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泰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2011年泰州市政府工作報告———2011年1月18日在泰州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代市長徐郭平代表泰州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1年泰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 報告人:江蘇省泰州市代市長徐郭平
  • 報告時間:2011年1月18日
  • 報告背景 :泰州市第三屆人大第四次會議
  • 報告地點:江蘇泰州
  • 報告類型:政府工作報告
正文
2010年工作回顧
2010年,在中共泰州市委的正確領導下,積極應對巨觀形勢的新變化,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總攬全局,緊緊圍繞“三年再來一個大變化”目標,大力實施開放創新“雙輪驅動”戰略,協調推進全市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建設,圓滿完成市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經濟平穩較快增長。認真落實促進經濟成長的關鍵舉措,經濟回升向好勢頭得到鞏固和發展。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00億元,增長14%,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000美元。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148億元、1127億元和725億元,分別增長4.5%、14%和 14.2%。全市財政收入456.4億元,增長32.7%,地方一般預算收入170.8億元,增長23.2%。固定資產投資1538億元,增長31.9%。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0.3億元,增長19%。農業生產持續發展。深入推進“5218工程”,新增高效農業面積29.6萬畝,糧食生產實現“七連增”。新增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2家、三大合作組織400多家,農業利用“三資”45億元。新增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2個,新獲認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350個。全市森林覆蓋率達18%。興化市再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標兵”稱號,市農業開發區創成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成功舉辦首屆農藝節。工業運行質態良好。預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4640億元、利稅550億元、利潤330億元,分別增長33%、32%和33%。裝備製造業、三大新興產業分別完成產值2050億元、600億元,分別增長32%、30%。預計全年工業技改財務發生數950億元,實施億元以上重大技改項目192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13個。18個項目列入國家、省重點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投資計畫。民營經濟發展提速,新辦私營企業10568家,淨增私營個體經濟註冊資本337億元,增長71.3%;認真辦好中小企業“六件實事”,7家企業躋身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實施品牌發展戰略,新增中國馳名商標5件。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完成省定指標,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學需氧量分別削減27.8%、2%。建築業加快發展,完成總產值1271.5億元,增長16.1%,新增一級施工總承包資質企業2家。服務業發展成效明顯。深入推進“833工程”,8大服務業集聚區實現營業收入340億元,30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97億元,30強企業實現利稅11.6億元。金融業發展加快,浦發銀行招商銀行江蘇長江商業銀行泰州分行開業,興業銀行泰州分行獲準籌建,新增農村小額貸款公司22家,“富民陽光信貸”試點取得積極成效。年末全市本外幣存款餘額2359.8億元,貸款餘額1531億元,分別比年初增長23.1%和27.1%。亞星錨鏈、新揚子造船成功上市。旅遊經濟成為新的亮點,全年接待遊客1100萬人次,預計實現總收入118億元。
開放創新成效突出。深入實施“雙輪驅動”戰略,著力提升開放水平、增強創新活力。突出台資、央企招引,精心組織招商活動,建立重大項目綠色通道,總投資80億元的中海油、9800萬美元的揚子江物流等項目成功落戶。全年註冊協定外資39.7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3.6億美元,分別增長46.3%、29%。新批3000萬美元以上項目21個。完成自營出口58.8億美元,實現外經營業額5.8億美元。全面推進中國醫藥城各大功能區建設,新開工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正式啟動部省共建機制,成功舉辦蘇台生物醫藥健康產業峰會、首屆中國(泰州)國際醫藥博覽會。國家級出口加工區一期封關運作,緯創一期等重大項目即將竣工投產。新能源產業園加快建設,項目集聚勢頭日益顯現。沿江開發縱深推進,在建總投資1億美元或10億元人民幣以上重大產業項目20個,核心港區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口岸工作有序開展,海關、國檢、海事、邊檢為開放型經濟發展作出新貢獻。外事、僑務和港澳台事務工作取得新成績。我市再次被台灣電電公會評為值得推薦城市。著力推動創新型經濟發展。全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552.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提高1.4個百分點。深化政產學研合作,“企業院校行”成功舉辦,中科院泰州技術市場網等載體功能明顯增強。建成國家級博士後工作站3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9家;新增產學研聯合體110個、國家重點新產品13個、省級高新技術產品199個、省級創新型企業45家,3家企業被認定為省重點軟體企業。入選國家科技重大專項6個、省成果轉化資金項目15個,入選數均居全省前列。新獲授權專利4198件,建成國家級智慧財產權維權援助中心。全年引進創新創業人才團隊54個、高層次人才805名,其中海外優秀人才167名。教育部“藍火計畫”在高港啟動。各市(區)均創成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
城鄉建設紮實推進。堅持市區一體,強化資金籌措,推行陽光拆遷,加快建設進度,市區城建投資超過150億元。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通過部省聯合審查,城鄉規劃體系逐步健全。強力推進“十大工程”建設。中國醫藥城會展交易中心一期投入使用,規劃展示館建成,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主體封頂,華僑城一期、三水灣一期開業,鳳城河環河整治、城市水生態環境建設、老通揚運河整治二期、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和職工活動中心、周山河街區“四路七橋”、高港大道等工程加快實施,人民醫院新院、新區高級中學前期工作有序開展。萬達城市綜合體、省泰中老校區改造、稻河古街區民俗文化展示中心加快建設,蓮花學校二期、革命烈士紀念館一期竣工。迎春路東延即將貫通,京泰客運站主體完工,火車站街區啟動建設。深入推進文明城市創建,著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創成省優秀管理城市。各市加大城建力度,靖江濱江新城核心區建設成效明顯,泰興“三城四片五重點”城鄉建設格局初步形成,姜堰創建國家衛生城市通過國家技術評估,興化城市“水文特色”進一步彰顯。繼續加強新農村建設,全市新(改)建農村公路500公里,改造農村橋樑200座,改廁91435座,疏浚河道3019萬方;繼續實施全面小康村“十百千”工程,新創市級先行村300個;大力推進“125工程”,重點鎮村規劃編制基本完成,項目建設不斷加快。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泰州長江大橋及北接線工程加快實施,江海高速、328國道改線建成通車,長江大道先導段基本建成。4條省道新建或改線、周山河船閘改造、鹵汀河拓浚等工程開工建設。電力、郵政、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
社會事業加快發展。推進區域教育現代化創建,靖江、泰興、高港通過省級驗收;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4所“公有民營”學校回歸公辦;加快發展高等教育,南京中醫藥大學翰林學院建成招生。加強文化泰州建設。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通過專家評估。完成北山寺改造、岳廟修復和周氏住宅修繕主體工程,興化金東門歷史文化街區對外開放。泰州淮劇和茅山號子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3人入選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歌舞《盪湖船》獲全國群星獎,9部戲劇作品獲全國戲劇文化獎。加快鄉鎮(街道)宣傳文化中心和村文化室建設,農家書屋實現全覆蓋。泰州報業傳媒集團和廣播電視傳媒集團成立,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組建。成功舉辦國際旅遊節、梅蘭芳藝術節,承辦省新人新作歌舞大賽。調整最佳化衛生資源配置,基本藥物制度加快實施,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取得新進展。積極組織參加省第十七屆運動會,獎牌總數排名比上屆前移5位,榮獲青少年部進步獎全省第一名。人口出生率穩定在較低水平,對持“獨生子女光榮證”的市區企業退休職工發放一次性獎勵,市計生協會被表彰為“全國先進集體”。認真抓好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深入實施生態市建設行動計畫,加快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企業違法排污整治、秸稈煙害防控和能源化利用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強耕地保護,土地集約利用水平進一步提高。市民防局榮獲“全國人民防空先進單位”。市供銷社成為全國總社改革發展聯繫點。史志檔案、社會科學、無線電管理、氣象、防震和民族宗教、婦女兒童工作繼續加強,質監、銀監、工商、稅務管理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新貢獻,國防教育、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雙擁工作取得新成績。
人民生活明顯改善。落實防通脹、穩物價等政策措施,辦成一批改善民生實事,著力提升人民民眾生活水平。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5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240元,分別增長12%、13%。以創建國家級創業型城市為抓手,認真實施創業帶動就業行動計畫,全年淨增城鎮就業6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2.9萬人,新增創業5.5萬人。推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全覆蓋,參保城鎮職工和居民醫藥費報銷比例及支付限額大幅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99.6%,政府補助4.2億元,受益農民320萬人。工傷保險實現市級統籌“五統一”。城鄉低保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月340元和210元。市區殘疾人養老保險全面啟動,向4556名重度殘疾人發放護理補貼。醫療救助專項資金累計支出2353.5萬元,救助11.3萬人次。初步建立普惠型社會福利體系,全市新增居家養老服務站348家、省級示範性居家養老服務中心4家,五保集中供養率達65%。完善撫恤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共向21905人發放補助金1.3億元。慈善事業長足發展,救助對象近6萬人。加強住房保障工作,全市新增保障性住房9505套。市區公交發展有了根本性改善,公車萬人擁有量比上年增加1倍,新建首末站5個,新辟、最佳化線路26條。深化放心消費創建,市區5家農貿市場完成升級改造。區域供水工程泰興、姜堰主管網建成,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47.7萬人。定期舉辦“百姓大學堂”等市民素質教育活動,市“百姓名嘴”宣講隊榮獲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紮實抓好基層基礎工作,全市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自身建設繼續加強。加大對經濟工作的組織推進力度,制定出台《實施開放創新雙輪驅動戰略,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若干政策》、《加快市區民營中小企業發展政策意見》、《加快市區現代服務業重點產業發展的獎勵辦法》等政策意見。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政府機構改革順利推進,醫藥高新區組建。“網上政府”建設取得新成效,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通過省考核驗收。積極推行新聞發言人制度,認真辦好市長公開電話、市長信箱和行風熱線。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注重發揮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工會、共青團、婦聯等民眾團體作用,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滿意(含基本滿意)率100%。加強平安泰州、法治泰州建設,嚴格落實信訪維穩工作責任制,積極推進幹部大走訪,不斷完善大調解機制,保持社會穩定。強化應急管理,妥善處置各類突發事件,江蘇省(泰州)應急救援中心一期建成啟用。圓滿完成對口援建四川綿竹拱星鎮各項任務,認真做好對口支援新疆昭蘇縣工作。加強基層民主法制建設,“五五”普法成效明顯,村民委員會、社區居委會換屆選舉順利完成。開展村組(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市區114個村、14個組完成改革,80個村撤村建居。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廉政準則》,源頭治腐和糾風治亂力度加大;強化效能監察和監督檢查,執行力得到新提升。機關公有資產管理進一步加強,節約型機關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十一五”發展回顧
堅持加快發展,最佳化經濟結構,綜合實力明顯提升。預計2010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是“十五”期末的2.3倍,年均增長14.4%;財政總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分別是“十五”期末的4倍、3.6倍,年均分別增長32%和29.3%;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841億元,是“十五”的3.8倍,年均增長30.6%;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分別是“十五”期末的2.8倍、3.4倍。高效農業、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成為三次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三次產業結構由“十五”期末的11.1:57.8:31.1調整為7.4:56.4:36.2,“1+3+N”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建成全國唯一的國家級醫藥高新區,成為“十一五”發展最突出的亮點。
堅持創新發展,深化改革開放,增長動力持續增強。行政管理、市區體制、社會體制等關鍵領域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區劃調整穩步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成效明顯,投融資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累計實際利用外資51.1億美元、自營出口201.4億美元,分別是“十五”的3.4倍、5.4倍。國家醫藥高新區和出口加工區的建成,實現了招引重大產業項目和重大載體建設的歷史性突破。私營個體經濟註冊資本1337.5億元,是“十五”期末的4.1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比“十五”期末提高4.1個百分點。連續三次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建成全國智慧財產權工作示範市。
堅持統籌發展,改善人居環境,城鄉面貌顯著變化。中心城市建設累計投入520億元,是“十五”的2.5倍。城市框架進一步拉開,北部老城區改造、南部新城區建設、濱江港城區發展全面加快,建成區面積擴大到61平方公里。創成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全國雙擁模範城市。城鄉統籌發展步伐加快。中小城市、重點鎮村梯次推進、聯動發展的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化水平達53%。新農村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農村新“5+1”實事順利完成。泰州電廠、蘇中機場、泰州長江大橋、寧啟鐵路複線電氣化改造、江海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實施建設,有的已建成投運。區域經濟競相發展,市區經濟發展加快,四市均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
堅持協調發展,強化公共服務,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全面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免費入學,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功能不斷增強,高等教育規模和層次實現重大跨越。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紮實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加強文化泰州建設,推動文化體制改革,積極發展文化產業,著力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婦女兒童、人口計生、民政福利、社會救助等社會事業發展取得新進展。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穩定在85以上,四市全部創成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堅持和諧發展,著力富民安民,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以縣為單位,全部達到省定小康目標,全市總體實現全面小康。城鄉居民收入分別是“十五”期末的1.9倍和1.8倍,年均分別增長14.2%和12.6%。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紮實推進,累計新增城鎮就業33.7萬人,登記失業率始終控制在3.5%以內。在全省率先構建多層次全覆蓋的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三年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住房體系初步形成,人民民眾生活質量和環境有了新的改善。創新信訪工作機制,在全國率先建立黨政幹部下訪制度,成為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市。
“十二五”發展目標任務
“十二五”是我市全面建設更高水平小康社會、向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的重要時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社會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為謀劃未來五年發展,2009年以來,市政府組織開展了“十二五”規劃編制工作。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以後,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根據市委三屆十次全會通過的《中共泰州市委關於制定泰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市政府制定了《泰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請大會審議。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推進富民強市、建設美好泰州”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開放創新“雙輪驅動”為動力,以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為導向,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著力統籌城鄉發展,著力加強文化泰州建設,著力保護生態環境,著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努力走出一條具有泰州特色和優勢的發展新路,向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邁進。
“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可比增長12%左右,到2015年達4000億元左右,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85000元左右。財政總收入、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5%。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00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220億美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左右,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
“十二五”發展的重點任務:一是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競爭力。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打造“1+3+N”產業體系。積極最佳化產業布局,加快構築“一城一區一園一帶一塊”產業空間格局。堅持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互動,推動服務業發展提速、結構提升、層次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生產性服務業比重逐步提高。積極發展現代農業,高效農業比重穩步提升。二是實施“雙輪驅動”戰略,建設開放創新城市。舉全市之力建設中國醫藥城,基本建成“中國第一、世界有名”的醫藥高新區。堅持高起點引進、高位嫁接和高水平產學研合作,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和產業創新支撐。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38%以上。更加注重招引新興產業、優勢主導產業重大項目,利用外資質量、規模不斷提升。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堅持人才優先發展,加快建設人才高地。依託城市和開發園區,最佳化開放創新環境。三是突出中心城市建設,提升集聚輻射能力。積極改造老城區,加快建設新城區,大力發展港城區,進一步完善城市發展格局。健全城市社會服務、商貿服務、公共運輸、公用設施四大體系,不斷完善城市功能。精心打造生態宜居城市,著力提升城市品質。最佳化產業布局,打造“五大板塊”,做強市區經濟。四是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步伐。堅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加快建設新農村,著力構築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小城市、特色城鎮協調發展的格局。更高層次統籌區域發展,加快形成中心城市、沿江地區、里下河地區及黃橋老區等三大經濟區協調發展的新局面。加強城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城市化水平達60%左右。五是加強社會建設與管理,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經濟成長與就業增長良性互動,促進社會充分就業,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30萬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基本實現全覆蓋,社會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堅持政府保障與市場供給相結合,不斷完善保障性住房體系和商品房體系,防止房價過快上漲,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繼續推進教育現代化,泰州大學籌建取得實質性進展,建成教育強市;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建成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著力構建多元辦醫格局。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推動社會管理創新,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人民民眾對社會治安滿意率保持98%以上。六是推進文化泰州建設,全面提升文化軟實力。紮實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努力創成全國文明城市。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力爭跨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行列。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積極推進文化創新,努力形成富有活力、形態多樣的文化產業集群。七是提高生態文明水平,促進可持續發展。加強生態建設和保護,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創成國家生態市。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努力建成國家級節水型城市。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率、二氧化碳排放削減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減率達到省定目標要求,環境質量綜合指數保持在85以上,森林覆蓋率達22%左右。八是加快改革步伐,激發體制機制活力。著力轉變政府職能,創新公共服務方式,實現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促進非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化。完善市區管理體制,推動一般性、具體性工作任務重心下移,實現重大規劃、重大項目的統一協調。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強化企業投資主體地位,提高政府投資決策水平。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擴大民間資本投資領域。創新農村發展機制,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
2011年工作任務
2011年是建黨90周年、建市15周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經濟社會發展“三年再來一個大變化”的成果展現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們將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省委十一屆九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市委三屆十次全會決策部署,突出主題、貫穿主線,激發動力、明確導向,全面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
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調控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財政總收入增長15%,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實際利用外資12億美元;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5%以上;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2%;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1.9%,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32%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率、二氧化碳排放削減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削減率達到省定目標要求。
1、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認真落實“雙輪驅動”政策意見,突出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著力提升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規模和層次。
打造先進產業體系。實施“傳統優勢產業升級計畫”。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促進以船舶為重點的裝備製造業搶占產業制高點,推動石油化工、精細化工特別是高分子複合材料等特色化工的發展,提升家電、冶金、紡織等其他傳統產業的技術、品牌優勢,力爭傳統產業銷售收入達4500億元。實施“新興產業雙倍增計畫”。加快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發展,著力構建完整產業體系,醫藥高新區力爭創成“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充分發揮緯創項目的帶動示範效應,加快集聚配套企業和研發機構,做大做強電子信息產業;主攻太陽能光伏和動力電池,加快產業集聚和產業鏈延伸,壯大新能源產業規模;積極培育新材料、智慧型電網、節能環保裝備等若干個新興產品集群。力爭新興產業銷售收入達750億元。實施“規模企業培育計畫”,支持和鼓勵規模企業上台階、中小企業上規模,重點實施200個億元以上重大技改項目,技改財務發生數增長20%以上,新增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企業1家。實施“服務業提速計畫”。加速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升發展生活性服務業,積極培育新興服務業,突出抓好六大產業發展和重點集聚區建設,新增百億級服務業集聚區、省百強服務業企業各1家。
強化產業創新支撐。圍繞創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積極推動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高科技成果轉化。深入實施“鳳城千人計畫”,著力最佳化培養、引進、集聚、用好高層次人才的政策、機制和環境,加快建設人才強市。力爭引進創新人才團隊60個、高層次人才800名,其中海外優秀人才200名。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大力培育創新型企業。新增省級以上創新型企業20家、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50家、高新技術產品120個。推進“千企科技服務工程”,培育重大自主創新項目20項;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建設,新增省級院士工作站7個,新建產學研聯合體100個,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件。大力推進資本運作,紮實抓好百企上市培育,積極籌建科技銀行,鼓勵發展風險投資、創業投資。
推進節能減排工作。加強源頭控制、科技支撐、嚴格監管,進一步降低能源資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大力淘汰落後產能,嚴控產能過剩行業新上擴能項目。積極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技術,推進重點節能減排工程建設。認真落實監管措施,嚴格執行節能評估審查制度和環境準入標準。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紮實開展國家生態市創建。年內,確保通過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省級複查驗收,建成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示範市。
統籌區域經濟發展。引導各地立足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最佳化沿江地區產業布局,拓展開發空間,推進跨江聯動,加快融入蘇南經濟板塊。大力發展市區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建設產業高地和區域性服務中心。認真落實各項政策措施,推動里下河地區和黃橋老區加快發展。
2、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堅持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發展,始終把改革開放作為增強發展活力、推動跨越發展的強大引擎。
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圍繞新興產業、特色產業,大力引進實施重大投資項目和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項目。探索股權私募基金等利用外資新形式,鼓勵現有外資企業增資擴股。突出高端項目和產業鏈招商,建立高層次招商信息網路。辦好第二屆中國(泰州)國際醫藥博覽會及科技、經貿洽談會等重大活動,力爭在重大產業項目招引上取得新突破。全年力爭引進超3000萬美元項目25個,其中過億美元項目2個。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最佳化對外貿易結構,提高一般貿易、服務貿易、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比重,力爭年出口超3000萬美元企業20家以上。加強出口品牌、基地培育,積極創建國家船舶出口基地。鼓勵企業在更高層次上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切實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強外事、僑務工作,促進對外交流合作。
著力構建產業開放格局。發揮“一城一區一園一帶一塊”主體作用,為對外開放提供更好投資平台和更大發展空間。堅定不移地舉全市之力建設中國醫藥城,加快產業化、資本化進程。吸納一批國內外最新醫藥創新成果落地生產,推動3-4家世界前十強醫藥企業落戶園區,引進一批年銷售10億元以上的醫藥產品,培植一批年銷售10億元以上的企業,建成100條符合GMP規範的生產線;籌建生物醫藥產業基金,推動中國醫藥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早日上市。加快出口加工區二期建設,建立符合國際慣例、高效運轉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高起點、高標準、高規格推進新能源產業園規劃建設,力爭創成省新能源產業基地。深化沿江開發,推進核心港區建設,全力打造以臨港產業為重點、以現代物流業為主體的沿江產業帶。堅持著眼高端,提升內涵,彰顯優勢,著力打造里下河特色經濟板塊。引導、支持各省級開發區和特色園區配套完善公共平台,切實增強產業吸納能力。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著手實施各市政府駐地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切實抓好街道、社區建設工作。全面解決市區城中村、城郊結合部行政管理體制問題,加強新老社區建設,進一步提升基層基礎工作水平。繼續完善市區行政、財政、城建體制,激發市區發展活力。認真抓好國家小城鎮發展改革試點、國家和省經濟發達鄉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和農村產權改革試點工作。深化職業教育辦學體制改革、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深入實施《民營經濟三年躍升計畫》,全年淨增私營個體經濟註冊資本200億元、新辦私營企業7000家。引導民間資本投資新興產業,支持中小企業“二次創業”,鼓勵民營企業集聚特色園區。加大信貸支持力度,推廣“富民陽光信貸”,加快銀行機構向縣域延伸,鼓勵新辦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推進“一中心五平台”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民營經濟更好更大發展。
3、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紮實抓好“三農”工作。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加大強農惠農力度,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
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繼續實施“5218”工程,加強農業園區和特色基地建設,建成10個萬畝現代農業園區,力爭創成1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新增高效農業面積20萬畝。加快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深入開展糧食高產增效示範創建,新增糧棉油萬畝示範片30個。興化市繼續保持糧食總產、單產全省第一。推進農業產業化、市場化進程,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銷售收入、利稅分別增長20%、15%,農業利用“三資”力爭40億元以上。重點推廣30項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促進農產品提質升檔。切實抓好林業綠化工作,力爭全市森林覆蓋率達20%。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保障放心食品供應。
繼續抓好新農村建設。認真辦好新一輪實事,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加快大中型灌區改造,完善小型水利設施。推進農村交通建設,新(改)建農村公路300公里,改造橋樑250座。抓好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加快秸稈能源化利用,整治疏浚農村河道,完善垃圾收運處理體系。深入推進農村飲用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42萬人。實施全面小康村“十百千”提升工程,創成達標村和示範村各100個。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加大對經濟薄弱村幫扶力度,重視做好債務化解工作。
努力促進農民增收。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建立健全緊密合理的企業、農戶利益聯結機制,提升農戶種養效益。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導開展農村土地流轉,新增規模經營面積15.4萬畝。完善農業生產經營機制,年內新增農村三大合作組織300家以上。強化農民就業創業培訓,著力培養新生代農民。繼續抓好全國供銷總社改革發展聯繫點各項工作,推動供銷系統改革發展,進一步提升為農服務水平。
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紮實推進“125工程”,深入開展重點鎮村建設。進一步完善規劃設計,合理確定功能定位,著力體現個性特徵,加快推動城鎮建設的特色化。更加注重城鎮經濟發展,加快推動產業就業結構的多樣化。打造宜居環境,加快推動城鎮生態化轉型。積極創造條件,為外來人員務工、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平等公共服務,加快推動市民化進程。
4、推進中心城市建設,提升集聚輻射能力。嚴格執行第三輪城市總體規劃,加強城市建設和管理,做美做精中心城市。
不斷最佳化空間形態。加強中心城市與周邊的規劃銜接,推進基礎設施統一布局、共建共享,努力促進“同城化”發展。加快外圍快速通道建設,繼續做好蘇中機場和泰州長江大橋建設的服務協調工作,加快寧啟鐵路複線電氣化改造,推進大橋北接線、泰鎮高速和231省道泰高段建設,建成長江大道。完善城市路網結構,實施鼓樓路北延、森園路西延等暢通工程,開工建設站前路一期,加快永定東路、南通路二期、海陵中路、海陵北路等道路改造,高港大道主體工程竣工。醫藥高新區全面實施“路橋連網”工程,高港區拉開“五縱九橫”道路框架。
加快完善城市功能。著力提升文化旅遊功能,推進稻河古街區改造復興,建成民俗文化展示中心,實施三水灣二期、柳敬亭和南山寺公園、鹽稅文化廣場等工程,開工建設清真寺。著力提升城市商貿功能,啟動建設醫藥高新區中央商務區,加快萬達、深茂等城市綜合體和泰州國際、世貿雅思等五星級酒店建設,實施東、西大門和青年南路街區改造、迎春路和東進路等街道立面改造,推進濱江新城和火車站街區建設。著力提升公共服務功能,加快新區高級中學、人民醫院新院建設,啟動建設體育公園,建成青少年科技活動中心和職工活動中心,實施汽車西站遷建,加強停車場所建設,推進污水管網完善工程和城市電網改造,建成氣象雷達站。
精心打造生態宜居城市。推進鳳城河環境綜合整治和鹵汀河、泰東河拓浚,啟動引江河二期;推行河道生態護坡,完成水生態環境封閉控制工程,確保水體水質明顯改觀。實施鳳城河綠化亮化景觀工程,建設一批綠色走廊和公共綠地,推進大橋生態公園、海軍艦艇主題公園和濱江濕地公園建設。大力提升住宅小區建設品質,加快實施城中村、老小區改造,進一步完善物業管理長效機制。堅持建管並重,加強城市管理,打造“百姓城管”品牌。紮實做好國家衛生城市複查迎檢工作,確保通過驗收。
5、以保障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和諧社會。順應人民民眾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創新社會建設和管理,讓人民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突出抓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堅持創業富民的優先導向,調整最佳化收入分配結構,著力完善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進一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深入推進“雙全”工程,創成國家級創業型城市。推進城鄉統籌就業,繼續抓好大學生就業工作,完善面向困難民眾的就業援助制度,淨增城鎮就業4.2萬人。推進各類人員參加社會保險,加快實現全覆蓋。探索醫療保險市級統籌,繼續擴大報銷病種和藥物範圍,提高參保人員待遇。加強城鄉低保動態管理,全面落實農村五保政策,完善特困救助制度,實施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計畫。健全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機制,加快實現城市規劃區內被征地農民保障與城鎮職工基本保障接軌。全面開展殘疾人養老保險工作,逐步將殘疾人康復醫療項目納入醫療保險範圍。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出台扶持民辦養老機構發展政策,新增170家省級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開設3家市區街道老年活動中心。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著力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全市新增保障性住房5770套,市區新開工建設拆遷安置房200萬平方米以上。強化重要農副產品市場和價格監管,落實好“米袋子”、“菜籃子”負責制。
協調發展社會事業。進一步提高學前教育普及水平,加強農村中心幼稚園建設,全市新增省級優質幼稚園15個以上;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快普通高中內涵發展;最佳化發展職業教育,力爭創成1個省級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實驗區;加快發展高等教育,繼續推進泰州大學籌建和中國醫藥城教育教學區建設。鞏固完善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加快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建設,實施市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提升工程,加強縣級醫院、中心鄉鎮衛生院和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水平和補償標準。繼續優先發展公交,市區新增(更新)公車150輛,新辟、最佳化線路14條,建成智慧型中心,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完善公共體育設施,加快農村、社區體育工程建設,提升全民健身服務水平。落實計生保障優惠政策,改善對流動人口的服務。繼續做好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加快發展社會福利和各項慈善事業。深入推進人民防空與防災一體化建設。認真做好史志檔案、社會科學、無線電管理、新聞、統計、氣象、防震和民族宗教、婦女兒童等工作。
加快建設文化泰州。堅持文化泰州建設與文明城市創建同步推進,城市管理水平和市民文明素質同步提升,進入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先進市行列。用足用好優惠政策,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強化企業和項目招引,大力發展文化生態旅遊和文化創意產業。推進鳳城河風景區5A級景區創建,支持溱湖風景區、華僑城建設和開發,加快籌建泰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加大改革創新力度,激發文化產業發展活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繼續加快覆蓋城鄉的文化設施建設。實施“文化民生”工程,推進城市文化下鄉、農村文化進城。完善獎勵制度,鼓勵文藝創作,推進文藝創新。建立健全文化人才選用和激勵機制,著力培養和引進高層次文化人才。做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後續工作,辦好建市15周年、第三屆中國泰州國際旅遊節、第三屆梅蘭芳藝術節等重要活動。
加強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貫徹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創新公民道德實踐載體,放大“百姓”、“愛心”系列品牌效應。深化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組織開展行業和市民文明指數測評。深入實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三年提升行動計畫”,建成未成年人社會實踐基地。積極開展雙擁共建活動,做好國防教育、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和兵員徵集工作。以創建法治城市為抓手,加快法治泰州建設。堅持“四民主、兩公開”,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抓好“六五”普法,加強法律援助工作。
切實維護社會穩定。落實信訪維穩工作領導責任制,堅持領導幹部定期接訪和下訪,深化大調解機制建設,依法處理好信訪突出問題;落實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最大限度地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深化平安泰州建設,加強基層社會管理,開展和諧村(社區)示範創建,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切實提高人民民眾安全感。更加重視應急保障工作,努力提高應急管理水平。開展“安全生產基層基礎提升年”活動,始終保持安全監管高壓態勢,嚴防重特大事故發生。實施食品、藥品放心工程,保障人民民眾生命健康安全。
政府建設
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十二五”發展的新任務和人民民眾的新期盼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必須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服務型政府建設,努力開創政府工作新局面。
不斷提高統籌能力、創新能力、執行能力。著眼全局、統籌兼顧,突出抓好對全局具有帶動作用的重點工作,埋頭推進打基礎、利長遠的重大項目,堅決維護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和切身利益,更好地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準確把握追趕型城市的階段性特徵,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充分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勇於在開放創新中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把“不現實”變成“現實”。只爭朝夕、鍥而不捨,堅決把市委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堅決把各項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確保政令暢通、一抓到底。
始終堅持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把科學決策作為科學行政的首要環節,多渠道發揚民主,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進一步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諮詢、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努力使發展思路、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更加貼近實際、順應民意。把依法行政作為政府工作的基本準則,嚴格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政協民主監督,高度重視司法監督、新聞輿論監督和人民民眾監督,充分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政協提案,努力提高滿意度和落實率。規範政府信息公開,提升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水平,讓權力真正在陽光下運行。辦好市長公開電話、市長信箱和行風熱線,暢通訴求渠道,及時排憂解難。
大力弘揚調研之風、務實之風、清廉之風。以“素質轉型”促“服務轉型”,以“能力升級”促“效能升級”,紮實推進學習型政府建設。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切實增強工作的預見性、針對性和創造性。圍繞“十二五”規劃,加強巨觀政策研究,組織開展專題調研,制定出台具體措施。堅持撲下身子抓落實,勇於擔當幹事業,擠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謀劃發展、服務基層,推動工作、多辦實事。繼續深化“三服務”活動,全力做好政策、土地、資金、人才、用工等綜合協調服務工作。強化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對帶動性強、民眾呼聲高、改善民生快的項目優先安排、加快實施。堅持從嚴治政,建立健全統一規範的責任追究制度。繼續清理依附行政權力的中介收費,加強對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部位的監管,加大審計和監察力度,為基層和民眾提供公平公正、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加強廉政建設,堅決懲治和預防腐敗,保持清正廉潔的良好形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