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2021年12月28日,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通知,公布《雲南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要求貫徹執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 頒布時間:2021年12月28日
  • 發布單位: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文號:雲政辦發〔2021〕65號
發布通知,規劃全文,政策解讀,

發布通知

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雲南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辦、廳、局:
《雲南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1年12月28日

規劃全文

雲南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進我省教育高質量發展,根據《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全省教育系統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教育事業發展取得重大進展,教育公平和質量得到較大提升,人民民眾教育獲得感明顯增強,全省教育面貌發生格局性變化,為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和堅實保障。
(一)發展條件
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全面加強。全省16個州、市和129個縣、市、區全部成立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及辦事機構,形成黨對教育工作領導縱到底、橫到邊、全覆蓋的工作格局。全面加強教育系統黨的建設,60個黨組織入選全國高校黨建標桿院系、樣板支部,18個黨支部入選全省示範支部,先後制定加強中國小校、民辦學校黨建工作實施意見,每年開展高校黨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開展4輪10所學校政治巡察。
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落實。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深化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深化“三全育人”綜合改革,創新打造“張桂梅思政大講堂”。教育系統湧現出張桂梅、朱有勇等全國先進模範。落實“五育”並舉要求,在全國率先推進中考體育美育改革,大幅提高體育分值,增加藝術分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國小勞動教育,選樹示範學校1000所。
教育脫貧攻堅取得重大勝利。把控輟保學作為落實義務教育有保障的“重中之重”,建立控輟保學長效機制,全省輟學學生勸返率達99.7%,建檔立卡戶輟學學生實現動態清零,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堅持發展教育脫貧一批,保障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適齡兒童“不落一人”順利入學,實行貧困專項招生計畫、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計畫,輸送1.5萬餘名建檔立卡戶學生到東部優質中職學校就讀,強化推普賦能,累計完成11.3萬名農村勞動力和8302名少數民族教師國語培訓,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各級各類教育普及程度和發展質量實現歷史性跨越。實施第3期學前三年行動計畫,多渠道大幅增加學前教育普惠性學位,實現“一縣一示範、一鄉一公辦”全覆蓋,學前教育毛入園率超過國家平均水平。全面改善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全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20條底線”全部達標,129個縣、市、區全部實現縣域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成為西部第5、全國第22個全省整體通過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督導評估的省份。實施2期特殊教育提升計畫,實現省、州市、縣三級特殊教育資源中心全覆蓋。新建和改擴建133所普通高中,解決全省高中階段21.6萬個學位缺口問題,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取得重大突破。實施52個職業教育“補短板”項目,1所院校進入國家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行列,2所院校進入國家高水平高職專業群建設行列,組建42個職教集團。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與國家同步邁入普及化發展新階段,雲南大學進入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行列。全面加強大學、學科建設,高校人才培養能力和質量全面提高。終身教育不斷發展,新增勞動力中有50.3%接受過高等教育,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至10.2年。2020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達88.79%、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6.15%、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90.98%、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0.05%,全部高於“十三五”規劃目標。
教育服務經濟社會能力不斷增強。人才支撐能力更加強勁,“十三五”期間,全省普通高校累計向社會輸送博士、碩士畢業生5.42萬人,普通本專科、中職畢業生141萬人;每年初次就業率均超過83%。留滇畢業生比例逐年增加,2020年達79.65%;全面實施招生貧困地區專項計畫、定向醫學生和公費師範生計畫、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計畫等,為脫貧攻堅、民族團結進步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高校牽頭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5項、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3項、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7項,省科學技術獎287項、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75項。新增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5個國家級國別區域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轉化率持續提升,僅2020年高校專利授權數就突破4000項,較上年度增長42.8%;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簽約契約數較“十二五”時期增加86.67%。
教育改革開放實現重大突破。圍繞加快推進雲南教育現代化,紮實推進各項重點工作落實。把深入推進本科高校學分制改革作為新時期本科建設的核心舉措,完成32所本科高校兩輪本科專業綜合評價。推行基礎教育學校校長職級制和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制定減輕中國小教師負擔清單18項。推進縣級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評估,深化新時代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大中國小勞動教育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申請政務服務事項100%實現“一網通辦”。推進涉外合作辦學,設有12個境外辦學機構和3個境外辦學項目,重點建設與南亞東南亞國家教育合作平台,來滇留學生達1.66萬人,位居全國第9位。
教育保障水平顯著提升。教育投入力度持續加大,教育經費“兩個只增不減”政策有效落實,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生均財政撥款制度全面建立、城鄉義務教育資助政策實現統一,為各級各類教育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保障。著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專項招聘基礎教育教師3.2萬人,優秀鄉村教師獎勵政策有效落實。實施地方公費師範生專項培養計畫,總計培養5000人。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差別化政策落地落實,實現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全覆蓋。建成全省義務教育“一張網”,實現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網路班班通和義務教育學校教學班多媒體教學設備全覆蓋。
校園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果。全省教育系統第一時間築牢疫情防控安全網,建立校園疫情聯防聯控機制,制定“一標準三方案”,常態化校園疫情防控持續平穩。組織全省史上最大規模線上教學,累計38.8萬名教師開展線上教學,310萬名學生線上學習。全省高校附屬醫院272名醫務人員馳援湖北鹹寧抗疫一線,6824名大學生參加抗疫志願服務,為全國、全省疫情防控大局作出重要貢獻。
(二)機遇與挑戰
“十四五”時期,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長江經濟帶等發展戰略持續推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把雲南建設成為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發展定位,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為全省提升教育發展和開放水平,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提供了新機遇。
雲南教育仍然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教育服務國家區域戰略和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的能力亟待提升,教育現代化對雲南現代化建設支撐力度不足,服務“三個定位”和打造世界三張牌”能力亟待提升;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教育輻射中心的能力需進一步提升;與人民民眾對美好教育的期盼還存在一定差距。各級各類教育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和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水平不高,教育的資源配置、保障程度、質量提升還不充分,區域、城鄉和校際間發展不平衡;普通高中優質特色還不夠明顯;職業教育社會認可度有待提高,專業同質化嚴重,師資、實訓條件等有待加強,社會服務能力亟待提升;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有待進一步深化,本科高校學分制改革推進力度不夠,建設與國內、國際一流水平相比還有差距;研究生教育規模較小,學位授權結構對緊缺人才和“卡脖子”科技突破支撐不足。
二、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加快教育現代化為目標,以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開放為推動力,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全面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進各級各類教育高水平普及、高質量發展,在西部地區處於領先地位,為2035年實現教育現代化、建成教育強省奠定基礎。
(二)基本原則
1.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完善黨領導教育工作的體制機制,全面提升教育系統黨的建設質量,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強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堅持“五育”並舉,推進“三全育人”,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相結合,健全完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領導體系、工作體系、責任體系。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重視青少年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青少年學生全面發展。
3.堅持新發展理念
以創新發展激發教育活力,培育教育發展新動力。以協調發展最佳化教育結構,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以綠色發展教育風尚,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穿於教育教學各項活動中,加強綠色校園和綠色課堂建設。以開放發展擴大教育資源,主動服務和融入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推進教育交流合作。以共享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加快縮小區域、城鄉、校際教育差距,使各民族共享教育發展成果。
4.堅持服務雲南現代化建設
緊跟全省現代化建設,圍繞“三個定位”和打造世界三張牌”,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民生急需相關學科專業,加快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等學科建設。面向學科前沿和現代化發展,探索產學研協同育人新機制,推動與行業部門、企業、社會共建實踐育人基地,實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
5.堅持紮根雲嶺大地辦教育
立足基本省情,把握雲南教育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找準教育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定位,充分考慮不同地區、不同學段的差異,分類指導、調整結構,最佳化布局、整體推進,保持“打基礎、利長遠”戰略定力,一張藍圖繪到底,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中不斷促進教育高水平普及和高質量發展。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成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各級各類教育實現更高水平普及、更高質量發展,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主要教育指標達到或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在西部地區居領先地位,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全省人民教育獲得感進一步增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輻射南亞東南亞的能力顯著提升,為2035年建設教育強省、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2.具體目標
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健全完善學前教育發展機制,普惠性資源進一步擴大,補齊農村、邊境民族地區和城市學前教育短板,提供更加充裕、更加普惠、更加優質的學前教育。到2025年,全省普惠幼稚園占比達85%,普及普惠縣占比達30%以上,公辦在園幼兒占比達50%以上。
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推動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發展,改善義務教育薄弱環節和能力提升,保障適齡兒童少年接受高質量義務教育,推進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邁向優質均衡。到2022年,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7%,並持續鞏固;到2025年,全省不少於26個縣、市、區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高中教育普及提升。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顯著提高,課程改革和育人方式改革深入推進,協同人才培養方式有效創新,逐步形成多樣化、有特色的高中教育格局。
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建設職教強省,構建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職業學校和專業結構布局進一步最佳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一步深化,為全省重點產業發展培養大批技術技能型人才。到2025年,建設本科層次職業學校2—4所,建好17個州市級職教園區,建設省級高水平高職院校5所和專業群15個。
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高等教育結構布局更加合理,內涵建設、分類發展制度體系更加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更加健全,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更加牢固,高校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建設成效更加顯著,人才培養質量持續提高,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對外輻射能力明顯提高。到2025年,實現全省16個州、市高等學校全覆蓋,打造3—5個一流學科、550個本科專業和800門本科一流課程。
勞動年齡人口素質顯著提高。多渠道擴大教育供給,構建全社會共同建設、共同參與、共同分享教育發展成果的新格局,全民終身學習體系完備,暢通各級各類教育銜接渠道,促進教育選擇更多樣、成長道路更寬廣,全省人民學有所教、學有所成、學有所用,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到2025年,勞動年齡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達11年。
三、發展任務
(一)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雲南教育改革發展
1.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教育戰線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貫穿到教育改革發展全過程、各領域和各環節,確保在教育戰線落地生根。持續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健全黨員幹部和廣大教師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常態化學習機制。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推動教育改革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自覺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深化對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認識,增強教育改革創新能力,打造教育新發展格局。
2.持續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中國小教育。以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語文、歷史三個科目以及地方課程、校園文化為重點,在中國小廣泛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活動,積極打造“名師示範課堂”。推動高中學校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選修課、專題課和主題團課黨課。認真組織開展“幫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題系列活動。廣泛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和實踐活動,讓廣大中小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情感認同,從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培育一批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示範課。積極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原創性、學理性、學科化研究闡釋,健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成果傳播機制。鼓勵高等學校面向本專科生開設“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公共選修課,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領航計畫,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悟行”活動。積極推進課程改革與課程思政建設,發揮課程全面育人作用,讓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鬥的信念和信心。
(二)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體系
全面加強課程建設。推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地方課程建設,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特色優質課程。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貫穿於各級各類學校辦學治校始終,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推進教學方式創新,引導教師在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同時,將積極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自然融入課程教學全過程。
積極推進實踐教學。把實踐環節納入教育教學計畫,規定相應學時學分,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創新創造、勤工儉學、公益服務等活動,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升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驗感受和認知理解。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利用重要儀式和重大節慶日等時機,開展愛國主義、社會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主題教育活動,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著力打造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文化品牌,加強校報校刊、廣播電視、校史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建設和管理,形成良好校園文化環境,充分發揮校園網的引導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上傳播陣地。
充分發揮評價引導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細化為學生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融入學生素質評價中,引導學生在評價過程中逐步改善行為習慣、提升道德修養、完善人格品質、堅定理想信念。
2.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全面推進德育智育工作。堅持文化知識學習與思想品德修養的統一、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統一、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將立德樹人貫穿於教育全過程,將立德樹人工作成效作為評價學校辦學根本標準,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和各級各類教育的德育工作目標和要求,全面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創新學校智育方式,提升智育效果,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教學方法創新,探索符合學生特點的學習方式,形成各類人才輩出、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湧現的格局。
切實加強體育教育。推動教育、體育深度融合發展,構建國小、中學、大學相互銜接的課餘體育訓練、競賽體系。支持體育傳統特色校和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為學生縱向升學和橫向進入專業運動隊、職業體育俱樂部打通通道。配齊配強體育師資,全面最佳化辦學條件,強化學生體育社團建設,完善學生體育競賽平台,夯實學校體育發展基礎。積極發掘雲南歷史文化體育資源,開設富有雲南特色的體育課程。推廣中華傳統體育項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學校體育新局面。進一步完善學校體育工作評價機制,充分發揮體育考試評價導向作用,培養學生掌握1—2項終身受益的運動技能。
加強改進美育工作。實施學校美育提升行動,配齊配足音樂、美術教師,開足上好美育課程,強化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積極開設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的校本美育課程,因地制宜增設舞蹈、戲劇、戲曲等課程。繼續建設5個藝術教育試點縣和150個美育特色學校,依託高校建設大學生藝術團,在中國小建設交響樂團、管弦樂團。積極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開展常態化的大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規範學校美育工作管理,健全學校美育工作評價機制,將美育工作納入考核指標體系。鼓勵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展演,培養學生1—2項終身受益的藝術特長。
抓實抓好勞動教育。全面構建體現新時代特徵的大中國小勞動教育體系,推進實踐活動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強化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將學生參加勞動實踐納入大中國小相關課程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因地制宜組織開展家務勞動、校園勞動、校外勞動、志願服務等形式多樣的勞動實踐活動。豐富勞動技術教育資源,建設勞動技術教育實踐基地。積極推進實踐教學活動創新,充分利用多種實踐教學條件、校內外實踐基地,開展思想教育、勞動教育、公益教育、社會調研等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實踐創新能力。
系統開展國防教育和生態文明教育。進一步加強青少年學生國防教育,強化學校國防教育的基礎作用。建設邊境地區國防教育示範學校,強化學生愛國意識和愛國情懷,促進邊境地區安全穩定。建設學生軍訓基地,對學生開展系統性愛國主義教育。發揮雲南生態多樣性優勢特色,積極推進生態文明研究,加快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專業群建設,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生態文明領域學科和優勢特色專業,積極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學校教育體系,強化生態文明價值觀培育,建設一批生態文明教育示範區、示範學校和示範項目。
紮實推進健康教育和視力保護。繼續推進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和健康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食堂等,圍繞人人參與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人人享有健康文明幸福生活目標,通過小手拉大手等行動,引導廣大民眾積極踐行健康文明生活“6條新風尚”,將健康知識普及到每個家庭,提升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和視力保護,建立家校協同聯動機制,完善體質健康管理評價考核體系,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全面開展學生體質和視力監測工作,將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和近視率納入教育體育部門與學校業績考核評價指標,把學生體質健康和運動技能作為學校綜合業績評價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指標。
3.有效提升立德樹人工作質量
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質量。組織開展“童心向黨”助推教育活動,引導未成年人堅定理想信念,繼承優良傳統,樹立遠大志向,從小培養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情懷。深化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將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創優行動,持續推進思路創優、機制創優、教材創優、師資創優、教法創優、環境創優,強化哲學社會科學育人作用。打造“示範課堂”28個,建設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網路備課培訓平台,培育思想政治理論課精品課程32門。強化學科教學體系,統籌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建設,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會實踐、志願服務、實習實訓等活動。繁榮校園文化,堅持培育優良校風教風學風,持續開展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加強網路育人,提升校園新媒體網路平台服務力、吸引力和粘合度,切實增強“易班”和高校思政類公眾號的示範性、輻射度。重視青少年學生心理健康,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整體教學計畫,配齊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專職專業教師,提升大學生心理問題預警預防、諮詢服務、干預轉介的前瞻性和針對性。加強高校思政工作隊伍建設,嚴格落實中央關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配備的指標性要求,足額配備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專職輔導員、專職組織員,實施思政課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培養一批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名師和骨幹教師,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培養和引進一批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術帶頭人。
提升中國小德育工作效果。強化德育工作組織領導,加強對學校德育工作的保障力度,完善德育工作督導評價機制。健全學校德育工作機制,強化課程育人、教學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和協調育人,積極落實全員、全過程和全方位育人要求。創新育人方式,全面推進目標、思路、原則、方法、評價有機統一的育人模式,將德育工作日常化、生活化、實踐化。積極探索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德育方式,打造育人特色,形成“一班一亮點,一校一品牌”。強化育人評價機制,建立精細化、明確化的評價指標,實施多主體參與的多元評價模式,建立學校德育評價信息化系統,強化評價結果的改進和套用。
4.全面落實黨對教材工作的領導
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工作協調機制。加強教材管理隊伍建設,落實相關教材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完善大中國小教材選用審定製度、教輔評議制度,制定完善各級各類教材教輔管理辦法,加強地方課程教材和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專業課程教材建設。打造高素質專業化教材建設隊伍,加強教材建設研究。
5.健全協同育人體系
加快推進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機制建設,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建設、共同參與治理的育人環境,提升育人合力和效果。強化黨對育人工作的領導,把握思想政治和德育工作的主導權。發揮學校在育人中的主導作用,引導家庭、社會增強育人責任意識,提高對學生道德發展、成長成人的重視程度和參與度。落實家長在育人中的重要責任和作用,積極爭取家長支持學校德育工作,引導家長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加快親職教育工作政策設計,完善親職教育支持體系,推動社區親職教育指導中心建設,建設親職教育優質資源庫,加強親職教育指導教師隊伍建設,開發親職教育系列課程,提升教師的親職教育指導水平。密切家校合作,發揮家長學校、家長委員會的作用,提升學校對親職教育的指導能力,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親職教育理念,掌握科學的親職教育方法,提高親職教育水平。完善社會參與育人機制,鼓勵全社會提供多種資源,參與學校德育和心理健康諮詢工作。
6.切實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
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大力推進義務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規範學生作業,提高學生作業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從源頭上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積極轉變教師教育觀念和家長思想觀念,疏堵結合,推動學校、家庭、社會共同營造有利於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的社會氛圍和良好教育生態環境。加強學生作業、睡眠、手機、課外讀物、體質健康管理,保障學生休息權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實現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親職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1年內有效減輕、3年內成效顯著,人民民眾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
高質量推進課後服務。實現義務教育學校課後服務全覆蓋。堅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則,由政府、學校、家長共同合理分擔課後服務運行成本,結合學校辦學特色和學生學習成長需求,統籌安排教師實行“彈性上下班制度”,開發設定多樣化課後服務項目,切實增強課後服務的吸引力和有效性。防止將課後服務變相成為“補課”。
從嚴治理規範校外培訓。從嚴審批和管理校外培訓機構,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整合教育、民政、市場監管、金融監管等部門力量,設定專門機構對校外培訓機構進行監管,促進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貫通協同。加大治理創新力度,通過信用監管、智慧監管、“網際網路+監管”等多種途徑整頓和規範校外培訓機構。堅決治理校外違規培訓和競賽行為,營造良好教育生態,提高監管的精準性和有效性。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來治理,推動校外培訓走上法治化、規範化發展,對線上線下培訓機構全部納入監管,確保監督全方位無死角。
(三)全力服務雲南實現“三個定位”和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
1.全面融入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
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堅持開展馬克思主義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宣傳教育,不斷增強廣大師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堅定不移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在全省各級各類學校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中華民族一家親”系列教育實踐活動,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各民族師生交往交流交融。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和水平,全面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教學,少數民族教師達到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要求,完成義務教育的少數民族學生能夠基本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做好少數民族文字教材的編寫、使用和管理工作。加強民族團結進步先進事跡和先進典型教育,培育和營造愛國奉獻、團結髮展的良好氛圍。動態管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範學校,引導各級各類學校將民族優秀文化融入教育教學。實施雲南省少數民族高層次人才資助培養計畫,辦好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班。
2.全面支持建設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
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將生態文明內容編入義務教育地方課程系列教材、融入日常教學。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作為生態文明教育的主線,加快推進生態文明教育課程建設,全面系統構建生態文明育人體系,把生態文明教育融入“五育並舉”各個環節。健全生態文明教育合力機制,努力構建學校教育、親職教育和社會教育相互協作的生態文明教育共同體。組織青少年學生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實踐學習活動,增強青少年學生生態文明意識。開展高等院校生態學等有關學科建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為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培養和引進生態領域高層次人才,鼓勵在生態文明建設相關領域開展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推廣和套用,參與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實踐創新基地建設和國內國際交流合作。
3.全面服務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
全方位寬領域推進與南亞東南亞、環印度洋地區國家教育交流合作,擴大交流規模,提升交流層次。加強國際理解教育,促進民心相通,發揮教育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和鼓勵面向南亞東南亞創辦海外學校,加強漢語國際推廣與國際文化交流。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影響力,構建與南亞東南亞國家教師和學生交流機制,以師資和管理隊伍國際化為重要抓手,推進專業、課程建設和學生雙向交流,提升高校人才培養的國際化水平。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提升高校科研實力和學科建設的國際化水平。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和境外辦學,增強高等教育服務貿易競爭能力。增強職業教育國際競爭力,鼓勵職業學校為南亞東南亞國家提供職業教育課程、培訓和人才培養服務。建設好邊境地區基礎教育學校,實施邊境縣學校建設工程,建設一批優質特色的抵邊學校和國門學校,增強中國教育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在邊境一線學校教育中,做好“民心相通”邊民教育工作,切實解決好邊境沿線民眾子女入學問題,確保邊境地區適齡兒童接受公平優質的教育。
4.助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
圍繞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增強教育服務能力。加強職業學校專業群對標建設,遴選一批服務世界一流“三張牌”發展的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群。開展本科“特色學科建設計畫”,加強套用學科專業與行業、區域發展的對接能力,遴選30個左右支撐雲南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和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的特色學科(群)。到2025年,與世界一流“三張牌”及戰略新興產業相關學科占比達80%。提前布局世界“三張牌”產業研究生學位授權點,優先支持能直接服務全省支柱產業、社會發展急需和空白領域的學位授權點,為服務國家戰略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儲備人才。
(四)紮根雲嶺大地辦教育
1.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
健全完善學前教育發展機制。建立更為完善的學前教育管理體制、辦園體制、投入體制。加強省、州市兩級政府統籌,落實縣級政府發展學前教育的主體責任。充分發揮縣級政府作用,健全與管理體制相適應的財政撥款、收費、社會投入等多渠道、多元化的學前教育經費投入機制。
多渠道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實施學前教育第4期行動計畫,新建幼稚園600所以上,充分考慮人口變化和城鎮化發展趨勢,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以縣、市、區為單位編制幼稚園布局規劃,切實把普惠性幼稚園建設納入城鄉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設施統一規劃。支持每個縣、市、區至少創建1所一級一等幼稚園,有條件的鄉鎮落實“一鄉兩公辦”或“三公辦”。科學規劃學前教育資源布局,充分利用各種安全場地,合理推進公辦和普惠性民辦幼稚園建設。鼓勵支持政府機關,軍隊、國有企業、人民團體、高等學校等事業單位,街道和村集體等集體經濟組織利用財政經費或者國有資產、集體資產舉辦公辦性質幼稚園,滿足人口聚集地區人民民眾對普惠性幼稚園的需求。補足配齊小區配套幼稚園,把住宅小區配套幼稚園建設納入城鎮整體規劃,作為公共教育資源由當地政府統籌安排,舉辦成公辦幼稚園或普惠性民辦幼稚園。重點擴大農村地區、脫貧地區、新增人口集中地區普惠性資源。推進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評估,普惠幼稚園占比達85%,普及普惠縣占比達30%以上,公辦在園幼兒占比達50%以上。加快推進優質普惠學前教育資源擴容建設,把普惠性幼稚園建設列入本地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土地招拍掛建設項目成本。通過購買服務、綜合獎補、減免租金、派駐公辦教師、培訓教師、教研指導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辦幼稚園發展。保障普惠性民辦幼稚園在辦學用地、稅收優惠、費用減免、教師培訓、職稱評定、評先評優、幼兒資助等方面與公辦幼稚園享受同等待遇。
全面提高保教質量。堅持科學保教,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教結合、寓教於樂,為幼兒提供符合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的保育和教育,防止和糾正學前教育“國小化”現象,保障幼兒快樂健康成長。加強州市、縣兩級學前教育教研工作隊伍建設,以縣級學前教育教研指導責任區為主體,落實區域教研和園本教研製度,完善分層次、分類別、分區域的教研指導網路。鄉鎮公辦中心幼稚園對區域內幼稚園的資源配置、業務管理、考核評價等進行統一管理。推進《雲南省幼稚園一日活動教師指導用書》的學習與套用實踐,努力提高農村幼稚園管理水平和保教質量。
2.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
科學合理規劃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按照新型城鎮化發展和常住人口規模、學齡人口變化趨勢以及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督導評估標準,以縣、市、區為單位編制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專項規劃,並納入城鎮規劃嚴格實施,堅持城鄉統籌,合理規劃布局,既補齊農村地區短板,又順應趨勢推進縣城新型城鎮化,消除“大班額”、“大校額”。建立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協同機制,確保配套學校與住宅小區首期項目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使用。
提高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水平。推進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建立健全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的管理體制機制,形成充滿活力的教育、教學、教研、管理、服務等學校制度體系。全面落實國家《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指南》,規範課程教材管理,開齊開足開好國家規定課程,嚴格執行課程標準和教學計畫,嚴格規範各類“進校園”活動審批和監管,切實減輕學生、教師和學校負擔。嚴格落實監管責任,加強源頭監管,完善過程監管,強化安全監管,嚴格依法監管,對偏離素質教育導向、不按國家課程標準實施教學、違規補課等行為以及在辦學方向、學校建設、教師隊伍、教育生態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的,依法依規追究教育行政部門、學校、教師和有關人員責任。將“雙減”工作成效納入縣域和學校義務教育質量評價,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
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按照“外引內聯、優質帶動、整體發展”的思路,科學構建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發展模式,發揮優質學校示範帶動作用,通過集團辦學、委託管理、對口幫扶、教學聯盟、合作辦學等形式,擴大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讓優質教育成果不斷惠及廣大人民民眾。探索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管理模式,支持建設城鄉學校共同體,構建學區制管理框架,不斷縮小城鄉、區域、校際差距。開展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和優質均衡發展監測,積極創建優質均衡縣,實現不少於26個縣、市、區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積極開展優質學校點對點結對幫扶工作,完善“優質學校+薄弱學校”“優質學校+新建學校”幫扶機制,努力辦好老百姓“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
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建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監測機制,按照義務教育學校優質均衡督導標準,補足生均體育運動場館、教學及輔助用房面積,補齊生均教學儀器設備,音樂、美術專用教室配置,班級學生數、辦學規模、骨幹教師配備,藝術(美術、音樂)專任教師配備等指標短板,加強體育教師和教練員培訓工作,提升教師、教練員體育教學和訓練水平。嚴格落實學校建設標準,新建獨立國小、初級中學學校辦學規模控制在2000人以下,嚴格執行消除大班額規劃,國小班額不超過45人,國中班額不超過50人。
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建立健全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機制,科學診斷義務教育質量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健全中國小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和反饋改進機制,推進質量檢測報告運用研究。完善小學生課後服務制度,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保障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建立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切實簡化最佳化隨遷子女入學流程和證明要求,提供便民服務,依法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堅持以公辦學校為主保障隨遷子女就學,規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對於公辦學校學位不足的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安排在民辦學校就讀。實行混合編班和統一管理,促進隨遷子女融入學校和社區生活。
3.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發展
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普及水平。通過新建、改擴建、整合普通高中學校,增加優質教育規模,落實學校建設標準,科學、合理控制高中學校辦學規模,防止建設大規模普通高中,實施縣域普通高中質量提升計畫,著力提高辦學水平。全面完成普通高中建設項目,科學合理配置普通高中師資力量和教學資源,有序化解大班額。逐步實現以縣域內招生為主的格局,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促進優質生源均衡配置,持續規範民辦高中辦學行為,重點整治違規“掐尖”行為。構建示範高中、特色高中和綜合高中分類發展、分層提升的普通高中發展新格局,示範高中突出學校管理水平、教師素質、辦學條件和社會評價;特色高中突出特長培育,注重構建系統的特色學科課程體系和豐富成熟的學生培養模式;綜合高中突出“合格+技能”高素質套用型人才培養,注重融合升學預備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滿足不同潛質學生學習需求。實行普通高中與中等職業學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資源互通,促進職普融通,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機會。
推進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建立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省級專家指導組,發揮好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示範區、示範校的帶動作用。因地制宜、穩妥有序推進選課走班,指導學校制定選課走班指南,逐步形成行政班和教學班並行的教學組織運行機制。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積極探索基於真實情境、問題導向的互動式、啟發式、探究式、體驗式等課堂教學方式,注重跨學科綜合性教學和實驗教學,激發學生深度學習能力。指導學校建立學生髮展指導制度,建立專兼結合的指導教師隊伍,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協調指導機制,加強對學生理想、心理、學習、生活、生涯規劃等方面指導。建立高等學校與普通高中聯合育人機制,鼓勵高等學校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支持高中教育改革與發展,提升高中生創新素養。完善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建立全省綜合素質評價平台,突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真實性和實效性。
4.促進職業教育提質培優
最佳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加快構建橫縱貫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多措並舉、整合資源,指導最佳化職業學校和專業布局。完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體系,深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穩步發展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建設本科層次職業學校2—4所,建設省級高水平高職院校5所和專業群15個。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和育人機制改革,穩步推進“雙高”建設,積極探索推廣現代學徒制等人才培養模式,不斷為學習者提供形式多樣的就業創業服務。充分利用沿邊優勢布局發展職業教育,服務支撐產業做大做強。圍繞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需求,實施高技能人才“一體化”培養工程,完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不斷提高職業教育服務水平,增強職業教育適應雲南產業鏈和供應鏈銜接發展的能力。實施技能雲南行動,培養更多雲南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健全多元開放融合的辦學模式。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充分激發職業教育辦學活力。健全以企業為重要主導、職業學校為重要支撐、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中心任務的產教融合創新機制,專業教師可按國家規定在校企合作企業兼職取酬。鼓勵企業利用生產要素參與校企合作,完善職業學校基本教學型技能實訓設施,建設區域性、行業性、開放性產教融合實訓基地20個。創新辦學形式,鼓勵職業教育集團實體化運行。完善產教融合型企業省級認證制度和認證目錄,對通過認證的企業給予“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的組合式獎勵,推動職業學校和行業企業形成命運共同體。
進一步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強化鞏固中等職業教育基礎作用,進一步擴大綜合高中試點規模,開展省屬高職園區論證工作,科學規劃、合理選址、適時啟動省屬高職園區建設。支持各州、市建好辦好一批職教中心(園區),原則上每個縣、市、區至少建設1所適應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所需技術技能人才的中職學校。加快推進職業高中辦學基本條件達標、教學管理規範、教學質量提升。探索“五年一貫制”高職教育人才一體化培養、中職學校與高等院校對口貫通分段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發揮企業和職業學校、技工院校在技能人才培養中的“雙主體”作用。培養以高素質農民為主體的農村實用人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強化社區教育、老年教育、職業培訓等功能。建立職業教育助力控輟保學長效機制,積極招收初高中畢業未升學學生、退役軍人、退役運動員、下崗職工、返鄉農民工等接受中職教育。鼓勵中職學校面向中國小開展勞動和職業啟蒙教育。繼續加強職業教育東西協作,鼓勵脫貧地區學生入讀職業學校,實現精準化識別和個性化培養。
全面深化職業教育內涵建設。繼續實施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畫,落實教師全員培訓制度,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教師企業實踐基地,加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改革職業學校專業教師晉升和評價機制,完善職業學校績效工資政策,可按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管理辦法管理職業學校校企合作等創收淨收入。以“技能等級證書”為出發點,探索銜接與融通途徑。適應生源多樣化特點,推動“課堂革命”,將課程教學改革推向縱深,倡導使用新型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教材。提升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水平,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推動能力本位課程的開發與套用,推進新時代職業教育綜合評價改革。結合雲南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深化地方課程教材建設,培養民族工藝技能人才,保護傳承民族文化。
增強職業教育國際影響力。鼓勵職業學校進一步在南亞東南亞國家建設職業培訓基地,支持鼓勵職業學校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探索,推行“中文+技能”項目,探索先進職教經驗對外交流,主動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世界高水平職業學校和企業的合作,加快職業教育服務國際產能合作行動,加快培養國際產能合作急需人才,打造雲南特色職業教育新高地。
5.提升高等教育內涵和競爭力
最佳化高等教育結構布局。實施高等教育集群發展戰略,發揮高等教育集群的集聚溢出效應,服務區域發展戰略。繼續推進昆明省域高等教育中心建設,支持曲靖市、大理州等有條件的地區建設省域高等教育次中心,完善區域高等教育協作機制。建立完善高校分類發展政策體系和分類評價體系,引導各類高等學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進一步最佳化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和類型結構,填補高等教育區域空白,實現全省16個州、市高校全覆蓋。加強統籌規劃,分批次有重點地支持高校,特別是州、市高校和民辦高校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授權點建設。將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序列。
實現本科教育內涵式發展。全面深化學分制改革,推進學分管理、教學管理、課程管理、教師管理、學生管理等重點改革,圍繞學生中心、課程中心、教師中心建設,最佳化教育教學資源配置,創新人才培養機制,調動師生教與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繼續開展專業綜合評價,建立和完善基於專業評價的資源和經費配置導向機制,扶優扶強、扶需扶特、淘汰落後,不斷最佳化本科專業結構,深化專業內涵發展、特色發展,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打造550個本科專業。深入實施拔尖”計畫,全面實施國家級和省級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畫”和一流本科課程“雙萬計畫”,以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為引領,持續深化高校創業教育改革,帶動高校專業結構調整最佳化和課程教學質量提升,推進產學研融合發展。
強化學科內涵建設。以建設為抓手,實施省級一流學科建設工程,開展“基礎學科建設計畫”,培育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型學科,引領雲南學科發展;開展“特色學科建設計畫”,聚焦雲南發展定位以及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促進高水平套用學科升級,支撐雲南現代產業發展;開展“新學科培育計畫”,加強空白、急需的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學位授權點、學科建設力度,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實現學科內涵發展。
加強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根據社會發展急需和空白領域,實施學位授權點規劃建設,促進學位授予單位和學位授權點擴增。動態調整學位授權點,最佳化全省研究生教育區域布局、學科布局和結構布點,完善學位授權體系。重點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適度超前布局博士生教育,積極發展碩士生教育,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繼續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和特色,加快推進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出台《新時代雲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實施方案》。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提升導師隊伍水平,健全以導師為第一責任人的責權機制。健全研究生教育全鏈條質量管控,與行業、企業建設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大力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發揮研究生教育的引領支撐作用。創新省部、省校、校校合作幫扶機制,支持“西南聯合研究生院”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聯合培養研究生。完善學士學位制度,出台《雲南省學士學位授權與授予審核管理辦法》,設定輔修學士學位、雙學士學位、聯合學士學位3種學士學位類型,分類推動複合型人才培養。
著力推動高校科技創新。加強基礎研究,以高水平科研項目為依託,有計畫、分層次培育高水平原創性學術成果,並將其融入課程,服務人才培養。聚焦國家戰略需要,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特別是“卡脖子”問題,深入推進學科專業調整和科技創新,建設8—10個基礎學科、優勢特色學科、新興交叉學科等研究中心、創新中心,形成持續創新攻關能力。以“雙一流”建設為抓手,支持高校圍繞民族團結、生態文明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積體電路、人工智慧、儲能技術、量子科技、高端裝備、智慧型製造、生物技術、醫學攻關、數字經濟(含區塊鏈)、生物育種等領域強化基礎理論研究和科研攻關能力。持續加大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協同創新中心等平台建設,力爭建成50個高水平科技創新平台。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和智庫建設,提升決策諮詢服務能力。大力推進國內外特別是南亞東南亞、環印度洋地區的科技合作交流,加強成果轉移轉化平台建設,積極發揮智庫作用。推進高校科技創新軍民融合。深化高校科技體制改革,賦予高端人才更大的自主權,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潛力和活力。加強科技成果和智慧財產權管理,分類評價代表性成果,完善以創新質量和實際貢獻為導向的科研評價體系。充分用好科研機構人才資源,請科研院所專家到高校兼職開課,暢通高校與科研機構之間導師互聘、科研聯合攻關等渠道。完善科研誠信體系建設,嚴肅懲治學術不端行為,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工作環境和氛圍。
推進高等教育與城市融合。推動高等學校與所在城市深度融合發展,推動高端創新資源集聚,積極融入滇中城市群建設。整合科教資源力量,加強科技協同攻關,建立覆蓋全產業鏈的科研孵化基地,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能力,推動新興產業快速發展。健全協調和開放機制,促進省域高等教育與滇中城市群融合發展,拓展海內外優質高等教育和科技創新資源,推動城市和區域創新開放發展。
(五)提升教育改革發展成果共享水平
1.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
嚴格落實“四個不摘”政策,持續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健全聯控聯保責任、定期專項行動、應助盡助救助對象、依法控輟治理、精準安置等控輟保學長效機制,常態化開展控輟保學。根據不同群體精準做好分類安置保學和關愛幫扶工作,確保除身體原因不具備學習條件外脫貧家庭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不失學輟學。繼續實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和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建立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教育幫扶機制,持續改善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因地制宜發展脫貧地區教育,加大對農村地區、民族地區、脫貧地區職業教育力度,繼續支持“兩後生”接受職業教育,並按規定給予相應資助。在脫貧地區普遍增加公費師範生培養供給,繼續實施特崗計畫、國培計畫、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優先滿足脫貧地區對高素質教師的補充需求。繼續實施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脫貧地區學生的國家、地方和高校專項計畫。對接全省困難民眾救助平台,建立完善防止返貧監測機制。繼續開展東西協作,進一步深化滬滇協作,加強上海—雲南教育領域的幫扶與合作。
2.協同推進鄉村教育發展
實施鄉村教育發展計畫。最佳化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加強鄉村小規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深入推進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全面改善農村基礎教育條件。提高鄉村教師綜合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提高鄉村學校管理幹部專業素質,提升鄉村學校管理水平、教育質量,確保鄉村學生“勸得回、留得住、學得好”。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培養適應現代農業要求、數量足夠的高素質農民,全面提升農業農村勞動人口文化科技素質。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戰略融為一體,整體持續推進城鄉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
3.重視發展特殊教育
進一步提升特殊教育保障能力,實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計畫,形成特殊教育省、州市、縣三級指導體系,科學規劃特殊教育資源布局。指導、規範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工作,按照“一人一案”的原則,通過隨班就讀、特校就讀、送教上門等方式,鞏固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建立特殊教育教師編制動態監測系統、特殊教育資源資料庫及殘疾學生學籍系統,形成布局合理、學段銜接、職普融通、醫教結合的特殊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加強特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落實三類特殊教育學校課程標準。
4.保障困難群體和特殊人群受教育權利
健全完善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兒童少年助學政策體系。改進資助方式,提高資助精準度,全程跟蹤監督管理,確保困難群體受教育權利得到保障。採取有效措施,為建檔立卡殘疾學生提供精準的教育服務。堅持“兩為主”原則妥善安排流動人口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心關愛。繼續實施貧困地區、農村考生專項招生計畫,不斷增加農村考生上重點大學機會。以“扶志”激發困難群體內生動力,強化困難群體建立勤勞致富、用知識改變命運的思想觀念。
加強專門學校建設和專門教育工作。堅持有教無類,立足法治思維,合理設定和管理專門學校。明確專門學校管理體制,完善專門教育課程體系,依法規範招生入學程式,規範專門學校學生管理制度,發揮政法、公安機關和社會力量作用,加強工作保障和配套體系建設,建立科學的未成年人罪錯行為預防矯治體系,切實提高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教育矯治水平。
加強特殊人群文化教育。建立健全罪犯文化教育工作管理運行機制,提高監獄教育改造工作科學化水平。建立與監獄管理和改造罪犯相適應,有利於刑釋人員回歸社會,與改革發展穩定相統一的罪犯文化教育體系。建立和完善以教育部門管理統籌,教育機構幫助指導,監獄機關組織實施的教育模式,促使罪犯完成文化教育,提升文化層次水平,順利回歸社會成為守法公民。
5.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縱深發展。進一步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形成分層級的人才培養目標、搭建“通專結合”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構建適應新發展階段需求的“專創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完善高等學校就業與招生計畫聯動機制,充分發揮政策引導和調控作用,通過動態調整招生計畫,引導高校將人才培養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紮實推進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加強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等各類人才培養,緊密對接新產業新業態,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契合度、適應度和滿意度,主動將人才供應連結入產業鏈。
建立健全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的長效工作機制。完善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發布制度。實施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行動,加強人才供需對接,統籌好各類就業政策措施落地。實施高等學校畢業生基層成長計畫,引導畢業生到城鄉基層、艱苦邊遠地區、中小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就業創業,鼓勵優秀大學生投身軍營報效祖國。健全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建好用人單位信息資料庫,對困難群體畢業生實行“一生一策”動態幫扶。落實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促進畢業生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留滇畢業生比例達80%。
6.加快構建全民終身學習體系
構建更加通暢的人才成長通道。擴大高等職業教育服務,暢通面向高中畢業生、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高素質農民等群體接受高等職業教育的渠道,探索各種社會機構互聯互通、共享互助的終身教育新模式,建立多元主體協作的終身教育資源供給機制。
完善多樣化的終身教育服務平台。促進繼續教育一體化發展,建立各級各類教育培訓學習成果認定、積累和轉換機制。建立學分銀行體系和個人學習賬戶制度,學習者採取線上學習、自學等方式獲得學分,通過大數據實現各類教學平台中的學分與學習成果互認,打造終身教育網路“金課”平台。實現學習過程動態化監控,構建精準化教學模式。
大力發展社區教育。注重社區學校實體化建設,開發公民素養課程體系,完善師資配備、教學管理和督導評估等環節。進一步整合社區教育資源,以居民需求為導向,組織多樣化的社區教育活動。探索社區教育聯席會議、社區教育理事會、黨群議事會等豐富的協商形式和多樣化的協商渠道,為多方力量參與社區教育搭建溝通平台。廣泛建立農村社區教育組織,通過社區教育活動激活鄉村文化公共空間,針對地域特色組織開展社區教育活動,探索農村學習合作社、民家工作室、班組學習等學習組織的培育和發展。進一步探索將社區教育納入學分銀行建設規劃,建立學習成果聯動共享機制。調整社區教育機構功能,打造由州市社區教育指導中心、縣市區社區學院、鄉鎮(街道)社區學校和社區(村)教學點四級辦學網路。打造社區融媒介學習環境,強化居民持續自主學習意識,營造終身學習氛圍。
促進老年教育可持續發展。建立完善老年教育管理體制機制,把老年大學(學校)納入終身教育體系,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統籌,教育、組織、民政、文化、老齡部門密切配合,其他相關部門共同參與,體制清晰、管理規範、運行順暢的老年教育管理體制機制。擴大教育資源供給,鼓勵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職業學校、社區、民辦培訓機構開展老年教育。積極探索在社會福利中心、鄉鎮敬老院等養老機構設立老年課堂等學習場所。加強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支持高等學校加強老年教育相關專業建設,將老年教育相關專業列入鼓勵增設專業目錄、五年制高職教育專業目錄和緊缺專業目錄。發揮省、州市、縣三級老年大學示範引領作用,豐富鄉鎮(街道)、村(社區)老年學校(學習中心)教育服務形式與內容。力爭到2025年全省縣級以上城市至少建有1所老年大學,70%以上的鄉鎮(街道)建有老年大學分校(老年學校)、50%以上的社區(行政村)建有老年大學學習點。建立全省老年教育師資庫,鼓勵各級各類學校選派教師到校外老年教育機構兼職任教或從事志願服務,支持普通高校、職業學校相關專業畢業生及相關行業優秀人才到老年教育機構工作。建立老年教育教師崗位培訓制度,保障教師在薪酬福利、業務進修、職務(職稱)評聘、績效考核等方面享有的權利和待遇。鼓勵專業社工、助老團體(個人)等參與老年教育工作和助老志願者服務,加快建立一支結構合理、數量充足、素質優良,以專職人員為骨幹、兼職人員和志願者相結合的教學和管理隊伍。
7.推動語言文字事業創新發展
大力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程度。繼續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學前學會國語計畫,國語培訓教師5000人次。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搶救保護,推進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和信息化工作。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弘揚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中華優秀文化,更好地服務人民生活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充分發揮學校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基礎陣地作用,全面加強各級各類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持續推進學校語言文字規範化達標建設,到2025年規範化達標學校達標率100%,國語普及率達85%。提升教師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核心素養和教學技能,促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與學校德育、智育、美育有機融合。將語言文字工作納入各級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職責考核。建立推普助力長效機制,利用信息技術等手段,不斷創新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宣傳載體,滿足各族民眾對優質語言教育和語言服務的需求。面向南亞東南亞推進對外漢語教學和來滇留學人員漢語學習服務體系,加強語言文化國際交流合作,不斷拓展交流渠道,積極提升中國語言文字國際話語權。
(六)深化教育改革激發活力
1.深入推進教育評價改革
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機制。堅決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州、市、縣、區人民政府不得下達升學指標或以中高考升學率考核下一級政府、教育部門、學校和教師,不得將升學率與學校工程項目、經費分配、評優評先等掛鈎,不得通過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績為標準獎勵教師和學生,嚴禁公布、宣傳、炒作中高考“狀元”和升學率。
改革學校評價機制。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幼稚園重點評價科學保教、規範辦園、安全衛生、隊伍建設、克服國小化傾向等情況;義務教育學校重點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保障學生平等權益、支持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育教學水平、營造和諧育人環境、建設現代學校制度以及學業負擔、社會滿意度等情況;職業學校重點評價德技並修、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訓結合、學生獲取職業資格或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畢業生就業質量、“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等情況;推進高校分類評價,引導不同類型高校科學定位,辦出特色和水平。
改革教師評價機制。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素質的第一標準,全面落實新時代幼稚園、中國小、高校教師職業行為準則,把認真履行教育教學職責作為評價教師的基本要求,突出教育教學實績,引導教師上好每一節課、關愛每一個學生,堅決克服重科研輕教學、重教書輕育人等現象。
改革學生評價機制。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籤的做法,創新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辦法,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完善德育評價,強化體育評價,改進美育評價,加強勞動教育評價,嚴格學業標準。
改革用人評價機制。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改變人才“高消費”狀況,共同營造教育發展良好環境。
2.穩妥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穩妥推進中考改革。完善考試和成績呈現方式,堅持以學定考,提升中考命題質量,嚴格招生入學管理,杜絕違規招生、惡性競爭。落實好雲南省國中學生體育音樂美術考試方案,積極穩妥推進體育100分和音樂美術各20分考試工作。引導學生積極參加體育美育活動,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升審美素養。開展理化生實驗操作考試,培養和規範學生實驗操作和動手能力。到2023年,縣級公辦普通高中招生計畫和民辦普通高中公費學位全部合理分配到服務區域內各初級中學,並確保足額錄取,分配比例進行年度動態調整。
積極穩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自2022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新生起,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普通高等學校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普通高等學校考試招生體制機制。圍繞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選擇性考試方式、成績呈現及使用方式、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及使用等方面,加強研究,完善和出台配套檔案。推進普通高中提質擴容,配齊選課走班教學專用教室和場館,抓好高中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提升高考綜合改革基礎條件保障水平。推進全省命題專家庫、命題專家隊伍和命題基地建設,加強教育考試招生隊伍培養和補充,健全招考隊伍待遇保障和激勵機制,提升命題能力和考試招生專業化水平。完善高職學校“文化素質+職業技能”方式考試招生辦法,為學生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多種入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3.深化教育管理體制改革
充分發揮各級黨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在決策議事中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和整體推進的作用,進一步理順教育部門與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責分工,整合力量,推進相關改革協同配套、整體推進。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促進管辦評分離,努力形成政府管好教育、社會辦好教育、學校潛心治校辦學、教師安心熱心從教、學生全心專心向學的教育體制機制。落實各級政府教育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保障教育經費投入。
4.推進教育督導體制機制改革
最佳化教育督導管理體制,健全督政、督學、評估監測“三位一體”教育督導體系,健全機構設定,理順管理體制,充實教育督導力量。將教育督導工作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由教育督導機構統籌使用,保障教育督導機構充分履行教育督導職責。加強對州、市、縣、區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的督導評估,積極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組織開展縣域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導評估工作。建立控輟保學督導長效機制,開展縣級政府履行控輟保學主體責任督導評估。對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和重點工作開展專項督導。加強對各級各類學校的督導評估,規範辦學行為,引導學校辦出特色、辦出水平。把推進教育評價改革情況作為督政督學的重要內容。建立健全覆蓋學前教育、義務教育(含特殊教育)、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的評估監測制度,形成由各級政府教育督導機構統一負責、多方參與的各級各類教育和學校評估監測機制。積極探索建立各級政府教育督導機構通過購買服務、委託第三方評估監測機構和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監測的工作機制。培育和扶持一批專業評估機構,以大數據、網際網路、雲計算為支撐,加快構建全省統一、分級使用、開放共享的教育督導信息化管理平台。保證督學隊伍相對穩定,逐步擴大專職督學比例,提高督學專業化水平,完善督學考核評價制度,建立督學退出機制。強化教育督導結果運用,切實推動教育督導“長牙齒”,努力建成全面覆蓋、運轉高效、結果認定權威、問責有力的教育督導機制。
5.規範民辦教育發展
修訂《雲南省民辦教育機構管理辦法》,依法支持和規範社會力量舉辦民辦教育。積極穩妥推進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改革,堅持依法治教,落實政府責任,加強分類指導,強化民辦義務教育規範管理。積極引導民辦學校服務社會需求,更新辦學理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辦學模式,加強內涵建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引導民辦幼稚園提供普惠性服務、優質特色服務,完善民辦普惠性幼稚園鼓勵支持和規範管理措施,堅持科學保教,防止和糾正“國小化”傾向。規範現有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特別是公有主體舉辦或者參與舉辦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在完成規範基礎上,鼓勵引導現有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辦出質量和特色。鼓勵支持民辦普通高中優質發展,特色辦學。完善民辦職業教育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水平,在全省建設一批高水平民辦職業學校和高水平專業。全面完成獨立學院轉設工作,支持條件成熟的民辦本科院校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支持民辦高校逐步消除D類(國內平均水平以下)專業。探索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對口幫扶和協同發展機制,促進民辦高校規範辦學、健康發展。支持社會力量舉辦繼續教育,積極推動學習型社會建設。依法規範校外培訓,完善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非學科類分類管理體制機制,依法依規加強校外培訓監管。
6.提升教育教研工作水平和質量
完善省、州市、縣、校四級教研體系,理順教研管理體制,有條件的縣、市、區可依託現有資源推進教研機構、師訓機構、電教機構等融合發展,實現培訓、教研、電教、科研、評估、監測功能的有機整合。鼓勵各級教研機構與學校融合發展,依託學校建立教研實訓基地、教研中心或教師發展中心。明確教研員工作職責和專業標準,健全教研員準入、退出、考核激勵和專業發展機制。核定教研員編制,建立專兼結合的教研隊伍,省、州市、縣三級教研機構應配齊所有學科專職教研員。完善區域教研、校本教研、網路教研、綜合教研製度,建立教研員鄉村學校聯繫點制度和聽評課制度,組織、指導中國小開展校本研修,提出校本研修的評價及改進意見。鼓勵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等參與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工作,推進“網際網路+教研”平台和資源建設套用。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加強教育科研課題管理與成果推廣。
(七)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宗教觀、文化觀。全面加強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把師德師風建設納入學校黨委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以張桂梅、朱有勇等先進模範為榜樣,弘揚高尚師德,傳承優良師風,引導教師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全心全意做學生的引路人。
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推動師德建設常態化長效化,落實幼稚園、中國小、高等學校教師職業行為十項準則。對師德失范問題進行專項整治,建立師德失范行為通報警示制度,對出現嚴重師德師風問題的教師實施教育全行業禁入制度。
加強教師黨支部和黨員隊伍建設。實施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健全把骨幹教師培養成黨員,把黨員教師培養成教學、科研、管理骨幹的“雙培養”機制。
2.構建教師培養培訓體系
提高教師教育質量。實施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畫,推動師範類院校回歸師範教育主責主業,建立以師範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範院校參與的特色師範教育體系,對應中國小教學,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推進政府、高等學校、中國小“三位一體”協同育人。適時提高師範專業生均撥款標準,提升師範教育保障水平。完善師範生公費教育政策,加強公費師範生的履約管理,提高師範生“三字一話”能力和水平,建立60個教師教育實踐基地。依託師範類高等學校,重點培養專科層次幼稚園教師、本科層次義務教育教師、研究生層次高中階段教師。加強音體美等緊缺薄弱學科教師、特殊教育教師培養。
加大教師培訓力度。開展中國小教師全員培訓,推進培訓自主選學,搭建教師培訓與學歷教育銜接的“立交橋”。加強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繼續實施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畫,切實推進職業學校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帶動建立一支技藝精湛、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開展高等學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重點面向新入職教師和青年教師,加強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等三個階梯遞進的人才培養。組織實施國家和雲南省人才項目,培養引進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科領軍人才和青年學術英才,並在遴選和培育中突出教書育人,讓科學家同時成為教育家。加強高等學校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發展,為高等學校培養人才培育生力軍。
提升教師隊伍能力素質。加強中國小幼稚園校(園)長隊伍建設,實施萬名校長培訓計畫,提升校長辦學治校能力,打造高品質學校。全面推進校長職級制改革,突出和體現校長職業化、專業化特質。加大校長培訓力度,培養具有雲南特色的教育家型校長。注重教師隊伍學歷提升,逐步將幼稚園教師學歷提升至專科,國小教師學歷提升至師範專業專科和非師範專業本科,國中教師學歷提升至本科,普通高中教師學歷提升至研究生。建立健全教師發展機構和專業培訓者隊伍,逐步推進縣級教師發展機構建設與改革,實現師訓、教研、電教部門有機整合,深入實施義務教育青年教師培訓計畫。
3.深化教師管理綜合改革
推進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縣級教育主管部門對縣域內教師人事關係進行集中管理,在核定的編制和崗位總量內,把崗位職數和教師均衡配置到國中、鄉鎮中心學校或學區,促進縣域內義務教育教師合理交流輪崗。
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逐步補充幼兒教師,重點補充鄉村幼兒教師。落實城鄉統一的中國小教職工編制標準,按照班師比與生師比相結合的方式,科學合理核定教職工編制,向鄉村小規模學校適當傾斜。採取定期交流、跨校競聘、學區一體化管理、集團化辦學、學校聯盟、對口支援、鄉鎮中心學校教師走教、“管理團隊+骨幹教師”組團輸出等多種途徑和方式,重點引導城鎮優秀校長和骨幹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結合鄉村教育需要,探索構建招聘和支教等多渠道並舉,高端人才、骨幹教師和高校畢業生、退休教師多層次人員踴躍到鄉村從教、支教的格局。
減輕中國小教師負擔。清理精簡現有督查檢查評比考核事項,控制總量和頻次,對清理後保留的事項實行清單管理,實行年度計畫和審批報備制度。改進督查檢查、評比考核方式方法,統籌規範社會事務進校園、精簡有關報表填寫、規範抽調借用中國小教師等事宜。
健全職業學校教師管理制度。探索將行業企業從業經歷作為認定教育教學能力、取得專業課教師資格的必要條件,推動固定崗和流動崗相結合的職業學校教師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支持職業學校專設流動崗位,大力引進行業企業人才,吸引具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等兼職任教。完善職業學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雙師型”教師考核評價充分體現技能水平和專業教學能力。
深化高等學校教師人事制度改革。積極推進高等學校人員總量管理改革試點,實行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雙重考察,嚴把高等學校教師選聘入口關。最佳化高等學校教師結構,鼓勵高等學校加大聘用具有其他學校學習工作和行業企業工作經歷教師的力度,支持學校在編制、職數和人員總量內,面向國內外引進高層次人才,並按照“報備—招聘—入職”程式簡化審批流程。加大中青年人才培養力度,面向海內外引進和自主培養大批青年學術骨幹和人才。嚴格教師職業準入,將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和教育實習作為認定教育教學能力、取得高等學校教師資格的必備條件。加強高校教師職稱評聘事前事中事後監管。
4.保障和提高教師地位待遇
落實教師工資待遇。建立健全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隨當地公務員待遇調整的聯動機制,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完善教師內部分配激勵機制,績效工資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師傾斜,落實校長職級獎勵制度和高等院校高層次人才工資分配激勵機制;落實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依據學校艱苦邊遠程度實行差別化補助。加強鄉村教師周轉宿舍建設,為鄉村教師配備相應設施,關心鄉村青年教師生活,豐富鄉村教師精神文化生活。
加大教師表彰獎勵力度。大力宣傳張桂梅、朱有勇等先進事跡,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開展教學名師、國家級教學成果獎評選表彰,持續開展從教20年以上優秀鄉村教師獎勵活動,重點獎勵貢獻突出的教學一線教師,鼓勵廣大鄉村教師紮根基層,為提高鄉村學校教學質量貢獻力量。鼓勵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民間組織對教師出資獎勵,開展尊師活動,營造尊師重教良好社會風尚。
(八)圍繞“數字雲南”推進智慧教育
1.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設
按照分級負責的原則,持續開展雲南教育專網建設,大力發展“5G+遠程互動教學”,深化實施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及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工作。以數字課堂建設為重點、“一屏兩機”建設為抓手,全面推進數字校園建設。推進校園基礎設施環境智慧型化改造,普及智慧型教室、虛擬實驗實訓室、智慧型圖書館等智慧型學習空間和各類符合標準的學習終端,提升教育服務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水平。加快建成統一門戶入口、統一數據標準、統一身份認證的“雲上教育”平台,建成覆蓋全省的數字資源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和一體化智慧型教學與管理平台,推動5G與教育深度融合,實現全省教育資源互通共享,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2.開發整合優質數字教學資源
推進“平台+教育”服務模式,建設各級各類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示範課程。引進優質社會資源,整合教育系統內、外優質資源,加強中國小數字教育資源建設,建立專業技能數字教學資源,發揮本地名師力量,持續建設適應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數字資源,構建教育資源共享體系,搭建全省區域內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資源聯通共享新格局,提升優質教育資源服務供給能力。探索基於“網際網路+教育”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提升區域間、城鄉間以及校際間的教學與管理水平,逐漸縮小差距,提高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質量。發揮數位電視優勢,強化家校教育互動,有效支撐學生家庭學習。
3.完善教育服務供給方式
建立線上線下教育常態化融合發展機制,形成良性互動格局。將教育信息化資源與服務納入政府購買服務指導性目錄,引導社會資本支持“網際網路+教育”新業態發展,鼓勵社會、企業等多方力量舉辦線上教育機構,開發線上教育資源,提供優質教育服務。支持學校加大線上教育資源研發和共享力度,推動高等學校服務基礎教育,構建雲南教育數字資源體系。鼓勵學校加強網信領域相關專業建設,培養各類急需人才。完善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建立健全線上教育資源備案審查制度和監管制度,完善教育服務消費者權益保障機制,創新線上教育監管方式,允許各類主體依法平等進入市場,促進“網際網路+教育”新業態有序健康發展,實現“人找資源”到“資源找人”,深化普及“三個課堂”套用,形成高質量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4.加速教育治理數位化轉型
整合各類教育管理和教學管理信息系統,搭建基於語音識別、圖像識別、大數據等技術套用的智慧型學習教育平台,推動教育教學和教育科研實現智慧型化、網路化和個性化。建立教育大數據標準,實現“一數一源”和師生教與學行為的伴隨式數據採集,智慧型分析學生成長軌跡,發揮人工智慧在促進個性化教育中的作用,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推動“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平台廣泛套用,推動“網際網路+監管”平台深入套用,加速教育治理數位化轉型,搭建基於區塊鏈的教育治理與套用創新平台,形成專業化的教育決策支撐體系,實現教育管理精準化和教育決策科學化,全面推進教育治理方式變革。促進教師管理智慧型化,建立教師終身學習與職業發展電子檔案,改進教師管理,最佳化教師服務。
5.推進教育教學模式變革創新
通過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將數字課堂、資源體系和教學管理相互融合,實現基於數據的套用互通。推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支持的教育教學方法創新,探索“網際網路+”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推進智慧教育創新發展行動和百區千校萬課行動,不斷提升教師信息化能力,推動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環境,轉變教學方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將編程教育納入中國小課程體系,加強學生信息素養培養,提高學生運用數位化手段進行學習活動、解決學習問題、適應信息化社會的能力。探索利用智慧型技術建立多維、精準的學生成長檔案,構建滿足學習者網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個性化、終身化學習需求的新型課程結構和教學組織管理體系,助力學校精準管理、教師精準教學、學生個性化學習。
(九)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教育輻射中心
1.打造“留學雲南”品牌
做強“留學雲南”品牌,將雲南建設成為南亞東南亞、環印度洋地區國家留學生來華留學重要目的地。及時準確研判全球疫情情況,積極應對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留學工作的機遇與挑戰,調整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式,在保障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確保來滇留學工作安全順利進行。擴大省政府獎學金招生規模,政府獎學金,吸引境外優秀學生來滇留學,大力培養各類知華友華人才,到2025年來滇學歷教育留學生達2萬人。發揮雲南高校學科專業優勢,建設來滇留學教育精品課程。堅持質量為先,開展來滇留學質量監督和評估,完善來滇留學質量保障體系。統籌國內校園常態化疫情防控和來華留學生管理,不斷完善法規政策體系,依法依規提升管理水平。加速推進信息化建設,形成公安、教育協同的綜合治理合力。加強師資和留學生管理幹部隊伍建設,提升專業化水平。
2.引進世界高水平大學開展中外合作辦學
聚焦國內薄弱、空白、緊缺學科和專業,結合雲南產業發展優勢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需要,大力引進境外優質教育資源到雲南,新增1箇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10個合作辦學項目。舉辦中外合作辦學論壇,搭建信息資源平台與辦學資源平台,做好辦學服務。最佳化學科專業布局,鼓勵高校和職業學校發揮學科專業優勢開展合作辦學。支持職業學校與德國等已開發國家優秀企業和院校開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借鑑“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合作辦學。推進中外合作辦學評估認證,構建新時代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體系,提高辦學質量。大力引導高校引進教育資源開展合作辦學,通過合作辦學提升學科專業建設能力和水平。
3.建設高水平區域教育交流合作平台
進一步加強部省及省院、省校合作,建立部省、省校、校校三級合作新機制,充分挖掘西南聯大資源,拓展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部屬高校在產業、科技、教育等方面合作幫扶的深度與廣度,推動我省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教育事業和產業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積極推動與南亞東南亞、環印度洋地區國家教育交流合作,擴大交流規模,提升交流層次。利用“南博會”平台,定期舉辦“南亞東南亞教育合作論壇”,對外宣傳雲南教育的優勢和特色。依託普通高校、職業學校建設一批教育援外培訓品牌和示範基地。支持高校和企業到南亞東南亞、環印度洋地區國家舉辦漢語學習中心、基礎教育學校、職教學院等境外辦學機構和項目,提升雲南教育在區域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4.大力培養更具國際競爭力人才
強化出國留學工作,加強“高精尖缺”人才培養。最佳化出國留學布局,拓展出國留學空間,擴大與全球知名高校及機構的合作,推動出國留學目的地多元化發展。深化出國留學工作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發揮選派單位作用,加強出國留學全過程管理,提高選派效益。主動加強與國際組織的合作,大力培養輸送國際組織人才,提高參與國際組織工作能力。加快高校公共外語課教學改革,探索建立“外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儲備“一精多會、一專多能”的國際化複合型人才。推動高校加強非通用語種專業建設,實現南亞東南亞、環印度洋區域國家官方語言專業設定和人才培養全覆蓋。支持高校開展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和科學研究,鼓勵開展中外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授,鼓勵校際交流合作向學科、專業、學術帶頭人延伸。改革海外人才引進方式,重點引進能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破解“卡脖子”困境、帶動新興學科的領軍人才和科研團隊,以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支持政策,多渠道培養引進一批熟悉南亞東南亞國家語言、國情、法律及貿易規則的複合型人才和國際產能合作急需人才,增強雲南面向南亞東南亞國家的人才輻射作用。加強中國小國際理解教育,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且具有國際視野的新時代青少年。
(十)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1.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
加快完善教育法規體系。積極推動制定或修訂促進全省教育改革發展的地方性法規,關注重點事項的地方配套立法,加強重大問題的單項立法,提高法規的針對性、及時性、可操作性。依法明確政府管理教育的權責範圍,規範行政程式,確保教育行政權力合法有效行使。建立健全教育行政執法機制,依法查處違反教育法律法規、擾亂教育秩序、侵害受教育者和教育者權益的行為。實施規範性檔案和重大教育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健全教育重大決策責任追究制度。制定和落實全省教育系統“八五”普法規劃,紮實做好教育系統法治宣傳教育,促進廣大教育行政幹部和師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2.增強教育部門服務管理能力
轉變政府管理方式。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實教育行政管理權責清單制度。切實簡化行政審批程式,推進行政審批標準化、信息化、規範化建設。提升政府綜合運用法律、標準和信息服務等現代治理手段治理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加快推進管辦評分離,形成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範有序的管理體制。增強管理隊伍服務意識,明確服務內容,規範服務行為,最佳化服務方式。提升教育決策的科學性,落實重大決策和行政規範性檔案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製度,評估教育政策落實情況和實施效果。加強教育政策研究,建設一批高水平教育智庫和研究中心,切實提高教育政策研究的層次水平和前瞻性。
擴大和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構建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辦學主體多元、辦學形式多樣、充滿生機活力的辦學發展新格局。進一步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依法保障學校充分行使辦學自主權和承擔相應責任。依法擴大高等學校在考試招生、教育教學、科學研究、教職工隊伍管理、經費資產使用管理、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的自主權;擴大普通高中及中等職業學校在辦學模式、育人方式、資源配置、專業設定、人事管理、收入分配、校企合作、社會服務等方面的自主權;落實和擴大中國小在育人方式、資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權;擴大民辦學校收費自主權和招生自主權,鼓勵民辦高校自主設定專業。加快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採取聯合辦學、委託管理等形式,積極探索多種辦學模式,激發教育活力。改進非義務教育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制定優惠政策,採用公平競爭,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進入教育領域。
3.提高學校綜合治理水平
推動形成以章程為核心,規範統一、分類科學、層次清晰、運行高效的學校規章制度體系。健全學校財務管理和績效管理機制,完善學校校務公開制度,探索建立符合學校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傾向。完善學校法人治理體系,進一步堅持和完善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學校領導體制和治理體系,推進決策、執行和監督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充分發揮教職工代表大會、學術委員會、學生代表大會、理事會(董事會)、法律顧問等在學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鼓勵民辦學校按照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兩種組織屬性開展現代學校制度改革創新,建立健全理事會(董事會)、監事(會)制度。健全職業學校與企業、行業的深度融合發展機制,構建命運共同體,完善學校理事會和董事會制度。
4.加大社會參與教育治理力度
加強教科研機構、教育評估等專業隊伍建設,提升專業水平和參與教育治理能力。支持高等學校參與教育治理,鼓勵有資質的教育企業參與教育治理。拓寬專業學會、研究會、行業協會、基金會等第三方參與教育治理的渠道,完善第三方參與教育治理的準入和管理機制,促進第三方機構有序發展。鼓勵學生家長支持教育、參與學校治理,整合多種社會力量支持教育、參與教育治理,加快構建全社會參與教育治理的大格局,形成全社會協調育人體系。探索與國內外教育機構合作,引入先進的教育技術和工具,增強教育治理的技術支撐。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非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提供優質服務和特色服務,參與教育治理。探索混合所有制辦學機制,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以多種方式參與辦學。支持培育新型教育業態,鼓勵發展網際網路形態新型學校,推進教育治理主體和治理模式多樣化。完善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機制,加大公共服務領域購買力度,確保購買服務質量。
5.維護學校安全和穩定
完善常態化疫情防控機制。統籌推進校園疫情防控和教育事業發展,科學精準做好學校疫情常態化防控,壓實責任,強化疫情預防、應急管理、保障、監督、督查等措施,堅決防止疫情向校園蔓延,確保師生生命安全。根據疫情發生的階段性、區域性和時段性特徵,及時靈活調整防控策略。持續以邊境地區學校和省內重點區域為關鍵點,堅持外防輸入不放鬆,內防反彈不懈怠,嚴格各項防疫舉措,把好校園入口,確保不出現規模性輸入和反彈。深入開展新時代校園愛國衛生運動,加大校園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完善校園疾病防控體系,嚴防出現聚集性疫情,嚴防散發病例傳播擴散。做好疫情防控期間線上教育管理以及學校線上教學的組織。支持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加大公共衛生有關學位點和學科專業建設力度,引導支持有條件的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做好來滇留學人員、港澳台師生、外籍教師的管理與服務。
維護學校安全穩定。推進落實教育系統意識形態和安全穩定責任制,健全校園安全穩定工作體制機制,加強校園“三防”基礎建設,及時開展學校安全隱患排查,完善學校安全管理制度。2022年底前,全省校園專職保全員配備率達100%,全省校園一鍵式緊急報警、視頻監控系統達標率達100%,全省校園封閉化管理率達100%。確保教育領域政治安全和校園和諧安全穩定。加快教育系統大安防、大數據、大集成、大套用、大聯動、大平台建設,做到建設標準化、管理規範化、套用智慧型化、處置系統化、運維專業化、資源一體化,形成全域覆蓋、全面監控、全網共享、全時可用、全天可控、全程可溯的校園公共安全監控體系。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全面推進國家安全教育。嚴厲打擊校園周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加強校園安全教育,推動校園安全教育標準化、規範化、系統化、科學化和信息化。持續推進校園欺凌工作專項治理,堅決遏制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發生。依法推進校方綜合保險制度,減少“校鬧”。持續推進學校食品安全守護行動,學校食堂“六T”管理全覆蓋、全達標。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
始終堅持和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加強教育系統黨的建設,強化基層黨組織建設,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和組織保障。健全和加強黨的領導的組織體系、制度體系、工作機制,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黨的政治建設教育高質量發展。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各負其責的教育工作領導體制,落實各級黨委和教育部門黨組織管黨治黨主體責任,健全完善黨建帶群建工作機制。落實教育系統各級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切實加強意識形態陣地管理,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強化思想,鞏固壯大主流思想文化,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堅持嚴的主基調,繼續推進教育系統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完善全面從嚴治黨責任落實機制,加強政治監督,強化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不斷加強和改進學校統戰工作,持續加強黨外知識分子工作和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加強高校統戰幹部隊伍建設,推進統一戰線知識進校園,持續做好學校抵禦宗教滲透和防範校園傳教工作。
(二)完善教育經費投入機制
保障教育優先投入。切實落實教育規劃優先、經費投入優先、資源配置優先,在教育土地供給、教師編制保障等方面予以優先支持。依法落實各級政府教育支出責任,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確保做到兩個“只增不減”。
完善經費投入機制。健全各級各類教育生均財政撥款制度和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積極落實財政教育投入。健全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集教育經費的體制。完善非義務教育培養成本分擔機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合理確定政府與社會、受教育者個人或家庭成本分擔比例,建立學雜費動態調整機制。以高校為責任主體,通過政府獎補激勵引導、處置低效資產、多渠道籌措資金等途徑,合理化解高校債務,統籌做好債務化解和建設發展各項工作,建立高校持續健康發展建設的長效機制。嚴格控制高校債務規模,加強高等教育資源統籌規劃,進一步完善高校債務管理和內部控制管理制度。
強化教育經費使用管理。建立全覆蓋全過程全方位的教育經費監管體系,建立教育經費統管機制,提高經費分配和使用的規範性、安全性、有效性。全面實施績效管理,加強教育經費使用績效評價,完善公共教育經費績效評價制度,強化評價結果套用,根據評價結果及時調整經費投入結構,提高經費使用效益。加強學校財會制度、核算管理、會計隊伍等方面建設,加強教育系統會計人員培訓,全面提高會計核算質量和財務資產管理水平。
(三)健全規劃實施監督評估機制
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按照本規劃要求,進一步突出優先發展戰略地位。統籌協調,持續推進,將教育規劃實施工作情況列入政府績效考核和履行教育職責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壓實責任,確保落到實處。
加強協同推進。統籌好教育規劃實施,強化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健全跨部門統籌協調機制,建立統籌解決教育規劃實施重大問題機制,加強與年度計畫和各級專項規劃的有效銜接,建立規劃實施責任制,對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進行分解,明確責任分工,制定實施方案。
加強過程監測。組織對規劃實施情況進行過程評估和跟蹤監測,健全督導制度。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定期發布教育規劃實施情況動態,及時向社會公布規劃實施進展情況,主動接受社會、媒體對規劃實施的監督,將社會各界對規劃的意見和建議作為規劃調整的重要依據,推進教育規劃科學實施。

政策解讀

《雲南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於2021年11月22日經第十三屆雲南省人民政府第13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於12月28日以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檔案印發。現將《規劃》政策解讀如下:
一、《規劃》決策背景
《規劃》的編制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重要論述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結合雲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在充分研判和分析雲南教育事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困難,特別是存在短板和不足,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科學制定各級各類教育高質量發展目標任務以及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各項舉措。
二、《規劃》制定依據
《規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做好“十四五”省級重大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以及教育部的有關規定製訂。《規劃》的制定程式嚴格按照國務院《重大行政決策程式暫行條例》和《雲南省重大行政決策程式規定》、《雲南省發展規劃條例》完成。
三、《規劃》制定研判過程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於2020年4月28日召開全省編制工作專題會議,成立了省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組建雲南教育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組,對“十三五”規划進行了總結,開展了多次實地調研、基層走訪,廣泛聽取社會各界和有關方面的意見建議。
先後徵求了省發展改革委等18個省級相關部門、83所高等學校、16個州(市)教育體育局意見;委託華東師範大學召集11名國內教育專家開展了專家諮詢,共收集意見和建議158條。經研判,予以採納123條,未採納35條;7月23日至8月1日通過官網向社會公眾徵求意見,收到反饋意見8條,予以採納4條、未採納4條,公開徵求意見採納情況已通過省教育廳官網向社會公告。未採納的意見建議或因與國家和省級教育發展政策不相符,或基於地區和學校層面提出,以及不符合規劃編制標準體例等。在充分吸收意見建議的基礎上,經反覆修改完善,於6月初形成《規劃》送審稿,並按規定程式完成了風險評估和合法性審核。
6月10日、8月3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黨組會議兩次對《規劃》進行審議。6月30日、9月9日,雲南省人民政府張治禮副省長兩次主持召開專題會議,對《規劃》進行了研究。根據會議要求,進一步對《規劃》作修改完善。
11月22日《規劃》經省人民政府第132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於12月28日發布《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雲南省“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的通知》(雲政辦發〔2021〕65號),《規劃》印發實施。
四、《規劃》解讀
《規劃》內容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回顧了雲南省教育工作在“十三五”期間所取得的成就和面臨的困難;第二部分確立了“十四五”期間的發展思路、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第三部分規劃了“十四五”期間的10類共48項發展任務;第四部分提出了實現發展目標的保障措施。
(一)“十四五”時期,雲南教育將以什麼思路高質量發展
一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完善黨領導教育工作的體制機制,全面提升教育系統黨的建設質量,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強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是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五育”並舉,推進“三全育人”,健全完善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領導體系、工作體系、責任體系。增強學生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實踐本領,重視青少年身體素質和心理健康教育,促進青少年學生全面發展。
三是堅持新發展理念。以創新發展激發教育活力,以協調發展最佳化教育結構,以綠色發展教育風尚,以開放發展擴大教育資源,以共享發展促進教育公平。
四是堅持服務雲南現代化建設。圍繞雲南省“三個定位”和“三張牌”戰略,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民生急需相關學科專業,加快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等學科建設。面向學科前沿和現代化發展,探索產學研協同育人新機制。
五是堅持紮根雲嶺大地辦教育。立足基本省情,分類指導、調整結構,最佳化布局、整體推進,在深度融入新發展格局中不斷促進教育高水平普及和高質量發展。
(二)“十四五”時期,雲南教育有哪些新的奮鬥目標
總體目標:到2025年基本建成教育高質量發展體系,各級教育實現更高水平普及、更高質量發展,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主要教育指標達到或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在西部省區居領先地位,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雲南人民教育獲得感進一步增強,教育服務經濟社會、輻射南亞東南亞的能力顯著提升,為2035年建設教育強省、全面實現教育現代化奠定堅實基礎。
主要指標:
一是高水平普及目標。到2025年,雲南省4項教育普及指標達到或高於國家平均水平:學前教育毛入園率目標為9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目標為2022年達到97%,並持續鞏固,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目標為93%,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目標為60%。
二是高質量發展目標。推動雲南教育高質量發展,規劃提出6項具體目標,即: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高中教育普及提升、職業教育提質培優、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勞動年齡人口素質顯著提高。明確了一批體現高質量發展的標誌性指標和任務,如: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占比達30%、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占比達20%、中小學生體質健康合格率達65%,建設國家級高水平職業學校2—4所、世界學科3—5個等。
(三)“十四五”時期,如何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雲南教育改革發展
一是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教育戰線。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貫穿到教育改革發展全過程、各領域和各環節,確保在教育戰線落地生根,不斷深化對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認識,增強教育改革創新能力,打造教育新發展格局。
二是持續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深入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中國小教育,推動高中學校開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選修課、專題課和主題團課黨課,深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
(四)“十四五”時期,雲南教育如何服務“三個定位”和“三張牌”戰略
一是全面融入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和水平,做好少數民族文字教材的編寫、使用和管理,推進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示範學校建設,辦好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班。
二是全面支持生態文明排頭兵建設。把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健全生態文明教育合力機制,開展高等院校生態學等有關學科建設,培養和引進生態領域高層次人才。
三是全面服務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全方位寬領域推進與南亞東南亞、環印度洋地區國家教育交流合作,支持和鼓勵面向南亞東南亞創辦海外學校,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和科研合作,大力發展留學生教育和境外辦學,增強職業教育國際競爭力,建好邊境地區基礎教育學校,實施邊境縣學校建設工程,建設一批優質特色的抵邊學校和國門學校。
四是助力打造世界三張牌”戰略。圍繞世界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和“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增強教育服務能力。加強職業學校專業群對標建設,遴選一批服務雲南“三張牌”發展戰略的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群。開展本科“特色學科建設計畫”,遴選30個左右支撐雲南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和打造世界三張牌”的特色學科(群)。
(五)“十四五”時期,雲南教育如何落實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是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全力加強課程建設,積極推進實踐教學,加強校園文化氛圍建設,充分發揮評價引導作用。
二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推進德育智育工作,切實加強體育教育,加強改進美育工作,抓實抓好勞動教育,系統開展國防教育和生態文明教育,紮實推進健康教育和視力保護。
三是提升立德樹人工作質量。深化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創優行動,足額配備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專職輔導員、專職組織員,實施思政課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完善德育工作督導評價機制,健全學校德育工作機制,強化課程育人、教學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和協調育人,落實全員、全過程和全方位育人要求。
四是全面落實黨對教材工作的領導。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的工作協調機制,落實教材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完善大中國小教材選用審定製度、教輔評議制度,制定完善各級各類教材教輔管理辦法,加強地方課程教材和職業學校、高等學校專業課程教材建設。
五是健全協同育人體系。加快推進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機制建設,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建設、共同參與治理的育人環境。
六是切實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大力推進義務教育教學改革,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高質量推進課後服務,從嚴治理規範校外培訓。
(六)“十四五”期間,雲南如何紮根雲嶺大地辦好教育
一是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發展。健全完善學前教育發展機制,多渠道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全面提高保教質量。
二是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科學合理規劃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提高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水平,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監測機制,全面發展素質教育,保障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
三是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提高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實施縣域普通高中質量提升計畫,全面完成普通高中建設項目,構建示範高中、特色高中和綜合高中分類發展、分層提升的普通高中發展新格局。推進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建立高等學校與普通高中聯合育人機制,完善綜合素質評價實施辦法。
四是促進職業教育提質培優。最佳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健全多元開放融合的辦學模式,進一步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全面深化職業教育內涵建設,增強職業教育國際影響力。
五是提升高等教育內涵和競爭力。最佳化高等教育結構布局,實現本科教育內涵式發展,強化學科內涵建設,加強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著力推動高校科技創新,推進高等教育與城市融合。
(七)“十四五”期間,雲南如何協同推進鄉村教育振興
實施鄉村教育振興計畫,最佳化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全面改善農村基礎教育條件;提高鄉村教師綜合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培養適應現代農業要求、數量足夠的高素質農民,整體持續推進城鄉基本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全面推行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和校長職級制改革,探索建立“省管縣用”、“省管校用”幫扶機制,採取完善跨區域對口幫扶和集團化辦學等措施,在國家和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先行試點,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和優質均衡水平。
(八)“十四五”期間,雲南將如何提升教育改革發展成果共享
一是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嚴格落實“四個不摘”政策,繼續實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和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畫,持續改善農村地區義務教育辦學條件,繼續實施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脫貧地區學生的國家、地方和高校專項計畫,繼續開展東西協作。
二是協同推進鄉村教育發展。實施鄉村教育發展計畫,最佳化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布局,提高鄉村教師綜合素質和教育教學能力,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
三是重視發展特殊教育。實施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計畫,指導、規範重度殘疾兒童少年送教上門工作,建立特殊教育教師編制動態監測系統、特殊教育資源資料庫及殘疾學生學籍系統。
四是保障困難群體和特殊人群受教育權利。健全完善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兒童少年助學政策體系,加強專門學校建設和專門教育工作,加強特殊人群文化教育。
五是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完善高等學校就業與招生計畫聯動機制,加快培養理工農醫類專業緊缺人才,加強創新型、套用型、技能型等各類人才培養,健全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落實畢業生就業創業政策。
六是加快構建全民終身學習體系。構建更加通暢的人才成長通道,完善多樣化的終身教育服務平台,大力發展社區教育,促進老年教育可持續發展。
七是推動語言文字事業創新發展。大力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程度,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搶救保護,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持續推進學校語言文字規範化達標建設。
(九)“十四五”期間,雲南將如何深入推進教育評價改革
一是改革黨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評價,堅決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傾向。
二是改革學校評價,堅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根本標準。
三是改革教師評價,堅持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素質的第一標準。
四是改革學生評價,堅持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堅決改變用分數給學生貼標籤的做法。
五是改革用人評價。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導向、以崗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使用機制。
(十)“十四五”期間,雲南將如何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一是穩妥推進中考改革,堅持以學定考,嚴格招生入學管理,杜絕違規招生、惡性競爭;積極穩妥推進體育100分和音樂美術各20分考試工作;開展理化生實驗操作考試,培養和規範學生實驗操作和動手能力。
二是積極穩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於2022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新生起啟動,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普通高等學校考試招生模式;推進普通高中提質擴容,配齊選課走班教學專用教室和場館,抓好高中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提升高考綜合改革基礎條件保障水平;完善高職學校“文化素質+職業技能”方式考試招生辦法,為學生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多種入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十一)“十四五”期間,雲南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是改善基本辦學條件。不斷改善高等學校教學和學生住宿條件,切實提高教育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支持高職學校校園改擴建。
二是實施高等教育“121工程”。深化“一項改革”,持續推進學分制改革;開展“兩個行動”,推進本科專業“增A去D”行動、“1+1+N”、建設行動(雲南大學建設+昆明理工大學創建+其他高校學科創建);促進“一個提升”,提升高等學校治理現代化水平。
三是推進建設。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國內、國際行列或前列,深化新時代高等教育學科專業體系改革,提高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水平,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
四是提升專業建設質量。建立激勵機制,引導和支持全省高校強化功能定位,突出辦學特色,推動符合發展需求、基礎條件好的專業上水平。
五是擴增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學位點。以服務國家戰略和雲南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目標,優先支持能直接服務全省支柱產業,打造世界三張牌”戰略以及社會發展亟需和空白領域的學位授權點,最佳化研究生教育區域布局、學科布局和結構布點,開展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學位授權點省級立項建設工作,培育建設一批授權單位和授權點。
(十二)“十四五”期間,雲南如何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
一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加強教師黨支部和黨員隊伍建設。
二是構建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提高教師教育質量,加大教師培訓力度,提升教師隊伍能力素質。
三是深化教師管理綜合改革。推進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減輕中國小教師負擔,健全職業學校教師管理制度,深化高等學校教師人事制度改革。
四是保障和提高教師地位待遇。落實教師工資待遇,加大教師表彰獎勵力度。
(十三)“十四五”期間,雲南將如何圍繞“數字雲南”推進智慧教育
一是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設。持續開展雲南教育專網建設,大力發展“5G+遠程互動教學”,全面推進數字校園建設,推進校園基礎設施環境智慧型化改造,加快建成“雲上教育”平台。
二是開發整合優質數字教學資源。推進“平台+教育”服務模式,建設各級各類教育線上線下融合示範課程,加強中國小數字教育資源建設,探索基於“網際網路+教育”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
三是完善教育服務供給方式。建立線上線下教育常態化融合發展機制,引導社會資本支持“網際網路+教育”新業態發展,支持學校加大線上教育資源研發和共享力度,鼓勵學校加強網信領域相關專業建設,完善利用信息化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的有效機制。
四是加速教育治理數位化轉型。整合各類教育管理和教學管理信息系統,建立教育大數據標準,推動“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平台廣泛套用,促進教師管理智慧型化。
五是推進教育教學模式變革創新。推進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支持的教育教學方法創新,探索“網際網路+”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推進智慧教育創新發展行動和百區千校萬課行動,將編程教育納入中國小課程體系,探索利用智慧型技術建立多維、精準的學生成長檔案。
(十四)“十四五”期間,雲南如何推進面向南亞東南亞教育輻射中心建設
一是打造“留學雲南”品牌。將雲南建設成為南亞東南亞、環印度洋地區國家留學生來華留學重要目的地,擴大省政府獎學金招生規模,建設來滇留學教育精品課程,完善來滇留學質量保障體系。
二是引進世界高水平大學開展中外合作辦學。鼓勵高校和職業學校發揮學科專業優勢開展合作辦學,支持開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推進中外合作辦學評估認證。
三是建設高水平區域教育交流合作平台。支持高校建設“南亞東南亞大學聯盟”等高質量教育交流合作平台,依託普通高校、職業學校建設一批教育援外培訓品牌和示範基地,支持高校和企業到南亞東南亞、環印度洋地區國家舉辦漢語學習中心、基礎教育學校、職教學院等境外辦學機構和項目。
四是大力培養更具全球競爭力人才。強化出國留學工作,拓展出國留學空間,深化出國留學工作體制機制改革,加快高校公共外語課教學改革,推動高校加強非通用語種專業建設,改革海外人才引進方式,加強中國小國際理解教育。
(十五)“十四五”期間,雲南如何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是提高教育法治化水平。加快完善地方教育法規體系,依法明確政府管理教育的權責範圍,建立健全教育行政執法機制,實施規範性檔案和重大教育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建立健全教育重大決策責任追究制度。
二是增強教育部門服務管理能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切實簡化行政審批程式,加快推進管辦評分離,增強管理隊伍服務意識,加強教育政策研究;進一步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
三是提高學校綜合治理水平。推動形成以章程為核心,規範統一、分類科學、層次清晰、運行高效的學校規章制度體系,健全學校財務管理和績效管理機制,完善學校法人治理體系,進一步堅持和完善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為核心的學校領導體制和治理體系,鼓勵民辦學校按照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兩種組織屬性開展現代學校制度改革創新,健全職業學校與企業、行業的深度融合發展機制,加強中國小家長委員會建設。
四是加大社會參與教育治理力度。支持高等學校參與教育治理,鼓勵有資質的教育企業參與教育治理,拓寬專業學會、研究會、行業協會、基金會等第三方參與教育治理的渠道,鼓勵學生家長支持教育、參與學校治理,整合多種社會力量支持教育、參與教育治理。鼓勵社會力量興辦非義務教育階段教育,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以多種方式參與辦學,構建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聯合治理模式。
(十六)“十四五”教育發展規劃的保障措施有哪些
一是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以黨的政治建設教育高質量發展,落實各級黨委和教育部門黨組織管黨治黨主體責任,落實教育系統各級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完善全面從嚴治黨責任落實機制。
二是完善教育經費投入機制。保障教育優先投入,完善經費投入機制,強化教育經費使用管理。
三是健全規劃實施監督評估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協同推進,加強過程監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