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泰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2014年泰州市政府工作報告
  • 時間:2014年
  • 地點:泰州市
  • 實質:工作報告
一、 2013年工作回顧,2014年工作任務,

一、 2013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在中共泰州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三項要求”、“八項工程”、“十項舉措”,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實施“雙輪驅動”戰略,加快“三個名城”建設,推進轉型升級融合發展,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較好完成全年各項目標任務。
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預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20億元,增長1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59.3億元,增長11.2%;固定資產投資1760億元,增長21%;居民消費價格漲幅1.9%。農業現代化步伐加快。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有力推進,市區北部現代農業走廊規劃完成編制和評審,姜堰成為全省唯一的國家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地區,泰興農業產業園標準化示範區通過國家驗收。新增高效設施農業19萬畝、高效設施漁業2.6萬畝、高標準農田18.1萬畝。工業經濟穩中向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00億元,增長13%;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100億元、利稅1000億元、利潤600億元,分別增長19%、18%、18%。完成工業投資960億元,增長21%。新增銷售10億元以上企業27家、利稅過億元企業11家;新增私營企業10272家、個體工商戶26448戶,淨增私營個體經濟註冊資本636.3億元。建築業總產值2159億元,工程結算收入1450億元,分別增長15.6%、18.5%。服務業發展較快。實現增加值1245億元,增長1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33億元,增長13%。八大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獲省重新評定。鳳城河風景區成為全省唯一的國家級城市中央休閒區,溱湖風景區入選首批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興化被評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全市接待游客162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197億元。年末全市本外幣存款餘額3612.6億元、貸款餘額2464.2億元,分別增長17.6%、18.4%,累計實現直接債務融資額120億元,華夏、民生、浙商銀行泰州分行開業。
轉型升級成效凸顯。以發展壯大“1+3+N”產業體系為重點,努力在加快結構調整中提質增效。優質項目支撐引領作用不斷增強。組織實施轉型升級“雙百”工程,完成投資367.8億元,65個項目竣工投產。揚子江藥業注射劑、阿斯利康供應基地、可勝科技鋁鎂合金製品、伽力森食品加工等一批重大項目正在加快建設。新興產業持續發力。深入實施“新興產業雙倍增計畫”,我市被列為全國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全年實現產值3306億元,增長23.2%。生物技術與新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興產業實現利稅200億元、利潤120億元,分別增長32%、33%。高新技術產業產值3350億元,增長23.7%,增幅高出規模以上工業5.3個百分點。傳統產業逆勢奮進。認真實施“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五年規劃”,裝備製造業實現產值3260億元,增長14.7%。船舶產業顯現觸底回升跡象,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均居全省首位。科技創新成效突出。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2.15%。連續5次入選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獲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新公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65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組建東南大學國家技術轉移(泰州)中心,成立全省首家外籍院士工作站,新建產學研聯合體147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家。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新獲專利授權8000件,其中發明專利240件。積極打造人才高地,新增國家“千人計畫”專家12名、省“雙創計畫”人才22名。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減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紮實推進。與15家省級機關部門簽訂合作協定,各項工作全面展開、初見成效。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推進並聯審批、聯審聯驗,取消、調整三分之一審批事項。開展行政事業性收費專項清理,收費標準和項目進一步規範。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基本建成。實施工商登記制度改革,推行個體工商戶選擇登記等新模式。創新投融資機制,實施企業授信總額聯合管理,農信社全部改制為農商行。擴大環境污染責任保險投保範圍,推進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啟動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效。開放型經濟難中求進。全年新批外資項目155個,實際利用外資12.5億美元。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103億美元,有進出口實績企業比上年增加47家。實現外經營業額8.3億美元,泰興河海科技在印尼成功簽約2個過億美元項目。海關、國檢、海事、邊檢為開放開發作出積極貢獻。特色園區承載功能有效提升。中國醫藥城進入產業化發展轉折期,新落戶企業125家,在建產業化項目180個;泰州北京兒童醫院簽約落戶,省體外診斷試劑檢測中心、省食品藥品檢驗所分所掛牌成立,獲批全省首家藥品專用公共型保稅倉庫,成功舉辦第四屆醫博會。出口加工區二期加快建設,緯立資訊啟動實施,緯創進入產能釋放期。新能源產業園林海電動車一期、智航鋰離子材料正式投產,永邦重工鋼結構、匯景導電玻璃等即將建成。沿江開發深入推進,靖江港口岸開放通過國家驗收,核心港區永安港務5萬噸級貨櫃碼頭基本竣工。里下河特色經濟板塊後勁增強,興化循環經濟產業園、姜堰南洋電纜等重大項目進展順利。
城鄉發展加快融合。深入實施“城鄉轉型2115計畫”和“美麗城鄉建設行動”,積極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城市功能形象進一步提升。啟動第四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做好姜堰撤市設區後相關規劃調整,推進市區主幹道聯網貫通,“一城四區”格局初步形成。“九路一橋”改造基本竣工,金融服務區及人民醫院、中醫院新院加快建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竣工試運營,完成6個老小區燃氣改造。三水灣二期主體工程完工,福音、開泰等一批遊園建成開放。調整最佳化市區公交線路設定,開通首批專用車道和泰姜專線。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強化違法建設防控,市容環境持續改善。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寧啟鐵路複線電氣化改造進入收尾階段,京滬高速江廣段擴容、阜興泰高速泰州段前期工作取得明顯進展,229、233、334等省道建設順利。鹵汀河拓浚完工,泰東河整治、引江河二期等完成序時任務。實施農村新一輪實事工程,新改建道路367公里、橋樑204座,疏濬縣鄉村河道1589條。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通過水利部驗收,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新增受益人口19.5萬人。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加大。姜堰通過國家級生態區技術評估,海陵創成省級生態區,高港通過省級生態區考核驗收,靖江、泰興通過省級生態市技術評估,新增19個國家級生態鄉鎮。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啟動實施,農村環境整治共完成3805個村莊整治任務。實施大氣環境監測和重污染天氣預警,狠抓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和飲用水源地專項整治。全市新增造林面積9.4萬畝,市區新增綠地面積100萬平方米。
社會建設得到加強。認真辦好民生實事項目,全市財政用於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公共財政預算支出比重達75.2%。人民生活繼續改善。預計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29230元、13870元,分別增長10%、11%。深化國家級創業型城市建設,加強重點人群就業幫扶,新增創業人員6.1萬人、城鎮就業9.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16%。落實企業退休職工基本養老金、新農合籌資和城鄉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啟動城鎮居民大病再保險,取消醫療救助起付線和病種限制。實施困難民眾臨時生活和自然災害救助,擴大孤兒保障對象範圍,發展慈善福利事業。推行老年人意外傷害綜合保險,建成省級示範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21家。全市新建各類保障性住房12937套,住房公積金新增開戶繳存職工4.6萬人。推進新一輪扶貧開發,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新增集體經營性收入30萬元以上村160個。社會事業協調並進。獲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新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家,黃橋老街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市文化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活動中心等重點文化設施建成開放,市檔案館創成國家一級綜合檔案館。深化文明城市創建,推進道德講堂建設,弘揚社會新風正氣。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各級各類教育水平不斷提高,靖江、興化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國家級評估驗收,泰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泰州學院,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獲評全國示範性高職院校優秀等級。整合市區醫療衛生資源,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城鄉公共衛生服務差距逐步縮小。加強人口計生工作,保障婦女兒童權益。市體育局榮獲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社會科學、廣播電視、民族宗教、外事僑務和氣象、防震、無線電管理等工作紮實推進。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加大平安創建力度,獲評全省平安市。實施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開展領導幹部接訪下訪和信訪積案化解,預防和減少社會矛盾。強化基層基礎工作,社會管理三級服務平台基本建成。推進“六五”普法,完善法律援助體系。加強基層民主法治建設,開展和諧社區創建,完成村居兩委換屆。應急管理體系不斷健全,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抓好雙擁和徵兵工作,退役士兵村官培養工程啟動實施。
政務環境持續改善。深化拓展“三解三促”,組織開展“治四風、建四隊”活動,深入基層解決實際問題。構建“三服務”長效機制,強化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嚴格控制涉企檢查,制定落實減負措施。推進績效管理工作,完善指標體系和評估程式,初步形成“三分三統全覆蓋”管理新模式。加快電子政務集約化建設,建成市數據政務中心,我市入選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規範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政府信息公開和新聞發布工作有效開展。堅持依法行政,強化法治政府建設,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切實加強審計監督,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社會各界意見。做好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辦理工作,落實率74%。整合開通“12345·政風行風熱線”,認真辦好市長信箱、望海樓實名論壇,深入開展糾風治亂,解決民眾合理訴求。嚴格執行改進作風各項制度規定,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公務員隊伍建設和管理進一步加強。
2013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中共泰州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上下攻堅克難、團結奮鬥的結果。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幹部民眾,向全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和廣大離退休老同志,向中央和省駐泰機構以及駐泰部隊指戰員、武警官兵和政法幹警,向所有關心、支持泰州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2014年工作任務

今年是轉型升級“綜合改革攻堅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學習和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央和省經濟工作會議、省委十二屆六次全會和市委四屆六次全會決策部署,牢固確立正確的政績觀、發展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把改革創新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更好更快推進轉型升級融合發展,加快建設“三個名城”,努力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為: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9%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左右;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成長基本同步;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研發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3%;節能減排完成省定目標任務。
今年將重點抓好八個方面工作:
1. 加快轉型升級,推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圍繞主題主線,按照“調高調輕調優調強”思路,努力構建具有泰州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進一步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加快中國醫藥城產業化步伐。緊扣“5個1000”目標,全力打造疫苗、診斷試劑及高端醫療器械、生物製藥、化學藥新型製劑、保健品、中藥現代化等產業基地。實施德國勃林格殷格翰、瑞士雀巢、日本武田和中外製藥、台灣桑緹亞、香港百草堂等一批重大產業化項目,推動阿斯利康、康淮生物、復旦張江等企業早日投產,全年新增量產醫藥企業100家以上。推進醫療器械集聚區、會展交易中心二期、數據中心三期等載體建設。積極申報國家藥品進口口岸城市,加快省醫藥產業人才改革試驗區建設。
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以實施轉型升級“雙百”工程為抓手,新上一批高端產業項目和重點技改項目,淘汰一批落後產能項目,力爭新興產業產值達3900億元。突出抓好“千企升級百企示範工程”,大力推進“兩化融合”,力爭年主營業務收入超50億元企業達23家,新增上市企業2家。進一步最佳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全面推進工商註冊登記便利化,探索建立負面清單制度,放手發展民營經濟。推進建築業工業化,打響“建築強市”品牌。
積極發展服務業。以現代物流、金融保險、軟體和信息服務、服務外包等為重點,推動生產性服務業提速發展,力爭占全部服務業比重提高1.5個百分點。實施“服務業集聚區提升計畫”,新增百億級集聚區1-2家。加快發展電子商務、信息消費、健康服務等新型業態。有序推進市區經濟“退二進三”,發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和服務型經濟。完善商貿流通服務體系,最佳化商業網點布局,力促城鄉商貿繁榮。
加強節能減排工作。強化源頭控制,實施嚴格的環境準入標準,不再新上高能耗、高污染項目。認真落實監管措施,突出抓好建築業、交通運輸業等領域和船舶、化工等行業節能減排。推廣套用節能減排新技術、新裝備,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推進企業清潔生產和園區生態化改造,繼續清理整治小化工、小電鍍企業。大力促進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積極創建國家低碳試點城市。
2. 強化開放創新驅動,增創新的競爭優勢。加快對內對外開放,促進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不斷激發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技術含量高、污染少、能耗低、帶動性強的重大項目。深入調整對外貿易結構,推動加工貿易向產業鏈高端延伸,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擴大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重要能源原材料進口。鼓勵企業“走出去”,在境外開展資源開發、生產加工、品牌併購和建立行銷網路。加強外事、僑務和港澳台事務工作,深化對外交流合作。
深入推進沿江開發開放。認真落實“沿江地區轉型發展五年推進計畫”,完善沿江港口規劃和核心港區功能,統籌沿江產業帶項目布局和岸線資源整合,發展優勢臨港產業。加快靖江三江現代物流園、高港綜合物流園建設,打造沿江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兩業互動”示範區。加快沿江交通運輸體系建設,開工建設泰鎮高速、阜興泰高速泰州段和京滬高速江廣段擴容工程,完成寧啟鐵路複線電氣化改造。主動融入蘇南板塊,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實現與蘇南的有效對接和錯位發展。
加快特色園區建設。以20個特色園區為重點,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提升產業承載、配套服務和環境保護功能。推進重點園區提檔升級,加強與上海自貿區的對接融合,把泰州經濟開發區作為自貿區的特殊功能區來定位、打造,支持出口加工區、靖江經濟開發區爭創綜合保稅區;支持泰興、高港經濟開發區爭創國家級開發區;支持興化經濟開發區爭創國家級食品加工區。推動有條件的園區與境內外高水平園區、知名企業開展多形式合作共建。
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抓住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機遇,推進“政產學研金”協同創新,進一步激發科技創新潛力。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實施“十百千創新型企業培育計畫”,加快實現“兩個高質量的全覆蓋”。加強智慧財產權戰略推進中心、江蘇(泰州)醫藥技術產權交易中心等平台建設,培育各類專業孵化器,構建重點產業關鍵技術專利池,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強化人才支撐,大力培養和集聚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高技能實用人才。
3. 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深入推進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工作。認真貫徹中央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部署,結合泰州實際,積極抓好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抓好經濟體制改革。堅持統一管理、公開透明的原則,建成運行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制訂和公布交易目錄,規範交易程式和交易制度,真正使市場在公共資源交易和配置的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以穩定和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為重點推進金融改革,鼓勵支持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金融租賃公司等金融機構,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以建立現代財政制度為方向推進財稅體制改革,改進預算管理制度,穩步推進部門預算決算和“三公經費”公開,將政府性債務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加強政府融資平台管理,著力防範債務風險。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
抓好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把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作為重要突破口,對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企業能自主決定、行業組織能自律管理的經濟活動,逐步取消審批;對直接面向基層、由基層管理更方便有效的事項,有序下放基層。推行行政審批“三集中三到位”,進一步減少審批環節,提高審批效率。構建市區一體的扁平化管理機制,調整完善市區城建體制。推進重點園區和重點鎮簡政放權改革試點,賦予部分縣級經濟和社會管理許可權。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調整理順事業單位職能。
抓好社會領域改革。統籌推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申報建設國家中國小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區。深入開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完成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加快推進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一體化管理。調整食品藥品監管體制,加大執法檢查和質量監督力度,維護食品藥品市場秩序。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
4. 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要求,將財政資金、公共資源重點向民生領域和基層民眾傾斜,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加大農民創業就業、村集體經濟發展、農民合作組織規範化建設推進力度,拓寬農民持續增收渠道。健全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擴大集體協商制度覆蓋面,提高職工工資收入水平。以擴大就業夯實增收基礎,強化就業服務平台建設和幫扶措施落實,促進重點群體充分就業,淨增城鎮就業4.4萬人。以加強社會保障兜住低收入群體生活底線,建立與經濟成長、物價水平相適應的臨時救助和城鄉低保標準調整機制,健全孤兒、殘疾人等分類保障制度。統籌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險等制度,有序推進五險合一征繳。強化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建設,增強公積金制度的住房保障作用。發展社會養老服務,逐步形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的多元化養老格局。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強社會事業規劃布局,公平均衡配置社會資源。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切實辦好學前教育,靖江、海陵、姜堰創成省級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示範區,進一步提高高中教育教學質量。加大城鄉中國小教師交流力度,促進教育均衡發展。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發展。建成泰州學院新校區,推進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建設。深入實施市區醫療衛生資源整合,組建新口腔醫院,支持興辦民營婦女兒童醫院。抓好職業病防治工作。落實“單獨兩孩”生育政策,健全農村“三留守”人員關愛服務體系。完善體育便民設施,備戰省第十八屆運動會。積極發展公共運輸,提升市民公交出行分擔率和鎮村公交運營水平。做好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深化平安泰州建設,加強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健全矛盾排查調解體系和信訪工作機制。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密防範和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推動法治泰州建設,紮實開展“六五”普法和基層民主法治實踐活動;擴大法律援助覆蓋面,保障法律服務需求。注重正面引導和依法管理相結合,營造良好網路環境。堅持不懈抓好安全生產,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災減災救災機制,提高應急管理能力。加強雙擁共建,深入開展國防教育,做好軍轉安置和優撫工作。
5. 突出規劃引領,紮實推進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堅持以人為本,提升城鎮化質量,加快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深入推進城市建設。科學組織第四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切實增強規劃的嚴肅性和引導性,真正做到尊重規劃、執行規劃。保護提升老城。加快鳳城河風景區建設,推進稻河、高橋等街區改造復興,加大老舊小區出新和城中村、危舊房片區改造力度。繁榮繁華新城。繼續推進金融服務區、華潤萬象城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完善新城生活配套設施,著力擴大文化中心的社會效益。最佳化完善交通。啟動城市快速道路體系建設,打通梅蘭路、引鳳路等10條影響城市功能的“斷頭路”,促進區域之間的互聯互通。加強城市交通管理,有效提高通行能力。建成環鳳城河慢行系統7公里。抓好垃圾污水處理設施、農貿市場、停車場等配套建設,讓居民生活更舒適、更方便。
推動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繼續實施“城鄉轉型2115計畫”, 突出抓好一批關鍵節點城鎮建設。堅持以產業化帶動城鎮化,重視靖江、泰興、興化城區的規劃建設,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打造一批富有現代氣息、地域特色的小城市和重點鎮。突出人的城鎮化這一核心,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深入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加大農村環境整治力度,力爭全面完成村莊整治任務。切實辦好新一輪農村實事,認真落實扶持黃橋老區和里下河地區發展政策。
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大力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市區北部現代農業走廊建設,不斷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創新農業經營方式,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職業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加強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健全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施智慧農業套用示範工程,完善農產品生產標準和質量追溯體系,讓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安全。推進引江河二期、川東港興化段、馬甸水利樞紐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實施南官河、周山河等骨幹河道整治。
6. 深入推進文化建設,提升城市凝聚力和影響力。促進文化建設與城市建設相融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進一步豐富城市內涵,彰顯城市個性。
深化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注重傳承歷史文脈、保留城市記憶,落實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充分發掘水文化、戲曲文化、紅色文化、佛教文化等特色資源,加強對名人舊居、文保建築、古宅名園的修繕維護。加強對一批具有歷史文化內涵的村落和片區的保護開發。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推進“非遺”展示館、“老行當”歷史文化街區、姜堰清明習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培養 “非遺”代表傳承人、傳承單位,建成未成年人“非遺”傳習所。
促進文化產業文化事業協調發展。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園等園區建設,發展壯大壁紙、小提琴、工藝美術等重點產業,引進實施一批文化科技創新項目。完善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推動已轉制文化單位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大文化惠民力度,創建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全面實行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支持文藝精品創作,推出更多高質量的文化產品。辦好水城水鄉國際旅遊節、梅蘭芳藝術節等文化節慶活動。
提升現代文明素質。繼續推進文明城市創建,做好迎接考核驗收的各項工作。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教育,培育升華城市精神。深入開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和“百姓”系列活動。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共同營造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教育環境和社會氛圍。加快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建立良好的誠信秩序。
7. 著力改善環境質量,全面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創新體制機制,形成工作合力,狠抓源頭治理,不斷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嚴守生態安全紅線。認真執行主體功能區規劃,最佳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確保全市生態紅線面積占比不低於20%。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對污染環境、破壞生態行為嚴懲重罰。完善對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紮實開展生態系列創建,力爭海陵、姜堰建成國家級生態區,靖江、高港通過國家級生態市(區)考核驗收,泰興進入國家級生態市考核程式,興化通過省級生態市考核驗收,全市建成省級生態市。
推進環境污染治理。深入實施藍天工程,嚴控工業廢氣、機動車尾氣和施工揚塵,加強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防治大氣污染。進一步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回響機制,減少霧霾天氣對民眾生活的影響。實施水環境質量提升工程,推進污水截管收集和集中處理,抓好城市黑臭河道整治,加強水源地保護和自來水深度處理。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農產品基地和農業主產區土壤安全。
強化生態保護修復。構建綠色生態屏障,積極打造市區北部和沿江地區綠色生態走廊,高標準推進城市綠化和農田林網建設。加強生態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建好靖江馬洲島、興化西北湖盪等生態保護區,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鼓勵各類投資主體以多種形式參與生態環境建設。
8. 加強和改進政府工作,樹立為民務實清廉形象。把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政府工作的導向,不斷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
推進依法行政。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裡。堅持科學民主依法決策,認真履行重大行政決策程式,強化決策後評價和責任追究。深化政務公開,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健全政府信息發布制度。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主動接受新聞媒體和人民民眾的監督,加強行政監督和審計監督。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大行政問責力度,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
切實轉變作風。深入開展黨的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全面落實改進作風各項制度規定,針對“四風”問題,突出“四查四治”,確保取得實效、取信於民。放大民眾工作團效應,深化“三解三促”、“三服務”活動,盡心竭力為基層民眾解決急需辦、應該辦、能夠辦的實際問題。加強學習型班子、學習型機關建設,提升履職能力和服務水平。堅持求真務實,改進文風會風,清理精減各類達標創建活動,把更多精力用在狠抓工作落實上。大興艱苦奮鬥之風,推進厲行節約反對浪費工作制度化、規範化、程式化。
加強廉政建設。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權力制約和協調機制,加快構建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體系,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制度。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肅查處腐敗案件,著力解決發生在民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大力開展反腐倡廉教育,引導全體公務人員自覺“修剪”欲望、提升定力、抵制誘惑,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腐敗現象發生,努力以良好形象贏得民眾認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