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應對挑戰,經濟實力邁上了新的台階。2008年以來,我市面臨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經受了轉型發展的考驗和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在巨觀環境較為困難的情況下,保持了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初步預計,全市生產總值從2006年的2628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4735億元,年均增長11.1%。來源於東莞的財政總收入、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進出口總額、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分別達到839億元、313億元、1347億美元和6400億元,是五年前的2.2倍、2.1倍、1.6倍和1.9倍。以落實規劃綱要統領發展全局。深化“五個一體化”合作,加快深莞惠融合步伐,推動省、市重大項目實施,“四年大發展”各項目標任務完成良好。以一攬子舉措應對金融危機。開展“穩定企業紮根發展”系列活動,設立多個10億元專項資金幫扶企業。實行領導掛鈎督導、審批綠色通道、要素資源傾斜等制度,促進重點項目建設提速,年均固定資產投資超過1000億元。實施八大商貿促進工程,開展“莞貨全國行”活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6.3%。以園區開發打造新增長極。松山湖升級為國家級高新區,工業總產值、稅收年均分別增長40%和65%,台灣高科技園開園並引進了一批大型項目。虎門港建成3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12個,港口年吞吐量超過6000萬噸。生態園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基本完成,升級為省級生態工業園區和循環經濟示範園區。長安新區規劃報批進展良好。各鎮街工業集聚區加快整合提升。園區經濟成為全市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以扶持鎮村推動協調發展。提高鎮街財政分成比例,落實貸款貼息政策,開展市內“雙到”扶貧,實施生態補償、鎮村基礎建設補助和公共管理支出補助,有效增強了基層發展的活力。2011年鎮街平均可支配收入比2006年翻了1番,村組兩級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39萬元。
-----深入調整結構,轉型升級取得了突出成效。制定“1+26”政策體系,試點先行,加強引導,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了三大產業結構、經營模式、技術品牌、企業結構、市場結構、資源配套的最佳化。加工貿易轉型步伐加快。在全國首創不停產轉型模式,推動3500家來料加工企業轉為獨立法人企業,442家外資企業設立了研發機構,新增632家加工貿易企業開展品牌經營。全市外貿依存度從254%下降為187%,外企內銷比重從26.4%上升到32.8%。東莞被確定為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自主創新能力有效增強。市財政每年投入10億元,2011年提高到20億元,深入實施“科技東莞”工程。全市研發經費增長2.4倍,新增各類創新平台105個,企業參與各類標準修訂223項。擁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15家、省級以上名牌名標528個,省創新科研團隊數量和專利授權量居全省第二,社會創新意識和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招商引資和企業培育有新進步。深化與港台地區的經貿合作,拓展對日韓歐美的重點招商,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28.4億美元,引進超千萬美元項目430宗、世界500強項目44宗。2008年以來實際引進內資694億元、超億元項目278宗。現代產業體系“四個30項目”、民營50強企業不斷壯大,新增上市企業8家,年主營業務收入百億元企業實現零的突破。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推動珠三角新興物流城市建設,積極打造電博會、外博會、漫博會、台博會等品牌展會,推進“大麥客”等商業模式創新,金融、物流、會展、動漫等產業蓬勃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集聚,農業產業園建設紮實推進,三大產業比例從0.5:57.3:42.2調整為0.3:50.5:49.2。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資金,啟動五年倍增計畫,新增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3個。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積極推進。市財政投入3億元建設莞韶、莞惠產業轉移園。全市新接收粵東西北地區勞動力23萬人。
-----堅持環境取勝,城鄉面貌得到了切實改善。五年引導全社會共投入城建資金2500多億元,推動城市建設從中心城區向全市範圍延伸,從基礎設施向環境建設延伸,從拉開框架向完善功能延伸,強化了市區地位,最佳化了鎮村形象,提升了城鄉一體化水平,改善了水環境和空氣品質,城市環境考核排名從全省第九升至第三。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城際軌道和市內輕軌啟動建設,莞深高速三期、莞惠高速、龍大高速、環城路、西部幹道等高快速路建成通車,新建改造鎮村聯網路373公里,新建水利防災減災工程370項、110千伏及以上輸變電工程76項、天然氣管網790公里,城市承載力穩步增強。城市功能不斷強化。“四院一中心”、第六水廠等投入使用,市籃球中心基本建成,中央商務區、中央商圈和生態休閒區規劃建設全面啟動,市區首位度不斷提高,輻射帶動作用更加突出。加快打造各鎮街標誌性片區,推進成熟社區、宜居社區和名村建設,鎮街配套更加成熟。城鄉環境持續最佳化。劃定1104平方公里生態控制線範圍,建成森林公園8個、鄉村公園1031個、綠道638公里,森林覆蓋率、建成區綠化率分別達到36.9%和45.4%。投入200多億元建成34座污水處理廠及截污主幹管網工程,污泥處理廠、醫療廢物處理中心投入使用,運河綜合整治取得實效,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77.3%和56.6%。圓滿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任務。深入開展農村環境“五整治”,全面鋪開“三舊”改造,促進了城市更新與城鄉一體。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實行城管綜合執法,推廣“市場化+監理制”的市政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管理的制度化、專業化、社會化水平不斷提高。
-----強化社會管理,有力維護了和諧穩定。落實維穩第一責任,著力提升社會管理水平,保障了社會穩定,增進了社會和諧。公共安全管理不斷加強。每年將治安列為十件實事之首,加強治安防控,嚴打惡性和多發性犯罪,民眾安全感增強,東莞獲評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緊盯消防、交通、建築、公共衛生、食品藥品安全和產品質量等重點領域,深入推進大排查、大整治、大培訓、大建設,全面提升安全生產管理水平。各類安全事故宗數、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比五年前分別下降33.9%、35.5%和41.3%。矛盾糾紛有效化解。完善信訪調解網路,健全維穩綜治體系,加強矛盾隱患排查,提升應急管理能力,強化勞動監察執法和勞資關係調解,民眾信訪總量下降19.8%,糾紛調處成功率達97.4%。新莞人服務管理逐步最佳化。成立新莞人服務管理機構,全面實施以居住證為載體的服務管理“一證通”制度,實行新莞人積分入戶、子女積分入學政策,接受1.8萬名新莞人積分入戶、13.3萬名新莞人子女入讀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新莞人參加各類社保超過2020萬人次。
-----踐行為民宗旨,民生事業實現了全面發展。把改善民生作為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每年辦好十件實事,帶動民生工作全面開展。五年來,市財政共投入688億元用於民生髮展,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純收入均增長56%。就業創業扶持有力。市財政每年安排10億元實施“創業東莞”工程,累計培訓勞動力20萬人次,援助就業困難人員7萬多人,城鄉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向4400多人次提供小額創業貸款3.2億元。最低工資標準提高到1100元。社保體系日益健全。農(居)民與職工基本養老實現統籌發展,退休金分別增長104%和55%。城鄉基本醫療實現同等保障,醫保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20萬,醫療門診報銷70%。建立低保自然增長、臨時物價補貼和高齡津貼制度,低保標準提高到440元,戶籍困難家庭住房保障基本實現應保盡保。教育水平穩步提升。辦學管理實現市鎮統籌,省教育強鎮實現全覆蓋,義務教育實現全免費,高中階段學校布局調整基本完成,職業教育、民辦教育、高等教育加快發展,每萬戶籍人口大學入學人數全省第一。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推進圖書館、博物館、文化廣場建設,實現了村(社區)文化設施“五個有”全覆蓋,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創作了一批文藝精品,形成了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動品牌。設立5年共50億元的專項資金,推動文化新城向文化名城跨越提升。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持續進步。推進以公益性為方向的新一輪醫改,啟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建立基本藥物制度,建成社區衛生服務機構390個。成功防控甲型H1N1流感、基孔肯雅熱等疫情。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率6.12‰。成功承辦亞運會舉重賽事,民眾體育廣泛開展,籃球運動屢獲殊榮。積極做好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服務。提前完成援建汶川映秀任務,大力援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三師,對口援助西藏林芝、廣西河池等地區,紮實推進韶關、雲浮“雙到”扶貧。國防雙擁、外事僑務、海洋漁業、民族宗教、統計審計、氣象防災、檔案方誌、科普、打私、工青婦幼等工作取得新的進展。
-----不斷改進作風,政府執行力進一步提高。深入轉變政府職能,著力建設陽光、高效、為民的政府。改革創新力度不斷加大。市政府工作部門從37個精簡為32個,市直臨時議事協調機構精簡53%,行政審批事項精簡33%。鋪開簡政強鎮改革,向中心鎮和市屬園區下放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500多項。開展村級體制改革試點,推進村民自治、經濟發展、公共服務等職能分離。穩妥實施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依法行政水平有效提高。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制定重大行政決策程式規定和行政處罰裁量標準,健全政府法律顧問、專家諮詢論證、徵求公眾意見等制度。市長辦公會向媒體開放,推行公共企事業單位辦事公開,以網路、微博等方式強化了政群互動。自覺接受市人大、市政協及社會各界監督,五年來共辦結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意見建議2576件,回復率和滿意率均達100%。廉政和效能建設持續推進。嚴格落實廉政責任制,嚴控由財政出資舉辦的晚會、展覽、慶典、論壇活動,嚴控樓堂館所建設。建立市鎮領導掛鈎督導制度,將重要工作納入行政問責範圍,加強督促檢查,狠抓工作落實。推進並聯審批與網上審批,強化效能監察和電子政務建設,精簡會議和檔案。深入實施改進機關作風六項制度,組織明查暗訪,每年開展“市民評機關”活動,最佳化了機關作風,提升了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全市上下風雨兼程,勵精圖治,經受了嚴峻考驗,戰勝了重重困難,邁出了科學發展、轉型發展的堅實步伐。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以及歷屆班子打下的堅實基礎;離不開市人大、市政協與各民主黨派的監督支持;離不開全市人民、駐莞部隊、武警官兵的實幹奮進,以及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所有參與、支持和關心東莞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成績令人振奮,經驗彌足珍貴。實踐充分證明:唯有堅持深入轉型、加快升級,才能破解發展難題,轉變發展方式。唯有堅持政府主導、市場主體,才能強化轉型發展的科學導向,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唯有堅持產業強市、特色發展,才能發揮比較優勢,鞏固城市地位。唯有堅持關注基層、民生為本,才能促進協調發展,讓改革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老百姓。唯有堅持求真務實、強化執行,才能將上級和市委的決策部署,轉化為推動東莞發展的有效舉措。唯有堅持著眼大局、團結奮進,才能凝聚幹事創業力量,推動東莞不斷實現新的發展。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存在的隱憂:一是產業結構調整任重道遠。對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仍然較強,產業核心競爭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和抗禦風險能力仍待提升,新產業帶動、大項目支撐力度不足。二是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土地、能源等要素供給越來越緊張,節能減排、生態建設和環境治理任務艱巨。三是社會管理壓力依然較大。社會治安形勢雖然有所好轉,但與人民民眾的期望仍有差距,安全事故還時有發生,矛盾排查調處與化解還不徹底,社會管理的體制機制和方法手段仍需最佳化。四是均衡發展水平尚待提升。個別鎮村負債較重,集體經濟穩健增長和持續增收面臨考驗,市內扶貧任務比較艱巨。五是城市管理模式仍較粗放。交通秩序、環境衛生、設施管養、內澇防治、違法建築等方面的問題不可忽視,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六是政府自身建設仍需加強。政府的創新意識、行政效能、服務水平等還有待改善,一些政府工作人員存在小富即安、小進則滿、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浮躁思想與懶散作風。對此,我們將以高度的使命感與緊迫感,認真有效加以解決。
今後五年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
未來五年,是面臨重大挑戰的發展轉型期。從國際環境看,金融危機仍在延續,世界經濟復甦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東莞外向依存度較高,吸引外商投資、擴大外貿出口、穩定企業經營面臨嚴峻考驗。從國內環境看,全面開發開放步伐加快,區域競爭日益激烈,新開發城市大力招商引資,吸引了我市部分產業外移,而長三角、環渤海地區不少兄弟城市後來居上,在發展新興產業方面形成了先發優勢,我市產業結構調整面臨嚴峻考驗。從珠三角區域看,廣州、深圳的中心城市地位突出,對我市的高端產業、人才等具有強大的磁吸效應,而惠州等周邊城市成本和要素優勢明顯,對我市擴張期產業也具有較強的承接能力。如何找準自身定位,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增強比較優勢,集聚優勢產業資源,是擺在我市面前的重大課題。從自身實際看,目前我市的人均收入已達到世界中等水平,傳統的產業體系、發展方式無法為經濟成長與企業增收提供足夠動力,經濟減速下行與社會矛盾凸顯的趨勢令人警惕,如果不能及時轉變發展方式,以科技和制度創新注入新的動力,就無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甚至陷入發展停滯與矛盾衝突。內外困難倒逼轉型,克服困難有賴轉型,根本出路在於轉型。
未來五年,是實現高水平崛起的戰略機遇期。當前形勢,危中有機。世界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加速了全球產業布局的調整;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倒逼基層和企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內需市場長期向好,國內新興產業發展和創新成果轉化不斷加快,提供了巨大的增長空間。作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民政改革發展、“三舊”改造等全國、全省試點城市,我市擁有先行先試的寶貴機遇。改革開放30多年形成的對外開放優勢、產業配套優勢、城市環境優勢,為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與廣州、深圳等城市相比,我市在要素成本、配套成本、物流成本、行政成本、生活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綜合優勢,如果發揮利用得好,有利於吸引高端項目和人才。過去五年,東莞在結構調整、自主創新、體制改革等方面已經破了題、開了局。因此,只要我們抓住機遇,主動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就有充分的信心實現高水平崛起。
實現高水平崛起,我們既要繼承歷屆班子的寶貴經驗與務實傳統,也要與時俱進,銳意創新,不斷開創工作新局面。未來五年工作中,我們一定要認真處理好五個方面的關係:
一是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的關係。堅持質量優先,速度服從質量,寧可在提升發展質量的過程中暫時減速,也不能追求低效益、高消耗、不可持續的速度。與此同時,要加快轉型升級,培育新一輪增長的動力,釋放內涵式發展的潛力,拓展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有效應對經濟下行的壓力,全面實現新的加速發展,通過幾年的結構調整和紮實工作,讓東莞在全省、全國重新領跑。
二是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係。堅持“做大增量、調整存量、以增量擴張稀釋存量”的思路,集中資源發展創新型產業尤其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一批產值過千億元的產業和超百億元的企業,構建新的經濟支柱與發展支撐。同時,要以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技術、設計、商業模式與分工體系的創新,加快轉移淘汰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產業環節,提升核心競爭力與綜合效益,更好地融入創新型經濟體系,改善整個經濟結構。
三是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的關係。外源型經濟是我市的特色,必須通過深化對外合作、拓展海外市場、承接新興產業轉移等手段,不斷保持和擴大先發優勢。與此同時,必須深挖對內開放的潛力,大力開拓內需市場,積極引進國內大型央企、龍頭民企、科技型中小企業和相關創新機構,使東莞成為國內外產業資源、創新資源高度集聚的城市。
四是市場調節與政府引導的關係。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要把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結合起來,寓引導調節於主動服務之中,充分利用成本收益等價值規律,善於結合產業規劃、功能區劃、要素配置、資源價格、資助獎勵等調控手段,有針對性地抓好項目發展與產業提升,對優質的初創型企業“雪中送炭”,加速孵化培育,對擴張期成長型企業“錦上添花”,助推做大做強,使市場調節更具導向性與時效性。
五是城市發展與民眾生活的關係。城市發展既要服務於產業發展,更要服從於民眾生活。要完善城市的設施、功能和布局,也要完善城市的環境、管理和服務,努力提供低成本、高品質的城市生活;要突出東莞的生態優勢與自然特色,也要延續東莞的人文脈絡與組團格局,努力塑造有特色、受認同的城市形象;要高水平普及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也要高水平滿足民眾在依法行政、社會公平、政府廉潔等方面的要求,讓城市發展給全市人民帶來全面的福祉。
未來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加快轉型升級、打造創新型經濟為重點,以建設幸福東莞為宗旨,努力把東莞打造為全省科技和產業融合發展的示範區、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樣板區、創新社會管理的引領區,成為廣東現代製造業名城、創新創業之城、生態文明之城、平安和諧之城,實現東莞的高水平崛起。
未來五年,全市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以上,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5%以上,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8%以上,研究與開發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例2.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19.5%,全市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產業結構明顯最佳化,城市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市民生活品質持續改善,做到人均收入更豐、就業機會更多、社會保障更強、文明程度更高、幸福感更強。
未來五年,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務是:
一、致力打造創新型經濟強市
創新型經濟,就是以科技與產業融合為目標、以知識和人才為依託、以創新為動力、以新技術和新產品為著力點、以創新產業為標誌的經濟。發展創新型經濟,是東莞實現高水平崛起的必然要求,是我市未來五年經濟建設的核心任務,也是發展方式轉變的核心內容。只有建立起創新型經濟,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才能破除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才能與韓國、新加坡、台灣等國家和地區一樣,成功實現經濟轉型,步入良性發展軌道;才能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引入新的發展動力,迎來新的增長拐點,實現新的發展格局。這要求我們在今後五年,把打造創新型經濟作為經濟建設的主攻方向,作為實現高水平崛起的主抓手,更堅定、更明確地把政府工作的重點放到產業建設上來,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東莞從產業大市向產業強市邁進。
主攻產業高端,構建創新型經濟體系。以傳統產業優勢突出、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規模、現代服務業支撐有力、都市型農業高效集約為目標,積極構建創新型經濟體系。推動傳統支柱產業加快拓展產業鏈條,搶占研發、設計、先進制造與行銷等高端環節,提升產業競爭力與綜合效益。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引進和培育,著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新一代網際網路、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等產業,努力打造一批超千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推動現代服務業加快聚集和拓展,突出發展與製造業配套的金融服務外包、物流倉儲、研發設計、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等生產性服務業,積極發展總部經濟、會展經濟,打造珠三角新興物流城市和金融強市。結合環境建設與生態修復,著力發展生產、生態、休閒、觀光一體化的都市型農業。
夯實承載平台,最佳化創新型經濟布局。完善園區承接創新型產業的載體功能,科學開發建設松山湖、虎門港、生態園、長安新區及各鎮街工業集聚區,實施各鎮街(園區)差異化發展戰略。把大市區打造為金融中心、總部經濟集聚中心和產業服務中心,加快建設以松山湖為龍頭的園區經濟帶、以虎門港為核心的物流經濟帶、以主城區為核心的商貿經濟帶,加快形成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臨港產業、都市型農業等集聚區,構建起“一個核心區、三大經濟帶、五大產業集聚區”的創新型產業格局。
集聚龍頭項目,引領創新型經濟發展。主動接受廣州、深圳及港台等地輻射,積極承接高端產業轉移,強化市級統籌,加強招商選資,在引進世界500強企業、大型跨國公司、大型央企和龍頭民企上實現新突破。定向扶持一批優質企業做大做強,發揮大項目、大企業輻射效應,打造龍頭項目配套企業群,力爭帶動一批現有產業集群整合提升、促進一批新興產業集群有效形成。鼓勵外資企業增資擴產和設立區域總部,協助拓展新興市場和內銷市場,增強產業植根性,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推進自主創新,增強創新型經濟動力。完善“科技東莞”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推動企業自主創新的資源投入與績效提升,不斷提高科技創新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集中財政專項資金力量,突出重點扶持一批關係城市未來發展的戰略性、創新型產業項目。最佳化創新資源配置,建設和完善一批國家級、省級創新平台,加快突破一批共性和關鍵技術。深入實施人才東莞戰略,加大創新科研團隊和領軍人才的引進培育力度,引導企業善待人才、用好人才,為創新型經濟發展提供智力保障。大力扶持民營經濟尤其是民營製造業發展,增強自主發展和抗禦風險能力。
壯大現代金融,助推創新型經濟提速。建設東莞金融商務區和松山湖金融改革創新服務區,在試點基礎上推動科技金融、物流金融發展,加強莞台金融合作。扶持地方金融機構完善管理、整合壯大、擴張上市。有針對性地引進外資金融機構和跨境金融服務。加大優質企業上市培育力度,積極發展創業投資、產業基金等新型金融組織,引導形成多層次的投融資平台,促進金融、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建設和完善現代金融體系。
二、致力建設宜居生態城市
按照“強心、宜居、內暢、外聯”的思路,統籌布局各種公共設施和資源,建設更加宜居的生態城市。
打造中心突出、組團清晰的城市格局。以提高城市首位度為目標,高標準規劃建設中央商務區、中央商圈和生態休閒區,努力把主城區打造成城市形象展示區和高級人才集聚區。合理布局全市性和片區性重大基礎設施,把松山湖、虎門港、生態園、長安新區打造成產業升級引領區,把各鎮打造成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城市節點。促進布局集中、產業集聚、土地集約,遏制土地低效利用與城市無序擴張。
完善覆蓋城鄉、聯接內外的基礎網路。積極構建內聚外聯的軌道交通網、一環六橫六縱三連的高快速路網、四通八達的主幹支次路網和便捷順暢的公交體系,形成市內“半小時生活圈”、周邊城市“一小時通勤圈”,全面融入珠三角交通一體化網路。健全城市供水、排水、治水體系,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網際網路三網融合,建設智慧城市和無線城市,完善城鄉全覆蓋的水電氣設施和通訊網路。
塑造富有特色、現代品位的城市風格。加強重點區域、重點建築的規劃設計,加快城市更新改造,打造城市亮點和建築精品。結合軌道交通的發展,沿線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一批城市綜合體。借鑑世界先進城市經驗,塑造人性化、生態化、特色化的公共環境,構築錯落有致、寬敞大氣的城市空間。充分發揮我市江河湖庫密集的資源稟賦和環境特色,加快推進沿江沿河的綜合開發,彰顯濱水特色,塑造生態形象。
營造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人居環境。堅持環境建設與資源開發並舉,生態保護與污染治理並重,加快森林公園、市鎮和社區公園、綠道、慢行道等建設,推進綠化覆蓋與生態控制。深入治理水系和大氣污染,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節能減排。完善公共配套與休閒設施建設,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使東莞成為最適宜創業與居住的城市之一。
三、致力提高市民幸福水平
建立健全幸福東莞指標體系,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高市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淨福利水平。
力保社會安定有序。堅持集中整治與長效管理相結合,積極構築公共安全管理新模式,進一步完善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安全生產與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系、防災減災與應急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利益協調、訴求表達、矛盾調處和權益保障機制,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確保矛盾糾紛有效化解,確保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力推區域均衡發展。完善城鄉統籌發展機制,逐步擴大公共財政對村級公共服務投入,減輕基層負擔,促進城鄉協調。幫助欠發達鎮村加快發展,通過財稅激勵、項目支撐、結對幫扶等手段,增強欠發達鎮村發展能力,確保發展速度不低於全市平均水平。創新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探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開展多元化經營,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
力促發展成果共享。加強就業創業服務,健全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完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現戶籍人口社保全覆蓋、新莞人參保率穩步提升、各類保障待遇逐步提高。完善住房保障機制,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加快發展慈善事業,加強殘疾人保障服務。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在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上取得根本突破。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優質化,穩步向新莞人群體覆蓋,努力讓每個市民都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四、致力提升文化軟實力
以提升全民素質為核心,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優先發展教育事業,積極培育城市文明,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
高水平建設文化名城。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用好文化專項資金,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文化惠民工程,保護歷史街區和建築,鼓勵文藝精品創作,扶持文化產業發展,努力建設全國公共文化服務名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現代文化產業名城、嶺南文化精品名城。
全方位打造教育高地。著眼於人的全面發展,整合教育資源,推動教育創新,力爭在發展學前教育、提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水平、促進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強化高等教育服務功能、推進特殊教育發展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建成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教育綜合競爭力達到國內先進地區水平。
深層次彰顯文明形象。大力弘揚“海納百川、厚德務實”的城市精神,深入開展文明創建活動,提升市民文明素質,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深化“六五”普法,強化全社會的法治意識。關愛弱勢群體,推廣志願者服務,樹立文明有序、和諧融洽的城市形象。
五、致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深入轉變政府職能,崇尚實幹,激勵創新,最佳化服務,依法行政,進一步改進機關作風,提升政府形象。
著力打造實幹型政府。以提高效能為導向,樹立奮發有為的意識,強化真抓實幹的作風,全面推行“問題管理”模式,有效提升政府執行力。厲行勤儉節約,減少文山會海,強化工作問責,集中精力抓發展、抓落實,確保工作定一件、乾一件、成一件。
著力打造創新型政府。深化簡政強鎮改革,加快形成有利於統籌發展、提升效能的行政管理體制。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精簡審批事項,最佳化辦事流程。深化財政制度改革,積極構建公共財政體系。整合相關國有資產,建設政府投資平台,以金融創新手段籌集資金,推動城市建設與產業建設。積極培育發展社會組織,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會管理、提供公共服務。
著力打造服務型政府。牢固樹立服務意識,高度重視社情民意,不斷改進工作方法,強化督促指導和現場辦公,及時解決社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實行“一站式”服務,加強政府電子政務建設,大力推廣網上審批,嚴格執行服務承諾制,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提升民眾滿意度。
著力打造法治型政府。堅持科學民主決策,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式,健全行政聽證、社會公示、決策評估等制度。主動接受人大政協及社會各界監督。推進依法行政,深化政務公開,暢通訴求渠道,全面保障人民民眾的知情權、表達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完善行政執法責任制,落實行政過錯責任追究制。紮實推進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健全明查暗訪長效機制,堅決整治損害民眾利益的不正之風。
營造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人居環境。堅持環境建設與資源開發並舉,生態保護與污染治理並重,加快森林公園、市鎮和社區公園、綠道、慢行道等建設,推進綠化覆蓋與生態控制。深入治理水系和大氣污染,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節能減排。完善公共配套與休閒設施建設,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使東莞成為最適宜創業與居住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