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2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2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 類型:工作報告
 一、2011年工作回顧
  2011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新30年的第一年,是“十二五”起步之年,是深圳“大運”之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面對舉辦大運會的繁重任務,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創造深圳質量,完成了五屆人大二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實現了“十二五”良好開局。
  初步預計,本市生產總值突破1.1萬億元,增長10%以上。全口徑財政收入超過4000億元,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339億元,增長21%。固定資產投資2140億元,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28億元,增長18%。出口總額2455億美元,增長20.3%,實現十九連冠。在經濟總量高位突破的同時,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全面提升。
  ——自主創新實現“四個領先”。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3.66%,居全國前列;PCT國際專利申請全球五強企業我市占據兩席,企業創新水平全國領先;新一代移動通信、超材料、基因測序和基因組分析等技術全球領先;高新區單位面積產值、稅收均居全國首位。基礎創新能力建設加速,新增國家級創新載體數量接近此前的總和。獲2011年度中國十大創新城市第一名。
  ——結構最佳化實現“七個高於”。生物、網際網路、新能源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增速高於GDP增速2倍以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增速高於工業增速7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稅收增速高於一般服務業稅收增速11.7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高於GDP增速8個百分點;民間投資增速高於固定資產投資增速23個百分點;服務貿易增速高於出口總額增速11個百分點;地方一般預算收入中稅收比重近九成,高於全國大城市平均水平。
  ——資源能源消耗實現“三個下降”。萬元GDP建設用地下降11.9%;萬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別下降到0.47噸標準煤和18.7立方米,均為全國最低;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繼續下降,超額完成控制目標。用更少的資源消耗和更低的環境代價實現了更有質量的增長。
  ——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實現“三個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24萬元提高到3.63萬元,增長12%;最低工資標準從每月1100元提高到1320元,增長20%;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每月450元提高到510元,增長13.3%。
  ——文化建設實現“三個加快”。文化影響力加快提升,深圳“十大觀念”影響廣泛,“迎風飄揚的旗”等原創精品唱響全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完善,市民眾藝術館及六區文化館均成為國家一級館,公共圖書館人均圖書量居國內大城市前列,公益性文化活動超過1萬次;文化創意產業加快發展,增長20.5%,占GDP比重8%,華強文化科技等十家文化領軍企業平均增速超過30%。
  ——城市發展實現“三個躍升”。城市基礎設施實現躍升,廣深高鐵、深圳北站、機場二跑道等建成啟用,捷運運營里程由22公里增加到178公里,日均客運量超過180萬人次;城市面貌實現躍升,全面開展市容環境提升行動,完成1608個城中村綜合整治項目、15000多棟建築刷新改造和46項城市照明提升工程,湧現出深圳灣體育中心、大運中心等一批新地標;人居環境質量實現躍升,新增綠道809公里,深圳灣公園等建成開放,公園總數達到789個,新增日污水處理能力123.5萬噸,福田河、新洲河等幹流水質明顯改善。
  一年來,我們立足打基礎、謀長遠,既抓好當年工作,又前瞻布局“十二五”及更長遠發展;突出抓創新、調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堅持優布局、強功能,提升城市發展質量;著力惠民生、促和諧,加強社會建設,在推動科學發展、創造深圳質量的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
  (一)舉全市之力成功舉辦大運會,創造了不一樣的精彩。辦好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是中央賦予深圳的光榮使命,是深圳對世界的鄭重承諾。胡錦濤總書記親自出席大運會開幕式並宣布開幕,給我們以巨大鼓舞和激勵。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為大運會成功舉辦提供了重要保證。深圳人民不辱使命,燃燒激情,揮灑汗水,團結拼搏,積極探索簡約、創新、綠色、低碳的辦會新路,奉獻了一屆青春活力的體育盛會和一場歡樂祥和的人文盛會,152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0多名運動員、教練員和隨隊官員參加大運會,賽會規模和項目數量創歷屆之最,實現了“從這裡開始,不一樣的精彩”,譜寫了大運會歷史上新的輝煌篇章。這是全市人民的驕傲,這是深圳經濟特區的榮耀!回顧大運籌辦舉辦的1500多個日日夜夜,不僅喚起我們對大運奮鬥歷程的美好回憶,而且帶給我們富有啟示的理性思考。在大運會舉辦過程中,我們突出創新創意、綠色低碳,強調開閉幕式回歸體育、回歸儀式,首創火炬虛擬傳遞,推廣使用新能源汽車,廣泛採用新技術新材料,有效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在創新大型賽事舉辦方式上進行了有益探索。我們突出價值提升,辦賽事與辦城市、惠民生相結合,推動城市建設全面提速,提升人民民眾生活品質,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充分展示了深圳改革開放創新之城、青春時尚綠色之都的獨特魅力。我們突出簡約簡樸,場館設施能改不建、能修不換、能租不買、能借不租,實現了賽時保障、後續運營和城市長遠發展需求的有機結合。我們突出全民參與,深入開展迎大運創文明活動,127萬名志願者服務大運,818座志願者服務站遍布全市,市民自願停駛機動車43萬輛,展示了可貴的公民責任和良好的文明素質。歷史選擇了深圳,深圳無愧於歷史。大運會的成功舉辦,為深圳經濟特區創造了彌足珍貴的物質財富、制度財富和精神財富。大運會雖然閉幕,但大運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在科學發展道路上開拓創新,奮勇前進!
  (二)以“十二五”規劃綱要為統領,謀劃新時期發展戰略布局。一是圍繞主題主線,立足經濟特區發展新定位、新使命,以深圳質量為核心理念,組織編制了“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了未來五年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戰略舉措。二是加快制定82項專項規劃,構建了以“十二五”規劃綱要為主體,以專項規劃、各區規劃和功能區規劃為支撐的規劃體系。三是制定“十二五”規劃綱要實施方案,對108項主要目標任務、85項指標、109項重點工程,明確責任主體和進度要求,建立動態分類考核機制,確保規劃順利實施,使“十二五”宏偉藍圖早日成為現實。
  (三)著眼於構建可持續的競爭優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一是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有力地提升了深圳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戰略地位。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投入運行,運算速度全球第四;國家基因庫掛牌成立,將為開發利用基因信息資源奠定基礎。二是加快建設創新載體,基礎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新增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134家,其中國家級20家。三是全方位支持處於科技前沿的新型研究機構加快發展,突破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華大基因分別與國際水稻所、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開展國際創新合作,光啟研究院在超材料領域一年內申請國內專利和PCT國際專利超過1000件。四是完善自主創新支撐服務體系。加大創新投入,市財政科技投入增長30.6%。大力發展創業投資,新註冊超材料、新能源國家創業投資基金等各類股權投資、風險投資基金951家,超過“十一五”註冊數總和;創投機構數量和管理資本規模超過全國1/3。中小板、創業板新上市企業分別占全國新增總量的1/10和1/8。落實高層次人才政策,啟動人才安居工程,實施“孔雀計畫”,引進10個海外高層次創新團隊。探索建設專業化、國際化特色學院,華大基因學院掛牌成立。成功舉辦第十三屆高交會和第十屆國際人才交流大會。
  (四)堅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加快新一輪產業轉型升級。一是超前布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出台新材料、文化創意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劃及政策,與生物、網際網路、新能源形成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政策體系。啟動建設12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和11個集聚區,促進新興產業集聚發展。整合技術、資本、產業等要素資源,組建基因工程、超材料、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和新材料等產學研資聯盟,推進新興產業協同創新。堅持以套用促發展,組織實施示範工程,新一代移動通信TD-LTE規模試驗啟動,基因診斷和新能源汽車等開始規模化套用。二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開展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金融業資產規模、效益指標、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居全國前列,銀行業利潤增長26.1%,跨境人民幣業務增長2.8倍。證券業資產、利潤指標全國第一。深交所新上市公司243家,IPO家數連續兩年全球第一。中國資本市場學院啟動建設。保險業機構數量和資產總量居全國前列。引進法人金融機構8家。物流業向供應鏈管理方向發展,順豐、怡亞通等領軍物流企業迅速壯大,深圳港貨櫃吞吐量保持全球第四。“文化+旅遊”、“文化+科技”等文化產業新業態特色凸顯,華誼兄弟文化城落戶深圳,歡樂海岸建成開業,華僑城集團進入全球旅遊景區八強。軟體業務收入2250億元,占全國的1/8。三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深圳黃金珠寶業產值超過全國七成,鐘錶出口總額占全國55%,服裝品牌享譽全國。完成710家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工業產品內銷比重達到46.5%,提高3個百分點。獲全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新工作獎”一等獎。四是以重大項目帶動產業高端化。華星光電8.5代液晶面板、深超光電低溫多晶矽液晶面板5代線投產,長安標緻雪鐵龍汽車合資項目、騰訊深圳雲計算數據中心奠基。五是引資引智相結合,產業發展和創新引領並舉,著力集聚優質高端資源。引進大型總部企業9家。與大唐集團、百度等大型央企、知名民企簽約合作項目311項,意向總投資超過8000億元;與中科院、北大等22所院校簽定戰略合作協定,引進29項科技經貿人才合作項目。
  (五)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全面加強社會建設。一是加大就業和社會保障力度。實施積極就業政策,財政投入8億元加強公共就業服務,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2%。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養老、醫療參保人數分別達到760萬、1100萬。堅決貫徹落實國家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開工建設7.6萬套保障性住房,相當於“十一五”開工總量,提前超額完成任務。住房公積金制度全面推行,歸集人數居全國大城市第三。二是建立價格調節專項資金,實施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聯動機制,300家平價農副產品流動商店投入運營。三是教育、衛生、文化、體育事業全面發展。出台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全面展開,獲全國教育改革創新特別獎。教育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市財政教育支出188億元,增長26.3%。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辦學正式簽約,南方科技大學籌建工作有序推進。基礎教育均衡化水平提升,新增公辦基礎教育學位2.07萬個,學前教育、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穩步發展。完善基層醫療服務體系,社康中心就診量達3230萬人次,首診率提高到38%。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試運行,市人民醫院外科大樓投入使用,兒童醫院住院樓等重大衛生項目建設加快。新增三甲醫院5家,5個醫學學科成為國家級重點學科。精心組織紀念建黨90周年等主題文化活動。成功舉辦第二屆國際鋼琴協奏曲大賽。關山月美術館入選全國九大重點美術館。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達到160台,年借閱量超過110萬冊次。獲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稱號。文博會規模和影響進一步擴大。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深圳運動員在大運會、城運會等重大比賽中取得歷史最好成績。四是加強社會管理和服務創新。社會組織建設取得新進展,“壹基金”落戶深圳,舉辦首屆中國•深圳公益項目交流展示會。志願者之城建設全面啟動。連續第七次獲全省雙擁模範城稱號。建成社區服務中心100家,提高了基層服務能力。完善社會工作體系,社工服務專業化、職業化水平提高。推進積分入戶工作,1萬多名優秀務工人員通過積分入戶落戶深圳。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治安形勢持續好轉。健全應急管理機制,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全面推行安全生產“一崗雙責”,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人口計生、統計、檔案、民族、宗教、司法、外事、港澳、對台、僑務、氣象、民防、防震減災等各項工作和老年人、婦女兒童、殘疾人事業取得新進步。
(六)抓住辦大運的歷史機遇,大幅提升城市功能和生態環境。一是加快區域協調發展。特區一體化紮實推進,市級政府投資的75.4%投向原特區外,重點加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福田中心城區綜合功能增強,羅湖服務型經濟加快發展,南山創新型城區建設全面推進,鹽田現代化濱海城區特徵愈益顯著,寶安、龍崗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光明、坪山兩大新型功能區正在成為新的增長極,龍華和大鵬功能新區設立,形成了定位明確、各具特色、協調互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二是以城市更新釋放發展空間。出台城市更新辦法實施細則,探索城市發展單元綜合開發模式,推動城市發展由依賴增量土地向存量土地二次開發轉變,由單一功能開發向整體功能開發轉變。大沖村整體改造等24個城市更新項目開工。三是完善城市基礎設施。丹平快速一期等道路竣工通車,深惠、水官等道路改造完成,打通33條斷頭路,取消梧桐山隧道和馬田、水田收費站,結束了我市普通公路收費的歷史。新增、更新公交運力3493輛,新增公交專用道168公里。原特區外500米公交站點覆蓋率由81%提高至85%。“三網融合”試點工作取得積極成效,實現了廣電播控平台與電信傳輸網路的對接。四是強化城市資源能源保障。嶺澳核電三期、國家成品油深圳油庫、西氣東輸二線深圳段、迭福LNG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南方電網深圳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公明供水調蓄、清林徑引水調蓄水源工程有序推進。五是加大節能節水力度。投放使用新能源汽車2288輛,累計達3035輛,實現碳減排2.4萬噸,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和套用規模最大的城市。政府機關帶頭推行契約能源管理,率先實現對大型公共建築動態能耗監測全覆蓋。全市節能建築面積達到6088萬平方米,建築節能71.6萬噸標準煤。水資源消耗增長低於GDP增速7個百分點,被評為全國節水型城市。六是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加強大氣、水環境治理,完成80%的電廠機組低氮改造,全面推廣國IV汽油;新增258公里污水收集管道,龍崗河、觀瀾河治理力度加大。通過全國首批生態園林城市專家組評審。
  (七)深化重點領域改革開放,進一步完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一是投融資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按照資源、資產、資本一體化運作的思路,建立市場導向的新型投融資體制,調動金融資本,釋放投資潛力。組建特區建設發展集團,拓展市捷運集團和投資控股公司功能,增強國有企業投融資和發展能力,市屬國有企業服務全市改革發展大局的作用進一步增強。二是開展土地整備制度改革,加大存量土地開發投資力度,啟動首期45平方公里的土地整備,為特區未來發展騰出空間。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總體方案獲國家批准,為我市通過先行先試破解用地約束創造了有利條件。三是實施第四輪財政體制改革,以集中財力辦大事和調動區級政府積極性相結合為原則,下沉財權和事權,推動管理和服務重心下移。四是完善市級大部門體制改革,已批准建立科技創新委員會,完成區級政府機構改革,公務員分類改革等各項綜合配套改革進展順利。五是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引進外商投資項目2470項,契約利用外資增長30.5%。華為、中興、比亞迪等企業加快全球布局。六是加強區域合作,拓展發展空間。深港跨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積極進展,簽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開發等4個深港合作協定。出台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條例及管理辦法,法定機構運作模式初步建立。推動建立前海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並召開第一次會議,形成統籌前海開發開放的國家級協調機制,前海先行先試特殊政策已報國家審批。加快深莞惠一體化,啟動區域發展總體規劃編制工作,取消深惠、深莞邊界8個收費站。成立深汕特別合作區。堅決貫徹落實中央要求,對口援疆各項工作全面展開。紮實推進省“雙轉移”和“雙到”工作,在全省產業轉移目標考評中名列前茅,深圳經濟特區服務全國全省的作用更加突出。
  (八)以務實創新效率為導向,著力提高政府工作質量。一是認真執行法律法規和人大各項決議,定期向市人大報告、向市政協通報工作,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以及社會各界監督,主動聽取公眾對公共政策的意見建議。加強建議提案辦理工作,辦理質量進一步提升。二是全面推行績效管理,對重點工作進行全過程跟蹤督辦,行政電子監察系統實現對主要行政事項的實時監督和市區街道三級聯網監察,市級機關審批事項提前辦結率達99.7%。三是以政府投資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簡化辦事程式,建立跨部門協同辦理機制。企業登記前置審批事項大幅精簡。四是創新服務方式,市行政服務大廳推出行政審批電話預約服務和延時服務。企業註冊逐步實現即來即辦。積極開展服務企業活動,及時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深圳政府線上”在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中蟬聯第一。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上下齊心協力、真抓實幹的結果。在此,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奮鬥在各條戰線的廣大幹部民眾,向給予我們不懈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社會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中央和各省區市駐深單位,向駐深解放軍、武警官兵,向所有關心支持深圳經濟特區發展的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回顧一年的工作,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一是經濟發展的外部壓力和土地、資源、環境等內部約束加大,經濟成長的內生動力和中心城市的輻射力有待進一步增強;二是人口迅速增長,需求日益多元化,公共服務供給與需求還不平衡,轉型期的社會矛盾日益凸顯;三是快速城市化積累的各種問題需要加快解決,城市發展水平與世界先進城市相比還有差距;四是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有待完善,改革的系統性、協調性和針對性亟需增強;五是行政服務質量和效能尚需提升,在轉變發展方式上仍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思路、加大力度。對於這些問題和困難,我們將認真採取措施,努力加以解決。
  二、2012年工作思路和重點
  2012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創新發展、提升質量的關鍵年,是攻堅克難、轉型升級的奮鬥年,是開放合作、外溢發展的加速年。我們要準確把握今年工作的階段性特徵,立足新起點,把握新趨勢,建立新機制,增創新優勢。
  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總體上十分嚴峻複雜,經濟成長放緩,國際貿易增速回落,國際金融市場動盪,經濟復甦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我國經濟社會在呈現良好態勢的同時,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仍然突出,經濟成長下行壓力和物價上漲壓力並存,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區域競爭更加激烈。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和新變化,我們既要增強憂患意識,立足當前,保持經濟平穩健康較快增長;更要增強機遇意識,著眼長遠,把加快轉型升級放在第一位,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在轉型中發展、在創新中提升、在克難中求進。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全面貫徹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圍繞科學發展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主線,按照中央和省的一系列決策部署,緊緊抓住國家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經濟特區創新發展的寶貴機遇,弘揚大運精神,想乾、敢幹、快乾、會幹,把創新發展、深圳質量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更加注重追求質量、改善民生、調整結構、擴大內需、改革創新、外溢發展,努力實現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本市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萬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別下降4.25%和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保持同步增長,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4%左右。上述目標,綜合考慮了國際國內發展形勢,體現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保持了與“十二五”規劃的有機銜接,是在轉型升級中追求更高發展質量的目標,是富有挑戰、積極進取的目標,需要全市上下凝心聚力、頑強拼搏才能實現。為此,我們將堅定不移地圍繞主題主線,最佳化發展,在政策導向和資源配置上體現有保有壓、有扶有控,實施結構性、差異化政策,從產業、財政、土地和環保等方面,引導資源更多地投向自主創新、轉型升級、低碳發展和社會建設等領域。重點做好以下九個方面工作:
  (一)堅持抓創新,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
  一是進一步夯實創新基礎。全面落實國家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實施方案和科技發展“十二五”規劃,以自主創新引領深圳未來發展。進一步加大投入,市財政支持技術創新和吸引人才支出增長20.5%。爭取更多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布局深圳,加快建設國家基因庫,發揮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支撐和服務作用。繼續加強創新載體建設,新增各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100家以上。組織實施50項重大技術攻關項目,引導科研機構、企業積極承擔和參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力爭在一些前沿和新興領域取得突破。
  二是構建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體系。繼續強化企業自主創新主體作用,完善覆蓋創新全鏈條的支撐服務體系,推動科技創新與價值創造良性互動。做實做好創投引導基金,支持創業投資、天使投資加快發展,完善信用擔保、融資租賃和科技保險,助推創新型企業發展。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和運用,組織開展創新成果套用推廣計畫,新增20個以上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發展項目。主動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加快引進跨國公司、國際研究機構在深圳設立研發中心,打造國際化創新中心。深入推進“深港創新圈”建設,實現深港兩地研發設施、檢測平台等創新資源合作共享。加快高新區轉型升級,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辦好第十四屆高交會。
  三是引進培育更多創新人才。堅持引進和培養並重,深入實施“孔雀計畫”,集聚海內外優秀人才,力爭引進海外高層次創新團隊10個以上,支持各類人才在深創新創業。提高深圳大學和清華、北大、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人才培養和科研能力,加快建設特色學院,完善職業教育體系,大力培育創新人才和多層次技能人才。繼續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增加人才公寓供應量,為1萬名人才提供實物租售,為10萬名人才提供租房貨幣補貼。
  (二)堅持調結構,構建以“高新軟優”為特徵、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一是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全面落實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及政策,迅速擴大產業規模,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27%。推進百度國際總部、海信南方總部等項目落地,加快建設長安標緻雪鐵龍汽車、比亞迪汽車研發生產基地、阿里巴巴國際運營總部等高端產業項目,華星光電項目實現達產,引進一批具有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和廣闊市場前景的新興產業項目。力爭大沙河創新走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和集聚區在落實用地、提升功能、引進項目上取得實質性進展。
二是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落實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加快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開發開放,強化經濟中心城市的服務輻射功能。推進金融創新,集聚金融資源,打造全國金融要素交易、創業投資、財富管理和中小創新型企業融資中心。加強與香港金融業合作,積極發展跨境人民幣業務。促進物流業向國際化、高端化、低碳化發展,重點發展供應鏈管理、物流總部經濟、航運衍生服務等高端物流業態。建設國家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和中國軟體名城。做強會計、審計、法律、諮詢等專業服務業。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完善扶持政策,引進大型總部企業10家以上。
  三是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把握好力度、步驟和節奏,堅持產業升級與轉移合作相結合,產業轉型與城市更新相結合,淘汰落後產能與引入新興項目相結合,全面提升傳統產業競爭力。新設5億元產業轉型升級專項資金。鼓勵服裝、鐘錶、黃金珠寶等優勢傳統產業向研發設計、品牌行銷等高端環節延伸,向總部型經濟發展。完成2000家非法人來料加工企業的不停產轉型。堅決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項目。推動保稅區、出口加工區轉型升級。加快社區工業園區升級改造,促進新興產業、高端項目落地,引導社區經濟向更高經濟形態轉變。
  (三)堅持擴內需,保持經濟協調穩定增長
  一是積極擴大消費。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繼續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加中等收入人口比重,釋放消費潛力。拓寬和開發消費領域,培育服務消費。加快建設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市,大力發展網路購物等新型業態,促進網路經濟、實體經濟互動發展。引進大型商貿企業和採購中心、營運中心、供應鏈管理中心,完善核心商圈和社區商業網點布局,加快羅湖國際消費中心建設,營造舒適便利的消費環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5%。
  二是加大投資力度。擴大投資規模,提高投資質量,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推進資源資本化、資本證券化,強化特區建發、捷運和投控三大集團融資功能,創新運營模式,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推動企業發行商業票據和債券,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多樣化的投融資格局。擴大社會投資,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新興產業、公用事業和民生領域,社會投資比重達到75%以上。綜合平衡經濟產出、資源消耗、環境代價等因素,嚴把產業準入門檻,引進一批投資強度大、產業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實行重大項目全程服務,明確責任,跟蹤落實2011年招商引資、招研引智活動成果。促進重大項目快速落地,形成開工一批、建設一批、竣工一批、儲備一批的滾動開發格局。建立市、區、部門分級負責的投資項目定期會審制度,提高審理效率。
  三是鞏固和擴大對外貿易。堅持國際化戰略,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主動適應國際市場需求新變化,推出促進外貿出口的一攬子措施,努力擴大出口。堅持出口市場多元化戰略,鞏固歐美等傳統出口市場,大力開拓東協、南美、中東等新興市場。支持企業用好世貿組織規則,有效應對貿易摩擦。積極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最佳化出口結構,擴大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的產品出口,提高一般貿易和服務貿易出口比重。積極擴大進口。
  四是拓展國內市場。落實國家擴大內需政策,支持企業加強內銷產品研發,強化品牌和質量優勢,增強深圳產品競爭力。構建跨區域政府合作平台,發揮商會、中介機構作用,選擇重點地區設立貿易中心和產品行銷機構,舉辦深圳產品推介活動,組織企業參加內地經貿洽談會、展銷會,進一步拓展國內市場,力爭工業產品內銷比重提高到50%左右。
 五是加大企業服務力度。高度重視外部環境給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梳理應對金融危機政策,出台更具針對性的措施,大力扶持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和中小微型企業發展。深入開展服務企業活動,建立市、區、部門快速協調機制,形成重大問題定期會商和領導掛點聯繫企業制度。實施中小企業創新幫扶行動計畫,扶持中小企業加快技術改造、提升創新能力、加強品牌建設。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積極穩妥發展小額貸款業務,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制。加強行業協會建設,發揮其服務企業、促進產業發展的功能。
  (四)堅持惠民生,以更大力度提升人民生活質量
  一是加大民生投入。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一根本目的,把尊重民意、吸納民智、凝聚民心貫穿於為民服務的全過程,建設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民生幸福城市。突出需求導向,加大民生投入,著力解決重點難點問題。市政府投資計畫中,社會建設和民生投入比重達83.6%。市財政安排教育支出增長32%,衛生支出增長35.7%,保障性住房支出增長32%,就業支出增長44%,公共運輸支出增長32.8%。創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性安排,形成全社會關心民生、共建民生的良好局面。
  二是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鼓勵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和靈活就業。加大就業扶持力度,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幫助困難人員就業。促進企業切實履行社會責任,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繼續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新增5億元專項資金,重點用於對困難群體的幫扶。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完善養老、失業、勞務工醫療保險等制度。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健全公共租賃房、安居型商品房和貨幣補貼相結合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繼續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確保完成年度開工任務,提高竣工率。落實國家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用好價格調節專項資金,繼續推出平價商店,努力穩定物價總水平。抓好“菜籃子”工程,加快平湖農產品物流園建設,廣開渠道,保障農副產品供應穩定。
  三是加快發展社會事業。落實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深化教育體制綜合改革,提升教育核心競爭力。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跨越式發展,完成南方科技大學一期工程和籌辦工作,加快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辦學。新增公辦義務教育學位1.55萬個,普高學位6750個,建成市第六高級中學和龍崗高級中學。推動學前教育普惠發展,新辦幼稚園70所,新增學位2萬個。完善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加快新安醫院、新明醫院、寶荷醫院等醫療衛生項目建設,新增病床數3000張,逐步實現醫療衛生設施均衡布局。提高社康中心醫療服務水平,讓市民就近享有較好的醫療服務。引進一批國家級重點醫學團隊,集聚高層次醫療人才,啟動80個醫學重點學科建設,提高醫療衛生科研水平和實力。鼓勵民營醫療和教育機構發展。大力發展養老事業,構建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相結合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積極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雙擁共建工作。堅持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加強大運場館等體育設施後續開發利用。辦好市第八屆運動會和首屆體育大會。
  (五)堅持促和諧,加強社會管理創新
  一是強化基層基礎建設。推進社區織網工程和固本強基工程,進一步理順居委會、社區工作站、業委會、物業公司關係,創新基層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協同治理機制,增強社區自治能力。新增社區服務中心100家,提升社區公共服務水平。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業,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加強人口管理和計畫生育工作,進一步最佳化人口結構,提高人口素質,促進人口與城市協調發展。
  二是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培育發展與規範管理並重,增強社會組織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能力。制定扶持政策,大力培育和發展經濟型、公益型、服務型社會組織。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將社會組織能夠接得住、管得好的事逐步轉移過去。創新社會工作機制,提升社工綜合素質。
三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城市。深入推進法治社會建設,以一流的法治環境增強深圳的競爭優勢。堅持依法行政,進一步規範行政執法,強化執法監督,建設法治政府。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公民法治意識,營造法治社會人人參與、全民共建的良好氛圍。創新虛擬社會管理,推動網路立法,淨化網路環境。加快建立失信懲戒和守信激勵制度,積極構建社會誠信體系。
  四是提升社會安全水平。健全綜治信訪維穩工作機制,預防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完善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推進平安深圳建設。強化安全生產“一崗雙責”,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全面排查治理安全隱患,加強校車安全管理,防範重特大安全事故的發生。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總結推廣大運會食品藥品安全管理經驗,加大檢驗檢測力度,提高抽檢率,健全追溯體系,強化執法檢查,嚴厲查處違法行為,保障食品藥品安全,讓市民吃得放心、用得安心。做好民防、三防、氣象和防震減災工作,完善應急預案,提高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
  (六)堅持創文明,持續推進文化強市建設
  一是建設美好的精神家園。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培育城市人文精神,提升市民文明素質。發揚大運精神,開展多種形式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積極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增強城市凝聚力和市民歸屬感。發展壯大義工隊伍,繼續開展公務員志願行動,完善志願服務體系,加快建設志願者之城。深入實施關愛行動,辦好首屆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積極發展慈善事業,彰顯深圳的包容感恩情懷。
  二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衡發展,創建全國公共文化建設示範區,打造鋼琴之城、圖書館之城和設計之都。加快建設當代藝術館等重大文化項目和基層文化設施,擴大24小時自助圖書館規模,辦好深圳讀書月、創意十二月等公益文化活動,讓市民享受到更加便捷多樣的公共文化服務。深入實施文學、影視、音樂、舞台藝術等創作工程,加大文化人才培育引進力度,不斷推出“深圳創造”的文藝精品。加強重點文物、改革開放歷史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豐富城市文化底蘊。
  三是爭當文化產業發展領頭羊。設立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資金,“十二五”期間財政投入25億元,支持創意設計、動漫遊戲、數字出版等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鼓勵優勢文化企業兼併重組,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文化龍頭企業。加快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和集聚區。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將大鵬半島打造成集文化、旅遊、生態為一體的新型功能區。做強文博會、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等國家級平台,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七)堅持提品質,打造宜居宜業的城市環境
  一是以科學的城市管理和先進的硬體設施,全面提升現代化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把國際化理念融入到城市發展的方方面面。加強城市管理,完善長效機制,努力實現管理精細化、服務人性化,在軟實力上向國際先進城市看齊。強化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地位,建成新航站樓,加快廈深鐵路、深圳東站等重大交通工程進度,推動深中通道、深茂鐵路、贛深客運專線規劃建設。加快推進軌道交通三期工程。深化公交體制機制改革,建設公交都市,公交機動化出行分擔率提高到54.5%。繼續打通斷頭路,改善交通微循環。完善慢行交通系統。加快建設“智慧深圳”,以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網際網路和光纖寬頻網路為重點,打造一流的信息基礎設施,家庭寬頻用戶達到350萬戶,無線寬頻網路覆蓋率達到85%以上。構建多元化的能源資源保障體系,推進南方電網深圳抽水蓄能電站、LNG接收站等項目,完成西氣東輸二線工程建設,積極推動西江引水工程,逐步形成雙氣源、雙水源供應格局,保障城市供氣供水安全。
  二是加快特區一體化,促進協調發展。根據新的財政體制,政府財力進一步向基層、向原特區外傾斜,區級財力每年增加150億元以上。按照組團化、差異化、特色化發展要求,統籌推進光明、坪山、龍華、大鵬功能新區和民治、坂田一體化先行示範區開發建設。加快南坪快速二期、坂銀通道、坪鹽通道等規劃建設,打通特區一體化交通瓶頸。加快完善原特區外公共服務設施,公交500米站點覆蓋率提高到87%,每千人病床數增加到2.4張,新增普高學位和95%的新增義務教育學位布局在原特區外,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水平。
三是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提高空間質量。綜合運用城市更新、土地整備、城市發展單元等手段,實施土地二次開發,加速釋放一批優質空間。推進崗廈河園、大沖村、坂田寶吉等城市更新項目,通過土地整備累計釋放65平方公里可建設用地,推動航空城、華為科技城、筍崗—清水河片區等一批重點片區的綜合開發。推動土地開發由地上空間向地下空間延伸,探索城市立體開發模式,拓展空間資源。做好基本農田建設改造工作。積極穩妥處理農村城市化歷史遺留問題。強化土地管理共同責任機制,保持查處違法建築的高壓態勢。
  四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探索低碳發展新路。出台低碳發展中長期規劃,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考核及評價機制。完善碳交易市場,促進低碳技術開發套用,開展低碳發展國際合作,推進深圳國際低碳城建設,在新規則中贏得新優勢。加大節能減排投入,安排專項資金16億元,增長128%。推進結構節能、技術節能、管理節能和重點領域節能,新建政府投資項目全部實行綠色建築標準,推廣使用新能源公交大巴1500輛、純電動計程車500輛。制定先進交通管理政策,倡導綠色出行。試運行企業排污權交易。加大深圳河、龍崗河、坪山河、觀瀾河、茅洲河等河流治理力度,新增日污水處理能力59.5萬噸,新建250公里以上污水管網。加快老虎坑、上洋污泥處理廠建設。研究推進優質水入戶工程。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加強環保區域合作,綜合治理工業廢氣和機動車尾氣,將PM2.5納入監測範圍。積極推進垃圾分類處理,提高循環利用水平。構建“四帶六廊”生態安全體系,完善綠化生態系統,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6平方米,新建和整理連通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1000公里,綠道網總長達到2100公里。
  (八)堅持增活力,不斷深化改革開放
  一是加大改革攻堅力度。深化綜合配套改革,突出系統設計、開放互動、協同推進,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基礎、利益導向、政策體系和強大動力。深化社會組織改革,支持引導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創新公立醫院舉辦和監管機制,實行管辦分開,探索醫藥分開,健全多層次的醫保體系。深化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深化公務員分類管理和事業單位改革,完善公務員交流制度,探索建立公職人員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推進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最佳化營商環境。啟動新一輪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創新高度城市化地區的土地資源市場化配置模式。探索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提高戶籍人口比重,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是實施外溢發展戰略。強化深圳全國經濟中心城市的服務能力、輻射能力和帶動能力,以外溢發展突破城市空間制約,以區域合作最佳化要素資源配置。積極探索“總部+分支、研發+生產、中心+網路”等外溢發展模式,鼓勵深圳企業在輸出產品的同時,輸出技術、管理和服務。按照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互利共贏的原則,加快深莞惠一體化,完成深莞惠區域發展總體規劃,構建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加快深汕特別合作區建設,打造深圳產業轉移最佳承接地。加強虛擬空間開發利用,推廣套用物聯網、雲計算等新技術,降低經濟社會發展對實體資源和現實空間的依賴。建設國家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示範市,培育壯大海洋產業。完善“雙轉移”長效機制,圓滿完成“雙到”任務。繼續做好新疆、西藏和貴州等對口支援和幫扶工作。
三是深化與港澳台合作。加快建設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積極爭取前海先行先試特殊政策獲國家批准,加大深港聯合投資推介力度,突出抓好重點項目落地,儘快形成項目和單元開發亮點,推動前海開發開放大提速。抓住CEPA補充協定八在廣東先行先試的機遇,進一步拓寬深港合作領域,提升合作層次。積極推進廣深港客運專線、蓮塘/香園圍口岸、落馬洲河套地區合作開發等跨界項目建設,加強深港機場合作,促進要素更便利流動。以文化創意、旅遊休閒、中醫藥產業等領域為重點,進一步加強深澳合作。以落實ECFA協定為契機,提升對台合作水平。
  四是提高對外開放層次。抓住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和產業布局深度調整的機遇,鼓勵優勢企業通過合資、股權併購等途徑,加強國際技術合作和人力資源引進。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提高利用外資質量,聚焦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重點引進總部研髮型、綠色低碳類項目,契約利用外資80億美元以上。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支持本土跨國企業全球布局。藉助大運會的國際影響,拓展友好交流城市網路。加快構建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的開放合作新格局,擴大深圳國際影響力。
  (九)堅持轉作風,推動政府工作提質提效
  一是加強學習,提高能力。主動適應科技進步、經濟轉型和社會發展要求,提高理論素養,掌握新知識新技術,以知識結構的轉型升級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升級。完善學習制度,強化考核評價。堅持學以致用,把學習成果轉化為謀劃發展的思路、促進工作的措施和解決問題的本領,不斷增強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
  二是深入基層,轉變作風。加強調查研究,密切聯繫民眾,健全民意收集反饋機制,暢通聯繫互動渠道,做到知民情、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以“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態度,多做打基礎、利長遠、謀民利、造福祉的工作。著力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進一步減少會議、檔案,嚴格控制各類評比達標活動。堅持勤儉辦事,堅決反對鋪張浪費,推動節約型社會建設。
  三是完善責任體系,狠抓工作落實。圍繞“十二五”規劃和重點工作,加強行政責任體系建設,逐級分解任務,明確責任,嚴格重大事項督查督辦制度,將辦大運的好經驗好做法轉化為長效機制,以時限倒逼進度,以目標倒逼責任。繼續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最佳化業務流程,減少審批環節,提高審批效率和質量。大力發展電子政務,推進信息系統互聯互通、資源共享和政府統計四大工程建設。完善政府績效管理,強化過程控制,加強考評和督查結果的運用,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提高行政執行力。
四是主動接受監督,建設廉潔城市。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嚴格執行各項決議決定,積極支持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堅持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向政協通報工作,高質量辦好建議提案。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意見,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更好地發揮作用。堅持公眾參與、專家論證和政府決策相結合,不斷提升科學決策、民主決策水平。推進政務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打造陽光政府。將質量意識、績效理念融入預算管理全過程,嚴控一般性財政支出,今年行政經費零增長。全面推進廉潔城市建設,加大源頭治腐力度,堅決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嚴厲懲治腐敗行為,創造清正廉潔、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讓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胡錦濤總書記對深圳經濟特區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振奮精神,銳意進取,迎難而上,追求卓越,堅持改革開放創新,努力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把深圳經濟特區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以優異成績迎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