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由桂林市市場李志剛於2011年2月11日在桂林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做了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 類別:報告
  • 地點:桂林市
  • 類型:政府工作
檔案信息,檔案全文,主要工作,

檔案信息

政府工作報告
——2011年2月11日在桂林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
市長 李志剛
2011-02-12 (來源:桂林日報)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各位代表連同《桂林市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一併審議,並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檔案全文

“十一五”和2010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面對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凍災害,我們在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科學研判、克難攻堅、開拓奮進,勝利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預計2010年比2005年地區生產總值翻1.11番,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翻1.06番,財政收入翻1.23番,工業增加值翻1.46番,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翻1.82番,旅遊總收入翻1.54番,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翻2.19番,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翻1.25番,進出口總額翻1.03番,實際利用外資翻2.30番,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翻1.37和1.40番;榮獲“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智慧財產權工作示範城市“全國人口和計畫生育綜合改革示範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最高獎‘長安杯’“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人民防空先進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國家西部地區‘兩基’攻堅先進地區”“中國國際友好城市交流合作獎”等榮譽。
——— 過去的五年,是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的五年。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實現千億元和百億元歷史性跨越,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512.03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108.63億元,年均增長13.5%;財政收入由51.61億元增加到121.08億元,年均增長18.6%。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17.78億元,年均增長35.5%。三次產業結構由23.4∶36.5∶40.1調整為18.3∶45.3∶36.4。以特色效益農業為主導的現代農業穩步發展,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突破300億元、增加值突破20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5000元大關;糧食穩定增長,水果、蔬菜、食用菌種植面積和總產量居全區前列。以高新技術為先導的現代工業加速發展,工業主導地位顯著增強,全市工業增加值由155.67億元提高到427.61億元,年均增長19.4%;完成技改投資529.62億元,年均增長50.7%;食品飲料、機械電器產業超百億元,新增工業上市企業3家、產值超億元企業162家,工業對財政貢獻率超過50%。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健康發展,質量效益顯著提高,累計接待遊客8601.90萬人次,年均增長13.3%;實現旅遊總收入549.74億元,年均增長23.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8.9%;金融機構存款餘額由530.19億元增加到1367.59億元,年均增長20.9%。12縣完成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市的比重分別由64.3%、41.8%、72%上升為67.8%、47%、78.5%,縣域經濟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 過去的五年,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跨越的五年。“十一五”時期是我市歷史上建設重大項目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完成投資最多的時期,開工建設了一批事關桂林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啟動建設貴廣高速鐵路(桂林段)、湘桂鐵路擴能改造工程(桂林段);建設高速公路8條,通車總里程349公里;完成4E級標準機場跑道擴建工程;實現縣縣通二級以上公路、鄉鄉通油路目標;完成南洲大橋、穿山橋、雉山橋、東二環路、中隱路等一批城市路橋改擴建工程。永福電廠擴建等工程加快實施,完成電網改造投資31.75億元,新增發電能力44.10億千瓦時。完成153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平樂巴江口水利樞紐設施投入使用,桂林市防洪及灕江補水樞紐工程順利推進。
——— 過去的五年,是統籌城鄉建設邁出新步伐的五年。深入實施“保護灕江,發展臨桂,再造一個新桂林”發展戰略,城鎮化率達39%。臨桂新區建設初見成效,完成規劃編制,全面推進創業大廈、“一院兩館”[1]、中心公園、新區路網等一批重點項目。老城疏解提升成效顯著,以“三橋十路”[2]和“1212”工程[3]為重點的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推進;完成60公里城市道路2110棟臨街樓宇立面整治改造。城區發展定位進一步明確,縣城改造、新區建設進一步加快,特色鮮明的桂北城鎮群初步形成。拓展深化城鄉清潔工程和城鄉風貌改造,城鄉環境明顯改善。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累計投入資金10.37億元,是“十五”時期的4.70倍,惠及農戶77.40萬戶297萬人;完成20戶以上自然村(屯)新農村規劃編制1.06萬個、新農村試點示範村建設354個;完成7021個自然村(屯)道路硬化工程,實現100%行政村通公路。累計投入資金13.52億元,實施扶貧項目4894個,解決4.50萬人溫飽問題,8萬人穩定脫貧,286個“整村推進”貧困村全部以優秀等次通過自治區驗收。——— 過去的五年,是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的五年。編制完成《桂林生態市建設規劃》及12縣《生態縣建設規劃》,並通過專家論證和市、縣人大審議。全面啟動“灕江四化”[4]“綠滿八桂”造林綠化工程以及“兩江四湖”二期綜合整治工程,紮實推進科學保護灕江六大工程。全市森林覆蓋率68.15%、城市綠化覆蓋率44.3%,居全區前列;可建沼氣池入戶率 78.9%,持續位居全區第一;全面完成自治區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市本級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90.4%,比“十五”期末提高41.8個百分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完成12縣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環境質量指數在113個國家重點環境保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城考”)中名列前茅。被確定為全國首批循環農業示範市。12個鄉鎮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通過驗收,陽朔鎮獲“國家級生態鄉鎮”稱號。
——— 過去的五年,是推進改革開放增創新優勢的五年。強力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完成國有和集體企業改革改制119戶,搭建5個投融資平台,引進浦東發展銀行等6家銀行設立法人機構或分支機構,桂林市商業銀行更名為桂林銀行,啟動新型農村金融改革試點。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投資審批事項100項。科教文衛、社會保障、農村稅費、鄉鎮機構、土地流轉、林權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全力推進“央企入桂”“百企入桂”,主動融入多區域開放合作,引進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機械工業集團、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大商集團、沃爾瑪集團等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和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桂林。累計新簽市外投資項目3235個,項目總投資1693.05億元,實際到位市外資金1276.92億元,年均增長38%;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50家,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48.2%;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15.4%。
——— 過去的五年,是和諧社會建設取得新進展的五年。完成科研投入68.10億元,是“十五”時期的1.66倍,獲自治區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28項,創建自治區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30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7家、國家地方共建聯合實驗室1家,獲專利授權3045件。義務教育水平位居全區前列,職業教育攻堅任務全面完成,高考成績名列全區前茅。打造並提升“百姓大舞台”“讀書月”“百姓文化大講壇”“灕江之聲”和“印象·劉三姐”等一批文化品牌;在廣西文藝創作銅鼓獎評比中繼續位居前列;76%行政村建有農家書屋;“村村通”廣播電視直播衛星覆蓋工程全面完成。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完善。人口和計生工作保持全區領先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以內。累計城鎮新增就業31.69萬人、國有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8.47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新增就業41.1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覆蓋率分別為100%、95.1%,城鎮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為92%,率先在廣西全面建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堅持每年實施為民辦實事工程,完成農村困難民眾危房改造及“扶殘安居”工程4131戶,解決256萬農民看病難、32.03萬農村人口安全飲水問題,新建和改造農家店1243家。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4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87元,年均分別增長14.1%、12.8%,分別是2005年的1.93倍和1.83倍。

主要工作

各位代表,剛剛過去的2010年,是“十一五”規劃和科學發展三年計畫實施的最後一年,經過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完成了市三屆人大六次會議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強力推進“四大建設”,項目投資成效顯著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08.56億元,增長37.8%,是“十五”時期的1.41倍。在建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1796項,重大項目建設數量和投資規模創歷史新高。
以臨桂新區和老城基礎設施“1212”工程為重點的城市建設完成投資200億元,機場路等一批重大城市建設項目竣工使用,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交通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20億元,貴廣高速鐵路和湘桂鐵路擴能改造工程征地搬遷基本完成,興安至桂林高速公路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畫,陽朔至鹿寨高速公路加快推進,灌陽至鳳凰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小溶江、川江水利樞紐工程實現大江截流。工業園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0.80億元,高新區完成土地平整1600畝,新建標準廠房2萬平方米;蘇橋經濟開發區完成征地5617畝,新建標準廠房及服務樓3.71萬平方米;秧塘產業園外擴4950畝,新建標準廠房5.50萬平方米。以桂柳、桂梧、桂黃及桂陽公路沿線、灕江兩岸和12縣城為重點的城鄉風貌改造完成投資43億元,桂林市、陽朔縣榮獲全區城鄉風貌改造優秀組織獎。
(二)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工業經濟快速增長
完成工業總產值1263.44億元,增長31.5%,其中規模工業總產值952.01億元,增長37.1%;規模工業增加值310.26億元,增長25.7%,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
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283.66億元,增長29.4%。桂林福達集團比亞迪曲軸生產線等1343個項目開工建設;中橡桂林公司高等級子午線輪胎產業化等85個超億元項目加快推進;桂林尚科光伏公司太陽能電池生產線(二期)等1158個項目竣工投產。完成技改投資216.05億元,實施技改項目1589項。“五大五小”[5]工業產值724.69億元,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76.1%。新增入園企業109家,園區工業增加值增長50.1%。建立市中小企業服務平台,整合組建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引進自治區金融投資集團,為50多家中小企業融資10多億元,有力推動了中小企業發展。被列為廣西“兩化”融合[6]試點城市,荔浦縣獲“中國衣架之都”稱號。
(三)提升特色效益農業,農村經濟穩步發展
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9.21億元,增長5.1%;農業增加值202.60億元,增長4.8%,湘江、資江、灕江、桂江四大流域和山區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初見成效。
深化調整區域、產業和品種結構,農業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和品牌化穩步發展。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11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1590家,直接帶動農戶14.71萬戶。新增畜禽規模養殖場193個。引進農作物新品種703個,建立各種高產示範點252個,獲得“綠色食品”標誌產品45個,形成靈川小平樂村、臨桂西版屋村等一批“一村一品”特色鄉村,全州提子獲全國中早熟優質葡萄評比金獎,平樂沙田柚獲中國國際林博會金獎。實施農村公益事業項目1569個,新增農機總動力30.93萬千瓦,完成冬春水利項目1527個,新增、恢復有效灌溉面積16.80萬畝,改良農田94.43萬畝。完成農民科技培訓100萬人次、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9.50萬人次。資源被評為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縣,臨桂、灌陽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
(四)推動旅遊產業轉型升級,第三產業態勢良好
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1.53億元,增長18.9%。全年接待遊客2246.33萬人次,增長20.8%,其中入境遊客148.62萬人次,增長15.2%;實現旅遊總收入168.30億元,增長32.6%,旅遊質量效益進一步提升。
編制完成桂林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及規劃綱要,成功爭取桂林成為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區域。開展旅遊服務質量提升年活動,加強旅遊促銷,拓展旅遊合作,整治旅遊秩序。愚自樂園二期、全州湘山寺景區等67個項目加快推進。新增4A景區7個、國家和自治區級農業旅遊示範點4個。成功舉辦第四屆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亞太旅遊協會旅遊趨勢與展望國際論壇、首屆中國桂林國際旅遊博覽會、桂林國際動漫節、“漓泉杯”2010第五屆亞洲超級模特大賽頒獎禮,支持縣(區)舉辦特色節事活動[7],會展節事成為第三產業新亮點。陽朔被確定為首批全國旅遊標準化試點縣,秀峰區被評為全國養老服務示範單位。繼續推進“家電下鄉”“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家電下鄉”銷售額增長148.3%,位居全區第二。全社會貨運量增長25.3%。房地產投資118.01億元,增長27.9%。深圳農商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入駐開業;桂林國民村鎮銀行正式揭牌,成為全國首批地市級村鎮銀行;全市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增長23.2%和20%。
(五)強力推進城鄉建設,城鎮化發展步伐加快
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758.52億元,增長39.1%,是“十五”期間投資總和的1.54倍,掀起了新一輪城市建設高潮。
修編完成《桂林市城市總體規劃綱要(2010—2020)》並通過國家住建部批覆,完成城北濱江區等15個片區16平方公里控制性詳細規劃。土地報批、規範使用、土地整理等工作位居全區前列。新區路網建設全面鋪開,創業大廈、“一院兩館”等一批標誌性項目相繼開工,村民安置工作取得突破。金雞路、建乾北路快車道等一批道路完工通車,濱江北路等11條道路加快推進。“兩江四湖”二期基本完成桃花江、小東江等河流清淤截污及生態河堤岸線建設工程;改造建設無障礙設施項目390多個,創建“全國無障礙建設城市”通過國家驗收。完成城市房屋搬遷、違法建築拆除100萬平方米。迎賓路口、七里店路口等城市節點環境提升改造初顯成效。訾洲公園建成開放,漓東公園開工建設,黑山植物園二期基礎工作全面展開。秀峰區琴潭旅遊文化休閒園路網構架初步形成,象山區旅遊度假園已有多個項目進入,雁山區科教園中心環線一期、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投入使用。12縣完成縣城主要道路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各縣新區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加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