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通知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辦、廳、局:
現將《雲南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雲南省人民政府
2022年4月11日
社會影響
第一章 規劃背景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也是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五年。做好“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工作,事關全省國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大局,事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意義十分重大。為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加快我省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根據全國《“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以來,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全面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以脫貧攻堅統攬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高位推進打造“綠色食品牌”,全方位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三農”工作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為我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有力支撐,為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農業經濟取得重大突破。全省第一產業增加值從2015年的2056億元提高到2020年的3599億元,年均(可比)增速達5.9%,高於全國平均增速2.5個百分點,全國位次由2015年的第14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9位,占全國的比重由2015年的3.56%上升到2020年的4.63%;糧食產量由2015年的1791萬噸提高到2020年的1896萬噸,穩居全國第14位;豬牛羊禽肉產量由2015年的378萬噸提高到2020年的416萬噸,全國位次由2015年的第11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6位;鮮切花、天然橡膠、咖啡、烤菸、核桃、澳洲堅果、中藥材種植面積和產量均保持全國第1位;糖料蔗面積、產量保持全國第2位;茶葉面積、產量躍居全國第1位。
(二)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成就。抓實產業就業、易地扶貧搬遷、生態補償、教育扶貧、社會保障“五個一批”脫貧措施,精準施策、精準發力,全省88個貧困縣脫貧摘帽,850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整族脫貧,累計脫貧人口933萬人,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大關,困擾雲南千百年的區域性整體和絕對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
(三)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相繼制定出台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打造“綠色食品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加快鄉村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就業、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等系列政策措施,嚴格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報告制度,不斷完善州、市、縣、區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體系,鄉村振興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四)農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8242元提高到2020年的12842元,年均增速達9.3%,高於全國年均增速0.8個百分點,全省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3.2∶1下降到2020年的2.92∶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由2015年的6830元提高到2020年的11069元,年均增速達10.1%,高於城鎮居民消費增速3.3個百分點。全省城鄉義務教育均等化水平不斷提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補充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農村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不斷完善。
(五)農村發展面貌煥然一新。截至2020年底,全省行政村100%通硬化路,電網供電可靠率達99.8%,自來水普及率達66.2%,光纖寬頻網路、4G網路覆蓋率達100%。鄉村建設規劃許可制度縣級覆蓋率達100%、鄉鎮覆蓋率達80%。99.2%的鄉鎮鎮區和98.6%的村莊生活垃圾得到治理,69.7%的鄉鎮鎮區對生活污水進行收集處理,農村衛生戶廁覆蓋率達57.5%。
(六)農村各項改革紮實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基本完成,頒證率達98.9%。分5批完成了全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初步構建了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農村土地流轉規範有序,農業社會化服務穩步推進,利益聯結機制不斷完善,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持續增強。
二、發展機遇
(一)政策支撐更加有力。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不斷完善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體系,持續加大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支持力度。省委、省政府將“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將高原特色農業列為全省重點培育的5個萬億級支柱產業之一,持續深入打造“綠色食品牌”,調整成立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推進鄉村振興領導小組,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任雙組長,雙月定期研究調度、壓茬推進“三農”重點工作。
(二)創新動力更加強勁。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帶動農業農村資源配置不斷最佳化,高原特色農業“兩型三化”集聚效應正在加快形成。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以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數字農業新技術飛速發展,在農業農村領域套用更加廣泛,網際網路創新成果與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服務加速融合,農業農村發展質量變革、動力變革、效率變革的轉型升級動力持續增強。
(三)發展空間更加廣闊。在以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擴大內需必將加快促進國內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轉型升級,國內國際市場對高端特色農產品需求呈現出長期剛性增長態勢,個性化、多樣化、綠色化將成為農產品市場消費主流,生態、優質、安全的高原特色農產品迎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同時,隨著全域旅遊縱深發展,人民民眾對鄉村旅遊的消費需求更加迫切,我省鄉村地域廣闊,少數民族特色鄉村文化旅遊資源極為豐富,農旅融合具有較大的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
(四)優勢潛力更加突出。我省區位優勢獨特、農業資源豐富,氣候多樣、生態優質、錯季供應的高原特色農業產地優勢越來越受到社會資本廣泛關注,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先後入滇發展。隨著“五網”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營商環境持續改善、資本下鄉動力日益增強,全省農業農村發展潛力得到進一步激活,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必將加快轉變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三、困難挑戰
(一)產業發展基礎還不夠穩固。截至2020年底,全省高標準農田面積僅占耕地總面積的30.3%,低於全國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農田有效灌溉率僅為36.7%,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近17個百分點,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後。農業機械、農產品加工等設施裝備仍不能完全滿足產業發展需求,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僅為50%,低於全國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僅為1.68∶1,低於全國2.4∶1的平均水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散弱”仍是提高農業質量效益的瓶頸,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數量僅占全國總數的2.5%、銷售收入僅占全國的2.2%,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僅占全國的2.6%,產業發展底子薄、基礎弱的問題仍未得到根本性改變。
(二)農民收入還處於較低水平。近年來,全省農民收入雖然總體保持了較快增速,但由於收入基數低,加之受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長期以來僅排在全國第28位,收入絕對數僅占全國平均數的75%,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收入結構不合理,增收渠道窄的問題較為突出,僅有家庭經營性收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分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8.5%、58.7%、47.3%,農民收入過度依賴第一產業,二、三產業對農民增收拉動不足,進一步拓寬增收渠道、挖掘增收潛力、加快增收步伐迫在眉睫。
(三)城鄉融合發展任務艱巨。全省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較為突出,城鄉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仍然較大,自然村組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尚未全部覆蓋且總體質量不高,特別是農村垃圾、污水等處理設施短缺問題突出。城鄉之間要素雙向合理流動機制還不健全,農業農村發展仍面臨著要素淨流出困境,資本、技術、人才等各類要素向鄉村流動還面臨不少障礙。農村集體經濟較為薄弱、村幹部年齡老化等問題疊加,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與現代化要求還有不小差距。
(四)外部風險挑戰進一步加大。當前,國際經濟形勢複雜多變,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經濟衝擊仍在持續,農業農村外部發展環境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增加。全省農業投入品使用監管體系和監管能力仍較為薄弱,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仍然存在。農藥、化肥、種子、飼料等生產資料價格持續攀升,種糧比較效益不高,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確保糧食安全任務艱巨。乾旱、洪澇、霜凍、地震、滑坡、土石流等自然災害多發頻發,非洲豬瘟、草地貪夜蛾等重大動植物疫情時有發生,防災減災體系薄弱,邊境一線動物疫病防控和遷飛性害蟲防控壓力不斷加大,農業生產風險因素不斷增多。
綜合判斷,“十四五”時期,雲南農業農村發展機遇和挑戰並存,希望與困難同在,但總體上處於乘勢而上、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必須樹立發展信心,提高搶抓發展機遇、化解困難挑戰的能力和水平,堅持問題導向,創新思路舉措,不斷鞏固提升農業農村發展好勢頭。
第二章 總體要求
“十四五”時期,全省農業農村工作要按照“保供固安全,振興暢循環”的定位思路,把握好重點目標任務和支撐保障,著力推動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和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主線,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建設,樹立大食物觀,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推動高原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完善城鄉一體的農村基礎設施,健全普惠共享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走出一條具有雲南邊疆民族特點的鄉村振興道路,開啟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為與全國同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黨的領導。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黨管“三農”工作的領導體制機制,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制度落實,確保黨在“三農”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堅持優先發展。牢固樹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導向,圍繞補短板、促提升、增後勁,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三)堅持農民主體。始終堅持農民主體地位不動搖,始終把農民的切身利益擺在首位,充分尊重農民意願,激發農民內生活力,更加注重、更大力度調動廣大農民民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鄉村振興聚智聚力、貢獻力量,讓廣大農民在鄉村振興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為主線,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把農村改革不斷推向深入,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增強農業農村自我發展動力。
(五)堅持系統觀念。堅持全省一盤棋,一體設計、同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城鄉一體化,注重各項工作、各種要素的關聯性,增強政策配套和制度銜接,在統籌兼顧中實現協同發展。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顯著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不斷增強,打造“綠色食品牌”取得重大突破,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提升,農業“走出去”取得新成果;農村基礎設施大幅改善,公共服務能力顯著提升,人居環境明顯改觀,農村生態環境根本改善,鄉村文化蓬勃發展,鄉村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農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到2035年,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得到根本性改善,農業質量效益顯著提高;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有力保障低收入人群;鄉風更加文明,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農村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基本實現。
表1 雲南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主要指標
四、總體布局
(一)戰略布局。根據各地發展基礎,按照先行示範縣、重點發展縣、穩步發展縣分類施策,梯次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其中,先行示範縣20個,力爭2025年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重點發展縣80個,力爭2030年前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穩步發展縣29個,力爭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表2 戰略布局
(二)農業產業布局。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安全目標,加快建設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養殖業發展優勢區,不斷最佳化農業產業區域布局。
1.糧食生產功能區。圍繞已經劃定的1500萬畝水稻生產功能區、350萬畝小麥生產功能區、1900萬畝玉米生產功能區,主要種植功能區目標作物。
表3 糧食生產重點縣、市、區
2.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圍繞已經劃定的200萬畝油菜生產保護區、350萬畝糖料蔗生產保護區、900萬畝天然橡膠生產保護區,主要種植保護區目標作物。
表4 重要農產品生產重點縣、市、區
3.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重點圍繞國家和省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及“一縣一業”示範縣、特色縣發展優勢特色產業。
4.養殖業發展優勢區。圍繞肉蛋奶生產能力較強的地區,大力發展生態養殖業,在昆明市、曲靖市、大理州、德宏州等州、市布局建設生豬、肉牛加工中心。
表5 養殖業生產重點縣、市、區
(三)鄉村發展布局。結合我省山區廣闊的地形地貌特徵,立足邊境線長、守邊任務重的實際,圍繞構建“縣城—中心集鎮—村莊”協調發展格局,堅持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三區三線”劃定相銜接、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合理確定村莊發展方向和發展路徑,最佳化山區、壩區、邊境一線“兩區一線”村莊布局,強化山區生態屏障功能,提升壩區發展效能。引導布局零亂、居住分散、閒置低效的自然村及居民點向縣城、中心集鎮和中心村集中,控制村莊無序散亂蔓延。完善提升邊境沿線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民族特色旅遊村寨、國門村寨等規劃,夯實守邊固邊基礎。
第三章 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
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圍繞稻穀、麥類、玉米、大豆、馬鈴薯等糧食作物和食用植物油、食糖、豬肉、牛羊肉、乳製品、天然橡膠等重要農產品,完善扶持政策措施,構建科學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體系,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穩步提升糧食產能
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任務,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嚴守耕地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永久基本農田重點用於發展糧食生產,高標準農田原則上全部用於糧食生產。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以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強化農田水利配套建設,大力建設高標準農田,夯實糧食生產基礎。大力實施科技增糧措施,加大糧食作物新品種研發力度,積極研發高產、優質、抗逆、適應性廣、適宜機械化耕作的糧食新品種,推進良種良法配套,推廣精細播種、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治、雜交稻旱作等關鍵技術,全面提高糧食單產。完善糧食生產支持政策,積極爭取國家早稻生產等補貼政策,適時出台省級稻穀種植補貼政策、晚秋糧食獎勵政策和產糧大縣、產糧大戶、產糧先進獎勵政策,完善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著力保護和調動各級黨委、政府重農抓糧、農民務農種糧的積極性。努力挖掘糧食生產潛能,大力發展鮮品糧食、雜交稻旱種和晚秋糧食生產,擴大小雜糧、小雜豆等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支持規模經營主體開展優質糧加工,配套收糧儲糧設施,推進品牌化行銷,延伸產業鏈。強化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開展糧食節約行動,反對食物浪費。
二、加快推進養殖業轉型升級
穩步提高生豬產能,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大力發展適度規模養殖,著力提升養殖規模化率,到2025年,力爭全省生豬養殖規模化率達到50%以上。規範生豬定點屠宰,支持生豬養殖密集地區培育生豬定點屠宰企業,開展生豬定點屠宰標準化示範創建,新建一批標準化屠宰場。持續擴大牛羊產能,加強生產技術推廣與支撐體系建設,提高雲嶺牛、地方黃牛、雲上黑山羊等肉牛肉羊優良品種選育能力。擴大糧改飼範圍,推廣全株青貯玉米種植,配套建設青貯窖及草料庫,提高農副資源飼料化利用率。落實草原生態獎補政策,推進高原生態牧場建設。穩定提升禽蛋產能,依託大型養殖企業,在重點養殖縣新建標準化種禽、活禽、禽蛋交易市場。新建和改擴建一批標準化家禽集中屠宰場,到2025年,力爭全省年屠宰能力達2000萬羽的規模化家禽集中屠宰場達到15家以上。打造地方特色畜禽產品品牌,加大滇南小耳豬、撒壩豬、龍陵黃山羊、瓢雞等地方優勢特色品種的產業化開發利用。提升肉製品加工水平,新建一批屠宰精深加工廠,加強肉製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加大宜漁資源開發力度,大力發展庫區、冷流水、河溝、稻田等宜漁資源養殖,推廣庫區生態漁業、池塘健康養殖、稻漁綜合種養等模式和貨櫃養殖等先進技術。
三、促進蔗糖、橡膠、油料產業健康發展
(一)鞏固提升蔗糖產能。以國家糖料蔗生產保護區、糖料蔗核心基地縣建設為重點,推進“雙高”糖料蔗基地建設。加強高產高糖多抗甘蔗新品種的選育,大力推廣甘蔗健康種苗,落實技術推廣補貼政策,總結推廣一批適應性強的甘蔗機械和機械化生產、組織、服務模式。到2025年,新建高標準糖料蔗生產基地150萬畝以上,累計建成高標準糖料蔗生產基地350萬畝以上,實現糖料蔗畝產4.3噸以上。
(二)推進天然橡膠轉型升級。建設國家天然橡膠生產保護區,加快老齡低效膠園更新改造,完善膠園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一批生態膠園、特種膠園、智慧膠園。充分發揮原料產地優勢,合理規劃布局加工產能,提高產能利用率,加快初加工升級改造和資源整合步伐,大力發展高性能膠和乳膠製品精深加工。到2025年,天然橡膠面積穩定在870萬畝以上,乾膠年產量47.5萬噸,為守住國家戰略物資安全底線作出積極貢獻。
(三)豐富油料產品供給。以油菜為重點,以核桃、油茶等木本油料為補充,最佳化食用植物油生產結構,加快新品種培育,提高機械化生產水平和加工能力,推進農旅結合,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到2025年,油料總產量達到70萬噸以上。
四、夯實水利基礎設施
大力實施興水潤滇工程。加快灌區建設,實施蜻蛉河、賓川、曲靖等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加快柴石灘、麻栗壩、耿馬、石屏、彌瀘、保山壩等新建大型灌區建設。在乾旱易發區、分水嶺地區、高寒山區建設一批小型、微型水源工程。在光熱條件充足的山區、半山區、乾熱河谷區實施一批小型提水工程。在地下水條件較好的地區,建設一批水源穩定可靠的抗旱應急備用井。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分區規模化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加大田間節水設施建設力度。推廣噴灌、微灌、低壓管道輸水灌溉、集雨補灌、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健全完善量水測水設施,加強農業用水精細化管理,降低農業用水損失。
第四章 深入打造“綠色食品牌”
聚焦糧食、菸草、蔗糖、茶葉、橡膠、花卉、蔬菜(含食用菌)、水果、堅果、咖啡、中藥材、牛羊、生豬和鄉村旅遊等重點特色產業,突出加工業和服務業增值,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全面提高重點產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加快推動我省由特色農業大省向現代農業強省邁進。到2025年,“綠色食品牌”重點產業綜合產值達到1.6萬億元以上,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和全國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一、做大做強“一縣一業”
以規模化、專業化、綠色化、組織化、市場化為著力點,全面推進“一縣一業”建設。大力建設省、州市、縣級重點產業基地,提升產業規模化生產能力。圍繞主導產業,因地制宜發展“一村一品”,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綠色食品工業園,加快推進主導產業向優勢產區聚集,提升產業發展專業化水平。實施“綠色食品牌”招商大行動,加快構建以大型行業龍頭企業為引領、中型行業先進企業為主體、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礎的發展格局,提升產業發展組織化程度,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全面提升“雲品”國內市場份額,不斷拓展國際市場空間,力爭雲南特色農產品出口繼續保持西部省份第1位。大力培育區域公用品牌,完善品牌目錄製度,持續組織好雲南省“10大名品”的評選表彰和宣傳推介工作,創建一批具有文化底蘊、鮮明地域特徵的“小而美”特色農產品品牌,力爭每個重點產業培育1—2個全國知名品牌。
二、大力發展現代種業
堅決打好種業翻身仗,以構建雲南高原特色現代種業體系、提高農業良種化水平為目標,聚焦“保、育、測、繁”4個環節,統籌推進農作物、畜禽、水產種業創新發展。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與品種創新,推進國家、省級農業種質資源圃(庫、場、區)建設和管理。支持種業企業聯合科研院校等育種單位開展良種聯合攻關,集中突破一批種業領域核心關鍵技術,選育一批高質、綠色的“雲”字號新品種。建設提升一批區域性品種測試評價站。推進國家區域性良種繁育基地、南繁基地、育制種大縣建設,建設一批標準化、規模化良種生產基地。培育一批具有特色品種資源、生產技術先進、市場行銷網路健全、技術服務到位的創新型種業企業。完善種子供需監測預警和儲備制度。到2025年,力爭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國家、省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率達85%以上,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達60%以上,大宗淡水魚良種普及率達80%以上,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達到國家平均水平。
三、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商
培育壯大農村電子商務市場主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政策措施,最佳化發展環境,加快發展覆蓋全程、綜合配套、安全高效、便捷實惠的農產品電商流通和服務網路。建設直采直銷基地,加強與國內大型電商平台合作,加快建設100個高標準直采直銷基地,不斷擴大直采直銷基地覆蓋面。支持生產企業通過網路平台展示產地環境、生產過程和加工工藝等實時信息,推廣基地直銷模式。適應消費者年輕化、小家庭和配送便捷的需要,支持生產經營主體細分市場,開發適宜電商銷售、運輸便捷的小包裝產品,讓更多產品上線銷售。鼓勵生產經營主體與國內知名電商平台及“一部手機雲品薈”、“一部手機游雲南”等省內平台合作,擴大“雲品”電商銷售渠道和占有率。規範發展直播銷售等新業態,加強與直播團隊、直播平台合作,積極策劃“四季雲南”直播活動,宣傳推介、展示銷售雲南優質農產品。完善縣、鄉、村三級農村物流配送體系,改造提升農村物流配送基礎設施。“十四五”期間,力爭全省農產品電商銷售額年均增速保持15%以上。
四、提升設施化水平
對標已開發國家和地區,圍繞重點產業,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大力推進高效農業設施建設,提高農產品生產標準和質量,實現節本、增產、提效目標。到2025年,茶葉產業方面,重點推進茶葉初制所規範達標建設,提升采後加工水平;花卉產業方面,主產區水肥一體化無土栽培面積達到30%以上;水果產業方面,重點抓好采後處理,因地制宜布局建設20條左右標準化分揀線、10萬立方米左右氣調庫;蔬菜產業方面,重點推廣套用小包裝淨菜加工設施設備,小包裝蔬菜比重達到30%以上;堅果產業方面,核桃主產區實現核桃水洗果初加工全覆蓋;咖啡產業方面,重點推廣生態環保分選脫皮烘乾設備,精品咖啡豆比重提高到20%以上;中藥材產業方面,重點推廣綠色高效種植設施和產地初加工設備,為大力發展中藥飲片顆粒把好原料質量關;生豬和肉牛產業方面,重點推廣自動化、智慧型化、信息化飼養設施設備,持續提高標準化規模養殖比重和質量。以企業為主體,按照生產需求最佳化布局,持續推進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
五、推進有機化發展
按照“有標采標、無標創標、全程貫標”要求,推行綠色有機生產方式,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對接國內國際有關標準,以標準化生產提升產業有機化發展水平。以茶葉、蔬菜、咖啡、堅果、中藥材等產業為重點,建設有機農業示範基地,形成示範引領。建立完善有機農產品產地掛牌保護制度。協調引進歐盟、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有機農業認證機構落戶雲南,滿足綠色有機基地和產品認證服務需求。引導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參與,大幅提高綠色有機基地和產品認證規模。積極推行良好農業規範(GAP),鼓勵龍頭企業建立全程質量控制體系。圍繞特色產業、優勢品種,劃定範圍,設定標準,推進雲南地理標誌農產品品牌建設。全面落實茶葉綠色發展“十條措施”,到2025年,全省建成有機茶園300萬畝以上,實現雲南茶葉“全面綠色、一半有機”;加快蔬菜、水果、堅果、咖啡、中藥材等產業綠色有機化進程,力爭全省綠色、有機產地監測面積達1000萬畝,有效認證綠色產品5000個、有機產品4000個,有效認證產品數量居西部省份第1位、全國領先。以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為重點建設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加快調整種植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嚴禁高毒高殘留農藥銷售和使用,力爭“十四五”末實現化肥農藥使用量負增長。
六、推動數位化建設
建立雲南省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整合地理、環境、土壤、氣象等資源信息,加快繪製全省農業資源一張圖,推進生產過程、加工流通、市場信息等實時數據的採集、存儲、分析和可視化運用,為產業發展和對接市場提供精準數據支撐。每年支持20個種植養殖基地,配備智慧型化設施設備,構建生產管理模型和自動化控制系統,聯通供應鏈和銷售平台數據,探索數位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套用的模式,形成一批數字農業的標桿示範基地。綜合套用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信息化技術,建設有機產品和綠色食品質量追溯平台,匯聚生產、加工、流通各環節的數據信息,加快建立從產地到市場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全流程追溯體系。推廣貫通全產業鏈的訂單農業、農產品期貨、大宗農產品電子交易等交易形式,建立農產品智慧型供應鏈。到2025年,力爭農業主要品種全產業鏈數位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信息進村入戶村級信息服務站覆蓋率達到100%,“雲農12316平台”用戶推廣達到100萬人以上,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標準化建設基地農業物聯網套用比例達到20%以上。
第五章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
堅持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到農業農村發展的核心位置,改革機制體制,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提升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水平,以創新帶動轉型,促進我省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
一、加快農業科技創新
推動建立農科教產學研聯盟,圍繞全產業鏈科技需求,突出品種創新、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防災減災等關鍵領域,組織開展聯合攻關,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推動重點領域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改進農業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實行“揭榜掛帥”等制度。支持涉農科研院所、高等學校與企業聯合建立農業科技研究中心,跨界跨領域合作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科技創新聯盟。鼓勵農業經營主體自主創辦農業科研機構,加快省級農業重點企業研究院建設。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科技人員創業創新試點建設,支持農業農村科技人員創業創新。持續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加快構建農技推廣機構、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企業等多元互補、開放競爭、協同高效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全面建立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等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到鄉村和企業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保障其在職稱評聘、工資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權益。
二、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套用
推行“產業+團隊+項目+基地”模式,加速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利用。發揮公益性農技推廣體系主導作用,加強綠色增產、生態環保、質量安全等領域重大關鍵技術示範推廣,提升防範應對重大疫情、突發災害等能力。繼續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科技特派員選派從農業一產向產業鏈後端延伸,突出向農產品加工、電子商務、創意設計等領域拓展。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協會等市場化社會化科技服務力量,鼓勵發展“農資+”技術服務推廣模式,鼓勵企業牽頭組織各類產學研聯合體研發和承接轉化先進、適用、綠色技術,探索並推廣“技物結合”、“技術託管”等創新服務模式。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成效。創新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機制,建立以智慧財產權和服務業績為導向的分配激勵機制,提高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比例。
三、提升機械裝備水平
加快先進適用農機技術裝備研發和運用,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田“宜機化”同步實施,著力改善農機作業基礎條件,促進農田建設和農業機械相適應。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提高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能力,總結推廣先進適宜的技術路徑、技術模式、操作規程,探索發展高原特色經濟作物機械化。精準高效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著力支持糧油糖、生豬、水產等重要農產品及特色優勢產業綠色高效機械化生產設施裝備。加大智慧型農業機械推廣套用力度。積極推進農機報廢更新,加快淘汰老舊農機裝備,促進新機具新技術推廣套用。培育壯大新型農機服務組織,鼓勵新型農機服務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支持農機服務主體採取跨區作業、訂單作業、農業生產託管等多種形式,開展高效便捷的農機作業服務,推進農機服務模式與適度規模經營相適應。
四、實施農業市場主體倍增計畫
加快培育壯大以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重點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農村創新創業,提高登記管理效率,推動建立一批綠色化、標準化、數位化農業產業生產、加工、流通、服務企業,培育發展農業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強化企業管理服務,培育“綠色食品牌”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做強農業產業化國家和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壯大農業產業化州市和縣級重點龍頭企業,形成一批國家、省、州市、縣級龍頭企業,形成“四級聯動”發展格局。深入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範提升行動,持續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加大示範社創建力度,加強社企合作對接,強化指導扶持服務,著力提升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帶動能力。“十四五”時期,全省農業企業數量年均增長15.3%,到2025年達到14.2萬戶,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數量達到9000戶以上,實現雙倍增目標;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質量顯著提升。
第六章 擴大農業開放融入新發展格局
發揮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區位優勢和特色農產品產地優勢,積極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戰略,擴大農業開放領域,提高農業開放質量,統籌推動農業“走出去”、“引進來”,加快形成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雙向開放新高地。
一、深化省際間農業交流與合作
立足省際區域間資源稟賦、產業特色和環境關聯,促進產業發展互補互促、科技平台共建共享、資源要素對接對流。積極承接中部、東部農業產業轉移,最佳化完善財稅、金融、投資、土地等產業轉移政策,吸引產業鏈條整體轉移和關聯產業協同轉移,全面提高承接產業轉移的質量效益。加強與北京市、上海市、廣東省、浙江省、江蘇省等地農業領域的溝通交流,建立省際間農業產業合作促進機制。加強與北京市、上海市、廣東省、深圳市等科技創新資源豐富區域合作,建設區域農業科技創新聯盟(中心),推動區域內農業科技人才合理流動,促進優勢科技資源和要素向雲南輻射和擴散,科技成果在雲南孵化轉化。積極引進國內涉農企業、商貿供應鏈體系進入雲南,參與綠色食品開發、加工、新技術推廣及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深化泛珠三角區域農業產業合作,構建開放、暢通、共享的要素資源平台,建立工作、項目、投資對接機制,積極推動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建立省際間品種試驗數據共享互認機制,共同推進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建設。
二、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農業開放合作試驗區
推進與周邊國家農業政策對接和標準互認,加強農業基礎設施、農業產業園、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和重要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積極完善進口商品風險預警快速反應機制和追溯體系,支持建設境外農業經貿合作區,穩步解決跨境農業合作返銷農產品檢驗檢疫準入問題。引導企業熟悉和套用有關國際規則,為跨國農業企業提供政策信息諮詢、產業對接、項目推介、法律諮詢等服務。建設農業對外合作政策集成試驗平台,依託中國(雲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昆明、紅河、德宏3個片區,推進通關便利化,推動開通一批種子種苗、花卉苗木等農副產品快速通關“綠色通道”,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倉儲設施、冷鏈物流、銷售網路信息體系等配套建設。建設農業對外合作服務平台,建設輻射南亞東南亞的農產品交易中心、物流中心、拍賣中心。著力打造“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互聯互通的重要通道,建設連線南亞東南亞大通道的重要節點,推動形成內聯國內,外接南亞東南亞市場的特色農產品交易樞紐。建設農業引資引智引技支撐平台。充分發揮瀾湄合作及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組、中國—南亞農業科技交流合作組等平台作用,協同相關科研機構,建設中國—南亞東南亞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加快優勢農業技術的轉移和擴散。
三、拓展多邊領域農業合作
拓寬合作渠道,深化同聯合國糧農組織、聯合國世界糧食計畫署、國際農業發展基金、世界動物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和亞洲開發銀行等區域組織在鄉村振興、農業綜合開發、應對氣候變化、跨境動植物疫病疫情聯防聯控等領域合作。繼續推進國際農發基金雲南鄉村振興示範項目、亞洲開發銀行農業綜合開發長江綠色生態廊道等項目實施。積極參與多框線架下的“南南合作”,大力推薦符合有關條件的農業技術人才進入農業農村部專家庫,執行農業農村部對外農業援助項目,分享雲南農村減貧和鄉村發展經驗,提升農業產業發展水平。深化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合作,推動區域農業技術合作研究,圍繞共同關心的問題,開展聯合研究、技術研發。打造國際化農業產業鏈,鼓勵企業套用先進適用的農業科技,探索境外合作建設農業產業帶及重要農產品生產、科技合作高地。加大國際科技特派員選派力度,完善交換互訪機制。
四、加強跨境動植物疫病疫情聯防聯控
深化多雙邊合作,積極開拓中老、中緬跨境動植物疫病疫情防控合作,提升跨境突發動植物疫病疫情應急處置能力,降低境外動植物疫病疫情輸入風險。提升實驗室檢測能力,開展動植物檢疫性有害生物風險評估。加強對周邊國家重大有害生物防控的物資援助和技術服務,重視區域整體治理,聯合制定有效防控方案,提高聯防聯控水平,建立我國西南生物安全螢幕障,確保農業生產安全。推進西南畜產品貿易安全大通道建設,保護邊境地區畜牧業生產和公共衛生安全,切實做好邊境偶蹄類動物走私治理工作,抓好進口肉牛的隔離免疫、屠宰等關鍵環節,依法依規推動邊境活畜貿易規範化建設。
第七章 統籌農業發展和安全
把防範化解農業安全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嚴守耕地紅線、提升耕地質量,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全面提高防災減災能力,確保農業生產安全,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一、加強耕地保護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樹牢底線思維,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實現耕地保護目標。加強耕地用途管制,嚴控新增建設項目占用耕地,嚴控耕地轉為林地、園地等其他類型農用地。嚴防採礦、工業生產、固體廢棄物堆積、污水違規排放污染損毀耕地。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堅持以補定占和數量、質量雙到位,做好耕地占補平衡監管。在永久基本農田外其他質量較好的耕地中,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加強新增耕地培肥改良,因地制宜採取耕作層保護、增施有機肥、土壤調理劑等改良修復措施,加速生土熟化。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加強耕地質量監測與調查評價,每5年發布1次全省耕地質量等級情況報告,不斷最佳化完善耕地質量評價體系。對實施土壤保護和其他生態保護的地區給予經濟補償,鼓勵農民對土地的保護性耕作。在石漠化地區和重要湖泊、飲用水水源地及水資源匱乏地區,穩步推進耕地輪作試點。
二、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責任制度全面建立,加強屬地管理責任落實,深入開展國家、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加強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落實,全面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建立食用農產品監管名錄,擴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範圍,逐步將中小散戶納入監管範圍,推動監管主體從規模化龍頭企業向廣大種植養殖者延伸。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提升省、州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檢測能力,逐步擴大檢測參數範圍。加強部門行業監管責任落實,突出農(獸)藥行政審批和生產經營監管,督促種植養殖者落實用藥記錄製度、農藥安全間隔期和獸藥休藥期等有關規定,加大風險監測覆蓋面和監督抽查力度,組織開展專項整治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行動。加強信用監管,建立信用檔案,對違法違規者實施失信“聯合懲戒”。加強智慧監管,積極探索“網際網路+監管”模式,運用大數據功能,對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進行系統分析,逐步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隱患可控、源頭問題可追、具體責任可究。“十四五”期間,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8%。
三、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推動縣級建立農業產業準入負面清單,明確種養業發展方向和開發強度。嚴格水資源管理,完善農田排灌設施,推廣節水技術,逐步建立農業灌溉用水量控制、定額管理制度及精準補貼和節水獎勵機制,加快發展節水農業。推進種植業標準化、清潔化生產,創建一批標準化基地,推廣一批糧油和經濟作物生產全過程高質高效技術模式。加快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深入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化行動,推行有機肥替代化肥、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推行健康生態養殖模式,合理確定草原、湖泊、水庫、灘涂等養殖規模和養殖密度,加強草原、水生生態、森林和濕地保護與修復。加強土著魚人工馴養繁殖技術研究,推進大水面漁業資源開發利用。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健全標準體系,鼓勵發展收貯運社會化服務組織,探索糞肥運輸、施用引導激勵政策。持續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建設一批全域全量利用重點縣。深入實施農膜回收行動,推廣套用標準地膜,推進機械化撿拾、專業化回收。探索開展農藥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抓好農業環境保護監測體系建設。全面落實“退、減、調、治、管”涉農措施,統籌推進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和農業綠色發展,加快構建九大高原湖泊流域農業資源利用節約高效、產地環境清潔良好、產業模式更加生態、綠色產品供給能力明顯提升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發展格局。
四、持續推進長江禁漁
持續做好退捕漁民動態跟蹤監測和轉產安置工作,積極引導、幫助退捕漁民發展特色種養業、二三產業、自主創業和參與護漁員崗位,讓退捕漁民真正做到退得出、穩得住。圍繞“水上不捕”的目標,聚焦關鍵時間節點、重點水域、重點群體、重點違法行為,嚴厲打擊違法捕撈行為,抓好源頭整治,維護禁漁秩序和穩定大局。合理劃定禁釣區域和禁釣時段,規範天然水域休閒垂釣管理。要加強對保種育種、科研教學、調查監測和種群調控等特殊需要採集相關水域水生生物行為的管理;要研究特定水域增殖漁業利用和管理辦法,實現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有機結合。要開展禁捕效果監測,對金沙江流域魚類的重要生境修復效果,開展持續的生態系統監測與評估,為制定科學合理的水生生物保護措施提供依據。加快推進與貴州省、四川省兩省合作交流,建立健全政策協調和執法協作機制,確保協調渠道順暢、執法監管無縫銜接,有效消除禁捕管理盲區。
五、健全防災減災體系
加強農田、漁業水域等區域農業外來入侵物種治理,落實阻截防控措施,堅決守住農業生物安全底線。建立健全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強化動物強制免疫工作,確保動物強制免疫病種免疫密度和免疫抗體水平分別超過90%和70%。提升動物衛生信息化管理,實現產地檢疫、屠宰檢疫100%電子出證。加強高致病性禽流感、非洲豬瘟等重大動物疫病監測預警,確保全省範圍內不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建立健全農作物病蟲害防控體系,構建“物聯網+檢疫”模式,提升植物檢疫信息化水平,實現檢疫對象可追溯可追蹤。建立一批智慧型化、信息化監測點,提升病蟲疫情監測預警能力。加強專業化防治隊伍建設,提升專業化防控隊伍應急反應能力。強化邊境防控,嚴防境外動植物疫病疫情傳入境內。建立健全省級救災備荒種子儲備制度,與國家儲備相銜接,落實儲備任務,保障農業生產用種安全。加強氣象預警預報體系建設,強化災害監測和趨勢研判。建立農業氣象災害數據共享平台,推進預警信息共享服務,開展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提升基層應對、防範農業氣象災害的能力。
第八章 推動全產業鏈融合發展
順應產業發展規律,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和鄉村多元價值,推動農業從種養環節向農產品加工流通等二三產業延伸,健全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提高農業綜合效益。
一、發掘鄉土特色產業
堅持規模化、組織化、市場化方向,因地制宜發展小宗類、多樣性特色種養業,加強地方小品種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創建“一村一品”示範村鎮,建設鄉土特色產業品牌化、集群化發展平台,推進整村開發、一村帶多村、多村連成片,厚植區域經濟發展新優勢。發掘一批鄉土特色產品,支持開發少數民族刺繡、扎染、木雕、蠟染、大理石工藝品、銀器、紡織物、陶器製作、斑銅工藝、玉雕等有潛力的手工藝品,重點開發鄉土滷製品、醬製品、豆製品、腊味、民族特色奶製品等傳統特色食品。培育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壯大鄉村傳統工藝傳承隊伍,幫助鄉村民眾掌握一門手藝或技術。編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提高傳統工藝產品設計、製作水平,開發具有民族特色的鄉村傳統工藝產品。建立傳統工藝工作站,培育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傳統工藝產品品牌,促進傳統工藝提高品質、形成品牌、帶動就業。
二、壯大農產品加工業
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改善儲藏、保鮮、烘乾、預冷、清選分級、包裝等設施裝備條件,夯實農產品初加工基礎。支持加工企業以食品生產、藥用開發、功能性產品開發等為重點,發展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實施農產品加工提升工程,推動原料集聚區挑選整理、清洗烘乾、冷藏保鮮等設施設備全面普及,提高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率。統籌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初加工協調發展,支持企業加快技術改造和裝備升級,向產業鏈中高端延伸,提升加工轉化增值能力。糧食加工以增加專用米、專用粉、專用油、功能性澱粉糖、功能性蛋白等食品為重點;茶葉產業以普洱茶、滇紅茶等傳統茶為重點,適度開發抹茶、茶膏等衍生產品;花卉產業重點開發乾花、花卉功能性食品、精油及化妝品、民族花文化創意產品等,打造雲南花旅伴手禮知名品牌;蔬菜產業以保鮮蔬菜為主,加大醃製蔬菜、小包裝淨菜開發;水果產業加強分級、保鮮,在規模生產區適量布局果酒、果汁、果醋、速凍果塊等生產線;堅果產業重點開發果仁類休閒食品;咖啡產業重點發展濃縮液、凍乾粉、焙炒豆(粉)等深加工;中藥材產業重點發展天然藥物提取、大健康產品、中藥材畜禽飼料及畜禽藥物等研發及產業化套用;畜牧業在標準化布局建設生豬、肉牛等大型屠宰及精深加工項目的基礎上,加大火腿、臘腸臘肉、牛乾巴等特色肉製品開發。加強農產品及其加工副產物綜合循環利用、全值利用、梯次利用,採取先進的分級、提取、分離與製備技術,集中建立副產物收集、運輸和處理渠道,提高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
三、發展鄉村休閒旅遊業
促進農旅、村旅多元融合,豐富鄉村旅遊業態。在城市周邊、特色農區和民族地區、旅遊環線,以農村田園景觀、特色村落、農業生產活動和特色農產品為鄉村休閒旅遊素材,開發田園游、林果游、花卉游、漁業游、牧業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題旅遊景區,鼓勵發展一批特色化、差異化的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產品,滿足城市人群體驗農業、回歸自然的生活需求。用好茶葉、花卉、咖啡、水果、堅果、油菜等景觀性優勢特色產業資源,培育具有鄉村特色和產業特色的休閒農莊、特色小鎮、半山酒店、精品民宿,挖掘鄉村產業文化內涵,突出鄉村產業特色元素,辦好鄉村產業節慶活動,把鄉村風貌產業基地、生態環境和文化底蘊結合起來,打造推介一批精而美、特而強、新而活的田旅、茶旅、花旅、果旅融合發展精品路線。踐行健康中國戰略,支持中醫藥養生、森林康養等產業發展,建設一批集旅遊觀光、健康服務、康復療養、休閒度假、綠色人居於一體的田園養生養老休閒農業區。結合美麗鄉村建設,融合少數民族特色民居、民俗、農耕文化、鄉村美食,建設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支持社會資本參與農業觀光園、農耕文化園等休閒農業景點的投資開發,盤活鄉村休閒旅遊業發展潛能,全面提升鄉村旅遊服務水平。
四、提升鄉村新型服務業
提升生產性服務業,鼓勵供銷、郵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企業等開展生產託管、統防統治、烘乾收儲、技術培訓等農業生產性服務。充分利用鄉村閒置農房、田園、湖泊、草地、林地資源等,建設一批集產品認養、託管代種、農舍租賃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現代化共享農場。拓展生活性服務業,改造提升餐飲住宿、商超零售等鄉村生活服務業,積極發展批發零售、養老護幼、衛生保潔等鄉村服務業。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構建農村購物網路平台,發展完善農村電商末端網點。培育農村電子商務主體,引導各類電商主體到鄉村布局,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開設網上直銷店,以“直播+網紅+電商”等形式開展農產品線上展銷。推廣分享農業、眾籌農業等基於網際網路的新型農業產業模式,匯集線上線下資源,推動生產者、消費者、服務者多維度深層次對接。
第九章 全面推進鄉村建設
把鄉村建設擺在重要位置,堅持“以點帶面、先易後難、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規劃先行、標準支撐、循序漸進、久久為功”的思路,以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為示範引領,推動我省農村面貌整體改觀、整體提升,建設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與高原生態環境相包容、具有邊疆少數民族特色的新時代美麗鄉村。
一、分類推進村莊規劃建設
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按照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護、搬遷撤併、興邊固邊等類型,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合理確定村莊布局分類,突出構建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和諧統一的鄉村發展空間格局,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推進村莊規劃建設管理全覆蓋。對於布局分類不明晰的村莊,可暫不做分類,留出足夠的觀察和論證時間。
(一)城郊融合型。城市近郊區以及縣城城關鎮所在地的村莊。加快與城鎮聯動發展,推進產業融合互補、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在形態上保留鄉村風貌、治理上體現城市水平,建設融合城鄉優勢的新型農村社區。
(二)集聚提升型。現有規模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將存續的一般村莊。精準分析資源承載能力和比較優勢,明確規模上限,適度聚集,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美化村容村貌,有序提升人居環境,選準、激活、做強優勢主導產業,構建宜居宜業村寨。
(三)特色保護型。生態環境良好、自然風光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風情多樣、鄉土氣息濃厚、產業資源獨特的村莊。統籌保護、利用和發展的關係,注重保持村莊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保護良好的整體空間形態與環境。保護承載特色格局風貌、自然景觀,展現村寨特色魅力,活態傳承原住居民生活形態、宗教信仰、人文風俗,合理利用村莊特色資源,發展鄉村旅遊和特色產業,形成特色資源保護與村莊發展的良性互促機制。
(四)搬遷撤併型。從嚴掌握搬遷撤併型村莊規模,嚴格控制在位於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地方病嚴重等地區的村莊,或因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搬遷的村莊,以及人口流失特別嚴重不具有保留價值的村莊。確需搬遷撤併的,必須尊重農民意願,科學論證、嚴謹確定搬遷撤併方案,嚴格履行審批手續,堅持搬遷撤併與生態移民搬遷、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結合,依託交通沿線、小城鎮、產業園區、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集聚區等適宜區域進行安置,保障農民知情權、參與權和受益權,做好搬遷農民生活、生產保障等工作,避免出現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區,嚴禁違背農民意願強行撤併村莊。
(五)興邊固邊型。落實抵邊布局,夯實守邊固邊基礎,嚴控抵邊村莊和農村居民點搬遷撤併,保證村寨規模。按照“興邊富民、守邊固邊”要求,完善配套設施,提升生活環境品質,加強內外經濟聯繫,建設和諧穩定的宜居、宜業、宜游邊境鄉村。
二、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
推進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在人口相對集中的地區因地制宜推進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在有條件的地區試點開展城市管網向農村延伸,同步統籌考慮消防管網建設。整縣梯次推進鄉鎮污水收集處理,將縣轄區內鄉鎮污水處理設施整體打包,採取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統一建設運營;優先在人口密度較大的鄉鎮所在地建設污水處理廠和配套管網等設施,提高鄉鎮污水處理水平。加快農村路網提檔升級,推進低等級公路升級改造,考慮滿足消防車最低通行等特殊要求,推進“農村公路+產業”融合發展建設,繼續開展“四好農村路”示範創建。實施鄉村電氣化提升工程,重點在農產品種植、加工、鄉村旅遊等方面建成一批電氣化試點示範工程,持續推進農村電網鞏固提升,提高農村供電服務水平、推廣電能替代技術、推介新型用電產品。補齊農村消防設施短板,推進農村微型消防站、消防水源建設,配備必要的消防裝備器材,提升戶內電氣線路防火安全,強化消防宣傳,提高農村地區火災防禦能力。補齊農村殯葬基礎設施短板,加大農村公益性安葬(放)設施建設,推行節地生態葬式葬法,滿足人民民眾殯葬需求。實施“智慧廣電鄉村工程”、“智慧廣電固邊工程”,推進邊境地區應急廣播體系建設,加快有線網路向村組延伸。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物聯網、地理信息、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村生產生活全面深度融合。深化農業農村大數據創新套用,推廣遠程教育、遠程醫療、金融服務進村等信息服務。
三、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統籌布局縣城、中心鎮、行政村公共服務設施,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加強鄉鎮公共服務功能。合理布局農村地區義務教育學校,保留並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新建、改擴建必要的城鎮義務教育學校,加快推進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達到省定基本辦學標準。加大鄉村學校教師培養和培訓力度,推進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和基礎教育學校校長職級制改革,定向培養省級公費師範生,持續實施特崗計畫,實施好國培計畫和萬名校長培訓計畫,保障中國小教師待遇,全面實施“雲上學校”建設,加快推進建設以“一屏兩機”為核心的數字教室,支持農村中國小數字校園建設。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提升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和健康管理水平,提升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實施全民參保計畫,建立全面、完整、準確的社會保險基礎資料庫,積極引導在城鎮穩定就業的農民工參加職工社會保險。加大農村敬老院投入並不斷提升其服務質量,建設符合農村特點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採取鄰里互助、親友相助、志願服務等模式,大力發展農村互助養老服務。健全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不斷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拓寬農民民眾外出就業和就地就近就業空間,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的就業。
四、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持續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加快農村衛生戶廁改造建設;在鄉鎮鎮區公廁全覆蓋的基礎上,逐步消除旱廁,改造建設水沖式廁所;推進人口規模較大自然村衛生公廁、鄉村旅遊廁所改造建設。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建立並有效執行村莊保潔制度,推行城鄉一體化、鎮村一體化和就地就近治理模式。距離城市較近的村莊,以配置垃圾車和建設垃圾中轉站等收運設施為主,收集的生活垃圾納入城市終端處置設施,實現無害化處理;距離城市較遠的村莊,在配置收運設施的基礎上,建設片區終端處置設施,將鄰近村莊垃圾納入治理;部分山區和邊遠村莊,因地制宜就地就近治理。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以“減量化、生態化、資源化”為導向,優先治理九大高原湖泊周邊、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中心村、旅遊風景區等環境敏感區域村莊生活污水問題。以房前屋後河塘溝渠為重點,實施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工程,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湖)長制管理。整治村莊公共空間、庭院環境、各類架空管線及農村戶外廣告“假亂俗”亂象,消除農村私拉亂建、亂堆亂放、占用消防車道與疏散通道等現象。大力開展村莊綠化行動,定期開展村莊清潔行動,積極探索農村“清潔車”改造工程,集清潔、澆灌、滅火等功能於一體,實現一車多用。建立健全有制度、有隊伍、有經費的農村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
五、加強農村生態保護與修復
堅持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循環性原則,整合資源,形成合力,統籌推進農村地區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保護好農村生態環境、田園生態系統。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有序開展污染地塊類和農用地類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套用試點。強化農村水環境治理,著力解決部分農村水系紊亂、河塘淤積、水質惡化等問題,有效提升農村水生態環境。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強化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開展鄉鎮級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對保護區內的農業農村面源污染開展綜合治理,提升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加快修復重要區域生態系統,全面開展六大水系和牛欄江流域環境綜合治理,系統劃定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環境資源上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嚴格控制沿湖開發強度,堅持“一湖一策”思路實施精準治理。堅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草則草、宜漁則漁,打造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環境優美的田園生態系統,修復其自然生態系統和涵養水源、保持水土、淨化水質、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強化野生動植物保護,加強外來物種管控。嚴格工業和城鎮污染處理、達標排放,嚴禁未經達標處理的城鎮污水和其他污染物進入農業農村,強化經常性執法監管,推動環境監測、執法向農村延伸。
六、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創建為載體和平台,持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以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在鄉村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持續開展全省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廣泛開展文明實踐活動,大力弘揚時代新風。推動全民閱讀進農村、進學校、進家庭,倡導鄉村文明生活。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工程,保護利用鄉村傳統文化,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少數民族特色村鎮、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以及古樹名木保護力度。推動公共體育場地、設施覆蓋行政村並向自然村延伸。推進省級廣播電視節目無線數位化覆蓋,滿足農村民眾對本地節目的需求。鼓勵文藝工作者推出反映農民生產生活尤其是鄉村振興實踐的優秀文藝作品,積極組織申報“群星獎”、“彩雲獎”。充分運用文化進萬家、戲曲進鄉村、“文化大篷車千鄉萬里行”等平台載體,鼓勵各級文藝組織深入農村地區開展惠民演出活動。推動政府向社會購買公共文化服務,提供選單式、訂單式服務,推動文化資源向基層傾斜,為農村地區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
七、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
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畫,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建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支持農業科研院校、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主體承擔培訓,探索田間課堂、網路教室等培訓形式,加大農技人員培訓力度,進一步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最佳化農技推廣人才隊伍。重點扶持培養一批鄉村工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為鄉村振興培養專業化人才。鼓勵社會人才投身鄉村建設,引導和支持企業家、黨政幹部、專家學者、醫生教師、律師、技能人才等,通過下鄉擔任志願者、投資興業、行醫辦學、法律服務等方式服務鄉村振興事業。因地制宜實施科技特派員、特崗教師、西部志願者、“三支一扶”、“三區人才”支持計畫項目,開展鄉村振興青春建功行動。加快將“雙創”支持政策措施向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拓展,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予以積極支持。
第十章 提高鄉村治理水平
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領導作用,堅持自治、法治、德治,不斷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強基層工作活力和內生動力,全面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一、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健全組織體系,推行“黨支部+”,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在農村有效覆蓋。加強農村新型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黨建工作,積極推行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合作經濟組織負責人。加強帶頭人隊伍建設,深入推進農村“領頭雁”培養工程,提升村幹部專業化管理水平。加強鄉鎮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注重選拔黨性原則強、熟悉農村情況、擅抓黨建又懂經濟的鄉鎮幹部。加強黨員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青年人才作用,加大在優秀農村青年中發展黨員、培養村級後備力量力度。積極創新符合農村發展趨勢的黨組織設定方式,理順農村各類黨組織隸屬關係,加強區域黨建和領域黨建融合互動,紮實推進農村基層黨建全領域建強、全區域提升。按照地域相近、規模適度、活動便利原則,探索以龍頭企業帶建、村企聯建等方式聯合建立區域性黨組織。加快推進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領域黨建工作,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與農村經濟組織、社會組織深度融合。
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一)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完善農村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創新村民議事形式,修改完善村規民約,深化“四議兩公開”民主議事制度執行,保障民眾決策權和知情權。依託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等,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進一步規範村務公開,實現村務事項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公開。
(二)推進鄉村法治建設。深入推進“法律進鄉村”宣傳教育活動,提高農民法治素養,引導幹部民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增強基層幹部法治觀念、法治為民意識,推進基層依法辦事。建立健全法治鄉村建設指導標準,深入開展法治縣、民主法治示範村等法治創建活動。
(三)提升鄉村德治水平。深入挖掘鄉村熟人社會蘊含的道德規範,通過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等,培養規則意識、契約精神、誠信觀念,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建立道德激勵約束機制,引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實現家庭和睦、鄰里和諧、乾群融洽。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新鄉賢文化,發揮其在鄉村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三、夯實農村基層政權
科學設定鄉鎮機構,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健全農村基層服務體系,夯實鄉村治理基礎。根據工作需要,整合基層審批、服務、執法等方面力量,統籌機構編制資源,整合有關職能設立綜合性機構,實行扁平化和格線化管理。推動鄉村治理重心下移,儘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下放到基層。明確縣、鄉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進鄉鎮財政預算管理制度。推進直接服務民生的公共事業部門改革,改進服務方式,最大限度方便民眾。推動鄉鎮政務服務事項一窗式辦理、部門信息系統一平台整合、社會服務管理大數據一口徑匯集,不斷提高鄉村治理智慧型化水平。制定基層政府在村(社區)治理方面的權責清單,推進農村基層服務規範化標準化。整合最佳化公共服務和行政審批職責,充分運用“雲嶺先鋒”綜合服務平台,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的綜合服務平台。大力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農村社會組織,積極發展農村社會工作和志願服務。
四、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深入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的“三變”改革,構建以市場為導向,經營靈活、管理有效、運行穩健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格局,推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完善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穩定投入長效機制,深入推進村級集體經濟強村工程。採取城市拉動、產業帶動、資源開發、服務創收、入股合作等方式,鼓勵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因地制宜探索發展路徑,大力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支持有條件的村發展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提升產業鏈價值鏈,增加集體經濟收入。鼓勵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探索利用集體耕地、林地、“四荒地”、水面、灘涂等資源,開發現代農業項目,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鼓勵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按照市場化運作模式,探索採取公開招標、股份合作、使用權有償轉讓、租賃承包等方式,盤活集體經營性資產、閒置固定資產、公益性資產,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經營管理與監督分離的制約機制,制定完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章程,健全完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制度,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設,規範集體資產管理。
第十一章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促進共同富裕,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要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使更多農村居民勤勞致富,進城農民工穩定就業增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一、持續夯實經營性收入
提升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水平,加快發展鄉村產業,充分發揮經營性收入的支柱作用。推進“一縣一業”示範縣、“一村一品”專業村建設,做強特色現代種養業。引導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在有條件的鄉鎮建設加工園區和物流節點,實現加工在鄉鎮、基地在村、增收在戶。依託田園風光等資源優勢,推動農業與旅遊、教育、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鄉村休閒旅遊業。引導倉儲物流、設施租賃、市場行銷、信息諮詢等領域市場主體將服務網點延伸到鄉村,發展鄉村新型服務業。
二、努力擴大工資性收入
加快推進農民轉移就業和新型城鎮化相關工作,把工資性收入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增長點抓緊抓實。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就業培訓,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增加農民就業崗位和就業創業機會。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支持適合當地就業需求的、符合要求的勞動密集型項目和企業向中心鎮轉移,發展中小微企業聚集區;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推廣以工代賑方式,提高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承載力。制定分區域、差異化創業創新扶持政策,支持農民返鄉創業。用好東西部合作機制,與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地區以及重點企業搭建“點對點、一站式”信息對接服務,落實各類農民工穩崗就業政策,擴大外出務工規模。
三、不斷增加財產性收入
鼓勵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與工商資本合作,通過自營、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盤活整合土地等資源性資產。支持龍頭企業通過訂單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納就業、村企對接等多種形式帶動小農戶共同發展。支持具備條件地區的農戶自願以實物、智慧財產權、土地經營權、林權入股到農民專業合作社或龍頭企業共同發展、增加收入。對各級財政支持的設施農業、養殖、光伏、鄉村旅遊項目形成的資產,能夠明確到村組的移交給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所得收益按章程分配農戶使用。健全完善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讓企業發展的過程成為帶農增收、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的過程。規範農村土地流轉機制,讓農民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實現農民增收、企業發展、地方受益。
四、穩定提高轉移性收入
繼續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出台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範圍優先支持鄉村振興的實施意見,確保強農惠農富農的財政投入逐年穩中有升。完善惠農惠民補貼“一卡通”平台,確保惠農補貼資金安全運行、規範管理、及時兌現。落實好糧食生產發展政策措施,提高種糧補貼標準和農民種糧收益。整合涉農資金,探索建立普惠性農民補貼長效機制。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各地因地制宜對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給予保險補貼。建立健全分層分類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穩步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和補助水平。
第十二章 深化農村改革
堅持把制度建設貫穿農村改革始終,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破除體制機制弊端,充分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活力。
一、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係。運用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審慎穩妥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工作,在總結經驗基礎上,制定配套政策,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給農民吃下長效“定心丸”。加快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健康規範發展,使之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服務組織將先進適用的品種、技術、裝備、設施導入小農戶,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創新農業經營組織方式,推動承包土地經營權規範有序流轉。
二、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豐富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的有效實現形式。建立土地徵收公共利益用地認定機制,縮小土地徵收範圍,規範征地程式,維護被征地農民和農民集體權益。建立健全省、州市、縣三級土地承包管理系統,加強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數據信息化管理和綜合套用。加強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的監管和風險防範機制建設,建立土地流轉審查監督機制。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嚴格落實“一戶一宅”規定,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穩妥開展農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盤活利用,加快推進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落實落細農村宅基地聯審聯批機制,保障農民合理建房需求。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機制。
三、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以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的成果為基礎,建立健全集體資產年度清查報告制度,加強集體資產台賬管理。規範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既考慮集體長遠發展,也防止成員權益受損,讓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分享改革成果。推動以縣級為重點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建設,提升完善農村各類產權交易和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服務功能,有效發揮農村產權交易市場信息集散、價格發現、資本進退、資源配置和規範交易的功能,實現交易的公開、公正、規範運行。縣級人民政府要制定工商企業等社會資本通過土地流轉取得土地經營權的資格審查、項目審核和風險防範實施細則,指導土地經營權流轉雙方簽署規範的出租(轉包)、入股契約,做好契約備案工作。保障農村婦女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集體經濟組織收益分配等方面與男子享有平等權益。
四、深化林業、供銷、農墾等領域專項改革
推動農村改革提速、擴面、集成,著力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鞏固集體林地家庭承包基礎性地位,培育壯大林業經營主體,推進集體林業適度規模經營,激發林業創新發展活力;鞏固提升國有林場改革成果,推進國有林場和廣大鄉村實現同步振興。大力推進農墾改革。繼續深化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改革;打通農村與農場的政策障礙,將墾區農場納入當地政府實施國家強農惠農政策覆蓋範圍;創新墾區社會治理,加強農墾基層組織建設,推動實現墾區內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繼續深化供銷社綜合改革。將供銷合作社系統打造成為同農民利益聯結更緊密、為農服務功能更完備、市場運作更有效的合作經營組織體系,成為推動全省農業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和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綜合平台。加快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健全節水激勵機制。
五、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
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強化制度供給,建立健全有利於城鄉要素合理配置的政策措施,打通城鄉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完善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轉移支付分配辦法,實施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政策。激勵城市人才入鄉創業興業,健全有利於各類人才向鄉鎮流動的政策支持體系,有效解決鄉鎮工作力量相對薄弱的問題。建立健全有利於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的政策措施,科學配置和整合縣域內義務教育資源,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分配政策,完善省級醫院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合作幫扶機制,積極推動開展巡回醫療、遠程醫療服務。統籌城鄉社會救助服務,積極推進城鄉低保統籌發展。建立健全有利於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規劃機制,深化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和管護機制。
第十三章 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堅決守住規模性返貧底線,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基礎上,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和民眾生活改善。
一、推進任務銜接
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納入鄉村振興戰略體系統籌推進,分類有序推進脫貧地區發展,實現減貧戰略和工作體系平穩轉型。大力宣傳推廣“政府救助平台”,對存在返貧風險的脫貧不穩定戶、存在致貧風險的邊緣易致貧戶、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或收入大幅縮減導致基本生活出現嚴重困難戶,採取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方式,強化動態監測幫扶,重點監測其收入支出狀況、“兩不愁三保障”以及飲水安全狀況,做到動態監測、動態幫扶、動態清零。推進“雙綁”利益聯結機制、股份合作機制、扶志扶智長效機制等“三機制”落實落地。支持脫貧地區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注重產業長期培育和扶持,以脫貧縣為單位規劃發展特色產業,實施特色種養業行動。促進脫貧人口勞動力穩定就業,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加大脫貧人口勞動力有組織勞務輸出力度。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完善後續扶持政策體系,確保搬遷民眾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加強扶貧項目資金資產管理和監督,分類摸清各類扶貧項目形成的資產底數,分類明確管護主體,落實管護責任,保障集體和農民的合法權益。持續改善脫貧地區基礎設施條件,提高公共服務水平。
二、推進政策銜接
脫貧攻堅5年過渡期內,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和政策連續性。按照接續保留鞏固、完善供給方式、拓展惠及對象的思路,分類做好政策統籌銜接,健全和完善更具“普惠性”的鄉村振興政策體系。保持兜底救助類政策穩定,確保困難民眾基本生活保障不出問題。保持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強化脫貧地區財政保障,加大涉農資金整合力度,財政整合涉農資金優先保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其中不低於50%用於支持產業發展。支持脫貧地區在農村人居環境、小型水利、鄉村道路、農田整治、水土保持、產業園區、林業草原基礎設施等涉農項目建設和管護方面,廣泛採取以工代賑方式。延續支持扶貧車間優惠政策。做好金融服務政策銜接,繼續發揮再貸款作用,現有再貸款幫扶政策在展期內保持不變。進一步完善針對脫貧人口的小額信貸政策。做好土地支持政策銜接,過渡期內專項安排脫貧縣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畫指標,繼續做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節餘指標跨省域調劑。延續脫貧攻堅期間各項人才智力支持政策。
三、推進機制銜接
健全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鄉抓落實的工作機制,構建責任清晰、各負其責、執行有力的鄉村振興領導體制,層層壓實責任。落實中央關於脫貧地區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納入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推進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範圍的要求,科學設定考核指標,提高考核質量,強化考核成果運用。完善行業部門鄉村振興考核評價制度,將行業部門幫扶情況納入考核範圍,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考核評價體系。強化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責任,繼續深化東西部協作,發揮滬滇對口幫扶協作和定點幫扶單位作用,推進民營企業“萬企興萬村”。銜接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等扶貧工作隊伍有序將工作重心轉移到鄉村振興上來,加強基層工作力量。集中支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建設,增強內生髮展能力。充分發揮各級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作用,完善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決策議事協調工作機制,定期研究部署,推動工作落實。
第十四章 環境影響分析
一、有利環境因素分析
(一)我省發展高原特色農業具有獨特的優勢。我省氣候類型多樣,適宜多種生物生長,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寶貴的物種和遺傳資源;地處內陸低緯高原,屬我國光輻射資源較高區域,大部分地區光熱輻射量比東部同緯度地區高30%,有利於植物光合產物的積累和優質綠色產品的發展;地處長江、珠江、紅河、瀾滄江、怒江和伊洛瓦底江等六大水系的源頭或上游,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約為全國人均水平的2.5倍,平均每公頃耕地分攤水量2.55萬立方米,約為全國平均值的3倍。
(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有利於我省生態環境保護。茶葉、花卉、水果、堅果、蔬菜、咖啡、橡膠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超過1億畝,形成巨大的天然碳匯庫,發揮重大生態功能;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改善水資源時空分布,有利於動植物生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業綠色發展的推進,對農業面源污染、農村垃圾、污水治理等起到積極作用。
二、不良環境影響分析
農藥、化肥、地膜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會帶來一定程度的農業面源污染。農產品加工會產生“三廢”排放,會對實施地的水質、土壤、空氣產生局部污染。築壩、排水、疏通河流、取水等農田水利工程以及產業路建設,會帶來部分地區的徑流減少、土壤侵蝕,造成局部地表水和地下水流量及方向變化、水土流失、水體污染等影響。工程建設項目在建設期產生的工程占地、施工和棄渣將占用土地資源,會破壞地表植被,產生水土流失,並對自然景觀產生一定影響。外來物種的引進和培育,會改變原有的動植物結構,影響珍稀動植物保護。
三、消除環境影響措施
堅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的原則,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規劃及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審查制度。加強工程項目實施後可能影響的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和重要目標監測與保護,建立完善的監測體系,加強農田環境質量監測。加強重點工程項目實施的環境風險評價與管理,針對可能發生的重大環境風險問題,制定突發環境事件風險應急管理措施。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儘可能採用多支砌、少開挖的建設方案,開挖的土石方進行多點堆放、分散處理,儘量減少對生態的壓力。營造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草原放牧實行以草定畜和輪牧、休牧制度,水資源缺乏地區不得漫灌,鼓勵發展設施農業。推廣成熟的化肥農藥施用技術,提高化肥農藥的使用效率,減少和消除農殘影響及環境污染。
第十五章 保障措施
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明確政府主體責任,把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強化政策保障,充分發動社會力量,共同推動規劃順利實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
落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求,特別是縣委書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農”工作上,當好鄉村振興的“一線總指揮”。各州、市、縣、區建立由黨委政府統籌協調、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推進的規劃落實機制,加強規劃落實情況的跟蹤調度和督導檢查,將重點工作落實進展納入年度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報告重要內容,確保各項發展目標任務落地見效。
二、加大財政投入
完善財政支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明確和強化政府“三農”投入責任,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的優先保障領域,新增財力重點向“三農”傾斜,確保財政投入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目標任務相適應。堅持規劃引領,最佳化財政支農投入結構,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分年度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比例,到“十四五”末全省土地出讓收入用於農業農村的比例達到10%以上。
三、加大金融支持
健全符合農業農村發展現狀和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引導金融機構更多地將信貸資源配置到農業農村領域。加快農業農村金融產品創新,積極拓寬農業農村抵質押物範圍。支持基礎較好的涉農銀行機構藉助網際網路等新技術手段創新信貸模式、服務模式,擴大“一部手機雲企貸”試點範圍。鼓勵各級政府建立農業產業發展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建立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三農”激勵約束機制,實現普惠性涉農貸款增速總體高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
四、完善保險體系
按照擴面、增品、提標的要求,完善農業保險政策。建立健全多層次農業保險保障體系,推動政策性和商業性農業保險協同發展。積極爭取開展水稻、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鼓勵引導各地因地制宜開展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探索對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實施以獎代補試點,逐步提高地方特色險種占農業保險比重。
五、強化用地保障
完善農村新增用地保障機制,最佳化城鄉建設用地布局,納入國家和省級重點項目清單的,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畫指標應保盡保,其他項目所需新增建設用地計畫指標從各地處置存量土地核算的指標中優先安排。優先保障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和農產品冷鏈、初加工、烘乾、倉儲、機庫等設施建設用地。將農業種植養殖配建的保鮮冷藏、晾曬存貯、農機庫房、分揀包裝、廢棄物處理、管理看護房等輔助設施用地納入農用地管理,農業設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用地政策體系,明確用地類型和供地方式,實行分類管理。
六、加強法治保障
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推進農業農村工作,嚴格執行涉農法律法規,在規劃編制、項目安排、資金使用、監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規範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進一步完善農業農村法規制度建設,抓緊修改國家土地承包法雲南省實施辦法、雲南省農作物種子條例、雲南省動物防疫條例,充分發揮立法在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中的保障和推動作用。加強農業農村執法普法工作,深入推進農業綜合執法改革,組織開展覆蓋面廣、民眾參與度高的特色普法活動。
七、凝聚各方力量
搭建社會參與平台,加強組織動員,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參與機制。廣泛宣傳黨的“三農”政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目標、任務和重點,調動廣大幹部民眾參與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真正把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作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強化智力支撐,建立全省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組織智庫加強理論研究。
八、嚴格評估考核
建立農業農村現代化監測評價指標體系,加強對各地實施情況的調度監測。建立規劃實施第三方評估機制,適時組織開展規劃實施評估,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國內外市場形勢,調整完善規劃有關內容。將規劃實施情況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