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0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0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深圳市人民政府
一、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過去五年,全市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團結一心,努力工作,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全面進步,圓滿完成了市四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一)過去五年,綜合經濟實力穩步增長。
  五年來,我們採取各種積極有效的措施,努力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等不利因素影響,推動綜合經濟實力跨上新台階。本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8%,2009年達到8201億元,居內地大中城市第四位;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3581美元,提前兩年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4.3%,達到3598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9.4%,達到170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8%,達到2599億元。全口徑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8.5%,達到2765億元,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880.8億元,比2004年增長173.9%。5年累計實現中央級財政收入8153億元,服務全國的能力顯著增強。在中國社科院發布的城市競爭力評估報告中,深圳綜合競爭力連續四年列內地城市榜首。
  (二)過去五年,發展方式轉變初見成效。
  自主創新實現新突破。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全面啟動,區域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3.6%。源頭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以及數字音頻編解碼技術、電子信息產品協同互聯、電子信息產品標準化國家工程實驗室等一批重大科研機構和創新基地落戶深圳,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深港產學研基地等機構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深港創新圈”建設深入推進,深港科技合作不斷加強。專利申請量及授權量快速增長,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37.8%,發明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62.5%。2009年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占全國的比重達到47.5%,連續六年居全國首位。
  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2009年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0.1∶46.7∶53.2,第三產業比重比2004年提高5.1個百分點。以華為、中興、比亞迪、騰訊為代表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迅速,華星光電8.5代液晶面板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開工或投產,生物、新能源、網際網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態勢良好。高新技術產品產值達到8508億元,比2004年增長160.5%,其中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比重達到59.5%。金融業快速發展,金融業總資產達到 3.29萬億元,增長197.5%,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達到1.84萬億元和1.48萬億元,分別增長125.4%和124.1%。創業板正式推出,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我市在中小板和創業板上市企業達到37家,占兩板上市企業數的11%。創新融資擔保方式,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得到改善。證券、基金、創投業繼續保持全國領先地位,全國保險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取得積極成果,區域金融中心地位進一步鞏固。現代物流業持續發展,深圳港貨櫃吞吐量連續七年居全球第四,機場旅客吞吐量連續八年居內地城市第四位。文化產業蓬勃發展,一批龍頭文化企業發展態勢良好,走出了一條文化與科技、金融、旅遊融合發展的新路。深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設計之都”,“高交會”、“文博會”、“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等品牌展會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經濟成長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每平方公里土地產生4.12億元的生產總值和1.42億元的財政收入,比2004年分別提高1.93億元和0.81億元。循環經濟發展取得積極成效,被列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城市,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水耗持續下降,在全國保持領先水平。
(三)過去五年,改革開放不斷突破。
  改革邁出新步伐。國務院批准《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和《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深圳“一區四市”的戰略定位和四個“先行先試”的改革方向,深圳正式成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資國企改革深入推進,國有資產質量和效益位居全國前列。完成市區第三輪財政體制改革,市區兩級事權與財權進一步匹配。投融資體制改革步伐加快,組建光明、坪山新區城市建設投融資平台,政府投資項目實施並聯審批,在捷運建設等領域推行BOT、BT模式。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基本完成,結束了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辦企業的歷史。不斷推動社會管理創新,改革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建立社會工作制度。設立社區工作站,初步理順基層管理體制。社區居民自治和服務功能得到強化,居委會直選率從2005年的47%提高到92.8%。積極探索流動人口管理新模式,全面推行居住證制度。
  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2.8%,達到2702億美元,出口實現十七連冠。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81億美元,來深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達到166家。全面實施“走出去”戰略,中國—越南(深圳—海防)經貿合作區啟動建設,五年來深圳企業累計在境外設立企業和機構405家,協定投資總額27.3億美元。國際交往進一步擴大,新增國際友好城市2個,友好交流城市16個。深港合作取得重要突破,深港西部通道、福田口岸等一批重大跨界基礎設施建成使用。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正式啟動,創立並成功舉辦三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深莞惠合作全面加強,珠江口東岸一體化進程顯著加快,“雙轉移”工作紮實推進,服務全省的能力不斷增強。積極對口幫扶貴州、西藏、新疆及河源、湛江等地區和城市,高質量開展對口支援甘肅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工作,被譽為全國對口支援工作的一面旗幟。
  (四)過去五年,城市建設快速發展。
  城市規劃力度不斷加大。制定實施《深圳2030城市發展策略》,開展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編制,將全市近一半的土地劃入基本生態控制線,城市規劃的戰略性、前瞻性不斷增強。農村城市化全面完成,光明、龍華、大運、坪山四大新城建設正式啟動,特區內外一體化進程明顯加快,城市空間結構不斷最佳化。內伶仃島歸屬我市管轄。
  城市功能不斷增強。國家鐵路“兩線三站”建設加快,機場擴建工程穩步推進,銅鼓航道正式通航,大鏟灣港區建成開港,城市輻射力明顯增強。捷運1—5號線土建工程基本完成,“一橫八縱”城市骨幹路網基本形成,城市交通功能提升。水電油氣等資源能源工程有序推進,城市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
  城市面貌不斷改善。持續開展“城市管理年”與“基層基礎年”、“清無”、“查違”和市容環境提升行動,市容環境明顯改善。五年新建垃圾轉運站423座,公廁403個,環衛保潔水平進一步提高。城市更新步伐加快,出台城市更新辦法,城中村和舊工業區改造穩步推進。落實市人大《關於堅決查處違法建築和違法用地的決定》、《關於農村城市化歷史遺留違法建築的處理決定》,違法建築和違法用地普查工作基本完成,查處工作有序推進,歷史遺留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生態文明水平不斷提升。制定《深圳生態文明建設行動綱領(2008—2010)》,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系列工程。深入治理水、大氣、噪聲和固體廢棄物污染,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削減24.2%和26.9%。生態市建設有序推進,被列為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和首個國家生態園林示範城市。五年新建公園435個,“公園之城”初步形成。
 (五)過去五年,社會民生持續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2萬元,比2004年增長47.9%,企業退休人員養老待遇五年提高76.6%。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保持在3%以內,“零就業家庭”戶數保持動態歸零。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建立農民工醫保、少兒醫保、大學生醫保制度,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全民醫保”。農民工的養老、工傷和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均名列內地大中城市之首。初步構建起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推動出台《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條例》,“十一五”期間安排建設保障性住房16.7萬套,解決1.85萬戶戶籍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低保戶住房保障實現應保盡保,啟動實施人才安居工程。
  教育、衛生、體育事業實現新發展。新增基礎教育學位25.4萬個,完成特區外96所原村辦國小改擴建工程。全面推行免費義務教育,惠及學生176萬人次。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南方科技大學籌建取得重大突破,深圳大學、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學科研水平進一步提高,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成為我市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的重要力量。新型城市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市第三人民醫院、疾控中心等一批重大衛生項目建成使用,社區健康服務網路實現全覆蓋,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衛生應急機制不斷完善,有效防控甲型流感疫情。成功申辦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大運場館建設等各項籌辦工作有序展開,大運會城市行動計畫進展順利。
  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突破。我市連續兩次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湧現出以叢飛、郭春園為代表的一大批先進人物。圖書館新館、博物館新館、音樂廳、中心書城、24小時街區自助圖書館等一批重點文化設施投入使用,公益性文化場館在全國率先免費開放,“深圳讀書月”、“公園文化節”等品牌文化活動蓬勃開展。
  其他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食品安全“五大工程”、“四大體系”初步建成,藥品安全專項整治成效明顯,市民飲食用藥安全水平進一步提升。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安全生產、信訪維穩和社會治安工作,社會安全形勢總體保持穩定。新氣象台、天文台等公共設施建成使用,氣象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人口計生、統計、檔案、民族、宗教、司法、外事、港澳、台務、僑務、民防、防震減災等各項事業都取得新進步,社會福利、慈善、老年人、婦女兒童和殘疾人事業繼續發展,民兵預備役和軍民共建工作紮實推進,連續第四次榮獲“全國雙擁模範城”稱號。
  (六)過去五年,政府建設紮實推進。
  政府自身建設取得重要突破。積極探索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運行機制,按照“市場、效率、服務”的導向,實施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初步建立起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共減少15個政府部門,取消、調整1/3的行政審批事項。實施功能區發展戰略,設立光明新區、坪山新區和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積極開展公務員分類管理改革和聘任制公務員試點工作,公安系統公務員專業化改革深入推進。開展第四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創新行政審批運作方式和運行機制,全面加強政府系統反腐倡廉建設,推進政府績效管理和行政電子監察,行政效率和執行力進一步提高。
  民主法治建設繼續推進。認真執行法律法規和人大各項決議,主動向市人大、政協報告、通報工作,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人民政協、民主黨派的民主監督。五年來,市政府系統共辦理代表大會議案1件、代表重點建議10件、建議2963件,政協重點提案和建議案22件、提案3128件。大力推進依法行政,在全國率先頒布實施《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提請市人大審議法規議案42項,制定、修改和廢止了一批政府規章。在全國率先清理非行政許可審批登記事項,非行政許可事項減少50%。加快推進政務公開和電子政務建設,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不斷提高。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我們所取得的成績和進步,是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的結果,凝聚了全市人民的辛勤勞動和聰明才智。在此,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奮鬥在各條戰線的全市廣大幹部民眾及外地來深建設者,向給予我們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社會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各省區市駐深單位,駐深解放軍、武警官兵,向所有關心和支持深圳發展的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深圳經濟社會發展仍然存在一些深層次矛盾和突出問題。一是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發展方式轉型壓力加大,經濟發展質量效益還不夠高。二是特區內外發展不協調,二元結構依然突出,城市現代化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三是城市國際化水平不夠高,國際知名度、影響力和吸引集聚國際資源的能力有待提升。四是城市人口快速擴張與社會發展相對不足的矛盾比較突出,在住房、交通、教育、醫療、治安等民生領域還存在不少問題,不能很好地滿足廣大市民民眾的期望。五是改革正處於攻堅期,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還不夠大,改革的科學性、系統配套性亟需增強。六是政府職能轉變與作風建設仍與建設民生型、服務型政府存在差距;一些領導幹部腐敗案件影響政府公信力與形象。以上問題事關長遠,影響全局,我們將高度重視,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今後五年目標與任務
  各位代表,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剛剛召開的中共深圳市第五次黨代會確立了深圳發展的重大方略,描繪了深圳未來30年的壯麗藍圖。今後五年是深圳新30年的第一個五年,對深圳未來發展至關重要。深圳經過30年的努力奮鬥,在自主創新、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和社會民生等多個領域已經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創新創業環境優良,具備了把握先機、調整路徑、轉變方式,再上新台階、實現新突破的條件和實力。然而,我們十分清醒地認識到,世界經濟仍然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國內經濟社會發展中一些矛盾和問題更加突出,區域競爭也日趨激烈。面對機遇與挑戰,我們必須進一步振奮精神、堅定信心,切實增強緊迫感、危機感和使命感,努力激發全市幹部民眾幹事創業的豪情壯志,搶抓機遇,爭先進位,推動科學發展引領全國之先,發展方式轉變引領全國之先,再創特區新的輝煌。
  未來五年政府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的要求和市第五次黨代會的統一部署,以創新發展、轉型發展、低碳發展、和諧發展為導向,追求“好”、力爭“快”、堅持“特”、突出“新”、立足“乾”,率先轉變發展方式,全面最佳化發展環境,深入推進改革開放,著力改善社會民生,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協調發展,努力當好科學發展排頭兵,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
  未來五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立足新起點、瞄準新目標、走出新路子、實現新發展。
  ——立足新起點。深圳經濟特區已經進入“三十而立”之年,綜合實力躋身內地大城市前列,經濟社會發展正處於加快轉型的關鍵時期。中央和省確立了深圳“一區四市”的戰略定位,賦予了深圳當好科學發展排頭兵的新的歷史使命,深圳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瞄準新目標。敢為天下先是深圳的風格,追求卓越是深圳的境界。我們將放寬視野,學習借鑑國內先進城市經驗,不斷提高城市現代化水平;我們將提升眼界,以香港、新加坡等世界先進城市為標桿,不斷提高城市國際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
  ——走出新路子。我們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成長從外需拉動向內外需協調拉動轉變,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從注重經濟發展向推動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協調發展轉變,從偏重物質進步向更加關注人的全面發展轉變,走出一條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實現新發展。我們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銳意進取,力爭在短期內使深圳煥發新精神、展示新面貌、再創新優勢、實現新發展,努力建設國際競爭力更強、創新活力更足、發展環境更優、民生福利更高的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到2015年,本市生產總值超過1.5萬億元,接近新加坡的總量水平;人均生產總值超過2萬美元,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9萬元。
  未來五年政府工作將主要圍繞四個方面展開:
  (一)率先轉變發展方式,走出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要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領跑,深圳必須打破傳統發展方式的束縛,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尊重資源環境的約束,謀發展、做決策必須綜合考慮資源環境承載力,著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力求以更小的投入、更低的消耗,創造更大的效益,真正走出一條科學發展的新路,率先進入更高的發展境界。
  一是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增強經濟成長的主動力。積極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將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和主導戰略,把核心技術創新作為自主創新的主攻方向,積極推進原始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集成創新。加快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技術攻關,力爭在通信、新能源、基因技術等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把深圳打造成核心技術創新之城。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科研教育機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技術檢測實驗室,加強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深入推進“深港創新圈”布局發展,完善區域創新體系,促進區域創新資源聚集整合,實現開放式創新及創新升級。鼓勵發展創業投資、風險投資,進一步完善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大力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和標準化戰略,在一些重點行業和優勢產業主導制定一批國際標準,搶占國際經濟和科技競爭的制高點。
二是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經濟國際競爭力。把握經濟全球化時代產業鏈、價值鏈跨區域、跨領域融合發展的趨勢,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著力構建“高端化、總部型、低碳化、集群化”的現代產業體系。做強做精第二產業,鞏固製造業在城市經濟中的支撐地位;加快發展第三產業,提升第三產業發展水平,實現二、三產業良性互動。堅持高端化發展方向,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推動企業向價值鏈的研發設計、品牌服務等高端環節攀升。努力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充分利用創業板等各種有利因素推動企業上市融資。加快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保險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完善金融配套服務,擴大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鞏固和提升深圳區域金融中心的地位,進一步提高金融對經濟的服務能力和貢獻率。繼續做大做強文化、物流、旅遊、會展等高端服務業,積極發展海洋產業和都市農業。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吸引國內外企業集團總部和區域總部、研發中心、採購中心、營運中心落戶深圳。堅持低碳化發展方向,大力開發低碳技術,加快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促進能源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堅持集群化發展方向,以國際一流標準加快高新技術園區和產業集聚基地建設,把深圳打造成世界先進制造業基地。以科技、文化、品牌、電子商務改造提升優勢傳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最佳化升級,創造更大的附加價值。促進加工貿易企業就地轉型,實現品牌化、集約化發展。加大中小企業扶持力度,最佳化企業發展環境,積極推動企業改制上市,形成強大的中小企業梯隊,促進產業聚變、裂變。
 三是加快功能區開發建設和新興產業發展,打造新的經濟發展極。深圳經濟已經處於一個較高的平台之上,未來要在做大做強存量的同時,積極打造新的區域發展極和新的產業增長點,以增量求發展、求突破。要努力把握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規律,科學規劃區域布局,合理確定各功能區定位,促進城市統籌協調發展。借鑑先進城市以大項目大投入推動開發建設的經驗,創新開發模式,按照“產業集群化、用地集約化”思路,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光明、坪山、前海等功能區,將其打造成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集聚地,成為經濟發展的主戰場。積極落實各項戰略性新興產業振興規劃和政策,大力發展網際網路、新能源、生物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力爭到2015年產值規模超過6500億元,成為經濟發展的生力軍。
  四是繼續保持經濟較快發展,不斷鞏固深圳經濟中心地位。在推進發展方式轉變的同時,要力爭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做大經濟總量。要堅持內外需並重,積極擴投資、促消費、穩出口,保持經濟成長的持續性。以完善城市功能、促進產業發展、改善社會民生、推動特區內外一體化為重點,不斷提高固定資產投資的強度和密度。積極推動投融資體制改革,完善城市建設投融資平台,努力拓寬社會投資的領域和範圍,激發全社會的投資潛力,力爭到2015年累計固定資產投資額超過1.2萬億元。積極擴大居民消費,努力營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培育旅遊、文化、體育、健康等消費熱點,完善商業網點布局,創新商業業態,積極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抓住國家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機遇,充分利用深圳產品的品牌、創新、服務優勢,加強內銷渠道建設和市場推廣力度,以服務內地創造新的發展空間。繼續穩定和拓展外需,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鞏固傳統出口市場,大力開拓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加快發展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推動外貿增長方式轉變。
  (二)全面最佳化發展環境,為科學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從營造發展新優勢的高度,以國際先進城市為標桿,以全球眼光和戰略思維科學謀劃城市發展,不斷增強城市的吸引力、競爭力和創造力,為科學發展提供強大支撐。
  一是堅持科學規劃,最佳化空間環境。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充分發揮規劃在城市發展中的引導和控制作用,全面最佳化城市布局結構,為城市發展打基礎、拓空間、優環境、增後勁。加快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三規統一”步伐,著力增強各層次、各領域規劃的協調性、可實施性,實現法定圖則全覆蓋。大手筆推進土地資源整合,圍繞重點發展地區、產業園區以及重大投資項目,加大土地權屬整合力度,將分散的園區和地塊進一步整合,提升功能區水平,使其成為吸納和布局新興高端產業和項目的重要載體。完善並強化查違工作機制,用五年時間基本完成歷史遺留違法建築和土地問題的處理。創新用地管理機制,加強土地整備儲備,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增量,努力提高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水平。科學規劃和開發城市地下空間、空域和海洋空間,提升城市長遠發展的容量。
  充分利用深圳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市的重大機遇,加快推進特區一體化進程,按照國際一流水準,打造區域發展中心。到2015年,光明、龍華、大運、坪山四大新城要初具規模,寶安、龍崗中心區基本成熟,前海、大鵬半島等地區規劃建設邁出實質性步伐。加大特區外基礎設施投入和建設力度,提高市政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切實做好城市化過渡期後的體制轉軌工作,大幅縮小特區內外發展差距,提高城市整體發展水平。
 二是夯實城市基礎,最佳化功能環境。加快推進樞紐型、功能性、信息化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提供有力的支撐。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建成廣深港客運專線和廈深鐵路、穗莞深城際軌道、捷運二期工程、“七橫十三縱”幹線路網、大鏟灣港區、機場二跑道和新航站樓,以及一批重大交通綜合樞紐,啟動捷運三期工程,加快推進深中通道規劃建設,儘快形成覆蓋全市主要交通走廊的大容量骨幹交通網路,把深圳建成具有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和國際商務運營功能的全球性物流樞紐城市、亞太地區重要的多式聯運中心和供應鏈管理中心。加強口岸軟硬體設施建設,改善口岸通關環境。加快推進城市寬頻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加大信息資源整合利用力度,積極推動電子政務發展,努力打造數字城市、智慧深圳和國際信息樞紐港。
  不斷提高資源能源保障水平。繼續推進水源網路建設,研究開闢新的境外水源,加強非傳統水資源開發利用,嚴格節水管理,構築完善的水資源保障體系。落實電網建設規劃,加快重大電力和智慧型電網工程項目建設,逐步完善電力保障機制。推進重大油氣項目建設,拓展油氣資源供應渠道,完善油氣供應網路和市場應急預警機制。加強糧食等重要物資的儲備和調控管理。
  三是加快更新改造,最佳化人居環境。堅持新區開發和舊區更新並重,完善城市更新配套政策法規,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大力推進城中村和舊住宅區改造,加快舊工業區轉型升級,高水平實施舊商業區更新,向城市更新要空間、要資源、要環境。積極開展宜居城市創建工作,深入推進市容環境提升行動,持續提高城市、街景、建築物的美化、綠化水平,使城市面貌煥然一新。以完善市政配套和環境治理為重點,大力推進城中村綜合整治,努力改變城中村“髒、亂、差、擠、危”的落後面貌,逐步提升文明水平。提高重點區域、重點地段和標誌性建築的設計水平,集中打造一批城市亮點和建築精品,不斷提升城市形象和氣質。加強文物保護,加大對大鵬所城、客家民居和南頭古城等歷史街區和傳統建築的保護力度。進一步完善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體制,創新城市管理手段,強化格線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管理的精細化、規範化和信息化水平。
  四是加強治理保護,最佳化生態環境。牢固樹立生態建設與保護優先的理念,積極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行動綱領,制定實施人居環境工作綱要。加快國家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和國家低碳生態示範市建設,持續開展生態區、生態工業園區、綠色社區等系列創建活動,推進公共機構節能減排,倡導低碳生活方式,提升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力爭成為全國首批“國家生態市”。努力打造區域生態安全體系,紮實推進“四帶六廊”生態網路體系和生態濕地系統建設,加快坪山生態濕地園、海上田園生態濕地建設。積極推進綠道網建設,到2012年建成300公里的珠三角區域綠道,2015年形成包括區域綠道、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的綠道網路。在加強保護的前提下,科學規劃、合理利用海洋資源,啟動大鵬半島的生態旅遊開發,加強內伶仃島自然生態保護,加快建設國際濱海城市。建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加大基本生態控制線監測和保護力度。加強水土保持和危險邊坡整治,加快裸露土地復綠,全面修復生態環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深入治理水、大氣、噪聲和固體廢棄物污染,推動污水處理廠和污水管網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深入開展藍天行動,全面推廣使用國IV油,到2015年,灰霾天數要明顯減少,主要河流水質達到地表水V類標準。深化區域環保合作,建立健全區域河流和大氣污染的預警和聯防聯治機制。
  五是完善政策體系,最佳化人才環境。堅持引進、培育與使用並重,大膽創新人才政策法規,創造最優的人才創新創業環境,打造人才“宜聚”城市。努力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創造、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做大做強人才載體,儘快形成以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公共研發和技術服務平台為主體的多層次、多元化的人才集聚平台。制定實施人才發展規劃和重大人才工程,以引進培養高層次和高技能專業人才為重點,打造一支門類齊全、規模宏大、梯次合理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六是強化規則意識,最佳化法治環境。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公民社會更是法治社會。要始終堅持依法治市,強化規則意識,以規則、制度來調整、規範市場經濟主體和社會群體的行為及其相互之間的關係,建立良好的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維護和保障經濟社會的正常運行。充分利用特區立法權優勢,推動建立和完善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的法規政策體系,努力營造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大力弘揚法治精神,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尊重法律、尊重規則的良好氛圍。加大執法力度,強化執法責任,努力做到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切實維護法律的權威和尊嚴。加強誠信制度建設,加快完善企業和個人徵信系統,真正形成鼓勵誠信、懲戒失信的良好環境。
  (三)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為科學發展注入新的動力。
  改革開放是深圳的靈魂和生命線,是深圳創造新優勢的根本手段。要按照四個“先行先試”的要求,深入落實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解放思想、勇於創新,不自滿、不鬆懈、不停步。
  一是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按照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要求,深化市區財政體制改革,加快預算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公共財政體系。繼續推進國資監管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充分發揮國有經濟基礎性、先導性和公共性的獨特作用,加大產業發展和資本運作力度,推動國有企業做強做大。積極穩妥推進社區股份合作公司改革,促進其規範健康發展。大力扶持民營經濟,合理引導民營企業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二是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實現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創新行政管理體制,深化大部門制改革,形成決策、執行、監督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行政架構。最佳化行政運行機制,推動政府管理更加規範有序、公開透明、務實高效。合理劃分各層級事權,適當調整行政區劃,推進精簡行政層級改革試點,縮短管理鏈條。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力推進網上審批。全面完成公務員分類管理和聘任制改革,建設一支專業、高效、廉潔的公務員隊伍。
  三是推動社會管理體制改革,不斷強化社會管理。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整合社會管理資源,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共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進一步深化事業單位改革,推進政事分開、管辦分開,創新事業單位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加快法定機構建設。推進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社區管理和服務體制,增強基層自治功能。深化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改革,引導社會組織健康規範發展,增強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功能。不斷完善現代社會工作制度,加快培育職業化、專業化、規模化的社工人才隊伍。創新人口管理模式,加快建立全口徑人口管理和服務機制,加強流動人口管理,合理控制人口規模,不斷提高戶籍人口比重,最佳化人口結構。
  四是實施全方位開放戰略,加強國際經濟交流與合作。注重“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有效結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完善機制、整合資源,引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水平。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快中國—越南(深圳—海防)等境外經貿合作園區建設,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投資發展。加快培育一批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增強深圳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五是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強化深圳中心城市地位。以深港合作為先導、珠江口東岸地區一體化為重點,大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不斷擴大深圳經濟腹地和國際影響力。全面深化深港、深澳合作,不斷創新合作方式、提升合作層次,加快深港重大跨界基礎設施建設和前海、河套等地區開發,推動兩地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優質生活圈,建設與香港共同發展的國際性城市。積極推進珠江口東岸一體化進程,將珠江口東岸地區打造成為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的先行區和示範區。抓住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啟動的機遇,把深圳打造成為中國與東協經貿合作的重要節點。不斷創新對口支援工作方式,做好對口支援新疆及其它地區的工作。
(四)著力改善社會民生,使科學發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
  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要加快解決市民民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大力提升民生福利水平,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社會和諧進步。
  一是著力提高居民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努力創建充分就業城市和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將居民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完善職業培訓體系,大力開展公益性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能力。積極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全面推行勞動契約和集體契約制度,切實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建立健全工資正常增長機制,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按特區內外統一標準,提高企業最低工資水平。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不斷提高中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努力縮小不同社會群體的收入差距。
  按照“廣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方針,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健全養老保險制度,做實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做好養老保險關係跨地區無障礙轉移。進一步完善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的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水平。規範社保基金管理,確保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的綜合性社會救助體系,大力發展社會福利、慈善、老年人、婦女兒童和殘疾人事業。到2015年,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全民社保”。
  著力提高住房保障水平,認真落實保障性住房條例和人才安居工程政策,在“十一五”期間基本解決戶籍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基礎上,“十二五”期間將住房保障重點拓展到中等收入家庭和人才群體。加大對保障性、政策性住房的土地供應、資金投入和建設力度,並充分運用市場機制提高建設效率,著力增加在建項目的開工量、竣工量和供應量。建立健全住房公積金制度,完善住房分配貨幣化改革,切實提高普通市民的住房支付能力。實施人才安居工程,通過提供購房補貼、租房補貼、公共租賃住房和安居型商品房等方式,解決人才安居問題,全面緩解人才住房困難,最佳化創新創業環境。貫徹落實物業管理條例,提高物業管理水平,加強物業專項維修資金歸集收取,在老住宅區、城中村引入專業化、市場化的物業管理模式,營造安全舒適文明和諧的生活環境。全面加強房地產市場監管,合理引導住房消費,抑制投機行為,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
  二是著力發展社會事業。大力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優先發展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探索創新學前教育管理模式,積極發展學前教育。鞏固提高義務教育水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逐步實現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加快高中階段教育發展,不斷擴大辦學規模,基本解決高中學位不足問題。推動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力爭南方科技大學建設初具規模,深圳大學改革發展取得突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成為國際化、創新性、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學群。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將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打造成為全國一流的高等職業院校。加強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快建設國際學校和港人台商子弟學校,推動與境外高校合作辦學取得實質性進展。鼓勵社會力量出資辦學,推動民辦教育規範發展。加快發展繼續教育,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努力建設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學習型城市。
  加快推進重大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有效增加基本醫療服務供給。建成濱海醫院及其它市級醫院,力爭全市每千人病床數達到3.9張。深入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完善醫療衛生機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積極促進非公醫療衛生機構發展,鼓勵社會資本參與醫療衛生服務,逐步形成由政府提供公益性基本醫療服務、市場提供個性化和高端醫療服務的格局。完善社區健康服務體系,建立合理就醫模式,鼓勵社區首診,提高公共衛生資源使用效率。加強重大疾病防控、醫療救治和衛生監督體系建設,完善職業病防控體系。積極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市民心理健康水平。大力發展中醫事業,推進中醫臨床研究和中醫管理體制改革。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繼續實施文化立市戰略,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模式,建設市民共有的精神家園。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規劃建設一批公共文化設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民眾文化生活,提升市民的城市認同感和歸屬感。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大力推進“兩城一都一基地”建設,積極培育龍頭文化企業,鼓勵文化創新,努力建設文化產業中心城市和先鋒城市,提升城市軟實力。積極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按照“辦賽事、辦城市,新大運、新深圳”的要求,高水平舉辦一屆更精彩、更成功、更具影響力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紮實推進人口計生、統計、雙擁、司法、外事、港澳、台務、僑務、民族、宗教、檔案等各項事業。
 三是著力打造平安深圳。全面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加快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動態治安防控體系,重點打擊各類嚴重刑事犯罪,保持對“黑惡勢力”和“黃賭毒”的嚴打高壓態勢。建立完善群防群治體系,加大對社會治安重點地區的集中整治,推動社會治安實現明顯好轉。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紮實做好重點行業和領域的安全監管與隱患排查整治工作,推動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深入開展職業安全教育,杜絕重特大事故發生,確保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管理,加大“三防”、氣象、民防、防震減災和地質災害治理工作力度,提高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構建科學有效利益協調機制、訴求表達機制和矛盾調處機制,著力抓好信訪維穩工作,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維護民眾利益和社會穩定。
  各位代表!我們將認真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堅持依法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工作。認真接受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加強與市政協的工作溝通和協商,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切實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各項決議,認真辦理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建議案,提高辦理工作的質量和實際效果。
  各位代表!我們將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著力打造法治政府、陽光政府、高效政府、廉潔政府、民生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我們將按照法治政府指標體系的要求,加快法治政府建設進程,推進政府機構職責、行為、程式的法定化。我們將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充分發揮輿論和媒體的監督作用,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建立健全行政決策機制,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諮詢、社會公示聽證和決策效果評估制度,提高科學民主決策水平。我們將全面推行政府績效管理,強化行政問責,最佳化政務流程,進一步提高行政執行力和行政效能。我們將切實加強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充分發揮監察部門的作用,全面加強審計監督,以制度建設和權力監控為核心,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加大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工作力度,堅決查處腐敗案件,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以反腐倡廉的實際成效取信於民,維護政府的良好形象。我們將始終堅持執政為民的理念,把改善民生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標準,把民生福利的指標擺上重要的議事日程,力求在民生服務方面走在全國前列。我們將積極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商業模式的發展要求和建設國際化城市的需要,不斷創新和拓展政府服務的內容和方式,全力提升服務型政府的發展水平,使政府服務成為深圳的新特色、新優勢。
  三、2010年政府主要工作
  201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一五”任務、為“十二五”發展打好基礎的關鍵一年。按照市第五次黨代會的總體要求,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本市生產總值增長11%左右;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0.1%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萬元GDP能耗、水耗分別下降2.6%和2%;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與上年持平,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下降8%。
今年已經過去五個月了,完成全年預期目標任務艱巨,時間緊迫,我們必須鼓足幹勁、爭分奪秒,重點抓好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把發展方式轉變擺在突出位置,真正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轉變”上動真格、在“發展”上見實效。一是推進核心技術創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大對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的支持力度,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技術攻關。積極推進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創新平台,以及電子信息產品標準化等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加快組建深圳國家高技術產業創新中心、新一代寬頻移動通訊和數位電視國家工程實驗室。全面落實《深港創新圈三年行動計畫(2009—2011)》,加快深港傳染病研究中心等8個創新基地和深港IC設計創新平台等12個服務平台建設。二是加快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鞏固製造業在經濟中的支撐地位,積極發展金融、物流、會展、文化創意設計等現代服務業。制定出台新材料產業發展規劃,加快發展網際網路、新能源、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搶占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國內外大型企業集團總部、區域總部、研發中心等落戶深圳。三是切實推進節能減排,確保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重點抓好工業、交通、建築等領域的節能,支持節能重點工程,推動公共機構節能減排。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環保產業,努力構建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產業體系和消費模式。
  (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今年國內外經濟形勢非常複雜,對深圳經濟發展帶來很大挑戰,我們要積極應對形勢變化,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完成全年經濟成長目標。一是加大對企業的服務支持力度。紮實開展下基層送服務促轉變活動,推動政策落實,幫助企業解決用地、融資、人才引進等方面的困難,激發企業經營活力,進一步做大經濟存量。二是充分發揮投資的拉動作用。加大對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產業項目投資力度,加快推進中芯國際積體電路晶片、清潔能源汽車等重大產業項目建設,以大項目大投入支撐經濟大發展。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推動投融資平台建設。落實促進社會投資的政策措施,努力釋放全社會的投資活力。三是積極促進居民消費。大力推進福田華強北、羅湖“金三角”等商圈建設,努力擴大大宗商品消費,培育旅遊、文化、休閒、健康等新的消費熱點,發展信貸消費、網路購物等新型消費業態,推動消費結構最佳化升級。四是全力穩定出口形勢。進一步最佳化出口產品結構,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研究跟蹤國際貿易保護新手段,組織指導企業積極應對各類貿易摩擦。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在鞏固傳統市場的基礎上,積極開拓新興市場。五是大力實施內貿戰略。年內舉辦和組織參加21個國內經貿洽談會,為深圳企業開拓國內市場搭建平台。全面落實與各省市的戰略合作協定,充分利用對口支援甘肅、新疆、貴州等地的機會,拓展經濟發展空間。六是加強經濟運行分析、監測和預警,提高資源能源保障能力,確保電力供應,做好糧食等大宗商品儲備工作。
  (三)全力解決民生熱點難點問題。要把市民民眾通過媒體、網路等渠道強烈反映的問題作為改善民生的重點,採取切實舉措,認真加以解決。一是提高居民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重點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工作,全力創建充分就業城市和國家級創業型城市。進一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推動跨地區就業參保人養老保險關係順利接續,健全少兒和大學生醫保制度。二是要把解決住房難特別是人才住房問題作為住房工作的重點。加快出台《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條例》的相關配套實施細則,年內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5萬套,提供住房1萬套,發放5000戶住房貨幣補貼。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全面落實人才住房貨幣化補貼政策,加快啟動安居商品房建設。深入落實國家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出台《深圳市房地產市場監管辦法》,整頓市場秩序,堅決遏制房價過快上漲,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三是加快公共運輸網路建設,加大對特區外公交線網開設和運力投放力度,年內開通和調整公交線路100條以上,確保特區外公交覆蓋率達80%以上,梅林關、布吉關等交通擁堵問題初步緩解。有序推進軌道交通、北環大道改造等工程,儘量減少城市建設對市民的交通干擾。加大計程車行業整頓力度,加大交通違法行為查處力度,提高公交管理運營水平。四是爭創國家教育綜合改革示範區,推動南方科技大學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力爭今年開始自主招生。加快實施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和改擴建工程,推進寄宿制高中建設,年內新增高中學位9000個。五是大力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加快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推進管辦分離、醫藥分開,進一步整頓規範醫療衛生市場秩序,努力解決市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六是儘快出台城市更新辦法的實施細則,加快推進崗廈、大沖等舊村改造和華強北等城市更新項目。市容環境提升行動實現全面突破,推進街景美化、建築物與公共設施外立面翻新改造、戶外廣告整治,加大大氣污染治理力度,努力使市容環境質量和城市面貌有較大改觀。七是高度重視社會治安問題,加大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力度,切實加強校園等敏感場所的安全防範工作,防止發生極端個人行為和暴力事件,提高市民民眾的安全感。八是更加關心新生代勞務工。努力為一線勞務工尤其是新生代勞務工創造更好的工作、生活和身心發展條件。要積極適應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快速推進和社會的快速轉型,推動企業切實履行社會責任,規範企業勞動用工行為,依法保障員工合法權益,加快構建和諧勞資關係。引導企業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改善管理方式,建立健康向上、關愛和諧的企業文化,促進員工人際交流,增強員工集體歸屬感,使廣大勞務工感受到更多的企業情感關懷。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組織的引導帶動作用,加強對新生代勞務工進行知識、技能和心理健康培訓,引導他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熱愛生命,塑造努力工作、不畏挫折、奮發有為的陽光心態。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努力為企業和社會特別是“企業型社會”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服務。進一步提高政府處理企業群體危機事件的應急能力,營造更優的企業發展環境。
(四)大力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能為未來發展打基礎、做鋪墊,更是今年擴大投資,促進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內容。一是加快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年內完成50公里捷運線路試運行。加緊開展軌道交通遠景線網規劃和建設前期工作,全面啟動捷運7、9、11號線建設。加快機場二跑道、飛行區等機場擴建工程建設,有序推進廣深港客運專線、廈深鐵路、穗莞深城際線、沿江高速、南坪快速二期、丹平路一期、外環高速等重大工程建設。二是推進功能區和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加大光明、坪山等功能區土地整備力度,加快華為科技城及各類產業集聚基地建設步伐,推動華星光電、嶺澳核電、平安國際金融中心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建設。三是大力推進中心公園、當代藝術館、街區圖書館、數位電視普及、綠道網、城市規劃館等重點民生基礎設施建設。四是落實電網建設和改造計畫,繼續推進供水、國家成品油儲備深圳油庫、西氣東輸二線工程等資源能源重大項目建設。
  (五)不斷深化改革開放。認真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和《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一是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認真總結推廣市政府機構改革的經驗做法,積極穩妥地推進區級政府機構改革。探索行政層級改革,在鹽田區和光明、坪山新區進行整合街道辦及社區工作站試點。推進公務員分類改革試點,擴大聘任制公務員試點範圍。全面試行政府績效管理。完成市區第四輪財政體制改革,充分調動市區兩級的積極性。二是全面加強深港合作。加快推進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建設和落馬洲河套地區開發,加強蓮塘/香園圍口岸、機場聯絡線等重大項目建設。進一步深化深港金融合作,積極推動深港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不斷提升深圳區域金融中心地位。三是積極推進珠江口東岸一體化,重點加強與東莞、惠州在發展規劃、產業發展、交通運輸、環境生態等方面的銜接合作,儘快打通深莞、深惠之間的斷頭路。紮實推進“雙轉移”和對口扶貧工作。
  (六)高質量完成“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十二五”時期是我市推動科學發展的機遇期、加快經濟轉型的關鍵期和深化改革開放的攻堅期,編制好“十二五”規劃至關重要。一是緊緊圍繞“一區四市”戰略定位,加強重大戰略課題研究,科學制定深圳“十二五”總體規劃。二是以“統籌兼顧、創新驅動、綠色增長、共建共享”為原則,突出規劃重點,深化經濟、社會、城市等領域重大專項問題研究,編制新一輪產業、交通、資源、能源、環保、住房、教育、科技、文化等專項規劃。三是加強銜接協調,爭取把事關深圳發展的重大項目納入國家和省“十二五”規劃,最大限度地為深圳未來發展爭取國家的政策支持。四是嚴格編製程序,增強民主參與,確保高效率、高水平完成“十二五”規划起草和修改上報工作。
(七)全力以赴做好大運會各項籌備工作。今年是大運會籌辦的衝刺年,要積極做好各項籌辦工作。一是全力推進大運會基礎設施建設,確保年底前全面完成66個場館的新建、維修改造工作,建好大運村及相關配套設施。二是大力推進大運會團隊建設和市場運營開發,積極做好各項試運行工作。三是認真貫徹實施城市行動計畫細化方案,深入落實大運會的安全保衛、志願服務、信息通訊、新聞宣傳、食品衛生、氣象保障等工作。四是積極開展“迎大運、講文明、樹新風”市民素質提升工程,全面普及大運會及體育文化知識,深入開展“百萬市民學外語”活動,努力營造全民參與大運、奉獻大運、服務大運的氛圍。
  各位代表,深圳新一輪發展的藍圖已經繪就,新30年的偉大征程即將開啟,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艱巨而光榮。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團結帶領全市人民,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紮實工作,闊步前進,再譜特區建設新篇章,再創深圳發展新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