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東莞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0年及“十一五”時期工作回顧

剛剛過去的2010年,是我市繼續鞏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成果、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一年。面對有所好轉但仍然複雜的外部形勢,面對繁重艱巨的轉型發展任務,面對深層矛盾日益凸顯、利益深刻變動的社會格局,我們在上級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全面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突出以轉變發展方式為主線,繼續穩增長,加力調結構,積極優環境,全面強管理,銳意抓改革,著力保民生,推動經濟社會在平穩發展的基礎上加快轉型,取得了紮實成效。東莞成為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獲評中國全面小康特別貢獻城市、中國十佳綠色城市、中國十大最關愛民生的城市,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通過了國家驗收。具體體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一、力保平穩增長,切實鞏固了經濟回升勢頭。緊緊抓住外部環境有所好轉的時機,深入實施刺激經濟成長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鞏固應對金融危機的成果,保持了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預計全市實現生產總值4246億元,比上年增長10.3%,人均生產總值66344元,增長14.6%。來源於東莞的財政總收入785億元,增長25.1%,其中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78億元,增嫌循捆長20.2%。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6078億元,比年初增長19.3%。堅持不懈幫扶企業。認真落實“六個10億元”政策,加強用工、用電保障和融資、通關等服務,加快發展保稅物流,開展人民幣貿易結算試點業務。企業經營明顯好轉,外資企業關停外遷數比上年減少11%,增資擴產617宗,增加133宗。工業生產和出口均超過危機前的水平,全市規模以說只罪挨上工業增加值1813億元,增長19%;進出口總額1213億美元,增長28.8%,其中出口696億美元,增長26.1%。堅持不懈擴大內需。落實領導掛鈎督導和審批綠色通道等制度,加快重點基礎設施和優質產業項目建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15億元。實施八大商貿促進工程,培育和引導消費,社會零售總額1108億元,增長15.9%。最佳化外企內銷通道,成功舉辦外博會、台博會、動漫展等,開展莞貨展銷活動,籌建工廠直銷中心,全市工業產品內銷總額3537億元,增長23.6%。堅持不懈扶持鎮村。落實財政超收分成、公共管理支出補助、生態補償等政策,對鎮街統籌土地給予借款支持,實施市內“雙到”扶貧。全年市財政笑謎霸共安排65億元支持鎮村建設,預計32個鎮街可支配收入280.7億元,村組兩級可支配收入183億元,分別增長14.8%和6.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5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4254元,分別增長10%和9.1%。
二、加力調整結構,產業轉型邁出了堅實步伐。把調整產業結構作為核心任務,推進經濟發展方式有效轉變。突出抓好外經貿“五個1000”專項工作。加快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支持企業引進先進技術、最佳化生產模式、拓展內銷店盼市場,全年共受理1250家來料加工企業轉型,新增外資企業研發機構150個,是歷年總數的1.5倍。著力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積極組織赴美加、日韓台等地招商,主動拜訪外企總部,邀請重點企業來莞考察,全年契約利用外資26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7.3億美元,分別增長60.7%和5.3%。突出培育重點企業和新興產業。認定現代產業體系“四個30項目”、商貿流通業“四個十大”項目、民營工業50強、服務業50強和首批總部企業等,實施重點扶持。推動3家企業成功上市。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薄膜太陽能光伏和物聯網2個基地被列為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制定珠三角新興物流城市歸刪騙乃發展規劃。突出增強自主發展能力。完善科技東莞政策,深化產學研合作,開展質量強市活動,推動“兩自”企業發展。全市工業企業技改投資198億元,增長28.2%,專利授權量增長70%。新增省級產業集群升級示範區2個、國家高新技術企業91家、省民營科技企業126家、省級以上技術工程中心14個、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5個、省級以上名牌名標56個,參與制修訂各類技術標準37項,獲批省創新科研團隊3個。完善和落實民營經濟扶持措施,加強內資引進,民營企業登記戶數增長3.1%,實際引進內資176.2億元,增長45.4%。突出加快園區開發建嚷墓兵設。松山湖成功晉升國家級高新區,台灣高科技園開園,粵港澳文化創意產業實驗園落戶,工業產值和稅收總額分別增長23.7%和53.9%。虎門港泊位碼頭建設加快,保稅物流中心投入運行,對台直航航線正式通航。東莞生態園基礎建設加快,生態修復初見成效,首次對外公開招商。長安新區用海申報、規劃編制等工作紮實推進。基本建成7個農業產業園。突出推進節能降耗減排。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強化重點企業監管,加快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治理改造,淘汰落後產能,推廣清潔生產,加強土地執法監察和閒置地處置。全市單位生產總值耗地、耗能分別下降8.3%和2%。預計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分別下降4.2%和3.7%。
三、統籌規劃建設,炒充紙持續改善了城鄉環境。堅持規劃先行、城鄉統籌,推進環境整治,創建宜居城鄉。著力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環莞快速一期等39項市屬重點工程竣工,市軌道交通R2線試驗段等26項工程動工。完成3個市區內澇點整治和75個欠發達村老化水管改造。建成鎮村聯網路31條、110千伏及以上輸變電工程21項、水利防災減災工程71宗、天然氣管網131公里。著力抓好城鄉環境整治。紮實推進綠道網建設,建成區域綠道225公里。加快森林公園設施配套,植樹造林1800多公頃。全面完成在建污水處理廠主體工程,完成運河整治應急工程,全市污水處理能力大大提高,內河涌和水庫污染治理有效加強。著力抓好“三舊”改造。出台土地出讓金調整、容積率計算、拆遷補償指引等配套檔案,完成30萬畝土地的專項規劃和標圖建庫,各鎮街編制了5年專項規劃和年度實施計畫,全市啟動改造地塊174宗、約3.4萬畝。
四、強化社會管理,有效維護了安全穩定。落實綜治維穩責任,促進了社會安定有序。加強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惡性和多發性犯罪,大力開展掃黃禁賭等專項行動,深入整治治安重點區域和行業,加強巡邏防控與校園安保。新建省“六好”平安和諧社區41個,市平安社區218個,全年刑事案件破案宗數增長26.9%。加強安全防範工作。深入推進危險化學品、“三小”場所、出租屋、建築安全、食品藥品質量等專項整治,開展創新消防管理試點,落實掛牌督辦任務,排查和整改了一批安全隱患。新建鎮街應急避災中心17個,建成食品安全樣板市場67個,全市各類安全事故宗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3.2%和2.2%。加強市政交通管理。強化城管綜合執法,深入整治城市“六亂”,加強市政設施、環衛綠化等管理養護。完善道路護欄設施和步行系統,完成一批交通隱患點的整治,嚴查酒後駕駛。發展公共運輸,新增公交運力120輛、線路12條,更新計程車600輛,新建了一批首末站和候車亭,建成運河路腳踏車專用道示範工程。加強矛盾糾紛調解。完成鎮街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和村(社區)綜治工作站的建設,落實領導接訪包案和帶案下訪等制度,民眾信訪總量下降23.4%,糾紛調處成功率達93%。加強勞動執法監察和勞資關係調解,勞資突發事件、欠薪逃匿案件分別下降3.4%和37 %。
五、辦好民生實事,全面發展了社會事業。市財政用於民生事業支出116.4億元,基本完成向市民承諾的十件實事。切實做好就業培訓工作。加強就業服務,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推廣“村民車間”模式,繼續實施免費技能培訓、工資差額補貼、崗位津貼等政策,全年共培訓勞動力13.1萬人次,發放就業補貼2.7億元,戶籍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率9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切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兩次調整醫保待遇,最高支付額提至15萬元,職工和農(居)民退休金分別增長10.2%和44.8%。建立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向困難人群發放臨時物價補貼,發放高齡津貼,設立自然災害人身保障金。加強住房保障工作,幫助2978戶低收入家庭解決住房困難。開展“廣東扶貧濟困日”和首屆“東莞慈善日”活動。積極做好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服務。切實繁榮文化教育事業。出台文化名城建設規劃綱要和若干政策,舉辦各級各類文化系列活動,新入選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莞文藝作品首獲文華大獎,東莞作家首獲魯迅文學獎。加快學校布局調整,完成擴建新建6所中學。出台助學貸款和學歷進修補助政策。新招收近1.5萬名新莞人子女入讀公辦學校,設立民辦學校扶持專項資金。高考每萬戶籍人口升大學人數居全省首位。切實推動醫療、體育等事業發展。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市中醫院新院等大型醫療機構建設,有效防控基孔肯雅熱等疫情。廣泛開展民眾體育運動,成功承辦第16屆亞運會舉重賽事,參加第13屆省運會取得佳績,宏遠男籃第六次奪取全國聯賽冠軍。最佳化計生服務,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口自然增長率6.23‰。國防人防、擁軍優屬、科普法普、外事僑務、海洋漁業、工青婦幼、民族宗教、統計審計、氣象測報、檔案方誌、志願服務、打私等各項工作紮實推進。
六、深化各項改革,激發了體制機制活力。堅持先行先試,銳意改革創新,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提升行政服務效能。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完成部門“三定”方案,市政府工作部門從37個調整為32個,市直臨時議事協調機構精簡53%。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實施事業單位崗位設定和人員聘用制度,新進人員實行公開招考。深化鎮村管理體制改革。推進石龍、塘廈簡政強鎮試點工作,擴大下放事項,最佳化機構設定,並在中心鎮和市屬園區鋪開。村級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基本完成集體林權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開展第四輪清理工作,調整審批事項232項,精簡32%。積極推進並聯審批、網上審批和電子監察。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實行積分制入戶和居住證制度,近1.2萬名新莞人獲得積分入戶資格。深化公共事業改革。推動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建立基本藥物制度,確立4家公立醫院改革試點。認真履行部省協定,推進民政工作改革,推行居家養老服務,開展社會工作試點。完成水務一體化管理以及農村公路養護改革。深化機關作風建設。加強廉政和執行力建設,將加工貿易轉型等13項重要工作和十件實事納入行政問責範圍。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式和政務公開制度,市長辦公會向媒體開放。深入開展財政績效評價。實施大規模幹部培訓。繼續開展市民評機關活動。深化區域合作發展。推進深莞惠一體化發展,制定“四年大發展”工作方案,三市在界河污染共治、交通對接、社會管理聯動和社保卡互通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落實“雙轉移”戰略,市財政投入1億元推進莞韶、莞惠產業轉移園區建設。投入援建資金9億元,提前完成援建四川映秀任務。制定支援新疆農三師圖木舒克市總體方案和規劃,3個試點項目竣工。落實推進與雲浮、韶關兩市“雙到”扶貧開發,籌集幫扶資金2.2億元,幫助50.8%的貧困戶實現了脫貧。捐贈甘肅玉樹災區6311萬元,援助廣西河池、西藏林芝、新疆伊吾等對口幫扶地區財物1986萬元。
剛剛過去的2010年,也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五年來,我們積極穩妥地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各項目標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這五年,是綜合實力穩步增強的五年。我們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努力實現了高基數上的平穩較快發展。全市生產總值五年增加2000億元,財政總收入增長1.3倍,年度固定資產投資、社會零售總額均突破1000億元,各項存款餘額突破6000億元,出口總額穩居全國第四。鎮街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7億元,村組平均可支配收入超3000萬元。東莞被列為全國改革開放18個典型地區之一。
這五年,是結構調整逐步加速的五年。我們解放思想,科學謀劃,以深入發動強化共識,以激勵政策明確導向,以罕見力度穩企扶企,以危機倒逼助推轉型,結構調整明顯加快。呈現出三大產業結構、內外經濟結構、企業經營形態、產品市場結構最佳化,以及人均經濟指標、自主創新能力、節能減排水平、產業集聚程度提升的良好態勢。工業技改投資五年增長4倍,專利授權量躍居全省第二。
這五年,是城鄉環境持續最佳化的五年。我們加強統籌,以城帶鄉,全社會投入2300多億元推進城市建設,投入200多億元治理水污染,建成數百宗工程防災減災,紮實推進“四清理”、“五整治”以及森林公園建設。城鄉一體化程度更高,市中心區地位更加凸顯,鎮村形象更加靚麗,水環境明顯好轉,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先後獲得了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榮譽。
這五年,是社會管理全面提升的五年。我們強力打好“治摩”、“治吧”、整治出租屋、掃除黑診所等戰役,全面推進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改、大培訓、大建設,堅持開展民間糾紛調處、勞動爭議調解、市鎮領導接訪等行動,建立健全維穩綜治、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長效機制。各類事故指標、刑事案件和信訪數量穩步下降,民眾安全感明顯增強,社會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東莞獲評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
這五年,是民眾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我們始終堅持民生為本,市財政累計投入453.4億元用於發展社會事業,公辦義務教育實現了全免費,教育強鎮和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實現了全覆蓋,基本醫療和養老保險實現了城鄉統籌,公園和博物館等實現了免費開放。城市居民和農民收入穩步增長,最低工資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逐步提高。城鄉公共服務更加完善,市民素質不斷提升。東莞進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
各位代表!
五年的發展令人鼓舞,奮鬥的歷程讓人銘記。五年風雨兼程,五年春華秋實,我們在困難中保持了平穩發展,在危機中加快了轉型步伐,在磨礪中經受了嚴峻考驗,在奮進中堅定了信心決心,在實幹中鑄就了新的輝煌。這離不開上級和市委的堅強領導,離不開市人大、市政協與各民主黨派的監督支持,離不開廣大市民、新莞人和外來投資者以及駐莞部隊的共同努力,離不開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以及國際友人的關心幫助。在此,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五年的發展啟示良多,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我們深切地體會到:必須強化轉型才有出路的共識。只有深入踐行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社會雙轉型,才能增強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必須堅定製造業立市的方向。實體經濟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製造業是東莞經濟的品牌和特色。只有堅定不移地建設現代製造業名城,才能強化產業依託,發揮比較優勢。必須堅守強鎮才能強市的理念。鎮村是東莞的發展之基、實力所在、惠民所依,只有堅持不懈地做強鎮域經濟,才能築牢全市發展根基。必須堅持實施環境取勝的戰略。城鄉一體、組團發展、綠色寬暢是東莞城市環境的獨特優勢,只有堅定生態宜居的發展定位,深入實施環境取勝戰略,才能贏得主動。必須發揚實幹創新發展的精神。實幹鑄就了東莞“海納百川、厚德務實”的城市精神,培育了東莞人開拓創新的膽識和勇氣,成就了東莞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先地位。只有發揚實幹精神,永不止步,永不懈怠,才能永葆活力,開創未來。
五年的發展攻堅克難,當前的問題仍有不少。我們清醒地看到:經濟回升基礎仍不牢固。儘管已基本走出金融危機的低谷,但部分經濟指標與危機前比,與珠三角其他城市比,還存在一定差距。結構調整力度仍需加大。外向依賴、資源依賴程度還比較高,優質品牌企業還不夠多、不夠強,企業總體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環境資源壓力仍然較大。土地、能源等資源制約突出,污染治理與環境保護力度仍需加大。均衡發展水平仍待提升。鎮村之間發展不平衡,村組集體收不抵支現象有所增多。社會管理工作仍需加強。社會不穩定因素依然較多,治安管理、安全生產、信訪矛盾、教育公平、醫療改革等仍然面臨較大壓力,近來物價的持續上漲也給民眾生活造成了一定影響。政府服務效率仍待提高。機關作風有待深入改進,辦事難等依然是民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之一。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努力破解。
“十二五”時期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二五”時期將是世界經濟格局的複雜變革期,是全球新興產業、新興市場孕育發展的重大機遇期,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對東莞來講,這將是深入推進雙轉型、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五年。雖然我們面臨著外向依存度過高、先發優勢弱化、企業成本上升、節能減排和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等挑戰,中央貨幣政策收緊、積極財政政策力度減弱以及國內較大的通脹壓力等,也將對東莞經濟帶來一定的影響。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擁有許多有利條件:外部經濟環境有望逐步好轉,我國城鎮化建設加快,內需拉動效果逐步顯現;全市發展基礎紮實,政府和民間的創造力較強,推動轉型發展的思想更加統一、目標更加明確、方法更加對頭,東莞和諧的人文環境、舒適的城市環境、公平的市場環境以及完備的產業體系仍然受到客商信賴。因此,我們必須準確把握國內外的形勢變化,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和創新意識,既要對困難有充分的估計和應對的準備,又要堅定信心決心,揚長避短,主動作為,努力推動東莞經濟社會沿著科學發展的道路穩步前進。
“十二五”時期東莞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東莞”為核心,以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城市升級為重點,深入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努力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主要發展目標: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結構調整取得明顯突破,城市軟實力明顯提升,體制機制明顯完善,人民幸福感明顯增強。
要實現上述目標,必須處理好發展速度與發展方式、硬實力與軟實力、經濟成長與民生福祉、政府與市場、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必須堅持先行先試、轉型發展,堅持調整結構、創新發展,堅持節能減排、綠色發展,堅持統籌協調、和諧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惠民發展,堅持擴大開放、合作發展。要重點在以下四大方面下功夫:
一、深入提升“東莞製造”品牌。毫不動搖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從資源主導、粗放增長向創新主導、綠色低碳轉變,從多輪驅動、零散發展向園區帶動、集群發展轉變,從外向依賴向內外並重轉變。大力調整產業存量,深入開展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大扶優扶強力度,促進現有企業做大做強。大力提升產業增量,提高利用內外資水平,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五年倍增計畫,努力實現以大補小、以優代劣。大力提高產業質量,加強科技創新和品牌建設,壯大民營經濟,擴大內需市場,落實節能減排,實現高端化、本土化、集約化發展。大力強化產業服務,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建設金融強市、珠三角新興物流城市、會展休閒之都。大力最佳化產業布局,加快形成“一個核心區、三大經濟帶、五大產業集聚區”的產業空間布局,打造更多更高層次的產業集群。全面構建起先進制造業實力較強、現代服務業支撐有力、都市農業高效集約的現代產業體系,切實提高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二、深入打造生態宜居城市。對城市總體規划進行修編,按照“強核、宜居、內暢、外聯”的思路,進一步完善城市格局、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性格。堅持基礎設施先行,以構建內聚外聯的軌道交通為突破,完善一環六橫六縱三連的高快速路網、四通八達的主幹支次路網和便捷順暢的公交體系,推動市民出行方式轉變,建成市內半小時生活圈;以打造“智慧東莞”為方向,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網際網路三網融合,加快物聯網發展,完善城鄉全覆蓋的水電氣設施和通訊網路。堅持組團發展,大力提升以中央商務區、商貿區、生態休閒區為重點的市中心區建設,推進各鎮標誌性片區和成熟社區的建設,力爭把主城區建設成為城市形象展示區、高級人才集聚區和成熟社區示範區,各個鎮建設成為具有“小市富縣”配套水平的城市支點。堅持環境取勝戰略,突出以綠為魂、水氣同治,深入推進環境整治,努力做到天更藍、水更清、城更綠。堅持建管並重,大力推進城市管理精細化、數位化、社會化。努力爭創國家生態城市。
三、深入推進文化名城建設。緊緊把握住提高人的素質這個核心要求,深化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培育現代城市文明,弘揚“海納百川、厚德務實”的城市精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建設學習型城市,形成良好社會風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地位。加快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水平,打造職業教育品牌特色,促進高等教育跨越發展、成人教育多元發展,努力建設全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珠三角重要人力資源培訓配置基地和人才高地。推進文化名城建設,打響東莞特色文化品牌,促進文化事業產業繁榮發展,初步建成全國公共文化服務名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現代文化產業名城、嶺南文化精品名城。
四、深入建設和諧幸福家園。堅持發展民生社會事業,維護安定局面,增進社會和諧,不斷提高市民幸福指數。推動公安護民,努力實現社會治安根本性好轉,信訪數量和安全生產事故逐年降低,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切實提高,市民安全感顯著增強,建成全國和諧勞動關係示範區。推動強鎮富民,推動鎮村集體經濟增資減債,扶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打造更多的名鎮名村,進一步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以此為依託促進充分就業和自主創業,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推動衛生健民,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明顯緩解,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推動社保惠民,全市居民的參保面不斷擴大,人人享有保障的目標基本實現。推動服務便民,建立現代社會工作制度,建成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網路,建成10分鐘公共服務圈,初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義十分重大。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2011年全市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8.5%,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外貿出口總額增長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52%,城鎮登記失業率、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分別控制在3%以內和4%左右。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中央十七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和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東莞”為核心,認真落實國家巨觀調控政策,著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著力增強內需拉動、力促平穩增長,著力加強建設管理、提升發展環境,著力辦好社會事業、保障民生改善,鞏固和擴大應對金融危機成果,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十二五”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圍繞以上目標要求,今年要重點抓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著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紮實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加快加工貿易轉型。抓好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工作,制定方案,爭取政策支持,用好專項資金,加強轉型服務,推動來料加工企業轉“三資”或民營,支持企業向研發和銷售環節拓展。加快發展保稅物流,繼續舉行“莞貨全國行”活動,加強與大型零售、電子商務機構的合作。改革加工貿易管理模式,推進外經貿、海關、企業三方聯網管理。
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制定傳統產業集群發展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堅持專業興鎮,扶持各鎮集中精力發展1—2個優勢傳統產業。推廣專業鎮、專業市場與會展業聯動發展模式,加強專業市場整合培育,辦好各類知名展會。探索建立工業設計中心。加強“東莞老字號”宣傳推介,扶持傳統特色企業發展。
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及配套政策,重點推動半導體照明、高端新型電子信息、電動汽車、太陽能光伏四大產業發展。加快省市共建產業基地建設,爭取電動汽車等產業納入省級基地。加大新興產業骨幹企業的引進培育,實行用地用電優先保障,政府採購優先考慮,帶動形成新興產業集群。
加快現代服務產業發展。落實新興物流城市實施意見,推動“一港三帶六園區”的規劃建設,加快海港航運、城市配送等發展。推進市金融商務區建設,深化區域金融合作,發展新型金融機構,促進地方金融改革創新。加快商業網點規劃修編,整合完善西正、東縱、世博、鴻福、華南摩爾等商貿集聚區,提升主城區商業檔次。發展旅遊、設計、會計、法律等產業。
二、著力加強科技創新,不斷提高自主發展能力
整合完善現有政策,五年投入100億元,深入實施科技東莞工程,提升產業競爭力和自主發展能力。
積極培育“兩自”企業。支持企業組建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資助重大科技專項、粵港招標項目和科技合作交流項目,提升企業技術創新水平。落實稅收減免政策,引導企業加強技術改造。深入開展質量強市活動,扶持品牌經營,試行品牌質押,加強區域品牌培育與保護,支持企業參與行業標準制訂。
加強創新平台建設。加快建設中科院信息技術研發中心等公共平台,支持半導體照明等行業以及茶山食品、沙田港口物流等專業鎮創新平台建設,抓緊建設國家半導體光源產品質檢中心、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等檢測平台。加強對已建平台的運營管理。落實人才引進政策,積極引進培育科技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建立高層次人才列席重大會議制度。
深化產學研合作。設立產學研合作專項資金,推動科技金融結合,支持技術研發。建設一批產學研示範基地,組建太陽能、雲計算、物聯網等產學研聯盟,加快散裂中子源與民用核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實施科技特派員計畫,辦好科技合作周,推動企業與高校院所交流對接。推進專利培育、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認定工作,發展智慧財產權交易市場。
引導扶持民營經濟發展。完善和落實扶持民營經濟政策措施,選定一批成長型民營企業進行重點幫扶,引導民間資本投向先進制造業領域,加強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發揮行業協會和商會作用,支持興建市民營大廈。
三、著力實施引優扶強,提升產業集約發展水平
充分發揮園區的產業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加力引進和培育優質企業,不斷壯大產業實力。
加大園區開發建設力度。加強松山湖招商推介,用好國家級園區優惠政策,完善各項配套,推動落戶項目儘快投產。抓好虎門港二期市政工程及麻涌港區建設,建成東莞保稅物流中心和虎門港數據中心,提升港口吞吐量。加快生態園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開展招商活動。完成長安新區總體規劃編制,爭取儘快進入開發階段。制定鎮街工業集聚區整合改造指導意見。
加大優質項目引進力度。完善招商引資目錄,建立重大項目洽談、決策快速反應機制,積極引進跨國企業、央企和大型民企。開展日韓台駐點招商,逐步建立政企高層溝通機制。完善用地指標分配機制,優先解決一批優質項目用地問題。加強對鎮街招商的協調指導,鼓勵合作引進大項目。
加大龍頭企業培育力度。落實能源保障、辦事優先等政策,大力扶持521家重點工業企業、現代產業體系“四個30項目”、商貿流通業“四個十大”項目、民營工業50強和服務業50強等。選定一批具備潛力的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力爭兩年內培育主營業務收入超50億元企業15家以上,超100億元3家以上,並對實現目標的企業給予獎勵。認定第四批上市後備企業,力爭新增上市3—5家。
四、著力加快改舊建新,推動城鄉環境持續最佳化
啟動城市總體規劃修編,以重點項目、“三舊”改造、環保工程等為抓手,深入推進城鄉規劃建設,進一步擴大投資拉動,完善城市功能,增創環境新優勢。
推動交通項目建設全面提速。積極配合穗莞深、穗莞惠城際軌道交通工程,加快市軌道交通R2線建設,加強沿線土地規劃統籌。推進東莞新火車站及其配套建設,加快東莞東站升級改造。建成廣深沿江高速東莞段一期、虎門港支線一期、東莞大道延長線,加快從莞高速、深圳外環、博深高速、莞番高速東莞段和虎崗高速延長線、環莞快速二期、松山湖大道常平連線線,以及東江梨川、東平大橋等建設。完成中麻公路、S120石排至橋頭段、S256南城至虎門段、S358長安至虎門段改造,抓緊石大公路、東部快速企石至橋頭段改造,推進沿海公路、疏港大道等建設。
推動城市功能配套加快完善。加快中央商務區、商貿區、生態休閒區的規劃建設,抓緊推進南城總部經濟片區、東城中心片區、東莞火車站石龍茶山新片區等建設,建成廣電中心、市中醫院新院、籃球中心等項目,加快工人文化宮、市民藝術中心等項目,進一步增強主城區功能。繼續完善城市水電氣網路,推進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成110千伏及以上輸變電工程16項、天然氣管網140公里、改造供水管網600公里。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推動“三舊”改造取得突破。用好政策優惠期,加快解決歷史用地手續問題。加強改造方向引導,注重開發產業性項目和公益性項目。實行領導掛鈎督導,簡化工作流程,推行並聯審批和逾期同意制,加強政策宣傳輔導,加快解決征地、拆遷、審批等難題。抓好試點建設,強化示範帶動,推動已批項目加快開工建設。
推動環境整治工程深入實施。嚴格落實生態控制和耕地保護紅線,研究分期實施生態保護區退果還林工程。編制全市綠道網總體規劃,啟動市級和社區綠道建設。加快黃旗山城市公園的建設和已建森林公園的配套,啟動鳳崗南門山、清溪山水天地等森林公園建設。加強社區綠化,新建一批鄉村公園,創建一批宜居社區。加強污水處理廠運營管理,加快支次截污管網建設,推進運河及掛影洲中心涌綜合整治。加快4座垃圾處理廠和7個環保專業基地建設。嚴格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加強排污監控和環境監測,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計畫,推廣節能技術和清潔生產,強化土地執法監察,盤活存量土地。
五、著力扶持鎮村發展,切實增強基層活力
鎮村是全市發展的重要基礎,集體經濟是東莞的特色和優勢,必須促進鎮村持續穩定發展,打造更多的名鎮名村。
加力推進市內幫扶。改革市鎮財政管理體制,通過提高分成、超收獎勵、增加補助等措施,每年增加鎮街財力約15億元。出台激勵村一級轉型的財政政策。開展市內“雙到”扶貧,繼續實施原有扶貧貸款貼息、公共管理支出補助等措施,設立定點幫扶資金,延長借款期限,擴大使用範圍,對所有基本農田實行生態補償,實施用地收費返還。年內幫助60%的欠發達村和貧困戶脫貧。
理順鎮村管理體制。深入推進簡政強鎮,推動中心鎮和三大市屬園區加快改革,用好下放事權。推進黃江、厚街村級體制改革試點。設立農村經濟風險儲備金,加強鎮村集體資產和債權債務管理,出台農村幹部薪酬管理辦法,制定政經分賬核算和集體經濟多元化經營的指導意見,嚴控非生產性支出和超前分配。做好鎮村(居)班子和農村股份經濟組織換屆工作。
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園建設,加強項目引進,打造精細農業示範區。推進標準化基本農田建設,促進農業用地集約和規模經營,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開展科技下鄉,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推廣先進裝備,提高生產效益。加快漁區建設改造,穩定海洋漁業發展。
六、著力強化社會管理,維護和諧穩定局面
堅持防範與打擊並重、服務與管理並舉,不斷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努力維護社會穩定。
繼續狠抓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保持高壓態勢,加強治安複雜場所整治,嚴厲打擊惡性犯罪和多發性犯罪,突出打擊汽車搶劫、入室盜竊、黃賭毒等。推進“平安公交”建設,加強出租屋管理。探索推動巡警體制改革,強化公安信息化和執法規範化建設。加大安全宣教和隱患排查整治力度,實施消防“防火牆”工程,加快“三鎮一港”化工園區建設。完善各級應急機構建設,建成市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提高突發事件聯合處置能力。
繼續狠抓勞動監察執法和信訪調解。加強人文關懷,改善用工環境。開展勞動監察格線化和網路化建設,提高勞動仲裁處理效率,嚴厲打擊欠薪逃匿等行為。建成市人民來訪接待廳,完善基層綜治信訪維穩機構,強化矛盾排查化解,落實領導接訪包案和幹部下訪制度,妥善解決民眾合理訴求。
繼續狠抓市政交通和綜合執法管理。增加公交運力和線路,加快完善公交站點和公共停車場建設,提升公交服務質量。加強交通疏導和執法值勤,加快交通擁堵點的改造,完善步行系統、腳踏車道以及視頻監控、護欄設施。加強城鄉內澇整治,修繕農村巷道和排污排水設施。探索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繼續改進環衛保潔工作。加強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深入整治城市“六亂”,抓好流動商販管理和違法建築整治。
繼續狠抓平安和諧社區建設。啟動“幸福家園”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實施社區工作人員培訓工程,打造社區優質服務示範點,繼續抓好省“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市平安社區創建工作。加大社會工作力度,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建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度。加快成熟社區建設,出台考核驗收標準,推動社區功能配套加快完善。
七、著力發展各項事業,有效保障民生改善
堅持以人為本,大力改善民生,繼續辦好十件實事,推動社會事業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鋪開文化名城建設。設立5年共50億元的專項資金,出台配套政策。推進全國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建設,完善城鄉文化設施,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啟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建設中國近代史主題公園。加快印刷、創意設計、現代傳媒等行業發展。打造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藝術精品。實施城市形象塑造和提升工程。力保蟬聯全國文明城市。
提升教育發展水平。增加財政對教育的投入,提高公辦中國小的生均經費標準。加大市鎮財政對學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壯大公辦幼稚園規模,提升民辦發展水平,落實村(社區)和新建小區辦園,提高幼師待遇,規範學前教育管理。完成10所高中學校新建擴建和職教城一期工程,落實省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各項工作,支持高等教育發展。
推進健康城市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穩妥開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質量。加強重大傳染病和職業病防控。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加大檢測抽查力度。完善各項體育設施,推動民眾體育和競技體育蓬勃發展。繼續做好人口計生工作。
做好就業社保等工作。鼓勵開辦“村民車間”,實施青年見習培訓計畫,開展農民工專場招聘,幫助市民充分就業創業。完善城鄉一體社保體系,提高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將低保標準從400元提高到440元,實施低保動態管理,增加特困低保家庭生活補助。制定臨時救助辦法,探索為困難人群購買重大疾病保險,完善專項慈善基金運行機制。落實積分制入戶和居住證制度,探索基本公共服務積分制管理。抓好“菜籃子”工程,加強物價管理,向困難民眾發放臨時物價補貼。加強住房保障,建設雅園新村二期。紮實開展雙擁共建,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繼續做好國防人防、科普法普、外事僑務、工青婦幼、民族宗教、統計審計、檔案方誌、氣象、打私等工作。
八、著力落實規劃綱要,積極擴大開放合作
深入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積極落實內地與港澳台相關經貿合作協定,落實對口幫扶任務,推動區域合作與協調發展。
強化深莞惠一體化合作。共同編制深莞惠區域協調發展總體規劃,論證建立產業合作示範區。加快跨界路網對接,最佳化跨界公交線路,推進車輛通行年票互通。加強界河聯合整治,開展大氣污染聯合防治。加強水資源開發利用、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打擊跨區域犯罪和處置突發事件的協作。推進職稱鑑定和證書互認互通、醫療保險異地結算、養老保險無障礙轉移,以及勞動監察、勞動仲裁合作。
強化與港澳台等交流合作。加強與香港、澳門在城市管理、金融、會展、旅遊、教育、衛生等方面的合作,落實產業服務制度,促進在莞港資企業轉型升級。加強與台灣高科技產業、現代農業等合作,推動松山湖台灣高科技園儘快形成規模效益,推進虎門港與高雄港、基隆港的合作。加強與東協合作,開拓新興市場。
強化對口援建與扶貧協作。落實援疆、援藏計畫,抓緊啟動一批民生項目。紮實推進與雲浮、韶關兩市“雙到”扶貧開發,力爭提前實現80%貧困戶脫貧的目標。用好省市扶持資金,加強莞韶、莞惠產業轉移園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完成援建汶川映秀收尾工作。繼續做好對廣西河池等地的對口幫扶。
九、著力加強自身建設,打造廉潔高效政府
堅持依法行政,最佳化政府服務,狠抓工作落實,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進一步加強依法行政。認真執行人大決議,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式規定,健全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促進科學民主決策。制定行政處罰裁量標準,完善處罰程式,開展執法評議考核,進一步規範執法行為。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完善網路問政平台及政務信息共享平台。推動中心鎮成立法制機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進一步提升服務效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和落實重點項目並聯審批、逾時默認制度,推動一批民眾常辦事務上網審批。完善政府採購實施辦法,加強財政資金績效評價,全面推行市級財務核算信息集中監管改革,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推廣“一站式服務”,嚴格執行首問責任、限時辦結、責任追究等六項制度。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落實各項扶企制度,幫助解決好用工、用電、用地、融資等問題。
進一步改進機關作風。加強重大決策和重點工作的跟蹤督查,落實現場辦公和季度片會制度,促進難點問題解決。嚴格厲行節約,嚴控會議和慶典活動,建設全市視頻會議系統。落實《廉政準則》,推進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建設綜合型紀檢監察平台。健全明查暗訪機制,堅決糾正不正之風。
各位代表!“十二五”的藍圖已經繪就,各項目標任務已經明確。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必須恪守主抓執行的職責,拿出只爭朝夕的幹勁、不甘人後的拼勁,在抓落實上見分曉、比高低;必須牢記執政為民的宗旨,堅持一切為了民眾,一切依靠民眾,在惠民生上辦實事、辦好事;必須提振奮發有為的精神,堅定改革創新的決心,強化攻堅克難的銳氣,在促轉型上求突破、勇爭先,為建設幸福東莞而努力奮鬥!
名詞註解:
“雙到”扶貧:指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省委省政府提出,從2009年開始,用3年時間,對省內欠發達地區的貧困村、貧困戶,通過“規劃到戶責任到人”進行幫扶,確保基本實現脫貧。其中我市承擔韶關、雲浮兩地的幫扶任務。參照省的做法,我市對市內的欠發達村、低保困難戶也開展“雙到”扶貧。
外經貿“五個1000”專項工作:即推動1000家來料加工企業轉變形態、推動1000家加工貿易企業拓展內銷市場、推動1000家加工貿易企業提升生產力水平、拜訪1000家目標引進企業(機構)、邀請1000家海外企業(機構)深入考察我市投資環境。
現代產業體系“四個30項目”:即3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30個先進制造業項目、30個優勢傳統產業項目、30個現代服務業項目。
商貿流通業“四個十大”項目:即十大連鎖經營企業、十大專業市場、十大物流企業和十大會展項目。
一個核心區、三大經濟帶、五大產業集聚區:一個核心區即中心城區建設現代產業核心區;三大經濟帶即以松山湖為龍頭的園區經濟帶、以虎門港為依託的物流經濟帶、以主城區為核心的商貿經濟帶;五大產業集聚區即先進制造業集聚區、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臨港產業集聚區、現代農業集聚區。
“強核、宜居、內暢、外聯”:“強核”是指強化主城區和各鎮中心區的城市功能;“宜居”是指營造生態宜居環境;“內暢”是指打造連線順暢的市內交通網路;“外聯”是指打通對外連線通道。
物流“一港三帶六園區”:一港即虎門港物流基地;三帶即西部沿海物流產業帶、東部鐵路物流產業帶、中部城市物流產業帶;六園區即東莞市保稅物流園、立沙島石化物流園、常平大京九物流園、石龍紅海物流園、茶山鐵路物流園、生態園城市配送物流園。
消防“防火牆”工程:全面加強消防建設,力爭通過三年努力,形成政府部門、社會單位、民眾共同參與的群防群控格局,推動消防安全環境明顯改善,重特大尤其是群死群傷火災事故有效遏制。
“三鎮一港”化工園區:在謝崗、大嶺山、清溪、虎門港建立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經營重點規劃區域。
“幸福家園”社區服務體系:今年啟動體系建設,到2015年基本建成,主要包括打造社區生活服務中心示範點、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培訓社會建設人才、建立社區政務服務中心、建設物業管理型社區等。
2011年市政府十件實事
一、加強社會治安治理。嚴厲打擊入室盜竊及路面“雙搶”違法犯罪活動,全市社區警情同比下降12%、路面“雙搶”警情下降10%;打造“平安公交”,全市50%以上公交企業成立內保機構,二級以上車站全部成立警務室,創建700台平安車廂、15個平安車站,全市公交治安警情下降15%。
二、建設一批學校。投入23億元,建成市第六高級中學、市第七高級中學、市第八高級中學、市信息職業技術學校、石龍中學、萬江中學、厚街專業技術學校、市衛生學校,完成市第五高級中學、長安職業高級中學擴建工程,基本完成職教城一期工程建設。
三、完善公共衛生服務。投入8億元,全面實施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免疫規劃、傳染病報告處理、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壓和糖尿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9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覆蓋城鄉居民;建成市中醫院新院和廣東醫學院附屬松山湖醫院(市第二人民醫院)並投入使用。
四、加大就業保障和扶貧力度。投入8億元,實現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東莞生源應屆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90%以上;將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待遇提高10%以上;將低保標準從400元提高到440元;年內實現60%的欠發達村村組兩級集體經營性年純收入達到150萬元,實現60%以上已結對幫扶的有勞動能力的低保戶脫貧。
五、建設宜居社區和社區生活服務中心。投入2億元,年內建成80個宜居社區(村),創建20個社區生活服務中心示範點。
六、整治市區內澇。投入8億元,基本完成鴻福河和四環路宏遠路段內澇整治工程,動工建設東縱路內澇整治工程。
七、保障食品安全。加強食品抽檢,確保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合格率達97%以上、生豬“瘦肉精”殘留檢測合格率達99%以上、水產品藥物殘留檢測合格率達95%以上、食品生產環節抽檢合格率85%以上;新建30個食品安全樣板市場;創建5條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範街。
八、建設城市綠道和森林公園。投入7億元,建成260公里城市綠道,基本建成鳳崗鎮南門山和清溪鎮山水天地兩個森林公園,規劃建設黃江鎮黃牛埔、清泉,鳳崗鎮碧湖,寮步鎮佛靈湖等4個森林公園。
九、治理垃圾填埋場、汽車尾氣和工業鍋爐。投入8000萬元,整改塘廈、虎門、樟木頭三座垃圾填埋場,實現無害化處理;治理營運客貨車尾氣,抽檢達標率達78%以上,淘汰或改造工業鍋爐400個,改善全市空氣品質。
十、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投入5億元,實現全市鎮街文化站全部達到省“特級文化站”標準;實現全市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達到“五個有”的標準;實現全市鎮街24小時自助圖書借閱全覆蓋;組織“萬場電影、千場演出、百場培訓”到村(社區)、到企業。
三、統籌規劃建設,持續改善了城鄉環境。堅持規劃先行、城鄉統籌,推進環境整治,創建宜居城鄉。著力抓好基礎設施建設。環莞快速一期等39項市屬重點工程竣工,市軌道交通R2線試驗段等26項工程動工。完成3個市區內澇點整治和75個欠發達村老化水管改造。建成鎮村聯網路31條、110千伏及以上輸變電工程21項、水利防災減災工程71宗、天然氣管網131公里。著力抓好城鄉環境整治。紮實推進綠道網建設,建成區域綠道225公里。加快森林公園設施配套,植樹造林1800多公頃。全面完成在建污水處理廠主體工程,完成運河整治應急工程,全市污水處理能力大大提高,內河涌和水庫污染治理有效加強。著力抓好“三舊”改造。出台土地出讓金調整、容積率計算、拆遷補償指引等配套檔案,完成30萬畝土地的專項規劃和標圖建庫,各鎮街編制了5年專項規劃和年度實施計畫,全市啟動改造地塊174宗、約3.4萬畝。
四、強化社會管理,有效維護了安全穩定。落實綜治維穩責任,促進了社會安定有序。加強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惡性和多發性犯罪,大力開展掃黃禁賭等專項行動,深入整治治安重點區域和行業,加強巡邏防控與校園安保。新建省“六好”平安和諧社區41個,市平安社區218個,全年刑事案件破案宗數增長26.9%。加強安全防範工作。深入推進危險化學品、“三小”場所、出租屋、建築安全、食品藥品質量等專項整治,開展創新消防管理試點,落實掛牌督辦任務,排查和整改了一批安全隱患。新建鎮街應急避災中心17個,建成食品安全樣板市場67個,全市各類安全事故宗數、死亡人數分別下降3.2%和2.2%。加強市政交通管理。強化城管綜合執法,深入整治城市“六亂”,加強市政設施、環衛綠化等管理養護。完善道路護欄設施和步行系統,完成一批交通隱患點的整治,嚴查酒後駕駛。發展公共運輸,新增公交運力120輛、線路12條,更新計程車600輛,新建了一批首末站和候車亭,建成運河路腳踏車專用道示範工程。加強矛盾糾紛調解。完成鎮街綜治信訪維穩中心和村(社區)綜治工作站的建設,落實領導接訪包案和帶案下訪等制度,民眾信訪總量下降23.4%,糾紛調處成功率達93%。加強勞動執法監察和勞資關係調解,勞資突發事件、欠薪逃匿案件分別下降3.4%和37 %。
五、辦好民生實事,全面發展了社會事業。市財政用於民生事業支出116.4億元,基本完成向市民承諾的十件實事。切實做好就業培訓工作。加強就業服務,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推廣“村民車間”模式,繼續實施免費技能培訓、工資差額補貼、崗位津貼等政策,全年共培訓勞動力13.1萬人次,發放就業補貼2.7億元,戶籍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率9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以內。切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兩次調整醫保待遇,最高支付額提至15萬元,職工和農(居)民退休金分別增長10.2%和44.8%。建立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向困難人群發放臨時物價補貼,發放高齡津貼,設立自然災害人身保障金。加強住房保障工作,幫助2978戶低收入家庭解決住房困難。開展“廣東扶貧濟困日”和首屆“東莞慈善日”活動。積極做好殘疾人康復、教育、就業服務。切實繁榮文化教育事業。出台文化名城建設規劃綱要和若干政策,舉辦各級各類文化系列活動,新入選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莞文藝作品首獲文華大獎,東莞作家首獲魯迅文學獎。加快學校布局調整,完成擴建新建6所中學。出台助學貸款和學歷進修補助政策。新招收近1.5萬名新莞人子女入讀公辦學校,設立民辦學校扶持專項資金。高考每萬戶籍人口升大學人數居全省首位。切實推動醫療、體育等事業發展。完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加快市中醫院新院等大型醫療機構建設,有效防控基孔肯雅熱等疫情。廣泛開展民眾體育運動,成功承辦第16屆亞運會舉重賽事,參加第13屆省運會取得佳績,宏遠男籃第六次奪取全國聯賽冠軍。最佳化計生服務,開展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口自然增長率6.23‰。國防人防、擁軍優屬、科普法普、外事僑務、海洋漁業、工青婦幼、民族宗教、統計審計、氣象測報、檔案方誌、志願服務、打私等各項工作紮實推進。
六、深化各項改革,激發了體制機制活力。堅持先行先試,銳意改革創新,加強法治政府建設,提升行政服務效能。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完成部門“三定”方案,市政府工作部門從37個調整為32個,市直臨時議事協調機構精簡53%。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實施事業單位崗位設定和人員聘用制度,新進人員實行公開招考。深化鎮村管理體制改革。推進石龍、塘廈簡政強鎮試點工作,擴大下放事項,最佳化機構設定,並在中心鎮和市屬園區鋪開。村級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基本完成集體林權改革。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開展第四輪清理工作,調整審批事項232項,精簡32%。積極推進並聯審批、網上審批和電子監察。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實行積分制入戶和居住證制度,近1.2萬名新莞人獲得積分入戶資格。深化公共事業改革。推動醫療衛生事業改革,建立基本藥物制度,確立4家公立醫院改革試點。認真履行部省協定,推進民政工作改革,推行居家養老服務,開展社會工作試點。完成水務一體化管理以及農村公路養護改革。深化機關作風建設。加強廉政和執行力建設,將加工貿易轉型等13項重要工作和十件實事納入行政問責範圍。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式和政務公開制度,市長辦公會向媒體開放。深入開展財政績效評價。實施大規模幹部培訓。繼續開展市民評機關活動。深化區域合作發展。推進深莞惠一體化發展,制定“四年大發展”工作方案,三市在界河污染共治、交通對接、社會管理聯動和社保卡互通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落實“雙轉移”戰略,市財政投入1億元推進莞韶、莞惠產業轉移園區建設。投入援建資金9億元,提前完成援建四川映秀任務。制定支援新疆農三師圖木舒克市總體方案和規劃,3個試點項目竣工。落實推進與雲浮、韶關兩市“雙到”扶貧開發,籌集幫扶資金2.2億元,幫助50.8%的貧困戶實現了脫貧。捐贈甘肅玉樹災區6311萬元,援助廣西河池、西藏林芝、新疆伊吾等對口幫扶地區財物1986萬元。
剛剛過去的2010年,也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最後一年。五年來,我們積極穩妥地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各項目標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這五年,是綜合實力穩步增強的五年。我們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努力實現了高基數上的平穩較快發展。全市生產總值五年增加2000億元,財政總收入增長1.3倍,年度固定資產投資、社會零售總額均突破1000億元,各項存款餘額突破6000億元,出口總額穩居全國第四。鎮街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7億元,村組平均可支配收入超3000萬元。東莞被列為全國改革開放18個典型地區之一。
這五年,是結構調整逐步加速的五年。我們解放思想,科學謀劃,以深入發動強化共識,以激勵政策明確導向,以罕見力度穩企扶企,以危機倒逼助推轉型,結構調整明顯加快。呈現出三大產業結構、內外經濟結構、企業經營形態、產品市場結構最佳化,以及人均經濟指標、自主創新能力、節能減排水平、產業集聚程度提升的良好態勢。工業技改投資五年增長4倍,專利授權量躍居全省第二。
這五年,是城鄉環境持續最佳化的五年。我們加強統籌,以城帶鄉,全社會投入2300多億元推進城市建設,投入200多億元治理水污染,建成數百宗工程防災減災,紮實推進“四清理”、“五整治”以及森林公園建設。城鄉一體化程度更高,市中心區地位更加凸顯,鎮村形象更加靚麗,水環境明顯好轉,空氣品質持續改善。先後獲得了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國際花園城市、國家園林城市等榮譽。
這五年,是社會管理全面提升的五年。我們強力打好“治摩”、“治吧”、整治出租屋、掃除黑診所等戰役,全面推進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改、大培訓、大建設,堅持開展民間糾紛調處、勞動爭議調解、市鎮領導接訪等行動,建立健全維穩綜治、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長效機制。各類事故指標、刑事案件和信訪數量穩步下降,民眾安全感明顯增強,社會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東莞獲評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市。
這五年,是民眾得到更多實惠的五年。我們始終堅持民生為本,市財政累計投入453.4億元用於發展社會事業,公辦義務教育實現了全免費,教育強鎮和社區醫療衛生服務實現了全覆蓋,基本醫療和養老保險實現了城鄉統籌,公園和博物館等實現了免費開放。城市居民和農民收入穩步增長,最低工資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逐步提高。城鄉公共服務更加完善,市民素質不斷提升。東莞進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
各位代表!
五年的發展令人鼓舞,奮鬥的歷程讓人銘記。五年風雨兼程,五年春華秋實,我們在困難中保持了平穩發展,在危機中加快了轉型步伐,在磨礪中經受了嚴峻考驗,在奮進中堅定了信心決心,在實幹中鑄就了新的輝煌。這離不開上級和市委的堅強領導,離不開市人大、市政協與各民主黨派的監督支持,離不開廣大市民、新莞人和外來投資者以及駐莞部隊的共同努力,離不開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以及國際友人的關心幫助。在此,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五年的發展啟示良多,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我們深切地體會到:必須強化轉型才有出路的共識。只有深入踐行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社會雙轉型,才能增強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必須堅定製造業立市的方向。實體經濟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製造業是東莞經濟的品牌和特色。只有堅定不移地建設現代製造業名城,才能強化產業依託,發揮比較優勢。必須堅守強鎮才能強市的理念。鎮村是東莞的發展之基、實力所在、惠民所依,只有堅持不懈地做強鎮域經濟,才能築牢全市發展根基。必須堅持實施環境取勝的戰略。城鄉一體、組團發展、綠色寬暢是東莞城市環境的獨特優勢,只有堅定生態宜居的發展定位,深入實施環境取勝戰略,才能贏得主動。必須發揚實幹創新發展的精神。實幹鑄就了東莞“海納百川、厚德務實”的城市精神,培育了東莞人開拓創新的膽識和勇氣,成就了東莞經濟社會發展的領先地位。只有發揚實幹精神,永不止步,永不懈怠,才能永葆活力,開創未來。
五年的發展攻堅克難,當前的問題仍有不少。我們清醒地看到:經濟回升基礎仍不牢固。儘管已基本走出金融危機的低谷,但部分經濟指標與危機前比,與珠三角其他城市比,還存在一定差距。結構調整力度仍需加大。外向依賴、資源依賴程度還比較高,優質品牌企業還不夠多、不夠強,企業總體技術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環境資源壓力仍然較大。土地、能源等資源制約突出,污染治理與環境保護力度仍需加大。均衡發展水平仍待提升。鎮村之間發展不平衡,村組集體收不抵支現象有所增多。社會管理工作仍需加強。社會不穩定因素依然較多,治安管理、安全生產、信訪矛盾、教育公平、醫療改革等仍然面臨較大壓力,近來物價的持續上漲也給民眾生活造成了一定影響。政府服務效率仍待提高。機關作風有待深入改進,辦事難等依然是民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之一。對此,我們將高度重視,積極應對,努力破解。
“十二五”時期奮鬥目標和主要任務
“十二五”時期將是世界經濟格局的複雜變革期,是全球新興產業、新興市場孕育發展的重大機遇期,是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期。對東莞來講,這將是深入推進雙轉型、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五年。雖然我們面臨著外向依存度過高、先發優勢弱化、企業成本上升、節能減排和人民幣升值壓力增大等挑戰,中央貨幣政策收緊、積極財政政策力度減弱以及國內較大的通脹壓力等,也將對東莞經濟帶來一定的影響。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擁有許多有利條件:外部經濟環境有望逐步好轉,我國城鎮化建設加快,內需拉動效果逐步顯現;全市發展基礎紮實,政府和民間的創造力較強,推動轉型發展的思想更加統一、目標更加明確、方法更加對頭,東莞和諧的人文環境、舒適的城市環境、公平的市場環境以及完備的產業體系仍然受到客商信賴。因此,我們必須準確把握國內外的形勢變化,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和創新意識,既要對困難有充分的估計和應對的準備,又要堅定信心決心,揚長避短,主動作為,努力推動東莞經濟社會沿著科學發展的道路穩步前進。
“十二五”時期東莞發展的總體要求是,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東莞”為核心,以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和城市升級為重點,深入推進經濟社會雙轉型,努力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主要發展目標: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結構調整取得明顯突破,城市軟實力明顯提升,體制機制明顯完善,人民幸福感明顯增強。
要實現上述目標,必須處理好發展速度與發展方式、硬實力與軟實力、經濟成長與民生福祉、政府與市場、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必須堅持先行先試、轉型發展,堅持調整結構、創新發展,堅持節能減排、綠色發展,堅持統籌協調、和諧發展,堅持以人為本、惠民發展,堅持擴大開放、合作發展。要重點在以下四大方面下功夫:
一、深入提升“東莞製造”品牌。毫不動搖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從資源主導、粗放增長向創新主導、綠色低碳轉變,從多輪驅動、零散發展向園區帶動、集群發展轉變,從外向依賴向內外並重轉變。大力調整產業存量,深入開展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大扶優扶強力度,促進現有企業做大做強。大力提升產業增量,提高利用內外資水平,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五年倍增計畫,努力實現以大補小、以優代劣。大力提高產業質量,加強科技創新和品牌建設,壯大民營經濟,擴大內需市場,落實節能減排,實現高端化、本土化、集約化發展。大力強化產業服務,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建設金融強市、珠三角新興物流城市、會展休閒之都。大力最佳化產業布局,加快形成“一個核心區、三大經濟帶、五大產業集聚區”的產業空間布局,打造更多更高層次的產業集群。全面構建起先進制造業實力較強、現代服務業支撐有力、都市農業高效集約的現代產業體系,切實提高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二、深入打造生態宜居城市。對城市總體規划進行修編,按照“強核、宜居、內暢、外聯”的思路,進一步完善城市格局、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性格。堅持基礎設施先行,以構建內聚外聯的軌道交通為突破,完善一環六橫六縱三連的高快速路網、四通八達的主幹支次路網和便捷順暢的公交體系,推動市民出行方式轉變,建成市內半小時生活圈;以打造“智慧東莞”為方向,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網際網路三網融合,加快物聯網發展,完善城鄉全覆蓋的水電氣設施和通訊網路。堅持組團發展,大力提升以中央商務區、商貿區、生態休閒區為重點的市中心區建設,推進各鎮標誌性片區和成熟社區的建設,力爭把主城區建設成為城市形象展示區、高級人才集聚區和成熟社區示範區,各個鎮建設成為具有“小市富縣”配套水平的城市支點。堅持環境取勝戰略,突出以綠為魂、水氣同治,深入推進環境整治,努力做到天更藍、水更清、城更綠。堅持建管並重,大力推進城市管理精細化、數位化、社會化。努力爭創國家生態城市。
三、深入推進文化名城建設。緊緊把握住提高人的素質這個核心要求,深化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文化教育事業,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培育現代城市文明,弘揚“海納百川、厚德務實”的城市精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建設學習型城市,形成良好社會風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地位。加快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畫,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水平,打造職業教育品牌特色,促進高等教育跨越發展、成人教育多元發展,努力建設全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珠三角重要人力資源培訓配置基地和人才高地。推進文化名城建設,打響東莞特色文化品牌,促進文化事業產業繁榮發展,初步建成全國公共文化服務名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現代文化產業名城、嶺南文化精品名城。
四、深入建設和諧幸福家園。堅持發展民生社會事業,維護安定局面,增進社會和諧,不斷提高市民幸福指數。推動公安護民,努力實現社會治安根本性好轉,信訪數量和安全生產事故逐年降低,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切實提高,市民安全感顯著增強,建成全國和諧勞動關係示範區。推動強鎮富民,推動鎮村集體經濟增資減債,扶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打造更多的名鎮名村,進一步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以此為依託促進充分就業和自主創業,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推動衛生健民,建立起比較完善的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明顯緩解,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推動社保惠民,全市居民的參保面不斷擴大,人人享有保障的目標基本實現。推動服務便民,建立現代社會工作制度,建成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網路,建成10分鐘公共服務圈,初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義十分重大。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2011年全市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8.5%,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4%、外貿出口總額增長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52%,城鎮登記失業率、居民消費價格漲幅分別控制在3%以內和4%左右。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中央十七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和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東莞”為核心,認真落實國家巨觀調控政策,著力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著力增強內需拉動、力促平穩增長,著力加強建設管理、提升發展環境,著力辦好社會事業、保障民生改善,鞏固和擴大應對金融危機成果,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十二五”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圍繞以上目標要求,今年要重點抓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著力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紮實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加快加工貿易轉型。抓好全國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工作,制定方案,爭取政策支持,用好專項資金,加強轉型服務,推動來料加工企業轉“三資”或民營,支持企業向研發和銷售環節拓展。加快發展保稅物流,繼續舉行“莞貨全國行”活動,加強與大型零售、電子商務機構的合作。改革加工貿易管理模式,推進外經貿、海關、企業三方聯網管理。
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制定傳統產業集群發展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堅持專業興鎮,扶持各鎮集中精力發展1—2個優勢傳統產業。推廣專業鎮、專業市場與會展業聯動發展模式,加強專業市場整合培育,辦好各類知名展會。探索建立工業設計中心。加強“東莞老字號”宣傳推介,扶持傳統特色企業發展。
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制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及配套政策,重點推動半導體照明、高端新型電子信息、電動汽車、太陽能光伏四大產業發展。加快省市共建產業基地建設,爭取電動汽車等產業納入省級基地。加大新興產業骨幹企業的引進培育,實行用地用電優先保障,政府採購優先考慮,帶動形成新興產業集群。
加快現代服務產業發展。落實新興物流城市實施意見,推動“一港三帶六園區”的規劃建設,加快海港航運、城市配送等發展。推進市金融商務區建設,深化區域金融合作,發展新型金融機構,促進地方金融改革創新。加快商業網點規劃修編,整合完善西正、東縱、世博、鴻福、華南摩爾等商貿集聚區,提升主城區商業檔次。發展旅遊、設計、會計、法律等產業。
二、著力加強科技創新,不斷提高自主發展能力
整合完善現有政策,五年投入100億元,深入實施科技東莞工程,提升產業競爭力和自主發展能力。
積極培育“兩自”企業。支持企業組建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資助重大科技專項、粵港招標項目和科技合作交流項目,提升企業技術創新水平。落實稅收減免政策,引導企業加強技術改造。深入開展質量強市活動,扶持品牌經營,試行品牌質押,加強區域品牌培育與保護,支持企業參與行業標準制訂。
加強創新平台建設。加快建設中科院信息技術研發中心等公共平台,支持半導體照明等行業以及茶山食品、沙田港口物流等專業鎮創新平台建設,抓緊建設國家半導體光源產品質檢中心、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等檢測平台。加強對已建平台的運營管理。落實人才引進政策,積極引進培育科技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建立高層次人才列席重大會議制度。
深化產學研合作。設立產學研合作專項資金,推動科技金融結合,支持技術研發。建設一批產學研示範基地,組建太陽能、雲計算、物聯網等產學研聯盟,加快散裂中子源與民用核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實施科技特派員計畫,辦好科技合作周,推動企業與高校院所交流對接。推進專利培育、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認定工作,發展智慧財產權交易市場。
引導扶持民營經濟發展。完善和落實扶持民營經濟政策措施,選定一批成長型民營企業進行重點幫扶,引導民間資本投向先進制造業領域,加強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發揮行業協會和商會作用,支持興建市民營大廈。
三、著力實施引優扶強,提升產業集約發展水平
充分發揮園區的產業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加力引進和培育優質企業,不斷壯大產業實力。
加大園區開發建設力度。加強松山湖招商推介,用好國家級園區優惠政策,完善各項配套,推動落戶項目儘快投產。抓好虎門港二期市政工程及麻涌港區建設,建成東莞保稅物流中心和虎門港數據中心,提升港口吞吐量。加快生態園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開展招商活動。完成長安新區總體規劃編制,爭取儘快進入開發階段。制定鎮街工業集聚區整合改造指導意見。
加大優質項目引進力度。完善招商引資目錄,建立重大項目洽談、決策快速反應機制,積極引進跨國企業、央企和大型民企。開展日韓台駐點招商,逐步建立政企高層溝通機制。完善用地指標分配機制,優先解決一批優質項目用地問題。加強對鎮街招商的協調指導,鼓勵合作引進大項目。
加大龍頭企業培育力度。落實能源保障、辦事優先等政策,大力扶持521家重點工業企業、現代產業體系“四個30項目”、商貿流通業“四個十大”項目、民營工業50強和服務業50強等。選定一批具備潛力的企業進行重點扶持,力爭兩年內培育主營業務收入超50億元企業15家以上,超100億元3家以上,並對實現目標的企業給予獎勵。認定第四批上市後備企業,力爭新增上市3—5家。
四、著力加快改舊建新,推動城鄉環境持續最佳化
啟動城市總體規劃修編,以重點項目、“三舊”改造、環保工程等為抓手,深入推進城鄉規劃建設,進一步擴大投資拉動,完善城市功能,增創環境新優勢。
推動交通項目建設全面提速。積極配合穗莞深、穗莞惠城際軌道交通工程,加快市軌道交通R2線建設,加強沿線土地規劃統籌。推進東莞新火車站及其配套建設,加快東莞東站升級改造。建成廣深沿江高速東莞段一期、虎門港支線一期、東莞大道延長線,加快從莞高速、深圳外環、博深高速、莞番高速東莞段和虎崗高速延長線、環莞快速二期、松山湖大道常平連線線,以及東江梨川、東平大橋等建設。完成中麻公路、S120石排至橋頭段、S256南城至虎門段、S358長安至虎門段改造,抓緊石大公路、東部快速企石至橋頭段改造,推進沿海公路、疏港大道等建設。
推動城市功能配套加快完善。加快中央商務區、商貿區、生態休閒區的規劃建設,抓緊推進南城總部經濟片區、東城中心片區、東莞火車站石龍茶山新片區等建設,建成廣電中心、市中醫院新院、籃球中心等項目,加快工人文化宮、市民藝術中心等項目,進一步增強主城區功能。繼續完善城市水電氣網路,推進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建成110千伏及以上輸變電工程16項、天然氣管網140公里、改造供水管網600公里。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
推動“三舊”改造取得突破。用好政策優惠期,加快解決歷史用地手續問題。加強改造方向引導,注重開發產業性項目和公益性項目。實行領導掛鈎督導,簡化工作流程,推行並聯審批和逾期同意制,加強政策宣傳輔導,加快解決征地、拆遷、審批等難題。抓好試點建設,強化示範帶動,推動已批項目加快開工建設。
推動環境整治工程深入實施。嚴格落實生態控制和耕地保護紅線,研究分期實施生態保護區退果還林工程。編制全市綠道網總體規劃,啟動市級和社區綠道建設。加快黃旗山城市公園的建設和已建森林公園的配套,啟動鳳崗南門山、清溪山水天地等森林公園建設。加強社區綠化,新建一批鄉村公園,創建一批宜居社區。加強污水處理廠運營管理,加快支次截污管網建設,推進運河及掛影洲中心涌綜合整治。加快4座垃圾處理廠和7個環保專業基地建設。嚴格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加強排污監控和環境監測,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計畫,推廣節能技術和清潔生產,強化土地執法監察,盤活存量土地。
五、著力扶持鎮村發展,切實增強基層活力
鎮村是全市發展的重要基礎,集體經濟是東莞的特色和優勢,必須促進鎮村持續穩定發展,打造更多的名鎮名村。
加力推進市內幫扶。改革市鎮財政管理體制,通過提高分成、超收獎勵、增加補助等措施,每年增加鎮街財力約15億元。出台激勵村一級轉型的財政政策。開展市內“雙到”扶貧,繼續實施原有扶貧貸款貼息、公共管理支出補助等措施,設立定點幫扶資金,延長借款期限,擴大使用範圍,對所有基本農田實行生態補償,實施用地收費返還。年內幫助60%的欠發達村和貧困戶脫貧。
理順鎮村管理體制。深入推進簡政強鎮,推動中心鎮和三大市屬園區加快改革,用好下放事權。推進黃江、厚街村級體制改革試點。設立農村經濟風險儲備金,加強鎮村集體資產和債權債務管理,出台農村幹部薪酬管理辦法,制定政經分賬核算和集體經濟多元化經營的指導意見,嚴控非生產性支出和超前分配。做好鎮村(居)班子和農村股份經濟組織換屆工作。
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園建設,加強項目引進,打造精細農業示範區。推進標準化基本農田建設,促進農業用地集約和規模經營,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開展科技下鄉,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推廣先進裝備,提高生產效益。加快漁區建設改造,穩定海洋漁業發展。
六、著力強化社會管理,維護和諧穩定局面
堅持防範與打擊並重、服務與管理並舉,不斷提高社會管理水平,努力維護社會穩定。
繼續狠抓社會治安和安全生產。保持高壓態勢,加強治安複雜場所整治,嚴厲打擊惡性犯罪和多發性犯罪,突出打擊汽車搶劫、入室盜竊、黃賭毒等。推進“平安公交”建設,加強出租屋管理。探索推動巡警體制改革,強化公安信息化和執法規範化建設。加大安全宣教和隱患排查整治力度,實施消防“防火牆”工程,加快“三鎮一港”化工園區建設。完善各級應急機構建設,建成市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提高突發事件聯合處置能力。
繼續狠抓勞動監察執法和信訪調解。加強人文關懷,改善用工環境。開展勞動監察格線化和網路化建設,提高勞動仲裁處理效率,嚴厲打擊欠薪逃匿等行為。建成市人民來訪接待廳,完善基層綜治信訪維穩機構,強化矛盾排查化解,落實領導接訪包案和幹部下訪制度,妥善解決民眾合理訴求。
繼續狠抓市政交通和綜合執法管理。增加公交運力和線路,加快完善公交站點和公共停車場建設,提升公交服務質量。加強交通疏導和執法值勤,加快交通擁堵點的改造,完善步行系統、腳踏車道以及視頻監控、護欄設施。加強城鄉內澇整治,修繕農村巷道和排污排水設施。探索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繼續改進環衛保潔工作。加強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深入整治城市“六亂”,抓好流動商販管理和違法建築整治。
繼續狠抓平安和諧社區建設。啟動“幸福家園”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實施社區工作人員培訓工程,打造社區優質服務示範點,繼續抓好省“六好”平安和諧社區、市平安社區創建工作。加大社會工作力度,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建立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制度。加快成熟社區建設,出台考核驗收標準,推動社區功能配套加快完善。
七、著力發展各項事業,有效保障民生改善
堅持以人為本,大力改善民生,繼續辦好十件實事,推動社會事業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
鋪開文化名城建設。設立5年共50億元的專項資金,出台配套政策。推進全國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建設,完善城鄉文化設施,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啟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建設中國近代史主題公園。加快印刷、創意設計、現代傳媒等行業發展。打造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藝術精品。實施城市形象塑造和提升工程。力保蟬聯全國文明城市。
提升教育發展水平。增加財政對教育的投入,提高公辦中國小的生均經費標準。加大市鎮財政對學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壯大公辦幼稚園規模,提升民辦發展水平,落實村(社區)和新建小區辦園,提高幼師待遇,規範學前教育管理。完成10所高中學校新建擴建和職教城一期工程,落實省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各項工作,支持高等教育發展。
推進健康城市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實施基本藥物制度,穩妥開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質量。加強重大傳染病和職業病防控。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加大檢測抽查力度。完善各項體育設施,推動民眾體育和競技體育蓬勃發展。繼續做好人口計生工作。
做好就業社保等工作。鼓勵開辦“村民車間”,實施青年見習培訓計畫,開展農民工專場招聘,幫助市民充分就業創業。完善城鄉一體社保體系,提高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將低保標準從400元提高到440元,實施低保動態管理,增加特困低保家庭生活補助。制定臨時救助辦法,探索為困難人群購買重大疾病保險,完善專項慈善基金運行機制。落實積分制入戶和居住證制度,探索基本公共服務積分制管理。抓好“菜籃子”工程,加強物價管理,向困難民眾發放臨時物價補貼。加強住房保障,建設雅園新村二期。紮實開展雙擁共建,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七連冠”。繼續做好國防人防、科普法普、外事僑務、工青婦幼、民族宗教、統計審計、檔案方誌、氣象、打私等工作。
八、著力落實規劃綱要,積極擴大開放合作
深入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積極落實內地與港澳台相關經貿合作協定,落實對口幫扶任務,推動區域合作與協調發展。
強化深莞惠一體化合作。共同編制深莞惠區域協調發展總體規劃,論證建立產業合作示範區。加快跨界路網對接,最佳化跨界公交線路,推進車輛通行年票互通。加強界河聯合整治,開展大氣污染聯合防治。加強水資源開發利用、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打擊跨區域犯罪和處置突發事件的協作。推進職稱鑑定和證書互認互通、醫療保險異地結算、養老保險無障礙轉移,以及勞動監察、勞動仲裁合作。
強化與港澳台等交流合作。加強與香港、澳門在城市管理、金融、會展、旅遊、教育、衛生等方面的合作,落實產業服務制度,促進在莞港資企業轉型升級。加強與台灣高科技產業、現代農業等合作,推動松山湖台灣高科技園儘快形成規模效益,推進虎門港與高雄港、基隆港的合作。加強與東協合作,開拓新興市場。
強化對口援建與扶貧協作。落實援疆、援藏計畫,抓緊啟動一批民生項目。紮實推進與雲浮、韶關兩市“雙到”扶貧開發,力爭提前實現80%貧困戶脫貧的目標。用好省市扶持資金,加強莞韶、莞惠產業轉移園基礎設施建設和招商引資。完成援建汶川映秀收尾工作。繼續做好對廣西河池等地的對口幫扶。
九、著力加強自身建設,打造廉潔高效政府
堅持依法行政,最佳化政府服務,狠抓工作落實,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
進一步加強依法行政。認真執行人大決議,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式規定,健全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促進科學民主決策。制定行政處罰裁量標準,完善處罰程式,開展執法評議考核,進一步規範執法行為。推進電子政務建設,完善網路問政平台及政務信息共享平台。推動中心鎮成立法制機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進一步提升服務效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和落實重點項目並聯審批、逾時默認制度,推動一批民眾常辦事務上網審批。完善政府採購實施辦法,加強財政資金績效評價,全面推行市級財務核算信息集中監管改革,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推廣“一站式服務”,嚴格執行首問責任、限時辦結、責任追究等六項制度。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落實各項扶企制度,幫助解決好用工、用電、用地、融資等問題。
進一步改進機關作風。加強重大決策和重點工作的跟蹤督查,落實現場辦公和季度片會制度,促進難點問題解決。嚴格厲行節約,嚴控會議和慶典活動,建設全市視頻會議系統。落實《廉政準則》,推進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建設綜合型紀檢監察平台。健全明查暗訪機制,堅決糾正不正之風。
各位代表!“十二五”的藍圖已經繪就,各項目標任務已經明確。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必須恪守主抓執行的職責,拿出只爭朝夕的幹勁、不甘人後的拼勁,在抓落實上見分曉、比高低;必須牢記執政為民的宗旨,堅持一切為了民眾,一切依靠民眾,在惠民生上辦實事、辦好事;必須提振奮發有為的精神,堅定改革創新的決心,強化攻堅克難的銳氣,在促轉型上求突破、勇爭先,為建設幸福東莞而努力奮鬥!
名詞註解:
“雙到”扶貧:指扶貧開發“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省委省政府提出,從2009年開始,用3年時間,對省內欠發達地區的貧困村、貧困戶,通過“規劃到戶責任到人”進行幫扶,確保基本實現脫貧。其中我市承擔韶關、雲浮兩地的幫扶任務。參照省的做法,我市對市內的欠發達村、低保困難戶也開展“雙到”扶貧。
外經貿“五個1000”專項工作:即推動1000家來料加工企業轉變形態、推動1000家加工貿易企業拓展內銷市場、推動1000家加工貿易企業提升生產力水平、拜訪1000家目標引進企業(機構)、邀請1000家海外企業(機構)深入考察我市投資環境。
現代產業體系“四個30項目”:即30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30個先進制造業項目、30個優勢傳統產業項目、30個現代服務業項目。
商貿流通業“四個十大”項目:即十大連鎖經營企業、十大專業市場、十大物流企業和十大會展項目。
一個核心區、三大經濟帶、五大產業集聚區:一個核心區即中心城區建設現代產業核心區;三大經濟帶即以松山湖為龍頭的園區經濟帶、以虎門港為依託的物流經濟帶、以主城區為核心的商貿經濟帶;五大產業集聚區即先進制造業集聚區、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臨港產業集聚區、現代農業集聚區。
“強核、宜居、內暢、外聯”:“強核”是指強化主城區和各鎮中心區的城市功能;“宜居”是指營造生態宜居環境;“內暢”是指打造連線順暢的市內交通網路;“外聯”是指打通對外連線通道。
物流“一港三帶六園區”:一港即虎門港物流基地;三帶即西部沿海物流產業帶、東部鐵路物流產業帶、中部城市物流產業帶;六園區即東莞市保稅物流園、立沙島石化物流園、常平大京九物流園、石龍紅海物流園、茶山鐵路物流園、生態園城市配送物流園。
消防“防火牆”工程:全面加強消防建設,力爭通過三年努力,形成政府部門、社會單位、民眾共同參與的群防群控格局,推動消防安全環境明顯改善,重特大尤其是群死群傷火災事故有效遏制。
“三鎮一港”化工園區:在謝崗、大嶺山、清溪、虎門港建立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經營重點規劃區域。
“幸福家園”社區服務體系:今年啟動體系建設,到2015年基本建成,主要包括打造社區生活服務中心示範點、培育社區社會組織、培訓社會建設人才、建立社區政務服務中心、建設物業管理型社區等。
2011年市政府十件實事
一、加強社會治安治理。嚴厲打擊入室盜竊及路面“雙搶”違法犯罪活動,全市社區警情同比下降12%、路面“雙搶”警情下降10%;打造“平安公交”,全市50%以上公交企業成立內保機構,二級以上車站全部成立警務室,創建700台平安車廂、15個平安車站,全市公交治安警情下降15%。
二、建設一批學校。投入23億元,建成市第六高級中學、市第七高級中學、市第八高級中學、市信息職業技術學校、石龍中學、萬江中學、厚街專業技術學校、市衛生學校,完成市第五高級中學、長安職業高級中學擴建工程,基本完成職教城一期工程建設。
三、完善公共衛生服務。投入8億元,全面實施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免疫規劃、傳染病報告處理、兒童保健、孕產婦保健、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壓和糖尿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9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實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覆蓋城鄉居民;建成市中醫院新院和廣東醫學院附屬松山湖醫院(市第二人民醫院)並投入使用。
四、加大就業保障和扶貧力度。投入8億元,實現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東莞生源應屆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90%以上;將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待遇提高10%以上;將低保標準從400元提高到440元;年內實現60%的欠發達村村組兩級集體經營性年純收入達到150萬元,實現60%以上已結對幫扶的有勞動能力的低保戶脫貧。
五、建設宜居社區和社區生活服務中心。投入2億元,年內建成80個宜居社區(村),創建20個社區生活服務中心示範點。
六、整治市區內澇。投入8億元,基本完成鴻福河和四環路宏遠路段內澇整治工程,動工建設東縱路內澇整治工程。
七、保障食品安全。加強食品抽檢,確保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合格率達97%以上、生豬“瘦肉精”殘留檢測合格率達99%以上、水產品藥物殘留檢測合格率達95%以上、食品生產環節抽檢合格率85%以上;新建30個食品安全樣板市場;創建5條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範街。
八、建設城市綠道和森林公園。投入7億元,建成260公里城市綠道,基本建成鳳崗鎮南門山和清溪鎮山水天地兩個森林公園,規劃建設黃江鎮黃牛埔、清泉,鳳崗鎮碧湖,寮步鎮佛靈湖等4個森林公園。
九、治理垃圾填埋場、汽車尾氣和工業鍋爐。投入8000萬元,整改塘廈、虎門、樟木頭三座垃圾填埋場,實現無害化處理;治理營運客貨車尾氣,抽檢達標率達78%以上,淘汰或改造工業鍋爐400個,改善全市空氣品質。
十、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投入5億元,實現全市鎮街文化站全部達到省“特級文化站”標準;實現全市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達到“五個有”的標準;實現全市鎮街24小時自助圖書借閱全覆蓋;組織“萬場電影、千場演出、百場培訓”到村(社區)、到企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