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十四五”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2021年12月28日,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雲南省“十四五”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南省“十四五”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規劃
  • 發布單位: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全文,發展基礎,發展思路,主要任務,保障措施,

全文

發展基礎

“十三五”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省委、省政府以教育強省為驅動,高等教育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布局結構持續最佳化,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提升,全面開啟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新征程。
(一)主要成就
黨對高校的領導全面加強。高校黨委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基層黨建工作責任、意識形態工作責任體系更加健全,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班子建設、幹部配備、議事規則等運行機制更加完善。成立了省委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加強高校黨的政治建設具體措施,出台加強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實施意見。深入開展高校黨建示範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每年組織高校黨委書記、校長政治能力培訓,全覆蓋開展高校黨組織書記和黨員幹部培訓,26名黨員和16個黨組織榮獲全國全省“兩優一先”,入選教育部“雙創”項目66個,獲評省級示範黨支部24個,選樹省委教育工委“一流黨建”示範項目205個,近4000個黨支部規範化建設達標,專任教師黨支部“雙帶頭人”配備實現全覆蓋,基層黨建質量進一步提升。
普及程度進入新階段。持續加大高等教育投入,高等教育規模穩步擴大,新增14所高等學校,全省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142.53萬人,排名全國第16位;建成呈貢大學城和17個區域性職教園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05%,較“十二五”時期增長了19.85%,標誌著雲南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發展新階段。
辦學結構呈現新局面。全省現有高等學校83所,其中本科院校32所,高等職業學校和專科學校50所,成人高等學校1所,涵蓋普通本科教育、專科高等職業教育、研究生教育、繼續教育等多種形式,形成了公辦高校為主,民辦高校為重要力量的高等教育體系。雲南大學進入國家首批42所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行列,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進入國家職業教育“雙高計畫”建設名單,雲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昆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進入“雙高計畫”專業群建設名單。全省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9所,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12所,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碩士人才培養項目高校1所;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60個,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86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134個。全省14個州、市布局有高等學校,教育資源較好滿足不同區域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內涵發展實現新突破。8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2個學科進入A類學科,33個學科進入B類學科;14所本科院校146個專業被認定為國家級一流專業建設點,28所院校284個專業被認定為省級一流專業建設點;45門課程被認定為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27門課程被認定為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實施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畫,4所學校被認定為國家優質專科高等職業學校,66個專業被認定為國家骨幹專業;11所學校入選國家現代學徒制試點,7所學校牽頭的職業教育集團(聯盟)進入國家級示範性職業教育集團(聯盟)培養單位;97所學校進入國家“1+X”證書制度試點名單,4所學校入選職業教育示範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培育項目。招收外國留學生7.8萬人次,以國家公派、地方公派和學校公派的方式選派1萬人出國留學。全省共獲批33箇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境外舉辦16個孔子學院(課堂)和15個境外辦學機構(項目)。確立了“南亞東南亞教育合作昆明論壇”、“瀾湄職業教育聯盟”、“上合組織青年中心”等一批教育對外開放品牌項目。
服務水平取得新進展。“十三五”期間,全省普通高校累計向社會輸送博士、碩士畢業生5.42萬人,普通本專科畢業生94.75萬人,畢業生升學率、就業率顯著提升。留滇畢業生比例逐年增加,2020年達79.65%。高校牽頭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5項、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科學技術)3項、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17項,省科學技術獎287項、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475項。新增1個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6個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5個國家級國別區域研究中心。僅2020年高校專利授權數就突破4000項,較上年度增長42.8%。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簽約契約數較“十二五”時期增加86.67%。推動現代學徒制和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工作,職業教育融入區域發展,促進產業升級的作用日漸明顯。全面實施招生貧困地區專項計畫、定向醫學生和公費師範生計畫、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計畫等,為脫貧攻堅、民族團結進步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綜合改革注入新活力。本科高校學分制改革初見成效,實施課程中心、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的“三中心”設定改革,進一步最佳化教學資源配置,“長聘—短聘—準聘”教師聘任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完成32所本科高校3輪本科專業綜合評價,從根本上觸動了高等教育改革痛點,全省高校達成了“教師好好教、學生好好學”的理念共識。
(二)發展形勢
“十四五”時期是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標誌著中國教育進入了全面提質創新的新發展時代。雲南省“十四五”時期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2035年基本建成教育強省,也為全省教育發展提出了最新要求。雲南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化發展階段,將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雲南實現“三個定位”和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為高等教育發展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和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雲南高等教育賦予了新使命和新任務。
“十三五”時期,雲南高等教育完成了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從整體推進向分類發展轉變的歷史性任務,具備了分類建設、內涵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縱向比成績顯著。但橫向與西部的四川省、陝西省、重慶市及東部發達省、市相比,雲南高等教育還有較大差距,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低於國家平均水平9.8個百分點,高校布局結構待最佳化,全省16個州、市高等學校尚未實現全覆蓋,省內區域、校際差距仍然明顯。內涵發展有待深化,“雙一流”、“雙高”建設與國內、國際一流水平相比差距明顯,一流學科、一流專業對一流大學建設驅動力度不夠;專業同質化嚴重,社會認可度不高,研究生教育規模不大;本科高校學分制改革配套政策推進力度不夠;破“五唯”的評價導向和評價機制未健全;院校治理水平需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有待提高,高等教育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支撐不足,學科專業結構調整過於遲緩,與全省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不完全適應;畢業生深造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高層次人才培養引進、高水平科研論文、重大項目少,政府決策諮詢項目、高等學校專利轉化服務能力不夠。面向南亞東南亞的高等教育輻射作用有待增強,全省高等教育對外開放主要是在招收留學生、師生互訪、交流合作等層次的開放合作上,通過科技創新、形成技術標準、提供人才支撐等方面對服務雲南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明顯不足。

發展思路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加快教育現代化為目標,以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最佳化結構布局為重點,以深入推進學分制改革為突破口,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全面推進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為建成教育強省奠定堅實基礎,為國家和雲南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二)基本原則
堅持育人為本。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將理念信念、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有機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堅持目標導向。以構建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為目標,科學規劃高等教育規模發展和資源配置,最佳化布局結構,實施“121工程”,加快“雙一流”、“雙高”建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建強優勢學科專業,打造特色育人品牌,創新省部、省校、校校合作幫扶機制,充分挖掘西南聯大資源,全面推動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堅持問題導向。穩步增加高校數量,擴大在校生規模,繼續深化高校學分制改革,找準突破口和切入點,破除發展中的體制機制障礙,解決高等教育發展的深層次矛盾。
堅持服務導向。以提升質量為先導、創新驅動為動力、服務導向為指引,把高校人才優勢、科技優勢、創新優勢轉化為服務雲南實現“三個定位”和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新優勢,為雲南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各類各層次高素質人才、科研成果和知識服務體系支撐。
堅持開放導向。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環印度洋地區,全力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加強在人才培養、合作辦學、人文交流等方面的輻射作用,努力建成面向南亞東南亞、環印度洋地區的高等教育新高地。
(三)主要目標
1.總體目標
到2025年,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成效明顯,高等教育結構布局進一步最佳化,分類發展體系進一步完善,教學質量、科研創新能力明顯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大幅提升,主要發展指標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在西部地區處於領先水平,以高等教育現代化引領雲南教育現代化,建成有力支撐雲南經濟社會發展的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
2.具體目標
辦學規模逐步擴大。重點擴大高等職業學校在校生規模,穩步擴大普通本科生教育規模,適當擴大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博士研究生教育規模,持續擴大留學生規模,各類型教育規模適度。到202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與全國同步達到60%,新增60個左右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
結構布局進一步最佳化。實現空間布局與教育類型布局“雙最佳化”。在空間布局上,實現全省16個州、市高等學校全覆蓋;在教育類型布局上,注重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融通發展。雲南大學“雙一流”建設、昆明理工大學“雙一流”創建以及其他高校一流學科創建成效提升,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建設2—4所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建設一批省內高水平職業學校。
內涵式發展取得新進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明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創新;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取得新成效,專業課程特色化建設更顯著,以“雙一流”建設為抓手,打造3—5個一流學科、550個一流本科專業和800門本科一流課程;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創新創業教育持續深化。
區域服務能力持續增強。高等教育在人才供給、科技創新、文化傳播、服務產業、對外開放等方面服務能力顯著提升。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加強高端智庫建設,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全面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為全省現代化建設發展發揮積極作用。到2025年,畢業生留滇比例保持在80%以上,與雲南世界一流“三張牌”及戰略新興產業相關的學科專業(群)占比達80%。

主要任務

(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1.堅持和加強黨對高校的全面領導
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制度化、常態化,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建立健全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高等教育系統改革發展穩定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緊扣重大時間節點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打造有效載體,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完善全面從嚴治黨責任落實機制,加強政治監督,強化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指導高校黨委切實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全面推進清廉教育、清廉學校建設,打造清明政風、清淨校風、清正教風、清新學風,努力在教育領域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加強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嚴格執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完善高校黨委會(常委會)和校長辦公會議事制度。加強民辦高校黨建工作,探索黨建工作創新舉措。健全教育系統領導幹部培養和選任制度,完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堅持選人用人正確導向,突出政治標準,選拔配備一批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講政治、懂教育、善管理的幹部,著力培養一批高素質專業化的優秀年輕幹部進入高校各級領導班子,切實最佳化班子整體結構。堅持嚴管厚愛結合、激勵約束並重,持續提升廣大幹部政治素質和辦學治校能力。
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持續推動高校基層黨建重點任務落實,深化“一流黨建”創建。完善院(系)黨組織會議和黨政聯席會議等制度,選優配強院(系)班子成員,把好重大辦學問題的政治關。創新最佳化基層黨組織設定,以師生結合、專業聯合、跨年級整合等方式成立黨支部,鞏固“雙帶頭人”專任教師黨支部書記培育成果。加強黨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不斷創新黨組織活動內容和方式,推進“智慧黨建”。健全入黨積極分子、黨員發展對象接續培養教育制度,高標準高質量做好在大學生、高知識群體中發展黨員工作。
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實教育系統意識形態和安全穩定責任制,健全校園安全穩定工作體制機制,加強課堂、報告會、論壇講壇等陣地管理。完善教育宣傳工作機制,講好雲南教育故事,強化輿論引導。健全完善教材管理體制,建立完善教材建設規章制度,強化教材選用、審核、監督管理,全面提升教材建設的科學化水平。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高校統戰工作,支持校內民主黨派基層組織依照各自章程開展活動,支持無黨派人士等統一戰線成員參加統一戰線相關活動,加強黨外知識分子和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堅決防範和抵禦各類非法傳教、滲透活動。
2.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所有環節,貫穿教育改革發展全過程,落實到教育現代化各領域各環節。深化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培育一批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精品示範課程。積極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原創性、學理性、學科化研究闡釋,健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成果傳播機制。在高校開設關於“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方面的公共選修課。實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領航計畫,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悟行”活動。積極推進課程改革與課程思政建設,發揮課程全面育人作用,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鬥的信念和信心。
加強高校思政課建設。深化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加強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內容的思政課群建設。實施一流思政課程工程,打造100門思政精品課。落實思政課課程目標、課程體系、內容建設、教材管理的要求,確保開齊課程、開足學時、落實學分,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提高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質量,探索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的教學模式,推進課程精品化、課堂精彩化和教學品牌化,打造一批思政“金課”、優質網路課程。建立校內外聯動、專兼職指導教師結合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紮實推進實踐育人改革。支持高校開設具有雲南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選修課。持續辦好“張桂梅思政大講堂”,充分發揮其引領示範作用,深入研究並推出一批有影響的思政課教育教學創新研究成果。
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和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面向全省所有高校、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工作。發揮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的作用,所有高校、所有教師、所有課程承擔育人責任,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打造專業育人、課程育人、課堂育人和實踐育人相統一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促使課程思政理念融入教學育人全過程,形成“校校有精品、門門有思政、課課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3.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實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質工程,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把解決實際問題與解決思想問題緊密結合起來,把頭腦武裝、學風培育、文化建設、實踐活動、隊伍培養、典型選樹等深度融合起來,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鬥精神、增強綜合素質。加強網路文明素養教育,持續推進“易班”推廣共建活動,幫助學生樹立網路法治意識、養成網路文明行為、創造網路文化作品,共同建立清朗網路空間。
切實加強體育教育。深化高校體育教育教學改革,開齊開足體育課,實施“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體育教學模式。積極發掘雲南民族優秀傳統體育資源,培育民族體育項目,開展特色體育課程和高水平體育教材建設。配齊配強高校體育師資,支持優秀退役運動員和教練員進入高校任教。建立高等學校對口幫扶中國小體育工作聯動機制,實施體育專業大學生支教計畫,定期組織體育專業大學生到基層中國小支教。積極營造校園體育文化,健全大學生體育鍛鍊制度,強化學生體育社團建設,開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創建工作。支持組建高水平運動隊和開展訓練、競賽活動。鼓勵各地與高等學校共建、共享、共用高標準訓練基地,指導高校建立體育器材補充機制。
加強改進美育教育。全面深化高校美育綜合改革,提高普及藝術教育教學質量,切實推進專業藝術教育、藝術師範教育和幼兒師範職業教育改革。規範公共藝術課程,加強公共藝術課程教材建設,鼓勵高校開展學生跨校選修公共藝術課程和學分互認。創新藝術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多元化、特色化、高水平、具有雲南特色的藝術學科專業體系。引導高校營造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校園文化,開展常態化大學生藝術訓練和展演,持續推進高雅藝術進校園、戲曲進校園活動,支持建設大學生高水平藝術團。積極參與“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和中外人文交流項目。
抓實抓好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的目標、要求與內容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和評估考核體系。創建勞動教育示範學校,鼓勵大學生將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運用到勞動實踐中,提高大學生在生產實踐中發現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大學生創業創新。引導高校充分挖掘勞動育人功能,結合日常學習生活,培養良好的勞動與衛生習慣;結合校園建設,培養自尊自強、自律自立精神;結合學科專業,開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培養大學生職業能力和誠實守信的合法勞動意識,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意識與理念。
推進法治、生態文明、國家安全和國防教育。持續增強高校師生法治觀念,努力培育高校師生的法治素養和法治理念,積澱法治知識、提高法治意識、養成法治思維,建構自覺維護法治、崇尚法治的大學文化,形成守法光榮的氛圍。鼓勵高校開發生態文明相關課程,加強相關國情與世情教育,普及生態文明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牢固樹立師生生態文明理念,增強責任意識、擔當意識。推進總體國家安全觀進課堂、進教材、進思想、進人心,加大宣傳力度,形成全社會維護國家安全的濃厚氛圍。認真開展國防教育,切實增強大學生國防觀念、強化憂患意識、掌握國防知識、提高國防技能、發揚愛國主義精神,依法履行國防義務。抓好高校大學生軍事理論課教學和軍事訓練,鼓勵符合條件的大學生應徵入伍,督促各高校完成年度徵兵任務。
全面助推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加強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教育,激發學生家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促進雲南邊疆繁榮穩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辦好新時代民族高等教育,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民族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辦好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班,培養大批少數民族、民族地區幹部和專業人才,為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依託高校現有基地和研究平台,全面深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理論研究及實踐經驗總結。引導高校全面參與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重大工程,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支持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建設。
(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堅守高等教育初心使命
1.最佳化高等教育結構布局
最佳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結合區域發展需求和人口結構變化,構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堅持優中選優,支持高等院校提升辦學質量,支持辦學歷史長、條件好、符合區域發展需求的高等職業學校升格為本科層次職業學校,穩步推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發展。整合區域資源,最佳化學校布局,調整專業結構,推動有條件的州、市加快職教園區建設,組建高等職業學校,更好滿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養需求。全面完成獨立學院轉設工作。充分用好科研機構人才資源,請科研院所專家到高校兼職開課,暢通高校與科研機構之間導師互聘、科研聯合攻關等渠道。
引導高等學校分類發展。制定雲南省高等學校分類評價標準,支持一批行業學科特色鮮明的院校加快發展,支持高校與科研院所、優勢企業和公立醫院開展融合發展,加強貼近雲南產業發展需要的套用型本科和本科層次職業學校建設。建立以師範院校為主體、高水平非師範院校參與的特色師範教育體系,強化醫學類人才培養,推動醫科院校全科醫學專業建設,推進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建設。最佳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群),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平穩有序推進民辦高校分類管理,探索公辦高校與民辦高校對口幫扶和協同發展機制,促進民辦高校規範辦學、健康發展。
2.構建開放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
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推進“1+1+N”建設行動,支持雲南大學加快“雙一流”建設,著力提高建設成效;推動昆明理工大學進入“雙一流”建設行列;全力支持冶金工程等創建世界一流學科。實施雲南省高水平大學建設計畫,在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中,遴選建設一批省內一流大學。充分利用和依託國家西南高等教育創新綜合平台輻射引領作用,與國內高水平大學共建共享優質教學、科研和人力資源,協同開展教學研究、教師培訓和科技創新。通過加強與港澳台高校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助推“雙一流”建設。
加快高水平套用型高校建設。持續推動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推進“一州市一校”工程,實施“省—州市—高水平大學—套用型本科”建設工程。完善雲南省套用型高校聯盟體制機制,提高套用型高校對所在州、市行業產業的服務能力,促進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有機銜接。開展高水平套用型本科高校建設試點,打造一批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套用型高校。支持有條件的套用型高校積極開展碩士點培育和建設,支持昆明學院更名大學。
加快推進“雙高”建設。支持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雲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昆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持續推進“雙高”建設。啟動省級高水平高職學校及專業群建設,遴選一批服務雲南世界一流“三張牌”發展戰略和緊密對接雲南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群,爭創國家級“雙高”學校4所左右。深度推進職業學校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健全產教融合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聯動規劃機制,完善校企合作激勵約束機制,推進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模式改革,支持學校與企業開展實質性校企合作,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推動構建形成校企命運共同體。
構建有機銜接的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職業教育強省,加快構建橫縱貫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以專科層次職業教育為核心、中高職教育銜接貫通、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和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為突破的職業教育縱向貫通體系。完善基於人才培養定位與課程一體化銜接的中職、專科高職、本科層次職業教育等不同層次職業教育間上下銜接、分段貫通的人才培養體系。健全“中職—專科高職—本科層次職業教育”一體化職業學校體系,科學發展各級職業教育,最佳化職業教育供給結構。推進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相對接,探索職業啟蒙教育課程設計與開發。完善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繼續教育統籌協調發展機制,實現專業(課程)互選、學分(學習經歷)互認,打通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之間壁壘。加快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融通,深入推進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互通銜接,深化“崗課賽證融通”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強化產業體系與教育體系融通,推進職業教育需求端與供給側有效精準對接,完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推動職業教育融合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充分發揮企業辦學作用,創新培養模式,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繼續推進“學分銀行”建設,健全面向全體社會成員的終身學習成果積累制度,完善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各類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
健全完善省院省校合作機制。開展新一輪省院省校合作,繼續加大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及部屬高校的合作。建立部省、省校、校校三級合作新機制,充分挖掘西南聯大資源,拓展與部屬高校在產業、科技、教育等方面合作的深度與廣度,推動我省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教育事業和產業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支持“西南聯合研究生院”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聯合培養研究生。探索建立教育部在滇定點幫扶高校一對一幫扶雲南本科高校機制。繼續推進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計畫,加大與中東部地區職教集團和職業學校的合作。
3.推動高等教育內涵發展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持續加強課程建設,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動本科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重構,最佳化公共課、學科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比例結構。加強一流課程建設,推動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和課堂教學改革,提升教師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能力。加快推動全省高校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優質課程資源開放共享,完善線上開放課程平台。對接國家一流課程建設“雙萬計畫”,打造一批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的線下、線上、線上線下混合式、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和社會實踐一流課程。以強化職業崗位勝任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以提高學生實踐和創新能力為重點,引導行業企業參與教材編制和課程建設。健全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推進跨省跨校教考分離,探索建立基於“本科狀態資料庫”的本科教學監測常態機制,健全校院兩級教學管理制度,加強教學環節質量監控。完善畢業生跟蹤調查制度,重視畢業生反饋信息,構建質量調查閉環系統。加強課程質量評價與等級認定,建設800門左右高校共享精品課程。深化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建設,深入實施卓越系列人才培養計畫項目2.0,重點布局一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卓越人才培養實驗班、創新創業基地、技術創新基地、優秀翻譯人才示範班等重點項目,建立實習實訓質量保障機制。
加強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創新。進一步加強研究生教育,堅持學術型與套用型人才並重,強化創新能力培養。最佳化研究生培養類型結構,穩步發展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大力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規模達到招生總規模的2/3左右。創新生源選拔機制,強化複試在研究生招生錄取中的作用;完善博士研究生“申請—考核”制,強化對學生科研創新能力和專業學術潛質的考察。推進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改革,穩步建設專業學位研究生案例庫和產教融合基地,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培養。加大對研究生教學過程和培養各環節的督促力度,落實培養單位全鏈條質量責任。加強學位論文質量監督,完善學位論文評閱制度,繼續加強學位論文檢測與抽查管理。聚焦成效、質量、貢獻等核心要素,健全多維分類質量評價體系。加大學風監管與學術不端行為懲戒力度。促進研究生創新和實踐能力提升,加強研究生教育教學和課程體系改革,突出教學內容前沿性和系統性。實施高水平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行動計畫,最佳化導師選聘標準,加強導師團隊建設,明確導師權責,強化導師崗位管理和育人職責。
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縱深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最佳化雙創示範基地布局,打造一批省級雙創示範基地,重點建設一批優質創新創業課程,重點樹立一批品牌講座。持續發揮“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青年紅色築夢之旅和“挑戰杯”系列競賽活動的帶動示範作用。鼓勵高校設立學生創業基金,獎勵和資助學生開展創業實踐活動,加大教師參與學生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指導工作的績效比重,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建設,激發創新創業創造動力。拓展學校、校友和社會資源,構築支持創新創業的服務網路。
提升學生教育管理服務水平。落實“一線學生工作法”,建立健全學校、部處、院系領導幹部深入基層聯繫學生制度。加強學生工作隊伍建設,新提任的黨委工作部門負責人和二級學院黨委書記應有學生工作經歷。重視入學教育與開學第一課,嚴格學生宿舍管理,完善學生社區管理,健全完善相關規章制度並落地落實。全面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綜合管理模式改革,切實增強學校各部門、各院系、各層級、各環節服務學生的意識與能力。
4.加快推進學科和專業(群)建設
推進學科建設質量提升。以“雙一流”建設為抓手,開展“世界一流學科培育建設計畫”,重點支持雲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建設3—5個世界一流學科;開展“基礎學科提升計畫”,支持高校布局支撐國家原始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學科專業,引進一批基礎學科專業發展所需的領導人才,重點支持建設30個左右學科;開展“特色學科建設計畫”,加強套用學科專業與行業、區域發展的對接能力,重點支持30個左右支撐雲南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特色學科(群);開展“新興學科培育計畫”,加強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學科專業建設,建立跨學科專業研究和人才培養平台,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與自然科學學科的融合發展。力爭15個左右一級學科躋身國內學科排名前20%。培育一批博士、碩士授予單位和授權點。
深入推進本科專業綜合評價。結合學校辦學優勢和雲南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做好專業建設規劃,按照評價指標五要素,深入開展專業對標建設,全面梳理明確專業核心課程,推進課程質量等級評定,健全完善專業綜合評價結果與撥款、收費、招生計畫聯動機制,建立專業評價結果公開制度,充分發揮專業綜合評價導向作用,以本科專業綜合評價結果為依據,引導高校做好專業和學科規劃,著力提升本科專業課程、教師、教材、測試和就業質量。
著力建設一流本科專業。啟動專業“增A去D”行動,著力推進“一流本科專業建設計畫”,在專業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推動符合發展需求、基礎條件好的專業通過規劃建設上水平、追卓越,打造一批A類(國際一流)、B類(國內一流)專業。通過政策引領、資源調控推動高校加強建設,以提升質量和調整撤銷等方式,爭取到2025年全省80%以上本科專業達到C類(國內平均水平)及以上水平,逐步消除D類(國內平均水平以下)專業。對接產業發展需求和雲南產業園建設規劃,持續完善和實施學科、專業、學位點動態調整機制,完善學科專業增設和退出機制,形成相互支撐、協同發展的建設格局。
(三)堅定社會服務導向,助力雲南經濟社會發展
1.提升人才供給水平,充分發揮“人才庫”作用
加快培養重點領域急需緊缺人才。以創新型雲南建設和構建現代產業體系需求為導向,建立緊缺人才預警機制和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發布急需緊缺人才目錄,加強供需雙方的銜接互動,引導高校不斷最佳化學科專業結構,深化培養模式改革。不斷提高各層次、各類型人才培養質量,增強人才培養對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度、契合度。
大力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緊密對接雲南支柱產業、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套用型本科、行業特色類高校和高職學校建設,圍繞產業需求,強化實踐教學,完善以套用型人才為主的培養體系。支持政府、學校、社會組織、企業多方協同的產教融合集團(聯盟),打造一批“實體化”、“生產化”產教融合新平台,實施一批校企協同育人特色培養項目。搭建高校與企業開展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科技攻關、成果轉化的優質平台,實施一批校企協同育人特色培養項目。積極吸引行業企業設立“未來技術學院”、“現代產業學院”、“智慧農業學院”、“高水平公共衛生學院”等,將行業企業需求融入教育教學內容,加大產業發展急需人才培養力度。推動職業學校科學設定專業,實現專業升級和數位化改造。深化技術技能拔尖型人才培養改革,堅持職業、崗位標準和國家教育教學標準三結合,推動新技術、新工藝、新規範等先進元素納入培養規格和課程教學三融合,實現“創新、創業、創意”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強化德技融合、賽教融合和專創融合,打造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高地。
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就業。加大專業調整力度、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健全評價考核機制,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更加充分就業。建立人才需求與辦學目標及專業建設聯動機制,制定出台人才吸引政策,鼓勵優秀畢業生就業雲南、創業雲南、服務雲南,留滇畢業生比例保持在80%以上。破解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體制機制障礙,完善就業創業政策,最佳化就業指導服務與環境。實施高校大學生創業園提質創先工程,完善並落實鼓勵大學生創業政策,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育大學生創業優質項目。加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鼓勵更多高校畢業生面向重點產業、城鄉基層和邊境地區就業創業。
2.增強科學研究能力,充分彰顯“動力源”作用
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實施原創引領戰略,鼓勵原創性研究。依託雲南豐富的生物、天文資源及研究積澱,圍繞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生物醫學與健康、遺傳資源與生物安全、天文與空間科學、農林業優勢特色重點領域,支持高校發揮學科、人才、科研優勢,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著力推動從“0”到“1”的突破。依託高水平大學建設一批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點實驗室、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等。引導高校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畫和大科學工程,研究解決全球性、區域性重大問題,推動高校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力量。支持高校積極爭取省級基礎研究穩定支持試點,深入實施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畫和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2035行動計畫。完善高校基礎研究體系,謀劃參與國家前沿科學中心、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強高校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條件保障類基地建設,力爭新增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以上、省級重點實驗室10個以上,推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落地雲南。
強化套用研究加速成果轉化。建立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管理體系、制度體系和支撐服務體系,健全完善省院省校教育合作機制,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和模式。實施產學研深度融合戰略,圍繞重大創新領域布局技術轉移中心、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加強高水平、專業化成果轉化服務機構和技術轉移專業化人才隊伍建設,在有條件的高校設立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和基地。圍繞雲南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民生科技需求,有效集聚高校科技資源和創新力量,打造多種形式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鼓勵校企合作打造科技研發平台和成果中試、熟化與產業化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套用,推動高校創新鏈與區域產業鏈、價值鏈深度融合。加強高校科技成果信息供給,暢通科技成果與市場對接渠道。力爭新增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5個以上,國家大學科技園創建有新突破,高校技術轉移契約增長80%以上。
推進交叉融合培育新增長點。以需求為導向,以項目為抓手,大力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推動高校培育和組建一批跨機構、跨學科、跨領域的科研創新團隊。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理工農醫等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瞄準生命科學、基礎醫學、人工智慧、新材料、地球系統科學與全球氣候變化應對等前沿布局,在戰略新材料、量子信息與新功能器件、智慧型製造與工業流程控制技術、社交網路與區塊鏈等領域,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在新興交叉領域培育學術增長點。
建設產業技術創新平台增強科技創新支撐力。實施科研條件提升計畫,重點扶持高校爭取國家重大項目、打造平台和產出成果,整合相關項目及經費予以支持獎勵。出台項目管理辦法,強化項目引領和規範發展作用。抓住用好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重大機遇和部省合建機制,在綠色鋁矽材料、生物醫藥、生物種業、先進制造、數字雲南、綠色食品等領域,支持高校牽頭或參與建設一批技術創新中心。引導高校主動對接雲南重大科技創新平台建設戰略,最佳化提升現有各類科技創新平台,整合組建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增強科技創新力。推動高校與中國科學院等駐昆科研機構探索建設區域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強重大科技創新平台開放共享體系建設。爭取參與建設國家技術創新中心1個、省級技術創新中心3個以上;力爭新增省級工程研究中心10個以上、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個以上;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實驗室)創建有新突破。
3.加強高端智庫建設,充分體現“智囊團”作用
扶優扶特提升智庫能力。抓好高等教育領域現有智庫建設,圍繞國家戰略和雲南發展重大需求,按照扶優扶特原則,完善運行機制,通過重點支持,打造一批國家級高端智庫和具有廣泛學術影響力、政策影響力、國際影響力、社會影響力的高端智庫。
扶需扶新建設特色智庫。依託雲南資源和區位等優勢,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國家安全戰略和雲南發展“三個定位”等國家和區域發展重大戰略需要,按照扶需扶新原則,最佳化資源配置,強化團隊建設,布局一批新型特色智庫,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和縱深性研究,培育產出一批高質量成果。
4.加強高校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傳播地”作用
強化文化育人功能。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優秀民族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培根鑄魂,促進大學生認知上深入了解中華文化,情感上積極接納中華文化,行為上努力傳承中華文化,切實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傳承和弘揚大學精神。發揮高校文化傳承與創新職能,提升文化融合創新能力。充分挖掘高校自身歷史文化、區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資源,融入高校辦學特色,凝練大學精神文化,形成獨有的大學精神。打造一校一特色的校園文化,加強高校同周邊區域文化交流,推進校園文化與地域文化融合。建設開放式校園,面向社會開放文體場館、校史館、博物館等文化資源。
5.發揮高等教育優勢,全面服務鄉村振興戰略
推進高校服務鄉村振興“七大行動”。組織調動全省高校力量,將高校學科專業、師資隊伍和人才培養優勢轉化為鄉村振興新動力。依據類型、特點和所在區域,聚焦提升高原特色現代農業質量效益、鄉村建設行動、山區綜合開發和深化農村改革四大重點領域,統籌推進科學研究支撐行動、技術創新攻關行動、能力建設提升行動、人才培養體制行動、成果推廣轉化行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助力行動、國際合作提升行動“七大行動”。通過實施鄉土人才培育等項目,實現鞏固拓展教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服務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
構築一批服務鄉村戰略創新平台。打造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基地,實施“113工程”,即成立1個研究院,組建1個鄉村振興職教集團,建好3所國家級鄉村振興人才培養優質高校,培養大批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鄉村人才隊伍。創新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建設雲南省鄉村振興研究院,助力發展智慧農業,提供決策諮詢等服務。引導高校結合自身學科專業優勢和特點,圍繞鄉村振興產業發展、鄉村治理、生態環境、人居環境等重點領域,布局若干鄉村振興研究機構,開展縱深研究和精準服務。
實施服務鄉村振興“百千萬”示範行動計畫。圍繞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鄉村振興“百千萬”示範工程,在全省高校組建100支團隊、優選1000名教師、10000名學生,深度對接服務鄉村振興“百千萬”示範工程實施。通過專項行動,專門支持,組織高校開展全方位服務,打造一批服務鄉村振興樣板基地。
(四)打造高素質創新教師隊伍,提升軟體建設動能
1.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全面加強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引導廣大教師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範。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把師德師風建設納入學校黨委教師工作的重要內容。完善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組織管理體系,充分發揮高校黨委教師工作部在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和師德師風建設中的統籌作用。推動師德建設常態化長效化,對師德失范問題進行專項整治,建立師德失范行為通報警示制度,對出現嚴重師德師風問題的教師實施教育全行業禁入制度,切實營造教書育人良好環境。加強教師黨支部和黨員隊伍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教師作用。實施教師黨支部書記“雙帶頭人”培育工程,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健全把骨幹教師培養成黨員、把黨員教師培養成教學、科研、管理骨幹的“雙培養”機制。
2.提升教師專業素質
健全教師發展體系,完善教師發展培訓制度、保障制度、激勵制度和督導制度,營造有利於教師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環境。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加強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繼續實施職業學校教師素質提高計畫,切實推進職業學校教師定期到企業實踐,引領帶動建立一支技藝精湛、專兼結合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開展高等學校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重點面向新入職教師和青年教師,建立健全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名師三級培訓體系。鼓勵支持高校教師進行國內外訪學研修,參與國際交流合作。
3.完善現代高校教師管理制度
深化高等學校教師人事制度改革,實行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能力雙重考察,嚴把高等學校教師選聘入口關。最佳化高等學校教師結構,鼓勵高等學校聘用具有其他學校學習工作和行業企業工作經歷教師,允許高等職業學校兼職教師申請認定教師資格。進一步完善相關配套政策,支持高等學校面向國內外引進高層次人才。結合國家標準,制定“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建立“雙師型”教師職業師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教師教育配套支持,改革師範生培養模式,增加師範生師德養成教育和教學技能培養,建立有效支持師範生見習、研習和實習所需的教學設施和設備。鼓勵支持聘請中國小教學名師參與教學實踐、制定雙師課程、擔任師範生雙導師,開展師範生培養課程教學,共同實施教師教育培養方案設計、課程規劃和改革。健全績效工資動態調整機制,完善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繫的內部績效工資分配製度。在核定績效工資總量內,可對高層次人才實行年薪制、協定工資制、項目工資等靈活多樣的分配方式。落實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納入績效工資管理政策,加大對高質量成果的獎勵力度,進一步完善“優績優酬”的內部分配激勵機制。加大教師表彰獎勵力度,大力宣傳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跡,鼓勵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民間組織設立教師獎勵基金,開展尊師活動,營造尊師重教良好社會風尚。
(五)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激發高質量發展內在活力
1.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
推進《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落實落地,以教育評價改革為牽引,統籌推進學校、教師、學生和用人評價等關鍵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評價改革的根本導向,加強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推動思政課與課程思政、教師與學生同向同行。探索高校分類評價機制,引導不同類型高校科學定位,提升辦學水平,促進內涵發展。強化高校經費績效管理,加大對教育教學、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深入推進教師評價改革,更加突出教育教學實績,推行不同崗位教師分類評價機制,正確看待人才和人才稱號的關係,用科學評價引領教師發展,堅決破除“五唯”頑瘴痼疾。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構建政府、學校、社會等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
2.持續深化學分制改革
持續深化本科高校學分制改革和專業綜合評價。推動高校進一步整合資源,最佳化配置,持續健全完善課程中心、教師中心、學生中心運行機制,落細落實學分制各項配套措施。推進雲南省本科高等學校學分制公共服務平台上線運行。推進省內跨校教學協作,推行跨校選課,學分互認,跨校輔修專業、輔修學位政策。建立實行大學英語、大學數學等公共課全省聯考。統籌推進區域性虛擬教研室平台建設。從制度層面解決好課程中心、教師中心和學生中心的平衡與支持機制。在課程建設和資源供給上,明確課程中心和學院(專業)的責任,推進教考分離,明確考試難度、廣度和區分度。通過“長聘—短聘—準聘”等制度解決A、B類課程的高水平教師資源問題。選好配好學業導師,充分保障“三中心”運轉經費,通過有效管理,充分激發和促進學生自覺學習,教師認真教學的良好局面。
3.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著力完善制度機制,確保考試招生工作高效、有序實施,切實維護高考公平公正。強化對普通高校各類招生信息的公開公示,幫助考生更加精準、高效地選擇接受高等教育的渠道。積極穩妥推進高考綜合改革,自2022年秋季入學的高中一年級新生起,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普通高等學校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普通高等學校考試招生體制機制。圍繞普通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的選擇性考試方式、成績呈現及使用方式、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及使用等方面,加強研究,完善和出台改革配套檔案。推進全省命題專家庫、命題專家隊伍和命題基地建設,提升命題能力和考試招生專業化水平。完善高職學校“文化素質+職業技能”方式考試招生辦法,為學生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多種入學方式和學習方式。
(六)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建設高等教育新高地
1.深化中外人文交流
深化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別是南亞東南亞、環印度洋地區國家的合作,擴大交流規模,提升交流層次。開放學習世界先進文化,建設和打造一批高級別、高層次智庫。通過搭建“一帶一路”學術交流平台,舉辦或參加國際會議、學術研討、各類文體活動,組建相關大學聯盟、教育聯盟,促進境內外師生雙向流動。擴大與各國政府間語言學習交換項目、聯合開發語言互通共享課程等,促進中外語言互通。深化國際科技教育合作,加強協同創新和開放創新。支持高校和機構到南亞東南亞、環印度洋地區國家創辦境外辦學機構和項目,鼓勵社會力量聯合高校開展境外辦學,提升雲南在區域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多途徑、多方式傳播中華文化,講好雲南故事。加大青年群體的人文交流,為中外友好可持續發展積蓄力量。
2.擴大教育國際合作
深化教育對外開放,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環印度洋地區的高等教育新高地。支持高校拓展國際化辦學空間,加大引進國際優質教育資源力度,推動高水平中外合作辦學,建設一批高水平示範性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形成一批國際化優質教育資源。建立與南亞國家教師和留學生互派機制,支持中外學校拓展師生互派、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聯授、科學研究等領域合作。提升高校服務國家對外開放能力,支持高校建設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和國際化示範學院等。支持職業學校與德國等已開發國家優秀企業和學校開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借鑑“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合作辦學。推進中外合作辦學評估認證,完善質量監控體系、支撐保障體系,提高辦學質量。搭建中外合作辦學信息資源平台,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加強教育國際合作項目分類管理,做好外籍教師和留學生管理服務工作,規範教育國際合作項目,遵守國際會議審批程式,把握促進中外人文交流主線,守好意識形態安全底線。
3.打造“留學雲南”國際品牌
提升雲南教育國際化程度,促進雲南高校高水平辦學,加強對外宣傳推介,做優“留學雲南”品牌,將雲南建設成為南亞東南亞、環印度洋地區國家留學生來華留學的重要目的地。及時準確研判全球疫情情況,積極應對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留學工作的機遇與挑戰,調整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方式,在保障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確保來滇留學工作安全順利進行。利用國家各類援外項目基金和政府獎學金,招收更多優秀留學生來滇留學。結合雲南普通本科和職業教育優勢學科及專業,開發來滇留學教育精品課程,傳遞中國智慧、講好中國故事,大力培養各類知華友華人才。完善吸引優秀人才來滇留學支持政策,設立來滇留學教育高端項目,有重點、有計畫、分步驟為南亞東南亞、環印度洋地區國家培養培訓各行業中高級管理人員。完善國際學生培養管理體制機制和學業標準。推進來華留學質量認證,根據質量認證結果、來華留學生數量和結構等情況,調整省政府獎學金指標配額。鼓勵高校進一步提升國際化辦學硬體設施水平,吸引更多留學生來滇學習。
4.提升人才培養國際競爭力
擴大與國際知名高校和機構合作,加大共建“一帶一路”所需各類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培養力度。統籌規劃出國留學,最佳化布局,拓展空間,推動出國留學目的地多元化發展。深化出國留學工作體制機制改革,統籌規劃國家、地方獎學金,集中公派留學資源培養雲南經濟社會發展急需人才。提升教學科研人員出國研修培訓質量,最佳化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境外研修項目、西部地區人才培養特別項目等選派培養模式,發揮選派單位作用,加強出國留學全過程管理。科學規劃非通用語專業分布,實現南亞東南亞、環印度洋區域國家官方語言專業設定和人才培養全覆蓋。支持職業學校加強涉外技能技術人才培養培訓,制定各類技術工人培訓標準,強化專業技能人才培養體系,創新專業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大力培養國別與區域研究人才,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國別與區域研究基地和人才培養基地,構建跨學科的國別與區域研究人才的學科專業及人才培養體系。搭建國際平台,助推海外優秀人才引進,完善互兼互派共享機制。
(七)推進高校信息化建設,賦能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
1.提升數字校園建設水平
持續開展雲南教育專網建設,推進高校IPv6網路建設升級。引導高校探索建設適度超前的數字校園基礎設施,鼓勵高校共享超算資源和人工智慧算力資源,提供基礎算力工具。充分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等技術,建設智慧教學、智慧科研設施、最佳化資源供給,營造網路化、數位化、智慧型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教學環境。加快推動“5G+教育”新模式,拓展智慧教育新場景。建立健全網路安全責任體系,落實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提升網路安全態勢感知能力,建立全生命周期的數據安全保障機制。
2.加強信息化學科和專業建設
藉助信息技術優勢,不斷最佳化學科專業與人才培養的匹配度,滿足人才培養的個性化需求和面向未來的適應性。將5G、人工智慧、虛擬現實、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深度融入學科專業建設,圍繞信息技術及相關群體技術布局建設一批新興學科專業,推動學科專業深度交叉,建立學科專業發展新增長點。
3.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信息化
最佳化教育公共服務能力,加強對現代信息技術無差別、低延時連線特性的運用和把握,破解教育管理服務存在的障礙。深化高等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實現資源共享,讓數據多跑路、師生少跑腿。推進信息技術及其群體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打造智慧化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一體化環境。建立數據標準體系,規範數據採集、存儲傳輸、使用處理、開放共享等全生命周期的數據活動,實現“一數一源”,充分發揮數據效能。探索推動區塊鏈技術在招生考試、學歷認證、學分互認、求職就業等領域的套用,提高數字認證可信性。加強業務協同,促進流程再造和最佳化,不斷提升高校辦學治校水平。
4.助力終身教育學習體系建設
整合優質教育資源和平台,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打通各級各類教育的銜接渠道,建立線上線下教育融合發展機制,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為學習者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健全寬進嚴出的學習制度。鼓勵高校加大線上資源研發和共享力度,擴大名校名師網路課堂等教學資源輻射面。探索高校線上優質資源有序向社會開放,提升高校服務社會的能力。依託新興信息技術,增強對教育數據信息的立體感知和無縫流通,提升個體精準分析能力,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智慧型獲取和個性化供給。利用信息技術構建泛在學習環境,助力全民終身學習。
5.全面提升師生信息化素養
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教師教育、科研協同配合,利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方式對教師進行專項培訓,促進教師樹立智慧教育意識,提升教師智慧型化教學設計、教學組織、情境創設、分析評價等能力。加強學生信息素養和能力培養,開展多樣化“網際網路+”綜合實踐活動,組織開展學生信息技術創新成果評選、創新交流等活動,提升學生信息技術套用水平和創新能力。

保障措施

(一)保障經費投入
完善投入保障機制。健全教育投入機制,進一步完善突出內涵、注重績效、公平合理的高等學校預算撥款制度和動態調整機制,支持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統籌中央和省級專項資金支持“雙高計畫”和“1+X”試點工作,加強“雙高計畫”職業學校績效管理,強化評價結果與資源配置的套用。積極爭取專項資金投入、盤活利用現有資源,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等,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支持高校改善辦學條件。根據專業發展水平,建立學費收費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對接本科專業綜合評價結果,建立“政府基準價+優質優價”收費制度。進一步完善學分制收費管理制度。以高校為責任主體,通過政府獎補激勵引導、處置低效資產、多渠道籌措資金等途徑,合理化解高校債務,統籌做好債務化解和建設發展各項工作,建立高校持續健康發展建設的長效機制。嚴格控制高校債務規模,加強高等教育資源統籌規劃,進一步完善高校債務管理和內部控制管理制度。
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強化預算績效理念,開展事前、事中、事後全過程績效管理。加強資產管理,研究出台高校專用設備配置標準,規範資產配置,提高資產配置效益。探索建立資產共享共用和資產調劑機制,提高資產使用效益。完成高校校辦企業改制工作,促進高校聚焦教學、科研主業。
(二)強化組織實施
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政府和高校的主體責任,建立健全規劃實施機制,根據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強化年度計畫和規劃的有效銜接,科學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資源,精心組織實施重大工程項目,將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政策、舉措落到實處。
加強協同推進。統籌規劃實施,強化相關部門間協同配合,建立跨部門統籌協調機制,建立統籌解決規劃實施重大問題機制。建立規劃實施責任制,對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進行分解,明確責任分工,制定實施方案。
加強過程監測。組織對規劃實施情況的過程評估和跟蹤監測,健全規劃實施情況專項督導制度,充分發揮教育督導作用。定期發布規劃實施情況動態,及時向社會公布規劃實施進展情況,主動接受家長、社會、媒體對規劃實施的監督,將社會各界對規劃的意見和建議作為規劃調整的重要依據,推進規劃科學實施。
(三)營造安全環境和良好氛圍
維護校園安全穩定。進一步創新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的校園安全管理,持續推進學校“三防”建設,及時開展學校安全隱患排查,完善學校安全管理制度,確保“四達標,四覆蓋”。強化師生安全教育,加強治安安全、消防安全、實驗室安全、公共衛生和食品安全等關鍵領域管理,提升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建立健全校園應急預警制度,制定完善校園各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加強部門協同聯動,全面提升學校應急處置能力。統籌好安全和發展的關係,構建完善風險閉環管控大平安機制,營造安全穩定的校園環境。
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建立健全“政府主導,各部門協同配合,全社會積極參與”的工作機制,廣泛宣傳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及規劃重要意義和主要內容,使廣大人民民眾真正理解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及時了解高等教育發展的狀況和各種信息。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規劃實施,努力形成全社會關心教育、支持教育、共同推進教育發展的良好局面,為科學實施規劃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推動全省高等教育事業快速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