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南沙區政府工作報告

2021年南沙區政府工作報告是由南沙區發布的報告。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同時受開發區(自貿試驗區)管委會的委託,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十三五”時期發展成就和2020年主要工作
  “十三五”時期是南沙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五年。國家、省、市賦予南沙新的目標定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打造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省、市要求南沙建設成為承載門戶樞紐功能的廣州城市副中心,南沙戰略地位持續躍升,多重戰略疊加優勢更加突出。我們牢記使命、感恩奮進,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堅強領導下,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十三五”規劃主要指標全面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
(一)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推動產業動能不斷增強,經濟規模和質量效益實現雙提升
  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十三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由1063.23億元增至1846.11億元,增幅達73.6%,年均增長9.6%;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由1964.30億元增至2845.27億元,增幅達45%,產值居全市第二;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近5成,稅收總額(含關稅)增長近1倍,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突破3000億元、增長2.7倍,進口總值突破千億元,契約利用外資增長近1倍,實際利用外資增長近6成,以上6項經濟指標年均實現兩位數增長。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1萬元,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三次產業結構更加合理,占比為3.45∶41.11∶55.44。國家級經開區綜合排名由2017年的第27位提升至2020年的第12位。
  現代產業體系加速構建。先進制造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68.3%。汽車製造業產值由845億元增至1330億元、連續三年突破千億元大關,龍穴造船基地產能達558萬載重噸,大崗先進制造業基地入駐北京精雕、中郵信源等一批高端裝備項目。新興產業集群不斷壯大,集聚300多家人工智慧企業和210多家生命健康企業,落戶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產業基地、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等一批龍頭項目,建成5G基站2981座。特色金融蔚然成勢,金融企業增至6585家、增長9倍,融資租賃企業分別占全國20%、全市80%,成為華南地區最大的飛機船舶租賃集聚區,落戶建設國際金融論壇(IFF)永久會址等一批重點平台項目,開立自由貿易(FT)賬戶1569戶,跨境人民幣結算量超4000億元。
  企業項目加快集聚。完善實施全國領先的“1+1+10+N”產業政策體系,發放產業扶持資金128.82億元,實施減稅降費超190億元。實有市場主體和企業分別達19.2萬戶、15.8萬戶,比2015年分別增長3.3倍、9.4倍。集聚納稅億元以上企業68家、增長3.3倍。落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197個。實施重點項目“攻城拔寨”行動,加快重大基礎設施、重大民生工程、重大產業等領域超500個項目建設,完成投資額近4500億元。積極拓寬投融資渠道,省政府下達我區地方政府新增債券資金達132.64億元。
(二)堅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科技賦能與核心競爭力培育,創新能力顯著增強
  重大創新平台提質增效。積極構建“1+1+3+N”科創平台體系,建成各類創新平台335個,是2015年的3.4倍。高標準規劃建設南沙科學城,明珠科學園已集聚10多家中科院系科研機構及創新平台,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廣州)核心園區動工建設,累計引進院士團隊16個、常規合作研究團隊31個。華南技術轉移中心進駐科技服務機構774家。
  科技創新主體持續壯大。認定高新技術企業682家、是2015年的9倍,入選2020年廣州“未來獨角獸”創新企業3家、“高精尖”企業4家。小馬智行已發展為國內估值最高的自動駕駛企業,獲批全省第一張自動駕駛卡車測試牌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提升至48%,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增至48.3%。建成孵化器11家和眾創空間6家,其中廣東醫谷獲評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優創社區獲評省級眾創空間,實現國家級孵化器和省級眾創空間零的突破。
  創新環境不斷改善。區財政科技投入69.67億元、增長4.7倍,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3.46億元增至50.53億元,設立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科技信貸風險資金池。全國首個“國際化人才特區”加快建設,中國廣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南沙園區開園。發放人才獎勵4.3億元,推出人才公寓532套、共有產權住房251套。集聚院士增至28人,高端領軍和骨幹人才增至11429人。發布全國自貿區首個智慧財產權促進和保護辦法,構建海外智慧財產權維權援助體系。註冊商標、專利授權量分別達7.4萬件和3.1萬件,比2015年分別增長22倍和4倍。
  (三)堅持深化改革,持續釋放政策制度紅利,對外開放新格局加速構建
  制度創新打響“南沙品牌”。自貿試驗區累計形成689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43項、112項和202項分別在全國、全省、全市複製推廣。商事登記確認制、財政管理、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等3項工作獲國務院督查激勵。發布首個自貿區制度創新地方規範性檔案和突破性改革創新程式規定,率先推行自主有稅申報、複雜涉稅事項稅收事先裁定,“一支隊伍管執法”南沙模式走在全國前列。營商環境在世行體系下全球模擬排名由2017年的第51名提升至2019年的第24名,開辦企業、獲得電力、登記財產、執行契約等指標全國領先。
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建設初見成效。廣深港高鐵、南沙大橋等標誌性工程建成通車,粵港深度合作園南沙樞紐片區(起步區)建設啟動,珠三角水資源配置工程、新鴻基慶盛交通樞紐綜合體等重大項目加速推進。建設全國首個常態化粵港澳規則對接平台,推進實施一批與港澳規則銜接工作事項。啟用全國首個粵港澳科技創新團體標準服務平台。成立粵港澳院士專家創新創業聯盟,落戶廣東省粵港澳青少年交流促進中心,建成“創享灣”等一批港澳青創基地,簽約入駐粵港澳青創項目團隊(企業)近300個,人才工作獲評全國最佳創新案例。粵港澳大灣區暨“一帶一路”法律服務集聚區建成使用。全國率先試點聘任港澳籍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員,率先突破港澳籍人才擔任公職人員。深化與深圳前海合作,共同打造粵港澳合作發展核心平台。積極開展多元化國際交流合作,成功舉辦國際金融論壇(IFF)全球年會、全球貿易與智慧財產權創新論壇等高端國際會議。
  跨境貿易便利化水平提質升級。南沙保稅港區升級為綜合保稅區。獲批設立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落地啟運港退稅等重大政策。推出功能集成度最高的國際貿易“單一視窗”,辦理出口退稅160.6億元、年均增長8.7%,進、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壓縮至14.85小時和1.7小時。首創三大數字貿易服務平台,全球優品分撥中心進出口貨值超100億元,全球溯源體系參與企業超萬家、商品價值超600億美元,全球報關服務系統設立了700多個合作網點、在7個國家開展實單操作。“灣區一港通”實現6個內河碼頭與南沙港一體化通關。港口貨物、貨櫃吞吐量分別提高到3.43億噸和1722萬標箱,商品車吞吐量達116萬輛、居全國第二。跨境電商網購保稅進口增長10倍,水上運輸業貨運周轉量穩居全國第二。
  (四)堅持規劃引領,強化核心區功能定位,城市發展能級不斷提升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更加最佳化。科學編制南沙新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建立“多規合一”長效機制,形成規劃“一張圖”共享共管。實施重點片區城市總設計師制度。對明珠灣起步區、南沙灣、慶盛樞紐等重點片區開展控規修編及城市設計。統籌發展用地,實現報批組卷用地面積約6.3萬畝,獲批用地近4.5萬畝,獲國務院大督查獎勵用地指標2500畝,成為全市唯一建設用地報批審查最佳化試點。
重點片區綜合開發建設加快推進。明珠灣起步區落戶總投資990億元的35個總部型項目,總部經濟集聚效應初步顯現。蕉門河中心區城市配套和商圈服務更加完善,“城市客廳”功能再升級。慶盛樞紐區塊進入全面建設階段,投資規模最大的慶盛安置區開工建設。萬頃沙保稅港區塊綜合開發項目、粵港深度合作園南沙樞紐片區(起步區)項目均完成總投資超五成。南沙灣區塊高端商務、海港區塊航運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大灣區融合圈價值逐步顯現。
  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日益完善。南沙港三期建成啟用、四期加快建設,深水航道拓寬工程投入使用,南沙國際郵輪母港開港運營。開通國際班輪航線114條、內貿航線32條。綜合交通樞紐規劃獲批。廣中江高速廣州段建成通車,深江鐵路(南沙段)、南中高速動工建設。捷運4號線南延段開通,捷運18號線(南沙段)土建工程基本完成。明珠灣大橋實現主橋合龍,萬新大道、沙仔二橋、鳳凰大橋(一、二、三橋)等一批骨幹市政道路和跨江橋樑項目完工,新增區內外高快速路15.3公里,公交線路增至78條,建成汽車充電樁1710個。
  (五)堅持品質提升,促進融合發展,城鄉人居環境展現新面貌
  城市更新九項重點工作紮實推進。完善城市更新政策制度體系。實施城市更新項目52個,完成舊村舊廠改造項目2個、老舊小區微改造項目15個,村級工業園完成整治提升96公頃,依法拆除違法建設1126萬平方米,整治“散亂污”場所638處。全面實施河湖長制,開展格線化治水及排水單元達標攻堅行動,強力推進河涌拆違攻堅工作,潭洲滘涌消除黑臭,蕉門、洪奇瀝、官坦國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城市更新盤活存量用地415公頃,有效拓展了城市高質量發展空間。
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升。空氣優良天數比例、PM2.5均為“十三五”以來的最優值。主要污染物排放完成減量目標。新增污水管網1315公里,新建污水處理廠1座,污水日處理能力提高到22.75萬噸,被評為“全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示範區”。完成堤防達標整治80公里,實現海綿城市建設達標面積26.7平方公里。強制垃圾分類制度實現全覆蓋,第四資源熱力電廠建成運營,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新改建公廁155座。新建生態景觀廊道240公里、碧道28公里,新增公園16個,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27.76平方米。
  鄉村振興取得新突破。農業總產值首次突破百億元。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約8.7萬畝,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資金460.5萬元。培育農業龍頭企業39家,實現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零的突破,“兩園一城”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加速構建。全國首個數字漁場開園,全市首個漁業院士(劉少軍)專家工作站掛牌成立,舉辦首屆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獲評“廣東省水產健康養殖示範縣”。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成功創建國家級榮譽村莊4個,獲得省級榮譽村莊稱號75個,100%的村莊達到省定乾淨整潔村標準。打造市級以上農業公園13個、特色精品村20條,率先在全市實現美麗鄉村全覆蓋。深灣村、鹿頸村分別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範村”“全國文明村”。
(六)堅持改善民生,推動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人民民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民生保障紮實有力。投入民生及各項社會事業支出811億元、年均增長13.95%,每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均達80%以上。十件民生實事全部兌現到位。安排支出就業補助資金3.41億元,提供就業崗位22.8萬個。納入社會養老保險55.52萬人,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月平均退休待遇分別提高到3726元、755元。低保標準達1080元/月,比2015年提高66.15%。“二次報銷”醫療救助惠及民眾18.86萬人次,賠付金額超2800萬元。設立長者愛心食堂94個、實現鎮(街)全覆蓋,養老床位數增至1647張。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投入幫扶資金5.65億元,梅州市35個省定貧困村、黔南州三縣83個深度貧困村均已脫貧出列,圓滿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教育質量實現跨越式發展。投入財政性教育經費150.59億元,劃撥教育用地2077.55畝,新建、改擴建學校27所和幼稚園38所,新增公辦中國小、幼稚園學位28260個和12295個,新增普惠性民辦幼稚園學位6278個,安排14031個公辦學位解決來穗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入學問題。率先在全市開設港澳班。高考高優率大幅提升,首次實現全部考生可以升大學。與國內外知名學校共建執信中學南沙學校等10所中國小,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南沙中學、廣州外國語學校附屬學校等落戶並投入使用,南沙已成為全市集聚最多優質教育資源的區域。
醫療衛生水平再上新台階。實施構建醫療衛生高地行動計畫,醫療衛生累計投入68.55億元,較“十二五”增長近2倍。醫療衛生機構總數由189個增至263個,床位數從1555張增至1961張。6所三甲綜合或專科醫院加快建設,廣東省中醫院南沙醫院、廣東省中西醫結合應急救治中心等重點項目加速推進。建設高標準區域急救、智慧醫療網路,建成區域衛生信息化平台,實現醫療數據互聯互通。完善疾病防控體系,疾病預防和公共衛生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
  文體旅發展品質顯著提升。區圖書館新館、青少年宮、網球運動中心建成使用,恆大文化旅遊城開工建設,全民健身中心規劃加快推進。持續扶持民間文藝團體,文藝創作精品不斷湧現。促進郵輪旅遊和景區聯動發展,郵輪出入境旅客數量、旅遊線路和服務質量穩居全國前列。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3.94平方米,實現“雙十體育圈”。成功舉辦廣州國際女子網球公開賽、廣州南沙國際帆船賽等精品賽事,打造高端體育賽事品牌。
  (七)堅持從嚴治政,推動“放管服”改革升級,政府服務質效再上新水平
  法治政府建設走在前列。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辦理各級人大代表議案建議708件、各級政協提案813件,辦復率均達100%。堅持依法行政,有效規範行政決策程式,法制審查行政規範性檔案工作制度及政府協定2844份,辦結行政複議案件828件。出台全市首個法律服務業發展專項扶持規範性檔案,打造全省首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示範區。區綜合行政執法局、黃閣司法所、東涌司法所分別獲評“全國法治政府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先進司法所”“全國法律援助工作先進集體”。法治廣州考核連續兩年全市第一,成功創建全省唯一的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區。
“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高質量完成政府機構和區屬國企改革。全面鋪開黨建引領鎮街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完成省、市17批次下放689項管理許可權的承接工作。深化行政審批改革,實行行政管理服務“五個一”,全國率先實現工程建設項目“交地即開工”,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辦事不用跑率”達98%以上,“無證明自貿區”減免證明事項330項。深入創新“數字政府”實踐,初步建成智慧城市綜合管理平台(城市大腦),“微警認證”成為全國首個“破億”政務數據量平台,被授予全國公安基層技術革新獎優秀獎。12345政府服務熱線滿意度、辦理時效均居全市前列。區政務服務中心榮獲“全國政務服務創新先進單位”和2020年“最具創新力政務服務大廳”稱號。
  社會治理效能不斷提升。搭建“1+4”社區治理服務架構,全國首創時間銀行“網際網路+社區服務”模式,全省率先實現“一村(居)一社工”。率先建立“1+1+9+N”行政複議與人民調解有機銜接聯動機制,糾紛調解成功率達96.4%。平安南沙建設有力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取得決定性勝利,“陸、水、空”全域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逐步形成,案件類警情、刑事立案數連續5年下降,公眾安全感和治安滿意度保持全市前列。安全生產治理體系和應急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完善,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可控。戶籍人口由38萬增至49萬、增長近29%,越來越多來自五湖四海的建設者們集聚南沙,共享粵港澳大灣區新時代榮光。
實現創建全省“雙擁模範區”三連冠,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在全省考核中走在前列。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七五”普法規劃各項任務圓滿完成。物價、統計、審計、國防動員和兵役、氣象、人防、應急、“三防”、外事、港澳事務、僑務、海防、質量強區、打私、打假、對台、民族宗教、婦女兒童、殘疾人、保密、檔案、地方志等工作均取得新進步。
  2020年,面對嚴峻複雜的國內外形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嚴重衝擊,我們迎難而上、砥礪實幹,慎終如始抓好疫情防控,集中精力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實現“十三五”順利收官。地區生產總值1846.11億元、增長7.1%,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0.3億元、增長7.5%,稅務部門稅收總額450.3億元、增長10.2%,進出口總值2265.4億元、增長6%,以上4項指標增速全市第一;固定資產投資922.15億元、增長22.2%,增速全市第二。在新增減稅降費約53億元基礎上,實現稅收總額(含關稅)656.48億元、增長5%。
  這一年,我們眾志成城、共克時艱,交出疫情防控滿意答卷。認真落實“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總要求,堅持人物同防、環境同檢,織密織牢聯防聯控、群防群控防線,構建全流程閉環口岸管理機制,成功打贏春節後返程高峰、復工復產復學、零星散發病例快速處置等硬仗,抗疫鬥爭取得重大戰略成果,2020年2月4日以來實現本土確診病例零增長。積極開展科研攻關,“南沙疫情防控指揮系統”入選工信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複課大數據產品和解決方案名單。加強防疫和生活物資保障,在抗疫關鍵時期貢獻全市絕大部分的測溫儀器,確保“米袋子”“菜籃子”貨足價穩,充分展現了新區自貿區的責任擔當。
這一年,我們真抓實幹、穩中求進,確保“六穩”“六保”取得紮實成效。落實“五個一”工作機制,制定實施“關愛企業10條”“人才8條”“提振經濟37條”等惠企紓困舉措,全年統籌安排“暖企”措施資金5億元,為企業減負增效,推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在全市率先轉正。引導銀行機構為3839家企業累計續貸1304億元。新落戶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25個,新設企業4.9萬戶。提供崗位信息6.4萬個,安排支出就業補助資金9613萬元,就業形勢穩中向好。
  這一年,我們迎難而上、奮發作為,取得一批新的重大突破。集中動工簽約總投資額近4500億元的193個重點項目,成功引進42個投資或產出10億元以上產業項目。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94家、增長51%,3個大科學裝置預研項目動工建設,明珠科學園首批項目建設全面鋪開。廣汽豐田首次躋身千億級企業俱樂部,榮獲廣東車企唯一的國家級“綠色工廠”稱號。落戶首個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被評為“廣東省製造業發展較好區”。廣州期貨交易所完成工商註冊登記,將成為重要的國家級金融戰略平台。新增自貿區制度創新成果183項,獲評“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十佳產業園區”。
  這一年,我們堅守初心、一心為民,保障人民生活幸福安寧。發放低收入居民價格臨時補貼427.38萬元、惠及民眾2.12萬人次。辦理低收入民眾法律援助案件1123件。建成鎮(街)綜合養老服務中心5個。新增幼稚園學位3300個,中國小學位13680個。廣州二中南沙天元學校、廣大附中南沙實驗學校、灣區實驗學校等5所學校投入使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封頂,南沙中心醫院二期後續工程、南沙疾控中心大樓投入使用。新建濱海碧道20.4公里。涉黑惡警情、案件分別下降27.8%、10.1%,人民民眾社會治安滿意度進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我們咬定目標、接續奮鬥,以更高標準、更實舉措推進“三區一中心”建設,新區自貿區開發建設和改革創新取得重大成就,南沙這座濱海新城日漸成型、灣區門戶樞紐地位日益彰顯。這些成績的取得,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在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同時也是全區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帶領下戮力同心、砥礪奮進的結果,是區人大、區政協和社會各界監督支持的結果。在這裡,我代表區政府、開發區(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向在各個崗位付出辛勤勞動的全區人民,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駐區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關心支持南沙開發建設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區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一是經濟規模體量還不夠大。科技創新能力有待加強,新興產業尚未形成有力支撐,龍頭型企業不多,各類人才依然匱乏。二是自貿區制度創新領先優勢有所弱化。創造型引領型改革舉措還不夠多,與港澳規則銜接尚未取得重大突破,對標國際一流營商環境還有差距。三是城市建設和運營管理水平仍待提升。城鄉融合發展機制不夠健全。水環境治理和垃圾分類成果仍需鞏固提升,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預防壓力仍然較大。四是民生領域還有短板。教育資源布局有待持續最佳化,交通、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水平與民眾期待還有差距。五是政府作風還要持續改進。一些幹部幹事創業的熱情和勁頭不足、執行力不夠強,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仍不同程度存在。我們要直面問題挑戰,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二、“十四五”時期的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起步期。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強化使命擔當、積極主動作為,爭創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在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中走在最前列,在全省實現總定位總目標中勇當尖兵。
根據《中共廣州市南沙區委、中共廣州南沙開發區(自貿區南沙片區)工委關於制定廣州市南沙區、廣州南沙開發區(自貿區南沙片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我們編制了《廣州市南沙區、廣州南沙開發區(自貿區南沙片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
今後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經濟社會發展實現重大跨越,全區GDP年均增速10%左右,總量力爭達到3000億元。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功能顯著提升,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和承載門戶樞紐功能的廣州城市副中心的引領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區域輻射帶動能力顯著增強,在環內灣地區一體化、“一核一帶一區”建設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打造廣深“雙城”聯動先行示範區、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樞紐節點,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顯著提升。
為實現以上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打造新階段高質量發展引領區。堅持實施樞紐聚合策略,著力暢通國際國內雙循環,做強高能級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做大高質量的先進制造業,做優高品質的現代服務業,做精高效都市現代農業,打造廣深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核心區,加快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高水平開放、高效能治理、高質量發展,經濟總量能量實現大跨越,國家級新區區域發展引擎功能日趨彰顯。
——打造大灣區科技創新策源地。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提升“1+1+3+N”科創平台體系,構建“一核兩帶三芯多極點”的科技創新空間格局。加快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培育一批創新型龍頭企業,形成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集聚一批高層次創新人才,國際化人才特區創建工作成效顯著,廣州科技創新軸極點能級不斷提升,國際一流科學城框架基本成型。
——打造新時代改革開放新高地。對標最高最好最先進,持續在制度集成創新、深化港澳合作、關鍵領域改革上下功夫,進一步提高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實行更深層次改革、更高水平開放,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對外門戶樞紐集聚輻射帶動功能顯著增強,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率先構建。
——打造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把握“雙區”建設、“雙城”聯動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探索區域合作新路徑新模式。強化與廣州主城區、珠江口東西兩岸快速連線;縱深推進與港澳全面合作,推動在平台載體、規則機制、人員交流等方面的互聯互通;促進與深圳資源要素自由高效便捷流動,建設廣深“雙城”聯動先行示範區,在大灣區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建設邁上新台階。
——打造未來城市新典範。把握未來城市發展趨勢,把全周期管理理念貫穿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全過程,提升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慧型化管理水平,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深入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聚焦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更高標準建設平安南沙,使發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大幅提高,廣州城市副中心更綠色更智慧更宜居。
——打造大灣區優質生活圈示範區。堅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高就業質量和居民收入水平,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民生福祉達到新高度,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民眾,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三、2021年工作安排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也是南沙高水平建設“三區一中心”、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一年,做好政府工作意義重大。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5%以上;批發零售業商品銷售總額增長15%;進出口總值增長3%;登記失業的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率70%以上;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降低率完成市下達目標;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基本同步。
為實現上述目標,重點要做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強化科技創新戰略支撐,培植更為強勁的發展動力
加快建設創新平台。高標準建設南沙科學城、明珠科學園,做好南沙科學城總體發展和國土空間規劃,加快推進明珠科學園用地規劃調整和啟動區建築方案設計,推動冷泉生態系統、高超聲速風洞、極端海洋科考設施等3個大科學裝置建設,支持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廣州)建成海洋國家實驗室“預備隊”,加快建設天然氣水合物鑽采船。持續引入中科院等各類創新資源,支持積體電路、人工智慧、生物醫藥、可燃冰等關鍵領域技術研發,創造更多“從0到1”原創成果。強化與中新廣州知識城等關鍵節點互聯互通,合力打造廣州科技創新軸。
培育壯大創新主體。落實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激發企業創新潛力。壯大一批頭部科技企業,培育更多“獨角獸”“單打冠軍”企業,支持組建企業研究院、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力爭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達52.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比例達50%。支持建設一批孵化器、眾創空間、科技園區等創新創業載體,探索建立區民營經濟創新引領示範基地(園區)。
完善創新體制機制。推行重點科研項目“揭榜掛帥”。健全多元化科技創新投入機制,力爭R&D占比提升至3.9%。推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擴大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規模,重點發展風投、創投和私募股權基金,建設金融科技加速器,打造南沙金融科技產業示範區。強化智慧財產權運用和保護,建設智慧財產權運營服務強區。支持華南技術轉移中心做大做強,促進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套用,打造華南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高地。
加快創新人才集聚。堅持把人才作為創新發展最強引擎,推動國際化人才特區實施方案核心舉措落地,推進《廣州南沙開展技術移民工作試點方案》獲批,實行更加開放更加便利的人才政策。進一步深化人才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在港澳職業資格認定、賦予用人單位更大自主權等方面先行先試。完善人才一站式服務模式,推動中國廣州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南沙園區發展,高標準規劃建設一批國際人才社區,打造集聚海內外“高精尖缺”人才的創新高地。
(二)夯實實體經濟根基,打造更具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促進制造業產業鏈提質升級。增強汽車產業集群發展能級,加快推動南沙黃閣國際汽車小鎮建設,積極申報汽車產業廣東省特色產業園。圍繞“三車一園”戰略布局,推動廣汽豐田第四生產線年內投產、第五生產線加快建設,恆大智慧型汽車零部件項目年內投產,打造新的千億級智慧型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園。加快海工船舶、核電裝備、軌道交通工程裝備等裝備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型化發展,大力培育智慧型製造骨幹企業。最佳化提升大崗先進制造業基地,構建特色鮮明、多點支撐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推動愛思威、南砂晶圓、芯聚能等第三代半導體項目建設。培育壯大氫能等新興清潔能源產業,加快鋰離子動力電池產業發展,推動國電投南方總部等新能源項目落戶。以中科空天飛行科技產業化基地等項目為龍頭,打造空天產業園區。深入推進國家健康旅遊示範基地、粵港澳大灣區精準醫學產業基地、廣東醫谷產業園區等重大產業平台建設,推動生物醫藥產業集聚發展。加快推進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範基地建設,壯大海洋電子信息、海工裝備、海洋生物、可燃冰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海洋科技創新中心。
推動人工智慧與數字經濟提速發展。更好發揮四大人工智慧平台型機構作用,加快建設人工智慧價值創新園區,促進人工智慧技術加速產業化。實施數字新基建三年行動計畫,加快國際數據自貿港等29個新基建項目建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力爭年內建成5G基站1500座,推動5G技術在車聯網、智慧電網、智慧港口等領域的套用,推進南沙(粵港澳)數據合作試驗區建設。加快國家級自動駕駛測試基地、全球IPv6測試中心廣州實驗室等項目建設,開展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試點。
增強產業發展後勁。堅定不移做好“抓招商、建平台、優服務”各項工作。完善招商工作機制,全年力爭引進50個以上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以及行業百強企業投資項目。對標第四代產業園區,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和服務功能,建設一批優質產業平台載體,讓更多優質項目在園區內集聚發展。加大項目籌建服務力度,最佳化提升“1+1+10+N”產業政策體系,強化各級領導掛點服務企業機制。健全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做大做強優勢企業、優勢業務,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促進新產業新業態持續湧現、蓬勃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