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11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1年深圳市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 發布單位:深圳市人民政府
 一、"十一五"發展成就及2010年工作回顧
  "十一五"期間,全市人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積極實施《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的主要目標任務,全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就。
  一是綜合經濟實力連續躍升。"十一五"期間,我市經濟總量接連跨越五個"千億"大關。2010年,預計實現本市生產總值9500億元,比2005年增長86%。人均生產總值1.46萬美元,增長58.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和全口徑財政收入躍上新台階,分別為4050億元、10176億元、1106.8億元和3507億元,增長88%、108%、168%和158%。外貿出口2042億美元,實現十八連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00億元,實現翻番。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740億元,接近前25年總和。
  二是經濟競爭力顯著增強。成為首個國家創新型城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3.64%,是全國平均水平的兩倍。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得到提升,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7年居國內首位,五年累計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達到19.38萬件和10.67萬件,基因研究、通信技術水平達到國際一流。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及電子信息產品標準化等5家國家工程實驗室落戶深圳,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華大基因研究院建成運行。國家發改委批准在深設立國家基因庫。產業結構明顯最佳化,三次產業比例為0.1∶47.2∶52.7,實現了三次產業結構從"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戰略性調整。現代產業體系框架基本形成,高新技術、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60%。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崛起,在全國率先出台實施生物、網際網路、新能源三大產業振興規劃及產業政策。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8%提高到13%左右,國內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餘額雙雙實現翻番,分別達到20850億元和15921億元。創業板成功推出,深交所2010年IPO家數位居全球第一,深圳多層次資本市場更加完善。深圳港貨櫃吞吐量和機場旅客吞吐量分別為2251萬標箱和2671萬人次,增長39%和64%。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6.05%,文化與科技、金融、旅遊融合發展的模式初步形成。總部經濟發展迅速,在深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達到180家。經濟效益持續提高,每平方公里產出GDP4.77億元、稅收1.74億元,分別提高2.23億元和1.07億元。萬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別為0.51噸標準煤和20.3立方米,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1/2和1/10。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下降31%和37%,圓滿完成國家節能減排任務。
  三是城市功能明顯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明確了我市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國家創新型城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市和國際化城市"一區四市"的戰略定位。城市總體規劃獲國務院批覆,確定了未來十年的城市發展藍圖。捷運建設取得重大成果,總長178公里的1-5號線即將全面開通。"一橫八縱"骨幹路網基本建成,各組團交通聯繫更加緊密。廣深港客運專線、廈深鐵路等項目加快建設,進一步強化了深圳全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地位。一批水、電、油、氣工程進展順利,資源能源保障能力明顯提升。城市更新加快推進,城中村綜合整治和市容環境提升行動成效明顯。五年新建各類公園435個,"公園之城"初步建成。環境保護從傳統的治污保潔向生態建設和低碳發展轉變,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從46%提升到85%,污水再生利用率從不足1%上升到27.1%,被確定為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地區。
  四是改革開放深入推進。國家正式批准我市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全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行政體制改革穩步推進,設立光明、坪山新區,完成市政府大部門體制改革,在全國率先實施公務員分類管理和聘任制改革,事業單位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創新基層社區體制機制,社會工作制度初步建立,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改革先行一步。人口管理模式取得突破,居住證制度全面推行。第三輪財政體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財政資金管理運營水平進一步提高。市屬國有企業三項制度改革基本完成,資產總額與利潤總額實現倍增。推進公交特許經營改革,公交服務向規模化、專業化轉變。"走出去"戰略邁出堅實步伐,華為、中興等龍頭企業形成全球布局,中國-越南(深圳-海防)經貿合作區建設有序推進。深港西部通道、福田口岸等一批重大跨界基礎設施投入使用,深港合作不斷深化。深澳、深台合作加強。深莞惠一體化進程加快,"雙轉移"、"雙到"工作紮實推進,服務全省的能力不斷增強。積極做好對口幫扶工作,出色完成對口支援四川、甘肅地震災區恢復重建任務,受到中央的高度肯定。援疆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五是社會民生持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2萬元,居內地大城市首位。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3%以內,零就業家庭戶數保持動態歸零。企業退休人員養老待遇大幅提高,社會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在全國率先實現全民醫保。在明顯緩解戶籍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基礎上,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點逐步轉向各類人才和"夾心層"群體。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優撫安置三大體系基本建立,連續四次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
  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加快發展。高標準實施免費義務教育,惠及學生272萬人次。新增基礎教育學位26萬個,完成原特區外96所村辦國小標準化改造。高等教育發展取得突破,在校學生人數增加2.2萬人,清華、北大、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成為我市高等教育和自主創新的重要支撐,深圳大學新增博士學位點3個,深圳高等職業教育水平全國領先。市第三人民醫院、疾控中心等17個重大衛生設施建成使用,全市醫療機構總數增長68.8%,醫療機構床位數增長33.6%。社康中心達到607家,實現全覆蓋。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設施投入使用,市屬公益文化場館在全國率先實行免費開放,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系統與"市民文化大講堂"獲國家"文化創新獎"。深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設計之都"稱號,連續兩次被評為"全國文明城市"。成功申辦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各項籌辦工作全面展開。
  社會安全形勢總體保持穩定,重大惡性案件繼續下降,市民民眾安全感進一步提升。食品安全"五大工程"、"四大體系"初步建成,藥品安全專項整治成效明顯,成功應對了人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情。安全生產、應急管理、信訪維穩工作紮實推進。軍民共建工作積極開展。人口計生、統計、司法、檔案、民族、宗教、外事、港澳、台務、僑務、民防、氣象、防震減災等各項工作取得新進步。
  六是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認真執行法律法規和人大各項決議,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人民政協、民主黨派的民主監督及社會各方面的監督。市政府系統共辦理代表重點建議11件、建議2877件,政協建議案19件、提案3184件,代表和委員滿意和基本滿意率達到99%以上。法治政府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制定全國第一個法治政府建設指標體系。開展第四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率先清理規範非行政許可審批和登記事項。加強行政電子監察,全面試行政府績效管理。加快推進政務公開和電子政務建設,市行政服務大廳被評為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繼續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嚴肅查處了一批典型案件,依法懲處了一批腐敗分子,廉政建設取得新進展。
  2010年是深圳不平凡的一年,胡錦濤總書記親自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慶祝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賦予了特區新的歷史使命,為深圳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溫家寶總理專程來深視察,對新形勢下經濟特區的發展作出了重要指示。新一屆政府全面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溫家寶總理重要指示精神和市第五次黨代會、五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決策部署,按照"五個繼續、五個努力"的要求,弘揚"想乾、敢幹、快乾"精神,推動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為"十一五"畫上了圓滿的句號。
  (一)科學謀劃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召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專題會議,出台關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決定及行動計畫,推動經濟進入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內生增長、低碳綠色的發展軌道。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引進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等一批高層次創新科研團隊。制訂新材料、文化創意兩大產業振興規劃,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項目計畫,支持694個產業項目,2010年生物、網際網路、新能源三大新興產業增速分別為30%、24.2%和29.3%。國家低碳城市試點工作進展順利,成立深圳排放權交易所,成功舉辦世界電動車大會,在全國率先投放使用純電動計程車。認真組織編制全市"十二五"規劃。
  (二)全力推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市領導率隊分赴300多家企業開展下基層送服務促轉變調研活動,主動為企業排憂解難。著力擴大固定資產投資,6大領域80個項目集中開工,華星光電主體廠房提前封頂,長安標緻項目前期工作有序推進。落實國家促進消費有關政策,積極擴大本地消費,進一步釋放了居民消費潛力。大力實施內貿戰略,舉辦或參加21個國內經貿洽談會,深圳產品內銷總量繼續提升。進一步擴大對外貿易,最佳化外貿結構,一般貿易出口比重達31.3%,提高2個百分點。
  (三)著力改善社會民生。認真落實全市社會建設工作大會精神,把社會建設擺在與經濟建設同等重要位置。精心實施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十項民生工程",辦好發放醫保補助等惠民實事。實施積極就業政策,促進4.9萬名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45%以內。著力構建和諧勞動關係,勞動糾紛案件下降25.6%。出台關於推進教育改革發展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決定,成為國家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啟動"百校扶百校"工程,建成3所全寄宿制普高學校,新增普高學位9000個。深圳大學人事制度改革付諸實施,南方科技大學獲準籌辦,深港高等教育合作取得新進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水平位居全國前列,社康中心全面實行國家基本藥物"零加成"制度。成功舉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路大會,提升了深圳文化形象。積極構建立體防控體系,加強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深入推進嚴打整治行動,社會治安進一步好轉。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啟動安居型商品房建設,全面實施住房公積金制度。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堅決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有關政策精神,出台嚴格的調控政策,努力保持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實現基本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的平穩過渡。積極落實國家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有關政策,市場供應充足、秩序良好。初步完成第六次全市人口普查。
  (四)加快推進特區一體化。出台特區一體化發展總體思路和工作方案,明確了一體化的目標、路徑和步驟。經濟特區現行113部法規和70部規章得到全面梳理,有效解決了特區一體化相關法規的適用問題。按照基礎設施先行原則,加快推進南坪快速二期、丹平快速、沿江高速等重大交通項目建設,41公里捷運線路投入試運營。北線引水和東江水源二期工程相繼通水,鐵崗水庫擴建工程完工移交,供水管網改造工程取得積極成效。基本實現原特區外100萬戶有線數位電視用戶的整體轉換。光明、坪山等功能區和龍華、大運等新城建設明顯加快,有力地帶動了原特區外地區的整體發展,實現了特區一體化當年初見成效的預期目標。
  (五)全面最佳化城市環境。完善城市更新政策體系,積極推進大沖、崗廈、南科大校區等重點項目,實現了從局部改造到全面更新的跨越。市容環境提升行動取得突破性進展,街景美化、建築物與公共設施外立面翻新、口岸環境和戶外廣告整治成效明顯。大運中心、深交所大廈、京基100等一批標誌性建築封頂,107、205國道、北環大道等改造基本完成。加強環境治理,龍華、觀瀾污水處理廠二期項目開工。深入開展生態市建設,建成區域綠道335公里、城市和社區綠道77公里。
  (六)繼續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推進公務員制度改革,公開招聘首批行政執法類公務員,新進公務員全部實行聘任制。設立前海管理局,探索法定機構運作新模式。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推行積分入戶政策,拓寬了外來務工人員入戶渠道。全面加強深港合作,啟動河套地區發展規劃及工程研究,加快推進東部通道等跨界基礎設施建設。以ECFA簽訂為契機,組團參加"台灣·廣東周"活動,深台合作取得新進展。與汕尾共建深汕特別合作區,探索區域統籌發展新模式。
 各位代表,這些成績的取得,是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人民艱苦奮鬥、努力拚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奮鬥在各條戰線的全市廣大幹部民眾和外地來深建設者,向給予我們不懈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社會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中央和各省區市駐深單位,駐深解放軍、武警官兵,向所有關心和支持深圳發展的港澳同胞、台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一是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經濟成長內生動力還不夠強,經濟效益需進一步提高。二是人口增長過快和人口結構性矛盾突出,增加了解決住房、教育、醫療、交通等社會民生問題的難度,加大了社會管理的壓力。三是城市二元結構仍然突出,城市功能、生態環境和文明素質與國際先進城市還有差距,城市現代化國際化水平需進一步提升。四是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難度加大,特區高速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一些歷史問題需要通過深化改革來解決,改革的系統性、協調性、科學性需進一步增強。五是服務型、法治型政府建設與科學發展的要求相比還有差距,政府服務水平和工作效率需進一步提升。這些矛盾和問題事關全局,影響長遠,需要我們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加以克服和解決。
  二、"十二五"基本思路
  各位代表,"十二五"是深圳經濟特區新時期的第一個五年。胡錦濤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明確指出,中央將一如既往支持經濟特區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發揮作用,要求深圳繼續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國務院先後批准《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同意將深圳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市範圍,深圳正以嶄新的風貌,踏上新30年的宏偉征程。
  過去30年,深圳迅速崛起,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深圳速度",打造了全國領先的"效益深圳",為邁向更高層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現在,深圳已站在一個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在新一輪發展中應對挑戰、再創輝煌,就必須以新理念引領發展,以新標桿指引方向。這個新理念就是以質取勝,這個新標桿就是"深圳質量"。
  "深圳質量"具有鮮明的科學發展內涵,蘊含繼承發展的邏輯,反映主動競爭的自覺,體現全面協調的要求,指引破解難題的路徑。"深圳質量"是"深圳速度"量變基礎上的躍升,是"效益深圳"內涵和外延的擴展。我們要牢固樹立崇尚質量、追求卓越的思維與理念,把速度、效益優勢轉化為質量優勢,實現從速度優先向質量優先轉變,從注重經濟成長向更加注重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轉變,使經濟更有效益、民生更為幸福、文化更具品位、城市更富魅力、生態更加美好,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
  ——創造"深圳質量",就是堅持以質取勝,追求更高的物質文明,使創新能力更強,產業結構更優,內生動力更足,國際競爭力一流,以"深圳質量"彰顯經濟特區新優勢。
——創造"深圳質量",就是堅持以人為本,追求更高的社會文明,使法制更加健全,社會更加和諧,人民更加幸福,以"深圳質量"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越性。
  ——創造"深圳質量",就是堅持文化強市,追求更高的精神文明,使人的發展更全面,人民生活豐富多彩,社會風貌昂揚向上,以"深圳質量"塑造新時期的深圳精神。
  ——創造"深圳質量",就是堅持內涵發展,追求更高的城市文明,使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現代化國際化水平更高,以"深圳質量"躋身世界先進城市行列。
  ——創造"深圳質量",就是堅持低碳理念,追求更高的生態文明,使資源消耗更小,環境代價更低,人與自然更加和諧,以"深圳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能力領先全國。
  "十二五"時期深圳的主要發展目標是:本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左右,2015年達到1.5萬億元,人均GDP達到2萬美元。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20%,第三產業比重提高到60%。全社會研發支出占GDP比重達到4%。萬元GDP能耗下降到0.47噸標準煤,萬元GDP水耗下降20%,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21%、22%、4%和3.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4.9萬元。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
  "十二五"時期,我們要全力貫徹中央、省委和市委"十二五"規劃建議精神,積極落實我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加強社會建設兩個決定,用足用好"四個先行先試"的有利條件,圍繞創造"深圳質量",努力做到"六個著力":
  (一)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把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深入實施自主創新主導戰略,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科技進步貢獻率不低於60%。突出源頭創新,力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等若干領域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國際領先的自主智慧財產權和技術標準,打造核心技術創新之城。大力吸引、集聚和共享全球創新資源,加快完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積極促進產學研合作,打造國際創新中心。力爭到2015年,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達到50家。加快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促進創新、創業、創優"三創合一",推動科技創新與金融、商業、文化、管理創新有機互動的橫向集成創新,打造全球創新成本低、創新收益高的先進城市。
  ——把推動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著力打造"高、新、軟、優"的現代產業體系。"高",就是抓住"高端",搶占現代產業制高點。堅持發展高端產業,鼓勵企業參與核心技術攻關,引進尖端技術產業化項目,儘快形成高技術產業群;加快占據產業高端,引導企業向產業鏈的高增值環節、高技術含量領域延伸,向資本運營、研發設計、品牌專利、核心製造、銷售服務等方向發展;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實現高端要素的持續聚集。"新",就是扶持"新興",把握未來產業話語權。緊緊抓住代表未來發展方向和增長潛力的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著眼長遠、及早布局,集中力量扶持生物、網際網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創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打造新的經濟成長點。"軟",就是推動"軟化",增強產業發展驅動力。加快發展知識經濟、網路經濟和服務經濟,做強做大軟體、創意等產業。推動第二產業向生產性服務業的演變升級。促進服務業對製造業的融合與滲透,通過虛擬空間發展實體經濟,突破土地等硬資源的約束,使"軟資源"的投入成為利潤的主要源泉和產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優",就是堅持"優質",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引進和培育一批優質產業,形成產業集聚效應,保持產業領先地位;大力實施優質龍頭企業帶動戰略,重點支持各行業的優質企業在深發展壯大,帶動產業創新發展;深入實施品牌戰略,生產優質產品,創立國際名牌,著力提高深圳產品的美譽度。
 ——把增強經濟內生動力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適應國家擴大內需的戰略安排與自身轉型發展的要求,促進經濟成長由出口拉動為主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以推進特區一體化、產業升級和民生改善為重點,擴大投資需求,五年投資累計超過1萬億元,實現投資規模和投資效益雙提升。建設定位準確、布局合理的特色商圈,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充分發掘消費潛力。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等新型消費業態,加快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市建設,實現實體消費空間和虛擬消費空間的有機結合。實施內貿戰略,提高深圳產品的國內市場占有率。鞏固傳統出口市場,開拓新興出口市場,最佳化出口結構,實現由出口大市向出口強市轉變。
  ——把建設人才高地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有力支撐。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瞄準國際一流創新人才,加快優質人才資源的戰略性集聚。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打造載體、強化服務為重點,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人才環境。大幅提升自主培養人才的能力,努力發揮深圳引才、育才、用才的綜合優勢,最大限度激發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和創業熱情。高水平制訂人才發展規劃,大力實施"孔雀計畫"等專才計畫,為創造"深圳質量"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
  (二)以改善公共服務為重點,著力提升社會發展質量
  ——提高居民收入和社會保障水平。推進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基本同步、勞動報酬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建立健全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穩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資標準。推動以創業帶動就業,創建充分就業城市和國家級創業型城市。穩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健全社會福利體系,完善綜合性社會救助體系。五年籌集和新建保障性住房24萬套,形成覆蓋中低收入人群和各類人才的住房保障體系。
  ——提高民生福利。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力爭率先成為全國教育現代化先進城市。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新建一批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新改擴建11所高中。加快發展高等教育,辦好南方科技大學,豐富大學城辦學層次,引進香港知名高校來深合作辦學,高校在校生規模達到15萬人。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實現合理布局和規範管理。發展職業教育,培養高層次技能型人才。基本完成公立醫院改革,實施公共衛生機構分類管理,引導社會資源發展個性化高端醫療服務。推進基本醫療服務標準化和重大衛生項目建設,讓每一個城市功能組團至少擁有一家三級醫院。到2015年,新增床位1.5萬張,千人醫生數和千人病床數分別達到2.6人和3.4張。落實公交優先戰略,實施交通需求管理,深化公交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形成以軌道交通為骨架、常規交通為網路的公交體系,到2015年,公交分擔率達56%以上,有效解決交通擁堵問題。
  ——提高市民民眾安全感。全面推進社會管理創新,率先形成科學有效的利益協調、訴求表達、矛盾調處和權益保障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實施"織網工程",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民心網、服務網和工作網。加強對流動人口、出租屋的管理,強化社會治安基礎環境治理,建成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著力破解制約社會治安工作的源頭性問題,實現治安形勢明顯好轉。加強生產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藥品安全等工作,健全城市災害預警預防體系,提高防災減災能力。
  ——提高城市文化內涵。充分挖掘深圳作為移民城市的文化潛力,建設獨具特色和魅力的城市文化,提升城市軟實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提升市民文明素質,以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重點發展創意文化,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意之城和時尚之都。構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層文化設施覆蓋率達到全國領先水平。舉辦高水平文化活動,創作高品質文化產品,發展民眾體育、競技體育和職業體育,以文化體育事業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城市的凝聚力和影響力。
——提高全社會法治水平。堅持依法治市,充分用好經濟特區立法的優勢,加強制度建設,完善符合國際慣例和國際規則、有利於提升行政效率的法治環境,使法治成為深圳經濟特區的新優勢。強化規則意識,依法規範社會群體之間的關係,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大力弘揚法治精神,利用公益廣告等媒介,在全社會倡導尊重法律、尊重規則的良好風尚。健全社會誠信體系,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機制,建立失信懲戒制度和守信激勵制度。
  (三)以綠色低碳為導向,著力提升生態發展質量
  --突出節能減排,降低資源環境代價。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抓住低碳發展的戰略機遇,率先建立新的標準體系和競爭規則,搶占發展先機。制定低碳發展總體規劃,實行嚴格的節能減排準入管理,重點推進工業、建築和交通運輸等領域的節能減排工作。把環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作為產業發展布局的重要依據,形成以環保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倒逼機制。加大研發投入,搶占低碳技術制高點。最佳化能源結構,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設綠色電網,到2015年,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750萬千瓦以上。建設低碳型、節約型政府,引導全社會樹立低碳理念,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率先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
  ——突出環境治理,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深入開展水環境和大氣環境綜合治理,全面完成深圳河、觀瀾河、龍崗河、坪山河幹流綜合整治,逐步修復河流生態系統,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率先實現垃圾全程分類收集處理,努力打造碧水藍天的人居環境。到2015年,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中心城區污水處理率95%,空氣品質優良天數360天以上,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5%。
  ——突出生態建設,維護城市生態平衡。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嚴格保護基本生態控制線,構建"四帶六廊"生態安全體系,保障城市基本生態空間和生態功能。新建森林(郊野)公園11個、社區公園50個,建成綠道網2000公里,形成覆蓋全市、彼此連通的自然生態系統、城市公園系統和慢行交通系統,讓市民享受到更多的綠色福利。
  (四)以推進特區一體化為突破口,著力提升城市發展質量
  ——最佳化布局。瞄準國際一流標準,全面最佳化城市布局,以中心城區為核心,形成"三軸兩帶多中心"的軸帶組團結構。高起點、高標準規劃開發前海、光明、坪山、龍華、大鵬半島等重點區域,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鮮明、配套完備、生態和諧的功能區發展新格局,促進區域整體性開發、組團式發展。探索城市發展單元制度,完善城市規劃實施手段。
  ——再造空間。加快城市更新,初步完成農村城市化歷史遺留違法建築和違法用地的處理,基本完成原特區內的城中村轉型改造,以及原特區外主要地區的城中村整治。加大重大項目用地和重點開發區域的土地整備力度,到2015年,力爭通過土地整備釋放150平方公里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力爭用不超過總面積4%的土地增量推動60%的GDP增長。加強地下空間綜合利用,挖掘空間資源潛力。
 ——完善功能。建設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到2015年,形成總長229公里的城市軌道網和"七橫十三縱"幹線路網,基本實現特區交通一體化目標。加快珠三角城際軌道、深中通道、深港機場聯絡快線建設,形成深港半小時和珠三角一小時交通圈,拓寬深圳對外聯繫的戰略通道。完成廣深港客運專線深圳段、廈深鐵路建設,繼續強化港口和機場的樞紐地位,將城市輻射範圍拓展到泛珠三角乃至東南亞地區。繼續推進水、電、油、氣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構建多元化的資源能源保障體系。以三網融合為重點,加強信息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信息網路的互聯互通,積極推進物聯網、雲計算的研發和示範套用,實現信息化向經濟社會和城市發展的全方位滲透,率先建成無線城市,著力打造智慧深圳,以高水平的信息化增強城市競爭力。
  ——提升品位。突出海濱城市特色,彰顯現代城市品格。借鑑香港、新加坡等世界先進城市經驗,塑造人性化、生態化和特色化的公共空間環境。加強重點區域、重點地段和標誌性建築的規劃設計,打造城市亮點和建築精品。新建一批標誌性文化設施與旅遊景點,加強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性開發,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深入開展市容環境提升行動,加強機場、口岸、車站等重點地段的綜合整治,提高城市管理的精細化水平,打造更乾淨、更美麗、更有序的城市。
  (五)著力深化改革創新,為創造"深圳質量"提供制度保障
  ——發揮市場作用,激發市場活力。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反映市場供求關係、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的生產要素和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逐步擴大社會投資的領域和範圍,釋放全社會的投資潛力。探索建立高度城市化地區土地管理新模式,促進存量土地資源有效流轉和最佳化配置。改革商事登記制度,降低市場準入門檻。逐步健全企業集體協商制度。推動集體股份合作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創新非營利性國有資產運營和監管體制,發揮好國有經濟的先導性、基礎性、公共性作用。
  ——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激發社會活力。科學界定基本公共服務的範圍及標準,率先建立起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市場提供個性化高端化服務的社會服務體系,不斷提高公共服務質量。推進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鼓勵和引導社會主體興辦社會事業,增加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積極發展社會組織,規範社會組織行為,更好地發揮其在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創新流動人口管理機制。
  ——最佳化行政體制機制,激發政府活力。完善大部門體制改革,探索精簡行政層級。推進公務員分類管理和聘任制改革,創新事業單位內部運作機制,擴大法定機構試點範圍。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健全責任體系,建立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幹部隊伍的積極性。建立規章、規範性檔案定期清理機制,動態規範行政審批和行政服務事項,提高行政效率和執行力。以服務對象為中心,最佳化服務流程,提升政府服務質量。推進權力運行程式化和公開透明,建設廉潔政府。
  (六)著力擴大區域合作,為創造"深圳質量"拓展空間
  ——推動對外交流與合作,建設國際化城市。營造與國際接軌的商務環境,打造集聚國際要素資源的戰略高地。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鼓勵本土企業在全球布局。利用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平台,把東協作為拓展新興市場的重點區域,增強深圳經濟國際影響力。加強對外友好交流,積極舉辦或承辦大型國際性會議、展覽、賽事和文化活動,提升深圳的國際知名度。
  ——推動深港融合發展,共同打造世界級都市圈。從國家戰略高度,探索深港合作新機制新模式,把前海地區打造成深港合作先導區、體制機制創新區、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和結構調整引領區,為全國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提供示範。合作開發落馬洲河套地區,推進跨界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要素更便利流動,全面加強深港創新圈建設和各領域合作交流,打造深港優質生活圈。不斷拓寬領域,推進深澳、深台合作。
  ——推動更大範圍的區域合作,構建多層次區域合作體系。實施外溢型發展戰略,從更高層次、更大範圍調動資源。發揮深圳經濟中心城市作用,密切深莞惠合作,加強與珠江口西岸地區的聯繫,促進珠三角一體化發展。創新區域合作體制機制,推進深汕特別合作區建設。做好對口援建工作,更好地服務全省、服務全國。
 三、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國際國內經濟環境更為複雜。一是國際經濟格局深度調整,世界經濟復甦緩慢曲折,不確定、不穩定性因素仍然較多,貿易保護主義普遍抬頭,外需趨緊態勢還將持續,對我市外向型經濟影響較大。二是國內巨觀經濟環境趨緊,中央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了巨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深圳要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需付出更大的努力。三是區域競爭日益加劇,全國改革發展呈現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態勢,深圳必須進一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佳化經濟結構。壓力就是動力,只要我們切實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和創新意識,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準備做得更紮實一些,積極應對,努力工作,就一定能夠克服壓力、戰勝挑戰,開創深圳未來發展的新局面。
  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深圳"大運年"。我們將認真貫徹中央十七屆五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屆八次全會、市委五屆五次、六次全會精神,全面實施"十二五"規劃,緊緊圍繞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創造"深圳質量"這箇中心,進一步解放思想,紮實工作,著力加強經濟和社會建設,努力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今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本市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4左右,萬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別下降到0.501噸標準煤和19.2立方米,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下降5%、5%、1%和1%。為此,我們將大力做好以下重點工作:
  (一)全力辦好大運盛會
  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是深圳歷史上最盛大的綜合性體育賽事,也是深圳提升城市品質、打造城市精神、展示城市風采、改善社會民生的重要機遇。要突出"辦賽事、辦城市,新大運、新深圳"的主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深圳的競爭力;全面改善人居環境,提高深圳的魅力;加強對外宣傳,提高深圳的國際影響力;激發乾部民眾幹事創業的熱情,提高深圳的凝聚力。要把辦賽事與改善民生牢牢結合起來,把大運會辦成一項全面深入的惠民工程。
  要唱響"青春大運、文明城市、和諧家園"主旋律,做好城市亮化美化淨化工作,確保市容環境煥然一新,讓深圳因大運而更美麗。開展公共文明提升行動、市民講外語活動,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充分展現東道主風采,讓深圳因大運而更文明。精心宣傳城市、行銷城市,向世界展示深圳現代時尚、青春活力的城市形象,讓深圳因大運而更精彩。
  要認真學習北京奧運、上海世博、廣州亞運的成功經驗,按照平安大運、暢通大運、人文大運的要求,按時保質完成所有場館和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策劃組織好開閉幕式、火炬傳遞等重大活動,最佳化競賽總體方案,精心做好市場開發、交通保障、安全保衛、宣傳外事、氣象保障、志願者服務等工作,營造全民參與大運、奉獻大運、服務大運的氛圍,確保舉辦一屆精彩、簡約、有特色、有影響力的大運會。
  (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加大源頭創新力度,組織實施並積極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點技術攻關,力爭在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晶片、超大規模積體電路等戰略領域實現一批核心技術突破。夯實創新基礎,基本建成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繼續推動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華大基因研究院、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電子信息產品標準化實驗室等創新平台建設,加快組建深圳國家高技術產業創新中心,規劃建設大沙河創新走廊。集聚創新資源,力爭全年新增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40家。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全面落實深港創新圈三年行動計畫,推進雙邊和多邊國際科技合作,實現開放式創新及創新升級。辦好第十三屆高交會。
  (三)提升產業層次能級
  著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認真落實有關戰略性新興產業振興規劃及產業政策,制定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和產業鏈建設計畫,完善扶持政策。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百強企業,加快推進軟體產業、生物醫藥、新能源等產業基地和園區建設。力爭年內生物、網際網路、新能源產業規模達到1990億元。積極推進國家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示範市建設,打造現代農業生物育種創新示範區。
  提升高技術製造業競爭力。針對重點產業鏈的高端和缺失環節,開展上下游產業鏈招商。大力發展以自主品牌和自主技術為主的電子信息、航天航空、數字裝備等高技術產業,進一步提升高新技術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能力。加快推進光纖寬頻網路、第三代移動通信網路等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試點部署第四代移動通信網路,創建雲計算服務創新試點城市,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加快發展。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出台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方案實施計畫,設立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加快全國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保險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積極推動跨境人民幣結算,發展私募基金和風險投資,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加快物流園區建設,促進高端物流發展。大力發展具有深圳特色的文化產業及產業集群,支持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搭建文化產業發展綜合服務平台,辦好第七屆文博會。以軟體開發為突破口,著力培育和發展離岸外包業務,加快建設服務外包基地,創建中國軟體名城。繼續發展會展、旅遊、郵輪遊艇等高端服務業,加快大鵬半島海濱旅遊度假區建設。積極發展總部經濟,吸引國內外企業集團總部、區域總部及各類功能中心入駐深圳,年內新引進總部企業8家。
  促進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最佳化整合優勢傳統產業發展資源,以品牌化、集約化為方向,提高印刷、黃金珠寶、鐘錶、服裝、模具等行業自主研發、設計和工藝水平。制定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方案,推動來料加工企業加快轉型,淘汰落後產能,為高端產業騰出發展空間。
  加大扶持中小企業力度。實施中小企業上市培育、融資、產業鏈配套、人才與創新、市場開拓五個專項計畫,促進中小企業快速發展。以創業板、中小企業板為平台,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力爭年內在海內外上市的本市中小企業達到30家以上。支持民營經濟創新發展,發揮民營經濟創造"深圳質量"的重要作用。
  (四)最佳化增長需求結構
  推動投融資體制改革實現重大突破。整合政府資源,建立更加規範化的投融資體制。組建市級投融資平台,全方位、多渠道籌措城市建設資金。進一步清理限制社會投資的政策法規,切實放寬對民營經濟的市場準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城市更新改造、基礎設施建設及社會事業等領域,力爭社會投資比重達到75%以上。
  加快重大項目建設。完成捷運二期工程,啟動7、9、11號線建設,推進6、8號線前期工作。加快廣深港客運專線、廈深鐵路、沿江高速、南坪快速二三期、坪鹽通道、大鏟灣二期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確保機場二跑道投入使用。大力推進長安標緻、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等重大產業項目建設,確保華星光電一期工程建成投產。積極推進嶺澳核電站三期、抽水蓄能電站、國家成品油儲備深圳油庫、西氣東輸二線深圳段、天然氣高壓輸配系統主體工程等能源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實施保障性住房、教育、衛生、文化及市政道路改造等重大民生項目。
積極開拓內外市場。完善擴大居民消費長效機制,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強商業網點規劃布局,促進消費信貸,發展假日經濟,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充分發揮深圳品牌、創新和服務優勢,加強國內市場推廣和銷售渠道最佳化工作,力爭工業產品內銷比重達到45%左右。鞏固傳統出口市場,開拓以東協為重點的新興市場。擴大一般貿易和服務貿易出口,最佳化外貿結構。完善重大貿易摩擦快速反應協調機制、貿易安全與產業損害預警機制,保護本土企業利益。
  (五)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加強生態城市建設。政府部門全面推行契約能源管理,帶動全社會的節能減排工作。探索建立新上項目碳排放標準評價體系,著力發展低碳產業,把若干產業園區建成低碳示範區。探索建立環境容量有償使用、碳排放權和排污權交易制度。加大水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加快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設施的建設改造。加強大氣污染治理,對主要電廠推行降氮脫硝,推廣套用國Ⅳ車用燃油。力爭推廣新能源汽車2011輛。加快推進東部垃圾焚燒廠等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建築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化利用水平。全方位建設包括各類公園在內的綠地系統、濕地系統和城市立體綠化走廊,新建綠道300公里,爭創國家首批生態園林城市。
  加大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備力度。出台城市更新辦法實施細則,著力推進福田環CBD、筍崗-清水河、大沙河、華為科技城等重點地區的城市更新。制定土地整備若干意見,切實推進土地確權工作,完善土地整備體制機制。強力推進違法建築的查處工作。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大運會舉辦為契機,立足解決城市管理的熱點難點問題,有重點、分階段地開展專項整治行動,促進市容環境全面提升。提高城市綠化水平,推進景觀照明提升工程。深入開展新一輪城中村綜合整治工作,基本解決城中村髒、亂、差的問題。加強市容環境管控力度,聯合整治非法營運,營造良好市容秩序。
  加快特區一體化步伐。安排政府投資337億元用於特區一體化建設,占全市政府投資規模的75.4%。以新功能區、新城和重點片區為節點,以城市軌道交通、快速幹道為網路,重點突破,點線帶面,高標準推進特區一體化。進一步最佳化原特區外的產業和人口結構,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高治安水平,推進全市軟環境的一體化。
(六)釋放體制機制活力
  啟動並完成區級換屆工作與區級政府機構改革,統籌區級黨委、政府機構設定,深化完善大部門體制。按照權責一致、重心下移的原則,科學劃分市區事權、財權。整合街道和社區資源,完善基層管理體制。深化公務員分類管理和聘任制改革,探索公務員跨部門交流機制。推進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新,啟動並完成區屬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完成全市居委會換屆工作,力爭居委會全面實現直接選舉。完善社會組織管理的政策法規,逐步建立社會組織直接登記制度。
  實施第四輪市區財政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公共財政的投入與保障機制。探索開徵房地產稅和環境保護稅。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加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改革力度,深化市屬國有企業領導人員選拔任用改革。加快水、電、氣等資源價格改革,探索利用市場機制推動節能減排。落實部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合作協定,創新土地管理模式。
  (七)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繼續推進中國-越南(深圳-海防)經貿合作區建設。鼓勵本土企業更好地利用國際資源,在海外創建自有品牌、行銷網路和研發中心。積極發展一般貿易進口,培育一批大宗商品、高端消費品的國際總代理、總經銷企業。實施招商、招研、招才三大工程,集聚國內外優質資源。
  充分用好計畫單列市管理許可權,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加大開發建設力度,全力推進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發展。繼續推進河套地區規劃研究工作,初步形成河套建議發展大綱圖。全力推進東部通道、機場快速聯絡線等跨界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深港機場合作,促進形成無縫銜接、換乘便利的城際交通網路。加快引進香港高校來深合作辦學。抓住ECFA實施機遇,加強與台灣經貿合作。
  牽頭編制深莞惠總體發展規劃,加快三市邊界地區合作開發研究。以觀瀾河、龍崗河、坪山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為重點,加大跨界河流治理力度。實施跨界公交運營合作計畫,打通市際斷頭路,促進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全面對接。積極推動深中通道規劃建設,強化與珠江西岸地區的聯繫。以建設深汕特別合作區為重點,全面推進與省內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的產業合作。認真做好"雙到"和對口支援工作。
  (八)增進社會民生福利
  穩定市場物價。保持對糧油肉菜等重點農產品價格的密切監測,做好價格異動應對預案,規範市場價格秩序。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加強重要生活物資儲備,確保市場供給。落實困難民眾臨時價格補貼政策,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業保險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的聯動機制,重點解決好睏難家庭和低收入者的生活保障問題。
  增加居民收入。切實加大公共服務和民生領域財政投入,著力保基本、保基礎、保基層,增進民生福利。積極爭取參與國家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試點,完善企業工資合理增長制度,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力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5萬元。
促進充分就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推進公共就業服務均等化,新增勞動力、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率達85%以上,零就業家庭戶數保持動態歸零。構建和諧勞動關係,逐步提高勞動契約和集體契約簽訂率。完善欠薪保障制度,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改善外來勞務工生產生活環境,幫助新生代勞務工更好地融入城市。
  完善社會保障。健全地方補充養老保險、機關公務員和事業單位職員職業年金制度,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和服務體系,繼續擴大社會保險的覆蓋面,穩步提高社會保險待遇。規範社保基金管理,力爭實現保值增值。完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的綜合性社會救助體系,建立貧困預警機制,實現低保對象和低收入困難群體救助全覆蓋。大力發展慈善、老年人、婦女兒童和殘疾人事業。
  強化住房保障。全面落實住房公積金政策,深入實施人才安居工程。整合現有資源,拓寬保障性住房房源。年內多渠道籌措資金145億元,落實建設用地126公頃,安排建設保障性住房6萬套,新開工3萬套,竣工1萬套,對5000個戶籍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發放貨幣補貼。完善保障性住房配售機制,確保公平合理。加強房地產市場監管,打擊投機炒作行為,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優先發展教育。啟動國家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工作,積極創建廣東省推進教育現代化先進市。推行統一的生均撥款制度,新增義務教育學位1.3萬個、普高學位6500個。加強幼稚園規範化建設,確保80%的幼稚園達到規範園標準。支持清華、北大、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發展,加快深大西麗校區和醫學院建設,推進南科大籌建工作,提高深職院、信息學院辦學水平。發展職業教育和民辦教育,辦好特殊教育。
  提高醫療水平。加快推進公立醫院改革,啟動公立醫院聯網運營。實施便民就醫工程,構建分級診療、社區首診、雙向轉診的醫療服務模式。加快市第二人民醫院內科住院大樓、北大醫院外科住院大樓、新安醫院、新明醫院、寶荷醫院等項目建設,濱海醫院建成投入運營。引導優秀醫務人員向社康中心合理流動,提高社康中心服務水平。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
  發展文化事業。加快當代藝術與城市規劃展覽館等文化設施項目建設,推動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免費開放,繼續辦好"深圳讀書月"等公益文化活動,提高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推進大鵬所城、客家民居等重要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積極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
  改善公共運輸。出台城市交通白皮書,做好捷運竣工道路恢復工作及公交接駁工程。採取綜合措施治理出行難問題,加快打通斷頭路,改善片區交通出行環境,有效緩解梅林、布吉等關口交通擁堵。落實國家公交都市示範城市實施方案,加大公交線網開設和運力投放力度,力爭全市公交分擔率達50%以上。加強交通統籌管理,引導小汽車合理使用,鼓勵市民出行選用公交工具。提倡綠色交通,逐步建成覆蓋全市的現代步行系統。取消梧桐山隧道收費。
維護公共安全。構建治安立體防控體系,從嚴打擊嚴重暴力犯罪活動,實現社會治安明顯好轉。規範管理虛擬社會,嚴厲打擊網路違法犯罪行為。進一步完善應急機制,全面提升應急管理能力。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做好重點區域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防範重特大事故發生。深入推進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確保市民飲食用藥安全。健全信訪工作機制,有效解決民生信訪問題。加強人口管理和計生工作,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完善積分入戶政策,逐步提高戶籍人口比重。同時,紮實推進統計、司法、雙擁、檔案、民族、宗教、外事、港澳、台務、僑務、民防、氣象、防震減災等各項工作。
  (九)強化政府自身建設
  認真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堅持依法向市人大常委會報告工作。認真接受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加強與市政協的工作溝通和協商,主動聽取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切實執行市人大及其常委會通過的各項決議,及時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提高辦理工作的質量和效果。
  充分利用大運會等重大活動壓任務、打硬仗、練隊伍,以時限倒逼進度,以目標倒逼責任,把工作壓力傳送到每個環節和崗位,激發乾部隊伍幹事創業的幹勁。全面推行政府績效管理,加強政令檢查和電子監察,完善獎懲制度,切實提高行政執行力。加強政府機關作風建設,倡導"比學趕幫超",切實改進文風會風,推動政府工作提速提質提效。
  以便利服務對象為導向,以深化政府投資項目審批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再造行政審批流程,實行跨部門串並聯組合審批。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加大政府信息資源共享力度,完善行政服務大廳等視窗服務,提升政府服務水平。及時修改或廢止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規章和檔案,實現行政服務事項法定化、標準化。
  大力推進依法行政,提高行政執法水平,建設法治政府。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諮詢、社會公示聽證和決策效果評估制度,提高科學民主決策水平。加強政府內外各類監督,充分發揮監察、審計監督和媒體輿論監督的作用。加強對財政資金的監督管理和績效評估,厲行節約,勤儉辦事,用好納稅人的每一分錢。以制度建設為重點,加大從源頭上防治腐敗的工作力度,堅決查處腐敗案件,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推動廉潔城市建設。
  各位代表,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我們將發揚黨的優秀傳統,堅持黨的民眾路線,始終把民眾利益放在首位,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紓民困,永遠和人民民眾在一起!我們將堅持民生為重、民事先辦,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教育、醫療、文化、交通、住房、環保等領域,紮實辦好一批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實事,讓市民充分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向建黨90周年獻禮!
  各位代表,"九萬里風鵬正舉",深圳經濟特區新的偉大事業已經啟航。讓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解放思想,改革創新,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努力完成"十二五"的目標任務,創造"深圳質量"的新輝煌,為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為把深圳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而努力奮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