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denmark)

丹麥(丹麥王國)

denmark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丹麥王國(丹麥語:Kongeriget Danmark;英語:The Kingdom of Denmark),簡稱丹麥, 首都哥本哈根,位於歐洲北部。南同德國接壤,西瀕北海,北與挪威瑞典隔海相望。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地勢低平,自然資源種類少,除石油和天然氣外,其他礦藏很少。總面積43096平方千米(不包括格陵蘭和法羅群島),其中海岸線長7314公里,全國設有5個大區、98個市和格陵蘭、法羅群島兩個自治領地。截至2022年12月,丹麥全國總人口為592.8萬人,以丹麥人為主,大多信奉基督教。

公元985年,丹麥形成統一王國。14世紀走向強盛,並於1397年成立以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一世為盟主的卡爾馬聯盟,疆土包括現丹麥、挪威、瑞典、冰島、格陵蘭、法羅群島以及芬蘭的一部分。15世紀末,開始衰落。1523年,瑞典脫離聯盟獨立。1814年,將挪威割予瑞典。1849年,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918年,冰島脫離丹麥獨立。兩次世界大戰中均宣布中立。1940年4月至1945年5月,被納粹德國占領。1949年,加入北約,1973年,加入歐共體。擁有對格陵蘭法羅群島的主權。

丹麥是發達的西方工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在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列第10位,經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同其他國家的貿易。 丹麥是北約創始國和歐盟成員國。2022年,丹麥國內生產總值為約4055億美元。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早期歷史,海盜時期,卡爾馬聯盟及對外戰爭,資本主義的發展,世界大戰時期,戰後時期,地理環境,區域位置,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行政區劃,區劃詳情,主要城市,國家象徵,國名,國旗,國徽,國花,國鳥,人口,政治,政體,憲法,議會,司法,政黨,政府,政要,經濟,綜述,農牧業,漁業,工業,金融,貨幣,航運業,服務業,數字經濟,對外貿易,外來投資,對外投資,對外援助,文化,宗教,習俗,飲食,名人,節日,軍事,交通,公路,鐵路,空運,水運,社會,教育,衛生,科技,媒體,通信,電力,民生,治安,外交,外交政策,對外關係,中丹關係,著名景點,美人魚銅像,安徒生博物館,圓塔,蒂沃利公園,大貝爾特海峽大橋,

歷史沿革

早期歷史

公元前1萬年左右,日德蘭半島開始有人類居住,以狩獵為生。
公元前4200年~公元前3400年左右,定居在這一地區的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開墾土地,耕耘農作。公元前400年左右進入青銅時代

海盜時期

丹麥人擅長航海,常南下羅馬帝國琥珀燧石等換取穀物和其他用具。他們往往亦商亦盜,在夏季糾眾出海進行搶劫。
793年,丹麥海盜襲擊了英格蘭的林第斯法恩島。自此以後,丹麥海盜榜陵囑對英格蘭的侵擾規模越來越大。
871年丹麥海盜占領倫敦。878年英格蘭國王阿爾弗烈德大帝和丹麥海盜媾和,雙方平分英格蘭,丹麥移民在英格蘭東旬跨影北部建立“丹麥區”。985年形成統一王國。
1016年丹麥國王克努特大帝攻占英格蘭全境,並建立了版圖包括挪威、英格蘭、蘇格蘭大部和瑞典南部的“北海大帝國”。這個帝國在1042年瓦解。

卡爾馬聯盟及對外戰爭

12世紀中期以後,瓦爾德馬一世開創了強盛的君主專制封建王朝,通過侵略戰爭占有愛沙尼亞易北河以北地區和果特蘭島。
丹麥
16世紀的卡爾馬聯盟
1397年成立以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一世為盟主的卡爾馬聯盟,疆土包括現丹麥、挪威、瑞典、冰島、格陵蘭、法羅群島以及芬蘭的一部分,丹麥處於統治地位。卡爾馬聯盟前後共維持了126年,在此期間,丹麥為打破漢薩同盟對波羅的海經濟支配權繼續對外擴張,經過長期戰爭併吞了什勒斯維希和霍爾斯坦。長期戰爭耗費了丹麥大量財力,導致賦稅加重。富豪貴族兼併土地引起農民暴動。
14世紀中葉黑死病又奪走近一半人口的生命。為平息不滿和動亂,1468年,國王克里斯蒂安一世召集了四級會議尋求支持蘭恥整斷。但是暴動連綿不斷,尤其在瑞典。
1520年,克里斯蒂安二世親率重兵攻克被瑞典獨立派占領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並且屠殺了大批參與叛亂的瑞典貴族,觸發了達拉納起義。
1523年,丹麥軍隊戰敗,瑞典宣布獨立。丹麥為爭奪波羅的海控制權和周圍地區同瑞典反覆較量,如1563年~1570年北方七年戰爭、1611年~1613年的卡爾馬戰爭等,但歷次戰爭都以失敗告終,致使疆土日益縮減。
三十年戰爭期間,丹麥情況更為不利,1657年,丹麥全境為瑞典所占領。其後,在1675年~1679年斯堪尼亞戰爭、1709年~1720年北方戰爭中也敗於瑞典。由於國力削弱,丹麥避免捲入當時歐洲大陸的混亂紛爭。在七年戰爭英法戰爭以及法國大革命初期丹麥都保持中立或避免介入。
丹麥航運業和海外貿易十分發達,商船隊僅次於英國居歐洲第二位,並擁有一支規模可觀的艦隊。16世紀末丹麥成立東印度公司,在西印度群島幾內亞擁有殖民地。
1767年,丹麥宣布同俄國、瑞典組成“武裝中立同盟”,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獨善其身,法國大革命期間丹麥再次中立,英國便不宣而戰,於1801年發動哥本哈根之戰。又於1807年派遣名將霍雷肖·納爾遜率領的艦隊炮轟哥本哈根,丹麥海軍全部覆滅。丹麥轉而支持拿破崙一世,1807年~1814年期間同法國結盟對抗英國。拿破崙失敗後,瑞典國王貝爾納多特又從丹麥手中搶走了挪威。

資本主義的發展

連年戰亂使丹麥經濟受到很大破壞,尤其是農業。政府不得不進行改革,限制地主貴族的特權。丹麥本土在1799年、什勒斯維希和霍爾斯坦在1804年先後將農民的義務勞役制改變為佃賦制,從而結束了中世紀以來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為了緩背龍拜解財政困難,丹麥將西印度和幾內亞的殖民地出售。直到19世紀中葉,財政狀危戶況才有所好轉。
由於德意志民族主義的影響和普魯士的直接干涉,什勒斯維希和霍爾斯坦局勢動盪不安,1848年爆發起義,要求脫離丹麥併入德意志聯邦。丹麥與這兩個公國進行了近汽估灑3年的戰爭,最後在普魯士停止向什勒斯維希進軍情況下勉強取得勝利,保住了這兩個公國。1864年,丹麥宣布將什勒斯維希併入丹麥並使它和霍爾斯坦分離,普魯士便聯合奧地利出兵干涉。丹麥失敗後簽署了《維也納和約》,將什勒斯維希和霍爾斯坦割讓給普魯士和奧地利
在1848年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民主運動的影響下,丹麥立憲會議頒布了憲法,廢除君主專制政體,改行君主立憲制,並實行有財產限制的普選制。1849年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870年,代表富農階級利益的左翼黨成立。1871年,丹麥社會民主黨成立,並在全國各地建立起工會組織。19世紀末葉,丹麥工業化迅速發展,造船、電信和製造工業開始具有一定規模。農村村社制為合作社制所取代,農業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成為世界主要農業國之一。

世界大戰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執行中立政策,後應德國的要求布雷封鎖了松德和貝爾特海峽水域。德國投降後,丹麥要求在什勒斯維希舉行公民投票解決歸屬問題。1920年,通過公民投票什勒斯維希北部歸還丹麥。
1924年,丹麥社會民主黨首次單獨組成政府。面對棘手的失業問題和經濟蕭條,社民黨政府提不出妥善解決辦法,執政兩年後被迫辭職。
1929年,經濟大衰退時期,社民黨大選獲勝,和激進左翼黨聯合組閣,此後除有幾次短暫失利外直到20世紀70年代均由社民黨單獨或聯合組閣。在陵臘欠煮經濟方面,20世紀30年代西方經濟大蕭條亦波及丹麥,1933年,丹麥失業率達40%,政府將貨幣大幅貶值以刺激出口。1933年、1934年同英國、德國先後簽訂了農產品協定,並相應調整了農業生產,緩和了經濟蕭條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丹麥沒有捲入歐洲大陸的紛爭,1939年,丹接受納粹德國提出的互不侵犯條約。但納粹德國背信棄義,1940年4月9日,德國大舉進攻丹麥,丹麥政府當天宣布投降。
1941年,格陵蘭、冰島和法羅群島由美軍占領,與丹麥失去聯繫。1944年,冰島獨立,格陵蘭、法羅群島歸還丹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人民在“自由委員會”、“國土與人民”等組織領導下,以各種方式展開了反法西斯德國和本國納粹分子的鬥爭。隨著德國統治和搜刮的變本加厲,鬥爭規模越來越大,由小型的破壞活動發展到大規模怠工和總罷工。地下抵抗組織不僅在丹麥本土活動,還在瑞典成立了一支由5000人組成的武裝力量“丹麥營”。1945年5月4日德國占領軍投降。

戰後時期

1947年,丹麥接受馬歇爾計畫。1948年4月,丹麥加入歐洲經濟合作組織,1949年4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同年5月加入歐洲委員會
丹麥
丹麥地圖
1950年5月11日丹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1953年丹麥再度修改憲法,規定丹麥為君主立憲國家,議會為一院制。對外積極發展北歐合作。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丹麥女王為瑪格麗特二世(1972年登基)。

地理環境

區域位置

丹麥位於歐洲北部波羅的海至北海的出口處,總面積43096平方千米(不包括格陵蘭和法羅群島),是西歐、北歐陸上交通的樞紐,被人們稱為“西北歐橋樑”。南同德國接壤,西瀕北海,北與挪威、瑞典隔海相望。海岸線全長8750公里。
丹麥

地形地貌

丹麥
丹麥地形圖
丹麥地勢低平,平均海拔約30米。日德蘭半島西部是起伏低緩的冰水沉積平原,北海沿岸有著寬闊的沙灘和沙丘。日德蘭半島東部和中部是歐洲研究冰河期沉積地形最典型的地區之一。廣闊的丘陵幾乎縱貫整個半島,東部沿岸夾灣和溝谷橫切其中,溝谷寬長,兩壁險竣,谷底為蜿蜒的河流。東部海岸沒有直接受到強風浪的衝擊,形成許多深灣和優良港口。半島中部到處是沼澤地、湖泊和突起的丘陵地。

氣候

丹麥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降水豐富,全國氣候溫和平穩,年降水量比較均勻。最冷月份為2月,平均氣溫1℃;最熱月份為7月,平均氣溫17℃。近十年來年均降水量約782毫米。

自然資源

丹麥自然資源貧乏。除石油和天然氣外,其他礦藏很少。石油探明剩餘可采儲量為11.6億桶,居世界第38位。天然氣探明剩餘可采儲量為1010億立方米,居世界第54位。探明褐煤儲量90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面積48.6萬公頃,覆蓋率約11.4%。北海和波羅的海為近海重要漁場。

行政區劃

區劃詳情

2007年1月1日,丹麥實行新的行政區劃。全國設5個大區、98個市和格陵蘭法羅群島2個自治領地。
丹麥
丹麥行政區劃
丹麥行政區劃
大區
首府
最大城市
面積(km)
下轄市數量
首都大區(Region Hovedstaden)
希勒勒
哥本哈根
2568
29
中日德蘭大區(Region Midtjylland)
維堡
奧胡斯
13142
19
北日德蘭大區(Region Nordjylland奧)
奧爾堡
奧爾堡
7927
11
西蘭大區(Region Sjælland)
索勒
羅斯基勒
7273
17
南丹麥大區(Region Syddanmark)
瓦埃勒
歐登塞
12132
22

主要城市

丹麥
哥本哈根風光
首都哥本哈根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研中心和最大城市及最大港口,截至2022年12月人口為81.5萬,曾被評為“最宜居城市”“最佳設計城市”。哥本哈根既是傳統的貿易和船運中心,又是新興城市,許多重要的國際會議在此召開,全國重要企業也大多集中在此。其他主要中心城市包括:奧胡斯、歐登塞和奧爾堡等。

國家象徵

國名

丹麥王國(The Kingdom of Denmark,Kongeriget Danmark)代碼DK(DNK)。
國名釋義:在古高德語中,“丹”為“沙灘、森林”之意,“麥”是“土地、國家”之意。

國旗

丹麥國旗是現今仍在使用的國旗之中最為古老、歷史最為悠久的一面,被稱為“丹麥人的力量”。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7∶28。旗地為紅色,旗面上有白色十字形圖案,稍偏左側。據丹麥史詩記載,公元1219年丹麥國王瓦爾德瑪·維克托里斯(也稱勝利王)率軍對愛沙尼亞異教徒征戰。6月15日隆達尼斯戰鬥中,丹軍陷入困境。突然,一面帶有白色十字的紅旗從天而降,並伴隨著一個響亮的聲音:“抓住這面旗幟就是勝利!”在這面旗幟的鼓舞下,丹麥軍奮勇作戰,轉敗為勝。此後白色十字紅旗就成為丹麥王國的國旗。每年6月15日,丹麥都要慶祝“國旗日”即“瓦爾德瑪日”。
丹麥
丹麥國旗

國徽

丹麥國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世紀。它的中心圖案是一枚金黃色盾徽,盾面上繪有三頭口吐紅舌、頭戴王冠的藍色雄獅和九顆血色雞心,它們象徵丹麥古老的文德國的統治者的皇位。文德國是波拉勃斯拉夫人在易北河口與奧德河口之間的波羅的海沿岸建立的早期封建國家。盾徽頂部華麗威嚴的王冠象徵丹麥王國的國王。
丹麥
丹麥國徽

國花

丹麥的國花為木春菊。又叫茼蒿菊、木茼蒿、東洋菊,也被叫做瑪格麗特、少女花、法蘭西菊等。屬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期甚長,自早春至秋季均能開花,因為莖部容易木質化關係,所以取名木春菊。木春菊花期長,枝葉繁茂,花色淡雅。花語有驕傲、滿意、喜悅等寓意。
丹麥
木春菊

國鳥

丹麥的國鳥為天鵝。天鵝是鳥綱,雁形目,鴨科鳥類。是體型高大的白色天鵝。嘴黑,嘴基有大片黃色。黃色延至上喙側緣成尖。游水時頸較疣鼻天鵝為直。在丹麥文化中,天鵝作為純潔、忠誠、高貴的象徵。
丹麥
天鵝

人口

截至2022年12月,丹麥總人口為592.8萬人,丹麥人約占85%。
丹麥主要城市人口分布(截至 2021年3月31日)
城市
哥本哈根
奧胡斯
奧爾堡
歐登塞
羅斯基勒
人口(萬人)
63.90
35.20
22.00
20.50
8.90

政治

政局總體穩定。2022年12月,丹麥社會民主黨、自由黨與溫和黨組成跨陣營聯合政府,施政重點主要涵蓋經濟、福利改革、綠色、外交等領域。主要包括出台通脹紓困措施,最佳化稅收結構;2050年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110%,2045年實現碳中和;完善國家福利體系,推進公共部門、教育和醫療改革,最佳化提前退休制度;競選2025-2026年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等。

政體

丹麥實行君主立憲制,女王瑪格麗特二世為國家象徵,不直接行使行政權力。實行一院制議會。

憲法

丹麥現行憲法於1849年制定,1866年、1915年、1920年、1953年四度修改。憲法規定,丹實行君主立憲制。經議會5/6多數通過,政府可將一定範圍內的主權交給某種“國際機構”。

議會

丹麥議會為一院制,共179個議席。議員經普選產生,任期四年。本屆議會於2022年11月大選後產生,由社民黨(50席)、自由黨(23席)、溫和黨(16席)、社人黨(15席)、丹麥民主黨(14席)、自由聯盟(14席)、保守黨(10席)、紅綠聯盟(9席)、激進黨(7席)、丹人黨(6席)、選擇黨(6席)、新保守黨(4席)組成。此外,格陵蘭和法羅群島各占2席。無黨派人士1席。議長瑟倫·加德(Søren Gade,自由黨)。

司法

丹麥法院分三級。全國有1所最高法院、2所國家法院和82所地方法院。此外,還有海事與商業法庭、特別訴訟法庭等專門法庭。最高法院由1名院長和18名法官組成,院長和法官由政府(司法大臣)推薦,女王任命,任職到退休。法院獨立行使職權。最高法院院長延斯·彼得·克里斯滕森(Jens Peter Christensen)。檢察機構隸屬法務部,設總檢察長1名和國家檢察官3名。總檢察長嚴·萊肯多爾夫(Jan Reckendorff)。議會監察專員尼爾斯·馮格(Niels Fenger)。

政黨

政黨
性質
介紹
社會民主黨(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執政黨
1871年成立。主張發展綠色經濟,完善和發展福利制度,積極參與國際合作。2022年11月大選支持率27.5%,系丹第一大政黨。主席梅特·弗雷澤里克森。
自由黨(The Liberal Party)
執政黨
1870年成立,為丹麥最古老政黨。主張加強歐盟合作,支持自由競爭,反對中央集權。2022年11月大選支持率13.3%,系丹第二大黨,主席雅各布·埃勒曼-延森。
溫和黨(The Moderates)
執政黨
2021年由丹麥前首相拉爾斯·勒克·拉斯穆森創立。支持降低稅收、深化醫療改革、促進社會公平。2022年11月首次參加大選,支持率9.3%。主席拉爾斯·勒克·拉斯穆森。
社會主義人民黨(The Socialist People’s Party或Green Left)
在野黨
1959年從丹麥共產黨分裂而成。重視人權、民主、福利和環保,主張加強歐盟合作,採取更廣泛的安全政策。2022年11月大選支持率8.3%。主席皮婭·奧爾森·迪赫爾(Pia Olsen Dyhr,女)。
丹麥民主黨(The Denmark Democrats)
在野黨,極右翼政黨
2022年6月由丹前移民大臣、自由黨前副主席英格爾·斯特伊貝爾(Inger Støjberg)創立。主張強硬的移民政策,支持減少歐盟和丹政府對市場監管,支持完善老齡人口的福利政策。2022年11月首次參加大選,支持率8.1%。主席英格爾·斯特伊貝爾。
自由聯盟(Liberal Alliance)
在野黨
原稱新聯盟,2007年由原激進黨議員納薩·卡德爾(Naser Khader)等三人組建,2008年8月改稱現名。主張降低稅收、增進社會融合,支持促進和平、自由與自由貿易的外交政策,加強同歐盟、北約的合作。2022年11月大選支持率7.9%。主席埃里克斯·萬奧普斯拉(Alex Vanopslagh)。
保守黨(The Conservative People’s Party)
在野黨
1916年成立。主張堅持私有制和自由貿易,採取更強硬的移民政策,積極參與國際合作。2022年11月大選支持率5.5%。主席索倫·佩普·鮑爾森(Søren Pape Poulsen)。
紅綠聯盟(Red-Green Alliance或Unity List)
在野黨
1989年由原丹麥共產黨、共產主義工人黨及反歐盟勢力組建。反對大幅增加國防開支,主張降低失業率、加強環境保護等。1994年9月第一次進入議會。2022年11月大選支持率5.2%。採取集體領導制。
激進黨(The Danish Social-Liberal Party)
在野黨
1905年成立。2022年11月大選支持率3.8%。重視個人尊嚴、自由及環境問題,主張參與國際合作。主席馬丁·利澤高(Martin Lidegaard)。
丹麥人民黨(The Danish People’s Party)
在野黨
1995年10月由退出進步黨的議員組成。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支持嚴格的難移民政策,強調保持丹麥政策獨立性。2022年11月大選支持率2.6%。主席莫滕·梅塞施密特(Morten Messerschmidt)。
選擇黨(The Alternative)
在野黨
2013年11月由原激進黨黨員、前文化大臣埃爾貝克(Uffe Elbæk)組建。支持綠色環保、自由民主和社會公正,主張改善難民庇護政策,加強國際合作。2015年首次參加大選,2022年11月大選支持率3.3%。主席弗朗西斯卡·羅森基勒(Franciska Rosenkilde)。
新保守黨(The New Right)
在野黨,極右翼政黨
2015年由2名原保守黨黨員發起成立。持反移民立場,支持遣返所有非法移民;支持私有制和自由貿易,反對增加稅收。2022年11月大選支持率3.7%。主席拉爾斯·博耶·馬蒂亞森(Lars Boje Mathiesen)。
此外,丹還有基督教民主黨(The Christian Democratic Party)、自由綠色黨(The Independent Greens)、強硬黨(Hard Line)等數個議會外政黨。

政府

丹麥中央政府由國王任命的首相組閣,任期4年。
2022年12月,丹麥社會民主黨、自由黨與溫和黨組成跨陣營聯合政府。內閣共23人,主要閣員包括首相梅特·弗雷澤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女)、副首相兼國防大臣雅各布·埃勒曼—延森(Jakob Ellemann-Jensen)、外交大臣拉爾斯·勒克·拉斯穆森(Lars Løkke Rasmussen)。

政要

瑪格麗特二世:丹麥女王。1940年4月16日生於哥本哈根。曾就讀於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奧胡斯大學法國巴黎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倫敦經濟學院。1972年1月14日登基。1967年6月10日與亨里克親王(Henrik,法國伯爵,2018年2月病逝)結婚。有二子,長子腓特烈王儲(Frederik),次子約阿希姆親王(Joachim)。女王興趣廣泛,在考古、美術和文學方面頗有造詣。曾於1979年訪華。2014年4月對華進行國事訪問。
丹麥
丹麥首相梅特·弗雷澤里克森
梅特·弗雷澤里克森:首相,社民黨人。1977年生,哥本哈根大學非洲研究學碩士。曾任就業大臣、司法大臣等職。2001年起任議會議員,2015年起任社民黨主席。2019年6月任首相,2022年12月連任首相。已婚,有二個子女。是丹歷史上最年輕的首相和第二位女首相。

經濟

綜述

丹麥是發達的西方工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在世界經濟論壇2022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列第1位。2022年主要經濟指標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
約4055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約6.9萬美元。
經濟成長率
3.8%。
通貨膨脹率
7.7%。
失業率
4.5%。
產業結構:2020年,丹麥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例分別為1.6%、23.9%和74.6%。2020年,丹麥消費、投資和淨出口占GDP的比例分別為70.34%、23.17%和6.9%。
政府債務:截至2020年底,丹麥政府債務餘額為8068億丹麥克朗(1234.7億美元),占GDP的34.7%;其中,內債為7246億丹麥克朗(1108.9億美元),占GDP的31.2%,外債為822億克朗(125.8億美元),占GDP的3.52%。債務結構合理,2年以上長期債務占63.2%,一年以下短期債務占總債務的26.7%。
信用評級:截至2021年4月30日,國際評級機構標普、穆迪和惠譽對丹麥主權信用評級均為AAA。丹麥是國際上為數不多的長期保持3A信用評級的國家之一,外債不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國際組織限制。

農牧業

丹麥地勢平坦,耕地充足,氣候適合農作,全年降水相對均勻,因此農牧業高度發達。近年受歐盟共同農業政策影響,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份額逐年下降,但在外貿中仍占較大比重。農牧業總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4%(2022年),有耕地2.8萬平方公里,農場4.2萬個。農業科技水平和生產率居世界先進國家之列。農畜產品除滿足國內市場外,大部分供出口,占出口總額的7.5%,豬肉、乳酪和黃油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丹麥是世界主要豬肉出口國,年產量約3000萬頭,近90%用於出口,出口額約占丹麥農產品出口額的20%,還是世界主要的牧草種子生產國和出口國,年出口額約3億美元。

漁業

丹麥有廣闊的海岸線,又是寒暖流的交匯海域,捕魚業發達,是世界十大漁業國之一,也是歐盟最大漁業國,捕魚量約占歐盟總捕魚量的三分之一。丹麥主要漁產品種類有鱈魚、比目魚、鯡魚、鯖魚、蝦和貝類。近期漁產品年出口額為35億美元。

工業

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但近年來在國民經濟中比重逐漸下降,工業總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4.5%(2021年)。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加工、機械製造、石油開採、造船、水泥、電子、化工、冶金、醫藥、紡織、家具、菸草、造紙和印刷設備等。產品60%以上供出口,約占出口總額的70%。船用主機、水泥設備、助聽器、酶製劑和人造胰島素等產品享譽世界。企業以中小型為主。
醫藥工業
醫藥工業是丹麥的支柱產業之一。90%的產品供出口,出口額占工業品出口的60%。許多藥品質量和技術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其中人造胰島素和酶製劑等產量和質量居世界前列。2019年,丹麥生物醫藥產品出口額達1330億丹麥克朗(約合199.4億美元),同比增長25%,創歷史新高。位於哥本哈根和瑞典南部斯科納地區之間的“藥谷”是歐洲最大且成長速度最快的生物技術產業群,該地區集中了大量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附屬醫院和生物製藥企業。
節能環保業
丹麥是舉世公認的能源問題解決得最好的國家之一。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後,丹麥積極倡導“高效、清潔、可持續”的能源發展模式,開發可再生能源。丹麥在可再生能源,特別是風能和生物能領域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丹麥的風力發電、秸稈發電、垃圾發電等可再生能源技術,超臨界清效燃煤及熱電聯產技術世界聞名。丹麥風力發電研究始於1981年,是世界上最早開展風力發電研究和套用的國家之一。經多年發展,丹麥在風電產業和風機製造業已形成一定規模,並具備相當的競爭力。2020年,風電占丹麥全國電力總消費的48%,位居全球第一。

金融

丹麥的銀行體系效率較高,電子化服務方便快捷。北歐地區主要銀行都在丹麥開展業務。丹麥銀行除普通銀行業務外,還提供其他金融服務,例如保險、抵押融資、不動產服務、資產管理和租賃服務。丹麥銀行的電子現金管理先進。電子銀行系統可以根據公司特定需求進行調整,包括金融管理系統的集成、處理在其他國家銀行開立的賬戶、查詢賬戶歷史信息、控制現金流量、有效管理國內外流動資金等。
中央銀行
丹麥的中央銀行是丹麥國家銀行(Danish National Bank),主要負責制訂金融和貨幣政策、發行貨幣、國際支付和結算、政府債管理等。
商業銀行
丹麥境內運營的銀行達100餘家,包括本土和跨國銀行。銀行業的突出特點是大型銀行較少,但占市場份額的絕大多數,同時存在大量中小型銀行。在丹麥業務規模相對較大的商業銀行主要包括:
(1)Danske Bank(丹麥銀行):丹麥最大的銀行,在瑞典、挪威、芬蘭、愛爾蘭等16個國家設有234家分支機構,共有逾280萬個人、企業和機構客戶、2萬餘名員工。截至2019年底,總資產達3.76萬億丹麥克朗,存款額9629億丹麥克朗。2020年淨利潤45.89億丹麥克朗。
(2)Nordea Bank(北歐銀行):北歐地區最大的銀行之一,總部位於赫爾辛基,在2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擁有1100萬個客戶,分支機構約1000個,員工超過2.9萬人,2020年淨利潤22.65億歐元。在丹麥設有分行。
(3)Jyske Bank(日德蘭銀行):丹麥國內較大銀行之一,擁有3770名員工,總部位於丹麥錫爾克堡,網點遍布丹麥各地,在丹麥設有99家分支機構,在德國、直布羅陀等地設有分行。2020年淨利潤16.09億丹麥克朗。
(4)Sydbank(南方銀行):客戶主要集中在日德蘭半島地區,主要面向個人客戶和中小企業,員工2100餘名,在丹麥17個地區設有112家分行,在德國設有分支機構。丹麥境內市場公司業務占比12%,零售業務占比6%。2020年稅後利潤為7.99億丹麥克朗。
外資銀行
在丹麥的外資銀行有瑞典商業銀行(Handelsbanken)、花旗銀行(Citibank International PLC)、Forex Bank(瑞典)、DNB Nor Bank(挪威)、盧森堡國際銀行(BIL)等。
證券市場
哥本哈根證券交易所是北歐—波羅的海地區聯合證券交易所(OMX)的一部分,經營股票、債券、金融衍生產品和其他貨幣市場工具交易,所有交易均通過電子途徑完成。2021年3月31日,哥本哈根證券交易所OMXC20CAP指數為1700點,較上年同期上漲49個點。

貨幣

丹麥貨幣為丹麥克朗(Danish Krone-DKK)。丹麥雖然是歐盟成員國,但並未加入歐元區,丹麥對克朗實施有限制的浮動匯率制度,貨幣政策和匯率緊盯歐元,中間匯率為1歐元兌7.46038丹麥克朗,丹麥央行規定的浮動區間為2.25%。2021年3月31日,歐元對丹麥克朗匯率為1: 7.4373,美元對丹麥克朗匯率為1:6.3431。2016年12月起,人民幣可與當地貨幣直接結算,2021年3月31日人民幣對丹麥克朗匯率為:1:0.9682。

航運業

航運業是丹麥的傳統支柱產業,是外貿順差主要來源,出口額占丹麥總出口額的25%。丹麥所擁有的船舶占世界商船隊總量的7%以上,提供的海運服務約占世界航運市場的10%。據丹麥航運協會統計,2019年,丹麥船東擁有731艘懸掛丹麥旗的船隻,航運能力為2130萬載重噸。丹麥船隊現代化程度高,船齡小,技術先進,作業效率高,在海運安全方面有較大優勢。船隻種類主要為貨櫃船、化學品油輪、冷藏船和液化氣船。馬士基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貨櫃海運企業。

服務業

丹麥服務業發達,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2.82%(2022年)。主要包括商業、電信、金融、保險、旅遊和技術服務等。旅遊業是丹麥服務行業中的重要產業。主要旅遊點有哥本哈根、歐登塞(安徒生故鄉)、樂高樂園、克隆堡及日德蘭半島西海岸和最北角斯卡晏等。

數字經濟

丹麥數位化水平領先於大部分歐盟國家,在2020年歐盟數字經濟與社會指數(DESI)評估中位居第三。丹麥企業普遍重視數字轉型,已有53%的企業實現高度數位化(歐盟平均水平為26%),33%的丹麥中小企業實現線上銷售(歐盟平均水平為18%),企業社交媒體使用率32%,雲服務使用率41%,大數據服務使用率14%。

對外貿易

丹麥屬於外向型經濟國家,倡導自由貿易,商業領域的市場化和規範化程度高,政策透明度高,貿易和投資風險較低。外貿是經濟命脈。主要原料靠進口,產品銷售依賴國際市場。政府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產品出口。1987年以來一直保持較大順差。主要進口產品為運輸設備、電信產品、紙張、原油、煤炭、鋼鐵、機械和飼料等。主要出口產品為乳製品、肉、魚、家具、醫藥、電子產品、儀表、船舶、紡織品和服裝等。
自1987年開始,丹麥對外貨物貿易改變了持續逆差的局面,到2020年已連續34年保持貿易順差。據丹麥統計局統計,2020年丹麥貨物進出口總額為13257.6億丹麥克朗(約合2028.9億美元),比上年(下同)下降3.9%。其中,出口6991.7億丹麥克朗(約合1070.7億美元),下降4.7%;進口6266億丹麥克朗(約合959.6億美元),下降3.4%。貨物貿易順差725.7億丹麥克朗(約合111.1億美元),同比收窄15.5%。
2020年,丹麥對歐盟國家(不含英國,下同)的出口額占丹麥出口總額的50.9%,自歐盟國家的進口占丹麥進口總額的69%。德國是丹麥最大的貿易夥伴。對德國、美國、瑞典、挪威和荷蘭的出口額分別占丹麥出口總額的13.6%、11.1%、9.5%、6.3%和6.2%。自德國、瑞典、荷蘭、中國和波蘭的進口額分別占丹麥進口總額的21.9%、12.6%、8.6%、8.2%和4.6%。2020年,中國是丹麥第4大貨物進口來源地和第6大貨物出口目的地。
中丹貿易
中國是丹麥在亞洲最大貿易夥伴和海外第二大投資國。中丹於1980年建立經貿聯委會機制,迄已舉行22次會議。2022年,中丹雙邊貿易額159.1億美元,同比下降10.8%。其中,中方出口101.9億美元、同比下降6.2%,中方進口57.2億美元、同比下降18.0%。中方對丹麥主要出口機電、服裝、紡織品等,自丹麥進口農產品、醫藥品、精密儀器、發電及製冷設備等。
丹麥是較早向中國提供政府貸款的已開發國家之一。1982年4月,雙方簽署第一個貸款協定。丹對華直接投資始於1982年。截至2022年底,丹麥在華投資項目共1253個,實際使用金額48.7億美元,主要集中在醫藥、製造業領域。丹在華企業約500家,主要有:馬士基(中國)有限公司、諾和諾德(中國)製藥有限公司、諾維信生物技術(中國)有限公司、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維斯塔斯風力技術(中國)有限公司、西藏拉薩啤酒有限公司等。中國累計對丹麥投資3億美元,主要企業包括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鵬達航運集團、中國國際旅行社丹麥有限公司、華大基因、天順風能、山東歌爾聲學等。

外來投資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21 年世界投資報告》,2020年丹麥吸收外資流量為11.51億美元;截至2020年末,吸收外資存量為1351.25億美元。丹麥中央銀行數據顯示,2020年丹麥吸收外資流量 11.5 億美元;截至2020年末,外資存量1188.8億美元。從外資存量看,資金來源國主要有美國、英國、挪威、瑞典、芬蘭和德國。
對丹麥投資主要流向金融業和保險業、商業服務、批發和零售貿易、製造業、房地產以及信息和通信業。在丹麥投資的大型跨國企業包括微軟、IBM、愛立信、北歐銀行、拜耳等。
中國對丹麥投資規模不大,投資企業數量不多,但近年來呈現積極發展態勢,民營企業主動參與,投資領域進一步拓寬,投資方式呈現多樣化。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20年中國對丹麥直接投資流量6322萬美元;截至2020年末,中國對丹麥直接投資存量3.54億美元。

對外投資

丹麥對華直接投資始於1982年。截至2022年2月底,丹麥在華投資項目共1219個,實際使用金額44.5億美元。丹在華投資主要集中在醫藥、製造業領域。丹在華投資企業約500家,主要有:馬士基(中國)有限公司、諾和諾德(中國)製藥有限公司、諾維信生物技術(中國)有限公司、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維斯塔斯風力技術(中國)有限公司、西藏拉薩啤酒有限公司等。

對外援助

2022年丹官方發展援助支出為27.7億美元,占國民總收入(GNI)的0.71%。主要關注減貧、婦女、教育、健康等。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丹麥向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國家提供援助,疫情初期也收到企業對丹麥捐贈的物資。除參與歐盟應對疫情合作機制以外,2021年5月丹麥宣布向開發中國家捐贈300萬劑新冠疫苗。

文化

宗教

丹麥約74%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0.6%的居民信奉羅馬天主教

習俗

丹麥人理性、務實,計畫性強,凡事按部就班,注重程式,在社交場合注意舉止,不大聲說話,亦不焦急慌張。丹麥社會注重平等,不鼓勵對任何人給予特殊優惠待遇。在丹麥想與對方見面需事先預約,貿然到訪屬於不禮貌行為。無論工作會談還是私人約會,一定要準時。丹麥人在工作中注重效率和效果,會談前需做好充分準備,確保會議按時開始和結束。初次與丹麥人見面,除起身握手和眼神交流外,不宜有更親密的肢體接觸。丹麥人看似“高冷”,實際上比較有幽默感,善於自嘲。與丹麥人初步交往時,丹麥及其傳統、文化、藝術都是較好的話題,但不宜打聽或評論對方或他人的私人生活、宗教信仰、政治理念等。

飲食

丹麥人的食物主要是麵包、魚、豬肉和馬鈴薯等。丹麥特色美食有嘉士伯及特波嘉啤酒、甜酒布甸、丹麥燒腿及特式三文治等。最有名的“丹麥酥”,在丹麥又叫Wienerbroed,每個麵包店都陳列各種口味的丹麥酥。典型的丹麥菜包括豬肉丸(Frikadeller)、水煮鱈魚配芥末醬、脆皮烤豬肉(Flaeskesteg)、馬鈴薯燉牛肉(Hvid Labskovs),以及牛肉漢堡配炸洋蔥(Hakkeboef)。還有一種冷食自助餐(Koldt Bord),菜色有鯡魚、沙拉、各式冷肉片、熏魚和乳酪等。丹麥人對麵包感情極深,可以制出各式單層、雙層和多層的麵包夾700多種。在各層分別夾上燻肉片、西紅柿片、肝泥醬、水蘿蔔片等。

名人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是丹麥著名童話作家,他的作品有《海的女兒》、《國王的新衣》和《醜小鴨》等。其中以“美人魚”為形象的著名雕塑一直靜靜地矗立在哥本哈根海邊紀念這位大師。1975年開始的國際童話電影節每兩年在安徒生的故鄉歐登塞城(Odense)舉行一次。
伊薩克·迪內森是丹麥著名女作家,原名卡琳·布利克森(Karin Blixen),1885年4月17日生於西蘭島倫斯特德一個貴族家庭。1934年發表描寫非洲生活的小說集《七個神奇的故事》(Seven Gothic Tales),這本書在丹麥不大受歡迎,在美國卻成為暢銷書。1937年她的第二部作品自傳體小說《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出版。迪內森1943年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冬天的故事》(Winter's Tales)。二戰期間,丹麥被納粹占領,迪內森用皮爾·安德烈塞爾的化名寫了小說《天使的復仇》(1944年),對法西斯侵略者進行嘲諷。晚年她遭受疾病折磨,但仍堅持寫作,在戰後出版了小說《最後的故事》(1947年)、《命運的軼事》(1958年)和《草坪上的影子》(Shadows on the Grass)(1960年)。
哲學家克爾愷郭爾Søren Kierkegaard)物理學家尼爾斯·波耳,他和學生維爾納·海森堡一起創立的著名量子力學學派就稱為“哥本哈根學派”。
歷史上尼爾斯·玻爾等共有13位丹麥人獲諾貝爾獎。在生物學、環境學、氣象學、免疫學等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奉行使每個社會成員在文化方面具有平等發展的文化方針,鼓勵地方發展文化事業。
德萊葉·卡爾·西奧多,丹麥電影大師,丹麥藝術電影創始人之一。德萊葉影響了後來很多導演,其中包括一些著名電影大師,例如羅伯特·布列松、拉斯·馮·特里爾、西奧·安哲羅普洛斯等。德萊葉拍攝了其最卓越的影片之一《憤怒的日子》,本片敘述了17世紀發生的一宗有關妖術的案件,其情節之奇特讓人驚嘆,含有很深的寓意。1955年拍攝了影片《諾言》,並因本片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大獎。
卡倫·布里森是20世紀著名的女小說家,她在非洲生活了20年,作品在世界廣泛傳播。電影《走出非洲》(1985年)即根據其回憶錄改編。
丹麥的銀器設計也相當有名,如喬治·延森是經典的銀器藝術家。

節日

法定節假日包括:新年(1月1日);懺悔節(2月22日);聖周四(復活節的前一個星期四);耶穌受難日(復活節的前一個星期五);復活節(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復活節第二天(復活節次日);大祈禱日(復活節後的第四個星期五);耶穌升天日(復活節40天后的第一個星期四);聖靈降臨節(復活節後的第七個星期日);憲法日(6月5日);仲夏夜(6月21日);平安夜(12月24日);聖誕節(12月25日);聖誕節次日(12月26日);新年夜(12月31日)。丹麥實行5天工作制,每周六、日為公休日。

軍事

女王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國防部是最高軍事行政機關,國防司令部是最高軍事指揮機構。實行義務兵和志願兵相結合的兵役制。陸海空三軍總兵力約1.95萬人。2022年,丹麥國防開支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9%。
中丹軍事交流
建交以來,中丹兩軍關係發展平穩。2000年,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過境丹麥。2005年,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曹剛川訪丹。2006年,中央軍委委員、總參謀長梁光烈訪丹。2015年,副總參謀長王冠中訪丹。2015年,中國海軍第二十批護航編隊訪丹,並與丹海軍開展聯合演習。2017年,中國海軍第二十六批護航編隊訪問丹麥。2002年,丹國防大臣延斯比訪華。2005年,丹國防司令赫爾旭上將訪華。2014年,丹國防大臣瓦門訪華。2015年,丹國防司令巴特蘭姆上將訪華。2017年,丹國防採購與後勤部參謀長彼澤森少將率後勤代表團訪華。

交通

丹麥
丹麥主要交通線路示意圖

公路

截至2020年1月1日,丹麥公路總長7484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46公里,占比1.8%。截止2021年1月1日,丹麥共有各種機動車約472.4萬輛,其中小轎車272.4萬輛、貨車40.4萬輛、巴士1.2萬輛。丹麥擁有發達、完善的公路交通網路,可迅捷地通往北歐地區各大市場。連線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和瑞典第三大城市馬爾默的厄勒大橋2000年開通後,丹麥成為通往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和波羅的海地區的門戶。

鐵路

截至2020年1月1日,丹麥鐵路里程2682公里。鐵路網密度為每1000平方公里國土擁有鐵路60公里。丹麥鐵路與德國和瑞典聯通,許多鐵路線鋪設在大型橋樑上,如連線西蘭島和菲英島的大貝爾特海峽大橋和連線哥本哈根和馬爾默的厄勒海峽大橋。2020年丹麥鐵路貨運量為862.1萬噸,客運人數達2.05億人次。
丹麥首條高速鐵路線為哥本哈根至靈斯泰茲高速鐵路(København-Ringsted-banen),於2019年5月正式啟用。該線路全長約60公里,設計速度250公里/小時,設計最小發車間隔為2.5分鐘。哥靈高鐵是丹麥主要城市間高鐵1小時交通圈規劃(One Hour Target)的一部分,該規劃覆蓋城市包括哥本哈根、歐登塞、奧胡斯、奧爾堡等。

空運

丹麥共擁有23個機場,包括4個國際機場。哥本哈根機場是歐洲四大機場之一,為北歐地區的重要空運樞紐,也是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最大的機場,歐洲主要城市均在該機場2小時飛行區覆蓋範圍內。哥本哈根機場2015年獲得多項國際榮譽,包括全球最佳路線發展獎、全球最準時中型機場、歐洲最高效機場、歐洲最佳行李交付機場和北歐最佳機場。此外,該機場安全性排名全球第二。該機場距離市中心僅8公里,到達哥本哈根中央火車站僅需15分鐘。
共有超過60家航空公司在哥本哈根機場運營,服務全球120多個目的港,2019年客運量為3025.7萬人次,未來將增至每年4000萬人次。北京、上海已開通直飛哥本哈根航線。2018年5月2日,國泰航空公司開通香港—哥本哈根直飛航線(已停飛)。2018年12月10日,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開通成都—哥本哈根直飛航線(因疫情暫停)。除哥本哈根外,丹麥還有三座國際機場,分別位於日德蘭半島上的奧胡斯、奧爾堡和貝倫市。2017年丹麥空運貨物總量為27萬噸。

水運

丹麥海岸線長7314公里,海運肩負著主要的對外貿易運輸。擁有146個海港,奧胡斯港和菲德烈西亞港貨運量居前列。其中1/4的港口年貨物吞吐量達到50萬噸,占海運貨物總量的90%,丹麥港口與世界各主要港口間有貨運線路。水運發達,水路總長為400公里。2020年,丹麥各主要港口的停靠船隻合計52.4萬艘。港口中有74個為客運港口,一半以上客運港口年客運量達到25萬人次。許多交通港口在國內有渡船航線。2020年丹麥水運貨物總量8688.9萬噸,客運量3086.2萬人次。

社會

教育

丹麥培育了以童話聞名於世的著名作家安徒生、原子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等世界文化名人和科學家,在生物學、環境學、氣象學、免疫學等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奉行使每個社會成員在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發展權利的文化方針,鼓勵地方發展文化事業。教育事業發達。實行十年制免費義務教育。根據丹麥統計局數據,2020年,18-25歲丹麥人中,80%完成或正在接受高中教育;25-45歲丹麥人中,44%完成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丹麥對於終身教育也極為重視,對僅受過初級教育的在職員工的再教育投入了巨大精力,這使得丹麥勞動力素質較高。在義務教育完成後,可以申請免費青年教育課程,包括預備課程或職業技術課程,通常為期3年或4年。學生年滿18歲就可以申請國家教育助學金或貸款項目(SU)。高中的學制為2年或3年,通過高中畢業考試可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自2006年起,丹麥對非歐盟國家學生在丹麥就讀大學實行收費管理。
職業教育持續時間為1年半至5年半,取決於學習的專業領域。培訓結束時要參加一次學徒期滿測試或最終職業測試。25歲以下青年如果還沒有完成青年教育,可去工業學校就讀。在丹麥全國有大約100所工業學校,集理論培訓和工廠實習為一體。此外,對管轄範圍內在找工作或接受教育方面有困難的不滿30歲青年,地方市政府提供特別的基本職業教育和培訓計畫。成年人教育方面,可選擇接受普及教育課程、全日制教育或再教育培訓課程。丹麥教育系統針對各種文化程度的成年人開設各種課程。
丹麥擁有綜合性大學8所、高等職業學院7所、文化藝術高等院校3所、商學院8所、海事教育機構10所,2020年在校學生約15萬人。最著名的高等學府有哥本哈根大學(建於1479年,有學生37576人)、奧胡斯大學(建於1928年,約有學生38000人)、丹麥技術大學(建於1829年,約有學生11200人)、哥本哈根商學院(建於1917年,有學生20541人)、丹麥VIA大學學院(建於1910年,有學生46000人)。

衛生

所有丹麥公民無論經濟狀況如何,都可以享受國家醫療體系提供的免費服務。醫療費由國家稅收支持。但對牙科護理及其他非醫生或醫院提供的其他類型治療,個人須承擔部分費用,這些費用也可根據收入狀況報銷。每個丹麥居民都擁有一位社區醫生,負責提供疾病預防方面的建議,治療一些輕微病症,並確認患者是否應接受專業檢查。持有個人身份號碼(CPR)與國家醫療健康保險的居民,可接受免費急診治療。在丹麥醫療體系中,看全科醫生是就診第一步,全科醫生負責前期檢查治療,必要時再把病人轉給專科醫生或醫院。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8年丹麥醫療衛生支出占GDP的10.1%,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醫療衛生支出6217美元。根據丹麥統計局數據,2019-2020年,人均預期壽命為81.5歲。

科技

丹麥擁有高水平的大學和良好的科研氣氛,科技水平在歐洲地區首屈一指,在生物學、環境學、氣象學和免疫學等方面位於世界領先水平。丹麥科技與創新政策的巨觀管理職能由丹麥高等教育和科學部負責。此外,為開展有關政策調研和評估,實施項目和計畫的具體管理,丹麥還設定了研究理事會系統。一類是負責基礎研究的理事會,根據科學界提出的原發構想和觀點,提供資金資助,並支持相關活動;另一類是負責戰略研究的理事會,根據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優先重點,支持相關研究,通過加強不同領域的跨學科合作,確保國家戰略的實施。丹麥的科技優勢領域主要為新能源技術、生物醫藥、納米技術和聲學等。

媒體

丹麥的主要報紙:《日德蘭郵報》(1871年)、《政治報》(1884年)、《貝林時報》(1749年)。
丹麥通訊社(Ritzaus Bureau):1866年創建。丹唯一的全國性通訊社,由各大報紙合辦。
丹麥廣播公司:1925年創立。丹麥最大的全國性廣播電台和電視台。
丹麥電視二台:1988年創立,1989年開播。

通信

丹麥擁有歐洲最先進的通信設施和數位化網路。固定電話網用戶約為169萬戶,30%的家庭擁有固定電話;行動電話用戶為727萬戶,平均每人使用1.3部手機;98%的丹麥家庭擁有行動電話(行動電話普及率高於歐洲平均水平)。
丹麥政府重視網際網路和數位化建設。近年來,丹麥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打造“數字丹麥”。丹麥是歐洲國家中網際網路使用率最高的國家,實現4G網路100%覆蓋,光纖入戶率(67%)遠高於歐盟平均水平(34%)。丹麥5G網路就緒率33%,居歐盟國家第4位。丹麥數位化程度高,網民占總人口的95%,其中94%的網民使用線上銀行、86%網上購物。網上商戶在消費者中有較高的信任指數;社交網站在丹麥人中也非常流行,網民社交網站賬戶普及率82%,高於歐盟平均水平(65%)。

電力

丹麥共有6000多個發電廠,主要使用煤、風能、天然氣、生物沼氣發電,其中風力發電占47%。丹麥政府提出,到2020年風力發電量的占比要達到50%,到2050年徹底告別化石燃料,能源需求100%由清潔能源提供。丹麥電網已與北歐實現網路對接,丹麥、瑞典、挪威、芬蘭之間建立了北歐電力市場,進行電力的相互輸送。中資企業到丹麥投資設廠不需自備發電設備。

民生

丹麥直接工資水平與其他北歐國家接近,在歐洲排位最高。歐盟統計局(Eurostat)數據顯示,2020年歐盟成員國中丹麥的平均時薪最高,為38.3歐元。由於政府承擔較大部分社會福利和失業保險金支出,僱主直接支付給員工的福利和僱主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用較低。總體上,丹麥僱主支付給員工的總用工費用高於瑞典、德國和英國等國。
目前,丹麥沒有出台關於最低工資標準的法律法規,因為這違背丹麥勞務自由的原則。通常情況下,行業工會或對該行業的最低工資有指導建議,但不存在國家性質的硬性法律規定。據丹麥投資促進局介紹,丹麥僱主沒有義務繳納社會保障繳款,只需繳納丹麥勞動力市場補充養老保險(ATP,其中,僱主支付2/3,約為189.35丹麥克朗/月;員工支付1/3,約為94.65丹麥克朗/月)以及每年每位員工共約1000-1300歐元的類似社保費。

治安

丹麥社會治安狀況較好,在2019年全球和平指數排名中位列第五。丹麥居民允許合法持槍。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事處(UNODC)統計數據顯示,丹麥2018年發生兇殺案每10萬人比率為1,遠低於歐洲的平均比率2.8。根據丹麥統計局數據,2020年,丹麥共發生兇殺、搶劫、盜竊、性侵等刑事犯罪案件共42.1萬起,其中多為盜竊等侵犯他人和公共財產的案件。沒有發生恐怖攻擊,也沒有發生直接針對中資企業或公民的綁架案件。

外交

外交政策

丹麥積極參與地區和全球事務,努力發揮自身影響力。視聯合國、歐盟和北約為外交三大支柱,積極拓展以北歐合作為基礎的環波羅的海合作。重視應對全球化挑戰,強調發展同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國家關係。積極推行“綠色外交”,支持氣候變化《巴黎協定》。重視對外發展援助,強調以外援促進人權與民主。

對外關係

與印度關係
2011年8月16日,丹麥外交大臣埃斯珀森證實,因丹麥拒絕向印度引渡曾在1995年向印度走私武器的丹麥公民尼爾斯·霍爾克,丹麥和印度間的合作已被全面凍結。
與俄羅斯關係
2010年4月,丹麥首相拉斯穆森與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進行會談,會後雙方發表了關於兩國建立“現代化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當地時間2022年7月22日,俄羅斯政府將丹麥加入對俄不友好國家名單。
2022年9月13日,俄羅斯旅行社協會稱,九個歐盟國家已停止接受俄羅斯人簽發旅遊簽證的檔案,其中包括丹麥。
與韓國關係
2011年5月12日,就進一步加強雙邊關係和發展綠色經濟等問題達成共識。兩國簽署了在安全、經濟和全球性問題上進行密切合作的戰略夥伴關係協定,並宣布結成“綠色增長聯盟”。兩國政府和企業還簽署了一系列在可持續能源、智慧型電網、風力發電和燃料電池開發等領域開展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與加拿大關係
當地時間2022年6月14日,加拿大與丹麥就北極地區的一座面積約1.2平方千米的島嶼歸屬達成協定,兩國同意在該島嶼上建立陸地邊界以解決兩國在該島嶼的主權爭端。

中丹關係

1950年1月9日,丹麥承認新中國。同年5月11日,兩國正式建交。丹麥是繼瑞典之後第二個同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1956年2月15日,兩國將公使館升格為大使館,並互派大使。中丹建交以來,兩國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逐步開展。50年代,丹麥支持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57年兩國簽訂了政府貿易協定和支付協定。
60至70年代,中丹兩國交往增多,貿易關係發展較快。1974年10月,丹首相哈特林訪華,這是丹政府首腦首次正式訪華。1979年9月,丹女王瑪格麗特二世訪華,成為第一位訪華的丹國家元首。80年代,兩國政府首腦實現互訪。2008年10月,丹麥首相安諾斯·福格·拉斯穆森出席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並正式訪華,兩國共同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丹麥王國政府關於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中國是丹麥在亞洲最大貿易夥伴和海外第二大投資國。中丹於1980年建立經貿聯委會機制,迄已舉行22次會議。近幾年來,雙邊貿易增長較快。中丹在文化領域的交往趨向活躍,兩國文藝團體互訪頻繁。上海木偶劇團、武漢京劇團、河南雜技團、廣東雜技團、西藏歌舞團等先後赴丹演出,丹特里多努斯合唱團、皇家芭蕾舞團也曾來華訪問。此外,兩國還多次舉辦電影周、藝術展等文化活動。
1974年起中丹開始互派留學生。目前,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廣西醫科大學等高校與丹哥本哈根大學丹麥技術大學奧胡斯大學奧爾堡大學及哥本哈根經濟學院等建有校際交流關係。2008年10月,北京外國語大學開設丹麥語課程,2015年、2018年,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分別成立丹麥研究中心。中國在丹麥設有1所孔子學院和1所孔子課堂。

著名景點

美人魚銅像

美人魚銅像(Little Mermaid)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朗厄里尼港入口處的一塊巨大鵝卵石上,它是丹麥雕塑家埃德華·埃里克森於1912年根據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中的女主角用青銅雕鑄的。“小美人魚”是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於1837年所寫的一篇童話《海的女兒》中的主角。銅像於1913年8月23日被安置在哥本哈根港,現已成為丹麥的象徵。2006年3月,哥本哈根市政府決定將美人魚雕像向深海處搬遷,原因是過多的遊客對雕塑造成太多的破壞。
丹麥
美人魚銅像

安徒生博物館

安徒生博物館(H.C Andersson's House)位於丹麥菲茵島中部的奧登塞市區。為紀念丹麥偉大童話作家安徒生(1805年—1875年)誕生100周年(1905年)而建。博物館是一座紅瓦白牆的平房,坐落在一條鵝卵石鋪的街巷裡。這裡臨街的一幢幢古老式樣的建築,使人感到仿佛回到了19世紀安徒生生活的年代。博物館共有陳列室18間。
丹麥
安徒生博物館

圓塔

圓塔(Round Tower)坐落在首都哥本哈根市中心附近。建於1642年克里斯欽四世統治時期。克里斯欽四世(1577年—1648年)為丹麥和挪威之王,喜建建築,屢建立城市,有“國王建築師”之稱。圓塔高36米,直徑15米。它的建立與三一大教堂(基督教中指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有關)。

蒂沃利公園

蒂沃利公園(Tivoli Gardens)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鬧市中心,占地20英畝,是丹麥著名的遊樂園,有“童話之城”之稱。每年4月22日至9月19日對外開放。興建蒂沃利公園的是一名記者兼出版商喬治·卡斯滕森,他向當時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八世進言,表示“若人民耽於玩樂,便不會幹涉政治”,於是獲準修建這座公園。公園於1843年8月15日起即開始接待當地居民和外來遊客。最初公園只是民眾集會、跳舞,看錶演和聽音樂的場所。後來幾經改造,才逐漸形成一個老少皆宜的遊樂場所。

大貝爾特海峽大橋

大貝爾特海峽大橋(Store Baelt Bridge)建在丹麥西蘭島菲英島之間18公里寬的大貝爾特海峽上,該橋上的懸索橋長1624米,是世界上最長的懸索橋之一。
1520年,克里斯蒂安二世親率重兵攻克被瑞典獨立派占領的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並且屠殺了大批參與叛亂的瑞典貴族,觸發了達拉納起義。
1523年,丹麥軍隊戰敗,瑞典宣布獨立。丹麥為爭奪波羅的海控制權和周圍地區同瑞典反覆較量,如1563年~1570年北方七年戰爭、1611年~1613年的卡爾馬戰爭等,但歷次戰爭都以失敗告終,致使疆土日益縮減。
三十年戰爭期間,丹麥情況更為不利,1657年,丹麥全境為瑞典所占領。其後,在1675年~1679年斯堪尼亞戰爭、1709年~1720年北方戰爭中也敗於瑞典。由於國力削弱,丹麥避免捲入當時歐洲大陸的混亂紛爭。在七年戰爭英法戰爭以及法國大革命初期丹麥都保持中立或避免介入。
丹麥航運業和海外貿易十分發達,商船隊僅次於英國居歐洲第二位,並擁有一支規模可觀的艦隊。16世紀末丹麥成立東印度公司,在西印度群島幾內亞擁有殖民地。
1767年,丹麥宣布同俄國、瑞典組成“武裝中立同盟”,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獨善其身,法國大革命期間丹麥再次中立,英國便不宣而戰,於1801年發動哥本哈根之戰。又於1807年派遣名將霍雷肖·納爾遜率領的艦隊炮轟哥本哈根,丹麥海軍全部覆滅。丹麥轉而支持拿破崙一世,1807年~1814年期間同法國結盟對抗英國。拿破崙失敗後,瑞典國王貝爾納多特又從丹麥手中搶走了挪威。

資本主義的發展

連年戰亂使丹麥經濟受到很大破壞,尤其是農業。政府不得不進行改革,限制地主貴族的特權。丹麥本土在1799年、什勒斯維希和霍爾斯坦在1804年先後將農民的義務勞役制改變為佃賦制,從而結束了中世紀以來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為了緩解財政困難,丹麥將西印度和幾內亞的殖民地出售。直到19世紀中葉,財政狀況才有所好轉。
由於德意志民族主義的影響和普魯士的直接干涉,什勒斯維希和霍爾斯坦局勢動盪不安,1848年爆發起義,要求脫離丹麥併入德意志聯邦。丹麥與這兩個公國進行了近3年的戰爭,最後在普魯士停止向什勒斯維希進軍情況下勉強取得勝利,保住了這兩個公國。1864年,丹麥宣布將什勒斯維希併入丹麥並使它和霍爾斯坦分離,普魯士便聯合奧地利出兵干涉。丹麥失敗後簽署了《維也納和約》,將什勒斯維希和霍爾斯坦割讓給普魯士和奧地利
在1848年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民主運動的影響下,丹麥立憲會議頒布了憲法,廢除君主專制政體,改行君主立憲制,並實行有財產限制的普選制。1849年建立君主立憲政體。1870年,代表富農階級利益的左翼黨成立。1871年,丹麥社會民主黨成立,並在全國各地建立起工會組織。19世紀末葉,丹麥工業化迅速發展,造船、電信和製造工業開始具有一定規模。農村村社制為合作社制所取代,農業向專業化方向發展,成為世界主要農業國之一。

世界大戰時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執行中立政策,後應德國的要求布雷封鎖了松德和貝爾特海峽水域。德國投降後,丹麥要求在什勒斯維希舉行公民投票解決歸屬問題。1920年,通過公民投票什勒斯維希北部歸還丹麥。
1924年,丹麥社會民主黨首次單獨組成政府。面對棘手的失業問題和經濟蕭條,社民黨政府提不出妥善解決辦法,執政兩年後被迫辭職。
1929年,經濟大衰退時期,社民黨大選獲勝,和激進左翼黨聯合組閣,此後除有幾次短暫失利外直到20世紀70年代均由社民黨單獨或聯合組閣。在經濟方面,20世紀30年代西方經濟大蕭條亦波及丹麥,1933年,丹麥失業率達40%,政府將貨幣大幅貶值以刺激出口。1933年、1934年同英國、德國先後簽訂了農產品協定,並相應調整了農業生產,緩和了經濟蕭條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丹麥沒有捲入歐洲大陸的紛爭,1939年,丹接受納粹德國提出的互不侵犯條約。但納粹德國背信棄義,1940年4月9日,德國大舉進攻丹麥,丹麥政府當天宣布投降。
1941年,格陵蘭、冰島和法羅群島由美軍占領,與丹麥失去聯繫。1944年,冰島獨立,格陵蘭、法羅群島歸還丹麥。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人民在“自由委員會”、“國土與人民”等組織領導下,以各種方式展開了反法西斯德國和本國納粹分子的鬥爭。隨著德國統治和搜刮的變本加厲,鬥爭規模越來越大,由小型的破壞活動發展到大規模怠工和總罷工。地下抵抗組織不僅在丹麥本土活動,還在瑞典成立了一支由5000人組成的武裝力量“丹麥營”。1945年5月4日德國占領軍投降。

戰後時期

1947年,丹麥接受馬歇爾計畫。1948年4月,丹麥加入歐洲經濟合作組織,1949年4月,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同年5月加入歐洲委員會
丹麥(denmark)
丹麥地圖
1950年5月11日丹麥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
1953年丹麥再度修改憲法,規定丹麥為君主立憲國家,議會為一院制。對外積極發展北歐合作。1973年加入歐洲共同體。丹麥女王為瑪格麗特二世(1972年登基)。

地理環境

區域位置

丹麥位於歐洲北部波羅的海至北海的出口處,總面積43096平方千米(不包括格陵蘭和法羅群島),是西歐、北歐陸上交通的樞紐,被人們稱為“西北歐橋樑”。南同德國接壤,西瀕北海,北與挪威、瑞典隔海相望。海岸線全長8750公里。
丹麥

地形地貌

丹麥(denmark)
丹麥地形圖
丹麥地勢低平,平均海拔約30米。日德蘭半島西部是起伏低緩的冰水沉積平原,北海沿岸有著寬闊的沙灘和沙丘。日德蘭半島東部和中部是歐洲研究冰河期沉積地形最典型的地區之一。廣闊的丘陵幾乎縱貫整個半島,東部沿岸夾灣和溝谷橫切其中,溝谷寬長,兩壁險竣,谷底為蜿蜒的河流。東部海岸沒有直接受到強風浪的衝擊,形成許多深灣和優良港口。半島中部到處是沼澤地、湖泊和突起的丘陵地。

氣候

丹麥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冬暖夏涼,降水豐富,全國氣候溫和平穩,年降水量比較均勻。最冷月份為2月,平均氣溫1℃;最熱月份為7月,平均氣溫17℃。近十年來年均降水量約782毫米。

自然資源

丹麥自然資源貧乏。除石油和天然氣外,其他礦藏很少。石油探明剩餘可采儲量為11.6億桶,居世界第38位。天然氣探明剩餘可采儲量為1010億立方米,居世界第54位。探明褐煤儲量90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面積48.6萬公頃,覆蓋率約11.4%。北海和波羅的海為近海重要漁場。

行政區劃

區劃詳情

2007年1月1日,丹麥實行新的行政區劃。全國設5個大區、98個市和格陵蘭法羅群島2個自治領地。
丹麥(denmark)
丹麥行政區劃
丹麥行政區劃
大區
首府
最大城市
面積(km)
下轄市數量
首都大區(Region Hovedstaden)
希勒勒
哥本哈根
2568
29
中日德蘭大區(Region Midtjylland)
維堡
奧胡斯
13142
19
北日德蘭大區(Region Nordjylland奧)
奧爾堡
奧爾堡
7927
11
西蘭大區(Region Sjælland)
索勒
羅斯基勒
7273
17
南丹麥大區(Region Syddanmark)
瓦埃勒
歐登塞
12132
22

主要城市

丹麥(denmark)
哥本哈根風光
首都哥本哈根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研中心和最大城市及最大港口,截至2022年12月人口為81.5萬,曾被評為“最宜居城市”“最佳設計城市”。哥本哈根既是傳統的貿易和船運中心,又是新興城市,許多重要的國際會議在此召開,全國重要企業也大多集中在此。其他主要中心城市包括:奧胡斯、歐登塞和奧爾堡等。

國家象徵

國名

丹麥王國(The Kingdom of Denmark,Kongeriget Danmark)代碼DK(DNK)。
國名釋義:在古高德語中,“丹”為“沙灘、森林”之意,“麥”是“土地、國家”之意。

國旗

丹麥國旗是現今仍在使用的國旗之中最為古老、歷史最為悠久的一面,被稱為“丹麥人的力量”。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7∶28。旗地為紅色,旗面上有白色十字形圖案,稍偏左側。據丹麥史詩記載,公元1219年丹麥國王瓦爾德瑪·維克托里斯(也稱勝利王)率軍對愛沙尼亞異教徒征戰。6月15日隆達尼斯戰鬥中,丹軍陷入困境。突然,一面帶有白色十字的紅旗從天而降,並伴隨著一個響亮的聲音:“抓住這面旗幟就是勝利!”在這面旗幟的鼓舞下,丹麥軍奮勇作戰,轉敗為勝。此後白色十字紅旗就成為丹麥王國的國旗。每年6月15日,丹麥都要慶祝“國旗日”即“瓦爾德瑪日”。
丹麥(denmark)
丹麥國旗

國徽

丹麥國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2世紀。它的中心圖案是一枚金黃色盾徽,盾面上繪有三頭口吐紅舌、頭戴王冠的藍色雄獅和九顆血色雞心,它們象徵丹麥古老的文德國的統治者的皇位。文德國是波拉勃斯拉夫人在易北河口與奧德河口之間的波羅的海沿岸建立的早期封建國家。盾徽頂部華麗威嚴的王冠象徵丹麥王國的國王。
丹麥(denmark)
丹麥國徽

國花

丹麥的國花為木春菊。又叫茼蒿菊、木茼蒿、東洋菊,也被叫做瑪格麗特、少女花、法蘭西菊等。屬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期甚長,自早春至秋季均能開花,因為莖部容易木質化關係,所以取名木春菊。木春菊花期長,枝葉繁茂,花色淡雅。花語有驕傲、滿意、喜悅等寓意。
丹麥(denmark)
木春菊

國鳥

丹麥的國鳥為天鵝。天鵝是鳥綱,雁形目,鴨科鳥類。是體型高大的白色天鵝。嘴黑,嘴基有大片黃色。黃色延至上喙側緣成尖。游水時頸較疣鼻天鵝為直。在丹麥文化中,天鵝作為純潔、忠誠、高貴的象徵。
丹麥(denmark)
天鵝

人口

截至2022年12月,丹麥總人口為592.8萬人,丹麥人約占85%。
丹麥主要城市人口分布(截至 2021年3月31日)
城市
哥本哈根
奧胡斯
奧爾堡
歐登塞
羅斯基勒
人口(萬人)
63.90
35.20
22.00
20.50
8.90

政治

政局總體穩定。2022年12月,丹麥社會民主黨、自由黨與溫和黨組成跨陣營聯合政府,施政重點主要涵蓋經濟、福利改革、綠色、外交等領域。主要包括出台通脹紓困措施,最佳化稅收結構;2050年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110%,2045年實現碳中和;完善國家福利體系,推進公共部門、教育和醫療改革,最佳化提前退休制度;競選2025-2026年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等。

政體

丹麥實行君主立憲制,女王瑪格麗特二世為國家象徵,不直接行使行政權力。實行一院制議會。

憲法

丹麥現行憲法於1849年制定,1866年、1915年、1920年、1953年四度修改。憲法規定,丹實行君主立憲制。經議會5/6多數通過,政府可將一定範圍內的主權交給某種“國際機構”。

議會

丹麥議會為一院制,共179個議席。議員經普選產生,任期四年。本屆議會於2022年11月大選後產生,由社民黨(50席)、自由黨(23席)、溫和黨(16席)、社人黨(15席)、丹麥民主黨(14席)、自由聯盟(14席)、保守黨(10席)、紅綠聯盟(9席)、激進黨(7席)、丹人黨(6席)、選擇黨(6席)、新保守黨(4席)組成。此外,格陵蘭和法羅群島各占2席。無黨派人士1席。議長瑟倫·加德(Søren Gade,自由黨)。

司法

丹麥法院分三級。全國有1所最高法院、2所國家法院和82所地方法院。此外,還有海事與商業法庭、特別訴訟法庭等專門法庭。最高法院由1名院長和18名法官組成,院長和法官由政府(司法大臣)推薦,女王任命,任職到退休。法院獨立行使職權。最高法院院長延斯·彼得·克里斯滕森(Jens Peter Christensen)。檢察機構隸屬法務部,設總檢察長1名和國家檢察官3名。總檢察長嚴·萊肯多爾夫(Jan Reckendorff)。議會監察專員尼爾斯·馮格(Niels Fenger)。

政黨

政黨
性質
介紹
社會民主黨(The Social Democratic Party)
執政黨
1871年成立。主張發展綠色經濟,完善和發展福利制度,積極參與國際合作。2022年11月大選支持率27.5%,系丹第一大政黨。主席梅特·弗雷澤里克森。
自由黨(The Liberal Party)
執政黨
1870年成立,為丹麥最古老政黨。主張加強歐盟合作,支持自由競爭,反對中央集權。2022年11月大選支持率13.3%,系丹第二大黨,主席雅各布·埃勒曼-延森。
溫和黨(The Moderates)
執政黨
2021年由丹麥前首相拉爾斯·勒克·拉斯穆森創立。支持降低稅收、深化醫療改革、促進社會公平。2022年11月首次參加大選,支持率9.3%。主席拉爾斯·勒克·拉斯穆森。
社會主義人民黨(The Socialist People’s Party或Green Left)
在野黨
1959年從丹麥共產黨分裂而成。重視人權、民主、福利和環保,主張加強歐盟合作,採取更廣泛的安全政策。2022年11月大選支持率8.3%。主席皮婭·奧爾森·迪赫爾(Pia Olsen Dyhr,女)。
丹麥民主黨(The Denmark Democrats)
在野黨,極右翼政黨
2022年6月由丹前移民大臣、自由黨前副主席英格爾·斯特伊貝爾(Inger Støjberg)創立。主張強硬的移民政策,支持減少歐盟和丹政府對市場監管,支持完善老齡人口的福利政策。2022年11月首次參加大選,支持率8.1%。主席英格爾·斯特伊貝爾。
自由聯盟(Liberal Alliance)
在野黨
原稱新聯盟,2007年由原激進黨議員納薩·卡德爾(Naser Khader)等三人組建,2008年8月改稱現名。主張降低稅收、增進社會融合,支持促進和平、自由與自由貿易的外交政策,加強同歐盟、北約的合作。2022年11月大選支持率7.9%。主席埃里克斯·萬奧普斯拉(Alex Vanopslagh)。
保守黨(The Conservative People’s Party)
在野黨
1916年成立。主張堅持私有制和自由貿易,採取更強硬的移民政策,積極參與國際合作。2022年11月大選支持率5.5%。主席索倫·佩普·鮑爾森(Søren Pape Poulsen)。
紅綠聯盟(Red-Green Alliance或Unity List)
在野黨
1989年由原丹麥共產黨、共產主義工人黨及反歐盟勢力組建。反對大幅增加國防開支,主張降低失業率、加強環境保護等。1994年9月第一次進入議會。2022年11月大選支持率5.2%。採取集體領導制。
激進黨(The Danish Social-Liberal Party)
在野黨
1905年成立。2022年11月大選支持率3.8%。重視個人尊嚴、自由及環境問題,主張參與國際合作。主席馬丁·利澤高(Martin Lidegaard)。
丹麥人民黨(The Danish People’s Party)
在野黨
1995年10月由退出進步黨的議員組成。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支持嚴格的難移民政策,強調保持丹麥政策獨立性。2022年11月大選支持率2.6%。主席莫滕·梅塞施密特(Morten Messerschmidt)。
選擇黨(The Alternative)
在野黨
2013年11月由原激進黨黨員、前文化大臣埃爾貝克(Uffe Elbæk)組建。支持綠色環保、自由民主和社會公正,主張改善難民庇護政策,加強國際合作。2015年首次參加大選,2022年11月大選支持率3.3%。主席弗朗西斯卡·羅森基勒(Franciska Rosenkilde)。
新保守黨(The New Right)
在野黨,極右翼政黨
2015年由2名原保守黨黨員發起成立。持反移民立場,支持遣返所有非法移民;支持私有制和自由貿易,反對增加稅收。2022年11月大選支持率3.7%。主席拉爾斯·博耶·馬蒂亞森(Lars Boje Mathiesen)。
此外,丹還有基督教民主黨(The Christian Democratic Party)、自由綠色黨(The Independent Greens)、強硬黨(Hard Line)等數個議會外政黨。

政府

丹麥中央政府由國王任命的首相組閣,任期4年。
2022年12月,丹麥社會民主黨、自由黨與溫和黨組成跨陣營聯合政府。內閣共23人,主要閣員包括首相梅特·弗雷澤里克森(Mette Frederiksen,女)、副首相兼國防大臣雅各布·埃勒曼—延森(Jakob Ellemann-Jensen)、外交大臣拉爾斯·勒克·拉斯穆森(Lars Løkke Rasmussen)。

政要

瑪格麗特二世:丹麥女王。1940年4月16日生於哥本哈根。曾就讀於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奧胡斯大學法國巴黎大學英國劍橋大學倫敦經濟學院。1972年1月14日登基。1967年6月10日與亨里克親王(Henrik,法國伯爵,2018年2月病逝)結婚。有二子,長子腓特烈王儲(Frederik),次子約阿希姆親王(Joachim)。女王興趣廣泛,在考古、美術和文學方面頗有造詣。曾於1979年訪華。2014年4月對華進行國事訪問。
丹麥(denmark)
丹麥首相梅特·弗雷澤里克森
梅特·弗雷澤里克森:首相,社民黨人。1977年生,哥本哈根大學非洲研究學碩士。曾任就業大臣、司法大臣等職。2001年起任議會議員,2015年起任社民黨主席。2019年6月任首相,2022年12月連任首相。已婚,有二個子女。是丹歷史上最年輕的首相和第二位女首相。

經濟

綜述

丹麥是發達的西方工業國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居世界前列,在世界經濟論壇2022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列第1位。2022年主要經濟指標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
約4055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
約6.9萬美元。
經濟成長率
3.8%。
通貨膨脹率
7.7%。
失業率
4.5%。
產業結構:2020年,丹麥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例分別為1.6%、23.9%和74.6%。2020年,丹麥消費、投資和淨出口占GDP的比例分別為70.34%、23.17%和6.9%。
政府債務:截至2020年底,丹麥政府債務餘額為8068億丹麥克朗(1234.7億美元),占GDP的34.7%;其中,內債為7246億丹麥克朗(1108.9億美元),占GDP的31.2%,外債為822億克朗(125.8億美元),占GDP的3.52%。債務結構合理,2年以上長期債務占63.2%,一年以下短期債務占總債務的26.7%。
信用評級:截至2021年4月30日,國際評級機構標普、穆迪和惠譽對丹麥主權信用評級均為AAA。丹麥是國際上為數不多的長期保持3A信用評級的國家之一,外債不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國際組織限制。

農牧業

丹麥地勢平坦,耕地充足,氣候適合農作,全年降水相對均勻,因此農牧業高度發達。近年受歐盟共同農業政策影響,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份額逐年下降,但在外貿中仍占較大比重。農牧業總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4%(2022年),有耕地2.8萬平方公里,農場4.2萬個。農業科技水平和生產率居世界先進國家之列。農畜產品除滿足國內市場外,大部分供出口,占出口總額的7.5%,豬肉、乳酪和黃油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丹麥是世界主要豬肉出口國,年產量約3000萬頭,近90%用於出口,出口額約占丹麥農產品出口額的20%,還是世界主要的牧草種子生產國和出口國,年出口額約3億美元。

漁業

丹麥有廣闊的海岸線,又是寒暖流的交匯海域,捕魚業發達,是世界十大漁業國之一,也是歐盟最大漁業國,捕魚量約占歐盟總捕魚量的三分之一。丹麥主要漁產品種類有鱈魚、比目魚、鯡魚、鯖魚、蝦和貝類。近期漁產品年出口額為35億美元。

工業

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但近年來在國民經濟中比重逐漸下降,工業總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4.5%(2021年)。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加工、機械製造、石油開採、造船、水泥、電子、化工、冶金、醫藥、紡織、家具、菸草、造紙和印刷設備等。產品60%以上供出口,約占出口總額的70%。船用主機、水泥設備、助聽器、酶製劑和人造胰島素等產品享譽世界。企業以中小型為主。
醫藥工業
醫藥工業是丹麥的支柱產業之一。90%的產品供出口,出口額占工業品出口的60%。許多藥品質量和技術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其中人造胰島素和酶製劑等產量和質量居世界前列。2019年,丹麥生物醫藥產品出口額達1330億丹麥克朗(約合199.4億美元),同比增長25%,創歷史新高。位於哥本哈根和瑞典南部斯科納地區之間的“藥谷”是歐洲最大且成長速度最快的生物技術產業群,該地區集中了大量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附屬醫院和生物製藥企業。
節能環保業
丹麥是舉世公認的能源問題解決得最好的國家之一。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後,丹麥積極倡導“高效、清潔、可持續”的能源發展模式,開發可再生能源。丹麥在可再生能源,特別是風能和生物能領域具有世界一流水平。丹麥的風力發電、秸稈發電、垃圾發電等可再生能源技術,超臨界清效燃煤及熱電聯產技術世界聞名。丹麥風力發電研究始於1981年,是世界上最早開展風力發電研究和套用的國家之一。經多年發展,丹麥在風電產業和風機製造業已形成一定規模,並具備相當的競爭力。2020年,風電占丹麥全國電力總消費的48%,位居全球第一。

金融

丹麥的銀行體系效率較高,電子化服務方便快捷。北歐地區主要銀行都在丹麥開展業務。丹麥銀行除普通銀行業務外,還提供其他金融服務,例如保險、抵押融資、不動產服務、資產管理和租賃服務。丹麥銀行的電子現金管理先進。電子銀行系統可以根據公司特定需求進行調整,包括金融管理系統的集成、處理在其他國家銀行開立的賬戶、查詢賬戶歷史信息、控制現金流量、有效管理國內外流動資金等。
中央銀行
丹麥的中央銀行是丹麥國家銀行(Danish National Bank),主要負責制訂金融和貨幣政策、發行貨幣、國際支付和結算、政府債管理等。
商業銀行
丹麥境內運營的銀行達100餘家,包括本土和跨國銀行。銀行業的突出特點是大型銀行較少,但占市場份額的絕大多數,同時存在大量中小型銀行。在丹麥業務規模相對較大的商業銀行主要包括:
(1)Danske Bank(丹麥銀行):丹麥最大的銀行,在瑞典、挪威、芬蘭、愛爾蘭等16個國家設有234家分支機構,共有逾280萬個人、企業和機構客戶、2萬餘名員工。截至2019年底,總資產達3.76萬億丹麥克朗,存款額9629億丹麥克朗。2020年淨利潤45.89億丹麥克朗。
(2)Nordea Bank(北歐銀行):北歐地區最大的銀行之一,總部位於赫爾辛基,在2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擁有1100萬個客戶,分支機構約1000個,員工超過2.9萬人,2020年淨利潤22.65億歐元。在丹麥設有分行。
(3)Jyske Bank(日德蘭銀行):丹麥國內較大銀行之一,擁有3770名員工,總部位於丹麥錫爾克堡,網點遍布丹麥各地,在丹麥設有99家分支機構,在德國、直布羅陀等地設有分行。2020年淨利潤16.09億丹麥克朗。
(4)Sydbank(南方銀行):客戶主要集中在日德蘭半島地區,主要面向個人客戶和中小企業,員工2100餘名,在丹麥17個地區設有112家分行,在德國設有分支機構。丹麥境內市場公司業務占比12%,零售業務占比6%。2020年稅後利潤為7.99億丹麥克朗。
外資銀行
在丹麥的外資銀行有瑞典商業銀行(Handelsbanken)、花旗銀行(Citibank International PLC)、Forex Bank(瑞典)、DNB Nor Bank(挪威)、盧森堡國際銀行(BIL)等。
證券市場
哥本哈根證券交易所是北歐—波羅的海地區聯合證券交易所(OMX)的一部分,經營股票、債券、金融衍生產品和其他貨幣市場工具交易,所有交易均通過電子途徑完成。2021年3月31日,哥本哈根證券交易所OMXC20CAP指數為1700點,較上年同期上漲49個點。

貨幣

丹麥貨幣為丹麥克朗(Danish Krone-DKK)。丹麥雖然是歐盟成員國,但並未加入歐元區,丹麥對克朗實施有限制的浮動匯率制度,貨幣政策和匯率緊盯歐元,中間匯率為1歐元兌7.46038丹麥克朗,丹麥央行規定的浮動區間為2.25%。2021年3月31日,歐元對丹麥克朗匯率為1: 7.4373,美元對丹麥克朗匯率為1:6.3431。2016年12月起,人民幣可與當地貨幣直接結算,2021年3月31日人民幣對丹麥克朗匯率為:1:0.9682。

航運業

航運業是丹麥的傳統支柱產業,是外貿順差主要來源,出口額占丹麥總出口額的25%。丹麥所擁有的船舶占世界商船隊總量的7%以上,提供的海運服務約占世界航運市場的10%。據丹麥航運協會統計,2019年,丹麥船東擁有731艘懸掛丹麥旗的船隻,航運能力為2130萬載重噸。丹麥船隊現代化程度高,船齡小,技術先進,作業效率高,在海運安全方面有較大優勢。船隻種類主要為貨櫃船、化學品油輪、冷藏船和液化氣船。馬士基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貨櫃海運企業。

服務業

丹麥服務業發達,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2.82%(2022年)。主要包括商業、電信、金融、保險、旅遊和技術服務等。旅遊業是丹麥服務行業中的重要產業。主要旅遊點有哥本哈根、歐登塞(安徒生故鄉)、樂高樂園、克隆堡及日德蘭半島西海岸和最北角斯卡晏等。

數字經濟

丹麥數位化水平領先於大部分歐盟國家,在2020年歐盟數字經濟與社會指數(DESI)評估中位居第三。丹麥企業普遍重視數字轉型,已有53%的企業實現高度數位化(歐盟平均水平為26%),33%的丹麥中小企業實現線上銷售(歐盟平均水平為18%),企業社交媒體使用率32%,雲服務使用率41%,大數據服務使用率14%。

對外貿易

丹麥屬於外向型經濟國家,倡導自由貿易,商業領域的市場化和規範化程度高,政策透明度高,貿易和投資風險較低。外貿是經濟命脈。主要原料靠進口,產品銷售依賴國際市場。政府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產品出口。1987年以來一直保持較大順差。主要進口產品為運輸設備、電信產品、紙張、原油、煤炭、鋼鐵、機械和飼料等。主要出口產品為乳製品、肉、魚、家具、醫藥、電子產品、儀表、船舶、紡織品和服裝等。
自1987年開始,丹麥對外貨物貿易改變了持續逆差的局面,到2020年已連續34年保持貿易順差。據丹麥統計局統計,2020年丹麥貨物進出口總額為13257.6億丹麥克朗(約合2028.9億美元),比上年(下同)下降3.9%。其中,出口6991.7億丹麥克朗(約合1070.7億美元),下降4.7%;進口6266億丹麥克朗(約合959.6億美元),下降3.4%。貨物貿易順差725.7億丹麥克朗(約合111.1億美元),同比收窄15.5%。
2020年,丹麥對歐盟國家(不含英國,下同)的出口額占丹麥出口總額的50.9%,自歐盟國家的進口占丹麥進口總額的69%。德國是丹麥最大的貿易夥伴。對德國、美國、瑞典、挪威和荷蘭的出口額分別占丹麥出口總額的13.6%、11.1%、9.5%、6.3%和6.2%。自德國、瑞典、荷蘭、中國和波蘭的進口額分別占丹麥進口總額的21.9%、12.6%、8.6%、8.2%和4.6%。2020年,中國是丹麥第4大貨物進口來源地和第6大貨物出口目的地。
中丹貿易
中國是丹麥在亞洲最大貿易夥伴和海外第二大投資國。中丹於1980年建立經貿聯委會機制,迄已舉行22次會議。2022年,中丹雙邊貿易額159.1億美元,同比下降10.8%。其中,中方出口101.9億美元、同比下降6.2%,中方進口57.2億美元、同比下降18.0%。中方對丹麥主要出口機電、服裝、紡織品等,自丹麥進口農產品、醫藥品、精密儀器、發電及製冷設備等。
丹麥是較早向中國提供政府貸款的已開發國家之一。1982年4月,雙方簽署第一個貸款協定。丹對華直接投資始於1982年。截至2022年底,丹麥在華投資項目共1253個,實際使用金額48.7億美元,主要集中在醫藥、製造業領域。丹在華企業約500家,主要有:馬士基(中國)有限公司、諾和諾德(中國)製藥有限公司、諾維信生物技術(中國)有限公司、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維斯塔斯風力技術(中國)有限公司、西藏拉薩啤酒有限公司等。中國累計對丹麥投資3億美元,主要企業包括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鵬達航運集團、中國國際旅行社丹麥有限公司、華大基因、天順風能、山東歌爾聲學等。

外來投資

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21 年世界投資報告》,2020年丹麥吸收外資流量為11.51億美元;截至2020年末,吸收外資存量為1351.25億美元。丹麥中央銀行數據顯示,2020年丹麥吸收外資流量 11.5 億美元;截至2020年末,外資存量1188.8億美元。從外資存量看,資金來源國主要有美國、英國、挪威、瑞典、芬蘭和德國。
對丹麥投資主要流向金融業和保險業、商業服務、批發和零售貿易、製造業、房地產以及信息和通信業。在丹麥投資的大型跨國企業包括微軟、IBM、愛立信、北歐銀行、拜耳等。
中國對丹麥投資規模不大,投資企業數量不多,但近年來呈現積極發展態勢,民營企業主動參與,投資領域進一步拓寬,投資方式呈現多樣化。據中國商務部統計,2020年中國對丹麥直接投資流量6322萬美元;截至2020年末,中國對丹麥直接投資存量3.54億美元。

對外投資

丹麥對華直接投資始於1982年。截至2022年2月底,丹麥在華投資項目共1219個,實際使用金額44.5億美元。丹在華投資主要集中在醫藥、製造業領域。丹在華投資企業約500家,主要有:馬士基(中國)有限公司、諾和諾德(中國)製藥有限公司、諾維信生物技術(中國)有限公司、丹佛斯(天津)有限公司、維斯塔斯風力技術(中國)有限公司、西藏拉薩啤酒有限公司等。

對外援助

2022年丹官方發展援助支出為27.7億美元,占國民總收入(GNI)的0.71%。主要關注減貧、婦女、教育、健康等。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丹麥向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國家提供援助,疫情初期也收到企業對丹麥捐贈的物資。除參與歐盟應對疫情合作機制以外,2021年5月丹麥宣布向開發中國家捐贈300萬劑新冠疫苗。

文化

宗教

丹麥約74%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0.6%的居民信奉羅馬天主教

習俗

丹麥人理性、務實,計畫性強,凡事按部就班,注重程式,在社交場合注意舉止,不大聲說話,亦不焦急慌張。丹麥社會注重平等,不鼓勵對任何人給予特殊優惠待遇。在丹麥想與對方見面需事先預約,貿然到訪屬於不禮貌行為。無論工作會談還是私人約會,一定要準時。丹麥人在工作中注重效率和效果,會談前需做好充分準備,確保會議按時開始和結束。初次與丹麥人見面,除起身握手和眼神交流外,不宜有更親密的肢體接觸。丹麥人看似“高冷”,實際上比較有幽默感,善於自嘲。與丹麥人初步交往時,丹麥及其傳統、文化、藝術都是較好的話題,但不宜打聽或評論對方或他人的私人生活、宗教信仰、政治理念等。

飲食

丹麥人的食物主要是麵包、魚、豬肉和馬鈴薯等。丹麥特色美食有嘉士伯及特波嘉啤酒、甜酒布甸、丹麥燒腿及特式三文治等。最有名的“丹麥酥”,在丹麥又叫Wienerbroed,每個麵包店都陳列各種口味的丹麥酥。典型的丹麥菜包括豬肉丸(Frikadeller)、水煮鱈魚配芥末醬、脆皮烤豬肉(Flaeskesteg)、馬鈴薯燉牛肉(Hvid Labskovs),以及牛肉漢堡配炸洋蔥(Hakkeboef)。還有一種冷食自助餐(Koldt Bord),菜色有鯡魚、沙拉、各式冷肉片、熏魚和乳酪等。丹麥人對麵包感情極深,可以制出各式單層、雙層和多層的麵包夾700多種。在各層分別夾上燻肉片、西紅柿片、肝泥醬、水蘿蔔片等。

名人

漢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是丹麥著名童話作家,他的作品有《海的女兒》、《國王的新衣》和《醜小鴨》等。其中以“美人魚”為形象的著名雕塑一直靜靜地矗立在哥本哈根海邊紀念這位大師。1975年開始的國際童話電影節每兩年在安徒生的故鄉歐登塞城(Odense)舉行一次。
伊薩克·迪內森是丹麥著名女作家,原名卡琳·布利克森(Karin Blixen),1885年4月17日生於西蘭島倫斯特德一個貴族家庭。1934年發表描寫非洲生活的小說集《七個神奇的故事》(Seven Gothic Tales),這本書在丹麥不大受歡迎,在美國卻成為暢銷書。1937年她的第二部作品自傳體小說《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出版。迪內森1943年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冬天的故事》(Winter's Tales)。二戰期間,丹麥被納粹占領,迪內森用皮爾·安德烈塞爾的化名寫了小說《天使的復仇》(1944年),對法西斯侵略者進行嘲諷。晚年她遭受疾病折磨,但仍堅持寫作,在戰後出版了小說《最後的故事》(1947年)、《命運的軼事》(1958年)和《草坪上的影子》(Shadows on the Grass)(1960年)。
哲學家克爾愷郭爾Søren Kierkegaard)物理學家尼爾斯·波耳,他和學生維爾納·海森堡一起創立的著名量子力學學派就稱為“哥本哈根學派”。
歷史上尼爾斯·玻爾等共有13位丹麥人獲諾貝爾獎。在生物學、環境學、氣象學、免疫學等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奉行使每個社會成員在文化方面具有平等發展的文化方針,鼓勵地方發展文化事業。
德萊葉·卡爾·西奧多,丹麥電影大師,丹麥藝術電影創始人之一。德萊葉影響了後來很多導演,其中包括一些著名電影大師,例如羅伯特·布列松、拉斯·馮·特里爾、西奧·安哲羅普洛斯等。德萊葉拍攝了其最卓越的影片之一《憤怒的日子》,本片敘述了17世紀發生的一宗有關妖術的案件,其情節之奇特讓人驚嘆,含有很深的寓意。1955年拍攝了影片《諾言》,並因本片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大獎。
卡倫·布里森是20世紀著名的女小說家,她在非洲生活了20年,作品在世界廣泛傳播。電影《走出非洲》(1985年)即根據其回憶錄改編。
丹麥的銀器設計也相當有名,如喬治·延森是經典的銀器藝術家。

節日

法定節假日包括:新年(1月1日);懺悔節(2月22日);聖周四(復活節的前一個星期四);耶穌受難日(復活節的前一個星期五);復活節(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復活節第二天(復活節次日);大祈禱日(復活節後的第四個星期五);耶穌升天日(復活節40天后的第一個星期四);聖靈降臨節(復活節後的第七個星期日);憲法日(6月5日);仲夏夜(6月21日);平安夜(12月24日);聖誕節(12月25日);聖誕節次日(12月26日);新年夜(12月31日)。丹麥實行5天工作制,每周六、日為公休日。

軍事

女王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國防部是最高軍事行政機關,國防司令部是最高軍事指揮機構。實行義務兵和志願兵相結合的兵役制。陸海空三軍總兵力約1.95萬人。2022年,丹麥國防開支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9%。
中丹軍事交流
建交以來,中丹兩軍關係發展平穩。2000年,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過境丹麥。2005年,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曹剛川訪丹。2006年,中央軍委委員、總參謀長梁光烈訪丹。2015年,副總參謀長王冠中訪丹。2015年,中國海軍第二十批護航編隊訪丹,並與丹海軍開展聯合演習。2017年,中國海軍第二十六批護航編隊訪問丹麥。2002年,丹國防大臣延斯比訪華。2005年,丹國防司令赫爾旭上將訪華。2014年,丹國防大臣瓦門訪華。2015年,丹國防司令巴特蘭姆上將訪華。2017年,丹國防採購與後勤部參謀長彼澤森少將率後勤代表團訪華。

交通

丹麥(denmark)
丹麥主要交通線路示意圖

公路

截至2020年1月1日,丹麥公路總長7484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46公里,占比1.8%。截止2021年1月1日,丹麥共有各種機動車約472.4萬輛,其中小轎車272.4萬輛、貨車40.4萬輛、巴士1.2萬輛。丹麥擁有發達、完善的公路交通網路,可迅捷地通往北歐地區各大市場。連線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和瑞典第三大城市馬爾默的厄勒大橋2000年開通後,丹麥成為通往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和波羅的海地區的門戶。

鐵路

截至2020年1月1日,丹麥鐵路里程2682公里。鐵路網密度為每1000平方公里國土擁有鐵路60公里。丹麥鐵路與德國和瑞典聯通,許多鐵路線鋪設在大型橋樑上,如連線西蘭島和菲英島的大貝爾特海峽大橋和連線哥本哈根和馬爾默的厄勒海峽大橋。2020年丹麥鐵路貨運量為862.1萬噸,客運人數達2.05億人次。
丹麥首條高速鐵路線為哥本哈根至靈斯泰茲高速鐵路(København-Ringsted-banen),於2019年5月正式啟用。該線路全長約60公里,設計速度250公里/小時,設計最小發車間隔為2.5分鐘。哥靈高鐵是丹麥主要城市間高鐵1小時交通圈規劃(One Hour Target)的一部分,該規劃覆蓋城市包括哥本哈根、歐登塞、奧胡斯、奧爾堡等。

空運

丹麥共擁有23個機場,包括4個國際機場。哥本哈根機場是歐洲四大機場之一,為北歐地區的重要空運樞紐,也是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最大的機場,歐洲主要城市均在該機場2小時飛行區覆蓋範圍內。哥本哈根機場2015年獲得多項國際榮譽,包括全球最佳路線發展獎、全球最準時中型機場、歐洲最高效機場、歐洲最佳行李交付機場和北歐最佳機場。此外,該機場安全性排名全球第二。該機場距離市中心僅8公里,到達哥本哈根中央火車站僅需15分鐘。
共有超過60家航空公司在哥本哈根機場運營,服務全球120多個目的港,2019年客運量為3025.7萬人次,未來將增至每年4000萬人次。北京、上海已開通直飛哥本哈根航線。2018年5月2日,國泰航空公司開通香港—哥本哈根直飛航線(已停飛)。2018年12月10日,四川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開通成都—哥本哈根直飛航線(因疫情暫停)。除哥本哈根外,丹麥還有三座國際機場,分別位於日德蘭半島上的奧胡斯、奧爾堡和貝倫市。2017年丹麥空運貨物總量為27萬噸。

水運

丹麥海岸線長7314公里,海運肩負著主要的對外貿易運輸。擁有146個海港,奧胡斯港和菲德烈西亞港貨運量居前列。其中1/4的港口年貨物吞吐量達到50萬噸,占海運貨物總量的90%,丹麥港口與世界各主要港口間有貨運線路。水運發達,水路總長為400公里。2020年,丹麥各主要港口的停靠船隻合計52.4萬艘。港口中有74個為客運港口,一半以上客運港口年客運量達到25萬人次。許多交通港口在國內有渡船航線。2020年丹麥水運貨物總量8688.9萬噸,客運量3086.2萬人次。

社會

教育

丹麥培育了以童話聞名於世的著名作家安徒生、原子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等世界文化名人和科學家,在生物學、環境學、氣象學、免疫學等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奉行使每個社會成員在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發展權利的文化方針,鼓勵地方發展文化事業。教育事業發達。實行十年制免費義務教育。根據丹麥統計局數據,2020年,18-25歲丹麥人中,80%完成或正在接受高中教育;25-45歲丹麥人中,44%完成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丹麥對於終身教育也極為重視,對僅受過初級教育的在職員工的再教育投入了巨大精力,這使得丹麥勞動力素質較高。在義務教育完成後,可以申請免費青年教育課程,包括預備課程或職業技術課程,通常為期3年或4年。學生年滿18歲就可以申請國家教育助學金或貸款項目(SU)。高中的學制為2年或3年,通過高中畢業考試可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自2006年起,丹麥對非歐盟國家學生在丹麥就讀大學實行收費管理。
職業教育持續時間為1年半至5年半,取決於學習的專業領域。培訓結束時要參加一次學徒期滿測試或最終職業測試。25歲以下青年如果還沒有完成青年教育,可去工業學校就讀。在丹麥全國有大約100所工業學校,集理論培訓和工廠實習為一體。此外,對管轄範圍內在找工作或接受教育方面有困難的不滿30歲青年,地方市政府提供特別的基本職業教育和培訓計畫。成年人教育方面,可選擇接受普及教育課程、全日制教育或再教育培訓課程。丹麥教育系統針對各種文化程度的成年人開設各種課程。
丹麥擁有綜合性大學8所、高等職業學院7所、文化藝術高等院校3所、商學院8所、海事教育機構10所,2020年在校學生約15萬人。最著名的高等學府有哥本哈根大學(建於1479年,有學生37576人)、奧胡斯大學(建於1928年,約有學生38000人)、丹麥技術大學(建於1829年,約有學生11200人)、哥本哈根商學院(建於1917年,有學生20541人)、丹麥VIA大學學院(建於1910年,有學生46000人)。

衛生

所有丹麥公民無論經濟狀況如何,都可以享受國家醫療體系提供的免費服務。醫療費由國家稅收支持。但對牙科護理及其他非醫生或醫院提供的其他類型治療,個人須承擔部分費用,這些費用也可根據收入狀況報銷。每個丹麥居民都擁有一位社區醫生,負責提供疾病預防方面的建議,治療一些輕微病症,並確認患者是否應接受專業檢查。持有個人身份號碼(CPR)與國家醫療健康保險的居民,可接受免費急診治療。在丹麥醫療體系中,看全科醫生是就診第一步,全科醫生負責前期檢查治療,必要時再把病人轉給專科醫生或醫院。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8年丹麥醫療衛生支出占GDP的10.1%,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人均醫療衛生支出6217美元。根據丹麥統計局數據,2019-2020年,人均預期壽命為81.5歲。

科技

丹麥擁有高水平的大學和良好的科研氣氛,科技水平在歐洲地區首屈一指,在生物學、環境學、氣象學和免疫學等方面位於世界領先水平。丹麥科技與創新政策的巨觀管理職能由丹麥高等教育和科學部負責。此外,為開展有關政策調研和評估,實施項目和計畫的具體管理,丹麥還設定了研究理事會系統。一類是負責基礎研究的理事會,根據科學界提出的原發構想和觀點,提供資金資助,並支持相關活動;另一類是負責戰略研究的理事會,根據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優先重點,支持相關研究,通過加強不同領域的跨學科合作,確保國家戰略的實施。丹麥的科技優勢領域主要為新能源技術、生物醫藥、納米技術和聲學等。

媒體

丹麥的主要報紙:《日德蘭郵報》(1871年)、《政治報》(1884年)、《貝林時報》(1749年)。
丹麥通訊社(Ritzaus Bureau):1866年創建。丹唯一的全國性通訊社,由各大報紙合辦。
丹麥廣播公司:1925年創立。丹麥最大的全國性廣播電台和電視台。
丹麥電視二台:1988年創立,1989年開播。

通信

丹麥擁有歐洲最先進的通信設施和數位化網路。固定電話網用戶約為169萬戶,30%的家庭擁有固定電話;行動電話用戶為727萬戶,平均每人使用1.3部手機;98%的丹麥家庭擁有行動電話(行動電話普及率高於歐洲平均水平)。
丹麥政府重視網際網路和數位化建設。近年來,丹麥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打造“數字丹麥”。丹麥是歐洲國家中網際網路使用率最高的國家,實現4G網路100%覆蓋,光纖入戶率(67%)遠高於歐盟平均水平(34%)。丹麥5G網路就緒率33%,居歐盟國家第4位。丹麥數位化程度高,網民占總人口的95%,其中94%的網民使用線上銀行、86%網上購物。網上商戶在消費者中有較高的信任指數;社交網站在丹麥人中也非常流行,網民社交網站賬戶普及率82%,高於歐盟平均水平(65%)。

電力

丹麥共有6000多個發電廠,主要使用煤、風能、天然氣、生物沼氣發電,其中風力發電占47%。丹麥政府提出,到2020年風力發電量的占比要達到50%,到2050年徹底告別化石燃料,能源需求100%由清潔能源提供。丹麥電網已與北歐實現網路對接,丹麥、瑞典、挪威、芬蘭之間建立了北歐電力市場,進行電力的相互輸送。中資企業到丹麥投資設廠不需自備發電設備。

民生

丹麥直接工資水平與其他北歐國家接近,在歐洲排位最高。歐盟統計局(Eurostat)數據顯示,2020年歐盟成員國中丹麥的平均時薪最高,為38.3歐元。由於政府承擔較大部分社會福利和失業保險金支出,僱主直接支付給員工的福利和僱主繳納的社會保險費用較低。總體上,丹麥僱主支付給員工的總用工費用高於瑞典、德國和英國等國。
目前,丹麥沒有出台關於最低工資標準的法律法規,因為這違背丹麥勞務自由的原則。通常情況下,行業工會或對該行業的最低工資有指導建議,但不存在國家性質的硬性法律規定。據丹麥投資促進局介紹,丹麥僱主沒有義務繳納社會保障繳款,只需繳納丹麥勞動力市場補充養老保險(ATP,其中,僱主支付2/3,約為189.35丹麥克朗/月;員工支付1/3,約為94.65丹麥克朗/月)以及每年每位員工共約1000-1300歐元的類似社保費。

治安

丹麥社會治安狀況較好,在2019年全球和平指數排名中位列第五。丹麥居民允許合法持槍。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事處(UNODC)統計數據顯示,丹麥2018年發生兇殺案每10萬人比率為1,遠低於歐洲的平均比率2.8。根據丹麥統計局數據,2020年,丹麥共發生兇殺、搶劫、盜竊、性侵等刑事犯罪案件共42.1萬起,其中多為盜竊等侵犯他人和公共財產的案件。沒有發生恐怖攻擊,也沒有發生直接針對中資企業或公民的綁架案件。

外交

外交政策

丹麥積極參與地區和全球事務,努力發揮自身影響力。視聯合國、歐盟和北約為外交三大支柱,積極拓展以北歐合作為基礎的環波羅的海合作。重視應對全球化挑戰,強調發展同中國、印度、巴西等新興國家關係。積極推行“綠色外交”,支持氣候變化《巴黎協定》。重視對外發展援助,強調以外援促進人權與民主。

對外關係

與印度關係
2011年8月16日,丹麥外交大臣埃斯珀森證實,因丹麥拒絕向印度引渡曾在1995年向印度走私武器的丹麥公民尼爾斯·霍爾克,丹麥和印度間的合作已被全面凍結。
與俄羅斯關係
2010年4月,丹麥首相拉斯穆森與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進行會談,會後雙方發表了關於兩國建立“現代化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當地時間2022年7月22日,俄羅斯政府將丹麥加入對俄不友好國家名單。
2022年9月13日,俄羅斯旅行社協會稱,九個歐盟國家已停止接受俄羅斯人簽發旅遊簽證的檔案,其中包括丹麥。
與韓國關係
2011年5月12日,就進一步加強雙邊關係和發展綠色經濟等問題達成共識。兩國簽署了在安全、經濟和全球性問題上進行密切合作的戰略夥伴關係協定,並宣布結成“綠色增長聯盟”。兩國政府和企業還簽署了一系列在可持續能源、智慧型電網、風力發電和燃料電池開發等領域開展合作的諒解備忘錄。
與加拿大關係
當地時間2022年6月14日,加拿大與丹麥就北極地區的一座面積約1.2平方千米的島嶼歸屬達成協定,兩國同意在該島嶼上建立陸地邊界以解決兩國在該島嶼的主權爭端。

中丹關係

1950年1月9日,丹麥承認新中國。同年5月11日,兩國正式建交。丹麥是繼瑞典之後第二個同中國建交的西方國家。1956年2月15日,兩國將公使館升格為大使館,並互派大使。中丹建交以來,兩國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逐步開展。50年代,丹麥支持恢復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957年兩國簽訂了政府貿易協定和支付協定。
60至70年代,中丹兩國交往增多,貿易關係發展較快。1974年10月,丹首相哈特林訪華,這是丹政府首腦首次正式訪華。1979年9月,丹女王瑪格麗特二世訪華,成為第一位訪華的丹國家元首。80年代,兩國政府首腦實現互訪。2008年10月,丹麥首相安諾斯·福格·拉斯穆森出席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並正式訪華,兩國共同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丹麥王國政府關於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
中國是丹麥在亞洲最大貿易夥伴和海外第二大投資國。中丹於1980年建立經貿聯委會機制,迄已舉行22次會議。近幾年來,雙邊貿易增長較快。中丹在文化領域的交往趨向活躍,兩國文藝團體互訪頻繁。上海木偶劇團、武漢京劇團、河南雜技團、廣東雜技團、西藏歌舞團等先後赴丹演出,丹特里多努斯合唱團、皇家芭蕾舞團也曾來華訪問。此外,兩國還多次舉辦電影周、藝術展等文化活動。
1974年起中丹開始互派留學生。目前,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廣西醫科大學等高校與丹哥本哈根大學丹麥技術大學奧胡斯大學奧爾堡大學及哥本哈根經濟學院等建有校際交流關係。2008年10月,北京外國語大學開設丹麥語課程,2015年、2018年,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和北京外國語大學分別成立丹麥研究中心。中國在丹麥設有1所孔子學院和1所孔子課堂。

著名景點

美人魚銅像

美人魚銅像(Little Mermaid)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朗厄里尼港入口處的一塊巨大鵝卵石上,它是丹麥雕塑家埃德華·埃里克森於1912年根據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中的女主角用青銅雕鑄的。“小美人魚”是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於1837年所寫的一篇童話《海的女兒》中的主角。銅像於1913年8月23日被安置在哥本哈根港,現已成為丹麥的象徵。2006年3月,哥本哈根市政府決定將美人魚雕像向深海處搬遷,原因是過多的遊客對雕塑造成太多的破壞。
丹麥(denmark)
美人魚銅像

安徒生博物館

安徒生博物館(H.C Andersson's House)位於丹麥菲茵島中部的奧登塞市區。為紀念丹麥偉大童話作家安徒生(1805年—1875年)誕生100周年(1905年)而建。博物館是一座紅瓦白牆的平房,坐落在一條鵝卵石鋪的街巷裡。這裡臨街的一幢幢古老式樣的建築,使人感到仿佛回到了19世紀安徒生生活的年代。博物館共有陳列室18間。
丹麥(denmark)
安徒生博物館

圓塔

圓塔(Round Tower)坐落在首都哥本哈根市中心附近。建於1642年克里斯欽四世統治時期。克里斯欽四世(1577年—1648年)為丹麥和挪威之王,喜建建築,屢建立城市,有“國王建築師”之稱。圓塔高36米,直徑15米。它的建立與三一大教堂(基督教中指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有關)。

蒂沃利公園

蒂沃利公園(Tivoli Gardens)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鬧市中心,占地20英畝,是丹麥著名的遊樂園,有“童話之城”之稱。每年4月22日至9月19日對外開放。興建蒂沃利公園的是一名記者兼出版商喬治·卡斯滕森,他向當時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八世進言,表示“若人民耽於玩樂,便不會幹涉政治”,於是獲準修建這座公園。公園於1843年8月15日起即開始接待當地居民和外來遊客。最初公園只是民眾集會、跳舞,看錶演和聽音樂的場所。後來幾經改造,才逐漸形成一個老少皆宜的遊樂場所。

大貝爾特海峽大橋

大貝爾特海峽大橋(Store Baelt Bridge)建在丹麥西蘭島菲英島之間18公里寬的大貝爾特海峽上,該橋上的懸索橋長1624米,是世界上最長的懸索橋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