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東莞市政府工作報告

 “十三五”發展成就及2020年主要工作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決勝時期,是東莞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的關鍵時期。五年來,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政府系統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認真落實省“1+1+9”工作部署和市“1+1+6”工作思路,圍繞建設“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戰略部署,凝心聚力,砥礪奮進,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高質量發展邁出了堅定步伐。

  這五年,東莞綜合發展實力實現了重大進步。經濟實力穩中有進。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9650.2億元,年均增長6.5%,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1萬元,達到高收入經濟體水平。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94.7億元、稅收總額2153.2億元,分別是2015年的1.3倍和1.5倍。社消零總額、規上工業增加值分別突破3000億元、4000億元,是2015年的1.4倍和1.5倍。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分別突破1.8萬億元和1.2萬億元,是2015年的1.8倍和2.1倍。五年實際利用內外資5326.7億元,完成固投9615.2億元。外貿進出口超1.3萬億元,穩居全國第五。全市市場主體超過134萬戶,是2015年的1.8倍,占全國總量1%。高企總數6381家,是2015年的6.5倍。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元企業實現零的突破。鎮村實力持續增強。全國百強鎮從12個增至15個,5個鎮街進入500億元俱樂部,所有次發達鎮均超100億元,實現歷史性的突破。村組兩級總資產、經營性純收入分別增長42%和66.8%,純收入超億元村由10個增至30個,70個次發達村(社區)村組兩級經營性純收入實現翻番。城市影響力不斷提升。先後榮獲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市、著作權示範城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和國家節水型城市、中國法治政府獎等稱號,首獲全國綜治工作“長安杯”,成功蟬聯全國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社會治理創新示範市、雙擁模範城等榮譽,連續兩年政商關係健康指數排名全國第一,連續三年躋身中國外貿百強市競爭力前三,連續四年入圍新一線城市,“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價值追求深入人心,投資窪地、創業沃土的城市形象充分彰顯。
 這五年,東莞把握“雙區”驅動機遇取得了重大進展。一批重大平台加快建設。松山湖科學城納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與中科院開展合作共建,東莞參與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邁出了重要步伐。濱海灣新區納入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特色合作平台,獲批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掀起了加速開發建設的熱潮。水鄉功能區核心單元開發建設全面啟動,銀瓶創新區加快建設,虎門港綜保區正式封關運作,南部各鎮率先對接和融入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一批重大改革深入推進。成功獲批建設省製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國家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功能區統籌最佳化市直管鎮體制等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深化商改、穩住外貿基本盤、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等工作獲國務院督查激勵。市民服務中心成為全省進駐部門最全、進駐事項最多、綜合視窗集成最高的辦事大廳之一,社會投資項目審批提速50%以上,一手房辦證最快1小時內辦結,開辦企業便利度位居全省地級市第一。一批歷史遺留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出台農房建設管理辦法,從源頭剎住控住違建搶建勢頭,提升農房品質風貌。專門出台加強鎮級資產監督管理辦法,啟動鎮屬企業改革工作,推動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專項推動符合條件的產業類和公共配套類違建補辦不動產權手續,盤活大量存量資產。創新統籌開發模式和利益平衡機制,加快松山湖東部工業園建設步伐。鐵腕整治“兩違”問題,累計治理違建面積超過7000萬平方米。堅持問題導向,強力督查督辦硬指標硬任務,全面推廣明察暗訪、“行走東莞”等工作機制,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這五年,東莞創新驅動發展獲得了重大突破。區域創新體系加快完善。創新成為引領和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第一動力,全市構建起源頭創新、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培育“四大創新體系”。全球第四台、中國首台散裂中子源投入運營。南方先進光源項目預研啟動。松山湖材料實驗室加快建設,研究成果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成功爭取大灣區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東莞)落戶。東莞理工學院排名大幅提升。科技創新要素加速集聚。R&D投入強度從2.36%提至3.06%,達到已開發國家水平。國家級孵化器、省級工程中心、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分別是2015年的2.9倍、3.5倍、1.5倍。全市集聚高層次人才15.6萬人,超過50位院士常年在莞開展科研活動,省創新科研團隊38個,居全省地級市第一。先進制造特色更趨明顯。規上工業企業數量突破1萬家,比2015年翻一番,躍升至全國第二、總產值突破2萬億元。三大手機出貨量位居全球前五。95家市級試點企業實現倍增。78家企業入圍廣東製造業500強。單位規上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31%。先進制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分別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50.9%、37.9%,成為工業增長的主要力量。
  這五年,東莞城市品質內涵得到了重大提升。城市空間格局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區、松山湖、濱海灣新區“三位一體”的都市核心區初具雛形,六大片區加快統籌發展。東莞正式進入“捷運時代”,軌道交通、高快速路、水電氣、5G網路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城市更新、TOD建設、鎮村工業集聚區改造等加速推進,市鎮收儲土地4.4萬畝,拓空間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中心城區首位度加快提升。“一心兩軸三片區”規劃建設大幕全面拉開,民盈國貿中心等城市地標順利建成,國際商務區、黃旗南、三江六岸等片區建設實質性啟動,中心城區燈光夜景、廣深高速沿線景觀品質、東莞大道十里迎賓景觀帶等提升工程成效突顯。魅力小城和美麗鄉村串珠成鏈。“潔淨城市”“廁所革命”“五線”整治等補短板行動紮實推進,32個魅力小城示範街道、10個示範片區項目順利實施,建成美麗幸福村居單村389個、特色連片示範區3個,全部村(社區)達到乾淨整潔村標準,東莞創建全省唯一的農村人居環境示範市。鄉村振興“三年取得重大進展”目標基本實現。城市活力顯著提升。大灣區院士峰會、華為全球開發者大會、男籃世界盃、亞洲馬拉松等高規格活動賽事成功舉辦,湖北籍務工者吳桂春的故事廣為傳播,書香東莞、友善東莞的形象持續提升,全市每年人口淨流入保持在十萬人以上,五年增加戶籍人口69萬人。東莞生機勃勃的新一線城市形象不斷突顯,城市吸引力、承載力和競爭力進一步提升。
  這五年,東莞生態環境建設發生了重大變化。水污染治理取得決定性成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前所未有的力度打響治水攻堅戰,五年投入超700億元,新建污水管網1.2萬公里,新建擴建污水處理項目18個,提標改造污水處理廠35座,清理整治砂場182個,整治污染河涌424條,7個國省考斷面水質明顯改善,建成區22條黑臭水體基本消除黑臭,茅洲河、石馬河等重點流域水質全面達標,水生態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藍天淨土保衛戰紮實推進。空氣優良天數比例提升至91.3%,PM2.5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28%。生活垃圾、危險廢物、生活污泥處理處置能力比2015年分別提高93.5%、127%和131%,新增生活垃圾實現全焚燒、零填埋,36座鎮級填埋場全部完成整治。生態質量全面提升。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及海洋生態紅線,新建森林公園、濕地公園14個,華陽湖成為國家級濕地公園,東莞植物園成為市民親近自然的網紅打卡點,全市4A級旅遊景區增至15個,11個鎮街成功創建省森林小鎮,生態環境質量提升跑出加速度。
 這五年,東莞建設全面小康贏得了重大勝利。市財政投入2000多億元用於民生建設,支出比例每年均超七成,有效滿足了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對口幫扶的韶關、揭陽323個貧困村、1.57萬相對貧困戶全部穩定脫貧,昭通6個貧困縣、874個貧困村、82.1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出列。援疆“村連結對”做法在全國推廣,援藏8個小康示範村項目全部完工,援川工作得到上級高度肯定。民生福祉持續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7萬元,比2015年增加46.3%。新增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位12.5萬個、病床位6千張、養老床位4千張,藥價平均降幅超54%,人均預期壽命突破80歲大關。“技能人才之都”建設成效顯著,132萬人次完成學歷技能素質提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碩果纍纍。社會保障、救助及福利水平不斷提升。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智網工程”“二標四實”等工作深入推進,“兩搶”案件下降超過九成、命案發案數下降五成,掃黑除惡專項鬥爭成果民眾滿意度全省第一。團貸網案件得到穩妥處置。全市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逐年下降,民眾安全感進一步提升。
  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東莞經歷的極不平凡、極不容易的一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重衝擊,面對外部中美經貿摩擦、內部產業結構性問題疊加的嚴峻挑戰,全市上下眾志成城、風雨同舟、披荊斬棘,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成功穩住了經濟基本盤,經濟社會發展加快復甦振興,為“雙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為“十三五”劃上了圓滿句號。
  一年來,我們以推進“雙統籌”為主線,奮力奪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積極應對實際管理人口1000多萬、市場主體130多萬家等巨大壓力,牢牢構築起“外防輸入、內防擴散、醫療救治、自我防護”四道防線,全市沒有發生社區和企業聚集性疫情,37天實現無新增本地確診病例、63天基本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通過出台“助企撐企15條”等一攬子政策、設立50億元援企專項資金、配置3000畝增資擴產用地指標、組建36個復工復產指導服務組等措施,以超常規機制加強經濟運行監測調度。全市經濟增速由負轉正,主要指標呈現持續恢復性增長,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3.2%,製造業貸款餘額增長39.5%,增量約占全省兩成,工業用電量增長1.4%,市場主體增長8.3%,新增上市及過會企業17家、創歷年新高,新業態、新動能加快成長,為贏得未來保住了底盤、留住了青山。
  一年來,我們以補齊民生短板為突破,有效增強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歸屬感。圍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出台實施市政府一號文,大力推進100項重點民生事項。全面啟動教育擴容提質和品質交通兩個千日攻堅行動,新改擴建公辦中國小32所,新增公辦學位超過3.7萬個,新建道路184公里、停車位6.9萬個。加快補齊公共衛生短板,完善分級診療和全民醫療保障制度,與暨南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廣東醫科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等共建高水平醫院和區域中心醫院。切實做好民生兜底保障,全面提高低保、低收入家庭認定、特困人員供養和孤兒基本生活保障標準,實現居家養老“大配餐”和長者飯堂鎮街全覆蓋。“民生大莞家”解決民眾身邊“小急難”問題近2500宗。完成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工作。審計、信訪、外事僑務、防震減災、民族宗教、工青婦幼、檔案方誌、紅十字會、殘疾人等工作全面推進。
  一年來,我們以補鏈強鏈拓鏈為導向,加快完善現代產業體系。聚焦產業鏈關鍵環節、缺失環節,高規格舉辦全球先進制造招商大會、“雲招商、雲溫暖”等活動,成功招引京東大灣區總部等一批重大項目,推動企業增資擴產130宗,全年實際引資1499億元,增長25.3%。每季度集中動工一批重大項目,累計完成投資983.8億元,拉動全市固投增長13%。全面實施“452外經貿振興計畫”,外企內銷總額超過4900億元,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5500億元,保稅物流進出口超過2600億元,快遞業務量突破20億件、業務收入全國第七,石龍中歐班列成為中國第三條國際鐵路運郵通道。
  一年來,我們以主動對接“雙區”驅動為引領,積極增創改革發展新優勢。主動融入“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深度參與深圳都市圈、穗莞合作發展等規劃編制,深化莞港澳在金融、跨境電商等方面的合作,著力構建灣區“1小時交通圈”,各規劃6處捷運通道分別與廣深相連,深外環高速東莞段建成通車,佛莞城際全線鋪軌。全力支持深圳建設先行示範區,推動松山湖科學城與光明科學城共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深入推進省製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用好用足省28項支持事項,強化投資“鬆綁”、最佳化營商環境等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一年來,我們以打造高品質現代化都市為目標,大力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質。城市品質三年提升計畫圓滿收官,從重點突破轉入全面完善和整體提升的常態化階段。深入推進新一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科學規劃未來15年的空間發展藍圖。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完成河湧水環境整治213條,海心沙資源循環綜合利用基地、立沙島危廢處理中心等項目順利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建設大力推進。水環境質量改善幅度全國第三、全省第一。空氣品質綜合指數改善幅度全國第二、全省第一。深入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城市體檢、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有序開展,“路長、巷長、所長、站長”制大力推行。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創建特色精品示範村50個,65%以上村(社區)達到美麗宜居村標準。
  一年來,我們以轉變政府職能為要求,進一步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和服務效能。圍繞最佳化疫情期間政務服務,創新推出2878項“不見面審批”事項、198項“延期後補”事項等服務。圍繞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基本建成政務數據大腦,全面鋪開“莞家政務”服務,行政許可事項全程網辦率達97%,各園區、鎮街政務服務中心基本實現公安、稅務事項一窗受理。全面開展鎮街綜合行政執法改革,認真實施養犬管理、水土保持等條例,辦理人大建議202件、政協提案402件,辦理率和滿意率均達100%。
  各位代表,回顧“十三五”這五年,全市上下在把握時勢中搶抓機遇,在亂雲飛渡中苦練內功,在篤定創新中奮力進取,在頂壓前行中再創新高。這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結果,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一代又一代的東莞人艱苦創業、接續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東莞市政府,向全市幹部民眾,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社會各界人士,向各駐莞單位、駐莞部隊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參與和支持東莞建設發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東莞實現高質量發展仍面臨不少問題和挑戰:外部環境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較多,中美經貿摩擦和龍頭企業受打壓的趨勢不甚明朗,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需要加快構建,全市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產業能級需要加力提升,工業生產以中間產品為主、附加值相對較低,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等新動能亟需加快培育;對重大項目和重大改革的謀劃需要加強,國家級、灣區級的重大項目不夠多,在探索推進全域性、關鍵性改革上還有待加大力度;城市綜合環境需要進一步最佳化,公共服務供給仍有短板,對高端項目、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和承載力有待增強;行政服務效能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政府系統幹事創業的精氣神仍需進一步提振。對於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高度警醒,盡最大努力予以有效解決。
  “十四五”主要目標及2021年工作安排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機遇期。我們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圍繞在全省實現總定位總目標中承擔更大責任、走在全省前列的使命任務,全力推動“灣區都市、品質東莞”建設再上新台階。
  根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中共東莞市委關於制定東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市政府編制了《東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
  “十四五”時期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城市綜合實力明顯提升,打造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高品質現代化都市;創新驅動發展動力明顯提升,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灣區創新高地;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打造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全國先進制造之都;構建新發展格局支撐作用明顯提升,打造連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現代化樞紐城市;城市治理效能明顯提升,打造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範例;公共服務保障水平明顯提升,打造民生幸福美好城市。展望二〇三五年,我市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邁上新的大台階,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創新能力和城市品質顯著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率先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十四五”時期,我們要永葆“闖”的精神、“創”的勁頭、“乾”的作風,切實將各項工作部署項目化、事件化,加快轉化為一項項硬指標、硬任務,一個個大項目、大工程,一件接著一件辦,一年接著一年乾,奮力譜寫東莞改革發展新篇章。
  ——我們要聚焦“創新+產業”,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灣區創新高地。堅持創新核心地位,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著力鞏固東莞創新驅動發展的良好態勢,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以創新生態引領產業升級。加快推進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建設,全面深化與中科院、國內高校的戰略合作,推動形成大科學裝置的集聚協同效應,努力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吸引更多頂尖科研機構、大學、跨國公司來莞設立聯合實驗室和研發中心,促進新型研發機構提質增效,建設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主陣地。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構建“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百強創新型企業”梯度發展格局,力爭到2025年,全市高企達8000家,R&D占比達3.2%左右。以新動能推動產業最佳化。突出高端化、終端化、品牌化的導向,全面實施穩鏈補鏈強鏈拓鏈工程,力爭五年實際投資超6000億元,進出口總額超7萬億元,外企出口產品轉內銷超2.5萬億元。全市引進培育千億企業超過5家,百億企業超過25家,形成萬億級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五千億級的高端裝備製造,千億級的新材料、新能源、服裝鞋帽、食品飲料,百億級的積體電路、生物醫藥等“萬、千、百”億級產業集群發展梯隊。以科技造富壯大產業實力。強化對高企的政策扶持和資源傾斜,大力培育一批“專精特新”企業,加速推進資本市場“東莞板塊”擴容提質,力爭三年內上市莞企數量突破100家、總市值翻番,全部鎮街實現上市企業破零,國有資本規模破萬億、超千億的市屬國有企業3家以上,全市新增一大批具有全球一流競爭力的優質企業。
  ——我們要聚焦“環境+人才”,加快建設高品質現代化都市。在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建設中強化東莞擔當、展現東莞顏值、彰顯東莞魅力,著力打造高品質環境、集聚高素質人才、發展高質量產業,努力把東莞建設成為有志之士嚮往聚集、追夢圓夢的高品質現代化都市。以綠色集約為導向提升城市品質。全面推進新一輪城市品質提升,讓欣欣向榮的現代都市、草長鶯飛的山水田園在東莞有機融合、協調共生。積極構建“三心引領、廊道支撐、片區協同、節點開花”的城市空間格局,進一步提升都市核心區首位度,加快打造立體交通、科技創新、生態環境三條城市線性發展廊道,推動“六大片區”組團統籌聯動發展。推動土地利用模式從“增量擴展”向“存量最佳化”轉型,每年至少實施“工改工”1萬畝,五年收儲土地4.5萬畝。全面鞏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果,推動環境改善重心向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綠色發展延伸,凸顯“半城山色半城水、一脈三江莞邑香”的城市特色,力爭實現碳排放達峰走在全省前列,加快實現從世界工廠向生態之都、綠色之城的轉變提升。更加注重最佳化城市軟環境,不斷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科學素養、人文精神、藝術氛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致力打造青春之城、活力之城、夢想之城、成長之城。以鎮村基層為重點最佳化綜合環境。結合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把鎮村作為優環境的主戰場。突出加強鎮村規劃管控,實施大片區統籌,抓好江河岸線管理,以鎮村核心區和重點片區的更新改造為突破口,對城鄉面貌、公共空間、居住空間等進行最佳化提升,加快打造產城融合、宜居宜業的品質鎮街,鄉風淳樸、美麗幸福的莞邑村居。積極推動南部各鎮加快建設一批高品質、低成本、優環境的產城融合新社區,打造深莞深度融合、一體聯動發展的“引爆點”。著力推動鎮村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讓民眾在家門口就能上優質的學校,逛美麗的公園,享受便捷的醫療,欣賞精彩的演出,讓東莞的鎮村成為能夠留住本地人、吸引外來人的好地方。以優質環境為平台集聚高端人才。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依託大科學裝置集群、新型研發機構、高水平大學、科技企業等平台載體,大力引進國際一流的科學家團隊、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加強研發人才、行銷人才、管理人才等的培養,全方位提供人才創新創業、施展才華的靚麗舞台。努力為人才打造舒適愜意、安居樂業的優質環境,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人才聚莞、人才愛莞成為東莞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我們要聚焦“民生+服務”,加快建設和諧善治的民生幸福美好城市。以人民為中心、視民眾為父母,著力打造全面小康的“東莞樣本”和政府服務的“東莞品牌”。以“全生命周期”為標準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大力補齊學位、停車位、病床位、養老床位、就業崗位“五個位”民生短板,全面完成教育擴容提質和品質交通千日攻堅任務,著力解決好“一老一小”問題,加力做好對困難民眾、特殊群體的兜底和幫扶,有序推進常住人口基本服務全覆蓋,努力實現各類民生保障水平走在全省前列,老百姓的幸福更有溫度、更具質感。以“店小二意識”為導向做好對企業和企業家的服務。始終把優質企業作為東莞經濟的堅挺脊樑,把優秀企業家視為東莞發展的寶貴資源,堅持“一對一”服務龍頭大企業與用心用情服務中小企業相結合,既“錦上添花”,更“雪中送炭”,力爭在減輕企業負擔、解決融資難用地難問題、打通惠企政策落實“最後一公里”等方面取得明顯突破,引導全社會形成尊崇企業家、愛護企業家、服務企業家的共識與氛圍,在“商場如戰場”的激烈競爭中,用最優質的資源供給、最舒心的政務服務、最給力的政策支持,切實當好對企服務的“行家裡手”和廣大企業的“堅強後盾”。以“現代化治理”為手段促進社會和諧善治。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加強數位化技術運用,掀起政府部門科學化精準化的效能革命,推進政務流程全面最佳化、系統再造,推動更多民生服務事項和涉企服務事項“不見面”審批和“一網通辦”“一站辦理”。加快提升鎮村基層的現代化治理水平,對企業和民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涉及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進行系統治理、源頭治理。進一步強化底線思維,切實做好重大風險的防範化解,確保發展大局和諧穩定。
  ——我們要聚焦“進取心+歸屬感”,加快建設昂揚向上的包容共享城市。推動東莞這座具有歷史厚重感的城市,在新時代立潮頭、再出發,使活力成為東莞最突出的特徵、進取成為東莞最鮮明的氣質,歸屬感、自豪感成為東莞人民對這座城市最深切的情感。充分彰顯“莞商”力量。弘揚“低調務實、敢為人先、誠信厚道、與時俱進”的精神特質,發揮各大商會的橋樑紐帶作用,抱團打拚、開疆拓土,充分釋放蟄伏的發展潛能,進一步擦亮“莞商”品牌。在市場準入、政府採購、撬動民營資本等方面切實加強對本土企業的扶持,加快培育本土優秀新生代企業家隊伍,打造更多“莞字號”的百年老店、世界名企。著力培育家園意識和主人翁精神。感恩和善待每一位在這座城市生活、為這座城市建設的人,大力弘揚開放包容、融洽共生的城市文化,積極營造公平友善的就業、創業、生活環境,充分尊重市民權利,及時回響民眾訴求,加快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讓“東莞是我家”的意識深入人心,真正實現廣大市民民眾與東莞同呼吸、共命運、共成長。時刻保持爭創一流的意識。對標國際一流城市,以卓越理念、超前思維推動東莞發展,各領域謀劃、各條線工作都主動對標一流、爭創一流、趕超一流。大到產業集群打造、重大平台建設,小到一個投資項目、一個城市小品、一個辦事視窗,都把高品質、高水平作為孜孜不倦的追求,瞄準最好最優最先進,將每件工作都做到極致,把每個項目都建成精品,凸顯整個城市的品位和檔次,打造名副其實的新一線城市。進一步提振幹事創業精氣神。加強對基層和一線工作人員的關心關懷,充分調動部門和鎮村的積極性、創造性,走出“舒適圈”、勇當“領頭羊”,在新動能培育等“大戰略”上顯身手,在最佳化營商環境等“大工程”上比高低,在城市更新改造等“硬骨頭”上論英雄,在民生實事推進等“硬任務”上求實效,在想幹事、能幹事、乾成事的濃厚氛圍中,錘鍊幹部成長,引領社會風氣,推動地方發展。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規劃實施的開局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認真執行落實省“1+1+9”工作部署和市“1+1+6”工作思路,著力鞏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深入推進“灣區都市、品質東莞”建設,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以優異成績慶祝建黨100周年。
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6.5%以上,進出口增長1%,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GDP增速同步;居民消費價格上漲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3%以內,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完成省下達任務。圍繞以上目標,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實體經濟為根基,著力構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
  加快構建面向未來的多極支撐產業體系。出台市政府一號文,強化對新動能發展的統籌推動。設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基金,劃定約70平方公里產業基地,出台1+N扶持政策,實行“七個一”項目包落地機制,推動形成松山湖生物技術、東部智慧型製造、東莞新材料、東莞數字經濟、東莞水鄉新能源、臨深新一代電子信息、銀瓶高端裝備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面。以碳達峰、碳中和牽引產業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制定實施碳達峰行動方案,積極引進綠色投資,大力發展低碳產業。以消費升級為契機,推動紡織服裝、食品糧油、家具製造等傳統優勢產業進一步做優做強,提升自主研發和創意設計能力,對此類企業推廣品牌新增支出給予10%的補助、營業收入新增量給予不超過1%的獎勵。大力推進企業升規工作,建立“小升規”企業成長服務跟蹤機制,對符合條件的分別給予最高10萬元升規獎勵,以及最高10萬元穩規獎勵。實施龍頭企業領航計畫,推進高質量產業招商三年行動,重大發展平台重點招引50-100億元以上產業項目,各鎮街重點招引30-50億元以上產業項目,三年內實現園區、鎮街龍頭企業全覆蓋。納入市鎮聯合招商基地的300畝以上連片產業用地,原則上不分宗出讓,重點招引龍頭企業。鼓勵鎮街統籌開發、高效利用農村集體土地、物業、資金,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大力推動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價值鏈高端化。實施重點支柱產業“強心優鏈”創新工程,編制產業鏈供應鏈全景圖譜,引進一批補鏈強鏈拓鏈優質項目。建立產業鏈供應鏈供需信息發布與合作對接平台,引導有條件的配套企業進入龍頭企業供應鏈。做強做優智慧型移動終端產業,加大對龍頭企業的資源傾斜,破解“卡脖子”問題,帶動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做大做精先進裝備製造業,瞄準智慧型機器人、智慧型製造裝備等領域,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企業。開展建築業企業培優扶強行動,支持本市企業以聯合體方式參與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穩定廠房租賃市場。整合鎮街產業園,3年內統籌提供100萬平方米高品質低成本空間。
  積極打造數字經濟集聚區。支持頭部企業牽頭開展產業鏈數位化協同創新試點,向上下游企業輸出數位化解決方案和管理經驗。加快推廣“5G+工業網際網路”發展,優先在電子信息、機器人與智慧型裝備等行業遴選打造1-2個標桿示範項目。支持三大手機打造生態夥伴開放合作平台,集聚發展嵌入式軟體、新型工業軟體、平台化軟體等軟體產業。加快數字產業集聚試點園區建設,選取10-15家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企業納入市“倍增計畫”。推進電競、直播、短視頻等數字創意產業發展。加快建設數字社會,拓展新基建套用場景,推進生活數位化、公共服務數位化。
  加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培育壯大金融業,圍繞服務產業、服務城市、服務百姓民生,大力發展產業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外貿金融、供應鏈金融,爭創省級製造業金融創新示範區。抓住註冊制改革等機遇,加快資本市場“東莞板塊”擴容,推動地方法人金融機構上市發展,加大跨境金融合作。大力發展會展經濟,推進6平方公里東莞國際會展新城建設。做好國家物流樞紐申報,推動東莞港打造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出台工業設計行動計畫,辦好“東莞杯”設計大賽。深挖電子商務、人力資源、文旅、環保、養老等行業新動能,出台專項產業政策,三年內在每個行業各引進培育2-3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
二、以擴大內需為基點,著力建設連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現代化樞紐城市
  實施擴大有效投資行動。建立重大項目謀劃機制,積極爭取和布局一批事關全局、影響長遠的國家級、灣區級項目。對納入“十四五”規劃的重大項目優先保障資金和用地指標,直接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深化項目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完善快速落地常態機制,力爭市重大項目投資超1000億元。狠抓企業增資擴產,強化工業投資全流程跟蹤服務,完成投資879億元。
  全力打造消費強市。完善促進消費頂層設計。最佳化“一核三帶四組”城市商圈布局,加快將東莞CBD打造成新型國際級消費集聚區,將鴻福路和東城商圈打造成時尚休閒消費中心,將西城樓商圈打造成歷史商業街區,將萬江商圈打造成體驗消費中心。在各鎮街打造一批特色街區和消費場景,力爭社消零總額突破3900億元。大力發展首店經濟,三年推動各類品牌首店落戶100個以上。探索與國內知名商業機構合作開設市內免稅店。大力發展流量經濟,推動東莞製造與個性定製、直播帶貨、線上銷售等深度對接。充分挖掘籃球、羽毛球等運動項目的商業價值,爭創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
  支持企業拓展內銷市場。深入實施質量變革戰略,鼓勵發展“同線同標同質”產品。實施支持出口產品轉內銷三年行動計畫,強化政策、平台、金融和機制支撐,打通莞企參與內循環的堵點痛點。加強與電商平台合作,打造“東莞製造”線上展會平台,鼓勵更多企業參加行業知名展會拓市場搶訂單。加快搭建出口轉內銷的渠道,拓寬“灣區快線”,做優鐵路貨運,加快完善面向國內市場的流通體系。抓好轉內銷政策宣講和法律風險培訓。
  推動外經貿高質量發展。深化對RCEP、中歐投資協定等研究,出台專項政策,幫助企業搶占國際貿易先機,開拓多元化市場。大力推進市場採購貿易試點,力爭年出口超500億元。加快推進香港-東莞國際空港項目,抓好虎門港綜保區、跨境電商綜試區、中歐班列、出口集拼中心等建設,吸引貨源回流,擴大出口規模。創建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打造水果、糧油、工業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三、以科技創新為核心,著力營造最優創新生態
  舉全市之力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做好松山湖科學城建設發展的頂層設計,科學編制和實施發展總體規劃、科學功能規劃、國土空間規劃。深入推進與中科院的戰略合作,共同抓好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搭建前沿科學交叉研究平台、舉辦科技交流活動等工作。加快推進散裂中子源二期、南方先進光源研究測試平台、先進阿秒雷射設施的建設,爭取納入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十四五”規劃。加快推進大灣區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建設,全力支持東莞理工學院建設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學示範校。支持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建設,辦好粵港澳院士峰會等活動,推動大灣區科技創新論壇升格為省院共辦並永久落戶,積極吸引港澳台和國際人才來莞創新創業。
  進一步提升重大平台的創新引領作用。支持濱海灣新區加快打造莞港特色合作平台,謀劃建設上市企業總部基地、大灣區大學科技園、濱海灣青創城等,主動對接自貿區創新資源外溢,探索離岸創新、莞港“三鏈”融合,力爭在制度開放、區鎮融合發展等方面創造更多先行經驗。全面鋪開水鄉功能區建設,基本完成八大核心單元空地整備,加快打造數字經濟產業園,掀起水鄉大開發、大建設新高潮。支持銀瓶創新區立足生態資源稟賦,強化粵海平台和市鎮聯合招商,打造粵港澳生態發展創新區。
  大力推進產業鏈創新鏈雙向融合。加快中子治療技術探索設施、大科學智慧型計算數據中心等項目建設,形成大科學裝置與前沿技術攻關鏈式協同,為產業關鍵技術突破提供支撐。組織關鍵共性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攻關。加快出台新型研發機構提質增效配套政策,完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體系,“一院一策”增強自我造血能力。建設一批創新創業工場、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推廣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模式,聯動研究生培養(實踐)計畫,打造科創訓練營。
  努力打造更有溫度、更有吸引力的人才高地。進一步整合最佳化現有人才政策,樹立更加開放的用才導向,聚焦重點招引產業、重大科研項目,實施創新團隊、高層次人才機構化、成建制同步引進,探索特定“雙聘制”高端人才與全職引進人才享受同等政策待遇。最佳化出台2.0版“技能人才之都”政策,做好急需緊缺技術技能人才引育。大力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設籌集安居房5000套,規劃建設一批人才社區、青年人才驛站。最佳化調整高端人才個稅補貼等政策,擴大人才入戶“秒批”範圍,全面實施優才卡,為人才在莞工作生活提供全方位便利。
四、以品質提升為牽引,著力推動城市綜合環境全面最佳化
  大力推進新一輪城市品質提升。高質量完成市鎮兩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探索建立地區規劃師、片區總設計師、片區城市綜合運營商制度。大力推進“一心兩軸三片區”建設,抓好中心廣場、東莞大道、元美公園等節點品質提升,加快國際商務區首開區建設步伐,實施濱水岸線、莞城糧倉、東城體育公園等活化提升,啟動東城火煉樹、南城亨美等城中村改造,推進莞太路品質提升工程,努力讓中心區每年都有新變化,都有新驚喜。進一步明確鎮街軌道站場TOD、TID開發功能和規模,高水平建設一批“軌道+物業”“軌道+社區”示範項目。再啟動70個特色精品村建設,建成第二批3個特色連片示範區。大力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和既有住宅增設電梯,提升物業小區治理水平和居住品質。大力發展綠色建築,提升“東莞建造”品質,開展建築質量年活動。
  加快完善“以我為主”融入灣區的現代化基礎設施。持續推進品質交通千日攻堅,構築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二主六輔”綜合交通網路,儘快將區位優勢轉換為交通優勢,打造大灣區區域交通樞紐。大力推進1號線一期建設,爭取開工2號線三期,完成3號線一期立項和投融資方案審批。協調佛莞城際東莞段工程建設,推動上半年通車運營。加快推進贛深客專東莞段工程及東莞南站周邊配套設施建設,推動下半年開通運營。完善“五縱四橫六連”高速公路網路,建成莞番高速二期、加快三期建設,推動廣深、莞深、常虎高速改擴建工程。加強幹線路網規劃建設,加快松山湖二通道規劃,開展水鄉快速環線前期工作,推進環莞快速三期建設。大力推進千兆寬頻工程,新建5G基站5000個。開展一流電網千日攻堅行動。實施供水安全保障規劃,推進全市“供水一張網”整合,構築東西互補、江庫互通的水資源配置體系。
  強化城市全周期精細化管理。建立“一年一體檢、五年一評估”城市體檢機制。深入推進“潔淨城市”“行走東莞”專項行動,開展精細化管理“兩個一百”工程,進一步整治城市“六亂”。嚴格規範農房建設管理,保持“兩違”治理高壓態勢,治理違建2900萬平方米以上。建設“無廢城市”,打造“3+3”“1+1”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推動建築垃圾資源化循環利用,建成海心沙環保熱電廠。全面啟動消除存量垃圾工作,三年清理250萬立方米。堅持公交優先發展,科學調整站點線路,提高公交運營效率。整治中醫院等片區擁堵,完成50個以上堵點治理,新建停車位6萬個,強化機車、電動腳踏車管理。
  持續拓展最佳化城市發展空間。以用地總規模為倒逼,結合五大流域治理、軌道交通和中心城區建設,綜合運用指標配置、用途管制、配套公共設施等手段,推動土地資源有效盤活和系統整體開發。實施土地收儲三年行動計畫,精準收儲、主動收儲、和諧收儲,最佳化收儲用地結構,收儲土地1萬畝以上,其中市級1000畝以上。啟動城市更新“頭雁計畫”,率先打造10個千畝以上產城融合示範片區。出台專門政策鼓勵企業開展成片改造,探索在濱海灣新區等進行試點推進。實施“工改工”三年行動計畫,搭建產業運營商與鎮村對接平台,出台財政補助細則,實行稅收留成專項補助,激發村集體參與改造積極性,“工改工”力爭整備、拆除不少於1萬畝,其中拆除不少於8000畝。開展閒置土地和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整治,探索實施耕地保護集聚區等機制。全面推行林長制。推進地質災害防治三年行動,完成高中風險隱患點治理。
  全面鞏固提升污染防治攻堅戰成果。加強重點流域初期雨水污染控制,推進農村黑臭水體及劣V類一級支流深化整治,力爭消除市域內全部黑臭水體,24條上報省重點一級支流和全市70%的內河涌消除劣V類,實現考核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全力推進雨污分流工程,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提高截污管網污水收集率,儘快實現“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大力調整最佳化能源結構,推進自備電廠煤改氣,推動傳統產業智慧型化、清潔化、可持續化改造。狠抓臭氧防治,試點推進VOCs企業環保管家項目,建立排污者付費、第三方管理運營的治理新機制,做好污染天氣應急應對。推進塑膠污染治理。開展地下水污染狀況調查評估。
  進一步提升生態建設水平。加強濱水岸線管控,開展碼頭岸線資源環境綜合整治,整合取締散亂碼頭,清退修復岸線,為江海岸線“留白增綠”。啟動濱海灣至松山湖的碧道建設,打造6個美麗河湖樣板,爭取1個入選國家優秀案例。加快推進植物園二期、市兒童公園建設,建成橫瀝三角湖、企石東清湖濕地公園和蝦公山森林公園,爭創國家生態園林城市。
  五、以深化改革為動力,著力增創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用好各級重大政策紅利。加強與上級的對接,爭取下放更多許可權,推動全市一批具有全局性、戰略性、帶動性的重大項目納入到國家和省的規劃。爭取省支持我市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檔案加快出台。深入推進省製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實驗區建設,引導5個基層實驗區在“工改工”、莞港經貿合作等方面開展差異化改革探索。積極申報創建國家級台資企業轉型升級試驗區、省外資外貿發展賦能升級試驗區、省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充分利用上級解決耕地歷史問題相關政策,進一步最佳化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布局。選樹一批具有東莞特色的改革品牌,爭取國務院督查激勵,將更多政策紅利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發展動力。
  推動“放管服”改革與“數字政府”建設有機結合。著力打造“一卡一證一線”改革品牌,以三代社保卡為基礎推出“多卡合一”的市民卡,連通醫療、金融、徵信等涉及民生的各項政務套用,擴展公交支付、智慧校園等套用場景;探索企業準營改革,將一個行業準入涉及的多張許可證,整合為一張許可證;升級擴容12345政府服務熱線,開通企業服務專席,提高回響速度和服務質量。深入推進政務數據大腦和城市運行中心建設,開展政務服務“四免”最佳化,將一體化政務服務平台加快部署至鎮村。將各政務套用以及生活服務APP進行集成統一,實現市民、企業通過一個連線埠即可暢享便捷服務。
 深入推進現代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深化財政體制改革,最佳化市鎮支出分擔比例,完善均衡性轉移支付制度,合理配置全市財力,全面加強績效管理。建立園區鎮街“三保”預算審核控制機制,推動政府過“緊日子”成為常態。建立政府債券項目全過程管理統籌協作機制,積極爭取上級債券額度支持。按照“經營城市”的理念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多元化籌集機制,全力推進一批試點項目落地。深化稅收征管制度改革,提升稅法遵從度和社會滿意度。以增加有效供給、有效防控風險為目標,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根本,加大金融業市場主體招引,加強政、銀、企對接和投、貸、擔、保聯動,加強增信、徵信、集信體系建設和信息平台整合,加強條塊協同、人技聯防,不斷完善多元化、多層次金融供給體系和聯防聯控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
  充分激發市場活力。推進新一輪國企戰略性重組,進一步提升資本運營能力和證券化水平。探索出台推動市屬企業創新發展建立容錯糾錯機制的實施意見,全面加強對鎮屬企業資產監管和改革發展的指導,引導市屬企業、鎮屬企業盤活存量資產,積極參與土地儲備、城市更新、園區開發、配套運營等重點任務,更好地服務城市發展。健全支持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的政策體系,營造支持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壯大的良好發展環境。爭取設立中國(東莞)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編制公共資源交易目錄清單,將清單內項目逐步整合進公共資源交易平台,確保陽光交易、公平競爭。
  六、以人民至上為導向,著力提升人民民眾生活品質
  織密扎牢兜底民生保障網。紮實做好民生十件實事。推進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做好孤、老、病、殘、弱等困難民眾的救助保障服務,將困難民眾臨時救助範圍逐步拓寬至常住人口。推動更高質量就業創業,開展各類補貼性職業技能培訓30萬人次,幫扶1.6萬名失業人員實現就業,應屆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超過96%。做好“一城一策”工作,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開展“三限房”試點,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探索“物業服務+養老服務”,促進養老機構服務提質增效,力爭護理型床位達到40%以上。探索開展“東莞慈善·臨終關懷”項目試點。推進社會工作服務站園區、鎮街全覆蓋,實現市直部門購買社會工作崗位向購買服務項目逐步轉變。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關愛軍人軍屬、退役軍人等群體。做大做強“民生大莞家”服務品牌,形成不少於100個微實事亮點項目和100個微心愿典型案例。深化對口支援,做好省內幫扶和東西部協作交接銜接工作,紮實做好援疆、援藏工作。
  加快打造品質教育。年內新改擴建公辦中國小45所、幼稚園18所,分別新增學位4.68萬和7000個。推動松山湖未來學校、市中國小德育基地建設,推進啟智學校擴容。完善五育並舉育人機制,突出對體美勞教育的引導。實現千人以上中國小全部配備專職心理教師。加強青少年防近視工作,更新改造一萬間教室燈光照明。啟動雙特色普通高中建設。推動民辦教育規範優質發展。完善中國小幼稚園教師準入和招聘制度,推進莞邑良師建設。推動公辦國小提供校內下午課後服務基本全覆蓋。深化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建設一批特色專業群、高水平校企合作基地。
  加快推進健康東莞建設。毫不放鬆抓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工作,堅持常態化精準防控和局部應急處置有機結合,確保不出現規模性輸入和反彈。安全有序做好新冠疫苗接種工作。進一步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籌建東莞市公共衛生醫學中心,建立傳染病應急騰空機制和院前急救轉運體系。全面開展高血壓、糖尿病高危人群早期篩查及干預行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推進高水平醫院和區域中心醫院建設,引導鎮街公立醫院向“大專科、小綜合”專科醫院、康復醫院等轉型發展,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深入推動體醫融合、體教融合,實施全民健身計畫,打造全民運動之城。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東莞。最佳化巡邏防控機制,堅決打擊和防範盜竊、電信網路詐欺、走私偷渡等突出違法犯罪。完善社區警務工作機制,做實做強“東莞義警”等群防群治措施。建成新一代“智網工程”信息系統、“雪亮工程”視頻聯網等項目,將指揮調度中心升級打造為全市社會治理運營中心。深入開展“1+2+8”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加強防汛防風、減災救災、森林防火、地質災害防治等關鍵工程建設,持續推進“三小”場所、出租屋、工廠企業等消防設施和電氣線路升級改造,加快創建國家安全發展示範城市。開展農貿市場品質提升三年行動,培育60家“放心肉菜示範超市”,打造市民放心的“菜籃子”。
 加快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組織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動,創作一批反映時代精神和東莞發展成就的文藝精品。新建一批共享文化館、閱讀驛站、粵書吧等高品質公共文化空間。加快修復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升級改造東江縱隊紀念館,建設市博物館新館,建立莞籍歷史名人名跡檔案和作品藏品資料庫,更好地傳承城市文脈、講好東莞故事。完善“一心四區”全域旅遊發展格局,推出一批紅色游、鄉村游、親子游、體育賽事游的精品路線,加強森林生態旅遊資源利用及產品開發。擴大“東莞非遺墟市”粵港澳城際聯盟交流合作,共建大灣區文化遺產游徑,全力打造更富內涵和活力的品質文化之都。
  七、以政府建設為保障,著力提振一往無前、風雨無阻的精氣神
  加強政府系統黨的建設。始終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將“兩個維護”十項制度和政治要件閉環落實機制貫徹到工作全過程。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馳而不息加強作風建設,聚焦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開展全面檢視、靶向治療,持續為基層減負,嚴格執行檔案、會議和督檢考事項計畫管理,切實防止文山會海反彈回潮。堅持從嚴管理監督與有效激勵並重,尊重基層和民眾的首創精神,全面提升幹部“七種能力”,不斷提升政府抓落實的效率和效果。
  著力建設有為政府。突出科學謀劃,做好頂層設計,切實加強對全市產業發展、城市更新以及鎮村規劃管控、品質提升等的主導和統籌。突出高效管理,實行重點工作閉環管理,探索構建“大產業”“大城建”“大民生”“大安全”管理格局。突出抓早抓細,加強對全年經濟運行情況的動態監測研判,傾斜資源優先保龍頭企業、保核心產業鏈,確保經濟平穩運行。突出靠前服務,推動各級幹部貼身解決民眾企業訴求,進一步提升“企莞家”等服務實效,確保各項扶企惠民政策落實到位。
  全面提升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監督,自覺接受政協民主監督,主動接受社會和輿論監督,充分發揮審計監督作用,進一步提升政府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啟動民生實事人大代表票決制工作。全面推行行政執法公示、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執法決定法制審核三項制度,健全完善跨部門、跨區域執法聯動回響和協作機制。圍繞生活垃圾分類、機動車停車、自然保護地管理等領域加強政府規章立法,深化全面依法治市實踐。科學編制“八五”普法規劃,推動全民守法普法成為社會治理的法治基礎。聚焦重點領域、重要部門、關鍵崗位織密廉政風險防控網路,嚴肅整治民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各位代表!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前進的航道大潮奔涌,千帆競發,時不我待。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與全市人民一道,奮楫破浪,堅毅前行,用智慧和汗水驅動“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航船駛向更加美好的未來,以優異的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奮力譜寫“十四五”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名詞註解:
  全國百強鎮、500億元俱樂部:入選全國百強鎮的是指長安、虎門、厚街、塘廈、常平、寮步、鳳崗、大朗、大嶺山、清溪、高埗、黃江、橫瀝、沙田、石碣;進入500億元俱樂部的有長安、虎門、南城、東城、塘廈。
  雙區:指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
  行走東莞:由市四套班子領導牽頭,採取不打招呼、不需陪同、不定線路、不聽匯報、直奔現場、直面問題“四不兩直”的方式進行暗訪步行。
  一心兩軸三片區:指中心城區品質提升的重點地區。其中,“一心”指市行政文化中心區,“兩軸”指東莞大道時代發展軸和鴻福路山水文化軸,“三片區”指東莞國際商務區、“三江六岸”歷史休閒區、黃旗南生態科創區。
  “五線”整治:指對廣深高速、廣深鐵路、廣深港高鐵、莞深高速、環莞快速沿線景觀開展綜合整治。
  二標四實:“二標”指標準作業圖、標準地址庫;“四實”指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實有單位、實有設施。
  養老“大配餐”:指向純老、獨居、孤寡、高齡、計畫生育特扶、失能老人等特殊困難老年人提供助餐配餐服務。
  民生大莞家:指通過進一步健全民生訴求收集、處理、反饋機制,切實解決一批民眾身邊的小急難問題。
  452外經貿振興計畫:即健全內外循環的貿易體系、打造多輪驅動的貿易平台、構建暢通全球的貿易樞紐、創新接軌國際的體制機制等“四大目標”;產業鏈、供應鏈、貿易鏈、物流鏈、金融鏈等“五大提升”;打造貿易強市最佳化監管鏈和健全工作鏈等“兩大保障”。
  “一核一帶一區”:指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提出的區域發展格局。“一核”指珠三角地區,是引領全省發展的核心區和主引擎;“一帶”指沿海經濟帶,是新時代全省發展的主戰場;“一區”指北部生態發展區,是全省重要的生態屏障。
瞪羚企業:指創業後跨過死亡谷,以科技創新或商業模式創新為支撐進入高成長期的中小企業。
  “專精特新”企業:指主營業務和發展重點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及相關要求,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徵明顯的中小企業。
  “七個一”項目包落地機制:指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中,實行一名市領導掛帥、一個工作專班、一份產業規劃、一套支持政策、一張招商地圖、一項配套基金、一項督查機制。
  一核三帶四組:“一核”指以主商業中心組團作為核心,即南城CBD商圈、鴻福路商圈、西城樓商圈、東城商圈和萬江商圈;“三帶”指大京九鐵路商業發展帶、水鄉沿江現代商業發展帶和莞太軌道黃金商業帶;“四組”指四個商業集聚組團,即南部、東北部、東南部、西南部四個副商業中心。
  “同線同標同質”產品:指出口企業在同一生產線上按照相同標準生產出口和內銷產品,能有力推動外向型企業成功內銷轉型,助推東莞製造向中高端邁進。
  灣區快線:指東莞港聯通大灣區“9+2”城市群的定點定班駁船運輸網路。
  片區城市綜合運營商制度:圍繞政府城市化建設目標,由企業統一規劃布局,以市場化運作方式投資、建設和經營,使開發項目成為城市發展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
  二主六輔:“二主”即廣深第二高鐵始發站、東莞東站,“六輔”即虎門高鐵站、東莞站、東莞西站、東莞南站、濱海灣站、松山湖站。
  五縱四橫六連:“五縱”指廣深沿江高速、廣深高速、莞深高速、從莞高速、博深高速,“四橫”指莞番高速、常虎高速、惠塘高速、深外環高速,“六連”指清平高速、龍大高速、常虎高速延長線、虎門大橋、蓮花山過江通道、新派高速。
  “兩個一百”工程:指開展100個精細化管理示範村(社區)工程,100個街道、村(社區)品質改造提升工程。
  “3+3”“1+1”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3+3”指松山湖、濱海灣、莞城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區,南城、東城、萬江三個街道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區建設。“1+1”指各鎮的中心區和1個村(社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範片區建設,試點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城鄉一體化制度。
  5個基層實驗區:指濱海灣新區建設高質量對外開放改革創新實驗區、水鄉功能區建設連片“工改工”改革創新實驗區、石龍鎮建設舊城改造促進產業更新改革創新實驗區、塘廈鎮建設莞深科技產業聯動發展改革創新實驗區、常平鎮建設深化莞港經貿產業合作改革創新實驗區。
  東莞義警:指由公安機關發動、組織、管理、保障的,由平安志願者組成的民眾性綜治力量,自願、無償開展社會治安防範公益服務活動。
  雪亮工程:指公共安全視頻監控系統建設聯網套用項目。
  “1+2+8”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1”指《東莞市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指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安全生產重要論述、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專題實施方案;“8”是指危險化學品、消防、道路運輸、軌道交通運輸、水上交通和漁業船舶、城市建設、工業園區等功能區、危險廢物專項整治。
  一心四區:“一心”指東莞城市休閒中心區;“四區”指濱海歷史文化遊憩區、嶺南古村落文化體驗區、森林生態度假區、水鄉風情休閒區。
  七種能力:指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民眾工作能力、抓落實能力。
  企莞家:由工信局開發的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為企業提供政策諮詢申報、問題訴求處理、項目全流程管理等一站式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