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姜堰區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

——2015年1月13日在泰州市姜堰區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區長 張長平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區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2014年工作回顧,2015年主要工作安排,

2014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我們在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圍繞“奮起泰州、崛起蘇中”大突破之年的目標要求,認真落實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各項措施,基本完成了區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

區域經濟穩步發展。繼續躋身全國中小城市科學發展百強區。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00億元,可比增長10.8%。其中一產增加值36億元,可比增長4%;二產增加值252億元,可比增長10.6%;三產增加值212億元,可比增長11.8%,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7.2:50.4:42.4;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0.35億元,增長12.7%;實現固定資產投資330億元,增長23.4%;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1490元、14860元,分別增長9.7%、10.8%;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6億元,增長13%。農業發展活力增強。改革與建設試點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探索形成了“1+6+7”規模經營路徑①、 “八有”示範性家庭農場創建標準②、富民擔保模式、土地流轉經營權抵押貸款等一批全國有影響、能複製、可推廣的創新實踐成果。土地確權頒證在全省率先推進,區級農村產權交易平台、農業投融資公司、糧油產銷行業協會、農產品電子商務四大平台建成運行,為農服務綜合體建設規範有序。糧食生產實現“十一連增”,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新增規模經營面積12.1萬畝、設施農業面積2.12萬畝、泰州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認定規模種養大戶及家庭農場618個。城北現代農業走廊③建設提速,農產品加工集中區搬遷安置工作全面完成、主幹道路順利開工,河橫稻麥示範基地獲評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範基地。我區創成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 (區)。工業生產平穩運行。全區完成工業開票銷售458億元,增長13%;預計列統企業完成現價產值1130億元,增長17%;全部工業用電量22.48億千瓦時,增長6.5%。完成工業投資216億元,增長19%;工業設備抵扣增值稅2.42億元,增長46%。汽車零部件、醫藥製造業以及鎢鉬製造業等傳統產業持續向好。企業技改力度繼續加大,共實施3000萬元以上技改項目48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1個,南洋電纜一期、飛船公司變速箱齒輪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開放型經濟再攀新高。全區新批外資項目15個,實際利用外資1.5億美元。累計實現自營進出口總額10.3億美元,增長17%;外經營業額1.48億美元,增長5%。五行材料科技頁岩氣管道成功打入美國市場,月均出口600萬美元,增長185%;華麗塑膠進出口首次突破1億美元。建築業擴大貢獻份額。預計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390億元,實現增加值92億元,在姜入庫稅收4.4億元,分別增長11.1%、12.2%、4.8%。新增建築企業17家,晉升二級以上資質企業11家。服務業保持增長態勢。全年新增限額以上服務業企業18家,服務業增加值占比提高1.1個百分點。首家電子商務服務機構——江蘇易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投入運營。成功舉辦第九屆中國濕地生態旅遊節暨2014年中國泰州姜堰溱潼會船節,溱湖旅遊景區創成國家級環境科普教育基地和生態旅遊示範區,古羅塘旅遊文化景區 (北大街文化街區) 創成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藝農業生態園創成國家3A級旅遊景區。全年接待遊客540萬人次,實現旅遊直接收入13.5億元,分別增長10%、12%。健康產業集聚區項目初步列入省重點項目計畫。 金融存貸總量穩步攀升, 綜合存貸比列泰州第一, 順利通過省金融生態優秀縣 (區) 覆核驗收。
發展後勁持續增強。項目建設紮實推進。全區簽約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55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30個;5000萬元以上在建工業項目55個,計畫總投資133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26個,5億元以上項目9個。全年竣工億元以上工業項目21個。創新資源加快集聚。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39.6%,新增三部委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7家,國家火炬計畫高新技術企業1 家;實施國家級各類科技計畫項目13項;新增省級企業重點研發機構2家、企業院士工作站1家、研究生工作站6家。建成泰州賽寶工業技術研究院、姜堰科創中心、智谷軟體園等國家和省級科技創新創業載體,區生產力促進中心獲批國家級示範中心。成功舉辦“百名專家姜堰科技行”活動。組織各類產學研活動28場次,實施高質量產學研合作項目68項,共建產學研聯合體16家。全區申請專利4545件、授權1525件,建成省級智慧財產權戰略實施示範區。組織企業參與制訂國家、行業標準9個,1個國家級、3個省級標準化試點單位通過考核驗收。全年新獲批國家馳名商標3件、省著名商標3件、省名牌產品4個。新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33名、創新創業團隊2個。省科技鎮長團發揮積極作用。園區效應逐步顯現。“一區兩園”完成工業開票銷售279億元,增長16.5%,占全區總量的61%,拉動全區工業開票增長7個百分點。開發區在建億元以上項目16個,與崑山高新區共建的“崑山高新區姜堰工業園”正式獲批。科技園區創成泰州特色園區,在建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8個,實施3000萬元以上重大工業技改項目4個,新建10萬m2揚帆中小企業創業園。裝備園區開工在建5000萬元以上新辦項目3個,油氣裝備產業被列入省特色產業集群,獲評省級油氣裝備出口產業基地。“一區兩園”實際到賬外資1.26億美元,占全區總量的84%。
城鄉面貌日益改善。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實現引長江水工程行政村全覆蓋。2.5萬m2經濟適用住房、38萬m2農民安置房竣工交付。香溪美地、古田橋下等4處公共停車場建成使用。改造後的人民公園對外開放,藥廠路遊園、氣象局南側遊園和振興北路遊園基本建成,三水公園一期工程竣工。陳莊、城北農貿市場建成營業,開發區學校竣工交付,嬰幼兒早教中心、開發區醫院正在加快建設。實施老年醫療服務中心和康復護理院改造建設工程,城區新增1處老年活動中心。蔣垛、顧高、大倫、梅垛4條農公班線公交化改造順利實施,實現城鎮公交全覆蓋。完成光明東村、西野行等老舊小區整治,高效完成舊城改造及城鄉道路建設共770戶房屋徵收搬遷任務。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城區古田東路等14條道路建成通車。東部幹線三期、顧高鎮雙園路、205縣道張甸段順利通車,科技園區濱河路、304縣道婁莊西段、205縣道俞垛北段、新通揚運河官莊大橋全線貫通。229省道改擴建、陳莊路下穿鹽靖高速、華溪大橋等交通工程正在加快推進。提檔升級農村公路56.3公里,建成橋樑37座;改造鎮村危橋70座。完成天目東路等10.2公里污水管網配套。16個鎮區接通天然氣管網。建成城區垃圾消納場。城鄉環境明顯提升。完成城市環境53個子項整治任務,南北大街和中天社區分別通過省級城市管理示範路和示範社區現場考核驗收。全區262個行政村、2160個自然村環境整治全覆蓋,順利通過省和泰州市全域整治考核驗收,被評為省村莊環境整治示範區先進單位。國家生態區創建在泰州市率先通過環保部考核驗收,15個鎮全部獲得國家生態鎮命名,開發區創成省級生態工業園區。關停並轉化工生產企業20家;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穩定運行,燃煤鍋爐整治、建築揚塵防治等專項行動取得成效。全面推行“藍天衛士”遠程監控,大力推廣秸稈機械還田集成技術,秸稈“雙禁”工作實現新飛躍。鹵汀河乾河拓浚全面完成,泰東河河道工程基本竣工,疏浚整治老通揚運河磨橋河至東薑黃河段和三級河道136條,更新改造泵站108座。新增造林面積1.1萬畝,新建、改造綠色通道12條。10大類47個子項為民辦實事項目按序時完成。
全年新增個體工商戶3281戶,私營企業1806家,全區私營企業總數突破1萬家;新增城鎮就業12305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067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社保擴面成效顯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續保率分別為99.8%、95.2%。實現60周歲以上年老人員養老保險全覆蓋,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平均提高到每人每月1743元,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530元和430元。自11月份起,全區最低工資標準增加至1630元。推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統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二次補償最高標準提高至5萬元;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到430元/人,實施醫療救助8021人次、1731.5萬元。生育險繳費比例從0.8%降至0.5%,並向男職工發放生育津貼。完善救助體系,提高低保、五保、優撫、重殘等特殊群體救助水平。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全年發放尊老金1900多萬元,181家2A級、9家3A級居家養老服務站和8家老年關愛之家通過省級驗收。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教育均衡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高分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評估驗收,創成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達到省教育裝備Ⅰ類標準,現代化學校創成率在90%以上。建成5所學校配套用房和3所幼稚園,加固校舍3.6萬m2。大力整治在職教師有償家教行為,規範校外輔導及託管服務市場。中、高考和學業水平測試成績繼續保持泰州領先、全省一流位置。文體中心進入內部裝修階段,姜堰博物館、鳳凰文化廣場正式對外開放,天目山遺址核心區一期保護工程完成規劃編制報批;公共文化服務“3311”年度工程④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有序開展。我區入選“2014-2016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被評為2014年江蘇省實施農家書屋提升工程試點工作示範區。全面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鄉村醫生簽約服務試點工作,提升基本公共衛生項目服務均等化水平,在全省率先為在崗鄉村醫生辦理工傷保險。推進洪林、王石、馬莊3家衛生院醫療業務用房建設,啟動大倫、港口衛生院搬遷工程。深入整頓規範食品藥品市場,全面實現餐飲服務食品安全合格達標。
整合工商、質監、食藥監機構和職能,組建市場監督管理局。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審批事項由633項精簡至176項,審批時限壓縮一半,年壓減行政審批收費近700萬元,啟動企業註冊登記“四證一體”。加強中介機構規範管理,出台《中介機構備選庫建設管理暫行辦法》,開發中介機構備選庫信息管理系統。12345·政風行風熱線全年接處來電34058個,區級負責人現場接處民眾來電636個,解決了一批民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義茶亭論壇答覆民生問題發帖2020個, “網羅正能量”互動活動反響良好。注重依法行政。通過政府入口網站和部門子網站公開各類政府信息,48個部門和單位3213項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出台保障民生和經濟轉型升級類規範性檔案12件。主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堅持重大事項向人大報告、向政協通報制度。全年辦結人大代表建議174件、政協委員提案208件、選民代表建議124件。落實廉政要求。認真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市委實施辦法,堅決反對“四風”。嚴格控制“三公”經費支出,將 “三公” 經費管理納入部門 (單位) 績效考核,全年“三公”經費下降15%。積極推進預算信息公開,11個區級部門進行預算信息公開試點。規範政府債務管理,對政府性債務進行清理甄別。嚴格控制機構編制增長,實現了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目標。加強效能監察和審計監督,對2011年以來的849個政府投資工程逐一排查,發現的問題全部得到整改。在全省首創招標採購簡訊提醒服務,保障招標人的知情權、決策權。

2015年主要工作安排

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實現與經濟基本同步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以上;實際利用外資1.8億美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節能減排達省指標。
推進農業改革建設試點。創新農業經營體制, 加快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頒證工作, 全面推進鎮村產權交易服務站(點) 建設, 形成統一、 高效、規範的三級平台體系和工作機制,依託村級組織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有序開展土地集中流轉和發包經營。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完善家庭農場準入機制,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康發展,規模經營面積占家庭承包面積比重達65%,新增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2家、市級以上示範性家庭農場10家、市級以上“五好合作社”10家。整合涉農政策和資金,突出“四園一體”重點板塊和沈馬、農溱、婁沈三大軸線區域,高標準打造城北現代農業走廊,高質量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與集成示範基地,加緊完善現代農業園區路網、標識系統,加快實施農產品加工區配套基礎設施和標準廠房建設,著力引進一批實力強、科技含量高的產業化龍頭項目,建成智慧型農業物聯網綜合套用示範系統。提升訂單農業質效,加快組建各類產銷行業協會,聯手育種公司、加工企業、家庭農場、種養大戶,推廣品質化、生態化、標準化生產模式,著力開發高端市場。探索建立“糧食銀行”,提高種糧收入。創新農業投融資機制,加大涉農信貸支持補償力度,開展規模經營主體動產、不動產登記,積極推進大型農機具、土地流轉經營權、 “農產品產銷訂單+政策性農業保險保單”、林權等抵 (質) 押貸款試點。逐步開展集中育供秧、植保專業化防治和家禽價格指數等保險,規避規模經營意外風險。加快鎮村為農服務綜合體建設,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社會化有償服務,有效增加集體經濟收入。
增強工業經濟競爭實力。因企施策,分類指導,有針對性地推進特色產業發展壯大、重點企業提檔升級、中小企業擴大規模。支持重點企業通過強強聯合、兼併重組、嫁接聯姻等方式,突破關鍵技術,培育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產業鏈和產業基地。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兩化融合”,充分發揮泰州賽寶工業技術研究院、李德仁院士工作站等院站的作用,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加快技術改造步伐,引導企業推廣套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加快淘汰落後工藝、低端產品、陳舊設備和過剩產能,提高傳統產業科技含量和製造業現代化發展水平。大力推進品牌和技術標準創建工作,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全年力爭淨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家以上,實施30個3000萬元以上的重點技改項目。智慧型電網、先進裝備製造兩大主導產業力爭產銷分別突破120億元和200億元,增長20%以上。穩步推進企業上市工作,年內實現1家創業板報會,2家企業新三板掛牌。
培育服務業特色亮點。推動“四城一街”⑦等服務業集聚區整合資源、提升質態,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發展載體。加大城區重要節點地塊、湖西莊、漁業社及溱湖南岸地塊的項目招引力度,建設休閒娛樂、文化體驗、會展中心、特色餐飲、康體養生等項目。發展壯大現代金融、信息諮詢、文化創意及電子商務等新興服務業,重點抓好智谷軟體園、泰州電商谷建設工作,引導企業開展網上購銷和洽談簽約,促進生態農業、加工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大力推進大健康產業園建設,積極申報省級健康服務業集聚區。完成姜堰旅遊產業創新發展規劃,加快修編全區鄉村旅遊發展規劃、溱湖國家旅遊度假區規劃及溱潼古鎮保護規劃。啟動建設華僑城三期工程,規劃建設溱湖露營基地,改造溱潼古鎮景區,完善提升萬竹園景區,構建“一核三區”⑧旅遊格局。推進旅遊配套設施建設,爭創國家級旅遊度假區試點單位。辦好第十屆中國濕地生態旅遊節暨2015年中國泰州姜堰溱潼會船節。規範發展新型金融組織,深化信用建設和金融生態創建工作,切實維護優良金融環境。
提升建築業發展內涵。探索企業集團化運作模式,擴大投資比重,拓展專業領域,拉長產業鏈條,加快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鼓勵建築企業加快資質升級,培育企業核心競爭力。積極探索建築工業化生產方式,啟動建築產業園試點工作。完成建築業總產值430億元,增加值102億元,提升財稅貢獻份額。
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建立“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產學研對接活動機制,發揮好“科技鎮長團”的紐帶作用,組織好“百企院校行”活動,設立高層次人才工作室,實施省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2項,新增民營科技企業100家以上,培育科技領軍型企業10家以上。加速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確保年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1200件,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400件。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40%以上。探索設立科技風投引導資金,創辦科技支行、科技小額貸款公司、科技擔保公司、科技保險公司等新型科技金融組織。
二、更大力度推動開發開放

全力以赴攻項目。強化項目導向,將產業特色、項目規模、科技含量、投資強度、投入產出比列為項目建設考核的重要指標,實施“第一年考核投資、第二年考核投產、第三年考核見效”的三年滾動考核機制。加強專業招商隊伍建設。實行鎮(區)、部門招商AB崗制度,發揮北京、上海、蘇州三個招商分局作用,主攻外企、央企、國企、產業轉移項目。最佳化招商方式。大力探索以企招商、委託招商、代理招商,拓寬項目信息收集的渠道;高頻率、高效率組織招商推介會、洽談會,實施精準化、產業化招商,提高成功率。高度重視本土企業的培育和發展,引導企業靠大靠強、嫁接改造、延伸鏈條。定期召開重大項目過堂會、項目建設督查推進會,對重大項目進展情況做到一旬一通報、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考核。全年新辦億元以上工業項目30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6個,確保在招引重特大項目、龍頭帶動性項目上實現大的突破。
堅持不懈建載體。實行產業、項目、土地、人才等資源要素向“一區兩園”傾斜,促進“產業集聚、企業集群、項目集中”。經濟開發區加快南北園區共建步伐,加強全方位合作交流,學習借鑑崑山高新區先進的管理理念,聯手主攻智慧型電網器件及其配套項目,推進智慧型電網產業園先行功能區等平台建設,在特色產業的形成上取得實質性進展,爭創國家級開發區。科技園區加快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放大電商平台效應,招引標誌性、引領性的電商企業,促進傳統產業“兩化融合”、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發展,爭創江蘇省特色集聚區。裝備園區以油氣裝備產業為核心,力爭年進出口額突破2.5億美元,努力打造起點較高、特色鮮明的百億級產業集聚區。
三、更高水平統籌城鄉發展
突出規劃引領。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認真開展“多規合一”⑨試點工作,著力統籌解決經濟發展、城鄉布局、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問題。加快推進泰姜規劃融合,積極參與泰州市第四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突出姜堰城區與泰州沿江港區、醫藥高新區、火車站街區的連線,合理組織物流快速交通,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完善綠地系統規劃,形成以濱河綠化為廊道、主要幹道為紐帶、人文內涵為特色的城市綠化體系,構建綜合公園、主題公園、街頭遊園等均衡布局的生態綠地系統。切實抓好鎮村規劃編制,完成溱潼、梁徐、橋頭等鎮總體規劃修編,調整最佳化鎮村布局規劃,做好2015年省美麗村莊和示範村莊規劃。
加快城鄉建設。圍繞泰州“城建新提升”兩年行動計畫,緊扣“中心城市東部新城區”定位,重點實施道路暢通、設施配套、生態綠化、舊城改造、民生關愛、文化旅遊、開發建設、城鄉統籌等“八大工程”。完成東海北路等9條城區道路和配套污水管網建設。推進328國道東延、229省道改擴建、353省道俞垛互通段、姜高路東延、華溪大橋等交通工程。繼續實施引長江原水工程,建設自來水深度處理設施。實現天然氣管網以鎮為單位、公交以行政村為單位全覆蓋。提升城區道路、河道、小區、單位和交叉節點綠化、亮化和美化。有序推進房地產開發,加大城區已徵收搬遷地塊和重要節點項目招引力度,探索住戶申請、政府組織的新模式,適時啟動城區部分地塊房屋搬遷改造工作,實施南苑新村、長溝東二村等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新增保障性住房,完成城區公共腳踏車系統建設,開展智慧小區建設試點。圍繞“兩線四區”,繼續做優做靚古羅塘景區,加快人民公園完善提升,完成天目山遺址及周邊相關工程,打造老通揚運河水上生態遊覽線。繼續推進小城市、重點鎮和其他鎮建設,因地制宜實施休閒公園、商貿街區、文化中心等項目,推動各鎮完善功能、提升形象、升級產業,促進工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居住向社區集中、土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完成農村危房改造任務,開展漁民上岸安居工程建設。抓好城鄉污水處理設施規範化運營和管網延伸,力爭年底污水收集處理率在85%以上。
強化綜合管理。紮實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全面完成三年整治任務;深入推進標準化、格線化和數位化管理,著力提升市容秩序、戶外廣告、渣土管理、車輛棚亭和違建防治等方面管理成效,年內計畫拆除違法建設2萬m2,創成2條省級城市管理示範路和1個省級城市管理示範社區。大力實施環境保潔工程,按照“管理無縫隙、責任全覆蓋、保潔全天候”要求,全面升級環衛作業標準體系,提升環衛保潔覆蓋率,完善市場化運作機制,加強設施整修和更新維護,新增地埋式垃圾箱、垃圾轉運車等一批環衛設施;切實加強村莊環境長效管理,定期開展集中整治活動,全面落實“五位一體”管護措施,不斷強化督查考核機制,從源頭上杜絕回潮反彈,確保城區生活垃圾收集率達98%、處理率達95%,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在90%以上。
四、更嚴要求保護生態環境
築牢生態屏障。鞏固擴大國家生態區創建成果,加強區鎮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長效運行管理。繼續實施河道疏浚整治、圩堤加固、閘站更新改造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嚴格水源地保護,全面消除城市黑臭河道。加強溱湖濕地公園、中乾河飲用水源保護區和新通揚運河清水通道維護區等生態紅線區域的保護與建設,著力提升生態修復功能。高標準實施綠色通道、村莊綠化、高效林業、森林撫育四大工程,新增造林面積5000畝,創建綠化示範村12個以上。爭創1-2個省級“美麗鄉村”示範點。
加強污染防治。完善重點污染源線上監控中心建設,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與交易工作,嚴控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積極實施用煤大戶顆粒物脫硫脫硝和提標改造工程,抓好化肥公司、振昌公司等重點燃煤企業燃煤效率跟蹤監管。紮實開展工業生產環保專項行動,重點對重金屬、電鍍、化工等行業實施執法監管和風險防控。深化第三輪化工生產企業專項整治,全面完成三年整治任務。持續開展機動車尾氣、建築揚塵集中整治,紮實推進秸稈“雙禁”和綜合利用,實現PM2.5達標率逐年提升。
建設綠色家園。推行環保終身追責和“一票否決”制,大力發展循環低碳、環保新型工業,認真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環保“黑名單”制度,嚴禁未批先建,杜絕高排放、高污染項目立項。樹立崇尚自然、追求健康、注重環保的消費觀念,倡導每個單位、每個家庭共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啟動實施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工程,開展生態科學知識和法律法規普及活動,引導社會團體和公眾參與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共建生態文明。
五、更廣領域增進民生福祉
提高保障水平。放手發展民營經濟,促進就業創業,全年新增就業9000人,轉移農村勞動力5600人;新增1家電商創業培訓基地、6家創業孵化基地,培植各類創業典型;勞動密集型企業貼息貸款額度由200萬元增加到300萬元。加強社保資金徵收,實施全民參保登記,持續推進社保擴面提標,推行社會保險費網上申報等便民服務,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覆蓋率鞏固在95%以上;實施新農合大病保險,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到500元;及時調整相關醫保政策,積極探索單病種包乾結算、按床日付費等公立醫院配套改革相關工作;做好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即征即保”和失業人員靈活就業社保補貼工作;提高農村低保標準和五保、孤兒、城市“三無”人員的供養水平。構建和諧勞動關係,鞏固勞動保障監察“半小時維權服務圈”建設和企業工資集體協商制。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推進養老服務業發展和老年活動中心建設。加快發展公益慈善、紅十字、見義勇為、殘疾人事業,加大扶貧助民力度,不斷完善社會救助、保障和服務體系。
發展社會事業。進一步改善辦學條件,最佳化資源配置,提升辦學水平,推進省教育現代化示範區創建,放大教育品牌效應。深化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推動區域內校際師資流動,提升師資配置均衡度。著力健全學前教育管理體制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深入實施素質教育“5+2”工程,提升師生幸福指數。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年”活動,繼續加強在職教師有償家教、校外輔導及託管服務機構專項整治。啟動省級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創建工作,深入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完善提升工程,繼續實施百姓大舞台和社區書吧建設,加快姜堰美術館建設,健全農村十里文化圈、城市十五分鐘文化圈。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建設現代醫療衛生體系,完善服務網路,推進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和健康促進區創建。完善市場監督管理局體制和職能,加強食品藥品市場的監管。加大計生惠民力度,全面推進幸福家庭創建活動。建設城鄉體育健身圈,推進全民健身運動,積極承辦一批大型賽事。推進數位電視系統升級最佳化。《姜堰市志》通過泰州終審。強化組織協調,辦好2015年10大類42個子項為民實事。
社會建設全面進步。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大力促進創業就業,全年新增個體工商戶3281戶,私營企業1806家,全區私營企業總數突破1萬家;新增城鎮就業12305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067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社保擴面成效顯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續保率分別為99.8%、95.2%。實現60周歲以上年老人員養老保險全覆蓋,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平均提高到每人每月1743元,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每人每月530元和430元。自11月份起,全區最低工資標準增加至1630元。推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門診統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二次補償最高標準提高至5萬元;新農合籌資標準提高到430元/人,實施醫療救助8021人次、1731.5萬元。生育險繳費比例從0.8%降至0.5%,並向男職工發放生育津貼。完善救助體系,提高低保、五保、優撫、重殘等特殊群體救助水平。健全養老服務體系,全年發放尊老金1900多萬元,181家2A級、9家3A級居家養老服務站和8家老年關愛之家通過省級驗收。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教育均衡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高分通過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區評估驗收,創成省學前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全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達到省教育裝備Ⅰ類標準,現代化學校創成率在90%以上。建成5所學校配套用房和3所幼稚園,加固校舍3.6萬m2。大力整治在職教師有償家教行為,規範校外輔導及託管服務市場。中、高考和學業水平測試成績繼續保持泰州領先、全省一流位置。文體中心進入內部裝修階段,姜堰博物館、鳳凰文化廣場正式對外開放,天目山遺址核心區一期保護工程完成規劃編制報批;公共文化服務“3311”年度工程④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有序開展。我區入選“2014-2016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被評為2014年江蘇省實施農家書屋提升工程試點工作示範區。全面推進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鄉村醫生簽約服務試點工作,提升基本公共衛生項目服務均等化水平,在全省率先為在崗鄉村醫生辦理工傷保險。推進洪林、王石、馬莊3家衛生院醫療業務用房建設,啟動大倫、港口衛生院搬遷工程。深入整頓規範食品藥品市場,全面實現餐飲服務食品安全合格達標。認真落實單獨兩孩和計生惠民政策,開通再生育審批綠色通道,區計畫生育指導站新業務樓投入使用。成功舉辦第四屆世界女子圍棋擂台賽、全國橋牌A類俱樂部聯賽等大型賽事。初步建成“三網融合”的新一代廣播電視基礎網路。區檔案館通過省4A級數字檔案館評估。社會管理不斷創新。羅塘街道辦事處和三水街道辦事處掛牌成立。全面推進綜治平安、法治建設和“六五”普法工作。社會管理服務三級平台總體建成,綜治規範化建設水平明顯提升。加速技防城建設,區鎮村技防監控系統提檔升級, “車衛士”做法被泰州市推廣。健全快速反應機制,持續開展治安整頓專項行動,公眾安全感保持在較高水平。應急聯動機制進一步完善。安全監管基礎建設得到加強,實現安全生產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雙下降。綜治創建持續深入,農村和諧社區達標建成率近80%,省級民主法治示範村創成率逐步提高,近40%的村創成“六無村”⑤,連續十年被評為“ 省平安市 (區) ”。實現省級 “雙擁模範城” 四連冠。積極支持工會、團委、婦聯、工商聯、科協、殘聯、文聯、社科聯、僑聯、紅十字會、慈善等民眾團體開展工作,人武、人防、外僑、台灣事務、民族宗教等工作進一步加強。
六、更高標準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依法行政。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加強法治政府建設。進一步健全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和集體討論決定等決策機制,提高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水平。執行規範性檔案審查備案制度,健全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建立信息共享、案情通報、案件移送制度,實現行政處罰和刑事處罰無縫對接。規範行政執法行為,嚴格行政執法過錯責任追究。暢通行政複議渠道,提高行政應訴能力,嚴格執行行政負責人行政案件出庭應訴制度。認真執行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堅持重大事項向人大報告、向政協通報制度,主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進一步做好人大代表議案、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實行政府負責人牽頭領辦,提高辦成率、提升滿意度。健全政務公開和新聞發布制度,推進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運行。
務實理政。增強危機感、緊迫感,學習先進,追趕先進,以思想的解放和紮實的工作推動發展的大跨越。堅定不移加快改革步伐,探索政府職能轉變新途徑,更好履行社會治理和公共管理職能。繼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務服務機構設定,全面公開行政審批目錄清單、行政權力清單、收費項目清單;動態調整和精簡審批事項,建立並聯審批機制,推進四證合一。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整合執法職能,形成立體化、專業化、高效率的監管體系。做好張甸鎮簡政放權試點工作。進一步規範中介機構管理,清理取消各種行業性保護政策;進一步拓展公共資源交易進場範圍,擴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領域範疇。全面實施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全程電子化單軌運行,實現工程建設項目招投標與省、市聯網並行。繼續發揮12345·政風行風熱線等政民互動平台的作用,定期組織區級負責人上線與市民直接交流,形成有序高效的民意訴求收集辦理機制。強化效能督查督辦,從嚴整治“庸、懶、散、慢”等不良風氣,努力把打基礎、利長遠、惠民生的實事要事辦結辦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