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音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丹麥音樂
  • 外文名:music of Denmark
  • 類別:音樂
  • 國家:丹麥
簡介,發展歷程,

簡介

music of Denmark
丹麥位於波羅的海與北海之間,在14、15世紀時曾是強盛的國家,16世紀後開始衰落丹麥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它的早期音樂文化史料流傳下來的不多。在丹麥的考古工作中曾發現公元前 800年的銅管樂器盧爾。但是現存最早的丹麥民族音樂史料,則比盧爾時代晚了2000多年。在這樣長的歷史中,丹麥音樂的發展情況沒有更多的史料可查。
現在人們掌握的丹麥音樂史料是中世紀後期(1300前後)的一種民間歌謠。它是建立在宗教調式上的單聲部民間聲樂作品,有多段歌詞,每一段有疊歌;在內容上,幾乎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諸如民間傳說、英雄事跡、愛情故事以及頌揚帝王貴族等。19世紀初,在浪漫主義文藝思潮的影響下,這些流傳在民間的歌曲開始得到人們的重視,被學者們收集和整理出版。
丹麥的民間器樂主要掌握在民間流浪藝人手中。他們在各種喜慶典禮上進行演出,用弓弦樂器、笛子和鼓為舞蹈伴奏。16世紀以來,在丹麥民間流行的舞蹈主要有三拍子的波爾斯卡、小步舞、馬祖卡和波爾卡等。
丹麥的專業音樂文化,中世紀時主要在教會、宮廷和貴族階層中發展。格列高利聖詠在丹麥教堂中有很大影響。16世紀,丹麥教會按照馬丁?路德的教義進行改組,教會音樂也從格列高利聖詠轉向新教眾讚歌。在世俗音樂方面,比較重視吸收歐洲各音樂先進國家的藝術經驗。尼德蘭音樂家經常來到丹麥國王的宮廷中演出,他們把尼德蘭復調音樂的藝術成就帶到了丹麥。在克里斯蒂安四世統治時期,還選派丹麥青年到國外學習音樂。例如M.佩德松(約1580~1623)就曾到義大利向當時威尼斯著名音樂家G.加布里埃利學習。後來佩德松還留學英國。他回國後成為宮廷的重要作曲家,曾創作過一些彌撒曲、讚美詩和經文歌等。

發展歷程

17世紀對丹麥巴羅克音樂作出重大貢獻的是作曲家和管風琴演奏家D.布克斯特胡德。他的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德國,並取得了馳名歐洲的藝術成就。當時哥本哈根的一些作曲家、管風琴演奏家正是在他的影響下使丹麥的管風琴音樂發展到接近北德風格。管風琴演奏家J.洛倫茨還在哥本哈根舉行了每周一次的管風琴音樂會。這是丹麥最早的公開音樂會活動。
18世紀,丹麥的宗教音樂受到世俗音樂的影響,逐漸越出教堂的禮拜儀式,深入到民間的日常生活到宗教音樂。與此同時,丹麥的歌劇藝術逐漸活躍。當時主要是由法國和義大利音樂家在丹麥從事戲劇音樂活動,還未能產生成功的丹麥民族歌劇。
19世紀是丹麥音樂獲得全面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浪漫曲、康塔塔、交響曲、室內樂、歌劇以及輕音樂等方面都產生了一些有影響的作曲家和作品。在聲樂方面占重要地位的作曲家首推C.E.F.魏澤(1774~1842)。他在丹麥音樂史上被譽為丹麥浪漫曲的創始人。他的創作雖處在19世紀初浪漫主義思潮方興未艾之際,但他的歌曲風格更接近於W.A.莫扎特。魏澤的浪漫曲,歌詞多選自同時期丹麥詩人之作,音樂比較含蓄、優雅、柔和,體現了丹麥的民族氣質。
魏澤也寫過大型的宗教康塔塔和歌劇作品在魏澤之後重要的浪漫曲作家有P.海澤(1830~1879)和P.E.朗格-米勒(1850~1926)在交響音樂方面,最初的代表人物是 N.加德他初露頭角的作品是《莪相的回聲》序曲。後來他又創作了《第一交響曲》。此曲以鮮明的民族風格而為人們所稱道。與加德同時期的另一位作曲家J.P.E.哈特曼(1805~1900)也對丹麥的交響音樂作出了貢獻。
20世紀丹麥音樂的發展趨於複雜,各種流派的音樂對丹麥音樂都產生過影響。丹麥音樂的傳統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生較大變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丹麥最著名的作曲家是C.尼爾森他寫過6部交響曲2部歌劇和其他許多作品。他是丹麥現代音樂史上有重大影響的音樂家。
除尼爾森外,重要作曲家還有E.哈梅里克(1898~1951)、P.希爾貝克(1888~1949)、J.本特松(1897~1951)、F.敘貝爾(1904~1955)和S.E.塔爾普(1908~)等。他們大都寫過交響曲,其中哈梅里克的5首固定歌調交響曲尤為著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最有名的作曲家有H.D.科佩爾(1908~)、V.霍爾姆博(1909~)和N.V.本特松(1919~)等。從50年代起,丹麥不少作曲家逐漸脫離了北歐傳統,較明顯地受到現代先鋒派的某些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