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東莞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4年工作回顧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一年來,全市上下在上級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積極應對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聚力改革攻堅、項目攻堅、效能攻堅,紮實做好各項工作,較好地推進了市第十五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年度目標任務。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一年裡,我們以多管齊下的積極舉措,保障了經濟發展穩中有進。面對外部需求不振、國家政策收緊、結構調整陣痛等因素的疊加,出台有力措施扶持實體經濟、穩定外貿增長、促進商貿和房地產等產業健康發展,努力推動在平穩發展基礎上加快轉型升級。預計全市生產總值5881億元,同比增長7.8%,快於全國平均水平0.4個百分點。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55.2億元,增長11.2%。人民幣存款餘額突破9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內銷比重首次超過外銷。海博會、加博會、國際科技合作周等重要活動成功舉辦。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電機能效提升、節能減排等工作得到上級高度肯定。在社科院發布的藍皮書中,東莞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全國第12位。福布斯2014中國城市創新力排行榜上,東莞居第11位。
在改革發展任務艱巨的一年裡,我們以先行先試的爭先意識,實現了關鍵領域改革的良好開局。200多項改革陸續鋪開,在全國率先形成系統化的商事制度後續監管模式,率先發出跨境電商貨物通關第一票,率先推行外商投資“多證聯辦”,率先啟動項目投資建設直接落地改革,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時間縮短三分之二。東莞獲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城市,順利通過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驗收,爭取了一批先行先試改革項目,爭取了更多的政策紅利。重大項目超過七成動工,一批項目建設速度創下新紀錄,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能。在北京師範大學發布的2014中國地方政府效率排行榜上,我市在全國54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一。
在深層矛盾接連爆發的一年裡,我們以及時果敢的應對處置,倒逼了社會治理水平提升。面對長期積累社會問題的集中凸顯,我們痛定思痛,沉著應對,以“掃黃”殲滅戰為抓手剷除不健康產業生態,以處置“裕元事件”為契機完善社保、公積金繳存機制,以應對“丐幫”失實報導為切入點加強流浪乞討未成年人救助,全方位改進城市管理、權益保護、公共安全等方面的不足,努力把問題暴露帶來的壓力,轉化成倒逼整改、長效治理的動力,促進了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
在深入開展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一年裡,我們以對“四風”問題的堅決整治,促進了作風改進和民生改善。八項規定、三嚴三實等要求全面落實,一批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問題得到集中整改,切實解決服務民眾“最後一公里”問題,密切聯繫民眾日益成為機關新風尚。十件實事圓滿完成,扶貧、公交等民生工程紮實推進,城市社區居家養老實現全覆蓋,基本養老金連續提升,普通高考總錄取率等四項高考指標實現全省“三連冠”,醫保滿意度居珠三角首位,村組資產負債率降至歷史新低,民眾在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
一年來,我們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著力扶持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發展。出台50條措施扶持實體經濟。開展千乾扶千企活動,積極緩解企業融資難、用工難等問題。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3.9%,占規模以上工業的47%,比2013年提高2.4個百分點。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5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內銷比重提高到52%。百億元企業達10家,五百億元企業實現零突破。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初具規模,智慧型手機年出貨量2.3億部,占全球的17.7%。從事雲計算套用的企業超2000家。物聯網及相關產業年產值680億元。東莞成為第二個國家級兩化深度融合暨智慧型製造試驗區。新增境內外上市企業7家,總數達29家。新增全國股轉系統掛牌企業15家、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近200家,均居全省地級市第一。實體經濟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
——以超常規力度解決“三率”問題,促進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全面提速。堅持每月會診督促重大項目建設,落實市領導包乾、“五個一”、明白卡、銷號制等制度,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全市新開工重大項目45個、總投資576億元。截至2013年底的156個重大項目開工率從年初的42.9%提高至71.8%。一批項目建設投產速度創下新紀錄,大朗三星項目從簽約到投產僅用8個月,松山湖記憶科技總部提前7個月開工。累計24個項目建成投產,一批項目逐漸釋放產能。組團赴東南亞、南美、日本、以色列、土耳其等地開拓市場、加強招商。新引進一批總投資558億元的重大項目,發展後勁不斷增強。
——加快重大平台和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水鄉特色發展經濟區管委會獲省批准成立,掛影洲中心涌等8個示範片區和基礎項目開工,水鄉大道改造等工程竣工。粵海銀瓶合作創新區上升為省級戰略,首個產業項目動工,總投資100億元的環普工業園項目簽約。東莞港區貨櫃達288萬標箱,增幅連續三年保持全國超百萬標箱港口第一位。東莞保稅物流中心(B區)進入全國B型保稅區四強。松山湖高新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長25%以上,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生態產業園引資106億元。長安新區完成總體規劃編制。松山湖高新區與生態產業園、長安鎮與長安新區實行統籌發展。省市重要基礎設施項目建設超額完成年度目標,帶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27億元,增長10%。捷運2號線車站全部封頂,隧道全線貫通。虎門二橋正式動工,東部快速改造完工。東莞籃球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市民藝術中心、工人文化宮完工。建成110千伏以上輸變電工程15項。4G網路基本實現全覆蓋。
——以新型研發機構、“機器換人”等為抓手,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大學創新城一期工程基本竣工。全市新型研發機構增至23家,居全省第三。啟動“機器換人”行動計畫,市財政連續三年、每年安排2億元對企業進行資助。設立機器人產業基地和創投基金。成立新能源汽車聯盟。新引進省創新科研團隊7個,總數22個,在全省均排第三位。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0家、企業研發機構657家,總數分別達755家和1593家。發明專利授權量居全省第三。350多家企業開展電機能效提升,年節電量超2.6億千瓦時。散裂中子源首台設備安裝成功。預計研發經費支出增長12%,占GDP比重2.1%,連續六年提升。
——深入推進商事制度、項目投資、外商服務管理等改革。積極探索電商集群註冊、住所信息申報、加強協同監管等商改新舉措,市場主體達63萬戶。大力推動項目投資審批體制改革,探索直接落地改革試點,社會投資項目落地時間從18個月壓減至7個月。推行外商投資市場準入“多證聯辦”改革,企業僅用3、4個工作日即可領齊相關證照。深化審批制度改革,行政審批和日常管理事項累計壓減幅度分別達68.1%、67.5%。深化政府機構改革,調整理順物價、商貿、衛生、計生等職能,政府工作部門壓縮調整為32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快推進。醫療、公交、戶籍等民生領域改革進一步深化。
——成功舉辦海博會等大型展會,對外開放取得新成績。圓滿舉辦省委省政府交辦的首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開闢了廣東及東莞與沿線國家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加博會、漫博會、台博會、國際科技合作周等影響力不斷擴大。構建開放型經濟四大體系,實施加工貿易增效計畫,出台穩定外貿增長37條措施。全市進出口總額1625.3億美元,增長6.2%,增速在全國外貿總額前五名城市中排第一位。承辦中國(廣東)——馬來西亞經貿合作交流會。推動成立中英低碳產業園。與羅馬尼亞布里扎市、捷克奧帕瓦市和德國烏波塔爾市結為友好城市。
——扶持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發展。成功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全市電商主體達5.4萬戶,電商交易額增長26%,阿里巴巴網路收貨量和發貨量分別居全國第七和第二。與阿里巴巴牽頭成立的菜鳥網路簽約,建設中國智慧型骨幹網節點項目和華南區域O2O體驗式購物中心項目。四成多中小企業套用電子商務。在海關總署支持下,率先啟用跨境電商服務平台、建設跨境電商公共監管倉,規劃建設一批跨境電商園區,東莞速賣通跨境電商交易額升至全國第七。成立城市共同配送標準聯盟,獲準設立清溪保稅物流中心(B型)。東城萬達、長安萬科等城市綜合體相繼開業,商業生態環境進一步完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15億元,增長8.7%。
——加大節能減排與生態建設力度。推進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城市建設,全面啟動三年總投資350億元的示範項目建設計畫。啟動水鄉“兩高一低”企業整治與退出。推進土地生態利用,整合盤活土地近5萬畝。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超額完成黃標車淘汰任務,環保限行範圍進一步擴大。投放4547輛清潔能源公車和計程車。PM2.5年均值比上年削減6.3%,優良空氣天數占全年70.2%。推進8個污水處理廠擴容工程建設,在石馬河、茅洲河等實施河長制。完成18條內河涌整治。東江水庫聯網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大力創建國家生態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新建改建各類公園33個。
——鐵腕整治涉黃涉毒等違法犯罪行為,提升社會治理水平。開展“掃黃”殲滅戰,全面清剿涉黃違法行為,堅決剷除保護傘,加強娛樂場所長效管理,有效淨化了社會風氣。嚴打涉毒涉眾型犯罪,開展“六大專項”及“兩搶一盜”打擊整治行動,刑事案件破案數上升11.8%。加強勞資糾紛處置,涉及30人以上的勞資突發事件、欠薪逃匿和勞資信訪案件分別下降58.7%、73.2%和50%。完善醫療糾紛第三方化解機制,醫鬧事件下降38%。狠抓安全生產、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專項整治,全年未發生重特大安全事故。
——強化土地監管、財政績效管理和政府性債務控制。進一步加強依法用地管理,積極配合開展土地審計,著力整改突出問題,規範耕地保護和土地出讓管理。完善財政管理制度,加強財政績效評價,首次公開市本級“三公”支出決算,全面公開300多個行政事業單位“三公”支出預算,試點公開64個市直部門“三公”支出決算。加強政府性債務管控,全面統計核查鎮街政府性債務。全市村組資產負債率下降1.8個百分點。
——切實抓好社會民生建設和十件實事。投入252.3億元發展民生事業,向社會承諾的十件實事圓滿完成。開辦東莞外國語學校。調增中職學校工科學位4000個。積分制入學公辦學位增加11.6%。向民辦學校學生髮放補助6.7億元。積極爭創全國文明城市“三連冠”。成功入選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試點。音樂劇《媽媽再愛我一次》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莞產音樂劇影響力不斷擴大。入圍噹噹網評比的“非直轄城市圖書消費十大城市”,超過13個省成為全國購書記錄最多的地級市。亞運會、亞殘運會東莞健兒再創奪金新紀錄。連續第十年提高基本養老金標準。啟動社保跨鎮街雙定點就醫機制。台心醫院正式開業。推行家庭醫生式服務。發放就業補貼3.2億元。創業貸款增長13倍。加強流浪乞討未成年人綜合救助保護。向困難群體發放各類補助金10.5億元。市區內澇整治應急三期工程順利完成。妥善應對“3·30”大暴雨、登革熱等疫情災害。
——加強對口幫扶與區域協作工作。推進市內“雙到”幫扶,欠發達村年純收入平均增長26%。攜手共建深莞惠“3+2”經濟圈。深入推進穗莞合作。東莞韶關幫扶合作進入新階段,“一中心七組團”平台初步形成,引進125個總投資達317億元項目。東莞揭陽“雙到”扶貧工作順利開展。援疆援藏、對口幫扶廣西河池、重慶巫山等工作紮實開展。國防動員、統計審計、人口計生、外事僑務、工青婦幼、民族宗教、檔案方誌、科普法普、法制、氣象、打私等工作有效推進。
——紮實開展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緊緊圍繞“為民務實清廉”主題,針對排查出的31個方面問題和收集的1萬多條意見建議,全面落實整改,構建長效機制,著力解決政府系統“四風”問題。聘請第三方明查暗訪機關服務質量,試點推進社會評議科長活動。撤銷56個市級議事協調機構。清理近九成創建達標活動。加強依法行政。村(社區)法律顧問實現全覆蓋。擴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範圍。開通12345政府服務熱線。加快網上辦事大廳建設,新推動1599項事項上網辦理,努力打通服務民眾“最後一公里”。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全市上下負重前行,克難奮進,經受了嚴峻考驗,邁出了堅實步伐。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離不開市人大、市政協與各民主黨派的監督支持,離不開全市人民、駐莞部隊、武警官兵的實幹奮進和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所有參與、支持和關心東莞經濟社會發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看到,東莞資源環境約束趨緊、核心競爭力不強等深層次矛盾還未有效破解,仍然面臨不少問題和隱憂:一是部分指標完成不理想。生產總值、消費等與年度增長目標有一定距離,工業投資等增長較慢。二是招商引資勢頭有所放緩,產能釋放尚需時日。新引進重大項目還不夠多,已投產項目釋放產能的規模效應還不夠強。三是公共安全問題仍較突出。各類治安案件及食品安全、生產消防等方面事故時有發生。四是民生熱點問題有待加力解決。入學、入戶、公交、醫療等公共服務與民眾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五是政府效能還需進一步提高。一些幹部幹事創業激情減弱,一些部門審批手續仍較繁瑣,提升行政效能還需付出更大努力。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將採取積極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新常態下的新東莞
在新一輪改革發展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要論斷,並深刻闡述了其內涵和特徵。新常態是對中國經濟新航道、新格局的科學闡釋,外在表現為增速放緩與質量提升,實質是經濟發展新舊增長動力的轉換、新舊發展路徑的替代、新舊競爭優勢的演化、新舊空間組織的重構以及新舊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這對東莞實現高水平崛起具有重大的現實指導意義。我市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精彩而生動的縮影,對外開放早、改革起步早、經濟發展快,與此相應碰到各種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也比較早。可以說經濟新常態的系列特徵在東莞表現得更為深刻明顯。具體體現在以下趨勢性變化上:
從經濟增速看,正逐步從高速增長切換為追求更有質量、效益和後勁的中高速新擋位。這個過程與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期、轉型升級陣痛期等交叉疊加。近六年來我市有五年“個位數增長”。傳統粗放的高速增長已無法再持續,而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速增長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新階段、新目標。
從市場格局看,正逐步從高度外向依賴轉為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並重。過去東莞以外資為主、以出口為主、以引進來為主,既成就了開放型經濟的特色和優勢,也帶來了外向依賴過高、經濟風險過大的隱患。經過多年努力,全市外向依存度從最高峰的433.8%下降到170.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內銷比重首次超過外銷,民營企業納稅額超過六成,外資和民營“比翼齊飛”、出口和內銷“兩分天下”、引進來和走出去“雙輪並驅”的格局已經初步奠定。
從區域協調看,正逐步從鎮街小組團向區域大組團一體化發展。隨著水鄉統籌步伐加快和經濟區整合力度加大,隨著超3000億重大項目的平衡布局和市內“雙到”扶貧的深入推進,東莞以鎮街為單元的小組團格局,正演變為以經濟區為主導的大組團格局,行政區劃限制被逐步打破,各自為政、重複建設、資源浪費等問題將會有效破解,欠發達鎮村的“造血”功能在持續增強,全市一盤棋和區域一體化的協調發展局面正加快形成。
從產業形態看,正逐步從簡單的加工貿易向以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為特徵的“四新”經濟方向發展轉變。作為東莞經濟的發家之本和重要主體,加工貿易在企業形態、技術、品牌等方面的轉型升級成效明顯,服裝、家具等傳統優勢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穩步增強。同時,更多生產要素向“四新”經濟集聚,大量新技術廣泛套用,智慧型手機、機器人等新產業初具規模,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新業態、新模式生機蓬勃,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已穩居全省地級市第一位,經濟發展正穩步邁入創新驅動的新階段。
從發展路徑看,正逐步從“多輪驅動”向市鎮統籌轉變。伴隨著土地統籌和招商統籌力度的加大,以及利益分配機制的完善,儘管基層仍存在“賣土地、建廠房、收租金”的路徑依賴和衝動,但統籌發展的共識不斷強化。以往“村村點火”的放養式、多主體、低層次的傳統模式,正逐步被“市鎮統籌、三級分利”的新模式所替代,鎮村集體經濟也從以收租為主、存在債務風險的狀況,朝著多元投資、增資減債的方向邁出堅實步伐。全市發展層次持續提升。
從改革紅利看,正逐步從改革開放的“首創”紅利向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增創”紅利轉變。過去30多年,東莞能在沒有太多優惠政策的情況下脫穎而出,憑藉的是敢為人先精神和招商“一條龍服務”等首創舉措。在以往紅利衰減式微的新形勢下,東莞以自我革命的勇氣,又一次在商事制度、項目投資審批等改革中嘗到了甜頭。全市正掀起新一輪改革攻堅的熱潮,不少莞版改革正在逐步增創和釋放出新的紅利。
從人力資源看,正逐步從“成本窪地”向“人才高地”轉變。隨著人口紅利逐步消減,東莞早期在“孔雀東南飛”背景下形成的勞動力“窪地”效應已全面消退,“求工難”已演變為“招工難”,而且與周邊中心城市相比,非但沒有人才引進的成本優勢,反倒會因為城市配套不完善、人文環境不理想等加重成本。種種新形勢倒逼我們必須在政策扶持、工作環境、生活配套等方面下功夫,以待遇引人、以真情待人、以事業留人,努力建設“人才高地”。
從競爭優勢看,正逐步從傳統的區位和先發優勢向激烈競爭下綜合新優勢轉變。隨著發展形勢的不斷變化,我市曾經引以為傲的地理區位等優勢已逐步淡化甚至被超越。其他城市數倍於東莞的土地資源優勢,北上廣深等中心城市和自貿區的“磁吸效應”,製造訂單的“去中國化”趨勢等,都將是東莞“成長的煩惱”。同時,完善的產業配套成為當前東莞最大的優勢,加上良好的經濟基礎、系統的產業扶持政策,以及近年來著力打造政府服務“加一”和綜合成本“減一”的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東莞正在逐步形成一種新的綜合競爭優勢。
以上這些趨勢性變化,既是東莞發展新常態的外在特徵,又是內在動因。新常態為東莞創造了新機遇,也帶來了新挑戰。如果應對得好,東莞經濟將步入平穩健康發展、質量效益提升的新軌道,一幅令人憧憬的新東莞藍圖將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如處理不好就可能掉入“城市發展陷阱”。我們必須趨利避害,揚長避短,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更好地適應新常態、建設新東莞。
適應新常態、建設新東莞,要求我們樹立新思維,把握新形勢、凝聚新共識。新常態是提質增效的調整,是發展後勁的積蓄。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科學判斷上來,深刻認識到東莞發展新常態不可逆轉、不容迴避。要看清並且承認新趨勢、新情況、新問題,不能仍然想著過去鋪攤子、賣土地、建廠房的粗放型高速發展模式,那樣即使暫時把速度抬上去了也不會持久,相反會使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進一步積累、激發直至總爆發。要樹立和強化新思維,更加注重創新驅動發展,更加注重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注重生態建設和富民強市,努力追求實實在在、質量效益提升的經濟發展。尤其要通過銳意改革,破除路徑依賴,破解發展難題,增創新的發展紅利,同時運用法治手段,鞏固和深化改革成效,把創新舉措轉化成工作常態和長效機制,防止體制復歸。
適應新常態、建設新東莞,要求我們保持平常心,摒棄“換擋焦慮”、強化“底線意識”。不是經濟增速高一點形勢就“好得很”,也不是速度下來一點形勢就“糟得很”。經濟發展速度有升有降是正常的。要認清增速已經換擋的事實,徹底走出高速糾結,擺脫“經濟何時才能恢復到危機前速度”等困惑,充分認識到突破資源瓶頸就是構建產業新格局的機遇,戰勝複雜經濟形勢就是贏得城市競爭的機遇,化解深層矛盾就是提升發展水平的機遇,進一步堅定信心,增強發展定力。同時,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看到合理經濟增速對於促進就業增收、保持投資信心、強化財力保障等的重要意義,採取有力措施確保平穩增長,避免大起大落,努力實現化危為機、逆境突破,推動經濟行穩致遠。
適應新常態、建設新東莞,要求我們發揚釘釘子精神,堅持主動作為、注重踏實幹事。新常態意味著固有發展路徑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伴隨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集中爆發,面臨著項目引進和用地制約、產能擴張和節能減排、民間投資渠道窄與實體經濟融資難等兩難困境,一些改革難題亟待攻堅突破,一批重大項目亟需加速建設,招商引資、加工貿易轉型、科技金融產業“三融合”等工作的每一步都必須付出巨大努力。必須提振與新常態相適應的幹部作風和精神面貌,進一步增強釘釘子的實幹精神,破除“亂作為、不作為”現象,抓好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抓好目標任務的分解落實,通過一件一件的具體工作、一年一年的務實成效,久久為功,穩步實現長遠發展目標,推動東莞在新常態軌道上堅定邁進。
2015年工作安排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展望新的一年,世界部分地區經濟增速會略有回升,但總體復甦疲弱態勢難有明顯改觀,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很大,外部環境仍然錯綜複雜,諸多不確定因素將對東莞經濟產生較大影響。與此同時,我國經濟成長總體處於合理區間,依法治國方針、重大改革舉措、“一帶一路”倡議略、新型城鎮化等,將創造新的發展紅利,激發更多的內需動力,開拓更廣闊的外部市場,為我市高水平崛起帶來了新機遇。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和市委十三屆五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建設“國際製造名城、現代生態都市”為目標,著力加強依法行政,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在加快轉型升級、強化創新驅動上出實招,在做強制造產業、加速“三重”建設上下功夫,在深化開放型經濟體系建設、提升對內對外開放水平上求突破,在創新社會治理、發展民生事業上求實效,注重防範化解風險,更好地適應新常態,努力推動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市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人均生產總值增長7.5%,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10%,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增長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進出口總額增長5%;先進制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達47%和37%;研發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2.3%以上;發明專利授權量增長10%;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8%和8.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全面完成省“十二五”節能減排任務目標。
圍繞以上目標要求,重點做好幾方面工作:
一、以法治思維引領改革發展,提高依法行政和創新發展能力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戰略部署。我們必須增強法治思維和創新意識,根據今年市委一號文的要求,將法治貫穿到改革發展的方方面面,使之成為政府工作的指南針和溫度計,成為攻堅突破的助推器和保險槓。
深入推進依法行政,提升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實行重大行政決策聽證和專家諮詢論證制度。嚴格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標準。推行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繼續爭取地方立法權。加強財政預決算、招投標、“三公”經費等重點領域的信息公開。加快建設企業信用系統。實行重點企業“一對一”掛鈎服務,建立企業大數據綜合服務平台,搭建“企業問題池”。深入落實系列減負政策,讓東莞成為稅費收取最透明、綜合營商成本最低的城市之一。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爭創莞版改革更多亮點。推進外商投資管理服務改革,在所有企業實行“多證聯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繼續在便利化登記和後續監管兩端發力。落實項目投資改革舉措,推廣直接落地改革試點經驗。穩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全面深化國企新一輪改革。在公共基礎設施項目投資領域,加快實行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推動全國農村綜合改革示範點建設,完善集體資產交易和監管機制,深化股權制度改革。推進城鄉土地生態利用制度綜合改革,開展不動產統一登記和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探索實施鎮街排污總量指標有償調配製度。
大力推進行政權力清單化、行政審批標準化。編制部門權責清單,實現審批事項一單盡收,賦予唯一代碼,凡不在清單上的審批事項,一律不得保留。率先在項目投資領域推行行政審批標準化,逐步覆蓋所有審批領域,核減並明確每個審批事項所需資料、流程和辦理時限。推動能上網審批事項儘可能上網,實行全程大數據管理,著力提高網上辦理率和辦結率。
加強政府自身建設,以問題為導向推動作風持續改善。鞏固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將改進會風文風、杜絕鋪張浪費等經驗做法制度化。針對居住證辦理、戶籍變更等常辦事項,開展專項督查,解決擅自增設環節、中介變相收費等問題。積極開展第三方評估,擴大暗訪和作風評議範圍,深入整治“庸懶散拖”,倒逼機關作風改善。嚴格執行八項規定,加強政府系統廉政建設,打造為民務實清廉的法治政府。
二、實施東莞製造2025戰略,建設中國製造樣板城市
當前,全球製造業正在邁入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的新時代。我們必須堅定製造業強市方向,按照今年市政府一號文的要求,大力實施東莞製造2025戰略,推進智慧型製造、服務型製造、創新製造、優質製造、集群製造、綠色製造“六大工程”,努力將東莞建設成為中國製造樣板城市。
掀起製造業智慧型化改造熱潮。加快實施“機器換人”計畫,選擇一批重點項目示範帶動智慧型化改造。在模具、服裝等傳統行業推動數控一代機械產品運用。引導企業加快實施電機能效提升和注塑機節能伺服技術改造。預留用地指標,優先解決投資強度每畝500萬元以上的技改項目,對拆除重建、加層等符合條件的技改項目,新增建築面積不再徵收土地出讓金。
推動製造業“擴鏈強鏈”。依託智慧型手機省市共建基地,推動全產業鏈集聚發展。依託機器人產業基地和“機器換人”龐大市場,引進培育機器人龍頭企業,加快形成集群優勢。依託省數控一代示範鎮建設,整合科研機構、裝備製造企業和套用單位資源,培育和完善數控產品產業鏈。依託服裝、家具、五金模具等專業鎮,用好專業市場、品牌展會、行業創新平台等資源,推動傳統優勢產業占據上下游高附加值鏈。
打造製造業的“東莞質量”和“東莞標準”。推進質量強市建設,推動檢測和認證業創新發展,將東莞建成華南地區重要檢測基地。鼓勵企業參與標準制定,規劃重點行業標準路線圖,搶占智慧型機械手、新能源汽車、智慧型手機等行業制高點。開展工業產品質量專項整治,加強質量監督抽查。加快工業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提高“東莞製造”的品牌含金量。
進一步加大對金融業發展的支持力度,推動民營資本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整合金融資源,通過境內外上市、股權融資等,擴大企業直接融資比例。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或設立產業基金、創投基金,投資製造業項目和技術。探索建立新型民營股權投資基金。建立先進制造業項目大數據資源庫,定期舉辦對接活動,推動資本與項目在碰撞融合中迸發出製造業發展新活力。大力推行設備融資租賃,為急需設備更新的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支持。
三、大力發展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增強創新驅動發展能力
加強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加快大學創新城二、三期工程建設。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院校加強合作,進一步推動新型研發機構進駐並發揮作用。加快散裂中子源項目建設,發展關聯配套產業。實施孵化器“雙提升”與“全覆蓋”行動,加快香市科技園等大型孵化器建設。促進科技創新服務業發展。鼓勵開展各類股權眾籌與創客路演活動。
加快發展電子商務、配送物流和港口經濟。引導更多專業鎮建立電商平台,鼓勵企業用好第三方電商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鼓勵企業收集用戶需求,生產個性化產品,打造網際網路工廠。全面推行電商企業集群註冊。完善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台功能,構築跨境電商專業園區體系。推進全國城市共同配送試點。以虎門港為載體,打造保稅加工、現代物流、臨港產業三位一體的綜合性開放平台。
促進城市商務商貿功能進一步完善。全面啟動南城國際商務區北區開發,引進一批企業總部和高端服務業。結合軌道交通TOD開發,探索以空中連廊等方式促進商貿資源整合,推動中央商圈和各鎮成熟商圈功能強化、布局最佳化。探索建立新型商業購銷平台和物流集散中心。完善厚街作為全市會展核心鎮的功能,提升會展產業集中度。
加快旅遊業發展和酒店業轉型升級。突出“項目強市、旅遊富民”,出台旅遊業發展規劃,深入挖掘莞香旅遊資源,重點打造虎門銷煙、明清古村落、嶺南水鄉等精品線路,力爭引進若干個旅遊大項目,打響東莞古蹟游、水鄉游、會展游、工業游等“十大旅遊”品牌。通過“異業同盟”等手段加快酒店業轉型升級,提升東莞酒店業品牌形象。
四、構築對內對外開放新格局,提高開放型經濟核心競爭力
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市。依託 “一帶一路”倡議,繼續辦好海博會,積極拓展與東協、非洲、南美等地區的經貿文化合作,探索與沿線國家共建產業園區,推動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快台灣高科技園、兩岸生物產業基地、中以產業園、中英低碳產業園等建設。主動對接融入廣東自貿區。
加快轉變外經貿發展方式。推進國家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城市建設,深入實施加工貿易增效計畫。探索建設國際貿易“單一視窗”。以區域通關一體化為契機,推動物流跨區域整合和功能延伸。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強化加博會、漫博會、台博會、國際科技合作周等品牌展會對產業轉型升級的帶動作用。
多層次、全方位、多渠道主動出擊招商。建立招商引資“項目源”大數據。圍繞機器人、智慧型手機、電子商務等產業,瞄準重點地區登門招商。充分發揮莞商和在莞商會作用,加強以商引商。鼓勵和幫扶現有企業增資擴產。在美國矽谷建立商務代表處,探索設立國際合作引導基金,力爭將東莞打造為“矽谷先進制造中心”。
集聚境內外優秀人才,營造進得來、留得下、用得好的最佳人才環境。進一步放寬人才入戶限制,創新人才引進機制,探索實行企業自評人才入戶。研究引進高端退休“銀色人才”。加強技能人才培養,推行中職教育校企深度融合的現代學徒制,加強重點企業的訂單式人才培養和引進。完善城市生活配套和公共服務供給,讓人才更願意留在東莞。
五、按照“建設一批、投產一批、儲備一批”的要求,讓重大項目成為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強力引擎
落實“五個一”、明白卡、銷號制等制度,加速重大產業項目落地開花結果。建立重大項目建設“問題池”,加大市鎮領導掛鈎督導力度。對征地拆遷難、管線遷改慢等共性問題進行集中會審,對個性問題及時協調解決,對推而不動、無法開工的堅決取消重大項目資格、收回土地指標。重點推動中集物流等總投資605.8億元的項目動工,加快華為終端總部、步步高研發生產基地等建設,力爭年內投產重大項目13個,新增產值346.4億元。
全力加強土地等資源要素保障。力爭統籌連片土地3萬畝,盤活存量土地、處置閒置土地1.3萬畝,形成“熟地”目錄,強化招商用地保障。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項目的信貸投放力度。加快完善項目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及周邊生活配套,協助解決員工子女讀書等問題,全方位最佳化投產項目的跟蹤服務。
完善重大項目引進和管理機制,形成項目儲備梯隊。健全績效考核與獎勵機制,掀起重大項目引進新熱潮。全市一盤棋最佳化重大項目布局,建立重大項目統籌流轉和利益共享機制,實行鎮街(園區)共建“飛地招商”稅收分成。推廣鳳崗利用分散廠區承接重大項目的做法。對未完全滿足既定條件、但對我市產業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的重大項目,實行“一事一議”認定。
六、以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為契機,打造現代生態都市
強化“產城融合”理念,以重大平台引領“一中心四組團”格局完善。依託市區、松山湖、生態園打造中心組團,完善功能配套,強化城市中心區輻射帶動。加快松山湖大道沿線開發。依託水鄉打造西北組團,啟動水鄉新城建設,推進疏港大道延長線等路網工程。依託虎門、長安和長安新區打造西南組團,完善虎門港碼頭設施和航線,爭取長安新區上升為省級戰略,對接灣區經濟。依託塘廈、清溪、鳳崗等打造東南組團,建設現代產業發展集聚區。依託“一區一鎮”打造東北組團,加快銀瓶創新區建設和招商,強化常平鎮輻射帶動,建設產城融合發展示範區。
做好步入城市捷運時代的各項準備工作。加快軌道交通建設,全面建成2號線,開通運營莞惠城際軌道常平至惠州段,啟動有軌電車試驗段建設。完善捷運站點周邊及東莞火車站、虎門白沙站、東莞東站等交通樞紐功能配套,統籌開發地上地下空間,建設一批高開發強度、多功能複合的城市綜合體。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優先安排成片改造用地指標,抓好5個示範片區項目,鼓勵“工改工”和新型工業樓宇建設。嚴格查處違法用地和違建行為。
加快電力設施、信息網路等基礎建設。打好電網規劃建設大會戰,力爭投產110千伏及以上輸變電工程19項,進一步強化電力保障。超前建設光纖、基站等通信設施,實現重點公共區域WiFi全覆蓋。啟動深圳外環高速東莞段、環莞快速路三期等工程,加快虎門二橋等項目建設,推動石大公路大修等項目建成通車。圓滿完成省下達我市的高速公路建設任務。
打造山清水秀的宜居城鄉。積極創建國家生態市、森林城市、水生態文明城市。推進美麗幸福村居建設。加強“小山小湖”保護利用,建成不少於100個社區公園。發展現代農業,加快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推進植物園二期工程。完善森林公園配套。推進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城市建設。推廣河長制、涌長制。加快掛影洲中心湧水環境綜合整治。加快污水處理廠改擴建及次支管網工程,力爭石馬河、茅洲河水質進一步改善。深入開展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把環保限行區域擴大到全市,淘汰全部黃標車。加快水鄉“兩高一低”企業整治和退出。加大環境監察執法力度。加強東江及聯網水庫水源保護,實施安全飲用水工程。
有序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加快制定人口發展規劃,依法確定合理的人口遷入條件和規模。最佳化積分制入戶政策。增加10%積分入學學位供給。建立與居住年限等掛鈎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探索制定“同城共享”批次清單,讓居住證持有人逐步享有與戶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完善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機制,為市民提供更好公共服務。
七、積極創新社會治理,營造安定和諧、文明有序的發展環境
嚴打各類違法犯罪,時刻繃緊“安全弦”。保持對涉黃涉賭行為的高壓嚴打態勢,強化娛樂場所長效管理。嚴打涉毒涉黑、“兩搶一盜”等犯罪。每個鎮街完成1—2個治安重點區域或行業整治。加強刑事偵查隊伍能力建設。加快公安指揮中心及情報平台、第二看守所第三監區配套工程建設。發揮視頻監控在治安管理中的作用。深化出租屋及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嚴格落實安全生產工作責任制,強化隱患排查整改,加強應急救援演練,開展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極端天氣安全等專項整治,切實維護民眾生命財產安全。推進和諧勞動關係示範區創建工程,力爭企業參與率達70%。健全工會律師團工作機制。完善勞資糾紛預警與應急處置機制,嚴厲打擊欠薪逃匿犯罪行為。加強醫患糾紛第三方調解。
推進交通大整治和“微治理”。開展為期一年的交通大整治,抓好鎮際村際公路等建設,完善路政管養,明晰行車指引,清拆標牌違建,做好綠化美化,改善過鎮過村公路髒亂差堵現象。開展交通擁堵路段“微治理”,通過增劃轉彎車道、增設中間護欄、查處占道通行、最佳化路口交通組織等精細化手段,為市民提供安全順暢的通行環境。
開展社區格線化管理試點,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整合村級政務服務中心、綜合服務中心和綜治信訪維穩工作站等,打造統一的綜合服務管理平台。選取若干鎮村作為試點,劃分格線作為基本治理單元,整合綜治維穩、城市管理、公共安全、市場監管、自治管理等隊伍,在格線內實行“一組多能、一員多職”。加強格線內信息採集和上傳,推動格線管理員和各職能部門共享一個系統、一套數據,切實提高基層管理效能。
八、帶著對民眾的真摯感情,切實辦好民生社會事業
著力解決醫療衛生、公共運輸、垃圾處理等民眾關注的熱點問題。加快市人民醫院分院、市兒童醫院等建設。在公立醫院實行醫藥分開,所有藥品零差價銷售。最佳化公立醫院績效考核。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水平。整合跨鎮公交資源,最佳化完善公交線網,提高民眾公交滿意度。加強計程車承包管理,嚴肅查處違規經營行為。推進“數字城管”建設。加快麻涌、橫瀝等環保熱電廠改造建設,完善生活垃圾處理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加強內澇整治。推進家禽集中屠宰、生鮮上市。
辦好十件實事,帶動民生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創建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提高公辦中學經費標準,對民辦學校教師發放從教津貼。推進民辦學校標準化建設。構建慕課創新教育平台,選取若干學校開展翻轉課堂、線上教育等新型教學試點。完善異地中考政策,取消民辦學校小升初考試。推進社保擴面征繳,爭取讓全市社會養老保險退休人員悉數進入全省統籌。低保標準提高至每人每月610元。為戶籍老年人購買意外傷害險。非莞籍老人納入免費乘公交範圍。推動殘疾人事業發展。完善12345熱線功能。促進就業創業。加大市內扶貧力度。加強對口幫扶韶關、揭陽和援疆援藏工作。加快深莞惠“3+2”經濟圈建設。進一步深化穗莞合作。積極爭創全國雙擁模範城“八連冠”。
以貼近民眾為宗旨,促進文化文藝事業百花齊放。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試點城市。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挖掘重大歷史題材,推進電視劇《袁崇煥》拍攝。完善基層文化設施配套。設立專項資金扶持民辦博物館發展。深化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
以高水平承辦蘇迪曼杯為契機“辦賽事、辦城市”。努力辦好我市承辦的首個重要國際體育賽事。全力做好賽事接待、環境布置和綠化美化工作,展現整潔有序、清新亮麗的城市形象。以賽事宣傳為切入點,進一步創新城市行銷,運用更加符合網路新時代特點的各種渠道和手段,加強城市整體包裝推廣,全面改善和提升東莞城市形象。
各位代表,2015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發展的謀劃之年。“十三五”是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東莞加快轉型升級、實現高水平崛起的決勝時期,編制好“十三五”規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各級各部門必須強化全局意識,樹立戰略思維,準確把握東莞發展的階段特徵和時代要求,科學編制全市“十三五”規劃綱要,以及科技、交通、教育等18項重點專項規劃和各鎮街、園區的“十三五”規劃,確保各項規劃的前瞻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注重與城鄉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規劃的融合,注重各級各類規劃的無縫銜接,精心編制好全市未來五年發展的總綱領、路線圖和時間表。
各位代表!我們正處在變革與奮進的時代。唯有積極投身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才能讓東莞再立潮頭、再譜新篇。讓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東莞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團結和帶領全市人民,主動適應新常態,奮力建設新東莞,在高水平崛起的征程上闊步向前!
名詞註解:
多證聯辦:指對企業登記註冊類的多類證照實行網上聯辦,包括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國稅登記證、地稅登記證、社會保險登記證、新設外商投資企業外匯信息登記、財政登記證、海關報關單位註冊登記證等。
全國股轉系統:是專門為國內非上市的中小企業股份轉讓提供的交易平台,主要解決中小企業股份轉讓及融資問題。
區域性股權交易中心:指為特定區域內的企業提供股權、債券的轉讓和融資服務的私募市場,俗稱“四板”市場。
“五個一”、明白卡、銷號制制度:指我市推出的重大項目引進和建設機制。“五個一”指“一個項目、一個領導、一個班子、一條龍服務、一個月檢查”制度;明白卡、銷號制指每個項目都辦一個卡,存在問題逐條列出來,每解決一個問題打一個勾,所有問題解決了就銷號。
電商集群註冊:指以企業作為集群註冊託管公司,允許多家電商企業將地址登記為該託管公司的住所,以託管公司出具的託管證明代替住所證明辦理工商登記,組成企業集群。
中英低碳產業園:指東莞與英國共建的產業園,位於清溪鎮,主要接納英國科研機構和低碳企業項目落戶。
速賣通:是阿里巴巴旗下面向全球市場打造的線上交易平台,被廣大賣家稱為國際版“淘寶”。
“兩高一低”企業:指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企業。
公安“六大專項”行動:指涉毒、涉黃賭、涉食藥假、涉電信詐欺及銀行卡、涉車、涉槍等六大打擊整治行動。
深莞惠“3+2”經濟圈:指深莞惠經濟圈擴容,汕尾、河源兩市加入經濟圈,參與經濟圈建設,承接經濟圈輻射。
一中心七組團:“一中心”指在韶關主城區規劃建設約5平方公里的莞韶城,做大做強韶關中心城區;“七組團”指東莞7個鎮街與韶關7個縣(市)“一對一”結對幫扶。
城市發展陷阱:根據“中等收入陷阱”引申出來的一個概念,是指當一座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原有的發展紅利就會逐步消減甚至消失,如果不能有效轉變發展方式,就可能會面臨掉入陷阱的危險,城市發展出現停滯甚至倒退。
2015年市委、市政府一號文:市委一號文指《中共東莞市委關於全面深化法治東莞建設的實施意見》(東委發〔2015〕1號);市政府一號文《關於實施“東莞製造2025”戰略的意見》(東府〔2015〕1號)。
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縮寫,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或提供某種公共服務的模式。
融資租賃:指企業購買設備等實物時,由第三方金融機構出資,企業向第三方支付實物租金的新型融資方式。
孵化器“雙提升”與“全覆蓋”行動:“雙提升”指提升孵化器的管理能力與盈利能力,“全覆蓋”指每個鎮街(園區)至少完成一個孵化器建設。
股權眾籌:指募資人通過平台集合眾多個人投資者小額投資,以支持其創業經營或其他社會事業的新型融資模式。
創客路演:指有創意的創業者,直接面對投資機構或投資者進行演示、爭取投資的推介活動。
網際網路工廠:指運用網際網路連線生產消費環節,實現信息快速流通,具備大規模定製生產能力的新型工廠。
軌道交通TOD開發:即公共運輸導向開發,指在站點周邊步行5-10分鐘半徑內,建設集工作、商業、文化、教育、居住等為一體的高密度城區的土地開發模式。
空中連廊:指在地面以上,連線道路周邊建築物及其它城市設施,以步行為主要方式的公共運輸系統。
“十大旅遊”品牌:即會展游、體育游、鄉村游、生態游、水鄉游、古蹟游、文化游、工業游、健康游、休閒遊。
異業同盟:指為實現規模效應和增加額外收益,不同行業或同行業不同層次的商業主體進行資源共享的商業聯合體或合作模式。
國際貿易“單一視窗”:指建立一個大數據共享的政府信息平台,投資企業或進出境商品電子數據只需提交一次,就能達到所有相關管理部門的審批要求。
銀色人才:即已退休的高端人才。
熟地:指經過征地拆遷和市政基礎設施投入,達到“七通一平”,可直接用於建設的土地。
“飛地招商”稅收分成:指園區、鎮街招引的項目落戶在其他園區或鎮街,項目產生的效益由招商主體與落戶地共享的招商機制。
慕課教育:英文“MOOC”的音譯,指運用網路開放課程,進行大規模遠程授課的教育模式。
翻轉課堂:指課堂外提前運用網路視頻等進行授課,課堂上師生面對面交流和完成作業的教學模式。
2015年市政府十件實事
一、加強市民安全保障。投入40845萬元,加強防範宣傳和守法教育,建立健全醫院救治綠色通道,加大刑事技術設備投入,組建刑事技術助理員隊伍,提升現場證據發現和提取率,實現命案發案率同比下降5%,破案率達93%以上;加大重點區域及路面監控設備的投入,推動出租屋安防設施的安裝,加強研判專班和基層技術隊伍建設,提升批量破案效能,實現入室盜搶案件發案率同比下降3%,破案率同比上升3%以上。
二、均衡教育資源配置。投入119306萬元,提高對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學生財政補助標準(包含教科書補助),小學生每年每人補助金額從1050元提高到1250元,國中生每年每人補助金額從1730元提高到2130元;提供新莞人子女積分制入學(含符合優惠政策新莞人子女入學)學位23830個,同比增長10%;設立民辦教育專項資金,加大民辦教育扶持力度,提高民辦教育教學質量。
三、強化食品安全監管。投入31150萬元,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力度,在全市80%以上的鎮街和園區配備食品快檢室,對問題食品進行快速抽樣檢測,及時發現和制止食品制假售假行為;對現有80%以上的食品安全量化C級中國小校食堂進行改造升級,提升食品安全量化等級至B級以上標準,推動我市學校食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整體提升;強化食品安全監管,提高食品抽檢頻次,全年抽檢蔬菜生產環節不少於15萬批次,生豬不少於53萬批次,水產品樣本不少於5580批次,生產環節不少於2000批次,流通環節不少於1800批次,餐飲服務環節不少於1000批次,定期發布不合格食品抽檢信息;整合莞城、東城、南城、萬江4街道的生豬定點屠宰場,建成市中心定點屠宰場,加快我市生豬定點屠宰現代化建設,提高肉食質量衛生安全水平。
四、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投入105398萬元,實施6項大氣污染專項整治行動,加強空氣品質監測,力爭全市大氣質量優於2014年。引導水鄉經濟區不少於33家“兩高一低”造紙企業退出;對全市21個大型煤炭堆場和9個乾散貨碼頭的揚塵進行整治;基本完成全市“黃標車”淘汰工作任務;完成400家餐飲服務單位的油煙污染整治;強化對430家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重點排放企業的監管;淘汰整治100台高污染禁燃區外高污染燃料鍋爐;完成石龍鎮、厚街鎮及生態園3個空氣品質監測子站的建設。
五、提升交通服務能力。投入33680萬元,對女性滿65周歲以上、男性滿70周歲以上的非莞籍老年人實行免費乘公交政策,惠及約4.6萬人;對東莞巴士公司投放運營的跨鎮公交線路實行降低20%票價優惠,逐步推行城市公共運輸低票價政策;新增和更新500輛清潔能源或新能源公車,新開通跨鎮公交里程達1000公里以上;實施莞深高速南段改造提速,實現全線提速至120公里/小時;整治市區繁忙路段,完成環城南路台心醫院和光明隧道等11個路口或路段整治,改善交通秩序。
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投入24008萬元,提高全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510元/人/月提高至610元/人/月;提高全市離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待遇;提高村(社區)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最低保障線至每人每月680元,與企業退休人員待遇水平持平,惠及約1.6萬人;在全市所有公立醫院實施醫藥分開,取消藥品加成,實行全部藥品零差價銷售,減輕民眾醫藥費用負擔;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水平,實現全市開展家庭醫生式服務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達40%以上。
七、最佳化公共文化服務。投入3489萬元,開展文化演出,惠及約30萬人;企業文化培訓,惠及約1.2萬人;組織放映公益電影9900場;扶持業餘粵劇團隊發展,活躍民眾文化活動;舉辦東莞市千場親職教育大講堂進村(社區)活動,完成講座1500場,惠及約30萬人;進一步開展普及性應急救護培訓,完成培訓約5萬人;開展“送法上門”活動6500次,增強民眾守法意識和安全防範常識。
八、完善配套體育設施。投入9750萬元,進一步打造全國籃球城市,全市每個鎮街各選取3個籃球場共96個進行升級改造,免費對市民開放;在各鎮街、村(社區)民眾生活密集的公共場所,更換205套全民健身器材,方便民眾參與體育鍛鍊;增加民眾性體育場地,建成茶山鎮體育館。
九、打造便民服務平台。投入2013萬元,實施教育信息惠民工程,完善和推廣“微課掌上通”平台套用,為全市所有中國小(幼稚園)學生家長提供免費公益性家校溝通服務;建成全市智慧型公交管理平台,實現市民實時查詢公交路況信息;建成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台,通過微博、微信和手機智慧型終端等渠道,為公眾提供突發事件實時預警信息;建成東莞市空氣品質預報預警系統,為公眾提供全市空氣品質預報預警信息;升級完善社保公共服務平台,為參保人提供網上、微信和手機社保服務,方便市民查詢社保信息。
十、救助幫扶困難民眾。投入15063萬元,完成市社會福利中心的改擴建工程,為全市孤殘兒童智慧康復增加900個床位;新增5000名符合條件的老人家庭安裝使用“平安鈴”,使全市享受居家養老“平安鈴”服務的人群覆蓋面達80%,惠及約1.2萬人;實施“銀齡安康行動”,為本市60周歲以上五保戶、低保戶老年人,以及75周歲以上戶籍老年人購買2015年老年人意外傷害綜合保險,惠及約8.7萬人;推動和幫扶8000名登記失業人員實現就業;幫扶東莞生源困難家庭高校畢業生就業,實現100%就業;為10000名殘疾人免費體檢,建立健全個人健康檔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