略定位,重點發展高端製造、航空物流、數字經濟、總部經濟、跨境電商等產業。紅河片區聚焦面向東協的加工製造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中越經濟走廊創新合作示範區的戰略定位,重點發展加工及貿易、大健康服務、跨境旅遊、跨境電商等產業。德宏片區聚焦沿邊開放先行區和中緬經濟走廊門戶樞紐的戰略定位,重點發展跨境電商、跨境產能合作和跨境金融等產業。
四、加快推動總部經濟集聚
有針對性地進行總部經濟招商引資,對到自貿試驗區設立總部的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中國民營500強企業,實行一事一議,建立全程代辦、協辦制度,推動自貿試驗區企業總部集群布局,形成總部聚集效應。吸引一批引領行業發展的獨角獸企業在自貿試驗區設立總部或職能型區域總部。引進一批金融企業總部入駐。吸引區域性國際組織到雲南設立辦事處。促進面向南亞東南亞及環印度洋地區的跨境電商總部區內聚集。支持自貿試驗區總部企業不斷提升能級和規模,支持發展與跨國公司運營有關的研發、信息服務、倉儲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以及跨境產品全球售後服務,吸引更多的跨國公司把與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服務有關業務總部落戶區內,形成示範帶動效應。
第四節 打造更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新高地
加快推進制度型開放,構建與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和監管模式,努力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前沿視窗,形成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新格局。
一、推動更大範圍對外開放
依託國內市場,打造更優良的營商環境,提供更有競爭力的要素保障,建設更加高效的基礎設施網路,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加快培育全面開放新優勢。發揮自貿試驗區引領作用,通過制度創新成果複製推廣,加快聯動創新區建設,推動自貿試驗區創新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融合,拓展自貿試驗區空間效應。縮小自貿試驗區3個片區開放發展差距,最佳化對外開放空間布局,不斷拓展全面開放新空間。進一步推動市場多元化,繼續深耕已有的重點市場,積極拓展新的目標市場,積極擴大進口,提升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質量,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雲南是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和環印度洋地區開放的大通道和橋頭堡”重要指示要求上取得新進展,推動形成更大範圍的全面開放。
二、推動更寬領域對外開放
推動對外貿易平衡發展。繼續擴大農業、製造業領域對外開放,不斷降低準入門檻,認真落實國家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推動金融、科技、教育、醫療等現代服務業擴大對外開放,調整以貨物貿易為主的傳統貿易格局,實現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數字貿易的協同發展。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提高國際投資合作水平。率先進行開放壓力測試,擴大鼓勵外商投資領域。全面清理負面清單之外的準入限制措施,全面落實“非禁即入”。推動外貿、外資和外經融合發展,形成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雙向投資聯動發展新格局。
三、推動更深層次對外開放
推動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建立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按照公平競爭原則,對接國際經貿規則推進制度創新和制度型開放。以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為目標創新海關監管制度,以大幅放寬市場準入為重點創新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以創新跨境資金流動與結算等業務為重點擴大金融開放,以加快開放的人才政策為重點促進人員的跨境有序流動,以口岸智慧型化、數位化管理創新為重點推動跨境物流發展,以維護國家安全、築牢全面開放安全網為重點健全風險防控體系。
四、建成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前沿視窗
圍繞提升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水平,把自貿試驗區建成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輻射中心的前沿視窗,銜接強大國內市場與南亞東南亞國際市場之間的戰略紐帶,服務和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
五、建成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的示範引領區
深入研究國際經貿規則發展新趨勢,提升對接國際經貿新規則的綜合服務水平,加快與RCEP、BIT、CPTPP等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的對接,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在推動構建更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中的示範引領作用。深入實施高質量對接RCEP行動計畫,對照自貿試驗區制度安排與RCEP標準的差異,聚焦RCEP協定承諾高水平開放的重點領域,探索完善服務貿易、競爭中性、環境保護、邊境社會治理等領域開放合作制度。對標RCEP規則,建立更加自由便利的貿易、投資、跨境資金流動、人員進出、運輸往來制度體系和更加安全有序的數據流動保障體系,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全面融入RCEP規則的前沿陣地、壓力測試點和先行示範區。
第五節 打造更高水平沿邊開放新支點
圍繞雲南戰略定位,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提升沿邊開放水平,創新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彰顯沿邊跨境特色,打造沿邊開放的示範區。
一、推動沿邊開放水平提升
找準深度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切入點,探索雲南區位優勢與新發展格局有效銜接的制度和政策,暢通內循環,最佳化外循環,形成域內循環暢通,域外循環拓展的新發展格局。以國際產能合作為重點,建設重大產業項目,構建多層次、寬領域的產業合作體系。重點以南亞東南亞市場需求為導向,發揮國內產能優勢建設工業品生產加工基地;以國內市場需求為導向,利用境外農業資源建設農產品加工基地;以國際市場需求為導向,探索建設完善境外產業園區,夯實支撐和服務新發展格局的產業基礎。健全與東部中部地區的產業合作機制,加快形成加工貿易轉移重要承接地。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RCEP區域合作,打造跨境產業鏈供應鏈,進一步聯通和最佳化外循環。
二、推動“八個跨境”創新發展
利用好雲南獨特的地理區位條件,推動跨境貿易、跨境電商、跨境產能、跨境金融、跨境人力資源、跨境園區、跨境物流、跨境旅遊創新發展,提高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合作水平,促進邊疆繁榮穩定,把雲南的地理區位優勢轉變為經濟貿易優勢。
三、推動沿邊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創新
完善邊境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和信息網路,提高邊境地區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邊境地區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推動與毗鄰國家的農業合作,發展跨境農業產業鏈和農業產業園。加快推進邊境地區成品油、天然橡膠等大宗產品儲備庫建設。推動碳排放權交易資源儲備。設立農產品、有色金屬拍賣中心。推動區域性國際診療保健合作中心建設,發展多樣化的健康產品和服務,構建集健康、養老、養生、醫療和康體為一體的大健康產業體系。支持建設仿製藥研發公共平台和現代化中藥研發平台。推進邊境地區國際旅遊合作,建設一批邊境旅遊試驗區,打造一批國際旅遊目的地和國家旅遊黃金線。大力發展“網際網路+邊境貿易”,推動邊民互市進口商品落地加工,提高邊民互市組織化程度,提升邊境貿易綜合競爭力。
四、推動邊境治理現代化
構建外籍務工人員立體管理服務體系,穩妥推進邊境用工市場開放和對外勞務合作。建立職業資格互認、跨境勞務合作和外籍務工人員服務管理等制度,複製推廣“邊境地區涉外矛盾糾紛多元處理機制”。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等現代技術,打造智慧型化邊境綜合公共服務平台,推動邊境治理現代化。
五、推動聯動創新區高質量發展
加強自貿試驗區與各類開放型平台的聯動創新發展,積極推動自貿試驗區擴區擴容。推動自貿試驗區與省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邊(跨)境經濟合作區、綜合保稅區等開放型平台聯動創新發展,充分發揮自貿試驗區與聯動創新區的雙向支撐作用,放大自貿試驗區的政策效應。適時啟動新一批聯動創新區建設,不斷拓展自貿試驗區創新發展空間。深化與省外自貿試驗區(港)的合作,形成制度創新互學互鑒、產業發展互動互促的聯動創新發展格局。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加強統籌協調
建立健全規劃銜接協調機制,加強與各級各類規劃的銜接。加快完善資金、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促進各類生產要素聚集。募集設立自貿試驗區發展投資基金,加快推動各片區投融資平台建設,增強“造血”功能。做好招才引智工作,完善智庫支撐體系,為自貿試驗區提供更有競爭力的要素保障。強化標準建設和質量管理,健全考核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提升防範應對風險的能力,確保自貿試驗區建設行穩致遠。
第二節 完善體制機制
進一步最佳化完善自貿試驗區體制機制,加強與國家有關部門的匯報銜接,爭取得到政策上更大支持。進一步健全完善自貿試驗區運行的體制機制,加強對《規劃》的組織實施、協調指導、決策分析和動態評估。調動和激發全社會參與規劃實施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凝聚全社會共識和力量,形成上下聯動、多方參與、共同推進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體制機制。
第三節 改善發展環境
用好、用活、用足政策,充分釋放政策紅利。對標國際經貿規則,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吸引更多具有創新活力的市場主體落戶。提升自貿試驗區建設用地利用率、空間利用率和要素承載力。以制度創新為導向定期發布“場景機會清單”,組織實施前瞻性、驗證性和試驗性套用場景項目,為壓力測試和先行先試提供優質服務。統籌利用好各類資源支持創新改革,增強自主性原創性集成性創新原動力。推動儘快制定《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條例》,為自貿試驗區建設提供法律保障。
第四節 加強監督檢查
健全《規劃》實施監督機制,加強宣講宣傳,發揮社會參與和監督作用,壓實相關部門(單位)主體責任。建立《規劃》檢查評估機制,完善主要經濟指標的監測、統計、評估體系,對重要領域開放、重大項目實施進行跟蹤監測、評估,做好風險防範和化解工作。
第五章 環境評價說明
本說明主要評價《規劃》實施可能產生的環境影響,提出自貿試驗區在“十四五”時期建設發展過程中防控環境不良影響的對策措施,推動自貿試驗區實現綠色發展。
第一節 《規劃》實施對環境影響的分析
依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國務院令第559號)、《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總綱》(HJ130—2014)、《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等,對《規劃》實施後的環境影響進行評價。
一、《規劃》符合國家和雲南省環境保護有關法律法規
《規劃》把生態引領、綠色發展作為自貿試驗區“十四五”時期建設發展的基本原則,把建設綠色自貿試驗區作為重要任務,把綠色經濟增加值作為重要評價指標,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道路。《規劃》要求自貿試驗區建立健全並嚴格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作表率。
二、《規劃》實施可能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
自貿試驗區不同於開發區、經開區、跨合區等,承擔著為國家試製度,為地方謀發展雙重任務,區域範圍相對其他開放平台比較有限(總面積119.86平方公里)。區內基礎設施建設、企業運營、服務系統運行等活動將消耗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資源,並將產生廢氣、污水、噪聲和固體廢物等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會對環境質量產生影響。
第二節 防控環境不良影響的對策措施
一、建立完善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機制
自貿試驗區建設發展要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構建“政府引導、市場配置、企業支撐、公眾參與”協同推進的綠色經濟發展機制。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加快推進廢氣、污水、噪聲和固體廢物處理設施建設,加強污染源管控,強化環境綜合治理和專項治理。落實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的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二、構建綠色循環低碳產業發展新模式
大力推進綠色招商,嚴格限制不符合自貿試驗區產業政策支持和環境保護要求的項目進入。鼓勵企業創新和推廣綠色技術,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加強自貿試驗區的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通過落實生態保護法規和綠色金融政策,實施生產責任延伸制度,推動區內產業向“高質量、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方向發展。
三、倡導綠色消費、低碳生活新方式
在自貿試驗區內,加強綠色消費宣傳教育,強化公民環境保護意識,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構建低碳生活新風尚。積極倡導和推廣綠色消費,以綠色消費倒逼綠色生產,引導企業低碳生產,提供綠色生態產品和服務,推動自貿試驗區綠色發展。
四、強化監督考評
科學設定綠色發展相關指標,建立健全考評辦法,嚴格綠色經濟增加值指標考評。建立健全自貿試驗區自我監管和社會監督相結合的機制,加大對生態敏感區域和行業的監控力度,有效防控污染物排放。加強環境監測能力建設和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建設,引導自貿試驗區3個片區及有關企業提高環保投入,提升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和環境治理能力。
第三節 總體評價結論
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重點發展高端製造、航空物流、數字經濟、總部經濟、大健康服務、跨境電商、跨境旅遊等產業,區域範圍不涉及環境敏感區和生態保護紅線。自貿試驗區產業篩選嚴、準入門檻高,市場主體創新能力和環保意識較強。同時,自貿試驗區內產業集中度高,聚集效應顯著,便於開展環境監管和集中治理。
總體上看,《規劃》與國家和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有關規劃的發展理念、思路目標相協調,《規劃》提出的發展原則、有關制度和考核指標科學合理,《規劃》實施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可控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