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前 言
農業農村現代化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做好“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任務,是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的重要舉措,是推動怒江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農業強則怒江強,農民富則怒江富,農村美則怒江美。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加快全州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雲南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2021—2025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檔案,特制定《怒江州“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規劃》立足怒江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和面臨形勢,提出了“十四五”期間全州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總體思路、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是全州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指導性檔案。
第一章 發展基礎與環境
第一節 發展基礎
“十三五”以來,全州全面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大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峽谷特色生態農業提升工程等,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決定性成就,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逐步增強
農業基礎性地位持續鞏固,初步形成了以綠色香料、特色經作、山地牧業、中藥材等為主的峽谷特色生態農業產業體系。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從2015年的30.53億元增加至2020年的47.08億元,現價年均增長9.06%。第一產業增加值從2015年的18.83億元增加至2020年的30.63億元,年均增長5.4%。2020年糧食產量達16.01萬噸,豬、牛、羊、禽肉總產量穩步提升,禽蛋實現自給。以草果為代表的綠色香料產業發展迅猛,綠色香料種植面積達到144萬畝,草果種植面積達111.5萬畝,草果產業列入農業農村部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產量占全省1/2、全國1/3,成為全國草果的核心主產區和雲南省最大的草果種植區。
二、農業現代化建設穩步推進
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蓬勃發展,全州有省級龍頭企業8個、州級龍頭企業59個、農民合作社2044個、家庭農場51個,與農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893個。農產品加工水平穩步提升,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1.2。全州共認證無公害農產品企業4家、產品9個、面積0.27萬畝,認證綠色食品企業2家、產品10個、面積0.5165萬畝,認證有機產品企業31家、產品81個、面積為11.86萬畝,“老姆登茶”獲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涉及地域範圍2.7萬畝。“怒江草果”、“怒江蜂蜜”和“特色畜禽”等綠色食品品牌影響力日益彰顯。成功申報“老姆登茶”農產品地理標誌,福貢縣入選雲南省“一縣一業”(草果)特色縣,瀘水市老窩鎮入選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福貢縣馬吉鄉和上帕鎮達普洛村、瀘水市老窩鎮銀坡村入選第十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蘭坪縣通甸鎮入選全國農業產業強鎮。農業科技服務水平穩步提高,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38.5%,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90%以上,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35%,統防統治覆蓋率達40%,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成為現代農業主旋律。
三、農民生活質量穩步提高
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4791元提高到2020年的7810元,年均增長10.27%;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逐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5年的3.98縮小到2020年的3.52。產業培育提升帶動優勢進一步彰顯,就業成為農民增收的支撐作用增強,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和生產經營性收入占比達69.85%。農民生產生活環境逐步完善,2020年國小學齡兒童淨入學率達99.64%,基本實現“一村一幼”,中國小危房全面清除,行政村、社區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全覆蓋。全州255個行政村衛生室全部達標。社會保障體系更趨完善,城鄉居民醫保實現全面整合和異地直接結算,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實現全覆蓋。
四、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
全州現行標準下26.95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24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四縣市全部脫貧摘帽,脫貧攻堅獲中央表彰,6個集體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7人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稱號。獨龍族、怒族、普米族、傈僳族等“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絕對貧困和區域性貧困得到歷史性解決,創造了“一步跨千年”的奇蹟,在減貧史上留下了具有典型意義的怒江案例。共建成67個集中安置點,10萬民眾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挪窮窩、斬窮根”。累計完成4.28萬戶農村危房改造。產業扶貧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4.87萬戶14.94萬人,產業覆蓋率達94%。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目標任務如期完成,衛生廁所普及率超48.9%;1796個自然村實現垃圾有效治理,覆蓋率達83.23%;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為25.78%。“四好農村路”建設穩步推進,行政村通硬化路率達100%,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基本解決,所有行政村通動力電,村委會、學校和衛生室實現網路寬頻全覆蓋。
五、農村綜合改革持續深化
農村土地改革深入推進,開展土地確權面積167.95萬畝,確權資料庫全部通過部級審核。頒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12.4萬本,頒證率達99.33%。實現了承包面積、承包契約、登記簿、承包經營權證書“四相符”和承包地塊、承包面積、承包契約、承包證書“四到戶”,為保持土地承包關係長期穩定提供了保障。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全州29個鄉(鎮)259個村社區總計3176個單位如期全部完成清產核資工作,並通過省級驗收。農業綜合執法改革穩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等協同推進。
第二節 存在的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仍然薄弱
怒江州高標準農田建設不足,中低產田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86%,機耕路仍存在“無、窄、差、彎”等問題;工程性缺水問題突出,水利化程度低於全省20個百分點,渠系水利用率不足30%;農田防護林網體系整體防護效能不高,存在防護不足、林網殘缺、結構簡單等問題,低質低效防護林帶占1/3以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農業現代化發展要求相比存在較大差距。
二、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較低
農業組織化程度低,農業經營主體“小散弱”現象突出,國家級龍頭企業尚屬空白,省級龍頭企業僅有8家。農業規模化程度低,農產品精深加工不足,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之比僅為1.2,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加工產值僅占農產品加工產值的9.64%,遠低於全省平均水平。農產品品牌建設滯後,缺乏知名度高、影響力強、市場占有率大的農業產業品牌。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不足,運輸距離遠、損耗大、物流成本高,普通農產品缺乏競爭優勢。
三、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有待提升
全州對內對外互聯互通的道路等級低,80%為四級和等外路,農村交通建設任務依然艱巨。村莊規劃缺失、管控不力,農村衛生戶廁覆蓋率僅為45.15%,低於全省12個百分點,離宜居宜業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基本公共服務資源總量不足、保障水平不高、城鄉差距較大,優質教育和醫療衛生資源不能滿足民眾需求。
四、農民持續增收難度較大
受自然發展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影響,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僅為全省平均水平的60.81%、全國平均水平的45.37%,較昆明市低9909元;縣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處於全省後四位。農業發展空間小,不具備大規模發展農業的條件,產業吸納就業能力有限,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轉移就業不足,農民持續增收困難。
第三節 發展環境
一、面臨的機遇
國家多重政策疊加帶來的機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特別是“十四五”時期,國家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密集出台系列興農、支農、惠農的政策措施,集中支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將為把怒江建設成為脫貧致富示範區,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強支撐。
國家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帶來的機遇。國家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為怒江打造“綠色食品牌”,發展個性化、多樣化、綠色化農產品帶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
雲南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新優勢帶來的機遇。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實施“一二三”行動等重大舉措,推動全省綠色食品產業邁向價值鏈高端,將有利於怒江發揮生態特色優勢,加強農業基地建設、打造特色品牌,高質量發展峽谷特色生態農業。
大滇西旅遊環線建設帶來的機遇。雲南省加快建設大滇西旅遊環線,把怒江建設成為世界級高山峽谷旅遊勝地,有利於怒江發揮民族文化、自然生態等優勢,加快半山酒店、國家步道、廚房工程等建設,為怒江推動高原特色農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帶動農民增收增添動能。
二、面臨的挑戰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任務艱巨。“十三五”期間,全州26.96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但脫貧質量不高,脫貧的持續性、穩定性面臨較大考驗,10.19萬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民眾搬遷後的產業、就業、社會治理等後續幫扶方面還需要持續用力,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面臨較大挑戰。
環境資源承載能力弱。怒江61.81%的國土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可開發利用空間受限,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任務比較艱巨。地形構造複雜,地質環境條件十分脆弱,地質災害隱患點多面廣、災害高發頻發,對農業生產造成較大影響。境內98%以上的面積是高山峽谷,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面積占總面積的50%以上,不具備發展規模化農業的條件。
第二章 總體思路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和給貢山縣獨龍江鄉民眾回信重要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圍繞“脫貧致富示範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核心區、世界級高山峽谷旅遊勝地”建設,按照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併推進總體思路,以農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為導向,以三個農業產業示範園建設為支撐,全面實施“廚房工程”,全域發展有機農業,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走一條特色化、有機化、品牌化的綠色農業發展路子,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為怒江與全國全省同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落實黨的農村工作條例,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黨管農村工作的領導體制機制,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牢固樹立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導向,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推動脫貧攻堅轉向鄉村振興,補齊農業農村短板。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切實發揮農民在農業農村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綠色發展。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方式,大力發展綠色、有機、品牌農業,打造“綠色食品牌”,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堅持深化改革。堅持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係為主線,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把農村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增強農業農村自我發展動力。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2025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實施鄉村振興取得新成效,峽谷特色生態農業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農村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農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農業農村跟上國家、省現代化建設步伐。
農村經濟總量邁上新台階。全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75億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578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增速繼續保持“兩個高於”(高於GDP增速和城鎮居民收入增速),與全國、全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拓展。到2025年,脫貧攻堅成果得到有效鞏固,全州脫貧人口鞏固率達100%。精準防返貧體系得到完善,持續脫貧防線全面築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脫貧地區基本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經濟社會發展明顯加快,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省農村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領域指標與全省平均水平差距不斷縮小,建成脫貧致富示範區。
峽谷特色生態農業取得新突破。峽谷特色生態農業現代產業體系基本構建,“四高一強”的農業高質量發展特徵顯現。重點產業量效齊增,糧食播種面積保持在87萬畝左右,綜合生產能力達16萬噸以上;綠色香料種植規模達145萬畝以上,建成“綠色香料之都”;中藥材產業產品質量和產量穩步提升;怒江冷水魚養殖基地基本建成;畜牧業標準化、規模化和組織化水平不斷提高,肉類總產量達5萬噸,全州肉蛋市場自給率達90%以上。
現代農業支撐要素得到有效保障。“十四五”期間,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力爭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1戶以上、省級龍頭企業20戶以上,合作社達500個以上。“綠色食品牌”打造更加有力,農業“一二三”行動全面實施,“三品一標”認證工作穩步推進,構建怒江特色農產品品牌體系。科技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專家工作站達5個以上,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40%以上,打造一批數位化農業基地。農業生產智慧型化、經營信息化、管理數據化、服務線上化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水平全面提高。
鄉村建設取得新成效。村莊規劃實現全覆蓋,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的村占比達80%以上,無害化戶廁普及率達到70%以上。鄉村人才初步滿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基本需要。農村供水、供電、道路、通信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觀,基本形成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與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田園生態系統,農村更加美麗宜居。農村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並軌、標準統一。
到2035年,高原峽谷特色生態農業實現高端化、智慧型化、綠色化發展,農業質量效益顯著提高,建成特色顯著、品牌一流、全國知名的香料產業聚集地,雜糧流脂,果蔬不絕,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牛羊悠然山間;鄉村更加富裕秀美、和諧有序,城鄉一體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低收入人口有力保障,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人民生活更為寬裕,少有所學,老有所養,人民怡然自樂。鄉風更加文明,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農村生態環境根本好轉,鄉村美麗生態宜居,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
第三章 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以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底線,積極開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四個專項行動”,接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成“脫貧致富示範區”。
第一節 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
過渡期內保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加強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和監管,紮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為進一步改善脫貧民眾生活品質、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基礎。到2025年,脫貧人口鞏固率達到100%。
一、保持政策總體穩定
保持5年過渡期內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落實脫貧摘帽縣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四個不摘”要求,加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頂層設計,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強化投入保障,積極爭取中央補助資金,持續增加財政專項資金規模,保持財政投入力度總體穩定。優先保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用地需要。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模式,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幫扶工作。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積極開展貼息貸款、小額信貸、創業擔保貸款和助學貸款等業務。完善人才發展機制,鼓勵優秀年輕幹部到農村工作。
二、健全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
緊盯3.4萬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10.19萬易地扶貧搬遷民眾、9.54萬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兜底保障7922人)三類重點群體,做好動態監測。建立健全易返貧致貧人口快速發現和回響機制,分層分類及時納入幫扶政策範圍,實行動態清零。建立農戶主動申請、部門信息比對、基層幹部定期跟蹤回訪相結合的易返貧致貧人口發現和核查機制,實施幫扶對象動態管理。堅持預防性措施和事後幫扶相結合,精準分析返貧致貧原因,採取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
三、加強扶貧項目資產管理和監管
落實《怒江州關於進一步加強扶貧項目資產後續管理的指導意見》相關要求,明確項目資產管護主體,落實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全面摸清縣市扶貧項目資產底數,按經營性資產、公益性資產和到戶類資產進行分類管理,建立管理台賬。結合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妥推進符合條件的扶貧項目資產確權登記,做好資產移交。因地制宜推進資產收益扶貧工作,探索扶貧項目資產折股量化入股分紅模式。分類推進扶貧項目資產管護運營,探索多形式、多層次、多樣化的管護模式。明晰經營性資產產權關係,防止資產流失和被侵占,資產收益重點用於項目運行管護、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村級公益事業等。
第二節 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積極開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四個專項行動,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東西部結對幫扶交接工作,整體提升脫貧地區發展水平。
一、建立健全“一平台三機制”
用好統一的救助平台。用好雲南省“找政府”APP,做好農村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重點監測收入水平變化和“兩不愁三保障”鞏固情況,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繼續精準施策。常態化開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大走訪大排查”和“回頭看”工作,逐村逐戶分析研判、查找問題,邊排查邊化解、邊排查邊跟蹤,實現風險隱患動態清零,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加快建立“雙綁”機制,推進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形成穩定的利益聯結和分工合作機制。龍頭企業負責統一提供訂單、價格收購、銷往市場等,承擔市場風險,獲得超額收益;專業合作社按要求組織農戶生產,承擔微風險,獲得穩定收益;農戶按規範要求進行生產,承擔零風險,獲得固定收益。
建立股份合作機制。鼓勵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利用集體耕地、林地等資源,以入股、參股、租賃或流轉等形式,發展設施農業、休閒農業、林下經濟、鄉村旅遊等產業。鼓勵村集體領辦創辦各類服務實體。積極打造金頂鎮七聯村、上江鎮蠻英村、匹河鄉棉谷村、獨龍江鄉孔當村等集體經濟先行示範村,推進村級集體經濟向村民小組延伸,培育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到2025年,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益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
建立扶志扶智長效機制。堅持“富口袋”與“富腦袋”並重。創新扶志扶智相結合的實踐載體,整體提升民眾生產技能、經營意識。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平台,深入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講活動,激發民眾的主體性、積極性與創造性。統籌抓好“兩後生”培養工程,深入實施新時代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畫。
二、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
鞏固住房安全成果。全面開展農村房屋使用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建立農村危房改造後維修管護和動態監測機制,建立解決住房安全問題長效機制。健全完善住房保障檔案資料。按照“應納盡納、應改盡改”原則,持續推進邊緣易致貧戶、脫貧不穩定戶的危房動態清零。做好農村危舊房屋拆除騰退、復墾復綠。
鞏固教育扶貧成果。全面實行15年免費教育,健全完善控輟保學長效機制,確保義務教育階段沒有輟學學生。大力實施學前教育普及工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工程和縣城普通高中質量提升工程,促進教育公平,不斷提升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
鞏固健康扶貧成果。實施全民參保計畫,實施大病救治一批、慢性病簽約服務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三個一批”工程,有效防範因病返貧致貧風險。落實分類資助參保政策,做好脫貧人口參保動員工作。到2025年,確保脫貧人口100%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
鞏固飲水安全成果。積極推進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從水源工程、輸水工程、調蓄工程、淨水工程及非常規水源工程等方面不斷完善,重點建設集中連片規模化供水工程配套、改造、聯網,完善淨水消毒設施,加強水源保護和節約用水,全面實現農村飲水安全。
鞏固兜底保障成果。規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制定和調整工作,加強對留守兒童、孤寡老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關愛服務,織牢民生保障“兜底網”。加快兒童之家建設,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建立健全孤兒和困境兒童生活、就醫、就學等保障體系。充分利用農村閒置學校、村兩委用房及民房等資源,推進農村互助式養老機構和村組敬老中心建設。全面推行“一助一”鄰里服務和農村幸福院建設,全面建立農村留守老年人巡訪制度。
三、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
千方百計促進搬遷民眾充分就業。實施“技能幫扶專項行動”,促進搬遷勞動力技能提升。精準對接發達地區用工需求,提高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精細化程度。因地制宜實施一批投資規模小、技術門檻低、前期工作簡單、務工技能要求不高的以工代賑建設項目,優先吸納搬遷民眾就業。加強生態護林員開發,對跨鄉、跨縣集中安置的易地扶貧搬遷生態護林員,就近就地妥善安排參與生態管護相關工作。到2025年,易地搬遷點轉移就業率和州外省外轉移就業率分別達到85%和25%,確保每個搬遷戶至少1人穩定就業。
持續推進安置區後續配套產業發展。持續推進安置區後續配套產業發展,圍繞“產業幫扶全覆蓋”機制建設,支持搬遷安置區發展綠色香料、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加快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扶貧車間、農村電商等,吸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民眾就地就近就業。支持易地扶貧搬遷地區積極發展林下經濟,鞏固建設好經濟林果基地,提高經濟林產量和質量。全面啟動怒江“廚房工程”,支持旅遊業發展和農業提質增效,促進產業提檔升級。推動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延長產業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盤活易地扶貧搬遷戶“三塊地”,推動搬遷戶持續增收。
完善安置區管理服務設施。統籌推進瀘水維拉壩、城牆壩、丙舍壩、大練地、大墩子、片馬,貢山阿嘎臘,福貢石月亮、下娃底、福興,蘭坪城北、金鳳村石鼓甸、文興社區上村箐、和諧小區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後續建設。加快完善安置區管理服務設施,統籌建設綜合超市、農貿市場、社區衛生院(室)、公交站點等設施,加強信息化手段運用,拓寬民眾辦事渠道,讓“民眾少跑腿,信息多跑路”。認真落實易地搬遷民眾繼續享受農村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收益權等政策措施。啟動易地搬遷“公租房”建設,滿足搬遷後人口自然增長和搬遷民眾成家立業的住房需求。
提升社區治理整體水平。加快67個易地搬遷點社區化管理,合理規劃安置區村(居)民委員會和村(居)民小組設定,制定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和自治章程,建立民主選舉、民主管理、民主決策、民主協商和民主監督制度。健全村(居)民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社區組織,推進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支持引導社會組織、專業社會工作者參與社區服務。做好搬遷民眾戶籍轉接工作,合理設定安置區派出所及警務室。建立消防安全管理組織。
四、全方位開啟東西部協作新篇章
按照國家調整東西部結對幫扶關係統一部署,推進與珠海市結對關係工作交接,加強和珠海市駐怒江幫扶協作工作組對接,確保順利交接的同時保持項目不斷檔、工作不斷檔。加強與浦東新區的溝通聯繫,建立高效的工作對接機制,在產業合作、鄉村建設、人才交流、勞務協作、消費協作、社會事業等方面爭取幫扶支持,有力有序推進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協作體系,實現產業互補、人員互動、技術互學、觀念互通、作風互鑒,不斷提升怒江州自我發展能力和水平。
第四章 加快推進峽谷特色生態農業現代化
緊抓雲南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和建設大滇西旅遊環線契機,以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前提,實施“一二三”行動、怒江“廚房工程”,高質量發展峽谷特色生態農業。
第一節 最佳化農業生產布局
立足怒江自然氣候、種質資源及現有產業基礎等條件,按照“東水果、西香料、南菜北藥,城郊園”的產業布局思路,圍繞構建糧經飼統籌、種養加一體、農牧漁結合的現代農業產業結構,引導優勢主導產業向適宜區聚集,構建專業化的農業發展格局。
一、構建三條立體農業產業帶
三江流域低熱河谷發展帶,以怒江、瀾滄江、獨龍江流域為重點,在海拔1500米以下有田間的河谷地帶,實行標準化、規模化、組織化的農田基本建設,布局發展冬早蔬菜、早熟上市優質水果,建設“廚房工程”,依託美麗公路建設,同步發展鄉村旅遊。中海拔地區發展帶,在海拔1500—2000米區域,布局糧食、畜牧業、草果、野生菌、豆類、麥類、玉米、雜糧等產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產出,推進農業精品化、標準化、高質量發展。強化農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同步發展山地生態農業、林下經濟和休閒農業等。高海拔山區發展帶,在海拔2000米以上區域,布局發展中藥材、山地牧業等產業。
二、打造三個國家農業產業示範園
堅持以園區經濟為支撐,加快打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推進建設怒江大峽谷鄉村振興產業示範園區、蘭坪縣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和瀾滄江乾熱河谷現代農業產業園等鄉村振興產業示範園。
怒江大峽谷鄉村振興產業園區。園區範圍為瀘水市、福貢縣和貢山縣,堅持現代產業發展理念,採取“園中園”、“園外園”等模式,倡導開門辦園,“有邊界,無圍牆”,把園區打造成“多園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體。集聚發展怒江綠色香料產業園,打造覆蓋品種培育、種植示範、精深加工、倉儲保存、研發試驗、香料交易、檢測鑑定、研學教育等功能特色園區。打破縣市、部門、行業分割,強化協同配合,提高園區聚焦效應。
蘭坪縣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以通甸鎮為核心,依託西安海升、一心堂等現代大型企業發展,構建輻射金頂、啦井、河西區域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按“一園三片”布局。充分發揮蘭坪“雲藥之鄉”和雲南生物產業示範基地的比較優勢,堅持休閒農業導向,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鞏固提升現有車厘子、藍莓、有機蔬菜、金銀花、中藥材、鮮品加工、榨菜、高山優質雜糧、烏骨綿羊、絨毛雞等特色農業,發展半小時休閒農業經濟圈,促進園區經濟提質發展。
瀾滄江乾熱河谷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以營盤鎮為核心,依託已入駐的康恩貝、金芒果等企業,構建輻射兔峨、石登等區域的乾熱河谷現代農業示範園區。以庫區休閒農業發展為導向,鞏固拓展“銀杏+工業大麻”、晚熟芒果、滄江紅米、花椒等發展成果,盤活瀾滄江水電開發預留建設用地,重點發展“銀杏+生物產業”,兼顧發展庫區康養和休閒農業,延伸發展“銀杏+”、“大麻+”高附加值康養產品,適度發展果漿、飲料、切片、果脯等延伸產品,建設蘭坪花椒香料加工園,做大做活瀾滄江乾熱河谷現代農業產業園區。
第二節 實施“一二三”行動
持續發展“一縣一業”,聚焦種子端、電商端,堅持設施化、有機化、數位化發展方向,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台”發展思路,推動全州綠色食品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標準化生產,邁向價值鏈高端。
一、推進“一縣一業”
全面落實“抓有機、創品牌、育龍頭、占市場、建平台、解難題”要求,立足縣市資源稟賦和農業發展基礎,按照“一年起步、兩年成型、三年見效”的總體安排,推進“一縣一業”示範縣建設。瀘水以高黎貢山豬+(水果、中藥材)、貢山以草果+(林藥、蜂蜜)、蘭坪以車厘子+(中藥材、芸豆)、福貢以草果+(茶葉)為重點,按照規模化、專業化、綠色化、組織化、市場化的要求,每個縣市打造1個以生產、加工、物流、銷售、消費全產業鏈體系為支撐的主導產業,培育若干個有一定發展基礎、發展基礎、發展潛力的優勢產業。
二、推進“兩端”管理
種子端。全面推進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加強農業種子資料保護,力爭3年內完成現有種質資源登記任務,構建怒江農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建成以草果、長毛谷、阿詩洋芋、長柱重樓等為主的種質資源保護基地(或資源圃),以獨龍牛、獨龍雞、高黎貢山豬、絨毛雞、烏骨綿羊等為主的特色畜禽保種場。強化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積極建立以龍頭企業為主體、基礎工藝研究為支撐的種業創新體系,培育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品種、重點作物和畜禽育種。加快綠色香料研究實驗室、香料育種基地建設,推動產、學、研、游一體化發展和綠色香料(草果)系列產品研發和量產落地,為建成綠色(草果)香料產業集群示範園區提供科技支撐。
電商端。不斷完善縣鄉村物流基礎設施網路,實施“快遞進村”工程,鼓勵企業在鄉村建立物流配送網點,擴大農村電子商務覆蓋面。圍繞怒江“廚房工程”布局,加快實施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推進田頭小型倉儲保鮮冷鏈設施、產地低溫直銷配送中心、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建設。推出並做優一批蔬菜、草果、咖啡、松露、鮮果等主要產品及加工品小包裝,適應消費者年輕化、小家庭和配送便捷的需要,不斷擴大銷售市場。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開設網上直銷店,以“直播+網紅+電商”等形式開展農產品線上展銷。積極推動電子商務向農業生產端深入滲透,到2025年,全州農產品線上銷售額達到農產品銷售額的30%以上。
三、推進農業“三化”同步
農業產業設施化。引導鼓勵農村土地經營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推廣和運用適應山區丘陵的小型農業農機,開展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著力改善農機作業基礎條件,推進糧食、蔬菜等主要農作物生產機械化。大幹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補齊工程性缺水短板,積極推進智慧化灌溉和水肥一體化。穩定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大力支持綠色高效機械裝備和技術的示範推廣。加快發展設施畜牧業,推動實現自動化餵養、機械化收集、智慧型化管理,全面提升畜牧業設施裝備水平。加強基層農機推廣人員崗位技能培訓和知識更新,提升農機化管理、推廣、監理、鑑定和培訓等服務能力。
農業發展有機化。堅持綠色發展,大力發展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持續加大農業面源污染和重金屬污染治理,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推廣生物農藥、天敵釋放等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推廣生態環保種養殖模式。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全面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農膜、農藥包裝物回收行動。強化品牌意識,以政府為主導,大力開展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品牌創建和保護工作,積極扶持和鼓勵企業進行“三品”申報,加快怒江“三品一標”認證工作,加快構建怒江特色農產品品牌體系。
農業發展數位化。加快整合地理、環境、土壤、氣象等資源信息,建成“農業資源一張圖”。加快打造一批數字農業示範基地,建設智慧型化設施設備,構建生產管理模型和自動化控制系統,聯通供應鏈和銷售平台的數據,探索數位技術在農業生產領域套用的模式。加快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綜合套用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建設有機產品和綠色食品質量追蹤平台,匯聚生產、加工、流通各個環節的數據信息,建立從土地到餐桌全流程追溯體系。大力推廣水肥一體化、智慧型化生產管護等智慧農業,加快農業信息資料庫和涉農數據服務平台建設,打造“數字農業”。
四、推進“廚房工程”
以“相關體制機制形成成熟模式,標準體系完備健全,食材專供基地、園區、冷鏈企業等實現從基地到廚房的產業鏈,名菜、名宴、名店、伴手禮等成為怒江知名品牌”為目標,全面實施怒江“廚房工程”,確保肉蛋果蔬等必需品實現自給,滿足潛在每日1萬遊客吃、住、購和怒江人民消費剛性需求。
建設一批種植、養殖特色食材專供基地。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建設40個果蔬、菌菇、高山雜糧、綠色香料、養殖等特色食材專供基地。嚴守準入資格,嚴控對農藥、化肥的使用,由行業協會組織相關知名企業和餐飲名店等經營主體對上述基地和園區進行評選篩查,認證一批特色食材專供基地並授牌,實現訂單種植、訂單養殖。
推出一批具有怒江特色名菜名宴名飲。對手抓飯、草果宴、漆油雞、獨龍牛、高黎貢山豬、烏骨羊等具有鮮明怒江特色的名菜、名宴的食材選擇、加工方法、風味特點、藥食功效以及相應的民俗傳說等進行深入挖掘、有效整理,形成名菜名宴名錄和基本統一標準,實現“一縣一品、一村一味”的特色美食格局。積極申報民族特色菜品、宴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到2025年,成功申報5項以上食品餐飲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
培育一批知名的怒江區域公共品牌。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優勢農產品潛力,推廣“標誌性商標+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充分發揮標誌性商標的資源整合、品牌引領作用,努力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市場占有率高、競爭力強的標誌性商標品牌和企業自主品牌。指導並授權行業協會開展高黎貢山豬、獨龍牛、絨毛雞、怒江草果、老窩火腿、老姆登茶、貢山山藥、貢山黑松露、烏骨羊等特色優勢農產品認定為區域公共品牌工作,建立合理完善的區域公共品牌的使用授權和監管機制,規範管理,提升農產品品牌效應。
推介一批怒江食品生產及餐飲名企名店。鼓勵社會各種經濟成分的實體和個體經營戶參與廚房工程相關工作,加快餐飲業態創新,引導市場建立水果採摘園、咖啡莊園、生態採摘餐廳、生態農莊、即摘即食餐廳、稻田餐廳、雲端餐廳、農耕體驗餐廳等創新性餐飲業態,推進沉浸式用餐體驗。由行業協會主導,精選一批特色食品生產及餐飲名企名店進行推介,到2025年,認定200家特色食品生產及餐飲名企名店,起到示範引領作用。
包裝一批怒江特色伴手禮。開展以“怒江廚房”、“怒江好禮”、“怒江手信”等為主的極具民族特色的禮品設計和研發,包裝一批可以“帶著走的怒江”特產和紀念品。統一標識,建立準入機制,對符合評定條件的企業和產品給予授權使用,加強監管,規範使用和生產,促進怒江旅遊特產向多樣化、精品化發展。
培養一批怒江當地名廚和優質服務人員。建立怒江名廚名師培養認定機制,認定一批民族飲食文化傳承人。利用本土協會、商會等,以培養當地名廚和高水平服務人員為目標,以實地參觀、經驗交流、專業授課等方式,加快“請進來、走出去”,開展相關培訓。通過舉辦烹飪交流會、廚藝比賽、業務大比武等活動,提高企業參與積極性,提高從業者水平。到2025年,完成200名民族飲食文化傳承人和名廚名師認定工作。
構建一條從田間到餐桌的產業鏈。加快完善物流配送體系,建設冷鏈運輸等基礎設施,合理布局覆蓋關鍵區域的配送中心,打造聯結生產基地和餐飲企業的農產品採集配送、直供直銷的產業通道。建立“配送中心+合作社+農戶”和“配送中心+企業”的“雙綁模式”,推進農商互聯、產銷銜接,促進小農戶與大市場精準有效對接。推廣智慧產業鏈,通過“一鍵通農業APP”等渠道,實現產品溯源、即時預訂、統一配送,打造從田間到餐桌,覆蓋種植、加工、物流、貿易等每一個環節的食品產業鏈。到2025年,建成20個冷鏈物流項目。
開拓一系列多元現代化的行銷渠道。鼓勵食品上下游企業發展電子商務,充分利用自媒體、短視頻、網紅帶貨、直播帶貨等連線城市消費者和農戶,實現產銷對接。圍繞闊時節、仙女節、卡雀瓦節、普米情人節、二月會、澡塘會等知名的節慶活動開展專項行銷,打造怒江美食地圖。
第三節 全力抓好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實施重要農產品保障戰略,落實糧食安全和“菜籃子”書記、縣市長共同負責制,全面建成縣市級豬肉儲備中心(庫),確保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豬肉、牛肉、蔬菜基本實現自給。
一、保障糧食安全生產
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確保全州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87萬畝左右,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16萬噸左右。以18萬畝糧食功能區(水稻生產功能區13萬畝、小麥生產功能區5萬畝)建設為抓手,推進以水稻、玉米、馬鈴薯、麥類為重點的生產基地建設,創新套用新型農作制度,推進糧飼、糧菜融合,落實扶持政策,保障農民種糧基本收益。調整糧食種植結構,鞏固發展高山雜糧,大力推廣小雜糧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建設。加快以紅米、芸豆、蕎麥、苦蕎、龍爪稷、青稞、雞腳稗、高粱等為主的高山優質小雜糧生產,重點建設以蘭坪縣、瀘水市高海拔地區為主的蕎麥、燕麥、豆類等優質特色雜糧基地。繼續落實“中國好糧油”行動計畫,建設優質糧示範縣。完善糧食市場體系,健全糧食應急保障體系,多渠道引入社會資本參與城鄉糧食應急供應網點建設和維護,提升糧食應急保障能力。完善農業保險體系,不斷提高農業保險服務能力。
二、加快生豬、牛羊產業發展
以“增效益、穩供給、保全全、促生態”為目標,統籌種養加協調發展,加快發展生豬、牛羊產業。用好國家養殖用地和環保支持政策機遇,積極引進龍頭企業,推進綠色標準化養殖、生產基地建設。加快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大生豬、肉牛、肉羊凍精改良的推廣力度,加強高黎貢山豬、獨龍牛、蘭坪烏骨綿羊、黑山羊、黃山羊等地方優良品種保護、選育與擴繁。以獨龍牛、黑山羊等特色風味牛羊肉製品及老窩火腿等畜產品加工開發為重點,引進屠宰加工龍頭企業,研製“獨龍牛肉干”、“獨龍牛肉脯”、“黑山羊肉脯”等一批特色生態、綠色肉製品,推動“賣初級產品”向“賣終端消費產品”轉變。到2025年,全州無公害肉豬出欄達50萬頭、肉牛存欄20萬頭、肉羊存欄40萬隻以上,肉類總產量達4.5萬噸,肉蛋市場自給率達90%以上。
第四節 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立足怒江傳統優勢農業發展基礎,加快發展綠色香料、中藥材、水果、蔬菜、茶葉、家禽、中華蜂、漁業等產業,構建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一、綠色香料產業
以打造“綠色香料之都”為目標,重點開發草果、花椒、艷山姜、香樟、山胡椒、香葉天竺葵、香茅草等綠色天然香料植物,建設成為全國最優質的香料原料基地。加大香料產品研發投入力度,加強與省內外科研院所合作,致力建設國家級草果種質資源圃,為綠色香料產業基地和綠色香料園提供科技支撐。加快研發草果美食宴、草果日化品、草果小食品、草果飲品、草果編織手工藝品等草果系列產品,重點發展高附加值的天然香料產業,形成標準化生產、產業化運營、品牌化行銷的現代香料產業新格局。到2025年,全州綠色食品總產值達65億元,綠色香料種植面積穩定在145萬畝以上,其中草果面積穩定在110萬畝左右,總產值達50億元。建成香料核心種苗生產基地11個、規範化生產示範基地45個、食用菌示範基地40個。
二、中藥材產業
按照穩步提升產品質量和產量思路,有序提升粗莖秦艽、重樓、雲木香、附子、當歸、桔梗、川續斷、金鐵鎖、燈盞花等道地中藥材的種植技術和產品加工能力。逐步研究和推廣種植雲黃連、滇黃精、雪當歸、佛掌參、杏葉防風、馬蹄香等本土特色道地中藥材。推進中藥材綠色、有機、仿野生種植及標準化種植基地建設。加快發展中藥材產地加工、飲片加工、天然藥物提取和非藥用部位綜合利用,著力提升中藥材加工能力。支持骨幹企業建立加工、包裝、倉儲、運輸、銷售一體化“網際網路+”智慧物流體系,建設“線上+線下”中藥材網路銷售平台。到2025年,力爭全州中藥材種植面積發展到30萬畝,各類藥材良種繁育體系和基地建設的規範化、產業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高,康養產業產值達到20億元。
三、蔬菜產業
發揮怒江林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竹葉菜、刺腦包(楤木)、荷包山桂花、菝葜、蕨菜、刺五加、水芹菜等蔬菜產業。對於具備較高利用價值和市場規模的蔬菜,做好繁育研究工作,加快引種馴化栽培。做好蔬菜栽培技術推廣,鼓勵發展蔬菜撫育基地。加強蔬菜保鮮和加工研究,增加產品附加值。大力發展冬早蔬菜,推進綠色蔬菜標準化生產示範建設,建立全程蔬菜質量檢測、監控、安全追溯體系,完善市場和冷鏈物流設施。積極推進時令蔬菜外銷。到2025年,力爭蔬菜種植面積和野生撫育達20萬畝,產量達25萬噸以上。
四、水果產業
在怒江、瀾滄江乾熱河谷沿線海拔1500米以下區域重點發展柑橘、芒果、香櫞、石榴等熱帶、亞熱帶優質水果;在海拔1500米以上區域發展車厘子、蘋果、藍莓、桃子等溫帶生態水果。高起點、高標準新建一批現代水果產業基地,改造一批傳統水果產業基地,提升果品品質。加強優良新品種引進、培育和推廣,增加品種數量,發展早、晚熟品種。加大低產果園改造,創建標準果園。開展技術示範和技術培訓,加大整形修剪、高接換種、疏花疏果、果實套袋等技術示範推廣力度。加強保鮮技術套用,加快發展采後商品化處理,推進精深加工,強化品牌創建、市場開拓和果園休閒觀光功能開發。到2025年,水果種植面積達10萬畝以上,產量達12萬噸以上。
五、茶葉產業
以瀘水市瓦姑村、白水河村、魯掌村、榮華村,福貢縣匹河鄉老姆登村、上帕鎮達普洛村、鹿馬登鄉赤灑底村,貢山縣普拉底鄉、丙中洛鎮等主產區及周邊村鎮為重點發展生態茶產業。堅持穩定茶園面積、提升茶葉品質,加大現有中低產茶園改造力度,積極開展標準化茶園建設,提升茶園基礎設施,不斷推進標準化、有機化生產,建設生態優質茶園。建設優質種苗繁育基地。以“老姆登”、“瓦姑”、“石月紅”、“亞朵”等四個以上茶葉品牌為重點,加強茶葉品牌建設、“三品一標”申報認證工作,提升品牌效應。到2025年,茶葉種植面積穩定在6萬畝左右。
六、家禽產業
發揮特色山地雞較強抗逆性、山地生態養殖適應性、產品營養價值高等特點,大力發展山地雞養殖。加快家禽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加大全州絨毛雞、獨龍雞、烏骨雞等地方名優良品種資源的選育,擴大繁育規模,提高種群品質。轉變生產方式,扶持生態土雞養殖戶進行標準化圈舍改造,推進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養殖。到2025年,家禽存欄穩定在250萬羽以上、禽蛋產量3000噸以上。
七、中華蜂產業
以貢山縣為重點,大力發展中華蜂養殖。積極培植蜜源,科學布局蜂群,在怒江區域內建設高標準中華蜂養殖示範基地,引領、示範、帶動農戶規範化養殖,提高中華蜂蜂蜜產量和品質。加強中華蜂養殖農戶的技術培訓,推進規範化養殖。加快建設高標準蜂蜜加工生產線和產品檢驗室,建立嚴格原蜜收購制度、產品質量檢驗制度和品控管理制度,強化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工。積極推進綠色食品認證工作,把“怒江蜂蜜”打造成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區域性綠色食品牌。積極與雲南農業大學、雲南省農科院、雲南蜂業協會等科研機構及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模式,強化蜂蜜產業一二三產科技成果推廣套用。到2025年,中華蜂養殖穩定在10萬箱以上,產值達1.2億元以上。
八、淡水漁業
以江河湖及水庫增殖放流和稻田綜合種養、池塘壩塘養殖為重點,充分利用“三荒”開展漁業養殖,發展生態、綠色、有機水產品。充分利用怒江支流冷流水資源,大力發展怒江支流鱘魚谷化冷流水養殖業,因地制宜,新建梯級欄河壩(滾水壩),形成串聯式庫塘流水養殖;新建階梯式流水槽,形成養殖、觀光、餐飲服務為一身的鱘魚谷養殖長廊;新建陸基工廠化、貨櫃養殖基地。引進鱘魚精深加工企業,逐步實現魚皮製革,魚肉熟成、魚肉煙燻、魚乾、魚骨罐頭等特色旅遊食品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至2025年,建成怒江鱘魚養殖工廠4個,養殖長廊3公里,年產鱘鰉商品魚3000噸,實現產值3億元。積極開發非飲用水源水庫湖泊養殖,支持發展休閒漁業,推進適度規模漁業生產,拓展水產品深加工業,努力提高水產品附加值。到2025年全州養殖面積穩定在0.5萬畝以上,水產品產量達1000噸,漁業綜合產值達0.5億元以上。
第五節 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培育發展鄉村旅遊,打造產業融合載體,構建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
一、提升農產品加工業
以綠色香料產業園為重點,引進有實力的香料香精公司和龍頭企業入駐,開展以草果為主的精深加工和產品研發,重點建設香料植物面向食品、調味品的加工,提高香料產品附加值。緊抓國家中醫藥發展政策利好機遇,以秦艽、重樓、雲木香等藥材品種為重點,推動全州中藥材產地加工、飲片加工、天然藥物提取、綠色食品、非藥用部位綜合利用等加工業發展。大力發展肉製品加工及包裝,促進肉製品工業化生產,重點打造老窩火腿、獨龍牛、高黎貢山豬、烏骨羊、絨毛雞系列產品,提高畜牧產品的加工率、豐富產品系列、提升產品檔次、擴大產業規模,形成高品質冷鮮肉、地方名優火腿、名特牛羊肉製品等高端生態肉類製品,到2025年,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之比達2.1:1。
二、發展鄉村休閒旅遊業
依託大滇西旅遊環線建設和怒江世界級高山峽谷旅遊勝地打造,大力發展鄉村旅遊、休閒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突出獨龍族、怒族、傈僳族、普米族民族文化元素和自然資源稟賦,探索美麗公路、美麗縣城、美麗鄉村“三美”模式,推進百花嶺傈僳族風情小鎮、丙中洛、三河村百鳥谷、石月亮等重點景區打造,加快改變有“景”無“點”局面,著力打造“俯瞰三江併流、徜徉怒江峽谷、旅居半山酒店、呼吸花谷芬芳”高品質旅遊體驗。發展以精品民宿、精品客棧、半山酒店為重點的住宿設施,完善提升旅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策劃、組織、實施好傈僳闊時節、怒族仙女節、獨龍族卡雀哇節、普米情人節等民族節慶活動,挖掘非遺茶馬古道旅遊路線,開發非遺文創產品,促使文旅深度融合。謀劃培育一批康養旅遊、戶外運動、科考研學的新產品新業態,不斷提升怒江全域旅遊知名度、美譽度。加快農旅融合發展,通過田園變景區、民房變民宿、土貨產品變旅遊產品,形成企業和農戶產業鏈上優勢互補、分工合作的格局。到2025年,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接待人次日均1萬人次以上。
三、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
加快發展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進省內外有實力的龍頭企業,與本土農業龍頭企業進行嫁接,力爭做到草果、蔬菜、中藥材、水果、畜牧業等特色優勢產業都有龍頭企業帶動,從整體上帶動全州農業精深加工和市場行銷水平提升。引導推薦現有涉農企業積極申報國家、省、州級農業龍頭企業。規範發展農民合作社,重點扶持管理規範、帶動力強、與農民聯繫緊密的示範社。大力發展家庭農場,鼓勵大學生、農村經紀人及返鄉農民工等登記註冊成立家庭農場,通過規範經營管理、開展示範創建、強化服務支撐,逐步提高家庭農場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與比重。扶持一批穩定的種養大戶,引導專業種養大戶提升經營水平。加快打造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推進各類新型經營主體融合發展。到2025年,力爭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1戶以上,省級龍頭企業20戶以上,州級龍頭企業達到100戶以上,家庭農場達到300個以上,運行良好的合作社達到500個以上。
四、加強農業科技服務
最佳化農業科技重大創新資源和科技組織模式,推動項目、基地、人才、資金一體化配置。改進農業科技項目形成機制,實行“揭榜掛帥”等制度,激勵龍頭企業、科研院所和農(林)科人員領銜或合作開展種質資源和病蟲害防治研究,構建多元互補、高效協同的農技推廣體系,推進產、學、研、用、企深度融合。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探索“縣管鄉用、下沉到村”的新機制,逐步推行農業科技向市場轉化,農業綜合執法向鄉鎮農業服務中心轉移。
五、加快發展開放農業
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加快融入和服務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統籌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發展開放農業。充分利用片馬、亞坪、丹珠、馬庫等對外開放口岸與通道,加快知名品牌和外向型企業培育,推動怒江特色農業產業外向型發展。在怒江、瀾滄江沿岸小峽谷等有條件的地方建立服務西南地區、面向全國乃至南亞東南亞的特色優勢作物品種選育基地、種子種苗繁育基地。實施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提升行動,以高山雜糧、道地藥材、蔬菜水果、野生菌、特色畜禽等產品為重點,打造5個以上優質優勢農產品出口生產基地。圍繞綠色香料、中藥材、特色畜禽、冬早蔬菜、芒果、車厘子等產業,建立農業項目評審、發布機制和招商安商決策機制,構建州、縣市、鄉(鎮)、產業園區招商聯動網路。強化精準招商,積極參加“商洽會”、“南博會”、“昆交會”、“農博會”等大型招商活動,做好招商引智、招大引強、選商選資工作。持續最佳化營商環境,依法簡化涉農項目審批程式,落實好企業投資獎補政策,為企業投資提供政策支持和服務保障,營造良好環境。
第五章 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
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普惠型、兜底性、基礎性民生建設,打造美麗鄉村。
第一節 打造美麗宜居鄉村
最佳化鄉村“三生”空間,分類引導各類村莊發展,加強村莊規劃建設,實施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一、最佳化鄉村“三生”空間
建設山清水秀生態空間,劃定生物多樣性重點保護區和怒江、獨龍江、瀾滄江流域保護區,加強“三江併流”世界自然遺產的核心區和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生態空間管控,加大對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的監管和治理力度。建設集約高效生產空間,全力抓好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發展綠色香料、中藥材、蔬菜、水果、茶葉、家禽、中華蜂、漁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合理布局農產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創建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區,統籌推進農業產業園、田園綜合體建設,形成相對完善的鄉村產業發展體系。建設宜居適度生活空間,遵循鄉村自然肌理和傳統格局,科學劃定使用邊界。加強資源整合,規劃建設農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文體活動廣場、村級辦公場所、公園、停車場等村落公共生活空間;配套完善鄉村菜市場、快餐店、配送站等大眾化服務網點。強化空間發展的人性化、多樣化,創新住宅功能,構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務圈、繁榮的商業圈,讓鄉村居民過上更舒適便捷的生活。
二、分類引導各類村莊發展
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立足鄉村地形地貌、鄉村風貌,結合不同村莊的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發展現狀等,分類引導推進村莊建設。城郊融合型村莊,加快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高為城市發展服務和承接城市功能外溢能力,引導部分靠近城市的村莊逐步納入城區範圍或向新型農村社區轉變。集聚提升型村莊,補齊發展短板,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鼓勵發揮鄉村自身比較優勢,找準村莊發展定位,做優、做強村莊優勢產業,增強產業發展的支撐作用。特色保護型村莊,重點處理好保護、利用和發展的關係,推動特色資源保護和村莊發展良性互促,發展鄉村旅遊和特色產業,將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搬遷撤併型村莊,根據實際情況,探索易地搬遷後散落村莊撤併,原則上200戶以上劃改村不再新增基礎設施投入,100戶以下實施應並盡並,探索實施生態移民、重大工程項目搬遷等工程。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的後續工作,完善遷入地綜合配套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多措並舉加快推動災害避險搬遷工作。搬遷撤併後的村莊原址,因地制宜復墾或還綠。守邊固邊型村莊,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守邊固邊工程等,建設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產業發展、和諧穩定的現代化邊境小康村,持續保持邊民不流失、守邊不弱化、邊境和諧穩定繁榮發展。暫不明確型村莊,加強村莊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為村莊發展留出規劃緩衝、彈性空間。
三、加強村莊規劃建設
以縣域為單元統籌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合理最佳化村莊布局,科學引導農村人口適度集聚。積極開展“幹部回鄉規劃家鄉行動”,有序推進“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嚴格村莊規劃編制科學論證、銜接協調、災害評估、公開公示等程式,推進“一村一規劃”,到2025年,實現村莊規劃應編盡編。加強村莊風貌引導,將傈僳族、普米族、怒族、獨龍族等民族文化特色融入建築設計,加強傳統村落、傳統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保護,加大文化遺產遺蹟保護力度。建立農房建設質量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常態化機制,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地震高烈度設防地區農房抗震改造。
四、實施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
按照“布局美、產業美、環境美、生活美、風尚美”五美創建要求,選擇一批基礎較好、特色鮮明的村莊,創建具有特色的美麗鄉村示範村。突出示範引領,發揮示範帶動效應,形成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的鄉村全面振興新格局。根據現有資源分布和產業發展布局,啟動建設魯掌鎮、鹿馬登鄉、獨龍江鄉、丙中洛鎮、通甸鎮5個集農產品加工、集散、“三農”服務“三中心”和線上線下銷售“一平台”為一體的鄉村振興示範鄉(鎮);建設魯掌鎮三河村、匹河鄉老姆登村、丙中洛鎮丙中洛村、通甸鎮豐華村等50個精品示範村;打造六庫鎮白水河坡頭村、魯掌鎮浪壩寨、匹河鄉知子羅村、鹿馬登鄉亞坪村、丙中洛鄉秋那桶村、獨龍江鄉馬庫村、金頂鎮石登村、通甸鎮羅古箐村等生活富裕、生態優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村莊。到2025年建成5個示範鄉(鎮)、50個精品示範村、255個美麗村莊、5萬戶美麗庭院。
第二節 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按照“清垃圾、改廁所、淨污水、提風貌、建制度”要求,啟動編制《怒江州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實施方案》,完善生產生活配套設施、垃圾收儲設施和污水處理設施,持續推進“廁所革命”,推進村莊綠化、亮化、美化,提升鄉村宜居水平。
一、推進農村“廁所革命”
分類有序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繼續推廣三格式化糞池,全面消除行政村所在地旱廁公廁和非無害化衛生公廁279座。推進戶廁無害化改建(新建),2021年完成9991座改廁目標,確保31個旅遊特色村無害化戶廁覆蓋率達到90%以上、48個路域環境示範村達到85%以上、29個農村人居環境示範村達到100%。到2025年,完成無害化戶廁改建(新建)24331座,其中瀘水10727座、福貢4087座、貢山144座、蘭坪9373座,全州無害化戶廁覆蓋率達70%以上。嚴格執行新建住房“人畜分離、廚衛入戶”配套建設農村衛生戶廁的要求。推進畜禽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積極推進鄉村旅遊廁所改造建設,在交通沿線、旅遊景區、特色小鎮、傳統村落新建、改建和提升一批城鄉公廁、旅遊廁所、衛生戶廁,在主要旅遊小集鎮和風景名勝區建設一批A級廁所,旅遊廁所納入“一部手機游雲南”。
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
嚴格落實農村生活垃圾“日產日清日處理”要求,做好村內日常保潔。加大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完善垃圾收儲運設施標準化配置,原則上每戶配備垃圾桶,每村(組)至少配備1個以上垃圾收儲設施,每個鄉(鎮)配備必要的垃圾收運車輛和轉運站。加大宣傳引導和推行農村垃圾就近就地消納處置、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抓好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持續探索垃圾分類回收模式,加快構建鄉(鎮)覆蓋垃圾資源化回收利用網路體系。加快農村生活垃圾中轉站和垃圾滲濾液處理站運營,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設立村莊保潔公益崗位,穩定保潔隊伍,優先安排脫貧人口擔任村莊保潔員。有條件的地區推廣鄉域環衛一體化第三方治理,到2025年,力爭垃圾處置收費覆蓋率達到80%以上。
三、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因地制宜採用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建設模式和處理工藝,完善村莊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逐步實現農村生活污水全處理。最佳化污水處理設施布局,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新建農村社區按照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的要求配套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確保完成投入使用。在29個農村人居環境示範村、17個旅遊特色村、48個路域環境示範村(美麗宜居)開展改廁改水一體化建設,鼓勵使用氧化塘和人工濕地處理系統、地下土壤滲濾淨化系統等適用性工藝,實現農村廁所糞污與生活污水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強村莊溝渠日常管護,定期對村內溝渠進行整修、疏通、清淤,保證排水順暢,做到污水不上路、無溢流。到2025年,污水有效處理率達40%以上。
四、提升村容村貌
全面消除20戶以上自然村“三無”工程(無道路硬化、無廁所、無垃圾設施)。加快推進農村公路、安全飲用水水源、美麗鄉村示範等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抓好100個示範村莊建築風貌改造提升,整體提升路容路貌、村容村貌、戶容戶貌,定期清理整治道路兩側亂堆亂放和私搭亂建。持續深入開展農村“三清一改”(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清理村內塘溝、清理畜禽養殖糞污等農業生產廢棄物,改變影響農村人居環境的不良習慣)工作,切實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建立完善村莊“紅黑榜”制度,引導民眾持續加強村容村貌、村道、村莊溝渠、田間、農家院落、室內衛生等清潔工作,徹底改變農村髒亂差現象。
五、完善長效管護機制
建立州、縣市、鄉(鎮)、村四級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監管的村莊人居環境長效管護機制。在廁所改造建設、垃圾和污水治理中,推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統一管理”。及時處理鄉村集貿市場、學校等公共場所產生的垃圾,加強農村醫療廢物收集、運輸、處理的監管。完善公共廁所建設管理機制,推動農村公共廁所建設標準化、管理精細化、運營市場化,堅決杜絕公廁“建而不管”,戶廁“建而不用”。推動實現環境治理依效付費制度,按照“污染者付費”和“補償成本、合理盈虧”原則,在有條件的地區通過“一事一議、村規民約”等方式建立農村垃圾污水處理農戶付費制度,探索建立農戶付費、村集體補貼、財政補貼相結合的機制,設立基礎設施管護員。
第三節 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實施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完善農村交通體系,加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農村現代能源體系,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不斷補齊鄉村基礎設施突出短板。
一、強化鄉村道路建設
以解決好農村民眾“出行難、運輸難”問題為主攻方向,全面啟動20戶以上能通自然村道路硬化和入戶路硬化項目建設,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大“路長制”實施和示範縣創建力度,大力推進旅遊路、資源路、產業路建設。加強道路管理養護工作,提升道路運輸監管和服務水平,強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資金保障,建立明確農村公路管理養護權責清單,實現縣、鄉、村三級路長制覆蓋率達100%。統籌協調公共運輸、城際客運和農村客運發展,建設形成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節點、行政村為網點、連通城鄉的農村公路交通運輸網路,實現所有行政村通客車,全面改善農村交通運輸條件。
二、強化農村供水保障
鞏固提升農村飲水安全,全面推進水源地保護,提升11.4萬人供水穩定性。建立行政村水費收繳制度。加快建成布拉底、彌勒壩等一批骨幹水利,啟動海棠坪、臘岔箐、秦歸山等重點小型水源項目。大力實施拉瑪登、鳳塔等“五小水利”工程和山區“小水網”等高效節水項目。實施規模化供水工程建設和小型工程標準化改造,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加強農村水利信息網建設及信息化業務套用系統工程建設,全面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
三、推進鄉村清潔能源建設
全面實施鄉村電氣化提升工程,持續開展農村電網改造和行政村光纖網路建設。全力落實農業用電優惠政策,全力保障農業農村用電安全。推廣沼氣的綜合利用技術,發展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因地制宜開發利用水能和風能。大力推廣“以電代柴”項目,以清潔環保的電能取代破壞環境的木柴燃料。完善農村能源基礎設施配套,推動有條件區域天然氣利用向農村延伸,形成以電網為基礎,與天然氣管網、新能源管網等互補銜接、協同轉化的農村現代能源設施網路體系。
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
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同步推進農村千兆光網、5G網路、移動物聯網與城市同步規劃建設,推進提速降費。推動數字農業示範工程,促進物聯網、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智慧型控制、衛星定位等信息技術在農機裝備和農機作業上的套用,到2025年,建設4個數字農業示範基地和農業物聯網套用示範基地。推進益農信息社建設,提供農業政策法規、市場動態、專家諮詢、農技普及等信息服務,鼓勵利用數位技術開展農業生產經營全程託管、農業植保、病蟲害防治、農機作業、農業氣象“私人定製”、農業保險等服務。
第四節 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全面提升農村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一、提高農村教育質量
繼續改善鄉鎮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保留並辦好必要的鄉村小規模學校,改擴建一批高中階段學校。穩步推進3歲以上適齡兒童應收盡收,確保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90%以上,學前國語普及率100%。壓實“雙線四級”工作責任,持續強化控輟保學,確保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5%以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90%以上,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達95%以上,力爭“十四五”末全州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年以上。
二、全面推進健康鄉村建設
持續推進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創建衛生鄉(鎮)、衛生村,推進標準化鄉鎮衛生院建設,重點改造建設村衛生室。提升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和健康管理水平,推動鄉村醫生向執業助理醫師轉變,採取派駐、巡診等方式提高基層衛生服務水平。提升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擴建提升一批中心衛生院。加強縣級醫院建設,持續提升縣級疾控機構應對重大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建立健全邊境地區鄉村傳染病、食品、藥品、動植物安全聯防聯控機制。
三、健全鄉村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合理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和個人繳費標準,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正常調整機制。推進城鄉低保制度統籌發展,逐步提高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質量。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兒童的關愛服務。統籌規劃建設公益性養老服務設施,兼顧22個千人以上易地搬遷點養老發展需求,加大資金投入,到2025年,力爭80%的鄉鎮建成1所農村養老機構。加強農村殘疾人公共服務供給。推進農村公益性殯葬設施建設。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化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
四、推進鄉村人才建設
大力推進“領頭雁”、“鄉村能人”培養,把農村優秀青年培養成致富帶頭人、把致富帶頭人培養成黨員、把黨員致富帶頭人培養成村組幹部,力爭到2025年,每個村培養出30名以上“鄉村能人”。整合各類資源,開展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致富帶頭人、農業企業骨幹和返鄉下鄉涉農創業者等高素質人才培育。發掘培養一批“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等鄉土人才。圍繞引才、聚才、鑄才、育才、扶才、優才,打造一支“懂農業、懂技術、懂經營、愛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現代農業農村堅實人才隊伍。力爭到2025年,鄉村人才振興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鄉村振興各領域人才規模不斷壯大、素質穩步提升、結構持續最佳化,各類人才支持服務鄉村格局基本形成,鄉村人才初步滿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基本需要。
五、提高農村勞動力就業質量
引進吸納就業能力強的服務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少數民族特色技能型產業落戶怒江。加強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培育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鼓勵興辦環境友好型和勞動密集型企業,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更多就業崗位。引導有序外出就業,深化與上海等發達地區的合作機制,加大勞動穩定輸出的數量,提升輸出質量,加強四縣市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服務工作。拓展創業空間,推進農村青年創業富民行動,培訓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強化鄉村就業創業服務,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選擇一批知名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產品加工和物流園區等作為基地,為農民就業創業提供必要的見習、實習和實訓服務。
第五節 繁榮發展鄉村文化
深入挖掘農村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弘揚道德新風,建設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鄉村社會。
一、強化精神文明建設
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以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建設為依託,建設鞏固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陣地,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校園、文明家庭“五大創建”為引領,加強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
二、強化思想道德建設
推進“村民致富”升華到“富德並重”,共同凝聚強大精神力量,著力打造脫貧致富爭先、守邊固邊先進、孝老愛幼模範、民族團結示範的精神富有的文明“德富”鄉村。增強村級組織和村組幹部在農村事務管理中的效能,組織專門力量,制定“鄉規民約”、“村規民約”以及家風家訓。加強農村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積極樹立鄉村道德模範,弘揚鄉賢的美德懿行,建設文明家庭、文明鄉村,褒揚好人好事,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激勵文明風尚。持續開展怒江州文明村鎮、“五好文明家庭”評選和新時代“十星級文明戶”創建,廣泛開展農村道德模範、最美鄰里、身邊好人、新時代好少年、尋找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力爭到2025年州級文明村、文明鄉鎮占比60%以上。
三、豐富鄉村文化生活
實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行動計畫,加大公共數字文化工程建設力度,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短板。利用農民豐收節、民族傳統節日、元旦、春節等重要節慶,開展舞蹈、文藝匯演、鄉村晚會、廣場舞、趣味體育比賽等活動;開展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非遺展演活動,引導民眾參與創作、排練、演出本地戲曲、歌賽、體育競賽等文娛活動,傳播優秀傳統文化。實施鄉村文化惠民工程、鄉村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完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搭建鄉村網路文化平台。推進“農家書屋”建設,加快廣播電視“戶戶通”,開展農村電影放映、千場戲劇惠民演出等各類鄉村文化活動,推進城鄉“結對子、種文化”,組織開展“文化下鄉”、“文化進萬家”,不斷提高農民民眾的文化素養,豐富鄉村文化生活。
第六節 提高鄉村治理水平
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領導作用,堅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共抓,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增強基層工作活力和內生動力,全面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一、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
健全組織體系,推行“黨支部+”,實現黨的組織和工作在農村有效覆蓋。加強黨建融合互動,紮實推進農村基層黨建全領域建強、全區域提升。按照地域相近、規模適度、活動便利原則,探索以龍頭企業帶建、村企聯建等方式建立區域性黨組織。加快推進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農合聯等新領域新業態黨建工作,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與農村經濟組織、社會組織深度融合。加強農村新型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的黨建工作,大力推進村黨組織書記通過法定程式擔任村民委員會主任和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社組織負責人。加強帶頭人隊伍建設,以農村“領頭雁”培養工程為抓手,實施農村黨組織帶頭人整體最佳化提升行動。加強鄉鎮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嚴格黨內組織生活,全面落實“三會一課”、支部主題黨日、黨員“黨性體檢、民主評議”等制度,運用網際網路載體,提高黨員教育管理水平。全面實行邊境線省市縣鄉村“五級段長制”,堅持“人、物、環境”同防,構築“村村是堡壘、戶戶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嚴密防控體系。
二、促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
進一步落實村級“四議兩公開”和“一事一議”等村民民主議事制度,創新協商議事形式和活動載體,依託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等,推進農村開展村民說事、民情懇談、百姓議事、婦女議事等各類協商活動,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共建共享的多層次基層協商格局,調動和發揮農村居民參與村級事務和社會管理的積極性。樹立依法治理理念,推進法治資源下沉,開展“法律進鄉村、進社區”活動,實施農村“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培育一批以村幹部、人民調解員為重點的“法治帶頭人”,不斷深化法治怒江和平安怒江建設。不斷完善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等,培育規則意識、契約精神、誠信觀念,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發揮好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等作用,建立道德激勵約束機制,引導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實現家庭和睦、鄰里和諧、乾群融洽。
三、夯實農村基層政權
健全農村基層服務體系,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夯實鄉村治理基礎。面向服務人民民眾合理設定基層政權機構、調配人力資源,不簡單照搬上級機關設定模式。根據工作需要,整合基層審批、服務、執法等方面力量,統籌機構編制資源,整合相關職能設立綜合性機構,實行扁平化和格線化管理。推動鄉村治理重心下移,儘可能把資源、服務、管理下放到基層。明確縣鄉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進鄉鎮財政預算管理制度。推進鄉鎮協商制度化、規範化建設,創新聯繫服務民眾工作方法。制定基層政府在村(社區)治理方面的權責清單,推進農村基層服務規範化標準化。整合最佳化公共服務和行政審批職責,充分運用“雲嶺先鋒”綜合服務平台,打造“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的綜合服務平台。
第七節 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推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深化農村改革,破除妨礙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平等交換的體制機制壁壘,在城鄉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等要素流動的良性循環,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一、推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
堅持走布局合理、定位準確、產城融合、綠色發展的新型城鎮化路子,進一步完善怒江新城規劃,積極謀劃綜合交通建設和高黎貢山大道半山環線建設,統籌考慮建築風貌色彩與山水、園林、怒江大峽谷的融合。依託特色小鎮建設,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穩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圍繞“美麗縣城”、“特色小鎮”創建,加快67個易地搬遷點社區化管理,認真落實易地搬遷民眾繼續享受農村土地、林地承包經營權、收益權等政策措施,啟動易地搬遷“公租房”建設,滿足搬遷後人口自然增長和搬遷民眾成家立業的住房需求。增加適應進城農民剛性需求的住房供給,全力完成老舊小區改造任務。鼓勵建設返鄉入鄉創業園和孵化實訓基地。
二、深化農村改革
堅持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制不動搖,堅持家庭承包經營基礎性地位不動搖,有序開展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試點,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穩定並長久不變,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完善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政策,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優先保障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區、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用地。根據鄉村休閒觀光等產業分散布局的實際需要,探索靈活多樣的供地新方式。加強宅基地管理,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抓好宅基地審批管理、源頭管控和新增違法查處,全面建立宅基地聯審聯管機制。規範開展房地一體宅基地日常登記頒證工作。規範開展城鄉用地增減掛鈎,完善審批實施程式、節餘指標調劑及收益分配機制。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研究制定依法自願有償轉讓具體辦法。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繼續深化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第六章 環境影響分析
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和實施後,將對全州農業生產環境和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但經過採取一系列的消除和減輕及環境保護措施,不利影響可以得到規避和有效減輕,本規劃實施基本不存在重大制約性環境因素。
第一節 有利環境因素分析
怒江發展峽谷特色生態農業具有獨特的優勢,全州生態環境具有獨特性,氣候類型多樣,適宜多種生物生長,是世界級重要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中國三大特有物種分布中心之一,有高等植物3000多種,被列入保護的動物物種有1500多種,為特色農業發展提供寶貴的物種和遺傳資源。全州氣候既具有雲南省年溫差小、日溫差大,乾濕季分明、四季之分不明顯的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的共同特點,同時因受地形地貌和緯度差異的影響,又具有北部冷、中部溫暖、南部熱,高山寒冷、半山溫暖、江邊炎熱的獨特立體氣候特徵,為農業生產帶來多樣性,有利於植物光合產物的積累和優質綠色產品的發展。怒江位於雲南滇西橫斷山脈縱谷地帶,擔當力卡山、高黎貢山、碧羅雪山、雲嶺山脈四座大山南北逶迤,東西對峙;獨龍江、怒江、瀾滄江三江由北向南並流於四座大山之間,形成了“四山夾三江”的獨特地貌,怒江大峽谷素稱“東方大峽谷”,怒江大峽谷長316公里,高低差5000多米,平均深度2000米,怒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綠色香料、中藥材、蔬菜、水果、茶葉、家禽、中華蜂、漁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將形成巨大的天然碳匯庫,在涵養水源、增加土壤肥力、吸收有害氣體,釋放大量氧氣等方面發揮重大生態功能;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和完善,能改變水資源的時空分布,有利於動植物生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業綠色發展等工程的推進,對農業面源污染、農村垃圾、污水治理等起到積極作用。
第二節 不良環境影響分析
“十四五”時期,全州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在農業產業方面,農藥、化肥、地膜等農業投入品的使用會帶來一定程度的農業面源污染。農產品加工會產生“三廢”排放,會對實施地的水質、土壤、空氣產生局部污染。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築壩、排水、疏通河流、取水等農田水利工程以及產業路的建設,會帶來部分地區的徑流減少、土壤侵蝕,造成局部地表水和地下水流量及方向變化、水土流失、水體污染等影響。工程建設項目在建設期產生的工程占地、施工和棄渣將占用土地資源,會破壞地表植被,產生水土流失,並且對自然景觀產生一定影響。外來物種的引進和培育,會改變原有的動植物結構,危及珍稀動植物。
第三節 消除環境影響措施
堅持“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漁則漁”的原則,加快發展峽谷特色生態農業。嚴格執行國家有關規劃及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審查制度。加強工程項目實施後可能影響的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和重要目標的監測與保護,建立完善的監測體系,監測農田環境質量。加強重點工程項目實施的環境風險評價與管理,針對可能發生的重大環境風險問題,制定突發環境事件風險應急管理措施。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儘可能採用多支砌、少開挖的建設方案,開挖的土石方進行多點堆放、分散處理,儘量減少對生態的壓力。營造水源涵養林和水土保持林。畜牧業實行以草定畜和輪牧、休牧制度,因地制宜推進圈養。水資源缺乏地區,加強農業龍頭企業引進力度,鼓勵發展設施農業。推廣成熟的化肥農藥施用技術,提高化肥農藥的使用效率,減少和消除農殘影響及環境污染。
第七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強化組織領導
貫徹落實州委、州政府“一項活動”、“四大工程”、“五大行動”具體工作方案。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負責、黨委農村工作綜合部門統籌協調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堅持鄉村振興重大事項、重要問題、重要工作由黨組織討論決定的機制,落實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求。各縣市要建立由黨委、政府統籌協調的規劃落實機制,規劃重點工作落實進展作為年度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報告重要內容,確保“十四五”農業農村各項發展目標任務落地見效。
第二節 加大財政投入
完善財政支農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明確和強化政府“三農”投入責任,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保障和預算安排的優先領域,確保財政投入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目標任務相適應。最佳化財政支農投入結構,財政資金重點支持農業農村現代化重點工程。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槓桿作用,創新投入方式,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政府購買服務、擔保貼息、以獎代補、民辦公助、風險補償等措施,引導和撬動更多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向農業產業和農村建設。
第三節 加強金融支持
建立健全符合農業發展現狀和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以發展鄉村普惠金融為抓手,形成多樣化的農村金融服務主體。銜接用好“一部手機雲企貸”APP。鼓勵基礎較好的涉農銀行機構藉助網際網路等新技術手段創新信貸模式、服務模式。通過獎勵、補貼以及落實稅收優惠政策等方式,藉助再貸款、再貼現等貨幣政策工具的引導作用,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更多地將信貸資源配置到農業領域。打通金融服務“三農”各個環節,建立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三農”激勵約束機制,實現普惠型涉農貸款增速總體高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用好差別化準備金率和差異化監管等政策,切實降低“三農”信貸擔保服務門檻。
第四節 強化用地保障
完善農村新增用地保障機制,最佳化城鄉建設用地布局,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畫指標確定一定比例用於支持農業農村發展。優先保障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和農產品冷鏈、初加工、烘乾、倉儲、機庫等設施建設用地。完善鄉村產業發展用地政策體系,明確用地類型和供地方式,實行分類管理。落實《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關於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自然資規〔2019〕4號)檔案精神,將農業種植養殖配建的保鮮冷藏、晾曬存貯、農機庫房、分揀包裝、廢棄物處理、管理看護房等輔助設施用地納入農用地管理,輔助設施用地規模原則上控制在種植養殖用地面積的10%以內,最多不超過25畝。農業設施用地可以使用耕地。強化農業設施用地監管,嚴禁以農業設施用地為名從事非農建設。
第五節 加強項目支撐
充分發揮項目引領作用,將項目作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要支撐,加大項目策劃、開發、儲備和建設力度,建立健全項目不斷生成、滾動發展、有序推進的長效機制。圍繞草果、蔬菜、水果、茶葉、中藥材、核桃、花椒、漆樹、養蜂、冷水魚、特色畜禽等重點特色產業和鄉村建設行動深入謀劃一批重大項目,著力招引一批外來項目,夯實發展後勁。針對規劃的各項工作任務,匹配對應項目,以項目建設促工作推進。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強化政府引導、協調、服務等功能,擴大投資規模,提升投資效益,推動項目建設。
第六節 加強監督考核
充分發揮州、縣市考評組督查作用,運用好考評“指揮棒”。建立監測評價體系,採取政府內部考評和第三方考評相結合的方式,細化考評內容,構建縱橫結合、社會參與機制。建立規劃實施檢查監督制度,形成人大監督、政府督查、部門檢查制度,各級政府要加強對本級規劃重點目標執行情況的考核,並將其納入本級涉農部門年度考核內容。組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指導督查組,負責對全州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工作的指導協調和跟蹤督查,切實加強相關職能部門對相關農業產業和鄉村建設的組織指導。加大對規劃執行不力部門責任追究力度,增強使命感和緊迫感,確保本規劃順利實施。
政策解讀
《怒江州“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是經怒江州人民政府批准,由州農業農村局牽頭編制的重點專項規劃,主要闡明州委、州人民政府關於怒江州“十四五”期間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總體思路、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是全州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指導性檔案。為大力推進怒江州“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發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結合怒江州實際,編制了此《規劃》。現簡要解讀如下。
一、《規劃》編制背景
“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起步期,是“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時期。按照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到2025年,農業農村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邁上新台階,農村生活設施便利化初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的目標要求,對照《怒江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的目標任務和怒江州第九次黨代會精神,《規劃》主要闡明州委、州人民政府關於怒江州“十四五”期間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總體思路、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是全州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指導性檔案。
二、《規劃》編制的總體思路
《規劃》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和給貢山縣獨龍江鄉民眾回信重要精神,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雲南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全國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2021—2025年)》《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雲南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規劃》《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等各級出台有關農業農村發展的檔案和規劃為依據,緊密結合怒江州發展實際,按照分析基礎、研判形勢、理清思路、明確重點、提出措施的思路,層層遞進、相互聯繫、相互支撐,構思規劃整體框架方案,採取正文加專欄的形式,聚焦重大工程、重大行動和重大政策,凸顯《規劃》落實落地的重要抓手,為怒江州未來五年乃至更長時期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規劃》主要內容
圍繞“脫貧致富示範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核心區、世界級高山峽谷旅遊勝地”建設,按照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併推進總體思路,突出未來五年怒江州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最急需、最關鍵的領域和環節,《規劃》分為6大板塊,包括7章20節內容,全文約四萬字。此外,還附有名詞解釋、圖集、項目表3個附屬檔案。
第一板塊主要包括前言部分,主要介紹編制規劃的意義、依據和主旨。
第二板塊主要包括第一章,介紹了發展基礎與環境,主要是總結回顧“十三五”時期怒江州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成就,在準確把握新階段新要求基礎上,分析預判“十四五”時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第三板塊主要包括第二章,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怒江州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重點明確圍繞“脫貧致富示範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核心區、世界級高山峽谷旅遊勝地”建設,按照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現代化一體設計、一併推進總體思路,以農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為導向,以三個農業產業示範園建設為支撐,全面實施“廚房工程”,全域發展有機農業,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走一條特色化、有機化、品牌化的綠色農業發展路子,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到2025年,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實施鄉村振興取得新成效,峽谷特色生態農業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農村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農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村生態環境不斷改善,農業農村跟上國家、省現代化建設步伐。
第四板塊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介紹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任務,包括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加快推進峽谷特色生態農業現代化、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3個方面。第三章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以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底線,通過建立健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長效機制、積極開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四個專項行動”,接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建成“脫貧致富示範區”。第四章加快推進峽谷特色生態農業現代化,以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前提,按照“東水果、西香料、南菜北藥,城郊園”的產業布局思路,引導優勢主導產業向適宜區聚集,持續最佳化農業生產布局,實施“一二三”行動、怒江“廚房工程”,高質量發展綠色香料、中藥材、水果、蔬菜、茶葉、家禽、中華蜂、漁業等峽谷特色生態農業,不斷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培育發展鄉村旅遊,打造產業融合載體,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第五章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把鄉村建設擺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位置,通過最佳化農村“三生”空間、實施鄉村振興“百千萬”工程、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和民生建設,繁榮發展鄉村文化、提高鄉村治理水平、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打造美麗宜居鄉村。
第五板塊主要包括第六章環境影響分析,分析了《規劃》在實施過程中和實施後可能對全州農業生產環境和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並提出一系列消除和減輕及環境保護措施規避和有效減輕不利影響。
第六版塊主要包括第七章,通過強化組織領導、加大財政投入、加強金融支持、強化用地保障、加強項目支撐、加強監督考核等6項措施,為《規劃》落地實施提供堅強保障。
同時《規劃》附屬檔案設定了名詞解釋、規劃圖紙及規劃項目表,更好地體現出《規劃》圖文並茂、重點突出和操作性強等特點。
四、《規劃》編制亮點
(一)《規劃》充分銜接了省委省政府怒江現場辦公會講話、《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雲南省“十四五”農業農村發展規劃》《怒江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共怒江州委辦公室 怒江州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項活動”“四大工程”“五大行動”具體方案》《中共怒江州委 怒江州人民政府關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意見》等檔案精神。
(二)《規劃》注重總體謀劃,明確了州級規劃的定位,處理好巨觀、中觀和微觀的關係,既承接了國家、省級檔案和規劃,明晰了主要任務和重大工程,又指導全州各縣(市)實施方案或規劃,分別對各縣(市)有安排,給各縣(市)留出一定操作空間。
(三)《規劃》立足怒江州發展實際,突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怒江作為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之一,“十四五”期間,後續鞏固拓展脫貧成果仍然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重點,所以在設定主要任務時將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放在第一部分,提出了要以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明確了以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底線,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首先處理好脫貧人口返貧、扶智扶志等問題,推動鄉村振興支持政策優先向脫貧地區、脫貧人口傾斜。
(四)《規劃》突出怒江州發展特色。產業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關鍵,對於怒江農業產業如何發展,《規劃》針對如何壯大怒江峽谷特色生態農業做了謀劃,緊緊圍繞綠色香料、中藥材、蔬菜、水果、茶葉、家禽、中華蜂、漁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做文章,並緊抓雲南省推進“沿邊開放”這一契機提升農業對外開放水平。同時提出要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發展鄉村旅遊、培育鄉村新型服務業等舉措來推進峽谷特色生態農業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