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非洲(伊薩克·迪內森著長篇小說)

走出非洲(伊薩克·迪內森著長篇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走出非洲》是丹麥女作家凱倫·布里克森(筆名伊薩克·迪內森)創作的長篇自傳體小說,發表於1937年。故事情節很簡單,講述的是一個丹麥女子在非洲的一段生活經歷。

在小說中,作者以一個殖民者和基督徒的身份走進了美麗的非洲——肯亞。作者以在非洲經營咖啡農場的經歷為典型,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1914年到1931年間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真人真事,從字裡行間表達了對非洲人民的熱愛、同情和眷戀以及非洲土著人對主人公的尊重和愛戴。

該書的每一章節都體現出作者對非洲風土人情的諳熟和眷戀。原始土地上的空氣、水、陽光,仿佛伸手就能觸及。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描述使得人物和場景鮮活地跳躍於紙上。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走出非洲
  • 外文名稱:Out of Africa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丹麥】伊薩克·迪內森
  • 首版時間:1937年
  • 字數:240000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1914年,女主人公隨男爵丈夫旅居肯亞,經營一個咖啡農場。後來她的婚姻破裂,情人也在一次飛機失事中意外罹難。禍不單行,一場意外的大火吞噬了她的莊園。一夜間,她的產業毀於一炬。破產後的女主人從此結束了她在非洲的生活,於1931年,也就是世界經濟大蕭條的年代回到了故鄉丹麥。故事在哀怨悵惘的悲劇氣氛中劃上句號。

作品目錄

第一輯  卡曼坦與魯魯第二輯  莊園槍禍第三輯  莊園來客第四輯  一個移民的札記第五輯 告別莊園
恩戈莊園
槍 禍
土風舞盛會
螢火蟲
艱難歲月
一個土著小孩
騎馬走荒原
索馬里婦女
野生動物互救記
酋長之死
莊園裡的狂暴鬥士
莊園逃亡之夜
艾薩的故事
山丘陵墓
羚羊魯魯
朋友來訪
鬣 蜥
變賣家當
飛行記
法拉赫與《威尼斯商人》
辭 別
波那馬斯貴族之醫生
尊 嚴
戰時旅次
“我不讓你流逝,除非賜福於我”
土著與詩歌
非洲鳥小記
小狗帕尼亞
地 震
基齊科
卡羅梅尼亞
波萊·辛格
奇事一則
鸚 鵡

創作背景

凱倫於1914年嫁給瑞典男爵布洛·布里克森·芬內克,後隨丈夫到肯亞經營咖啡農莊。1931年,凱倫回到丹麥,成為職業作家,並寫出《走出非洲》。
從迪內森的創作時間來看,她1931年離開非洲之後,1936年開始創作到1937年完成該部作品。

人物介紹

凱倫·布里克森
作為一個丹麥籍的殖民貴族,凱倫·布里克森在肯亞的農場生話了17年之久,從身份來看,她是一個殖民者,或者說一個帝國主義者,從她的思想行為來看,她雖然對非洲有著濃厚的感情,但她卻也剝奪和開採了這片她生活了17年的土地為自己創造財富,最後離開這片土地。對她來說,這片土地是可以創造財富的,因此她經營了一個咖啡農場。然而,作為殖民者的身份,這片土地對她來說也可以是拋棄的資源,在她經歷了火災和朋友死於火災後的雙重的打擊下,她決定要離開這片土地,儘管她曾屬於這片土地的一員,她仍然沒有把這裡當作她的家鄉,只是一片可有可無的土地而已。
卡曼坦
卡曼坦起初作為迪內森家的小狗飼養員,稍後成了她的義務助手,後來又成了她的廚師。他總是想方設法改善餐桌上的食品菜餚,並以超人的記憶力記住了常來農場做客的主人的朋友們的各自口味。正是在他身上迪內森認識到土著人對任何事物都沒有偏見”。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反思
凱倫的字裡行間流露出了她對當地人民的感情,體現了她對人類的博愛精神。非洲的自然環境或者是生態環境,在她身上產生了作用或者說是非洲大自然的力量改變了她的自我,把她轉換成了大自然的一部分,而這種轉換是以人文主義精神為基礎的。也就是說,只有像凱倫這樣具有人文主義精神的人物,才能在大自然中找到一種新的自我實現,自我與生態環境的完美共生。而那些利己主義的殖民者是不可能像她這樣真正融入到非洲的生態環境之中去,更不要說用自己的經歷從事自然寫作。
凱倫對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行了深刻反思。在小說第四部分的“移民日記”中敘事者特別寫到了在農場上的鬣蜥,鬣蜥有色彩斑斕的皮膚,但如果擊斃之後,其皮膚上的顏色就自動消失,皮膚變成暗淡的灰色。這一事實暗示人們,對動物的破壞會導致生態環境的變化,人類不應該隨意濫用自己的智慧,也不應把自己的力量轉換成對大自然的破壞力量。敘事者認為金牛是一種具有自我犧牲的動物,在非洲的土地上肩負著入侵的歐洲文明的負擔。它們艱辛地為人類拖犁和拉車,農業成功的榮譽應該歸因於金牛。
凱倫在非洲十幾年的生活體驗,使她對自我有了更清楚的理解。與其它殖民者不同的是,賺錢和擴大占有不是她的唯一口的,她所在乎的是在非洲的生活方式和自己的心靈感受。非洲是眷顧她的,在這裡,她收穫了愛和友誼。但是,生活的道路不是由蜂蜜和牛奶鋪就的,她也飽嘗了經營咖啡農場的艱難,忍受了失去愛人的痛苦,遭受了農場破產的失敗,最終不得不告別度過了她青春歲月的非洲大陸。面對一切不幸和磨難,凱倫並沒有退卻,而是以無畏的精神面對生活的逆境。一戰中,大多數白人婦女躲到集中營,而凱倫則穿越危險地域,冒險負責押送一隊牛車裝載的物資,最終順利到達口的地。她所在的農場地勢高,雨水稀少,再加上咖啡價格暴跌,咖啡園很不景氣。為拯救農場,她曾做過各種各樣的嘗試:種植亞麻,施肥催長咖啡,計畫在農場養牛,開辦牛奶場等,然而均以失敗告終。當她摯愛的人丹尼斯突然死亡令她內心痛苦不已時,她仍能以驚人的勇氣埋藏痛苦,為丹尼斯尋找理想的墓地。在經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凱倫獲得了一種超越。她認識到生命孤獨的本質,但她並沒有屈服於孤獨,而是以平和的態度對待生活,她無差別地看待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與所有的苦難自然相處,平靜地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即使在遠離非洲的若干年後,在她的記憶深處仍有對非洲濃濃的愛,仍有深深的幸福感。

藝術特色

風格
這本小說之所以引人入勝,靠的不是扣人心弦、驚心動魄的情節,而是作者那看似漫不經心的寫作手法。小說既無戲劇性的情節或情緒,也沒有深刻的哲理。它的魅力恰恰在於平淡。
意象
非洲是一個色彩斑斕的動物世界,人與動物的近鄰關係使得人們把某些動物身上所具有的某些品質或特性與人類生活中的某些人的特點和某種情感聯繫起來,於是,很多作者採用以自然界和動物語言思維的象徵手法來表述個人的生活感受。《走出非洲》的作者布里克森也採用了動物的象徵的寫作手法。獅子的形象貫穿了整部小說,從第一章的“恩貢農場”的簡介直至丹尼斯“墳上的獅子”獅子一直伴隨在她的非洲生活中。獅子是多種情慾的代表,作者通過獅子充分地表述了她個人的愛情觀、生活觀和對高貴品質的理解。

作品影響

凱倫·布里克森(筆名為伊薩克·丹森)憑自傳體小說《走出非洲》贏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該書不僅記錄下女作家與戀人十指相扣的愛情,更使主人公的肯亞故居“凱倫莊園”成為聞名遐邇的旅遊景點。
20世紀80年代小說被改編成同名電影,並獲1986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作者簡介

凱倫·布里克森,丹麥女作家。曾獲得安徒生獎和彭托皮丹獎,兩次獲得諾貝爾獎提名,與安徒生並稱為丹麥的“文學國寶”。她的成名作為1934年出版的《哥特故事七則》。她最知名的作品莫過於自傳小說《走出非洲》,同名電影曾一舉斬獲奧斯卡七項大獎。她的小說集主要有:《冬天的故事》(1942)、《最後的故事)(1957)、《命運女神軼事》(1958)、《草地綠蔭》(1960)、《埃赫雷加德》(1963),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