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南沙區政府工作報告

2023年南沙區政府工作報告是由南沙區發布的報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同時受開發區(自貿區南沙片區)管委會的委託,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2年工作回顧
  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也是南沙改革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一年來,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迎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為主線,堅決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和省、市有關部署要求,在區委、開發區(自貿區南沙片區)黨工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真抓實幹、砥礪前行,推動南沙開發開放取得新突破,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效。
  一年來,我們堅持戰略引領、攻堅突破,凝心聚力辦好大事要事。
  戰略功能定位實現躍升。國家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以下簡稱《南沙方案》),標註了南沙開發開放新的歷史方位和奮鬥坐標,賦予南沙新的重大使命和強勁動力。我們全域參與、全情投入、全力以赴抓好學習宣貫落實,組建區領導小組和9個專項小組,加快落實省重點任務清單、市實施方案、區行動計畫,年度既定任務順利完成。港澳居民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優惠、高新技術企業延長虧損結轉年限、新增100億專項債券額度單列等一批重大政策落地,粵港澳職業資格互認等一批重大事項取得突破,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民心港人子弟學校等一批重大項目投入使用,國家重大戰略的牽引驅動效應持續釋放。
整改工作走深走實。堅持把抓好大規模遷移砍伐城市樹木問題整改作為重要政治任務,全面縱深推進整改工作。173項區級整改任務中立行立改任務全面完成,其餘118項任務均實現階段性目標。224株古樹名木和221株古樹後續資源實現“一樹一檔”,11處歷史建築、49處傳統風貌建築掛牌,成立6個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建立“智慧文物安全監管系統”,建成省內首家稅史教育基地——“虎門稅館”稅史教育基地,率先設立自然資源規劃與利用委員會,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制度更趨健全完善,黨員幹部隊伍幹事創業精氣神有力提振。
疫情防控精準紮實高效。樹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因時因勢最佳化防控策略,不斷完善應急指揮體系和調度指揮系統平台功能,精準高效處置“0330”“0404”,特別是“1002”等多輪突發本土疫情,有效遏制了疫情的快速傳播。全年開展核酸檢測超9430萬人次,接種新冠疫苗52.5萬劑次,選派超6500人次黨員幹部支援兄弟區,築成同心抗疫的鋼鐵長城。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後,不斷強化社區分級診療、重症救治能力和藥品供應能力,最大程度保護人民民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一年來,我們堅持創新驅動、質效雙升,經濟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
  經濟總量穩步增長。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252.58億元,同比增長4.2%、增速全市第一。三次產業結構為3.2:44.2:52.6。農業總產值達126.32億元、居全市之首,同比增長6.6%;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805.49億元、居全市第二,同比增長6.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7.02億元,同比增長8.2%;稅收總額(含關稅)798.15億元,同比增長10.0%(其中國內稅收總額552.01億元,同比增長9.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4.79億元,同比增長10.9%;進出口總額2988.19億元,同比增長15.1%;實際利用外資172.80億元,同比增長72.7%。
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南沙位列中國工業百強區第26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32.32億元、同比增長6.9%,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77.2%、同比增長11.2%,其中汽車製造業產值達1956.99億元、同比增長19.3%,裝備製造業產值達2515.35億元、同比增長13.6%,廣汽豐田新能源汽車產能擴建項目投產。新增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235家。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 業,集聚人工智慧和生命健康企業800多家;南砂晶圓、芯聚能、聯晶智慧型等半導體項目投產,芯粵能項目進入設備調試階段,實現國內首個寬禁帶半導體全產業鏈布局;新增5G基站781座(累計建成4905座),廣州數據交易所掛牌運行;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建成投產,廣東空天科技研究院參與研製的國內最大固體運載火箭“力箭一號”成功首飛。
  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中科院明珠科學園南部組團即將交付使用,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動工建設,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進入國家可研立項階段,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納入國家實驗室體系,天然氣水合物勘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掛牌運作,我國自主設計的首艘超深水大洋鑽探船實現主船體貫通,全國首座深水科考專用碼頭正式啟用。發起成立廣州元宇宙創新聯盟,設立元宇宙產業先導示範區。牽手大院大所累計建立重大科技創新平台22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累計超900家,入選廣州“獨角獸”創新企業榜單25家,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12家、眾創空間9家,國家級眾創空間實現零的突破。最佳化設立總規模20億元的南沙新區科技創新母基金。2021年R&D經費投入強度為5.45%,居全市第二。全年技術契約成交額368.43億元,同比增長23.9%。高標準推進南沙國際化人才特區建設,在全國首創“1+3”營智環境評價體系,設立移民事務服務中心,獲批人才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化6項措施,探索建立南沙與港澳人才協同發展常態化合作機制,累計吸引高層次和骨幹人才近2萬人。
一年來,我們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發展活力進一步釋放。
  與港澳全面合作縱深推進。深化與港澳合作體制機制創新,廣州南沙粵港合作諮詢委員會高效運作,集聚香港工商協會29個,設立廣州南沙新區香港服務中心,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南沙)社會組織合作創新基地。港式國際化社區規劃獲批,國際數據傳輸樞紐大灣區南沙節點建成投產,香港科技園南沙孵化基地、新鴻基慶盛樞紐站場綜合體等項目加快建設。累計落戶港澳企業2787家、投資總額1016.71億美元。深化粵港澳青少年交流交往,連續7年實施港澳青年學生南沙“百企千人”實習計畫,集聚“創享灣”等11個青創基地,累計入駐超400個港澳台青創團隊(企業)。規則銜接取得新突破,試行香港工程建設管理模式,率先開展港澳工程人才職稱評價;推動規劃、稅務、旅遊、法律服務等領域專業人才便利執業,初步建成全國首個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孵化站;南沙穗港協作醫療聯合體項目啟動,首家港資“金牌醫師”門診部落戶,可為香港居民提供港式全科社區醫療及“長者券”使用服務。
  營商環境不斷最佳化。自貿區制度創新走在前列,全年新增制度創新成果108項,6項創新案例獲評廣東自貿試驗區最佳制度創新案例,全球優品分撥中心入選服貿會全國優秀服務貿易案例,全球溯源中心榮獲中國管理科學獎。權威第三方評估顯示,南沙自貿區綜合創新指數在全國自貿片區中排名第二,貿易便利化、投資自由化指數位列榜首。“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建設全域大數據中心,打造全國首個元宇宙政務平台,深化“全區通辦”“跨域通辦”和政策兌現市區聯辦,“無證明自貿區”減免證明事項拓至363項,“交地即開工”5.0為新開工項目節省3—6個月時間成本,成功納入省信用建設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試點。
 發展動能持續迸發。出台國家級新區首個“四鏈”融合政策體系,精準推出10項特色專項政策,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合計93億元。成功舉辦系列招商活動,新簽約項目227個,增長87%,總投資額近4000億元。全年新設企業1.93萬家、新增註冊資本1164.08億元,新引進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18個、累計241個,培育上市公司3家、現有13家,南沙成為中國投資熱點城市。實施重點項目“攻城拔寨”行動,219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額1128.94億元,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8.0%。
  一年來,我們堅持做實樞紐、暢通內外,門戶樞紐能級加速提升。
  交通樞紐功能日益凸顯。實施綜合交通樞紐規劃,深江鐵路全線、獅子洋通道先行工程、捷運15號線南沙樞紐預留工程開工建設,南中高速加快推進,廣州至珠海(澳門)高鐵、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際南沙段站位方案加快穩定。萬環西路、鳳凰大道、市南路快速化改造和萬龍大橋啟動建設,紅蓮大橋主橋合龍,小虎二橋加寬工程、慶盛大道、東涌大道等建成通車,全年新增市政道路50公里(累計550公里)。新增、最佳化公交線路29條,自動駕駛計程車在全域範圍開啟示範運營。
  航運樞紐能級不斷提升。南沙港區四期全自動化碼頭、海嘉碼頭、近洋碼頭投入運行,糧食及通用碼頭擴建工程建設穩步推進。淨增外貿貨櫃班輪航線13條(累計148條),完成貨櫃吞吐量1838.85萬標箱、同比增長4.1%,貨物吞吐量3.6億噸、同比增長1.5%,中歐、中亞班列實現始發,海鐵聯運量達10萬標箱。建成全球人道主義應急倉庫和樞紐、廣州南沙國際物流中心(南區)冷鏈項目,落地4張國際航行船舶保稅加油廣州牌照。跨境電商進出口約910億元,同比增長1.5倍。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實現進口1365.2億元,同比增長23.2%。外貿進出口和實際利用外資分別位列全國經開區第七和第二。南沙綜合保稅區在全國綜保區發展績效評估中躍升為A類。
金融互聯互通功能增強。集聚金融企業6758家。廣州期貨交易所首個交易品種工業矽掛牌上市。新引進融資租賃飛機46架。金融功能區加快建設,國際金融論壇(IFF)永久會址主體結構全面封頂,明珠金融創新集聚區吸引46家機構入駐,粵港澳大灣區(廣州南沙)跨境理財和資管中心啟動建設。獲批全國首批氣候投融資試點。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交易金額達141億美元,落地QFLP跨境基金投資額度共155億元,累計跨境人民幣結算量6342億元,已開立自由貿易賬戶6463戶。
  一年來,我們堅持生態優先、建管並重,現代化濱海新城建設步伐加快。
  城市發展空間逐步最佳化。高質量開展南沙空間方案國際諮詢工作,編制了“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劃實守牢“三區三線”,編制明珠灣起步區慧谷西等片區控規,開展龍穴島、萬頃沙南部等重點片區規劃研究。重點區域加快發展,慶盛樞紐區塊建設全面提速;明珠灣起步區完成投資額1938億元,橫瀝島尖29個項目已開工建設;大崗先進制造業基地區塊基礎設施基本建成;萬頃沙保稅港加工製造業區塊基礎設施加快建設。治理違法建設2500宗、面積181.34萬平方米,國家衛片整改率全市第二,國家衛片違法占用耕地建房實現“零新增”。9箇舊村改造項目續建,5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完工,盤活存量國有建設用地11.61公頃,村級工業園完成整治提升44.47公頃,全年獲批用地超萬畝。
  城鄉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榮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生態工業園區)”稱號。PM2.5、PM10等考核指標穩居全市前列。地表水環境水質指數排名全市第三,連續三年在廣州河湖長制工作考核中獲得優秀,4個國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完成排水單元改造項目930個、合流渠箱清污分流改造3條,建成污水管網約17.6公里,改造老舊管網15.4公里,推進13個聯圍外江防洪潮安全系統提升。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南沙段54.7公里輸水隧洞全線貫通。新增碧道12.2公里,新建綠色建築398萬平方米、社區公園及口袋公園10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25.9平方米。累計建成海綿城市建設達標面積42.25平方公里。
 城市治理能力不斷增強。全力防範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狠抓高層建築、自建房、危化品、道路交通、消防等領域風險隱患排查整治,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62.5%、62.1%,安全生產和防汛救災形勢總體穩定。縱深推進常態化掃黑除惡鬥爭,全年刑事立案數同比下降4.9%、破案率同比上升8.2%,反偷渡反走私多項打擊成效明顯。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快速依法辦理信訪事項,化解重點信訪積案425宗,普法與依法治理工作居全省前列;建成最小應急處置單元1236個,南沙“時間銀行”完成對接服務8497個,市域社會治理“紅棉指數”得分位居全市前列。南沙街蕉門河社區、黃閣鎮留東村、大崗鎮廟貝村獲評省民主法治示範村(居),黃閣鎮蕉門村被評為廣東省交通安全文明示範村。
  一年來,我們堅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社會民生福祉持續增進。
  基本民生保障紮實有力。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84%。2022年民生實事全面完成。堅持就業優先戰略,發放各類就業補助資金和穩崗補貼6.03億元,城鎮新增就業1.39萬人,就業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全市第一。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險待遇穩步提升,城鄉低保標準提高到1196元/月,城鎮職工養老保險月人均養老金提高至3929元,“二次報銷”醫療救助項目惠及9.12萬民眾,實現社保跨區域經辦服務便利化。為困難民眾提供法律援助1645宗。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考核全市第二。最佳化養老服務供給,建成村(居)頤康服務站85個,提檔升級鎮(街)敬老院9家,長者飯堂增至113個。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7546套。對18家農貿市場進行轉型改造升級。落成灣區(南沙)退役軍人創業就業實訓基地,退役軍人服務站星級示範創建率走在省市前列。
  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教育規模質量全面提升,入選全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先行創建區、廣東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示範區,5所新開辦學校(校區)投入使用,新增優質公辦中國小學位7820個、幼稚園學位1590個,高考中考成績穩步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增強,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完成建設,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南沙院區基本完工,廣東省中醫院南沙醫院全面推進裝修施工,中山大學附屬(南沙)口腔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南沙院區)開工建設。文化軟實力進一步增強,累計建成公共圖書館(分館)、服務點24個,全年文獻外借總量、文獻外借率全市各區排名第一,優秀文藝作品獲省市獎項15項,舉辦大灣區生活藝術節、廣州南沙媽祖誕、第十五屆中國郵輪產業發展大會等活動。南沙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