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南沙區政府工作報告

2011年南沙區政府工作報告是由南沙區發布的報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南沙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0年和“十一五”時期工作回顧
  2010年,南沙在市委、市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建設“南沙新區”等機遇,大力推進構建現代臨港產業體系、建設濱海生態新城、改善民生等重點工作,精心組織,積極進取,各項工作取得了新的發展。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5.68億元,增長17.08%;工業總產值1419.13億元,增長23.3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27億元,增長38.81%;源於南沙地區的稅收總額達234.85億元,增長48.96%;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5.29億元,增長25.29%;進出口總額100.55億美元,增長62.96%。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我們以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優異成績為“十一五”劃上了圓滿的句號。五年間,我們大力弘揚“勇立潮頭、艱苦奮鬥、科學高效、敢於跨越”的南沙精神,克服了國際金融危機等各種困難,戰勝了低溫冰凍、超強颱風等各種自然災害,實現了經濟社會快速健康協調發展。
  五年間,南沙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地區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稅收總額年均增長分別為30%、41.4%、35.7%和64.3%,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位居全市各區、縣級市前列。預計全區人均生產總值達20萬元。
  五年間,南沙臨港現代產業格局基本形成。打造了一批對南沙現代產業發展具有重要帶動作用的大型生產力骨幹項目,形成了汽車、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港航物流、電子信息、精細化工、精品鋼以及以核電裝備、高壓輸變電設備、盾構機、數控工具機、園林機械等為重點的機械裝備製造基地,臨港現代產業初具規模。
  五年間,南沙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累計完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78.2億元,推進市政道路、橋樑等城市配套建設項目152個,通車裡程達213 公里,初步構建起暢通、快捷的道路骨幹體系,南沙作為珠三角重要交通樞紐的作用日益凸顯。創衛、創模任務順利完成,創文工作取得良好成績,治污、治水成效顯著。全區大氣主要污染物的日平均濃度達到空氣品質一、二級標準,河道COD、BOD等20餘項環保指標均達到或優於三類水質指標要求。
五年間,南沙城鄉公共服務逐步向均衡化、一體化、普惠化方向發展。成功創建廣東省教育強區,轄內三個鎮已成為廣東省教育強鎮,義務教育規範化學校達標率實現100%,按“兩相當”的要求提高了教師待遇,教學質量和教育整體水平明顯提升。區、鎮、村醫療衛生事業加快發展,覆蓋全區的醫療衛生網路不斷完善。就業和社保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初步構建起多層次、廣覆蓋的社會保障體系。南沙中心醫院、廣州外國語學校、南沙體育館、蕉門河社區運動中心、文化館、圖書館、檔案館以及一批基層文化、體育設施等民生項目相繼建成投入使用,初步形成了城區“十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十里文化圈”。
過去的五年,是南沙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五年。五年來,我們主要抓了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著力打造現代產業體系,臨港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依託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開闢新的發展領域,拓展新的發展空間,不斷推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融合互動發展。
  形成了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臨港產業集群。以打造珠江三角洲地區先進裝備製造業基地為目標,依託港口優勢和重點園區,大力推動汽車、造船、精品鋼、環保家電、核電裝備等先進制造業集聚加快發展。2010年裝備製造業實現工業產值860.87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的61.17%,是2005年的27.7 倍,年均增長94.32 %。汽車整車和發動機項目相繼投產並迅速發展,汽車製造業年產值突破700億元,已形成年產50萬台發動機和年產36萬輛整車、占地約4平方公里的南沙汽車工業園,被列為國家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之一。年造船能力300萬噸、單船生產能力30萬噸的中船龍穴造船基地的造船和修船項目已投產,“新埔洋”、“中海興旺”等大型船舶相繼建成出塢,成為我國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國內首台國產化百萬千瓦級核電壓力容器在南沙成功製造。國內唯一LED電視薄膜生產基地、全國規模最大的煙醯胺生產基地、產能達1000噸/天的植物油精煉項目以及高壓輸變電設備、園林機械、造紙設備、數控工具機、工程塑膠、日用化工等一大批高端項目已建成投產。180萬噸冷軋鋼板、LED晶片、環保節能家電、廣州造紙基地環保遷建、電動工具、啤酒等一批重點項目正抓緊籌建,現代臨港工業發展後勁不斷增強。
  發展了以現代物流為主體的港航產業。南沙港區成為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10個5—10萬噸級碼頭已建成投產,開通了歐洲、北美等外貿班輪航線21條、內貿航線8條,世界20大班輪公司已有17家進駐。全國最大的汽車專業碼頭——南沙汽車滾裝船碼頭和珠三角地區最大的石化專業碼頭——小虎石化碼頭已投產。2010年全區港口貨物吞吐量1.23億噸,貨櫃吞吐量725萬標箱,分別是2005年的3.53倍和6.04倍。南沙保稅港區成為全國第5個、全省首個封關運作的保稅港區,被批准為廣東省首批現代服務業集聚區。2010年南沙保稅港區進出區貨值193億美元,保稅業務進出區貨值13.3億美元。
促進了以旅遊商貿為重點的第三產業發展。高標準完成金洲商業圈的改造。建成濱海公園、濱海泳場、黃山魯森林公園、蕉門公園、十九涌漁人碼頭、鴉片戰爭英烈墓等一批新的旅遊景點和歷史文化設施並對外開放,濕地遊覽區從3000多畝擴建至近萬畝。成功舉辦了水鄉文化節、媽祖誕文化旅遊節、首屆龍舟賽、綠道·水鄉游、濱海歡樂節、荔枝節、玉米節等具有嶺南風貌、水鄉風情和南沙特色的節慶活動。2010年接待遊客38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8.3億元。房地產業蓬勃發展,五年共引進房地產開發項目38個,完成投資81.29億元,建成商品房面積131.1萬平方米,一批中高檔商務設施和居住小區相繼建成。2010年全年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80.29億元,是2005年的2.55倍。
  推動了產學研緊密結合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劃了22.9平方公里的慧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加強與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合作,先後引進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廣州中國科學院工業技術研究院、廣州現代產業技術研究院等一批科技研發平台和產學研基地。全區高新技術企業達16家,比2005年增加9家,實現高新技術產品產值588.55億元,是2005年的10倍。全區授權專利數217件,比2005年增加97.3%。五年來,區財政共投入1.35億元鼓勵扶持企業自主創新。東方電氣、晶科電子、龍沙、沙伯等企業已研發出在國內甚至國際領先的高科技產品,一批潛力大、效益高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也實現了快速發展。
(二)以籌辦亞運為契機,全面推進宜居城鄉建設。圍繞增強產業承載力、改善人居環境、辦好亞運會的目標,啟動了以蕉門河為中心的濱海城市建設,不斷完善配套服務設施,宜業宜居城鄉環境初步形成。
  城鄉規劃體系不斷完善。堅持用科學性、超前性和權威性的區域規劃指導開發建設,更加注重區域合理布局和經濟社會功能配套,更加注重宜居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高起點推進全區城鄉規劃編制工作,組織開展各項法定規劃編制共103項,建立了巨觀、中觀、微觀三個層次,橫跨產業發展、空間管治、市政交通、環境整治、新城建設、村鎮建設等領域的南沙規劃控制體系。
  城鄉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完成了亭角立交、龍穴大道、萬環西路、鳳凰大道、市南路等交通主幹道的建設和改造,鳧洲大橋、小虎二橋已竣工,區內連線各島的循環路網已基本形成。南沙客運站已投入運營,捷運四號線已開通至南沙,全區公交體系進一步最佳化,區內公交線路增至19條,運營車輛增至114台,分別是2005年的4倍和6倍。完成了71 項水利工程建設,總投資達20.78億元,初步建成城鄉水利防災減災骨架體系。建成自來水廠、熱電廠、變電站、特勤消防站、污水處理廠等一批大型基建項目,城鄉配套設施不斷完善。
城鄉宜居環境進一步改善。以“迎接亞運會、創造新生活”為主題,開展了水環境、空氣環境、人居環境、交通環境等綜合整治工程,努力實現“天更藍、水更清、路更暢、房更靚、城更美”。先後投入2.4億元用於創衛和創文,組織了迎亞運環境綜合整治、拆除違法違章建設和整治廣告招牌等專項行動,城市“兩違”和“六亂”得到有效控制,南沙街金洲地段、黃閣鎮東灣村等經過集中整治,景觀和秩序明顯改善。南沙港被評為國際衛生港區,南沙街鹿頸村被評為全國文明先進村和廣東省文明村。開展河涌綜合整治和污水治理工程,全面完成了市下達的治水任務,高標準整治蕉門河。完成了55個村(居)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惠及人口近11萬。投入近4億元完成了區內88個採石(泥)場的復綠工作。堅持綠道建設與生態環境、景觀建設相結合,完成了120公里長的綠道建設,建成全省首條水上綠道。高標準推進青山綠地工程、林帶林區建設,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22平方米。節能減排紮實推進,編制完成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規劃,嚴格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和環保竣工驗收,切實督促重點企業降氮脫硝,大氣和水環境持續保持優良。全區二氧化硫排放量從2006年的3.04萬噸下降到2010年的5500噸,下降幅度達81.9 %。預計萬元GDP能耗累計下降25.6 %,年均降幅為5.7 %。2010年空氣品質優良率為97.6%。
  精彩圓滿舉辦亞運南沙賽事。建成總投資4.5億元的南沙體育館,成功舉辦了廣州亞運會的武術和卡巴迪賽事,並在南沙產生本屆亞運會第一枚金牌。場館安保、賽事運行、屬地保障、文明觀眾組織等各項工作表現突出,場均上座率達九成,賽事組織有序、觀眾文明、氣氛熱烈,實現了“一流場館、一流組織、一流服務”的賽前承諾和既定目標。南沙體育館被評為全市6個示範場館之一。賽會期間接待了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亞奧理事會主席薩巴赫、伊朗副總統賽義德魯等外國貴賓,汪洋和張廣寧等領導對南沙賽區的賽事組織和環境美化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三)強化農業基礎地位,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圍繞強基礎、調結構、樹品牌的發展思路,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投入,農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10條村脫掉貧困村的帽子,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5年的7465 元增長到2010年的14798 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110 元,年均增長14.7%。進一步最佳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培育出一批具有區域優勢的名優農產品,南沙現代都市農業產業園成為省級和市級現代農業園區,引進了市農科院、供港澳水產養殖和蔬菜種植基地。培育出3個農業部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5個市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認定無公害生產基地7881.5公頃,認證無公害農產品29個。形成覆蓋全區的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進一步提升。58個村莊規劃已完成,萬頃沙中心鎮建設已啟動。完成4萬畝農田、1萬畝魚塘的標準化建設改造和近100公里的農村機耕路硬底化建設。投入2200萬元完成“村村通公路”36公里,改善了逾萬人的出行條件。按照“設計上更加科學,管理上更加完善,配套上更加齊全”的理念,投入13億元建成麒麟新城、廣隆苑和嘉安花園等安置區,總建設面積64.2萬平方米,共4946套房,已有3200多戶村民入住。投入約3000萬元完成了33個新農村示範點建設,建成一批休閒公園、籃球場、風能及太陽能路燈、小遊園、休閒綠地等新農村配套設施,改善了村容村貌,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
  (四)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不斷增進人民福祉。堅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全面加強社會建設,一大批涉及人民民眾生產生活最迫切、最直接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其中屬區“惠民36條”和“補充13條”措施中涉及的事項共174項,已完成136項,占78%,其餘屬長期工作繼續抓緊推進。2010年,區本級財政投入民生和各項公共事業資金達10.5億元,占一般預算支出的77%。
就業和社保工作成效明顯。創建了43個充分就業社區(村),全區就業規模持續擴大,從業人員從2006年的8.6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11.29萬人。實施25項事權下放並與社保、就業掛鈎,安置本地勞動力5588人。2010年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達73.8%。積極推進社保工作,先後兩次提高城鎮低保標準,從330元提高到410元,增長24%;4次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從220元提高到335元,增長52%;農合參保標準從120元提高到300元,五保供養標準從436元提高到645元。農村平均低保標準達到城鎮低保標準的82%,提前實現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2012年農村低保標準為城鎮低保標準70%以上的目標。全區35歲以上農民參加社保人數達4.6萬人,參保率達82%。積極開展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和各類慈善募捐活動,“十一五”期間,全區慈善捐贈總額達8245萬元。
  衛生和人口計生工作發展加快。按三級甲等醫院標準規劃的南沙中心醫院建成開業,按照“一村一室一醫一護”的要求高標準完成了61個農村衛生站改造升級。新農合參合率達99.95%,全區農村人口醫療保障實現全覆蓋。參合人員在各類醫院就醫人均實際補償率達41%,其中在區內醫院就醫實際補償率達62%,更大程度地惠及參合農民。在全市率先啟動了計生“雙百工程”,政策生育率、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均完成了市政府下達的指標任務,實現了創建省人口計畫生育一類地區的目標。順利完成了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任務。
教育和文化等事業取得新成績。五年累計投入13億元,通過創建教育強區、整合教育資源、實施獎教獎學、外引內培優秀教師、引進廣州外國語學校等措施,教育事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與2005年相比,上等級學校(幼稚園)從23所增加到44所,高級職稱以上教師從177人增加到506人,優質高中學位從938個增加到2654個,在職教師年平均工資增加1.42倍。高考成績連續5 年超過市預測目標。南沙第一中學通過了廣東省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初期督導評估。新建教育科研基地41個,其中國家級27個,省級14個。落實教育惠民政策,全面實現了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民眾文化和文藝精品創作蓬勃發展,區、鎮街、村(社區)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全面形成。全區文化廣場從建區初期的12個增加到23個,面積從3.5萬平方米增加到6萬多平方米。區圖書館成為國家一級圖書館,區文化館成為省二級館。5個鎮街文化站已創建成兩個省特級站、兩個省一級站和1個達標站。全區75個村(居)已建成文化室、“農家書屋”,新建成44家“綠色網園”。紮實推進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上下橫檔島、蒲洲古炮台遺址等文物保護工作取得了較好成效。區檔案館從無到有,建立僅兩年就邁入國家二級館行列,被評為省優秀檔案館。人民武裝和國防動員工作紮實有力,我區已成功創建成為廣州市雙擁標兵區。民族宗教、婦女兒童、青少年、助殘、僑務、對台、氣象、人防等事業均取得長足進步。
  社會保持安全穩定。大力加強“平安南沙”建設,建成216個監控中心(室),治安視頻監控在區內主幹道、公共場所實現了全覆蓋,在全市率先建立鎮街綜治信訪維穩中心,率先開展創建“零發案”村(社區)工作,區內刑事案件、治安案件發案率連續5年呈兩位數下降。安全生產環境不斷改善,制定了涉及各領域的應急預案,裝備了國內最大的專勤消防船——“南沙號”海上消防船,危險化學品、特種設備、食品和消防安全的監管水平進一步提升,區內保持無惡性案件和重大安全事故發生。積極預防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實行區領導和部門包案制度,開展區、鎮兩級領導公開接訪活動,妥善解決了一批歷史遺留問題,全區信訪總量保持在低位運行。
(五)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提高政府效能水平。認真貫徹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各項決議,定期向區人大、政協報告、通報工作,自覺接受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民主監督。五年來,共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314件和政協提案395件,辦復率達100%。在全市率先建立完善了三級政務服務體系,初步建立了集政務公開、行政審批、行政投訴受理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台。完成了規範性檔案清理,壓減行政審批事項282項。堅持懲治與預防相結合,繼續推動反腐倡廉工作。強化法律援助、人民調解、安置幫教和社區矯正工作,圓滿完成了“五五”普法任務。深化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健全了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進企業改制和資源整合等工作,國有企業管理有了明顯改善。進一步對鎮街簡政放權,建立了科學的考核評價機制,充分調動了各方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各位代表,五年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和關懷支持的結果,是區委、區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攻堅克難、求實奮進的結果,是全區廣大幹部民眾共同努力奮鬥的結果,也是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南沙區人民政府,向全區人民、區各單位以及關心、支持南沙建設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國內外投資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向給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工作還面臨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南沙的起點低,經濟總量還不夠大,離省市的期望仍有一定距離;城鄉發展還不夠平衡,民生工作有待加強;產業結構不夠協調、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不夠完善;一些單位和工作人員工作效率不夠高、責任心不夠強。這些都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二、“十二五”時期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二五”是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時期,隨著南沙開發建設的逐步深入,南沙作為廣州發展重要節點作用日漸增強。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好各種有利條件,特別是南沙港口的資源優勢,加快推進南沙新區建設。根據區委《關於制定廣州市南沙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精神,區政府組織編制了《廣州市南沙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交本次大會審議。
  “十二五”時期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臨港產業高端化、城鄉發展一體化、城區功能國際化為重點,以深化改革開放為動力,加快建設亞洲樞紐型港口物流中心、華南臨港先進制造業基地、實施CEPA先行先試綜合示範區、“智慧廣州”建設先行區、國際化濱海生態新城區,著力推動經濟發展的轉型升級,促進南沙新區科學發展邁向新階段,為廣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十二五”時期南沙經濟社會主要發展目標和任務是:
  經濟持續快速增長。2015年,地區生產總值要確保達到1000億元。充分發揮港口優勢,臨港工業發展水平不斷提升,航運、現代物流和國際商務功能不斷強化,成為華南地區最重要的臨港經濟中心以及廣州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重要戰略平台。以國際化、低碳、智慧理念為引導的宜業宜居濱海新城建設初見成效。單位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進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進一步減少,單位建設用地產出率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服務型政府建設成效明顯,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全面提升。實施CEPA先行先試綜合示範區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在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等領域與港澳的合作不斷深化,對外經貿合作取得新進展,國際化水平大幅提高。城鄉一體化建設邁上新台階。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社會保障和就業水平穩步提高,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務進一步完善,居民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不斷增強。城鄉管理、社會管理更加人性化、精細化、專業化,社會更加和諧穩定。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實現以城帶鄉、城鄉互動、協調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同步增長,生活質量和水平顯著提高,民眾幸福感不斷增強。
  三、2011年主要工作安排
  今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市委、市政府作出開發南沙戰略部署10周年,做好今年工作意義十分重大。南沙在經歷了“十一五”時期以汽車、造船、核電裝備、港口物流為龍頭的產業發展強有力推動下所帶來的經濟高速發展後,如何保持經濟發展的後勁,如何在“十二五”期間實現千億GDP目標,這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經歷亞運會的洗禮,廣州市的老城區煥發了青春,亮點紛呈,形成了六大現代服務業發展功能區,外圍的區發展後勁十足,各顯神通。百舸爭流,不進則退,我們要牢固樹立憂患意識、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居安思危,繼續發揚南沙勇立潮頭的拼搏精神,充分發揮南沙的資源優勢,掀起新一輪建設發展的高潮。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外貿出口總值增長10%;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5%;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就業率達70%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8‰以內。
為此,要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認真貫徹落實珠三角《規劃綱要》,進一步提升南沙綜合競爭力。我們要緊緊把握落實珠三角《規劃綱要》和《粵港合作框架協定》的機遇,抓好“十二五”規劃綱要及各重點專項規劃的編制和組織實施工作,加快編制完成《南沙新區發展總體規劃》,按計畫推進南沙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各項工作,發揮南沙與港澳地緣、人緣等方面的優勢,創新合作機制和合作模式,重點謀劃建設南沙新區戰略性發展平台。
著力推動實施CEPA先行先試綜合示範區建設。加快推進《南沙粵港澳合作發展新區總體規劃》及《廣州南沙實施CEPA先行先試綜合示範區規劃》編制工作。按目前已規劃示範區各功能區的要求,抓緊推進南沙新區的各項建設和招商工作。積極爭取CEPA及其補充協定的政策措施在南沙先行先試,推動南沙與港澳在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休閒旅遊、健康服務、航運物流、專業服務、文化創意及影視製作、綠色現代農業等領域的合作取得新進展,使南沙成為促進港澳與內地間要素高效流動的平台。
著力推動“粵港澳聯合創新示範區”建設。依託區內公共研發平台,吸引港澳智慧創新資源聚集南沙,建立高效的產業技術開發和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積極打造華南自主創新的新高地和智慧產業集聚區。發揮好資訊科技園作用,打造科技創新園區。支持廣州中國科學院工業技術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廣州現代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公共創新平台建設,全面推進與中國科學院及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高校的合作,不斷提升自主創新研發能力和產學研合作水平,增強科技競爭力,為全區現代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加強與港澳在中醫藥產品研發、檢測、標準制定、認證等方面的合作,鼓勵港澳高校和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在南沙設立校區或職業培訓機構,提供高等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服務。大力推進全區信息化建設,為“智慧南沙”提供發展平台。
著力推動以港口物流產業為重點的海洋經濟發展。加快推進南沙糧食及通用碼頭、江海聯運工程、貨櫃碼頭三期和疏港鐵路等重點港口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推進南沙保稅港區建設,充分發揮地理區位、港口資源、江海聯運和保稅港區政策功能的優勢,啟動國際航運服務集聚區和海港國際貿易集聚區的規劃建設工作,發展一批與港口配套的航運金融、航運保險、航運經紀等航運服務企業,著力建設亞洲樞紐型港口物流中心。加快龍穴島臨港商務區建設,完善港區配套服務設施。依託南沙港區,打造石化、塑膠、鋼鐵、糧食等若干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設區域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積極推進金融、保險、免稅購物、貿易便利化等改革試點。
(二)發揮港口資源優勢,加快構建臨港現代產業體系。
做好招商服務工作,推進臨港高端製造業快速發展。要加強與重點企業的溝通聯繫,圍繞市確定的汽車、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核電裝備、數控、石油化工和精品鋼等六大先進制造業的戰略布局,支持先進制造業增資擴產實現規模發展,積極吸引跨國企業、央企和優秀民營企業落戶南沙,重點培育資金技術密集、關聯度高、帶動性強的臨港高端裝備製造業產業集群,逐步形成在全市乃至全省有重要影響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推動結構調整最佳化,促進產業轉型升級。順應世界經濟結構大調整的新態勢,以先進制造業為重點,大力推進產業智慧化、高端化、集群化和融合化發展,促進產業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按照打造“智慧南沙”的要求,大力引進和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高新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同時充分利用“退二進三”和“三舊”改造政策,以亭角立交周邊和西部工業區為重點,有序地淘汰能耗高、污染大、效益低、不符合產業規劃的低端產業。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營造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環境,引導民營企業加強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推進區屬國企轉制和資產重組工作,繼續加強國企重大事項的審核、備案和責任追究制度建設,促進國企健康快速發展。
加快園區建設,加強產業集聚。加大園區招商引資工作力度。進一步推進核電裝備產業園、珠江工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精細化工產業園、橫瀝工業園等重點產業園區的建設,加緊完善園區道路、供水、排水、供電、供汽、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和必要的生活配套設施建設,提升產業園區的競爭力和凝聚力。充分利用好村集體經濟發展用地,並與產業園區的建設結合起來,在布局上對村集體經濟發展用地進行調整和整合,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用地的三產和產業園區的二產相互動、相補充。
全力加快項目籌建,增強發展後勁。切實將項目籌建作為全區各部門必須通力配合的一項重要工作,牢固樹立“重點項目、重點保障、重點服務、重點推進”的理念,研究編制企業籌建電子台賬,實行項目負責制,實施建設項目投產聯合驗收,千方百計縮短籌建過程,形成“建成投產一批、開工建設一批、謀劃儲備一批”的良性發展機制。爭取今年內早日實現180萬噸冷軋鋼板、節能家電、環保造紙、電動工具、啤酒等生產力骨幹項目建成投產,基本完成中船龍穴修造船基地海洋工程裝備區一期建設,形成新增生產能力。
(三)進一步完善綜合配套功能,加快建設南沙新城。
著力推動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最佳化區域總體規劃和重點區域規劃,編制和完善重點功能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重要節點的城市設計,加快推進以南沙港為依託、以“低碳、智慧”發展為鮮明特色的南沙新城建設,努力打造珠江口優質生活圈示範區。近期重點加快鳳凰三橋等區內路橋建設,抓緊協調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西部沿海高速鐵路、江中高速東延線、虎門二橋在南沙的建設,推動廣州捷運四號線南延長線早日動工建設,努力打造珠江口交通樞紐。調整完善南沙交通規劃,加大對公共運輸的投入,增加公車輛和線路,著力解決人民民眾出行難問題。做好水系規劃編制工作,有計畫地加快全區以防洪排澇為重點的水利堤圍、水閘和泵站工程建設。加強供水設施建設,提高全區供水服務能力。
深入推進城鄉環境治理。繼續鞏固治水成果,加快完善城鎮污水管網配套建設,深化全區河涌整治,推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擴大至零散的村莊和社區。推進河涌保潔、水利設施管養及村級水管員制度的落實和考評工作。加快南沙綠道網延伸。升級改造重點污染源線上監控平台,建設高標準的區環境監控中心。加快國家生態示範園區創建步伐,進一步強化污染整治,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落實好各項減排措施,確保完成年度減排任務。高度重視創文迎國檢工作,完善工作機制,落實責任制,著力改善薄弱環節。嚴厲查處新的違法建設,堅決防止“六亂”反彈。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逐步實現垃圾處理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完成“12319”城管服務平台建設,推動城市管理向精細化、專業化、數位化和常態化發展。
(四)大力發展旅遊業,打造南沙新的支柱產業。將旅遊業作為南沙的支柱產業之一來發展,進一步最佳化南沙旅遊娛樂觀光及購物設施的布局,重點發展濱海文化休閒旅遊、生態旅遊和高端醫療旅遊,培育郵輪、遊艇等航海休閒旅遊產業和醫療健康服務產業。
抓緊旅遊資源整合。進一步挖掘南沙豐富的歷史、人文和地理資源,大力拓展旅遊景點、旅遊商品和特色餐飲,提升旅遊文化品位,延長旅遊消費產業鏈,增強消費型旅遊業的發展後勁。大力發展水鄉游、工業游、生態游、文化游,積極拓展自駕車旅遊、親水出海旅遊、休閒體育旅遊、會展商務旅遊等新的旅遊形式和旅遊業態。積極引導和支持景點申報國家級景區,大型酒店申報國家星級酒店。鼓勵民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參與旅遊開發。調動鎮村的積極性,整合古民居、嶺南水鄉等元素,打造“名鎮名村”,形成南沙新的水鄉文化旅遊景點。
抓緊打造重點旅遊商貿項目。重點打造“一個中心三個片區”,即以蕉門河一河兩岸為重點,建設商務、金融、文化和生活配套服務中心。南部片區,在完善提升十九涌東堤段漁人碼頭傳統旅遊購物餐飲網點的基礎上,拓展十九涌西堤段的旅遊商業帶,並加快相應的道路配套建設,形成人流、車流的良性循環;同時加快完善濕地遊覽區二期建設,形成環濕地的南部大旅遊商貿片區。東部片區,加強與霍英東基金會的合作,以天后宮、濱海泳場、上下橫檔島、遊艇會為依託,推進濱海公園星級酒店、海洋館等項目建設,發展高端會所和旅遊業。北部片區,依託亭角立交便捷的公路和高快速路網路,通過“三舊”改造,引入知名品牌項目,發展大型商貿、酒店和娛樂業,使其成為“廣州一日游”的好去處。
抓緊旅遊宣傳策劃。策劃舉辦一批文化娛樂含量高、民眾參與程度高和創意設計理念高的旅遊項目,精心籌備、分類推出,擦亮南沙的旅遊名片。全力配合做好國際動漫藝術活動節組織工作。繼續開展水鄉文化節、濱海歡樂節、龍舟賽等大型節慶活動。進一步做好旅遊形象宣傳推廣,全面提高旅遊宣傳推廣工作的針對性、專業性和有效性。
(五)加快生態農村建設,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上新台階。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全面開展以“兩規、三清、四有、五通”為主要內容的村莊衛生保潔和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加快生態農村建設,努力使南沙成為廣州城鄉一體化的先行區。
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最佳化農業生產結構和布局,重點發展都市農業、濱海農業、旅遊休閒農業,建設高效型、科技型、生態型現代都市農業示範區,帶動現代農業整體提升。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加快市農科院南沙新址建設,引進和普及高新農業技術,大力發展高科技、高增值的農業種養項目。拓展農產品行銷渠道,積極發展農產品配送業務。按照國際先進標準進行農產品的生產、配送和檢驗,建設全程可控的農產品物流體系,構建綠色、環保、安全和智慧型化的農產品供應中心,逐步將南沙打造成為大珠三角都會區鮮活農產品集散中心。
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完成市下達的扶貧開發“雙到”任務的同時,認真開展區內貧困村、貧困戶幫扶工作,全力完善貧困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確保今年內基本實現脫貧目標。加快萬頃沙中心鎮、龍穴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設施建設,提升產業和人口集聚功能。進一步完善農村城鄉路網、垃圾處理、路燈管網等基礎設施,加大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提升農村環境文明水平。繼續推進黃閣鎮、南沙街、珠江街的安置區建設。統籌規劃農村供水布局,啟動區內農村供水管網改造工作。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紮實推進“五小”工程,抓緊完善農村主機耕路建設和農田水利標準化改造,努力提高土地利用價值。
做好城鄉就業和社保工作。切實把充分就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目標,加大就業援助力度,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不斷提高城鄉低保、五保戶供養等標準。繼續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工作,確保在今年年底前將全區35歲以上農村居民納入養老保險保障範圍。大力推進城鄉醫療救助,建立農村合作醫療定點機構醫療救助費用即時減免系統,簡化救助程式,實現醫療救助工作高效、利民。推進社區居委會改革,抓好街道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建設試點工作,增強社區綜合服務能力。拓寬政府購買服務範圍,不斷豐富居家養老服務內容,實現居家養老服務覆蓋全區。
(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動幸福南沙建設。堅持以人為本,切實解決好人民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重點圍繞就業、社保、住房、教育、文化、醫療等,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努力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新的重大進展,不斷提高人民民眾的幸福感。
提升教育文化和職業培訓工作水平。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逐步理順區鎮學校兩級管理體制,調整學校布局,最佳化教學資源,做好南沙第一中學創建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的終期督導驗收及教育強區複評工作,積極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區。高質量建設公辦職業中學和公辦幼稚園,推動各類教育健康協調發展。紮實推進文化強區建設,繁榮民眾文化和文藝創作,打造具有濱海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快建設廣州市高技能人才實訓鑑定基地南沙分基地,設立綜合性的職業技能培訓鑑定實體機構,加強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促進衛生和人口計生等工作實現新發展。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整合、最佳化衛生系統資源。繼續完善南沙中心醫院配套建設,啟動二期擴建工程。理順區鎮醫院兩級管理體制,推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提高新農合的籌資標準和門診補償標準,擴大門診實施範圍。堅持預防為主,繼續推進城鄉公共衛生監督體系建設,加強婦幼衛生工作和重大疾病、慢性病的預防控制工作。強化人口和計生基礎工作,積極創建國家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紮實做好新時期婦女兒童工作,保障婦女兒童權益。
維護穩定的發展環境。大力推進“平安南沙”建設,進一步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促進社會治安形勢持續好轉。確保村“兩委”換屆工作依法有序完成。啟動“六五”普法規劃,深入開展法律援助。完善社會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切實把影響社會穩定的問題解決在基層和萌芽狀態。推進落實企業工資集體協商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強化安全生產和消防安全管理,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
(七)提高行政效能,建設服務型政府。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認真貫徹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切實做好人大代表議案及建議和政協提案的辦理工作。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社會公眾、新聞輿論監督。認真聽取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及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開展工作。全面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規範行政行為,不斷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深入推行政務公開,完善和落實行政問責制,以制度建設強化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著力提高行政效能。建立重激勵、硬約束、嚴考核的績效考核機制,加強行政效能監察,嚴格自上而下的考核問責,做到賞罰分明、失責必究、問責從嚴。努力建設學習型政府,全面提升政府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繼續弘揚南沙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建設一支有覺悟、有素質、有責任、有紀律的公務員隊伍。進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注重創新工作模式,建立日常工作通報制度,加強溝通、互動和合作。強化層級目標管理責任機制,對政府部署的工作,各責任部門要形成明確的目標責任體系,制定完善的工作措施、工作標準和完成時限,確保工作部署得到落實。
  加強政府廉政建設。大力推進機關作風建設,密切聯繫民眾。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紮實推進廉政風險防範管理工作。建設節約型政府,繼續壓縮機關辦公經費、公務接待經費、公務購車和用車經費、會議經費、出國經費,勤儉辦各項事業。加強財政資金監管和審計監督,努力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不斷拓寬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切實糾正部門和行業的不正之風,著力解決損害民眾利益的突出問題。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任務光榮而艱巨,讓我們在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定信心,振奮精神,團結一致,真抓實幹,掀起南沙新一輪建設發展的高潮!
名詞解釋
  1、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生化需氧量,指有機污染物經微生物分解所消耗溶解氧的量,主要用於監測水體中有機物的污染狀況。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化學需氧量,指在一定條件下,用強氧化劑氧化水中有機物和其他一些還原性物質時所消耗氧化劑的量。化學需氧量越大,說明水體受有機物的污染越嚴重。
  2、“兩相當”。2009年9月10日,廣東省政府明確從2009年起全面啟動“兩相當”工作,即縣域內中國小教師平均工資水平與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大體相當,縣域內農村中國小教師平均工資水平與城鎮中國小教師平均工資水平大體相當。
  3、煙醯胺。即維生素B3,也是美容皮膚科學領域公認的皮膚抗老化成份。
  4、CEPA: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的英文簡稱。包括中央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簽署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中央政府與澳門特區政府簽署的《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
  5、計生“雙百工程”。100%的企業有計生協會組織,100%的企業員工享有計生服務。
  6、南沙智慧島。2010年12月27日,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了《廣州南沙智慧島建設戰略規劃》,提出建設南沙智慧島,率先推進物聯網等智慧技術的研發,到2015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0億元,到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00億元,初步成為“智慧廣州”示範區、中國南方物聯網技術創新和產業集聚地。
7、居家養老服務。是以家庭為基礎,以社區為依託,以老年人日常照料、生活護理和精神慰藉為主要內容,以上門服務為主要形式,並引入專業化服務的一種養老模式。
  8、“五小”水利工程。根據《廣州市“五小”水利工程整治實施方案》要求,“五小”水利工程整治的範圍是指國家所有或集體所有、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的小水庫、水堤圍、小水閘、小泵站、長期處於洪水威脅的小村落。
  9、“兩規、三清、四有、五通”。“兩規”:新村建設的規劃和舊村改造的規劃。“三清”:清理環境衛生死角,清理溝渠池塘,清理亂搭亂建。“四有”:有排污處理系統,有村民活動公園,有垃圾池等環衛措施,有綠化林帶等。“五通”:通自來水、通進村的村道、通電信、通電視、通公車。
  10、LED。英文Light-Emitting-Diode的簡稱,中文意思為發光二極體,是一種能夠將電能轉化為可見光的半導體,它改變了白熾燈鎢絲髮光與節能燈三基色粉發光的原理,而採用電場發光。
  11、“退二進三”:產業布局調整和環境保護的措施。指引導工業(二產)退出中心城區,騰出發展空間,引導服務業(三產)進入發展。
  12、“三舊”改造:指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改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